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
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
无锡市广益中心幼儿园 崔倩昀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本文就“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等进行美育初步探讨
关键词:“用数学” 美育
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涵义
《美学与美育》对美育的阐述是:“美育,全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运用美学原理,用自然、艺术等审美材料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教育手段。其目的是要达到培养审美感受、审美创造的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培养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 “美育的作用:①以美导善,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②以美导真,在美育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认识、发现社会、自然的规律。
(二)美育的重要性
1、美育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2、美育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转向培养有智慧的人才。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3、美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
二、数学的美有哪些方面
罗素说过:“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它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人们认为数学美就在于其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数学的简单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反映和研究客观规律的数学科学,集中反映了和谐美的特征。严谨性是数学的独持之美。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
三、在“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
(一)创设情景
1、创设美的情景,以美导善。“用数学”体现着数学的所有美。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学习的情境,提供学生解决问题全面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已动手动口动脑筋探索知识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创设美的情境,在情感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方法上能促进学生的方法的正迁移,在知识上能促进知识的同化,同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目的。
2、创设真的情景,以美导真。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用数学”就是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它体现的就是科学的真实美。在“用数学”教学中创设真的情景,可以达到以美导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认识、发现社会、自然的规律的目的。
(二)陶冶情操,培养完美人格
1、树立信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学生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就用数学教学而言,更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从而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更喜欢数学。
2、求实精神
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3、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团体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
获益。培养合作精神。
4、创新精神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用数学教学中应该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就是通过创设真实而美的情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形成完美人格的效果
第二篇: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
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本文就‚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等进行美育初步探讨
关键词:‚用数学‛ 美育
一、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涵义 《美学与美育》对美育的阐述是:‚美育,全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运用美学原理,用自然、艺术等审美材料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教育手段。其目的是要达到培养审美感受、审美创造的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培养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 ‚美育的作用:①以美导善,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②以美导真,在美育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认识、发现社会、自然的规律。
(二)美育的重要性
1、美育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2、美育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转向培养有智慧的人才。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3、美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
二、数学的美有哪些方面 罗素说过:‚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它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人们认为数学美就在于其简单、和谐、严谨、奇异等形式,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它揭示了规律性,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数学的简单美具有形式简洁、秩序、规整和高度统一的特点,还具有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反映和研究客观规律的数学科学,集中反映了和谐美的特征。严谨性是数学的独持之美。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和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令人惊讶的奇异美。
三、在‚用数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
(一)创设情景
1、创设美的情景,以美导善。‚用数学‛体现着数学的所有美。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就是为学生设计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学习的情境,提供学生解决问题全面清晰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已动手动口动脑筋探索知识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创设美的情境,在情感上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方法上能促进学生的方法的正迁移,在知识上能促进知识的同化,同时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美育目的。
2、创设真的情景,以美导真。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用数学‛就是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它体现的就是科学的真实美。在‚用数学‛教学中创设真的情景,可以达到以美导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去认识、发现社会、自然的规律的目的。
(二)陶冶情操,培养完美人格
1、树立信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学生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就用数学教学而言,更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从而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更喜欢数学。
2、求实精神 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3、团队精神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团体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培养合作精神。
4、创新精神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用数学教学中应该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用数学教学中进行美育,就是通过创设真实而美的情景,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引起精神上的升华,产生情感共鸣,起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形成完美人格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 浩 美学与美育
李星光 试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宁夏社会科学 >>2004年04期 李华 试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文网2007-1-18 徐攀 关 于 创 设 情 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成都市人民北路小学.曾利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担负着美育任务,在教学中渗透美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理解和欣赏数学美,既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能得到情感和美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用心挖掘小学数学中美育的因素,还要善于探寻美育的途径。下面就粗浅地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美的教育。
一、利用教材中彩色插图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低年级教材,插图版面,数量较多,且彩版印刷的图画清晰,色彩鲜艳,画面形象可爱,这些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联社的教育。特别是刚入学校时,打开数学课本,一幅色泽鲜艳,形象生动的新年入学图跃入眼帘,小学生们顿时感到“好美啊!”这首先就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直接感受到图画中呈现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周围事物的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其它如认识10以内各数的主题图、例题、应用
题背影插图的设计都很美,教师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辅助教学,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数学产生热爱,并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从而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其美育因素不象艺术那样外显和鲜明,因此,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小学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是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原前提和关键。例如可让学生在对图形的认识中,感受到不同图形的形式的美,在几何图形中,长方形具有对称、稳重之美,正方形具有刚劲、宏伟之美,圆具有柔和、流畅之美,等腰三角形具有平衡、庄重之美,而所有的对称图形则具有匀称、平衡、稳重之美。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中,不仅了解到这些图形的特征,还产生了欣赏美的一种愉悦的感受。又如,数学的数字和符号,它们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十个记数符号0、1、2、3、4、5、6、7、8、9,它们在不同数位上就代表不同的数值,用这十个数字与位置结合,就能写出一切自然数,而“+”、“-”、“×”、“÷”、“=”、“<”、“>”这些数学符号更是形式简单、内涵丰富,能清楚精确地表示计算方法和数量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数学和符号的认识,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与精致的美。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渗透美育,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中,教师善用教材内容中的美的因素,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更牢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
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就可在课前设计观察引趣和课后设计运用提高两个小环节。课前教师出示美丽的蝴蝶标本、红艳艳的枫叶,问学生:这些昆虫、树叶好看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征?学生被这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案吸引住了,都说:很美,它们的形状都是对称的。接着出示“天平”、“剪纸图案”,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美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类对称图形,研究它的特征和运用,学会画美丽的对称图案,并进行评选,学生积极性很高,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性,在运用中继续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陶冶了美的情操。
正如罗素所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地挖掘,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还有许多。
第四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刘丽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课。
案例背景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当然不少人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的人满脑子是数码和符号,做事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刻板,不懂艺术不懂美。的确数学不像音乐、绘画那么直观,怎样能与美联系起来呢?作为课程实施主阵地、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将是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巧妙地把美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案例描述
“同学们,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上来摆一摆吧。”(多媒体课件演示)
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摆放问题,学生觉得很容易,于是马上就有很多人举手要求上台摆一摆,我叫了班级里2位不大爱发言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上台进行了尝试。结果一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放在了正中间,另一位则将其放在中间偏右上一点的位置。
(摆放结束)“这两位同学的摆放如何,美吗?”
对于美,大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老师的话刚一完,立刻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第一位同学的摆放比较美,很对称。”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我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摆放还都不够美,应该放在图片的右下方的位置比较好些,而且摄影老师也说了这样的取景比较好一些。”
学生这学期正好在学摄影,但能将摄影与数学联系起来,也还有点出乎意料,然而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高兴的,于是我马上让这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摆在了相应的位置,让大家来看,这样摆放感觉如何呢,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小声的说:“对哦,看起来比较舒服呢。”接着,我乘机追问:“这样摆看起来比较舒服,那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拉到了数学上来,而且他们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开始高涨起来。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习资料任选一个五角星,测量五角星上C点到A、B点的距离。并计算一下ACAB和BC
AC的值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
(通过测量,学生齐声回答):“0.6,相等。”“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得出“黄金分割”的定义。教师并指出:“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黄金分割比
51
2512ACAB是。”我的话刚一完,就有一学生疑惑的举起手:“为什么会是呢?是哪里来的呢?”于是,很多学生也开始好奇起来,开始追根问底,疑惑不解。对此,我本想不会有学生提问才是,不是都说以后会说的吗,知道就行了啊,可是毕竟学生是提出这个问题了呀,讲还是不讲呢,不讲学生肯定会失望,看来是非说不可了。“我们如果设AB=2,AC=x,那么BC=2-x,所以由AC
ABBC
AC得到,x22x,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2
解得x=51。所以黄金比是
始轻松起来。512。”通过解释,学生开始明白,课堂的气氛也因此开
这样,再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即在乐器和建筑上的应用。
然后提问:“你会作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吗?”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黄金分割的意义。那么怎样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我们假设”,我刚想说下去——“线段AB=2,那么只需在这条线段上构造长度为51的线段。”
居然有个学生打断了我的话,说“老师,我们可以先假设线段AB=2,再在上面画出51的线段就可以了哦。”此时,我还真觉得不对劲,居然有学生抢我的台词,这不是很要命嘛,有点惊讶,但也心里确实也佩服这位学生。课后我回想上课的内容,才知道,原来是在向学生介绍为什么黄金比是
是意外的收获。
又有一位学生起来:“那就先做出5再减去1就可以啦。” 学生继续思考,并嘀咕着“怎样做出5呢?”
马上又有位学生起来:“可利用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实数的方法,构造Rt△。”
大家表示赞同:“对哦,做个直角三角形”
这位学生继续回答:“使得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1和2就可以了。”
就这样,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唱一答的解决了我抛给的问题,还居然让我当了一会隐形人。
下面,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后随堂练习中找黄金分割点的另一方法。(边演示边讲述)并让学生回答“你能说说这种做法的道理吗?”学生开始思考起来,慢慢地部分学生开始交流,接着就有人举手,我叫了其中的一位学生上台讲讲他的思路,让他也当一次老师。结果这位学生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
最后,“昨天大家已经收集了一些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现在你也上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跟同学们一起分享好吗?”学生都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此时,我知道接下来的讲台应该交给大家了。让我也来当回学生吧。课堂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的精彩,举了很多生活中黄金分割的例子,比如:人体上的肚脐,眉毛等,健康饮食上,工业上原料的配置等等。通过交流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也是这么的美,感觉意外之余,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案例评析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512时,学生知道方法,可以设整条线段长为2,这真
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而“黄金分割”(即有名中外比)是古希腊人在探求美感产生的数字化规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是美的原则。
1、数学美,美在来源于生活
数学家乔纳森·戈兰也说过:“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它更是艺术。在没有被表达出来之前,大多数数学观念不是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的,而是直觉与美。”于是我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让学生再现生活中美的体验,感受生活的美。也正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让学生联系到摄影知识,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老师,这是数学课吗?怎么像在上语文课呢!”
2、数学美,美在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在活动中发现新知,在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新知,在理解基础上再探其作法,最后进行生活拓展”的总体思路。通过测量五角星来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操作、探索等体验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使学习数学成为每个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力求做到课堂的结构美;在教学方法的形式上,主张千变万化,给学生神美形也美的感受,从动手体验操作到学生的主动探索到最后的学生相互交流。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了多媒体平台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如这节课的引入,利用flash课件就可以让学生再现生活片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直观;另外,在学生的“说说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快速的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了解,一些漂亮的图案都能很生动的演示出来,使得同学们的讲解更加精彩。
3、数学美,美在意料之外
数学史家M.Kline说“一个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教学中,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对此,如果教师能因势力导,巧妙地化解矛盾,将会使教学魅力平添,美不胜收。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发生了意料之外的问题:一个是在教学的开始,学生将数学摄影联系在了一起,结果很好的达到引入的目的;另一个是在讲黄金比值时,学生的刨根问底让我们不得不给出合理的解释,可正是这意外的提问解释,将给后面的黄金分割作图的探索打下了基础,才出现了学生“抢”老师的话并进行深入思考讨论的过程。这些让我们知道在课堂上机智也是一种美。
4、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有些落后的农村没有多媒体怎么办,学生回家如何查阅资料呢?即使是教师介绍,学生能很直观的感受到吗,对于美的体验能到位吗?对此,《课标》也指出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地区要尽可能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应尽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感受,比如引入中的摆一摆可以拿一盆花让学生在窗台上摆放,同样也可以达到感受美的目的。
(2)对于黄金分割学生都很感兴趣,因此课前的准备都很充分,都很认真的上网查资料,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位或大部分同学来介绍他们的资料,最后也只能是建议他们把资料拿给同学、老师课后进行交流,这样会不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呢。对此,《课标》也指出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平台让学生得到充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想是否可以设立一个课外讨论小组供交流呢。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学越发艺术化,艺术也越数学化。它俩似乎曾经在山脚下分手,又
将在山顶上汇合,数学上的真与艺术上的美是统一的。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促进“德”、“智”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尝试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尝试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既保证美术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美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美术价值的实践,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 新课程标准 实践学习
名词解释:
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我校确立了培养“国际型、领袖型、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我校美术教师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深究新课改,探索新路子,现已初见成效。
一、创设新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主要动力。一节课的前五分钟,学生刚回到教室,他们或玩游戏玩的意犹未尽,或参加课间活动尚气喘吁吁,大多数同学情绪激动。如果这个时候老师立即传授新知识,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这个阶段中老师应该发挥各种优势,如多媒体、道具,或利用肢体语言和小幽默等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造成直观的刺激,把学生的心收回来,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中不断的变换教学方式,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教学示范,是学生增加感性认识,直接学习技艺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在美术课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使学生沉浸在快乐之中,达到寓乐于学的效果。
重视课堂提问,“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面对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还要求教师“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针对美术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可以说,以设计问题为教学策略、解决问题为教学任务的“问题教学”已越来越被广大美术教师接受与运用,提问与答问已经成为美术课堂的常态。
我校每年有模拟联合国、模拟奥运会、澳大利亚文化艺术节、英语手抄报比赛等活动。美术课上,我会利用这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把他们的创作运用到活动中。如:模拟奥运会开幕式有30秒的风情展示,每个国家的代表团会把自己团队设计的别具一格。美术课上,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服饰和道具,以凸显代表国家的不同民族风情。
在各种活动中,摄影社的成员们有了发挥的余地,他们手中的相机可谓是专业级的,从不同角度拍摄回来的照片经过筛选,有的发微博,有的洗成照片在橱窗展览,有的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不仅留下精彩的瞬间,也使更多的学生大饱眼福。我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借此机会也和学生交流摄影知识,不仅提升了技能,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利用新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开放时代,网络资源的开发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比如美术欣赏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力量,搜索到需要的素材,来丰富教学资源。所以,网络是美术课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和有效资源。
2.开发利用乡土人文资源,在美术课中,不仅是按课本有什么就教什么,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结合教材提供的图片,巧设情境,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描述自己家乡的风景,使学生不仅在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开发校园环境及周边资源,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我校幽雅的校园环境,绿树成荫,各色花草四季开放,校园雕塑随处可见,适当机会,我会带学生进行校园写生。我校与东江仅一墙之隔,江边垂钓的老人和江面来往的船只都成了学生采风的好素材。我校距离市博物馆仅1公里的路程,这里有远古的制陶技艺,惠州历代名人雕像,近代抗日战争图片展,岭南民间美术展览和不定期的名家美术作品展览等供游客免费参观。
三、开拓新途径,提升美育质量。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的特色是通过校本课程的针对性、独特性和适切性来体现的。我校正在开发的校本课程有:绘画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电脑美术兴趣小组、摄影社、动漫社、编辑社(在此只列举美术相关校本课程)等。
我担任电脑美术兴趣小组指导老师,主要教授photoshop、CorelDRAW图形图像软件。我确立的学习重点是PS、CDR基础。方法是以老学员带动新学员,老学员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新学员又容易接受,集体出现的问题我就集体讲述,个别学生提问就个别指导。我还建立了一个QQ群“新视觉”,学员都可以加入这个群,在群里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他们凭借对电脑美术的浓厚兴趣,刻苦努力,从入门到深入学习到完成作业,没有任何一名同学懈怠。同学们互相帮助,来自不同班级的同学彼此之间产生深厚的友谊。
杨震君同学(现高一)勤奋好学,是“黄冈月报”的美术编辑,这是一份完全有学生自己组织出版的报纸,资料的搜集、整理,包括出版的经费都是学生拉赞助获得的。袁雪松同学,现在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担任学校的宣传部长,这跟他会做设计是分不开的,每个月还有200元的生活补助”。今后我还要培养更多的像杨震君、袁雪松一样的,能够把自己所学运用到工作、生活当中的学员。
四、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已经形成较浓郁的学习氛围,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进行有效教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美术课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各级各类摄影、书法、绘画等比赛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我们美术教师将为上好每一堂美术课积极进取,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黄冈中学惠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