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的设计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的设计
单位:石头中学 姓名:宛新民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wxmxzh@126.com 1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的设计
内容提要: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都要求改变死读书本,脱离实际和压抑学生主动性的传统教学,而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别是其中的科学实验又启发和吸引人们将它运用于教学实践。于是,在学校里逐步形成了一种问题教学法,即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行的教学。杜威提出的探索问题的五段教学,在杜威的影响下出现的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都属于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也经历了一番改革和改进。它因注重问题研究、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于上世纪初在欧美风靡一时,并传入前苏联与中国。但后来由于未能给学生以科学知识,在上世纪30年代遭到尖锐批评而衰落。然而,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又使人们重新考虑教学的合理性,并对其作了改进,主要加强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作用。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代表了这种发展趋势。这样,问题教学法又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
所谓“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在社会生活和各门学科中都能提出一系列涉及基本概念、原理和反映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的问题,如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效的进行研究,他们就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创造性的获取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学
问题设计
问题导向性
趣味性 针对性 整体性
启发性 循序渐进性。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都要求改变死读书本,脱离实际和压抑学生主动性的传统教学,而科学研究的方法,特别是其中的科学实验又启发和吸引人们将它运用于教学实践。于是,在学校里逐步形成了一种问题教学法,即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行的教学。杜威提出的探索问题的五段教学,在杜威的影响下出现的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都属于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也经历了一番改革和改进。它因注重问题研究、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于上世纪初在欧美风靡一时,并传入前苏联与中国。但后来由于未能给学生以科学知识,在上世纪30年代遭到尖锐批评而衰落。然而,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又使人们重新考虑教学的合理性,并对其作了改进,主要加强 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作用。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代表了这种发展趋势。这样,问题教学法又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重视。
所谓“问题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在社会生活和各门学科中都能提出一系列涉及基本概念、原理和反映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的问题,如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效的进行研究,他们就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创造性的获取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从导入新课到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实质上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师生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一方面是依据教材,另一方面也源于学生,但绝大部分问题需要教师的再加工进行“问题”的设计,那么如何把我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呢?现从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见解。
一、“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的宗旨。显然“问题”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这个宗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就能让“问题”走进学生,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
例如讲三角形稳定性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设计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与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而能伸缩的铁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
又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怎样报告一条东西向的笔直的铁路上出现险情的地点”的学习问题,建立“如何确定直线上一点的位置”的教学模型,学生依据生活经验,通过讨论,结合画图,便自然地抽象出“数轴”的概念,理解“方向、原点、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二、“问题”设计的导向性
强化双基,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问题”取源于双基,通过解决问题又强化了双基,“问题”围绕重点,通过解决问题又突出了重点。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夯实双基。
例如,再讲“三角形中位线性质”时,将课本习题作如下改编:“要测量池塘的宽度,身边仅有测量工具皮尺,用皮尺不能量出池塘的宽度,怎样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测出池塘的宽度?”
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突出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强化了基础,也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
三、“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而且也产生于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即针对问题有明确意向地进行“问题”设计。
例如,为了强化学生完整思维的习惯,在讲授垂径定理时,选择如下三个题目让学生讨论:
问题1:在半径为10cm的⊙0中,弦AB//CD,AB=12cm,CD=16cm,则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
问题2:在半径为10cm的⊙0中,弦AB=12cm,CD=16cm,点M、N分别为AB、CD的中点,则MN的长度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问题3:俩圆相交,公共弦长为16cm,二圆半径分别为10cm、17cm,它们的圆心距为________。
对问题1学生反应是,对图形摆放位置考虑不全,对问题2学生反应是,不会界定(去找出MN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对问题3学生的反应是,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只考虑到了“圆心在公共弦的两测”,而忘掉了“圆心在公共弦的同侧”这种情形。
四、“问题”设计与整体性
“问题”设计与整体性,就是在“问题”设计时要作整体的考虑,注重从同一模型,相近题类和方法的归类中形成问题链,不仅产生布局设计的整体效果,同时也能取得特殊成效。
如在指导学生升高中复习中,为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中的知识作如下的整体性设计:
问题1:若x1x2是方程2x2+4x-3=0的两个根,则①x1+x2=______,②x1x2=__________,③(x1-2)(x2-2)=_______
问题2:已知方程x2-(m-3)x-m=0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为3,则m=____。
问题3:m为何值时,方程x2-(m-3)x-m=0的两根都是正数。
问题4:若方程x2+(m-2)x+(5-m)=0的两根都比2大,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五、“问题”设计的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所以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以问促思,以 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地再思再问。
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分式”这一节中对分式定义的理解,我是这样进行问题设计的
问题1:什么样的式子是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来确定的?
问题2:整式是代数式吗?下列代数式中,哪些不是整式?它们的结构有何特点?-2x
2xxyx2290
xy
xy4x43x答
2xxyx290
不是整式。
xy4x4x(对于各式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充分表达。如有分数线,分数线的上边和下边都是整式,分数线上边的整式可能含有字母,也可能不含字母,分数线下边的整式都含字母)我在综合学生的回答后,再一步提问:
问题
3、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形式或符号来表示这种结构呢?由此,同学们很快得出分式的定义: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为分式。
这样的设计问题可以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强化学生类比,联想的数学思维。
六、“问题”设计的循序渐进性。
“问题”设计的循序渐进性,是指“问题”设计要按照数学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平面图形的密铺》时,我作如下循序渐进性“问题”设计: 问题1;让学生取出事先准备样的三角形密铺。
问题2:让学生观察用三角形密铺的图案,在每个拼接点有几个角?它们与这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问题3:让学生继续实验,用准备好的若干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做这种四边形密铺的尝试。
问题4:让学生观察用四边形密铺的图案,思考每个拼接点处的四个角与这个四边形的四个角有什么关系?
问题五:正六边形能否密铺?为什么?也就是正六边形的内角能否拼成一个周角? 问题6:让学生归纳多边形密铺的条件?正五边形能密铺吗? 的12片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厚纸片尝试用这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易懂。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有如下特点:(1)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通过问题的研究获得经验和学习知识,以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并在学习期间参与社会生活。(2)在教学活动上,即使在教师引导下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在教学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则处于辅导地位。(3)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的独立研究和作业的基本方法,教师的传授、指导、、学生的阅读、练习都配合学生的研究而进行。同时问题教学法有许多有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知识,理解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但是,它扔存在一些尚未克服的缺点;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若无高水平的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还需要广大教师在使用中不断改进。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和平镇四完小
孙小飞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情景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几分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大多数时间还是脱离情景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巧设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在“动中生疑”,“疑中生趣”,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心理状态。我觉得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应从新旧知的差异、从操作活动、从身边生活实例、从研究者角度、从旧知的整合引入。如果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情景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自始至终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会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现问题;创设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情景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几分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大多数时间还是脱离情景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情景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导向作用呢?又怎样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一边教,一边探索如何设计问题情景的方法,通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发现设计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新旧知的差异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当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为新知埋下伏笔,使学生在“复习”中,学习新知,激起认知冲突。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出示一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28÷4、17÷8、15÷7、35÷11,学生认为这是旧知,当他们顺利地算完了前面两题,再计算后面两题时,出现了怎样除也除不完的情况,商的小数部分一些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新情况把他们带入了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中。
二、从身边生活实例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抽象的数学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教学应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强调对“生活的回归”;要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例如在认识了物体的各种形状后,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布置学生回去观察自己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与家长探讨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它形状的,为什么?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很高,并且得到多种不同的答案,如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茶杯做成圆柱体既美观又节约材料等。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一是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素材;二是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的提出相关问题;三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筛选,选择切合教学要求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并不是刻意追求解决所有问题。
三、从研究者角度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的模拟研究活动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利用科学研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并进行数学学习,要设法把发现提出问题的角色让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同时要注意不拘泥于前人经验,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例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在探究圆柱体侧面积与什么有关联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据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指导他们进行操作,探求知识,寻找规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在一卷一摊中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出现,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逐步了解数学的探究过程方法,这样,不但弄清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由来,有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从操作活动中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认知始于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有认识的能力、分析的能力,以及归纳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认识时,老师演示刀切土豆成长方体,一边演示一边说“一刀出面、二刀出棱、三刀出顶,若是用刀垂直各个面继续削下去又会怎样呢?”通过演示、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动脑,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一种“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开始端。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动脑,力求反思,就能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以此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2)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3)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4)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教材教师学生德育合作者
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我们教学时想到了吗?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们教学时做到了吗?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而且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更是展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舞台,教师自身的知识、生活经验、人格素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工作方法乃至兴趣、爱好都是课堂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此处的“德”除了教师自身应有的高尚品德外,还包含教学中应遵循的道德。正是这些“德”构筑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正是这种魅力,使课堂教学闪烁出奇异的光彩。
一、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事实证明,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灵和学生对话,用真诚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他们才能真正地信任你,你才能从根本上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二)走下讲台,做学生学习德育的合作者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课下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德育教育,平时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并给以循循善诱,激励他们积极上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学的合作者,也是学生学习的热心指导者;既是为成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一员,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学生喜欢用本地话来讲粗话骂人,因为他们都以为外地人听不懂,那么在教师碰到这种情况时,就得耐心的去教育,而不是狠狠地批评学生。其实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也是经常碰到的,有时候叫学生做练习,他不会做时同样用本地粗话来说,虽然不是有意骂人的,但毕竟他也是在讲粗话,那么我们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得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能讲粗话,这样的行为是不礼貌的,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的呀!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真理的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知心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心诚意善地交流。这样不仅是教师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既熏陶学生品质又浓厚师生情,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
用心爱心专心 1
集、整理与描述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还有就是当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有放弃的心理,那么教师就可以讲述例如陈景润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还有关于数学家沈括的一则少年立志小故事,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的钱学森的故事等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增添民族自豪感,又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所以,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而且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感受到爱国主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同样也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所以要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例如:有一次我在讲课时叫学生把课本中加黑的那些文字画一下,全班同学都笑了。但有一个男同学却低下头了,一下子眼中含有泪水,我当时也蒙了,但是又不能马虎的应付这些孩子。经我询问才知道别的同学给他取的外号就叫黑字体,所以在这时候我就跟全班同学说给同学取外号本身就是对同学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要是别的同学也对自己取外号那你的感受又是怎么样的呀!后来全班同学当堂就跟那个男同学道歉,我觉得自己以后在上课时就要特别注意讲那些重要的定理时该怎么说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德育的教育,然后再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也只有与学生平等交谈,才能在对话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在对话中感受学生的感受,在对话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其学习的内趋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所以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关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论文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教学中,我不会轻言放弃学困生,而是告诉他们:“我们是一个整体,要共同进退。”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养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行,从而整个班级呈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从课本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从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资料”、“你知道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教材。
(2)用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如:华罗庚从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为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持这一发现。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这样做有利于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
(4)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概念很多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
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
例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统计中路线的问题等。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某地的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三、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量力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适度性原则。
防止形式主义,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3.系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持之以恒长期地进行熏陶、渗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情感性原则。
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
5.重点性原则。
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
6.策略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策略,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重在经常性地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真正提高数学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四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数学;德育;渗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现谈谈笔者的一些作法与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从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资料”、“你知道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我国着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教材。
(二)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
三、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规律和性质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而归纳总结出来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及创新探究等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受成功的乐趣。
总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第五篇: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