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时间:2019-05-13 03:0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第一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热爱诗词,阅读诗词,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3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理论前提

美育的内容,不同于政治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总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此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的美的特点。古诗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㈠绘画美。绘画美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诗人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人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具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情,结果往往是诗中有画。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

再如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早春二月,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走近去想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2]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的渲染技法,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绘就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些古诗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

㈡意境美。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诗中浓郁的感情中往往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生活智慧在闪光,这就使诗歌中有隽永的意味。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使他们明白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㈢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写出了楼高、夜静、萧杀的星夜。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赞美了柔弱的小草却具有非凡的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受。

㈣音乐美。诗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很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本无所谓音律,但“无边”与“萧萧”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上奔腾澎湃的江水咆哮不停,背景音乐与主旋律交织在一起,把自然的不可违逆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浩然的《春晓》。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一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㈤形象美。美育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它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这是由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古诗写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就是形象美。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中那千丝万缕、参差披拂、随风拂荡的柳枝形象,那给柳树裁剪绿色春装的春之天使--春风的形象,显得柔美至极。诗人似乎懂得形象美的重要,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了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又如杜甫的《绝句》,整首诗对仗工整,动静结合,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显示了形象美。

所有这些,都是古诗所具备的进行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同时,“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动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新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因为美育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都说过,一个人如果心烦气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松、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了登高望远的意境。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辨证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及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读到这里,学生的内心自然就会与诗人产生共鸣,并随着诗人登楼的步伐上升,再上升,望远,再望远,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视野更开阔了,心胸更开朗了,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从而达到美育的根本目的。

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在沁人肺腑的美的熏陶中,陶情淑性,使之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由此可见,在古诗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造就具有完美个性、健康人格的人。一句话,美育是为了人的完善。

三、小学古诗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实践

㈠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㈡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

想象在孩子们美的创造过程中如同一只鸟的翅膀,有了它方能翱翔在辽阔的天空,展示它特有的身姿和美丽。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描摹的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最后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所有的联想与想象都不能离开古诗词文字本身;所有的想象与联想又不能拘泥于文字。我们的审美设计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㈢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感受美必须要有情感体验,只有真正体会了诗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情感相沟通。

如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在理解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不断地读,不断地品味,不断地感受。读前两句,主要领会当时江天夕照的奇丽景色: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火红,一半碧绿。这里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呢?因为这时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这样不仅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富有动态之美,而且“铺”字显得平缓、舒展,摹出了秋天夕阳的柔丽,给人以恬静、安闲、怡然自乐的感觉。江水半红半碧、半动半静,亦明亦暗,光彩瞬息变化,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诵读后两句,就要让学生体悟到当时幽静柔媚的夜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习习,晴朗的夜空挂着一弯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像珍珠一样圆润而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清新、柔丽、和谐的情景啊!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反复吟咏,反复品味,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

同时,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示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象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㈣指导绘画,引导学生体会美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它可使人们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美。而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使学生有了一个理解和获得知识的桥梁,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并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七彩缤纷的世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古代诗歌中很多都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一边读古诗,一边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图画的形式外观表现出来。从它所体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加强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例如教《山行》时,可先指导学生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生机勃勃的,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山林秋景图。学生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深深地体味诗中流露出来的意境。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如《宿新市徐公店》,诗中色彩艳丽、景物迷人。学生理解了描写春末夏初客店周围环境的两句诗句,教师进一步引导:诗中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谁能根据诗句的意思画出诗句所描绘的景物。最后将画得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稀疏的篱笆边,一条小路伸向村外,看不到头。小路两边树木的绿叶并不那么浓密,光线穿过稀疏的树叶在地面上照出大大小小的圆圈。学生看到这幅图,不禁吟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这样,学生读读古诗,画画图画,评评图画,说说诗意,体会感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培养了他们感受艺术美、鉴赏美的能力。

㈤指导改写,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审美教育不限于鉴赏,还必须创造。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但小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因此,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锻炼文字,不失为美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还可将自己学习完古诗之后,把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如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看到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趁势打铁,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把古诗改写成书信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来抒发诗人特定情况下真情的流露,以此直接唤起学生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映,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各种情绪体验,陶冶性情,达到美育的目的。

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美学原理处理教材,根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古诗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品尝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很好的美育目的。

第二篇: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白马镇中心小学 陈媛媛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收有39篇古诗,除几篇哲理诗外,大部分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诗艺术性高,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合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关键词】美育;古诗教学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非凡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4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体现美育呢?

一、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

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二、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

想象在孩子们美的创造过程中如同一只鸟的翅膀,有了它方能翱翔在辽阔的天空,展示它特有的身姿和美丽。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描摹的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最后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示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象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四、指导绘画,引导学生体会美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它可使人们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美。而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使学生有了一个理解和获得知识的桥梁,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并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七彩缤纷的世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古代诗歌中很多都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一边读古诗,一边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图

画的形式外观表现出来。从它所体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加强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例如教《山行》时,可先指导学生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生机勃勃的,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山林秋景图。学生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深深地体味诗中流露出来的意境。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五、指导改写,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审美教育不限于鉴赏,还必须创造。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但小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因此,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锻炼文字,不失为美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还可将自己学习完古诗之后,把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如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看到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趁势打铁,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把古诗改写成书信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来抒发诗人特定情况下真情的流露,以此直接唤起学生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映,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各种情绪体验,陶冶性情,达到美育的目的。

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美学原理处理教材,根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古诗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品尝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很好的美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期刊,山西教育报刊社。

【2】《山西教育》,期刊,山西教育期刊社。

【3】《心理学概论》,樊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4】《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进行美育》,黄涛,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5】《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向晓红,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6】《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7】《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第三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古诗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古诗把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等诸多美学因素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何让学生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积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指导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体会理解古诗的哲理美等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

关键词:古诗、美育、教学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大多古诗都具有感情强烈、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等特点。诗人往往将自己的人生阅历、情感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等寄寓在古诗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获得更深层的美的享受。教师应紧紧把握古诗所具有的文化基础性,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知识,把握其思想教育性和艺术欣赏性,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在《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到,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去感染、塑造学生,造就他们完美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灵。[1]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进行如下教学:

一、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古诗的意境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1、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七步诗》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作者当时生活的年代相隔很远,很难理解作者当时作诗时的心情,可以将曹植在作《七步诗》时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但是教师在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语言简单明了,不宜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在想象中感受意境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画面的美,首先,教师运用形象的、情感充沛的语言,营造诗境的氛围,引导学生对诗歌词句品味,想象诗境的美。如果教师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出古诗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就能从教师的描述中感受到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上与李白送别的情景。在教这首诗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意境美,同时能深刻体会到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3、运用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所达到的效果远远比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好得多,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和音乐等 多种辅助手段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可以选择一首欢快悠扬的钢琴曲,让学生随着乐曲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会感染着每个学生,把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节奏中,深入体会使人愉悦的心情,从而从整体上感知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

二、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的重要性,在《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来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还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感受诗词语言本身的音律和谐美。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范读、学生自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要求教师要掌握好朗诵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韵律、语气等朗诵技巧。[2]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节奏的吟诵是学习古诗一个重要手段。”如李白的七言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只有把握好古诗的节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李白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又如,在教《咏柳》时,让学生在通过反复诵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理解“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绿丝绦”写的是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可以体会到古诗语言凝练,比喻生动形象,从而获得美的熏 陶,受到美的感染。

三、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是经过筛选出来的诗中精品,短短的几行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是让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知识沉淀。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例如,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不是抽象的空发议论,而是寓哲理于写景之中,意在说明:游山所见如此,生活中很多事情也都是这样。这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又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不管前路多么艰难,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进取,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应启发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探求诗中的所蕴含的哲理,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更深层含义,从而理解诗的哲理美。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诗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3]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古诗词历史悠久,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而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还将通过美的事物、美的形象和美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情感和思想,去塑造他们美的心灵,以达到今后创造美的最终目的。[4]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古诗的美育功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在对意境美、语言美、哲理美的领悟中 受到美的熏陶。就如《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的那样,让学生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同时,“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参考文献:

[1]叶辉.挖掘古诗美育因文.2006,07:105-106.[2] 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小学),2010(09).[3]肇恒国.刍议语文教学2009,06:51-52.[4]黄志浩:《古代诗词创社.2002, 60-61.素,发挥语文育人功能[J].现代语

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

中的美育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作与鉴赏》[M],汉语大词典出版

第四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

【摘 要】古诗词蕴藏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实施美学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古诗词中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美育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无疑是最璀璨、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蕴藏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我们应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进行美的教育。那到底什么是美育呢?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古诗词是我们实施美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充分挖掘它们的内在美,让我们的诗词课堂充满美,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那么在诗词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音乐美

古人作诗十分讲究平仄、韵律和节奏。不同格式的诗每一行几个字,总共有几行,每个字压什么韵都有讲究。因此,词可入乐而歌唱。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何不回归最初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呢!

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古诗,如果跟他们讲平仄、押韵,难度很大。因此,在教学古诗《一去二三里》时,教师让孩子们用拍手的方式读出不同的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教师教孩子们用吟诵的方式读出诗歌的节奏,有的读得快速紧凑,有的读得悠扬绵长,还有的会根据句子长短读得时快时慢……整堂课充满了音乐美。

又如,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在教学《渔歌子》时,教师播放悠闲的琵琶曲,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诵读,从而充分感受诗人的怡然自得;还可以让孩子们用吟唱的方法,欢快地唱出这首“曲子”,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熏陶中。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每一首诗词就是一首乐曲,传递作者当下的情怀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曲子;“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一首欢快跳动的曲子;“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一首朝气蓬勃的曲子……诗词是流动的音乐,凝固的建筑。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完全可以回归古诗词的本质,入乐而诵读,入乐而吟唱,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二、画面美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词往往富有画面美。因此,在语文课堂中,何不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把诗词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呢!

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构成的画面色彩艳丽:有娇嫩的小黄鹂,翠绿的柳枝,雪白的鹭鸟,湛蓝的青天。画面构图有远景、有近景,远近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彩神弈、幽然平和的画卷,令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又如,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词的意思发挥想象:“西塞山”是怎样的西塞山呢?学生回答“高大挺拔”“连绵不绝”,等等。接着教师提问:怎样的“白鹭”?有的说“形单影只的白鹭”,有的说“成群结队的白鹭”……画面的远近、动静、色彩等都在这首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各自的理解与想象,不断充实着,让画面逐渐美化。

三、音韵美

说到音韵美,大家脑中立即浮现的应该是古诗词,古诗词的确是非常具有音乐旋律和生动性的。古诗词的创作要符合音律、押韵以及对称等语言艺术要求,这样我们读起来、听起来才会有拟声传情的效果。例如:杜牧的《山行》和李白的《赠汪伦》,这就是两首节奏分明,并十分具有律动性的古诗词。基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邀请几个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朗读竞赛,或者单人朗诵,或者合作朗读,又或者半唱半读。通过这几种方式能够使无声、无活力的文字化为有声、动听的声音,如此朗朗上口的诗词也给我们带来了无言无尽的音韵美的享受。

四、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意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通过作者描写的意境,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抱负,并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时,作者通过运用“香炉、瀑布、银河”等这些带有鲜明个性又不互相干扰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瀑布喷涌而出、雄奇瑰丽的景象,语言铿锵有力。通过作者李白这些景物的描写,即使是相隔千年,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李白个人感情奔放、奇思纵横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本中的事物、情景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其中的意境,以此提高学生品味古诗、鉴赏古诗的能力。

五、人格美

虽然大多数古诗都是歌咏事物的作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无法展现人物的性格或者情感。借助古诗描述的事物,使学生学会体会其中所赞扬的高尚人格和品质,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健全学生的人格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教师要抓住古诗教学的这一特点进行合理的美育教学的渗透,从而不断提升古诗教学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王安石的《梅花》这篇诗作的时候,其虽然表面上在歌咏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但实质上却凸显了作者自己拥有坚强高洁的人格,这正是人格美的具体体现。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和体会到诗歌作品中的人格美,我建议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之前,可以将作者的生命遭遇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此促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握诗作之中所蕴含的人格品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小?W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的四条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基于此,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根据古诗教学的课堂实际,并有效地结合古诗教学中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及“人格美”,且长此以往,那么,古诗教学对学生渗透的美育效果一定会有所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发展也一定会更加的顺利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张艳美.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中华少年,2016(04).[2]郝艳辉.浅谈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渗透美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张永莉

美育是小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小学美育教学水平,必须抓住与中小学美育息息相关的重点学科,小学语文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学审美特征在小学美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育教学应全面的贯彻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而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从而更加喜欢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探索与实践,教学中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化平淡、枯燥为神奇而具有魅力,从而使学生陶醉其中,受到美的教育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必须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感知——理解——创造”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美育中,学生在直觉中感知审美,在理解中引发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最终在审美创造中达到理解与情操的升华。

1、在审美直觉中感知审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从感知美的表象入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因为这是审美的基础,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必须在他们眼前显示鲜明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审美环境。通过插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烘托出美的气氛,并运用直观教具展示文章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和美的构思。如在上一年级下册《识字1》的时候,因为该课八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描绘会出鲜花盛开、莺歌燕舞、小河流水的画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构成了一幅春景图,所以我利用课文插图,将学生引入春天的美好境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观察春天,感受春天,表现春天。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的唯一源泉。同时,感知又是美感的门户。审美必须有一个对象作为外来刺激,主体通过感知才能产生美感。

2、在审美理解中引发情感的共鸣 教育应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学生透过感性形象去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进入作者的内容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对此,我在教学中也深有感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

3、在强化训练中创造美,达到思想与情操的升华

语文美育中的审美创造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审美创造可以抓住作品中原有形象来进行提炼、加工、想象和构思,去创造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这样,学生的思想感情就很自然地达到升华。课文是个例子,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的美的形象、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学生每天在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的接触中,有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把其中自己认为比较有意思的东西随时记录下来,就是观察日记。随时记录观察所得对于写好作文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作家都用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来进行写作的准备工作。我们教师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学写观察日记,此后,这方面的训练要长期坚持,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都不间断

二、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常用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审美的发展

美育的最终落脚点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审美,因此,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显得最为重要。在这里我认为“教与学,授与受”这一问题。对于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学习,大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其实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需要的。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教学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在教学语文美育过程中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但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处方学习。而只有处方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审美的发展。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寓教与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做到这样,就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出发。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十分优越的便利。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录音、投影、录像、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审美的视、听觉,以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响情感的心弦。学生会愉快地进入审美天地,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上述例子中,讲授《欢庆》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情趣盎然,迅速进入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较好培养,而且使其也在美育的引领下深入学生心灵,真可谓一举两得。

3、以朗读来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感应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当然为教学提供优越的条件,而触发学生审美的情感,让其做到声情并茂,而朗读这一教学方法是最恰当的。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其间强调反复朗读的重要性,我们提倡重视朗读是力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语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当然,对学生的朗读还应加强指导。对于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诗歌、小说、散文等应有不同的朗读要求。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如师生范读、分角色读、男女生个人读、小组读或者朗诵比赛等等。总之,以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真正读懂课文,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感应。

三、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应当培养学生正确、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当今社会上,存在着不少不良现象:赌博、打架、盲目上网、玩电子游戏等。教师就有必要教导学生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有害毒物,坚决反对用黄色下流的书刊来腐蚀青少年。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培养其美的情感,完善其美的人格。

其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是课堂内进行教育,还要对其进行课外教育,学生进入课堂,就是为以后的社会实践作好准备的。因而对学生进行美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美、理解美、评价美。

最后、广大教师应当努力加强自身形象的塑造:如板书的合理与美观、朗读的声情并茂、语言的规范化、态势语的自然运用以及课堂艺术的不断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个人修养,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影响学生。总之以真善美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认识美——发现美——孕育美——赞颂美”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事物、美的对象面前,受到直观熏陶感染,激起感情,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美的感化、陶冶。促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心灵美的人,做行为美的事,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弘扬美的风尚,谱写美的篇章。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的一些肤浅见解,望各位老师予以宝贵的意见。

下载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 谈 小 学 语文 教 学 中 的 美 育 [ 08-06-05 09:07:00 ] 作者:盘红琼编辑:studa0714 摘要: 语文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 【摘 要】小学语文学科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小学美育的重要领域,而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开发教科书中已有的关于美的内容,在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美育即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精选五篇)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美育对美好心灵的塑造有着较大作用,而且也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密切联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学中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语文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张琦(0920110304) 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大量出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摘要】 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部仅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气质,高雅的情趣,而且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