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的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堂教学缺乏活力。表现在学生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独特的想象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转,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机会少,兴趣低。(2)仍有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迹象。学生学得被动,缺乏主动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3)目前各学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解题技巧、书面测验,轻口头表达、实践活动;重教学结论与学生的学会,轻学习过程与学生的会学;重个体学习与竞争,轻小组合作与竞争;课堂的讨论学习,往往流于形式。这与课程改革目标以及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等要求相去甚远。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建立,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3、合作学习的科学指导和有效规程。
4、小组合作的资源共享与能力提高。
5、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目前,合作学习的实践已遍及世界各国。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一些合作学习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等都是这个时期提出的;
二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
三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我国的合作学习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合作学习为研究对象的省级课题就有多项,公开发表的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就逾百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合作学习的实验已逐步深入人心,并成为当代教学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相信,合作学习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他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将成为教学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2、本课题与上述成果联系是它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本课题将借鉴、参考上述有关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同时对于这些成果的钻研深度将影响本研究的深度。与其区别之一,本课题是在各学科范围内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进行验证性研究,丰富深化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区别之二,本课题着重于实践操作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合作学习教育通过学科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并非新课题,但目前人们主要集中在合作学习模式的模仿上,缺乏一些具体的细致的如何深入的措施。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点突破:
1、在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实践落到实处,开发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
2、深入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比较出各个年级段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3、关注弱势群体在合作学习中的成长,形成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弱势群体的指导建议。
4、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或某一问题而展开,在地点、时间上都有所约束,将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外合作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总结和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机不同,是面对信息化社会、市场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新挑战的情况下,来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本课题研究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性、与时共进性,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本课题期望通过实证研究,丰富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学科上的运用和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有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分析等,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实用性价值。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周围的同行中也有众多的研究者,我们可以博采众长,使课题设计日臻完善。
2、我校是山东省电化示范学校,教师人手一机,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学校并建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室,提供了网上阅读资源平台。
3、我校教科研风气浓厚,前一阶段完成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题研究、”创新写作教学实验与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结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研究经验。为新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资源,相信能发挥整体效应,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4、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教育研究工作,从多方面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这些,都为顺利完成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五、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研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本课题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协调合作。因此,能大力度地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师生能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实现教学,这样就赢得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学生对课改实验的逐步熟悉,使学生能实现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行为。假若能实现课题的研究充分融于课堂,教学模式就会完全改观,学生就能自觉地支配和学习知识,勇于探索,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与探索者,对于发掘学生潜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标: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挖掘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①、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的年段学科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②、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③、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提出具体学科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目标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完成学习活动。正确使用工具书、参考书、校园网络,积累学习资料。
⑤、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生真正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与内涵。
4、研究过程设计
㈠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2月)
(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座谈。(3)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4)撰写课题方案 ㈡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
(1)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控制 ㈢汇总阶段:(2007年1月-2007年2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2)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为开展课题研究从观念、理论功底上作准备。(2)充实研究组力量,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抓好重点队伍建设,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争取市区教科所以及专家学者的指导,从而广泛地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及上级科研机构、兄弟学校力量,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3)签订课题研究责任状,健全监督、激励机制。(4)设立教科研基金,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培训,举行专题研讨活动,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良好、宽松的氛围。
7、预期研究成果
⑴、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⑵课题研究论文及典型活动案例汇编。⑶、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⑷、反映研究成果的师生作品、奖状证书、照片等。⑸、音像资料:活动过程实录等。
⑹、现场展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综合活动观摩。
一、理论研究背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合作学习的国际研究现状
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研究热潮。由此开始,为了突出合作学习的集体化、过程性特点,实现有意义的而非形式化的合作学习,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2、合作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从浙江苏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二、我校前期研究概况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地追求。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进行了初步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表现在: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实验一经确定,我们便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然后再从中挑送几位精干的老师组成实验组。实验组的成员每两周参加一次理论学习、研讨活动。大家都形成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
2、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在校内展开实验班、对照班的实验教学,实验班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我校实验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3、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目前,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板块的教学组织形式已在全校推开,教师们普遍认为小组学习活动促进了生与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创设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与交往的意识,有利于教与学的目标达成。如:两位实验老师上同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课后共同切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实验组老师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为止,并把自己的心得及时写下来,撰写成论文。
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合作学习理论
1、杜威哲学理论。(1)学生应该是主动地学,在做中学习;(2)学习应该建立在内发动机的基础上;(3)知识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4)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相联系;(5)教育应该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这种民主程序必不可少;(6)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联系,学习应该有助于改造世界。
2、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1)小组相倚性:一个或者更多的小组成员的优异表现为整个小组赢得奖赏。(2)替代性强化:学生们不仅因为自己在学习上受到奖赏或者惩罚而提高学习动机,也因看到别人受到奖赏或惩罚而提高动机;共同学习,尤其是当学生们根据学习动机和过去的成绩而混合编组时,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多向那些因努力而受到奖赏的优秀同学学习的机会。
3、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约翰逊兄弟在其导师多伊奇的“互相依赖”理论基础上,提出共同学习的五个要素:(1)正相互依赖;(2)个人责任感;(3)面对面交互活动;(4)教授合作技巧;(5)检查小组交互活动。
(二)、建构主义教学论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可能的、可持续的和能负责任的教学可以提供激励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这种环境将使一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构以及获得认识和理解的(始终还须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变得容易一些。学习是每一个个体的,但是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由内部世界来实现的建构和再构,这仅有很小部分能受“外部”推动而进行,完全不能在过程和结果上被控制。因此,对学习负有责任的是学习者本人。体现于认知上的建构主义学习观:(1)主动地对已获得知识进行建构和再构;(2)在许多的机会中和在依据新旧知识联系的不同过程中发生;(3)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4)包括深入内部的变化。
(三)、信息交流理论
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形式通常是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目前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后的“秧田式”座次编排班级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则呈师生多向交往形式,而理想的课堂教学中的交流应是立体多层次多向交往,在这种师生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的普通一员,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广泛的信息交流。
(四)、自控理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儿童有他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如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影响别人的需要、与别人分享的需要、合作的需要等等。正如波兰教育家雅•柯尔恰克所说:”儿童是感情的王子",他们的感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组学习同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五)、集体动力理论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必畏惧教师的权威,也不需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和紧张,同学问互勉、互助、互爱.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这种情感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成正相关,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六)、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传统的班集体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为各自目标奋斗,同学间是竞争的、缺少互助、教师奖励也只是针对个别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只有小组中每个学生都尽到自己责任,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目标。师生的单向交流发展成多向交流,奖励由过去主要对学生个人奖励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奖励,教师与学生间的权威关系,改变为学生自控为主,教师协助为辅,所以小组学习更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的地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合作学习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解放了教师.教师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对学生个别辅导。
四、研究目标及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有得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又增进了同学友情。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并且,在合作而非竞争中,学生的交往还会增进其理解别人的能力。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和角色扮演,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呈负相关,即增强角色扮演的社会交往,将降低儿童的自我中心程度。从而清除了学生惧怕交往心理,培养了社交能力,促进了合群性、利他性的发展。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小组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小学生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认为:“为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 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内容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随着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合作、创新能力。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让同组的几个优生帮助后进生,无论“教者”,还是“学者”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其中教者会表现出自尊的提高和对其能力信心的增强,而学者表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动力的增强。因此它对学习成绩必然带来正面影响。特别是帮学对子的建立,可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伸展到课外,弥补教师精力不足,时间不够的缺憾。可以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五、研究内容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21世纪的教育“四大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报告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的研究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人人参与,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做到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到自己个性受到尊重,自己是数学学习中的主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在课堂上坚持两条基本原则——诚心诚意让学生做主人,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围绕三个发展重点——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目标——参与表现、合作竞争、自我调控、实践创新。最终我们将构建“问题情境——出示尝试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释应用——拓展提高”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力争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六、研究方法
1、文献信息法:根据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通过图书馆、报刊检索、网络检索等方面途径,搜集整理中外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实验和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借鉴,保证课题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先导性。
2、教育调查法:通过实地调研、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数据测量等方式,获得学生在实验前、中、后的各种差异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分析;
3、观察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在自然状态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
4、行动研究法。
5、实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实验研究,并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主观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课题的实验措施、产生的实验现实和实验成果之间的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龙江镇中心学校 课题名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负责人:王德成 课题成员:赵刚 纪海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堂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
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1-8年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针对我校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中小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相结合,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本课题与之区别。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研究还欠缺。通观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形式单一。仅是同桌、前后桌4人临时性合作,缺少实质意义上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
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本课题实验意在以农村中小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经验总结等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具有农村特色的小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实施策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创新之处:努力构建具有农村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施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理论价值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中小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
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
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五、课题实验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六项原则: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②体现评价的时代特点;
③突出评价过程连贯性;④尊重评价的差异性;
⑤运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⑥突出评价的主体性.2、“十二字”方针: 微笑、宽容、赞赏、鼓励、理解、关怀
3、七个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
研究过程的前期工作之一,是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⑵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资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⑶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⑷对比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⑸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教师典型的或有特色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被总结的经验进行筛选、归纳、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⑹个案研究法
搜集、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评价对象和案例,对某一小组(或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分析,并概括、提炼出其中对评价其他群体或个体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信息,用以指导评价研究和评价实践。
⑺量表评价法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发展性评价的量表,评价主体在听课、观察的过程中,对被评对象(含自己)进行打分的评价,根据量表上的所陈述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标准和机制。
六、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㈠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
(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座谈。(3)撰写课题方案
㈡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1)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
(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控制。
㈢汇总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课题研究组织
王德成 赵刚 纪海艳
(二)、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术条件:课题组教师的业务素质较高,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研人员年龄结构合理,班级分布合适,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较为丰富,是一个整体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2、组织条件:成立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实验者提供实践的机会;积极利用学校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引领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同时借助常规教研工作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将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激发教师课题研究的兴趣,发挥教师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学校的教研工作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这一课题展开。
3、物力条件:学校保证课题研究经费,由学校分管领导与教科室负责管理,专门用于课题研究。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八、预期研究成果
1、“中小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
2、论文
第三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2
课题名称: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主 持 人:陈孝荣
成员:李忠厚景怀贵
所在单位:临沭县玉山镇初级中学
完成时间:二00九年十一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大环境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21世纪的教育,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是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学校小环境:我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推行“圆桌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主要学习单位,做到生生互助,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行组内互动,组间联动,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有机统一,但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容易停留在形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分组的随意性比较大。教师大多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既不考虑学生的搭配,也不考虑组内的分工。二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哪些问题需要合作?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教师心中没有底。教师讲累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有老师来听课了让学生“合作一下”,把合作学习当作了调剂品、装饰品。三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合作。没有其他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可以热闹一下的时候”,有老师听课时,学生把合作学习当作最难受的事,讨论时不说不行,说又没东西可说。四是缺乏群体意识。合作时热热闹闹,展示交流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没有形成共识,只能说自己的观点。五是教师对合作学习持怀疑态度,合作学习的时间与教学任务完成的矛盾难以控制。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推动新课改的进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解决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①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 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并取得非凡的成绩。而在我国却是新生事物,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起积极作用,具有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创造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环境,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以及形成学生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俩提出的五因素理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它们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促进性的相互作用、个人的责任感、社交技能或合作技巧、小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学生之间的相互配
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五因素有机系统地组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中,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实施并取得长期的成功。
②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1、科学组建适合农村中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如课堂上的学习小组,校外学习小组(可以家庭住址临近为准)等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把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学习网络,以优促中、以中带差等。
3、教师的组织能力加强和评价功能的完善。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机结合。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农村中学学生学习意识差,学习数学非常困难,一个班级中除了几个同学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其他同学基本上学习数学都比较困难,作业一抄了之等,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没有实效。为进一步推动新课改,重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研究适应本校的教学策略,抓实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主要是以问卷、座谈或文献的形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合作学习现状、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因素及学校的班级情况作出分析,以文献、实验的形式对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对策进行分析。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情感等几方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层次,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它容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间构建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力求体现集体性教学与个体性教学的统一。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的教学活动环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有所获,达到培优与补差并举的结果。它着眼于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并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1)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2)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投入,使学习成为在已有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3)任务导向明确,学习成功率高,达到了预期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适应学生差异的分层合作学习教学,从而大面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最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2.通过本课题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构建一套符合我校数学教学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3.探索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当前课改精神的教学策略,研究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行为变革的教学策略。
4.通过实验实践,培养一支精通业务、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
1、教师要领会新课改的精神,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
3、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4、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
5、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能力培养。
6、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措施。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2008、11——2008、12)调研准备阶段。了解学生情况,①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②传统教学方式的调查及原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情况。调查问卷、小组组成结构图、论文等。
2、(2009、1——2009、9)全面研究阶段。(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实施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构建学习小组结构图、成员责任分工表,教学过程的反思等;论文、教案、调查问卷等。
(2)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评价机制。
完善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建立一套量性的指标,能够客观衡量出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位同学的参与程度及实效,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运转。
完善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看学生的参与度和实效性,以学生参与的人次和实际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以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评价课堂教学。学生之间的学习,包括预习和展示的各个环节,都有学生内部的评价和教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落空。
完善的第三个方面是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为,有无创新。
(3)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及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3、(2009、9——2009、12)总结阶段。结合第二阶段的教育实践及理论札记,事实的相关材料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策略。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研究对象:玉山镇初级中学全体学生。
2、研究的基本方法:本课题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开展研究活动。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同时兼顾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
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内在动力的差异性的调查(学生分层),“分层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研究;
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学生分层分组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学生分层目标的设定和调整;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评价;
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本课题组是由教学经验丰富并且在教学成绩方面非常突出的教师组成,各成员在课题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2、本课题组成员将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信息以及图书室、阅览室等相关资源,加大科研的力度,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资源保证。
3、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已开展多年,并已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保障。
4、学校领导关心和支持课题研究工作,每年都拿出专门的经费供教师从事课题同研究,并对课题研究情况在期末绩效考核时量化时赋分。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一、(2008、11——2008、12)调研准备阶段。
1、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深入学习和研究本课题实施方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技巧。
2、了解学生情况,①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②传统教学方式的调查及原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情况。调查问卷、论文等。
二、(2009、1——2009、9)全面研究阶段。(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实施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构建学习小组结构图、成员责任分工表,教学过程的反思等;论文、教案、调查问卷等。
(2)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建立一套量性的指标,能够客观衡量出小组合作学习时每位同学的参与程度及实效,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运转。
评价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看学生的参与度和实效性,以学生参与的人次和实际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以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评价课堂教学。学生之间的学习,包括预习和展示的各个环节,都有学生内部的评价和教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让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落空。
评价的第三个方面是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为,有无创新。
三、(2009、9——2009、12)总结阶段。(2009、9——2009、12)总结阶段。(1)、结合第二阶段的教育实践及理论札记,事实的相关材料形成较为成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2)、总结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课题报告。(3)、向上级教科研部门汇报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等待上级部门的成果鉴定。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论文、公开课
第四篇:数学实验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作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2.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3.我们义乌市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根据义乌市教研提出的“半小时”课堂的理念,结合本校主省级主攻课题“基于学生学习性状的有效教学研究”,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能更好地落实“半小时课堂”的理念,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核心概念解说及理论依据
“合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学习环境。
合作学习的内涵(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
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合作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受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很大。多种形式的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之间信息交流量增大,交流方式增多,这样有利于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相处、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心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的。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合作学习起源于西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已经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一游戏一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在我国,合作学习的研究起步晚,但现在已形成如火如荼之势,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专门提到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十分重视。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创造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环境,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形成学生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附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合作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现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
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学习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到目前小组合作化学习虽然有好多专家专门立项研究,也有比较先进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支持,但是有很多听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论,在实践落实层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像“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合作学习表热实冷,合作淡然”、“合作学习过程中能者独尊,弱者失趣”等实践层面的问题还很多,有些学校甚至只改变一下教室布局,学生座次等表面上的文章就叫搞“小组合作化学习”,在小组运用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所以本次着手研究的内容就是重点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以使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的更充分,使它能更好的服务教学,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以“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为重点,改变旧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努力创设一个“指导自学——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强化训练”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有稠城三校特色的创新型教学体系。创设快乐学习的情境,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培养新世纪有合作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具体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2.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对小组长的培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技巧。
3.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培养小组长合作意识。
4.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通过有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完善,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单纯的小组合作机会更多,更适合差异教学。
6.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二)研究的内容
盛群力教授的观点:“单干是自羸、竞争是单羸、合作是双羸”,“学生是最了解同伴需求的,因此同伴的帮助是最有效的”。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唯学习结果,而强调学习过程,改变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主动的探索式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一)通过研究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有一定普遍性的小组化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解决有效的小组化合作学习问题回答“什么是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怎样进行?”
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好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激发弱势群体的学习热情。合作学习是一种尝试探究的过程,更是一种组内展示交流的过程。它的运用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在合作后的反馈中,即使让一个差生去反馈问题的答案,他也不至于无话可说,因为它可以把讨论时听到的说出来。这时,老师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会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课外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中来。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学习素养也会提高。
(三)通过学生参与式的学习交流,培养探究与科学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精神的能力。
(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交流模式。观察学生的参与面及交流质量。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
(五)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重视探究性评价,重视互助、协作性评价,重视多元化、多样化评价,使学生在鼓励中获得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使学生在交谈、倾听、思考、反思中学会评价。
(六)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做出个人努力,对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进行良性制约,从而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
(七)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使自己的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形成一支教学能力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八)通过研究使课堂较多的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成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能形成新的课堂环境。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课题研究全过程的阶段安排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计划用二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月)
①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这一课题在我校及数学这一学科开展的可行性。②参加教育研讨班的培训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教育的理论,用于指导实验。③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2)研究阶段(2015年2月—2016年6月)
①具体落实研究计划。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落实到位。
②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客观性与真实性。
③示范课汇报,专家、同行点评等手段,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④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并不断完善。
⑤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形成书面材料。
⑥积极争取科研部门有关专家、学校领导、相关任课教师和的指导和支持。(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0月)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
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2、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4)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为创造性研究奠定基础。
第五篇:数学实验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合作学习的国际研究现状
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研究热潮。由此开始,为了突出合作学习的集体化、过程性特点,实现有意义的而非形式化的合作学习,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2、合作学习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从浙江苏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有得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又增进了同学友情。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并且,在合作而非竞争中,学生的交往还会增进其理解别人的能力。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和角色扮演,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呈负相关,即增强角色扮演的社会交往,将降低儿童的自我中心程度。从而清除了学生惧怕交往心理,培养了社交能力,促进了合群性、利他性的发展。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对此发表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
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小学生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认为:“为所有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 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内容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随着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合作、创新能力。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让同组的几个优生帮助后进生,无论“教者”,还是“学者”的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其中教者会表现出自尊的提高和对其能力信心的增强,而学者表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动力的增强。因此它对学习成绩必然带来正面影响。特别是帮学对子的建立,可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伸展到课外,弥补教师精力不足,时间不够的缺憾。可以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课题组拟将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来适时应用,并加以总结和探讨,试图通过对有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找到农村小学培养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切实可行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农村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构建农村小学理想的课堂模式,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课堂教学与管理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这不仅对完善“合作学习”理论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难点
1.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的研究。
有些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宜合作学习研究,这就要分析和研究在哪些教学内容比较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2.合作学习中分组策略的研究。
对此有些文献作了介绍,但是针对具体的班级、具体的学生,针对具体的学习主题如何分组是很有必要进行研究的。
3.合作学习实施策略的研究。
主要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操作。如小组成员怎样开展交流、怎样避免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没有有效参与等。
4.合作学习评价策略的研究。
如如何自我评价、教师如何评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5.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五.课题的界定、依据
课题界定: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把全班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小组。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以及全体的表现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研究依据:1.《数学课程标准》2.《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3.《建构主义学习观》4.北京周玉仁教授“小组合作学习”、上海顾汝佐老师“合作成功”等现代教学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课题研究全过程的阶段安排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计划用二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①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这一课题在我校及语文这一学科开展的可行性。
②参加教育研讨班的培训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教育的理论,用于指导实验。③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2)研究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
①具体落实研究计划。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落实到位。
②制定问卷调查和访谈计划,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客观性与真实性。
③示范课汇报,专家、同行点评等手段,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④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并不断完善。
⑤进行阶段性总结和交流,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形成书面材料。
⑥积极争取科研部门有关专家、学校领导、相关任课教师和的指导和支持。(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9月)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2、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语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4)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为创造性研究奠定基础。
六、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本课题负责人:
李丽霞,汉语言本科、小学高级教师,参加过多项课题研究开发,她锐意教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新课程改革以来,她在习作教学领域展开大胆的、富有创造性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她攥写的论文《习作教学初探》在国家一级刊物《素质教育论坛》上发表。《感悟朗读教学中的“情”》等十余篇教学论文在省、市评比中获一等奖。并被评为 “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优秀教师”、“山西省优秀班主任”、“山西省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李校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较强的理论水平,组织能力强,她时常亲临课堂指导教师的教学,对研究本课题有较充足的时间,能够胜任本课题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二、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老师,都从事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有多位老师参与过区级课题的研究。针对本课题,大多数人都有相关的一线教学经验。课题组由校长主持,参与人员中有分管教研的主任、教导处主任、教导处主任,以及学校的一线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对现代教学方法吸收快,并能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能热心教研工作,乐于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能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撰写的论文曾获奖或发表,有足够的时间和信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学校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我校建有多媒体教室,每位教师配有一台电脑,可获取充足的资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中我们我们采用:1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数学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4.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四、校内课题组人员分工
李丽霞 负责本课题的组织、指导工作以及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负责理论指导。赵永玲 负责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分学年制定研究任务和数据的分析工作。定期召集课题组人员讨论课题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完成课题结题报告,申报研究成果。
常崇乐 负责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孟金莲 负责本课题研究中的具体实验工作。赵文香 负责收集教师研究成果的整理、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