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教学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教学
我认为,美育既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李岚清同志也讲:“美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我们要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因此,我们要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实施美育呢?
一、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素质美化,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教师注重自身的素质美化是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前提。教师作为一个传导、授业、解惑的主体,既要有学富五车的知识,旁征博引的口才,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等内在美,也要注重自己外在的形象美(包括神态美、表情美和服饰美),以此来吸引学生,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启迪学生对美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教师注重自身的美化还能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科和技能的热爱,乐于把他们的精力和才智运用于对事物的探索和对知识的追求,从而培养他们主动的持久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到学习、探索、发现、创造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借助审美情感促进了知识和理性能力的获得,也从相对独立的审美信息中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我们有时听到学生反映:听某某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指的就是从审美评价的角度总体上对教学的积极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就会得到提高,审美品味逐步趋向高雅化,从而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育魅力的学科,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名著,它们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当我们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艺术殿堂漫游时,就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感因素。其方法和途径有:
1、引导学生感悟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体会汉字的形象美。汉语言文学是“形”、“意”最完美的结合体,其丰富沉实的美的底蕴为世界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所不可比拟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幽默的说:“中国的文字好像一个美丽可爱的贵妇,而西洋文字好像一个有用而不美的贱婢。”可见汉语言文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意蕴代代相传。如简单的象形字“水”字,我们的祖先抓住了水的流动性这根特征,把水描写成流动状,“水”字的造型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智慧,体现了美学的特征:对称美和曲线美。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识字与写字的机械训练中,还应通过识字与写字教学进行思维方式教育、文化教育、审美教育,使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成为自主的文化积累、审美体验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象“虐”字可从这个字的意思向学生解说:“虐”是老虎发怒时所表现出的凶残之意,这个字的上半部是“虎”字头,下半部是老虎发怒时“爪”的变形,方向是朝外的。这样,学生在形象愉悦中就掌握了这些字的形义,领会了汉字的美妙。
2、指导学生美读感悟语言的音乐美,体会美育的直觉性。美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美读是感知语文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文章美感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景跃于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汉字因其有平仄四声,双声叠韵,一经成文,无不读来顺口,听来悦耳,具有感人的魅力。不仅唐诗宋词吟咏音调抑扬顿挫,声律和谐优美,就是一些现代文也不乏音乐之美。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学生读了都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典雅、清新、秀丽之美,这就突出地表现在30多个叠词的运用上。所以指导学生美读,使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抑扬顿挫,读着读着,与作者心灵相通,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随之增进,也自然会感受文章的美感。就如要读出李白“缘愁似个长”的满头愁,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满船愁一样,有意蕴,有味道。
3、引导学生品评教材内容的语言美,注重美育的渗透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美的思想感情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品评文章的语言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论是研究诗词的构思美,还是分析散文的意境美,都是要经过对语言美的分析才能完成。有的作品句式灵活,变化多端,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言简意丰得语言,要激励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指导学生欣赏美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除了能用丰富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同教学内容有机的配合起来外,如果能运用电视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配合,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效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如教学《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爱莲说》等课文时,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那么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是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赵州桥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53孔之多的苏州宝带桥像读一篇史诗,南方风雨桥为何是画家和摄影师们搏斗的地方等形象和“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就很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欣赏这些事物中得到美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从而达到理解美、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境界。
法国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名著,它们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用武之地。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美的心弦,使他们感受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总之,我们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所以我们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让语文教学载着美育的甘泉去绽开学生心灵美之花,结出全面和谐发展的创造美之果。
第二篇:刍议语文课堂中美育教学
刍议语文课堂中美育教学株洲市茶陵县洣江中学刘雨莲
关键词:个性美内在美创造美
内容摘要: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欣赏文学的“美”,创造文学的“美”。
正文: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美的渴望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美”是语文的生命。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若能用千姿百态的“美”来吸引学生,使一颗颗年轻躁动的心安静于课堂里,并使他们在“美”的氛围中品味“美”、升华“美”,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展示教师魅力,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个性美。
1、教师的仪表穿戴应该体现时代美。这种美绝非天生容颜之美,而是一种最能体现人的内在修养和气质个性的端庄之美,和谐之美。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教师是呆板、朴素的代名词,这种看法虽有失偏颇,却也不难从中看出我们教师的传统风貌。其实,教师大可追求时尚,因为时尚并不等于时髦。只要大方得体,时装何妨?只要端庄和谐,淡装何妨?这样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又可以迎合学生爱美的心理,何乐而不为呢?讲台就像舞台,教师若能把自己打扮成风情万种的演员,追求时代之美,不是更能打动台下年轻观众的心吗?
2、教师的语言要能体现语文语言的文学之美。一个不会使用文学语言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语文课的语言如诗般凝练,不拖泥带水;如散文般优美,字字珠玑;如戏剧般深刻,充满激情;如小说般生动,洋溢着生活气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该深深地打上教师的烙印:要么亲切自然,启人思维;要么词藻丰富,富于感情;要么自然流畅,幽默生动;要么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借助特有的文字语言去吸引、感染、打动学生,便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的教法能体现语文的特色,富于创新美。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要别具一格,丰富多彩。富有变化创新之美。从某种角度来看,语文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要使每一堂课都生动活泼,惟有创新。
二、挖掘语文内涵,尽情地展示语文独具特色的内在美。
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语文的内涵是不能与其它学科相提并论的。它是优美的文字艺术之美,是盈溢的生活气息之美,是昭示人文,充实精神的人性之美。
1、展示语文的动态美。只追求字、词、句的教学是缺乏生命力的,它只能让课堂沉闷枯燥。在教学中,根据文章的内容不同,教师可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内容,以情动人;可以形神兼备的演示课文内容,以情感人;可以绘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以图喻人;还可以放歌一曲,让婉转悠扬或慷慨激昂的歌声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动态的教学,就像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卷,可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时时都有惊喜的发现,而不会出现疲惫的感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地活起来,体现语文课的动态美。
2、展示语文的生活美。
语文源于生活,学语文的终极目标便是把语文运用于生活。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地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不留痕迹的把学生带进生活,让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语文不是空洞枯燥的说教,从而去感受语文内含的生活气息之美。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运用适当的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潺潺的小溪流进课堂,让慈母的关爱融入课堂,让纯真的友谊感染课堂。课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课堂。在这种开放性的背景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与日俱增,运用语文的能力也会逐日提高。
三、张扬学生个性,充分展示语文课的自由创造之美。
语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创造。如果教师独占课堂,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
1、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咀嚼美。
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要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能思维的活生生的人。教师要顺应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语文鲜活的生命力和感人的艺术性。
2、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创造美。
教学中,应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探讨、辩论,使课堂成为思想和情感的交汇点。教师要激励、保护学生的个性,要诱导和启发学生表现个性。要设法让学生产生表现自己的欲望,鼓励学生敢想别人没想的,敢说别人没说的,敢做别人没做的。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见解,教师都不得简单地用“对”与“不对”或“好”与“不好”来评价。创造之美是一种高层次、高境界的美,它能给学生以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应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摇篮,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天地。“美”是春花秋月,“美”是珍珠玛瑙。让每一堂语文课都美起来,应该是语文教师共同的目标。
第三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尝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我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潜在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水平,发展他们表达美的创造能力。
一、创设情境,尽情感受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重要的在于发现美。我们所教的课文有许多是描绘大自然美景的,教师如能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那么学生一定会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夏天的一节时,我先让学生粗读,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即:1.浓雾;2.阳光;3.花草。接着出示挂图,让他们仔细观察,自由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兴安岭夏季的瑰丽风光。学生对此特别有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联系自己看过的介绍小兴安岭风光的电影,渐渐地创设了美好的情境,他们在这种快乐而又自由的氛围中尽情地遨游着,初步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无比美丽。然后,我又让他们对照课文,听录音,加深他们对这一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品味作者描绘的意境美。
二、揣摩词句,激发情感美
《麻雀》一课文情兼美,富有悲剧性,热情讴歌了伟大的母爱。我首先抓住“搏斗”一词展开了教学思路:1.谁准备搏斗?2.和谁搏斗?3.为什么要搏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课文,迅速理清“我”老麻雀,小麻雀和猎狗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白了:老麻雀因为要拯救自己的幼儿,所以准备同猎狗搏斗。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探讨老麻雀决心搏斗的原因,很自然地引出句子:“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时,我抠住了“强大力量”,揭示了“母爱”主题,指出正是由于老麻雀有强烈的“母爱”,它才不“安然”,进而“飞了下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麻雀,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它自己。
学生感受美,鉴赏之后,最终要能创造美。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让他们在想象中升华。《鸟的天堂》最后一句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通过对前后两个“鸟的天堂”的理解,学生明白了句子的含义及其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头脑中形成了一条“爱榕树→爱南国→爱祖国美”的清晰思路,而且懂得了应像农民保护“鸟的天堂”那样珍爱美,不断地去创造美造福人民。
姓名:吴国俊
联系地址:广东省普宁市梅塘镇新寮小学 邮政编码:515342 联系电话:***
第四篇:浅谈在美术教学中怎样具体实施美育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怎样具体实施美育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刘霞
心理学认为:艺术能启发人的创造思维。而创造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人格特质。可见,艺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影响有重要作用。当前,教育的改革已使人们认识到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知道,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指定审美情感会自然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所以这要以美育为途径培养学生了。那么,在美术教学中怎样具体实施美育,怎样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呢?
1、让学生感受美。
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我首先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体验。教学中,我设计过一些“水墨游戏课”。今天我们去散步——在宣纸上用笔拉一根线去散步,我们将遇到许多情境……来到小河边……过独木桥……过草地……然后,学生自编情境,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了笔的性能,依稀了解了笔 墨的表现性和意象性。再如,上课时,刚好下着雨,我让学生们观雨,体验一下下雨的感觉,然后我问:“在生活中哪一种雨水是你最喜欢的?哪一种雨水是最美丽的?怎样把它表现出来?”有人说可以用诗来表现,有人说可以用画来表现。于是一幅诗情画意的雨水图很快就形成了。这样的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去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对事物的感受能力,逐步养成爱观察的习惯,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2、使学生欣赏美。
各种艺术形式都有独自的艺术语汇和规律,视觉艺术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影响听觉艺术产生的心理感受,在《我心中的歌》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一幅幅画面,就是一首首无声的歌,从《池韵 》那舒缓的小夜曲,到《浪碰》般的雄浑的交响乐,同学们无不从中感受到了音乐般的美感。《色彩的心理联想》一课中,我先放音乐,从优美的抒情乐曲,可以联想柔和美妙的浅色调,节奏欢快的舞蹈,可以联想的明快,活泼的色调悲伤忧郁的乐曲,可以联想到低沉、灰暗的色调,它们产生的感情是一致的,具体到色彩,更让人浮想连翩,由紫色仿佛看到了高贵的紫丁香在向我们 招 手,由白色我们 看到了世界的和平。由红色想到红脸的关羽,由黑色想到黑脸的包公,从大自然的色彩到戏剧脸谱,如果用五彩缤纷的图画俩表达,将是十分绚丽的色调。我们还可以通过古代优秀绝句的联想而产生色彩的美感,如: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江南春》和、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等,中国语言的构思。只要你善于发现美,那么美无处不在,至于用哪种形式欣赏美,这就是教师采用哪种方法,让学生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3、让学生创造美。
通过有趣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一节《西方的历史画和风俗画》课中,我引用故事开展教学。鼓励了解其中画面的某个故事的同学讲一讲,让其谈谈感受,以表达激发全班同学的目的,再请同学表演“农村婚礼上的场面”。让学生们热情参与,并把热闹、喜庆的场面表演的活灵活现。将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就有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四的习惯。在这节课的活泼、紧张气氛中,学生为自己创造力得到表现而感到兴奋。我还组织了一些课外活动。如开展日记比赛,使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得到形象的再现。再如,让学生画漫画,学生把社会不良风气寓于画中,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净化了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生正处于在心智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好胜心很强烈。因此,内容新颖,富与情趣的东西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思维活跃起来,发挥创造的潜能。这样的学习,不但使学生从知识的趣味中提高了欣赏美,鉴赏美的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发展特长。
我们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主要是为了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和品德。我们不仅要通过审美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会感受美,欣赏美,成为一个情操高尚的人。还要因材施教,针对有绘画有、天赋的学生,多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发展特长,使之掌握专业技能。
因材施教是教师常用教学方法之一,不管面对天才或庸才,教师都应能用各种方式,发挥学生的艺术个性,开启 他们的创造心智。总而言之,通过多种美育途径多可达到培养学生敏锐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对形象记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形象思维和整体表现能力。所以,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善教是关键。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趣味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教法在课堂上展示教材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
在实践中怎样具体实施美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教师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探索创新。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面对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美育是关键。所以中学生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着力实施美育
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着力实施美育
摘要:艺术能启发人的创造思维。而创造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人格特质。可见,艺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影响有重要作用。当前,教育的改革已使人们认识到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美育 创造思维 教学
美育被明确地列入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冶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
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重视教学过程,而且注重知识生成过程,更重视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在美术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临模临摹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学画方法,一种踩在巨人肩上上楼的好方法,这种教法的确能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登堂入室,但也带来不少弊端:思维受到束博,画面效果呆板,千篇一律。我认为应拓宽临摹概念,以原作为主,但可取舍。形式、内容、构图、表现对象基本相似即可,色彩亦可加以变化,这样能给学生一个创造大地,加强创造意识,使他们求异思维、想象力、情感的表现有舒展的可能,并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且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我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了他们的一种探究精神。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要像一个磁场,能吸引全体学生。
二,教学理念一定要转变。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要注意生活化、感性化、兴趣化、交流化,让学生动手,注重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的作用。这也是一个比较难以攻克的关口,老师要因人而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副课。美术课一直以来被视为副课,学生上课时涂涂画画一幅作业一堂课,大部分学生不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美术课真正能体现出来的美的感观,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也过于陈旧。所以,教学理念转变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前提,更是关键。学生常被枯燥的美术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中反复,久而久之就会因此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任何有趣的事,对学生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可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地,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美的学习活动中来。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殊的审美对象时,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新异的事物,新鲜感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审美心境,这是一种对学习形态企盼的、渴望的情绪。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三,练得灵动。美术课的作业要求是联系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也是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中介,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布置美术作业要注意灵活性、适用性、创造性、美感性,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色彩的搭配上、线条的运用上,注意删繁就简,使学生能练、可练、练得好。因为,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作业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促进学生对美术课的喜好,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都是由教师给学生打分,因为教师掌握着知识,掌握着打分(评价)的标准。以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好不好,画的东西像不像,涂的色彩是否均匀,画面是否整洁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美术成绩。这种封闭式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也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术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活动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就是要从技能、认知、创造和情感态度、学生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美术课虽然学时不多,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作业要精心评点,可采用多样、灵活的方式。评点时要注意激发兴趣、激发潜能、激发上进、激发成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创新意识,同时还要明确学生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五、美育的范围是广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修养不仅仅在课内,课外的很多形式也不容忽视,教学中有一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仅是照本宣科或是教师单纯的讲解,往往显得很是枯燥,学生也较难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按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可以接受的程度,设计系列问题将学生已有的经验类比延伸、层层深入,便能使学生从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入手,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知识难点。美育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我们美术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热爱美术,热爱生活。另外,还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合力,使美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效力大大加强。
参考文献:
[1]孔起英著,《儿童园美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张梅著,《儿童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