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亲和力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亲和力的作用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宽广的胸怀、求实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自身的亲和力、教师教学艺术的亲和力、教师人格魅力的亲和力,努力改进和优化师生关系,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数学才智和潜能。
关键词:亲和力;教学艺术;教师人格;小学新数学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并明确规定:“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研究、实践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的精神就在于“让学生没有压抑、没有顾虑、不怕出错,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这就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要做到一点,亲和力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魅力。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或人与物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人的亲和力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他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来不爱笑,有的人从小不爱亲近人,有的人天性爱热闹,有的人具有丰富的幽默细胞等等。但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切相关,亲和动机强,如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友谊,或者急切需要他人的支持时,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如无视他人的存在,或把自己的权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其亲和力就低。从这个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亲和力又是与教师的教学观、教育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这里就“亲和力”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学科自身的亲和力
1,数学问题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数学学科本身亲和力的突出表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学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其中的数学概念、方法与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如果你感到某个概念不自然,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它的应用,以及它与其它概念的联系,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的产物,不仅合情合理,甚至富有人情味。因此,数学内在的和谐、自然,也是增强数学课程亲和力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努力选取那些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用灵活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2,数学的美具有亲和力。数学不但有智育的功能,也蕴含美育于其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小学数学中: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的美,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美、结构的严谨美、关系的和谐美以及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美深深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对她的欣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数学学科本身绽放的美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关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已提出了: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教师教学的亲和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概念、理论、方法等,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考虑学生应该学习什么,而应更多考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需要怎样的数学活动方式与问题呈现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运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吻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颗进取的心,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去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让他们心中的信念更坚定,如何让他们的信心更持久,如何让他们对数学课充满兴趣,要想时时刻刻都能抓住学生的心,就要时时刻刻让你的教学充满亲和力。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使教学具有亲和力。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让学习富有意义,学生才会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实践证明:如果一个数学知识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时,就能激起学生兴趣,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利用数学问题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的特点,在设计教学时,采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或一些模型创设问题情境,拉近数学问题与人的生活距离,会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亲切感,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尤其是每节课的开始提出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形成了迫切要求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的场景,能很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动力。
2,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具有亲和力。干瘪的传授知识、讲解分析,学生的兴趣当然难以提高。亚里斯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而教师不是知识的施舍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利用这一点,在课堂设计时,我们可以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出发,设计趣味性的、层层深入的问题,把课堂设置为一个问题场,创设问题情境,搭建问题平台,在解决问题中接受知识,建构知识,反过来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利用这种创设连锁问题的情境教学方式,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让学生从中品尝到有逻辑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另外,学生在尝试探究问题的时候,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疑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疑难,我们也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知识的因果关系、类比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等)为学生的思维搭桥铺路,帮助学生扫出障碍、弥补缺漏,让学生自然地获取新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亲自体验、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具有亲和力。学生亲自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人与科学知识零距离的接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例如,多边形面积计算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地展示,供学生观察、体会、欣赏,从而进一步思考、探究其面积是如何而来;再如,在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做出长方体模型,进而研究它的折展图特点以及它的性质,等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提高,给我们更新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从幻灯、投影仪到多媒体教学,教学软件平台的开发,互联网远程教学的实施,教学手段的日渐现代化无不使教育充满活力,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内容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图表模型、幻灯图片、录音、录像、电视画面等。媒体的合理组合应用于教学,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朝气与活力,让数学不再枯燥,让学生喜欢数学。
4,教师教态的亲和力。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探究,逐步获得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的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句充满情趣的话,能营造宽松、和谐课堂气氛;恰当地变化语调、语速,能加强数学概念的准确性、思维的逻辑性;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增强抽象问题的直观性;一个风趣幽默、恰如其分的比喻,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当学生眼神疑惑时,你给他一个及时的启发、引导;当学生提出一个独特的想法时,你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当学生对问题给出一个精彩的解答时,你给他一个及时的表扬;当发现学生有进步时,你给他一句鼓励的话语;当学生彷徨时,你富有亲和力的教诲就能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路标与扶梯。教师教态的亲和力,能够不断为学生学习的意志增添新的动力,使师生之间充满真诚、充满信赖地交流,使教学活动高潮迭起、妙趣横生地顺利进行。
三、教师为人的亲和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个体的一种心理活动,有智力非智力两方面的因素,师生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等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绪,意志等个性心理品质还对其思维能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干扰和破坏作用。所以,关心、爱护、尊重、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一种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有的教师学识水平和业务水平素质很高,但效果平淡无奇。究其原因,主要缺乏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需努力使师生间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教师必须树立自身的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有热衷教育、执着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要尊重、爱护学生,要像朋友一样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耐心地传授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真诚地帮助他们;当学生思想上迷惘时,耐心地开导他们;当学生取得成绩时,热情的鼓励他们……教师的正直、无私、真诚的为人作风,会逐渐地感化学生,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钦佩与信任,会让学生确信你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你的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对于你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而当这种亲和力形成真诚、融洽的师生关系时,就会激荡起师生心中无限的快乐、温馨与甜美,为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不竭的生机与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个人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一点粗浅认识,其主要目的在于希望能借此文“抛砖引玉”,愿广大教师都能以满腔的热情、宽广的胸怀、求实的态度和执着的追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亲和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努力改进和优化师生关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数学才智和潜能,都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感与成就感。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及学具的作用
北塔区陈家桥乡双树学校邓向群
本人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三年,主要教的是低年级,深知教具使用的重要性。但在我们这样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具是在是太少了,有些简单教具可以自己做,也有些教具就是生活中的物品,可以从家里拿,但很多的教具我们没能力自己做,在生活中也难找到,学校已有的教具不是坏了,就是太旧无法使用。例如,这一段时间我正在教三年级上册的《千克和克》,我只好从家里拿杆秤,没有基本的台秤,也没有天平称,教学该如何进行呢?
学生都配有学具,但学具太少,有些雷同,没有很好的和教材配合起来。
我的教学经验有限,但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具和学具使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低年级。现在就使用教具和操作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心理学上,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现——概念”,而操作教具恰恰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现,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二年级上册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八张苹果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
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题目的解题过程。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就要求在解决数字问题是,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时,刚接触新的内容学生无法理解。如,“45+30=?”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候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先让他们用小棒摆出一个加数“45”,然后提问加上“30”应该怎样摆呢?有的学生拿出三根小棒放在五根小棒后面,有的拿出三捆小棒放在五根小棒后面,还有的拿出三捆小棒放在四捆小棒下面,最后,应表扬那些把三捆小棒放在四捆小棒下面的学生,这样可以一眼看出答案。再请学生拿出计数器拨一拨,从而使学生理解先算“40+30=70”,再算“70+5=75”这个计算过程。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这个过程使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能促进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的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可有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例如,教学“同样多”时,让学生先摆5朵红花,然后让学生在下面一个对一个的整齐地摆,就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这个名词,其中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
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教具和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娥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这一个方面。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教具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七、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所以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应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学习了100以内的数以后,让学生去数生活中的事物;学习了厘米后,让学生量课桌和书本的长、宽等。
八、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意识。数学教学应强调数学问题解决,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
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解决数学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九、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得特点,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具和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
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我觉得教具和学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因此,我特别希望学校和教育部门为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使我们改变单纯说课的被动的教学模式,从而把自己作为引导性的教的主体,引导学生与自己、同学和谐互动,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三篇: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文化节目也逐渐增多。亲和力是播音主持专业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对节目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亲和力;播音主持;作用
一、前言
现如今,广播电视行业对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的播音主持人不只是单纯的播音员,而是集播音、表演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必定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而亲和力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播音主持中亲和力的内涵
在生活中,亲和力是人和人交往沟通时需要具备的一种素养,而在播音主持中,亲和力同样重要。播音主持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将社会中有价值的信息报道出来,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消息,在现代社会人们获取新闻消息的渠道很多,各种新闻类型也非常多,正因为如此,听众的审美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播音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亲和力,让自身主持的节目更具吸引力,获得听众的认可和喜爱。[1]在播音主持时,亲和力尤为重要。从本质来看,亲和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是个人魅力的最好体现。通常情况下,具备亲和力的人更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在众多观众面前,主持人能够沉着应对,让观众能够不自觉地融入节目中,这就是播音主持的魅力所在,也是提高节目收视率的根本。
三、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
(一)亲和力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
播音主持人主要是用自己的声音,将个人气质、修养等都展示出来。但这些良好的状态都是建立在良好的精神品质上的。所以,主持人良好的素养包含对生活及工作的热爱。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必须和观众互动,通过互动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例如,在主持生活类的节目时,主持人需要及时接听观众的,认真聆听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并利用自身的亲和力,给予他们一些指导意见,让他们及时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重新面对新的生活。在生活中每天都上演着各种矛盾冲突问题,主持人以倾听者的角色深入观众,为观众排忧解难,激发了观众收听和观看节目的兴趣,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
(二)亲和力能够提高主持人的个人魅力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个有亲和力的人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同样地,一个有亲和力的主持人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在播音主持时,主持人要想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除了要具有自身气场,可以在观众面前保持沉着、冷静,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还要具有自身的亲和力。例如,我国非常有名的节目主持人董卿、李咏等,在主持时不管是在现场观看还是在电视中观看,都给观众一种舒服的感觉,可以让观众集中注意力。而这都离不开主持人自身的艺术才华,个人魅力,能够将简短、苍白的文字,通过加工,完美地演绎出来。从单调简单的对话到幽默有趣的聊天,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被主持人的亲和力吸引,提高了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及电视节目收视率。[2]
(三)亲和力能够提高电视节目质量
播音主持人的播音质量是影响节目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一名播音主持人在主持阶段若是无法展现自身魅力,亲和力体现不出来,就难以引起观众的注意,节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各种新媒体、新闻传播平台的出现加剧了媒体行业的竞争力。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节目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目前,影响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有两点因素:第一,节目内容。由于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大多数节目都是“换汤不换药”,电视节目质量不强,吸引力不足;第二,主持人个人魅力。播音主持作为一个节目的灵魂,当节目内容没有吸引力时,主持人可以用个人魅力、亲和力赋予枯燥的节目新的活力,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该节目就能在众多相似节目中脱颖而出,从而提高电视节目质量。
(四)亲和力能够培养播音主持特色
每个播音主持人都有自身的优势,若只是单纯地借助各种平台或者是用比较死板的方式阐述观点,完成规定的台本任务,就无法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通过增强播音主持人的亲和力,能够拉近观众和自身的距离,而观众也可以配合主持人的相关工作,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更高效地完成播音主持任务。节目收视率也会随之提高。与此同时,有亲和力的播音主持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特征及自身优势,让节目更具感染力,引起观众的注意,从而利于培养播音主持特色。[3]播音主持的亲和力并非只是依赖于一些夸张或者是诙谐的动作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播音主持深入观众,了解他们的兴趣点,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来调整自身主持节目的方式和内容,增强播音主持效果。
四、结语
现代传媒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加强训练,提高个人魅力,用亲和力感染观众,激发观众的收听兴趣,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王梓旭,朱明丽,等.试论播音主持的艺术价值——让播音主持更具个性化、人格化及其亲和力[J].科教文汇,2015(02):129-135.[2]赵建华,吴泽军,周立忠.浅析播音主持艺术中的个性化及其播音主持亲和力的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6(16):330-336.[3]朱丽红,顾志强,赵思敏.让播音主持更趋个性化及其亲和力——关于新闻“播”与“说”的几点思考分析[J].播音与主持,2017(05):220-225.
第四篇:论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
论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观众对播音主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模式化的播音主持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态度,因此播音主持打破模式化提升播音主持的人性化、亲和力成为改革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亲和力以及播音主持进行简析,并分析了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进而提出提升主持人亲和力的措施。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亲和力、人格化的发展,使其能够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关键词:亲和力 播音主持 作用 探讨
播音主持是沟通观众与节目之间的纽带,播音主持这一岗位由于特殊的职业特点,岗位对播音主持人的内外在形象与气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主持人的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亲和力是构成播音主持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和力是解决观众反感模式化播音主持的重要途径。而播音主持具备亲和力将会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而避免脱离群众,同时能够使观众与主持之间更好的进行沟通,让观众有更大的兴趣去收听或收看节目,这样才能够体现播音主持的价值,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群众。
1亲和力及播音主持简析
所谓的亲和力指的是两种或者是多种物质在相互融合时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力量,这更多的来反应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在播音主持当中亲和力主要体现在主持人与观众之间,通过播音主持的表达等方面的艺术、心理与技巧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进而让观众能够接受并融入到节目中来。播音主持是通过媒体将信息将信息传递给大众,是信息的传播者,对大众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因此,作为播音主持不仅在外观上要求具备端庄大方的形象,同时内在要求具备高的修养与学识,具备特殊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工作的质量。而亲和力在提升播音主持工作效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给与高度的重视。
2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
2.1有效发挥主持人的人格魅力
摒弃原有模式化的主持风格,不再受到模式化的限制,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亲和力,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可以给播音主持更大的空间去展现自己的才华与个人魅力,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能够体现自己的风格。例如主持人陈鲁豫在新闻中通过“聊”的方式来说新闻,亲切和善的表情,清新自然的娓娓道来,让观众身临其境,同时也很好的展现了自身的特点与主持风格,让播音主持更人性化。但是在展现个人特性体现亲和力的时候要避免刻意的展现自我,亲和力不是播音主持过于自由、洒脱而毫无保留的随便聊,在播与主持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一个度,选择正确的导向,让亲和力更合理有效的融入到播音主持当中。
2.2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
传统过于死板、机械化的播音主持模式,不仅远了观众与播音主持之间的距离,同时缺乏情感色彩和活力的传播状态也很难提起观众或听众的兴趣,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效果。而当播音主持当中增加了亲和力,这样可以使得主持人在节目中更好的融入自己的感情与思想,整个节目就会更有灵气、人格化,工作才具有灵魂。播音主持能够通过亲和力在所播的节目中抓住听众与观众的心理特点进而营造一种合理的氛围或者是情境,进而可以打破播音主持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让观众融入进节目并与播音主持产生互动。这样观众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能够身历其境并发挥想象力,自然信息传播将更全面准确。
2.3拉近播音主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亲和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被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促进人的关系中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打破隔阂,更易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播音主持实质上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方式。因此,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有效的利用亲和力是可以拉近播音主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的。因为,当播音主持在节目中更好的体现自己的亲和力,可以有效的放低了自己的姿态,观众更易于接受并积极的参与其中做到有效的互动。同时亲和力本身就具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容易,更有利于打破身份与地位等外部因素产生的不利于人进行交流的障碍。所以,亲和力应用到播音主持中同样可以如同人与人之间交流那样拉近播音主持与观众的距离,起到粘合剂的作用。
3播音主持提升亲和力的措施
播音主持具备亲和力不仅有利于播音主持充分的发挥自身特点与风格,同时能够促进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拉近播音主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播音主持的效果。因此,有效的提高主持人的亲和力、在节目中融入亲和力将成为提升主持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要做到亲和力,主持人既要从观点态度上进行转变,同时也要在基本的技能与素养方面提升自己。
3.1站在群众的角度,融入观众
亲和力不是单纯的应用一些套近乎的语言就能够体现其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与群众站在一起,发自内心的贴近群众才能够体现亲和力的真实性。因
此,在实践中,播音主持人要融入生活,并站在群众的位置去思考和表达,这样更能够让节目或者是信息深入观众的内心。无论是信息的搜集与传播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可以引起共鸣,加上亲切自然的谈吐就能够很好的融入亲和力。
3.2增强自身对工作内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亲和力不仅需要观点态度的融入群众,更需要播音主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与知识的积淀。因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阅历与知识积淀,播音主持才能够更清晰明确的把握传播信息的实质,更好的把握观众的心里特征,进而以合理的方式,准确的言谈与表情将信息更准确、更具有亲和力的表达出来。因此,播音主持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积累,进而使信息更随和的传递给观众。
4小结
播音主持是有效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持人只有提高自身播音主持的水平,生动形象的将宣传的内容准确的传递给观众,才能够保证传播的效果。而要提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水平不仅要拜托模式化的传播方式,还要提升主持人的个人魅力,而亲和力是提升主持人个人魅力与主持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要正确的理解亲和力给播音主持带来的好处,同时做到“贴近群众”、提升自身的素养来让自己更具有亲和力,进而促进信息传播质量的提高,让观众喜欢上我们的节目。
参考文献:
[1]赵建红.浅析播音主持艺术中的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J],科技向导,2011年第35期
[2]陈小霞.论新闻播音主持中的亲和力[J],新闻世界,2012年第5期
[3]刘彤彤.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及播音主持人的亲和力与魅力[J],教法学法新探,2011年第2期
[4]泄洪和,张玲.让播音主持更趋个性化和亲和力—关于新闻“播”与“说”的几点思考[J],播音与主持,2012年第2期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电教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小学生认知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15个梨、3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15个梨平均分放在3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16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
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例如:在教学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电教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电教媒体设计出三幅图案:一个等腰三角形、一架飞机、人民大会堂,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
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古时侯,一位王爷去山上看望习武的儿子.兄弟几个见父王来了,立刻围了上来.王爷说:“孩子们,父王今天带来了你们最喜欢吃的大饼.”说着取出一个大饼平均分成了两
份,给了老大一块.嘴谗的老二说:“父王,我想吃两块饼.”于是王爷把第二块饼平均分了成四份,给了老二两块.贪心的老三说:“父王,给我三块饼.”王爷又把第三快饼平均分成了六份,给了他三块.一向老实的大哥开腔了:“父王,老四最小,应该给他六块.”老四听了非常高兴,觉得父王给他最多.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最多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总之,电教媒体应用于教学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绝对的意义。需要教育战线上的每一位教师不断分析、总结、探索电教媒体中的问题、经验和方法,电教媒体应用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更能体现出电教媒体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