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果杯“高中历史参评论文 小议教学中的语文元素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青果杯“高中历史参评论文 小议教学中的语文元素
摘要:众所周知,“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味的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但会使教学形式单调乏味,而且也会令学生感到厌烦,教学效率低下。如果教师把一些语文元素融入其中,无疑会使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多年,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关键词:历史教学 语文元素
知识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历史与语文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即说明了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性。因为任何的文学作品都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反映社会现实,而对于历史的表述往往要借鉴文学的手法。因此,探寻文史相通之处,并将语文元素巧妙融于历史课堂之中,不仅会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那么,什么是语文元素呢?这里有必要进行一下探讨。元素可以说是构成事物最本质的要素。语文元素自然也是能够反映语文学科特点的要素。就初中语文而言,语文元素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字的一种形式美,更体现在情境交融的一种意境美,具有丰富的情感诉求与人文特
征。
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然后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最后,再综合全文的内容,对秦始皇所创立的一系列的制度给出客观的评价。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笔者选择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与结合,特别是在课前精心搜集和整理有关教学资料,以李白《古风》诗进行导课,在充满诗歌的气息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教师首先呈现李白画像而后渐隐渐现的出现李白诗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李白《古风》
教师进行引导:在灭亡六国、统一全国、君临天下之时,面对众多的尊号,秦王赢政选择了“皇帝”。秦始皇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这样的导课方式既清新自然,又不觉枯燥乏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笔者也经常尝试运用语文知识来阐释历史。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时,笔者通过互联网就搜集并整理了著名作家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和作家程贤章的《大迁徙》两部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这两部作品大多是对红军长征艰苦行程的描述,凸显了红军战士百折不挠,顽强英勇的英雄品格。《地球的红飘带》是对英雄营长金雨来、铁匠出身的红军战士杜铁锤的刻画,不仅在战斗中展示他们的英勇无畏,更在危难境况下描绘他们的从容献身,一个因冻饿而死于雪山脚下,一个为救援战友而沉陷泥沼,用动人心魄之笔完成了两个英雄的塑像。《大迁徙》是在描述征战途中红 1 军勇士斩关夺隘的英雄气概的同时,还穿插绘写了一批红军女战士与徐特立、董必武等革命家的熠熠风采,这群女战士和革命老人吞咽苦难,备尝艰辛,同大队红军一起经受着战争炉火的熔炼,坚毅刚强地走过了长征之路,在这些人物身上尤为典型地体现着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本色。可以说,这些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理解那段历史和感人事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红军长征的意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历史复习课上,笔者也借鉴了语文学科的一些做法。力求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探寻规律,把握重点,增强学生记忆效果。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时,笔者就借助歌谣来帮助学生记忆。“(一)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谋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二)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搞谈判,民族英雄遭查办,1842签条款,《南京条约》割香港,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歌谣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语文元素的集中体现。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背诵歌谣,不仅琅琅上口,合辙押韵,而且记忆效果明显,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历史教学应努力探寻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既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又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为新时期历史课程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参考文献
1.张长东 浅论初中历史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1年 第3期 2.张风云 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基础教育论坛》2012年 第6期
3.翁卫东 关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 第6期
第二篇:”青果杯“高中历史参评论文 教学与信息化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青果杯“高中历史参评论文 教学与信息化
笔者是湘西边陲的一个小县城里的一名在一线工作的历史教师。随着新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笔者所在的学校已经普及了信息化教学。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及很多同行提高了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化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①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及时地更改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利用教师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对课文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②更重要的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师生交互的机会较多,师生的关系较融洽。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比较机械,教学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躁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③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与信息化
1、节省板书时间,充实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的,经点击、放映进行讲解,不必板书,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用于充实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满。
2、增加了教学的连贯性。黑板是有限的,总结当堂所讲的内容等情况而需要前面的内容时,由于前面所讲已经擦掉,只能靠回忆来强调,其连贯性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克服了以上不足,通过循环播放进行总结、强调、解释等,重点突出,会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教学的连贯性
3、活跃教学气氛。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声、光、图像等功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4、增进师生之间互动。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计划、课件、关于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等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等网络资源公开给学生,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的迷惑及时在网上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老师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不足。
三、高中历史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描述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 1 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功能,美化教学练习内容,完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要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学习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应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声、像、文并茂,三维动画等近乎跨越时空的全息模式,向人们展示全新、高速的超文本感受,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4、利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和远程教学将课堂实现对外开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教师则可以通过网播方式授课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教师相互联系、相互讨论。同时,教学双方均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所需要的资料。
四、高中历史教学在信息化中面临的机遇
1、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面目焕然一新。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教材的应用,初中历史思辨化的倾向十分突出,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历史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历史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加深学习,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大为增强。
2.信息化教学增加了信息量,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节约了时间。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过去教师用1分钟板书的内容,现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并且字迹工整美观,同时也增加了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应用多媒体系统比过去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信息量增加约20——30%,使学生眼界更加开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单位时间内知识密度增加,相应地也节约了时间。
第三篇:”青果杯“高中语文参评论文 浅谈古典诗词教学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青果杯“高中语文参评论文 浅谈古典诗词教学
【摘要】: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相关策略。【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 提高鉴赏能力
古诗词是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能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文学样式。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融入感情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韵律的优美是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首要和最大的特点。诗歌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铿锵有力、和谐悦耳的韵律。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味那种优美的节奏和旋律。有节奏的朗读能够引起学生朗读诗词的兴趣,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加强对诗词大意的理解。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播放名家录音,让学生根据录音进行模仿,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就能感受到诗词的基调,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约。学生在朗读中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感,品味诗歌的节奏,而且能够通过词句想象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锻炼思维能力,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诗词,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学生读这句时能感受到气势的雄伟壮阔,眼前呈现出赤壁大战时的情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笔锋急转,作者通过自己和周瑜的对比,不禁悲从中来,学生通过句子的描写能够体会到作者苦闷的心情。在学生朗读之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二、从写作背景入手,发挥想象力。
古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了解作者,认识作者,是理解作者作品的前提条件。只有对作者的生平阅历、思想品质、政治主张、成功失败等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作品有比较深刻的解读,才能成为作者的知音,才能走进他们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诗词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作者写这首诗时的社会情况。这样,才能明白作者创作的缘起,才能明白诗歌内容和思想的指向,也才能对之真正理解到位。比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作为婉约派的代表,感情细腻、手法独特,经常书写一些伤感缅怀的诗词,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优越,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的写作能力打下了基础,婚后与丈夫赵明诚夫妻恩爱,志同道合,生活幸福,这时的作品多描写爱情、景物,韵调优美。但在金兵入主中原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的悲苦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一生动荡,经历了世间百态,作品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也分为两种类型。再如宋朝的陆游和唐婉,两个人都著有《钗头凤》,陆游和唐婉原是表兄妹,两人结合后不但情投意合,唐婉的才情更是让两个人亲密无间,没想到这却引起了陆游母亲的不满,命令陆游休掉唐婉,并另娶一妻,两人再次见面都非常伤心,陆游就在墙上题了《钗头凤·红酥手》,唐婉看见陆游的诗词,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此后便抑郁而终。他们两人的悲情故事感动世人,学生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后,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更深入地了解诗词内涵。
三、抓住关键字词和诗句,学会理解鉴赏。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仅是理解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古人讲究遣词造句,作者把浓厚的感情浓缩在几句诗词里,每一个字都饱含深远的意义,因此,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鉴赏能够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着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 1 助了六种景物和六个修饰词,渲染了环境,不仅这两句是工对,并且句中还有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句法严谨、工整。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重在鉴赏,教师不必逐字逐句的带领学生分析,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字词、诗句,表明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四、体会诗词意境,把握诗词灵魂。
在掌握了诗词的基本内容后,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在分析意象和意境时,先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意象与意境都是诗歌中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自然附着物,它们的作用都是化抽象的情感为形象可感的具体形象,使得自然之物脱离了原来客观物象和性质而上升到了一个艺术层面,都是作者人为地突出了某一特征而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思想感情的印记。但意象是单一的物质,如秋风、落叶、大雁、游子,这四个意象不能说是四个意境,只能说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意境。古典诗歌通过这四个意象的组合,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以最大程度的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典诗歌中组成意境的单个“物件”是意象,意境就是一个个单个“物件”组成的有机的“景观”。意象既是自然之象,也是作者感情之象,意境既是由意象构成的自然之景,同时也是作者的心中之境。
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可以说,学会通过意象把握古典诗歌的意境,就掌握了理解古典诗歌的枢纽。因为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直接附着体,是经过作者高度浓缩了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艺术载体,对它的准确领悟和把握,是对古典诗歌艺术特点、思想内容和审美特征深刻理解的关键。诗词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词的意境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细去品味和体会。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头就用“寒蝉”“凄切”“骤雨”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后文的恋人分别做铺垫。古人往往习惯借助一些固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月”是用来思乡的,“落日”表达凄凉失落的情感,“杨柳”怨别,“松”正直,“菊”高洁,“梅”坚贞等,学生可以抓住这些意象来体会意境。《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黄花”“秋风”“细雨”等意象都能表达出作者凄苦孤独的心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前提下,在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和诗句的特点,找寻诗词中的意象,体会诗词意境,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住诗词灵魂。
总之,诗歌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正确步骤,才能突破这一难点,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要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能根据学情因材施教。.
第四篇:湖南省皇仓中学”青果杯“高中参评论文 彭芳浅谈信息技术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青果杯“参评论文 彭芳浅谈信息技术在英
语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也逐渐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来,我们的教学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就信息技术在阅读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优势,进行了简单陈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阅读课教学
人类对文字的阅读以及写作能力被称为“第一文化”,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教学占有着重要的比例,然而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成为众多一线教师思考和困惑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融入,为这一问题带来了希望和机遇,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就信息技术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和优势,进行了简单陈述。
一.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而引领学生欣赏阅读文章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英语阅读课情境创设方式比较单调 ,这种教学过程显然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创设英语阅读情境,通过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网络资源等将阅读内容与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更易于理解阅读材料,从而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二.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语篇教学的深入和学生对语篇的理解
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触及语篇的全部内容,而且能生动、形象、真实地提供与语篇有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图式更为丰富。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够建篇章整体框架,继而引出每段的细节与内涵,做到既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阅读理解重点,又注意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地引导和点拨,从而使语篇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建立语篇理解的信息沟。影像的播放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培养学生的听的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并有助于将学生语篇理解能力提高到更高层次。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阅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运用信息技术强化英语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去获取阅读信息,解决问题,完成对知识的建构。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要根据阅读材料、教学目标而定,如果把一种教法完全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培养言语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单一化,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具有强大交互性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各种阅读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技能。
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的英语阅读量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八级阅读技能目标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由于网络提供的阅读材料具有拓展性、时效性、趣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等特点,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所以,教师应鼓励高中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英语阅读量,增加知识积累,培养阅读技能。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可以指导高一学生学会根据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学会从阅读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培养高二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线索进行推理的能力,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并学会处理主要信息;对高三学生,要指导他们学会从网络等多种媒体中独立获取有针对性的英语阅读资料和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例如,当高三英语复习到“旅游”这个话题时,笔者布置学生课外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并阅读3篇有关旅游的英语文章,并以约30个词概括每篇文章的大意。这种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独立开展的课外阅读任务,既有明确的阅读要求,又留给学生自主调节阅读材料难易度的权利。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更具个性化的课外阅读方式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出色地完成了阅读任务,同时扩展了知识视野,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情境、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了英语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强;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韩志华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摘要:本文围绕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新课改 激发兴趣 学生主体 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 我校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四年,已有两届毕业生完全是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并参加新课改后的高考的,他们的成绩和综合素质与前几届学生相比,从整体上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充分证明:新课改后的教学对学生的个体成长是有利的。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历史教学,对新课改也经历了一个由不熟悉、有些困惑到了解、适应并逐渐把握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一个大胆尝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思维、转变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离不开学生的充分参与,发挥主体作用,这个过程有艰难曲折,更充满乐趣与激情。下面就结合我这几年的课改实践,谈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我认为简而言之高效课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从本质来看,高效课堂应该是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敢于放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历史课堂就显得特别的琐屑、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十分死板的历史知识,但付出的是孩子的生机与灵气的泯灭,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乏。而这恰恰违背了学史最基本的功能:“学史使人明智”。教育活动是要求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人”。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大动力,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呢?每节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精心研究课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自主学习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本,怎么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就怎么设计。学生学会,才是教学任务的真正完成。这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学会多少内容,就设计多少内容,不要过多过滥。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那种学生讨论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要出现在导学案上。我在给学生设计导学案时,一般包括基础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效果检测、交流展示、能力提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几个环节,在每段基础知识梳理后面还设置了“学习中生成的疑问”这个环节,以便学生随时记录学习中的疑惑,也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与之相呼应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设置“答疑解惑”环节,把学生收集的疑问在课堂解决。同时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思维,大胆发表见解。只有教师敢于放手,善于放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思维激发兴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不难看出只有教没有学的教学永远不会是高效的,而要实现高效课堂下学生的学,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我经常用到、效果较好的有:联系实际,引起共鸣。比如我在讲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第一专题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时,就用了这一方法。因我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都有帮家里干农活的经历,对各种农具比较熟悉,我在讲这一课时,就请学生结合图片介绍自己使用过或看到的农具,学生立马来了兴趣,争先恐后的发言,当学生探究学习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这一环节时,我也结合本地农业实际情况,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在实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作为农民的辛苦,学习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在拓展延伸环节,我特意去学校食堂拍了一些学生扔掉的剩菜剩饭,引导学生就农业与民生问题发表见解,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还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法宝——历史情境短剧。每个短剧的人物、剧情都是我和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由学生在班内亲自表演,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探究、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激发起来,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比什么都重要。我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一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时,请学生和我一起根据课文内容和查阅的历史资料设计了历史情境短剧《天京事变》,并在班内挑选了六位同学扮演其中的历史人物,不管是编剧的还是表演的甚至连观剧的同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有同学课下和我交流时还说:这样学历史太有意思了,课上知识根本不用背书全掌握了。再比如借助典故,以奇引趣。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可以利用的典故很多,像罄竹难书,指鹿为马,破釜沉舟等,引导学生探究典故的出处背景及其含义,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还有精读诗词,以诗牵趣。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时,可以通过读毛泽东的词《长征》,引出红军长征路线,感受革命者英勇无畏的精神;除此之外借助视频、图片也是我们常用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因为图片或视频,能增强直观效果,加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我在讲必修二《自由放任的美国》时给学生播放了经济危机的视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高效课堂必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作探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能有效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去探究与交流,教会学生去互相学习互相解疑,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实现“会学”。我校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能让学生积极地相互学习,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几年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是我根据历史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一些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经验,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高中教育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和人才的质量。因此作为一线的老师只能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能退缩。课改之路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