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时间:2019-05-15 05:0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

科学求真,美育寻美,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美感是主观的,但它来源于科学实践活动,科学中丰富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因素是美感产生的客观基础。科学方法之真、价值观之善、情感之美,客观上要求科学教学表现出更丰富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承载着让儿童感受科技美的启蒙任务。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审美形象就是人类科学活动及其成果呈现为审美对象的成果,是体现人的探索本性和认识能力的活的形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美育,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科学之美,必须根据科学教学的审美特点,遵循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在发掘、把握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内容的基础上,探索正确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情起兴,陶冶学生审美的情趣

感染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美育不可能以说教或讲解的方式存在,其实现依靠的是小学生与审美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从动之以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美育不能被动接受,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他们的美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之中才能形成。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望审美情感会自发地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这里,教师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活动天地。”所以,以情起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引领学生感受科学之“美”的最基本的途径,以此实现“美”的教育功能。就其实施的方法来说,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课堂弥漫一种温暖的气息

杜威说:“知识是情感汪洋中的一杯水。”王国维说:“美学即情学。”科学教师要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首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传情,以感动感,让学生产生“科学学习是美的”感受。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什么听有些教师的课,感觉舒服,甚至回味无穷呢?这就是情感的魅力,是美的魅力。科学用理性方式把握世界,强调理性和客观。

学生往往对科学活动中蕴含的真、善、美难以体会,将科学学习等同于课上记笔记、背概念和课后做习题等枯燥的学习活动,无法从科学学习中获得美感,丧失了科学探究的兴趣。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没有自由,美是不会生长的。只有学生自己愿意进行探究学习,他们才会获得美的享受。所以,对科学教师来说,就是要成为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亲身介入并悉心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高昂、愉快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开展探究,由情入理,情理交融,感悟科学之美、探索之趣,收到陶情冶性的效果。

2.以审美对象之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美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美育也总是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趣味性是美育的一大特征。美育的过程总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儿童审美心理具有直观性,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美的形象,激活学生审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缺少的是眼光。”科学学习内容有三大领域: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系统的、和谐的美。

(1)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

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教学中的资源,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观察,用心感受,用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如果学生能为了欣赏日月星辰、风霜雨露的美景而停下脚步,能因为小草萌芽、叶子飘落的美态而心头柔软,能为观察到显微镜下一滴水里的世界而感到心灵震撼,能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和饲养的蚕儿、蜗牛等茁壮成长而敬畏生命,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美丽,他们感受到的快乐和美感会多很多。

(2)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

美是生活。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科技形象来感染学生,用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通过带领学生开展制作纸鹦鹉、做太阳钟、折形状、建桥梁、搭支架等制作活动,使儿童体验科技作品中蕴含的科学之美。同时,由此联系到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去欣赏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激动人心的航天工程,了解神奇的克隆、人工选择等生物工程技术,感受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电脑、手机、微波炉等日常用品,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科学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科技之“美”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感悟过程,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会出现冥思苦想后柳暗花明的情景,产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心理体验,师生的情感被源自心灵的成长所照亮,不知不觉融入探究之中。此时,教学成为美好的过程,表面化的教学活动走向认知的实践活动,科学过程的内在景观变得丰富多彩,科学认知过程产生了美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儿童对科学方法的“真”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实现美育中“真”的教育功能。如何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呢?

1.在过程中启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尝试把解决问题的艰苦劳动转化为一种审美享受,每一次的问题解决都是一种充满灵感的体验,而成功的发现是对学生们最好的奖励,学生在对真理的把握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

第一,感受科学方法的智慧美。为了证明地球的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的结论。这些著名的实验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科学方法和验证结果的完美。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能产生由衷的喜悦和深沉的美感。比如:设计一个在10秒钟内能摆动10次的摆,学生们首先要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得出了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以后,设计出反复调整摆长以达到实验要求的实验方案,经过多次艰苦尝试,最终制作出了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明白了摆的制作原理,并能解决生活中钟摆走得快和慢的实际问题。这时,学生们会感到科学是有用的,他们从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第二,感受科学过程的曲折美。感受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科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亲历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认识科学的基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真情地感受到并由衷地赞叹科学知识比他们以前的个人见解有更为强大的说服力、迷人的魅力和科学规律美的震撼力――“科学之美”。比如《简单电路》的教学,教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当学生们不懂得闭合电路、不知道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在小灯泡的底部和侧面两个触点上时,他们往往点不亮小灯泡,经过反复观察、对比、尝试等一系列艰苦的探索以后,他们点亮了小灯泡,懂得了要点亮小灯泡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这时,学生们所收获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当他们反观自己探究的过程、审视已建立的简单电路概念时,就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精神上的愉快就是美感。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对科学求“真”的深刻体验和理解,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2.以好奇心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人类的发明离不开想象,儿童在审美活动中同样离不开想象。“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可以达到对现象发展规律的审美表现及自由把握。”想象力是科学的生命。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使科学活动之中的思维美为学生所欣赏、所接受。

(1)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知识容易遗忘,而思想可以潜移默化。教师要注意避免在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学生,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留白”的审美艺术,讲述时适当做些减法,尤其要避免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按部就班地操作,而是要善于抓住关键处让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急于填补、充实的欲望。比如:教学“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猜想假设,有学生认为月球上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形成的,有的认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也有的认为是月球形成之初形成的,等等。这时,不要告诉学生答案,继续引导他们自己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及时组织交流与评价,让学生学会静静地倾听,学会悦纳、分享别人的见解,在倾听中让思想悄悄拔节,看到“每一粒沙中的世界”,获得思维美的熏陶。

(2)创设美感情境,引导学生移情。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转移到审美对象上,以情感为动力,结合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进行分析、加工、改造,美学上称之为移情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要从创设情境开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形成审美的心理共鸣。如教学《变色花》时,教师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然后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瞬间变成了红花。在学生跃跃欲试时,再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请一名同学同样往上面喷洒紫甘蓝汁,白色的纸花却没有变成红花。这时,学生会产生探秘老师在第一朵花上动了什么“手脚”的强烈好奇心,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感受、领悟科学方法之“真”的原动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美在哪里?就在创造中。实践证明,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的。审美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美的火花。要想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轻松润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对别人的探究结果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教师不一定非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或“终极真理”,而是要随时抓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富有创意的思维火花,并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转化为卓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和创新活动,让学生深刻体悟到创造不仅是智慧的升华表现,也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受到美的感染。

三、美化心灵,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塑造,是实施于伦理层面的美育,侧重于美育中“善”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对科学、对自然、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1.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辨别美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具备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些价值观隐藏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拾取其中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完成感受、欣赏、评价、判断的审美过程,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培养学生的美好理想和高尚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学会科学地看问题和想问题。

2.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美育终究要以高贵、健全的人格为旨归。良好的科学精神会潜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此后支持他们行为的一种无意识力量,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个体人格的塑造。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形成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里面涵盖了求真求实、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解放思想、合理怀疑的批判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民主自由、平等合作的团队精神,锲而不舍、顽强执着的奋斗精神,等等。这些科学精神渗透于小学生科学学习之中,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精神之美。在科学精神的观照下,学生逐渐从审美自发走向审美自觉,最终由内而外表现在他们的经常性行为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筻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普教重点自筹课题“构建尚美课堂的校本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b/2013/02/164。

第二篇: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去发现一切自然的和人类智慧创造的美,从而使这种美成为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学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在审丑中辨别美

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中看出来。”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特别是把美好的人和事与丑恶的人和事相互对照、比较,引导学生自觉地去追求美,摒弃丑,使审美效应大大提高。

例如:多少大忠大义的英雄豪杰永彪史册,万古流芳;又有多少大奸大恶之徒被无情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古往今来秦桧、汪精卫等丑类的厚颜无耻。美丑相较,正反对照,可以使美好的更显其美好,丑恶的更显其丑恶,更重要的是,把握教育时机能使学生确立爱憎的感情倾向,提高美学鉴赏能力。

通过美与丑、香与臭、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比,学生在敬仰美的同时,深刻认识丑的本质,把握良机开发学生的审美意念,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学生的审美情感是需要引导、培养和激发的。

审美,首先通过比较明是非,辨美丑。

二、在生活中感受美

所谓感受美,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和现实中的美好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美存在于自然中,存在于生活中。热爱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人的天性。高尔基曾经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凯洛夫说,美育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和人的相互关系的美”。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身影、美的心灵,杨利伟和神舟五号、聂海胜费俊龙和神舟六号是连在一起的,他们的勇气、胆识、豪情、毅力,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全世界人都敬佩他们,敬佩他们达到了美的境界。一种不计名誉、报酬、成败,甚至不计个人生命的超功利境界,全身心献身祖国的航天事业,把自己崇高的追求、博大的爱、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智慧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境界,他们的壮举,是超越种族属于世界的。他们给了我们美的熏陶,给了我们美的感受。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一起分享感受这种美。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去引导学生获得这种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进入美的境界。

生活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因人的感受而美的,“感受生活”才有美。美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升华人去感受美、体验美的情感,进入真美的境界。

三、在学习中鉴赏美

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受到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育中学到知识。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美育的重要作用:“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便是美育最好的范例,教材中涉及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表现出广泛的多姿多彩的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由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一种悠闲之美。《我的空中楼阁》使读者感知小屋的图画美。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把语言变成栩栩如生,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让读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来。

作文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学生的审美情感,需要教师的激发和培养。教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情感,与作者悲欢与共、休戚相关,并以自己情感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烈焰。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有时又如花丛中的鸟语低吟呢喃,情细意绵。“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内心的美好情感不断地被唤起、激发,也不断地得到净化、升华,逐渐积淀为高尚的审美情感。

作文教学中的美育应尤为重视语言美的鉴赏, 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作品的语言, 都是简洁优美、寓意深长的。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名家朗诵录音的播放,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接受美的熏陶感染;同时要求学生加强诵读练习,努力做到字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节奏,学生借助于自己的声音,体味作品的情致,进而受到心灵的洗礼和感化。

四、在写作中表达美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揭示写作规律,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要结合学过的美文,像《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启迪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景,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美的资源,获取素材,进行精心的构思,用美的形式、美的语言将身边的“美”完美地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说、多练,通过笔、嘴把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画出来,写下来,说出来,表达出来。表达美就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

只有这样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会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构思,去写作,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当然,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更美丽。

另外,教师还应从自身的言谈举止、品质、修养等多方面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美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师本身要具备各种品质――能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外在的美,而且要具有内在的美,要力求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风格美,人格美等,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优美的教学环境,也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美观整洁、清新自然的教学课堂,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也在无形中增加美育的效果。这种由课堂推及生活的美育,使学生在求知、养性、怡情诸方面都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总之,作文审美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审美知识,不断提高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1月。

[2]蒋冰海:《美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3]杜卫:《美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4]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卫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05级教育硕士研究生。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的途径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的一大功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增长知识。教师要有较高的美育素养,善于引导学生在美的具体形态欣赏中感知美,在绚丽多彩的现象中发现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美。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促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素质教育;审美

一、语文教师的美育素养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有很大的作用。教师的审美教育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具有审美的感知力

语文课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文本展示了赏心悦目的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读了《荷塘月色》,月色的静,荷塘的静,作者的静,便跃然纸上。特别是荷塘的美,读之,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栩栩如生展现在眼前。又如《背影》,“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凸显了人情之美。又如《我的老师》,蔡老师的温柔形象,崇高的师德,慈母般的心灵,展现了教师的人性之美……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挖掘作品的内涵美,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获得真切的审美享受。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融情入课堂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教材中的一些名篇佳作,都饱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渗透着真、善、美的人文因素。语文课堂要有一条明确的情感主线:怎么安排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本意图,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首先,教师对文本把握要到位,通过教师丰富情感的引领,让学生受到感染。比如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李公朴遇难,以沉重的心情为基调,慢慢地音速加快,情感也逐渐是“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把握情感基调,然后进一步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情感,进行一次模拟演讲,通过学生的演讲,激发学生情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学《出师表》,要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明白写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利用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听读《出师表》以那恳切的言辞,反复劝勉刘禅继承先主刘备遗志的痛切叮咛,从而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

(三)教师的形体要优美教师的形体要优美,潜移默化,让学生受到熏陶

教师的形体美,包括语言的优美、举止的优雅。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里手。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磁附住学生的有力手段。比如教学《茶花赋》,为了加深理解什么是“童子面茶花”,可设计如下环节:一是注意“看、仰、笑、叫”四个动词的表现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笑”,洋溢着无比的幸福;“仰”,描绘出蓬勃向上之态。通过手势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二是借助多媒体,播放影像的背景是浓艳红火的茶花,与少年儿童红润的面庞交相辉映,情趣盎然。“自然界的花刚打骨朵,人间的花乍开”,这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满怀信心展望祖国锦绣前程无限美的情怀。通过这段描述,领悟教材内容的美。这说明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用美观的板书设计教师要用美观的板书设计,让学生领悟课文课文,陶冶学生的心灵

优美的板书设计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能理清教学内容的脉络,而且可将教学内容精简化、结构化,给学生以知识框架和整体印象,所以板书设计要有一种雕塑的美,给学生以知的启迪和美的陶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美

板书要讲究文字书写的美,要求书写端正美观,大小适宜,合乎规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让学生感受到美,为板书的内容和体式锦上添花。教师可课前书写,课堂采用投影的方法,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使教路和学路贯通。

2.色彩美

色彩冲击会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时,可以在板书中恰当运用彩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强化学生的感知,从而增强板书的效果。当然,彩笔不能用得太多,否则,会缩小“背景”与“对象”的差别,失之杂乱,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美感。

3.图画美

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板书设计要发挥直观形象的优势,运用好图像和图案。图像指的是图画再现课文的形象因素,主要指课件。图案主要指文字和线条,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这两种板书语言构成能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如讲授《爱莲说》时,通过板书把知识点连接成一朵莲花,形象地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各花瓣表现莲的品质,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主旨是赞美莲花,实际上就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品格的君子。这样板书,既生动形象地概括出课文的中心内容,又使知识明了、系统化,给学生留下清晰的印象。

(五)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美的视觉享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作品中的情境真实地反映出来,通过图画、音乐这些艺术形式,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教材蕴含的美。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播放周总理逝去时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一组镜头,用悲痛的语调解说画面,再播放歌曲《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录音,同学们随之被带到课文蕴含的情境中,并深情地朗读全诗。又如在教学《丑小鸭》这一篇文章时,通过播放动画片里的选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丑小鸭的经历,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到丑小鸭独特的魅力和可贵的品质。以上几方面,是从教师自身的美育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用一言一行吸引学生、陶冶学生。

二、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犹如阳光之于生活。语文教学当然更需要美,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如果没有美,就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

(一)在美的具体形态欣赏中感知美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陶冶、美的享受、美的启迪。在这些作品中,不仅讴歌了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了进步的审美理想。鲁彦的《听潮》通过心灵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茅盾的《白杨礼赞》,所描述的白杨虽然北方遍地生长,似乎毫无奇特之处,但通过对白杨挺拔向上、力争上游的外在美的描写,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美的具体形态欣赏中培养审美感知。

(二)再现意境之美

好作品的意境让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口。《桃花源记》中的恬静和美,《醉翁亭记》中的丛林之美,《岳阳楼记》中的洞庭湖之壮观,《驿路梨花》中苍茫群山间的月色梨花林,《白杨礼赞》中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从宜宾到重庆》中那如梦如幻的江城夜色,《海滨仲夏夜》那绚丽的晚霞,《听潮》中那潮落后的静谧、潮涨后的壮美,把读者带入一幅幅五彩斑澜、有声有形的画卷。学生在阅读中咀嚼体味,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愉悦,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记诵,也会大大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显现结构之美

构思之美也不难把握,教师必须交给学生一把“剔骨刀”,或找线索,或追行踪,或循逻辑,便能发现课文作者的独运匠心。《背影》一文以“背影”为线索贯串,开篇交代父子多年未见,不禁常记背影;中间回忆父亲攀月台、买橘子,背影感人,火车上目送父亲离去的背影真情动人;文章结尾读父亲来信,泪光中闪现背影。乍读似乎漫不经心,深究令人感到颇具匠心,血浓于水的亲情,凝聚于父送子上学途中的背影,塑成永恒,令读者为之动容。通过勾勒美文之结构,拈出组材之良方,引导学生搭建写作的框架——列写作提纲,对解决学生有事、有话不知如何下笔之难有所助益。

(四)体会情感之美

卢梭说过:“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会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愫,理解并接受作品中健康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一大成功。比如《最后一课》《藤野先生》展示着高尚的爱国之情;《我的老师》《散步》《背影》中的人物真情感人至深。作品中无论是对正义的讴歌,还是对侵略者的鞭挞,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人性的礼赞,等等,无不展示着人类生活的多彩多姿。

(五)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中发现美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那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中学语文教材中确实存在着丰富的美育材料,比如《云南的歌会》,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富有特色的场景,文本的内蕴深深吸引了师生,学生学得很有兴趣。可借助文本拓展延伸到课外,布置学生去了解“三月三”歌圩节,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感悟广西的地方特色。学生自己搜集整理素材并组织对歌。通过文本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让学生乐写让学生乐写,善于表达美

校园生活在一些学生眼里平淡无奇,而在另一些学生眼里却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差异之大在于是否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优秀作文《冬天的太阳》,作者借风写暖,把冬天写得温暖宜人,趣味横生。从他先记游后议论,写得有静有动这点来看,像《石钟山记》的布局;从观察点的转移来看,又有点像《荷塘月色》;以色调的明丽、观察的入微、描写的技巧看,又有些《春》的风格;至于哲理性的思考、悬念的设置、结构的巧妙,则不难在《长江三峡》中找到渊源。由此可见,学生多借鉴优秀作品,并烂熟于心,就能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是至理名言。总之,美育形象、美育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等有较高的角度,闪现着美的灵光。同时,写作又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美的乐趣。青少年发展阶段是一个从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健康人格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四篇:地理教学中的美育途径

地 理 教 学 中 的 美 育 途 径

江宁区横溪中学

池敦云

内 容 摘 要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期建立和谐、协调的人地关系。而和谐、协调这正是美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对各种地理事象进行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艺术品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生活志趣,树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胸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

二、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美。

三、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美。

四、锤炼地理教师语言的美。

五、设计地理课外鉴赏美的活动。关键词:审美教育

和谐

协调

人地关系

地理教学中的美育途径

江宁区横溪中学

池敦云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其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期建立和谐、协调的人地关系。而美育是培养年轻一代感受美、鉴赏美和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手段。两者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品味,地理学与美育的关系还相当密切。地理学科虽然比一般学科更重于理性,以说理为主,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往往会把课堂变成死气沉沉、枯燥乏味的一潭死水,要让地理教学过程变成一弘活水,必须注入美的情感,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接受 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地理教学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引人入胜的活动。而且和谐、协调这正是美的最高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对各种地理事象进行审美教育。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及其艺术品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生活志趣,树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胸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谈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努力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到处都孕育着美的因素。在地理教材中,美从其存在的领域看,可分为:

1、自然美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自然美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材中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为“雄伟”:即壮美,阳刚之美。如劈地摩天,气冠群仑的东岳泰山;咆哮不息,十里闻声的虎跳峡;奔腾不息,浊浪排空的黄河;“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钱塘怒潮;似万马奔腾,排山倒海的黄果树瀑布等等就是这种雄伟之美。二为“秀丽”:清新、柔和、阴柔之美。如苍秀涵幽的江西庐山; 清雅秀丽的峨眉山;深幽澄明,怀抱雪山的白头山天池;秀美多姿的桂林山水;风光绮丽的杭州西湖;含蓄优美的姑苏园林等等就是这种秀丽之美。三为“奇美”:大自然中有许多奇特的景象,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令人感到怪异。如山东的“蓬莱仙境”,四川峨嵋的“金顶宝光”,黄山的神奇绝妙等等,不胜枚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

2、人文美

地理教学的人文美不但包括人类社会创造之现实美,而且包括人地关系的和谐美和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劳动创造之现实美。荷兰的拦海造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神奇难测的金字塔,是古埃及人高度智慧的结晶;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大运河„„这些都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②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非洲大陆赤热炎炎,紫外线强,居民们皮肤偏黑;欧洲地处中高纬区,斜阳淡光,这里广布着白种人;亚洲,南热、中温、北寒,居民肤色中黄。③生产方式的因地制宜。我国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水热条件不同,则耕作制度、作物种类、农田类型南北皆不同。各地因地制宜、实现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如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使人感到既丰富有完整,有井然有序。④生活习俗的多样统一。各地居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丰富多彩:藏族袖长、腰肥、襟大、无兜,双袖或穿或束,适应了“长冬无夏、春去秋来”的高原气候特征。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多以毛皮为衣料;东部农业区盛产棉、麻、丝等,故织物以此为主……各地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不同,必然导致生活习俗的差异。⑤艺术美。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社会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是现实美的升华。各地的民居异彩纷呈,如:草原之蒙古包、江南之竹楼、西北土窑洞、北京四合院……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美,是人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创造了人地和谐相处的幽美环境。音乐艺术也融渗了与地理环境的协调:青藏高原高大雄伟,曲调高亢、豪放;江南水乡,景色秀美,曲调婉转,感情细腻。

二、努力创设地理教学过程的美

地理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背、考枯燥死板的模式,而应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地理教学过程中的 2 各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上地理课,就象漫步在景色宜人的山道上,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1、创设友爱、融洽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关键在于教师乐教。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感情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所教专业的爱,对学生诚挚的爱。上课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度”。再以这种美的情感来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使学生乐于受教,乐于学习。

2、创设愉快、优美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上要努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惊奇、刺激、疑惑、悬念,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从而打动学生的感情,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大陆的漂移”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录像设疑教学法,先用录像向学生们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特征,及两岸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特征,学生发现它们非常吻合相似之后,感觉非常惊奇、有趣,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它们会不会原来就是同一块大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播放“大陆的漂移”录像时,学生非常认真投入,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变化,从而获得了强烈的美感。接着我又设计了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如几亿年之后,地球的海陆分布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等等。地理教师应在有疑处解疑,在无疑处设疑,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知与审美的同步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务求教态美、语言美、板书板画美、教具美,以此表达地理学科特有的自然美,和谐统一的韵律美。如在“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的教学中,我采用讲画同步教学的方法。用彩色粉笔,边讲边画中国轮廓图,填绘主要山脉分布。由于现场作图,学生从惊讶、敬佩到愉悦,情趣高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画同步的和谐节奏,使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感染,不知不觉地进入画境,愉快度过了45分钟,而且地理空间概念十分清晰,识记效果好。

三、努力追求地理教学手段的美

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性强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如在“自然带”一节的教学中,我精心挑选了几张色彩鲜明、画面生动的地理景观图片,让学生欣赏各个自然带的美丽景色,并比较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学生们兴趣盎然,一面欣赏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湿季时原野一片葱绿的热带草原,苍劲挺拔的针叶林……一面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更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环 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另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了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它可以将缓慢进行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呈现,如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可以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眼前;可以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荧屏中。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

四、努力锤炼地理教师语言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地理这一学科,涉及的门类多,联系的事物广,知识的跨度大,更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地理语言除了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目的性之外,更要注意语言美。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地理教师必须锤炼自己,掌握这门语言艺术。

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靠感官直接认知,虽然可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但毕竟不能每节课都能有这样的安排,因此,更多的还要靠教师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结合情景吟诵诗词,渲染意境,使学生 4 获得美的享受。如讲地球的自转运动时,可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讲地形时,可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讲“北方的气候”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在讲“桂林山水”时,可引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在讲“黄河”时,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深受感染,投入到课文中特有的情景中去了。

在介绍一些独特的地理景观时,教师要注意用绘声绘色的描述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神游一次。如讲“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时,可这样描述:桂林一带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象玉笋、象翠屏、象老人、象 斗鸡,引人入胜。石灰岩溶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发育,有的象瓜果、森林,有的象飞禽、走兽,还 有的象瀑布飞流而下,……令人目不暇接!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用生动的比喻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讲“三峡水流”时说道:“三峡急流汹涌,惊涛拍岸。洪水时期水速可达每秒7米,赶得上汽车的速度呢。”在讲“北方的河流冰期长”时说“每年2月份,松花江的江面上,冰层厚得甚至可以行驶汽车呢。”学生听了,情绪高涨,记忆深刻。

总之,一位地理教师,应该象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兼演员,用生动的语言,出色的表演,把几十名学生的 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随着你听、看、想、做,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学生不仅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还陶醉于艺术享受中。使他们不愿下课,又盼着上课,这是教师语言美的魅力所在。

五、努力设计地理课外活动的鉴赏美

地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除了要扩大和加深地理学习的内容,还要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同时又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这样一些美的活动形式:①组织学生用小型望远镜观测美丽的星星,皎洁的月亮,让学生在无限的遐想中感受美。②组织观看《飞碟之迷》、《地球奥秘》、《月球探索》等等录像资料,使学生对宇宙的浩渺、宏大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和美感。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获得丰富的天文知识,并且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另外,开展气象小组活动、野外考察地形地貌、设立地理橱窗、制作“神州风采”的地理资料卡、组织地 理游艺活动等等,这些多彩、自主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使学生直接、间接地去领略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张琦(0920110304)

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出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实施美育,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呢?本文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现成功喜悦这四方面来阐述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美育;语文;审美情趣;创造意识;审美想象力

现今教育的趋势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今后教育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美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也忽视、马虎不得。

“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所谓美育,也称美感教育。席勒认为:“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总之,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1917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当时新形势的推动下,响亮地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鲜明地显示了他的美育思想的民主主义色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有着它独特的魅力,美育因素是极其丰富的,而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时期,具有可塑性强、善模仿等特点,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都应抓住以下四个特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展示美。

一、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

“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这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亦既终极目的。”情感是儿童行为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创设审美情景,指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让他们通过感知,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揭示文章的内在美,调动学生情感,让他们进入无我之境后,拨动他们情感的琴弦,让他们欣赏、感悟作家塑造的美,让作家的情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一)欣赏作品的静态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如巴金所写的《鸟的天堂》,美的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景色,美的篇章结构构成文章的一大特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特别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出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鲜明,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绘的栩栩如生,使人如见榕树那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形象。这一整节的语句,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欣赏榕树的静态美。

又如《第一场雪》中,下雪后的景色美不胜收,“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还连续用了好几个叠词,如“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来描绘大雪后柳树、松树、柏树的美丽景色。通过品味,学生能对静态的美如痴如醉,这时候如果能因势利导,让他们想想在身边有哪些静态美。

(二)欣赏作品的动态美

景物的静态固然很美,但如果有景物的动态加以衬托,就更加美不胜收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静态美外,还可以让他们欣赏其动态美。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让学生随作者第二次游经“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那热闹的情景,与第一次看到的寂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

(三)欣赏作品的语言美

许多作品都会运用语言这个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塑造小学生的人格。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当我们随作者一起放舟《长江三峡》时,似乎“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那激流澎湃的三峡,那万千气象中优美动人的传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意境美,更感受到母亲河流长江美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雄奇和伟大。

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如《金色的雨钩》中,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能顺利走出大草地,用缝衣服的针弯成鱼钩,钓鱼煮汤让“我们”吃,自己却啃“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当“我”发现这事后,老班长的语言更让人感动:“一路上,我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你们带出草地。”直到老班长支持不住,倒下了,也不肯浪费仅有的粮食。“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的话,没有诗人吟诗那种意境,没有作家写作那种修辞,平平实实的语言就能突出他那舍己救人的精神。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二、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教师只有通过审美,以自己的眼光认识和发掘教材的美,契合融进自己的情感,对教材的美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才能启发学生探求这些作品所蕴藏的意境、情趣。有意识地从启迪学生审美意识入手,引发学生发挥想象,在欣赏作品各种美的同时,挖掘作品的想象空间,是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一)进入角色中想象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佳句和感人的故事,但有时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使学生难以深受感动。因此,我把现代教学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起来,让学生进入角色中,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例如教《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山那一段,可以先通过电脑软件把桂林一座座形状不

一、各不相连的山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通过局部动画展示山的姿态万千,在声像并茂的课堂中,学生定会身临其境,接着可以让学生想象这些山的外貌。

(二)身处现实里想象

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让学生身处现实里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小学生们大多都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所以答案也肯定多彩多样,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爱的火花。

三、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

优美动人的诗文应反复朗读,于诵读中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心灵所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大得多。因此要通过课文内容、课外阅读、格言警句的反复诵读、默想回味来进行美的熏陶感染。朗读的形式很多,有范读、齐读、自由读、个别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合作读等。通过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平平无奇的文字“活”起来,“火”起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使学生产生了不吐不快之感,于读中表现美、创造美,并把自己体念过后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比如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交代故事的背景,把整个课堂都渲染成中朝两国人民离别时伤感的氛围,教师可以饱含感情地朗读了全文此时同学们定能有所撼动。就在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提问“你想说什么”同学们都会把抑压在心中的感情表现出来,纷纷赞扬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然后顺势让学生品读全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再细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中朝人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感情。

又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 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他的声音哽住了——‘我,我„„’转身在黑板上用尽全身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每个人都会为那荡气回肠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而震撼,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而这种崇高所产生的精神美便会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创造更多美好的事物。创造是使学生将前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进行分析,并按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创造美。

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中,当“我”钓到一条大鲈鱼时,十分高兴:“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在指导朗读这句时,可能会有同学就把“啊”这个字读成惊喜的语气,老师这时候可以问原因,并指出:朗读的语气没有约定俗成的格式,只要你觉得合适,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

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启发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体会到作者的所见所感,体验作品所传递的美感,并明白美所具有的时代性、共同性的道理。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因此,朗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美,体验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因此,我把握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并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其审美情操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课堂实践中展示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美,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有的学生说得结结巴巴,都应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愉快下感受自信美,直到过渡为迫切要求展示的表现美。

如在教完《小珊迪》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有感情的叙述,并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即席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帮帮小珊迪》的演讲大赛,让他们把小珊迪催人泪下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所听者感怀身世,予以帮助„„

(二)在课外活动中展示美

社会之大,无处没有语文。语文美育无处不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懂得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美好的事物倾注感情,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并用美的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占领学生深处阵地,为练笔作文打下基础。

另外,老师还可以经常在班上举办形形色色的比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从而发展自由展示美到创造美。

将美育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点和能力,而且对养成学生积极、乐观、活泼、勇敢、坚毅的性格和美好的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持之以恒,大胆探索教改新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增长财智。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16页 [2]《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页

[3]杨恩寰主编:《美学引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549页 [4]刘勰,《文心雕龙》,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下载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美育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朱建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人才素质的特征之一就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 三河市第六中学熊文彬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内容摘要 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近代的教育家更是对美育高度重视。美育已成为教育特......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成县沙坝初中 徐 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教学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教学 我认为,美育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李岚清同志也讲:“美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陶冶......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 郑继霞 当人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应当和谐发展时,对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科学既要探求“真”。......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白马镇中心小学 陈媛媛【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收有39篇古诗,除几篇哲理诗外,大部分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诗艺......

    浅谈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