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4月自考社会学概论00034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 7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8.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8.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19.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C.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D.内群体和外群体 20.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纳为
A.两种类型 B.三种类型 C.四种类型 D.五种类型 21.在组织管理理论的权变理论中,较著名的是
A.X理论 B.超X理论 C.Y理论 D.超Y理论 22.现代学校教育的潜功能之一是 A.社会选拔 B.社会化
C.知识技术创新 D.减小就业压力 23.根据势动的二重性,劳动可分为
A.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B.个体劳动和群体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 24.滕尼斯分析了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类型,即 A.社区和社会 B.社区和小区 C.社区和社团 D.社区和群体 25.琼·戈特曼创立了
A.田园城市理论 B.城市群理论
C.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D.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26.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被称为 A.种族 B.种姓 C.等级 D.阶级 27.毛泽东把农民阶级分为
/ 7 A.三个阶层 B.四个阶层 C.五个阶层 D.六个阶层 28.学校不再被视为社会实现其自我良性再生产的领域,而成为统治阶级用以生产与其特殊地位和利益相吻合的工具,这种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是
A.冲突论视角 8.互动论视角 C.后现代视角 D.功能论视角
29.以帕森斯、列维、勒纳、摩尔、英格尔斯、麦克勒兰德、布莱克、艾森斯塔德等为主要代表的现代化理论属于
A.依附理论 B.信息社会论 C.世界体系理论 D.经典现代化理论 30.中国的局部现代化阶段开始于
A.1840年 B.1890年 C.1912年 D.1949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s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3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有
A.奥古斯特·孔德 8.卡尔·马克思 C.赫伯特·斯宾塞 D.埃米尔·涂尔干 E.马克斯·韦伯 32.社会学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A.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 B.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C.建立规范 D.提供模式 E.反馈信息
3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
A.有限性 B.无限性 C.发展性 D.系统性 E.不均匀性
34.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为 A.同步城镇化 B.过度城镇化 C.滞后城镇化 D.低度城镇化 E.逆城镇化 35.社会变迂的特点有
A.系统性 B.必然性 C.前进性 D.非直线式 E.全面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怎样做好实地研究。
37.筒述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正面影响。38.简述社会学的社会批评功能。39.简述消费社会的特征。
40.简述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41.试述文化自觉的意义和内容。42.试述失范理论的基本观点。
43.试述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 7
/ 7
/ 7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怎样做好实地研究。
37.筒述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正面影响。
38.简述社会学的社会批评功能。
39.简述消费社会的特征。
40.简述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
/ 7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41.试述文化自觉的意义和内容。
42.试述失范理论的基本观点。
43.试述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7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
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A.社会进化论
B.历史循环论
C.社会均衡论
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4.社会保险是(B)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5.(C)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B)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C)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16.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就业
18.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B.计划生育
C.缩小城乡差别
D.扶贫
19.“后工业社会”论是(A)提出的 A.贝尔
B.弗兰克
C.奈斯比特
D.达伦道夫
20.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21.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
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2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23.(C)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
B.失业问题
C.环境问题
D.贫穷问题
2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25.孔德在(C)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A.《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6.“镜中自我”是(B)提出的
A.米德
B.库利
C.布鲁默
D.托马斯
27.“工作安定”属于(B)需要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28.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29.社会保险是(B)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二、多项选择题: 1.(ABC)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自我实现
2.需要的特点包括(ABC)A.必然性
B.客观性
C.社会性
D.广泛性
3.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顺应 4.人类生存环境包括(AB)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经济环境
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AB)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第三信号系统
D.第四信号系统
6.社区分析的框架有(ABC)
A.人文区位学
B.文化人类学
C.社会系统理论
D.结构分析学
7.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ABC)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人文学派
8.社会流动按照流动主体划分为(ABC)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集体流动
9.社会保障的特点有(ABCD)
A.经济保障
B.社会性
C.合法性
D.人道主义
10.人文环境失调包括(AB)
A.社会关系失调
B.人与环境关系失调
C.群体失调
D.地区失调
11.道德是靠(AB)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A.人们的内心信念
B.社会舆论
C.法律
D.规范
12.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BCD)
A.普遍性
B.变异性
C.相对稳定性
D.阶级性
13.维科认为世界民族都经历了(ABC)的历史阶段。
A.神的统治
B.贵族统治
C.人民统治
D.氏族统治
14.社会保障包括(ABC)几项内容。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援助
15.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ABCD)
A.政治原因
B.人口惯性
C.文化的影响
D.社会因素的影响
16.社会工作的方法主要包括(ABC)
A.个案工作
B.团体工作
C.社区工作
D.集体工作
17.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ABC)
A.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B.贫穷文化论
C.社会环境剥夺论
D.人口基础论
18.社会分层的标准有(ABC)
A.财富
B.声望
C.权力
D.职业
三、简答题:1. 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答:社区的要素,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共享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已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 简述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答:第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
第二,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第三,独生子女问题。
第四,老人赡养问题。
第五,离婚问题。3. 简述社会问题的成因。
答:教科书 P295-297(4.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内涵。
答: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P118
5. 简述科层制的内涵。1.以一定的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P170)
6.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内涵。社会现代化也就是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P386)
7. 简述越轨行为的内涵。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在这种条件下,越轨行为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一社会群体。P283
8. 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P357-361 9. 简述社会趋同论的基本内容。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有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的越来越相似(P390)
10.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P338-339
11. 简述“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在管理策略上有何区别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设计的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推崇刻苦工作,经济理性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认为工人是为了挣钱才来工厂做工的,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管理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也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具,运用这种方式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更大剩余价值,因此遭到批判。社会人假设是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理论认为工人不仅仅是为钱来工厂做工的,而是具有多方面的需求的。这种理论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给予基本关心,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起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许多管理的思想就来源于次理论(P167/169)
12. 简述社会现代化的特征1.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的革新,全面的现代化。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建设,精神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个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现代化;2.社会现代化,必须以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3.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的长远的追求,一个国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条件,不断进取才能完成这项任务。(P386-387)
13. 简述社会趋同论的基本内容。(同上一个一样
14.简述社会交往的意义。1。有利于个人成长2。是文化传播的手段3。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P56-57
15.简述社会舆论的特点。
1、现实性强
2、集体的产物3大众传播(P280-281
四、论述题:1.浅述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残无业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环境的社会成员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辛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通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丧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幸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5.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P330-331 2.根据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理论,结合一些具体事例,谈一谈你对我国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具体来说社会舆论分两种控制,制:积极的社会控制作用代表社会正义是一种正确的意见时“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就指这种情况,例如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中对某些干部的贪污、腐败的议论甚多,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了这咱现象的发生;社会舆论未必部能对社会现象给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在新生事物出现之初更是如此。这时革新者畏于人言,就可能改变自己的做法,这时就是消极作用了。比如(看法请自己写)(P281)
3.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P364)太多了
4.比较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同。从形式上看,不论哪一种现代化,都是采用现代科技技术来发展经济,但从实质上看,二者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其特点为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高物价高债务和高度精神空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建设精神文明。这才是全面的,理想的,真正的现代化。第二,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而现代化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生产者手中。第三,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疯狂掠夺,特别是依靠侵略战争,殖民化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不能靠剥削和掠夺,只能依靠解放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国人民的勤奋来实现。
5.试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为:1.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2.人口素质低。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人的文化和精神素质。
人口问题的成因:1.政治原因。人口的迅速增长与我国的政治和政策有直接关系。人多力量大。2.人口惯性。我国两次生育高峰,为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这种惯性影响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消除,所以我过人口仍将大幅度增长。3.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我国人口尚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将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3.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4.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解决的具体办法:1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少生优生,不早育超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2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文化素质
3、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就业压力,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在生产的矛盾。(P301-306)
6.简述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联系社会现实,谈谈如何在现代社会发挥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的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正是因为如此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虽然道德不像靠强力来推行,也不像法律那样普遍适于国家的所有居民。应该指出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尤其在社会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道德控制更受到了挑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来思想的侵入,某些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明显示的变化。而且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无论如何,人类需要量要道德,在当条件下,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提高全民的道德水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274-275
第三篇: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sociology 一词最早在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他想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在中国,社会学最早以“群学”命名,取意于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家荀况的《王制》篇。该书阐述了三个层次的区别:一是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区别;二是动物与植物的区别;三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从而分析了人类之所以能结成一定的群体,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的原因。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重视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研究。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肆言》。
涂尔干是最早提出建立道德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分支社会学的社会学家。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把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它是和人、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它的形成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为不同的学科所研究。
之所以要有社会学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社会关系是一综合体,不能孤立地为某一个学科研究某一个部分,必须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二是因为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容易产生片面性,造成失误,整体研究可以避免片面。第三是因为社会学研究具有开放性,它可以兼怍各学科之成果来得出结论。
以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为指导的社会学家是不能解释社会关系的实质和社会关系不断更替的真正原因的。
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其研究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社会学的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即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角度考察、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二是综合性;三是广泛性;四是应用性。(简记:整综广应)
关于社会学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一是中心论,即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其创始人是孔德、斯宾塞;二是平列论,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平等位置;三是特殊论。
关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二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的一分支;三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前者对后者起指导作用,后者为前者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料。二者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不同。l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是由它研究的对象决定的。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反应在社会过程的各个方面。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即方法论、基本方法和具体技术与工具。
历史唯物进度表义第一次把社会学提到了科学的水平。
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论有三种:一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二是非实证主义方法论;三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孔德首先提出,后来得到斯宾塞引进生物进化观,涂尔干的进一步完善。其基本点是: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第二,社会现象既然是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被感知、被概括的;第三,社会学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或必须是什么;第四,自然科学的方法适合于社会研究。(简记:纯客观可感知是什么自然法)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要点是;第一,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绝对化;二是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物化现象;第三,在主张“价值中立”的同时,借助“价值关联”。
属于非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说流派有:社会相互作用论;现象社会学;民俗方法论。首先在理论上向实证主义方法论提出挑战的,是德国生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W.狄尔泰。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争论颇多的问题。韦伯同时提出二者比单纯主张价值中立有所进步,但是价值中立包含的以科学排斥价值的倾向并不因此而消除。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由马恩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点是:第一,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为理解人及其历史活动的出发点;第二,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第三,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始关系;第四,社会历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五,研究社会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简记:历史社会主体是人原始关系自然过程矛盾分析)l 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社会时,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客观研究与主观研究相结合;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三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四是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社会调查法;二是社会实验方法;三是社会统计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它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社会实验方法有简化和纯化社会复杂现象的作用。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根据社会调查的不同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根据社会调查的研究程度,可以分为探索性调查、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
社会实验方法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有控制地设置某些条件和变量,直接观察、记录、分析这一研究对象前后变化的一套办法和程序。
社会统计方法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对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得来的数据资实进行定量分析的一套方法和技术。
社会统计的作用:一是简化资料,方便描述;二是检验样本调查的结论。社会统计的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三个基本环节。社会统计分为叙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类。
统计学之父凯特勒把统计方法从自然科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为社会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包括:研究组织技术、社会测量技术、资料收集技术、资料整理技术、资料分析技术。
社会学研究工具分为文书性工具和器具性工具两种。第三节 社会学的功能
社会学的功能包括四个:一是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功能;二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三是社会批评功能;四是教育功能。(简记:描控批教)社会学的描述性功能是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性功能即揭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规范性功能是指确定预定目标及其达到的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四项功能依次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将会怎样、应该怎样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传统社会学研究注重描述性功能;现代社会学把规范性研究看作是自身的最终目的。社会学的教育功能包括:一是帮助公民了解自己;二是作好职业准备;三是做好日常决策;四是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
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学的社会批评功能是指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重要概念:
1、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是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所谓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三个部分。
3、优势需要重点掌握:
1、社会需要在社会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般掌握:
1、社会需要的类型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之间的关系重要概念:
1、社会交往
2、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3、“镜中之我”社会角色角色扮演角色冲突重点掌握:
1、社会交往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3、符号相互作用论
4、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角色扮演的过程一般掌握;
1、社会交往的类型
2、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3、角色冲突的表现
4、集体行为的特点及成因
5、时尚的形成与功能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重要概念:
1、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心理上的断乳”个性重点掌握:
1、社会化的内容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3、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般掌握:
1、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2、社会化的过程个性的特点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家庭邻里家庭结构重点掌握:
1、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3、家庭的功能一般掌握:
1、社会群体的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3、家庭的结构及类型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重要概念:
1、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狭义是指执行一定的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社会学中的社会组织是指狭义而言的。
2、社会组织的结构组织目标家长制 X理论与Y 理论重点掌握: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3、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4、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观点
5、“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认为工人是为挣钱来工厂做工。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把工人看成机器而遭到批判。“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认为工人不仅是为钱而来,而且具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关心,激发他们积极性,提高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一般掌握:
1、社会组织的特征
2、组织过程的基本内容第七章 社区重要概念
3、试述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及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
4、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要压迫,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第八章 阶级与阶层重要概念:
1、社会分化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2、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职业分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问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3、社会阶级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工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
3、社会分层的标准一般掌握:
1、社会分化的因素
1、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中观的社会制度。
重点掌握:
1、社会制度的含义
2、社会制度要素
3、社会制度的功能一般掌握:
1、社会制度的特征
2、社会制度的类型第十章 社会控制重要概念:
1、社会控制社会舆论群体意识越轨行为重点掌握:
1、社会控制的功能
2、习俗与道德的作用、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异用
3、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一般掌握:
1、社会控制的类型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重要概念:
1、社会问题是指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问题。
2、就业贫穷重点掌握:
1、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2、我国人口问题表现、实质、危害及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4、失业的功能一般掌握:
1、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3、我国反贫穷实践,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工作社会发展乡村建设运动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二、维护社会稳定;
三、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四、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反功能: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另外又促使人们产生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2、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异同
4、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的方向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内容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重要概念: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动。即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变动过程。其基本形式有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两种形式。
2、社会结构
3、社会流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多指广义而言。
4、社会革命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2、“五德终始说”
3、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积极到高级的直线式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进化论。新进化论把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可以借助文化的传播作跨越阶段的发展。但由于其援引自然进化论以解释社会现象,以至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为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依据,而遭到批判。
4、社会流动及类型一般掌握
1、社会变迁的原因
1、社会现代化“后工业社会”论
2、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机构,成立于一九六八年,由意大利企业家和英国科学家共同组成,其观点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各种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对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3、社会趋同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计划经济模式,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两种制度相互吸引有利因素,并变得越来越相似。重要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评述社会趋同论:这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他认为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都体现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的同样特征,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理论只看到社会的趋同,却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
3、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的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也是很难做到。一般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2、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第四篇: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
1、孔德 首先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认为人类理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因此认为社会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斯宾塞 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方面研究社会学。
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社会结构的原理)和生理学原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理)。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依据,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2、马克思马克思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注重社会调查,把实际材料作为理论研究的必要前提。
涂尔干 社会学年鉴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创立了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功能分析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历史分析则揭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
韦伯理解社会学(认为社会学以理解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社会行动类型分为: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活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理想类型科层制(权利、纪律、权威三者,权威为关键性概念 并将其分为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性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3、社会学的发展 起源于欧洲 在美国形成独立的学科。
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 :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表现在:社会学课程逐步扩充;建立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学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一批社会学译著出版发行)、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以后)。
第二章 社会学
1、要勾画出社会学的内容,三条途径:历史的途径、经验主义的途径、分析的途径。
2、社会学的特征为: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应用性。
3、社会学的功能:研究功能包括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教育功能包括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社会管理功能包括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社会批评功能。
4、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指的是 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象横、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5、社会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包括五项工作选题、建立研究假设、制定调查工具、组织人力、筹集研究经费;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分析资料分为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前者偏重定量分析,后者则偏重定性分析)。
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问卷调查(包括自填式和访问式两种类型)、实地研究、社会实验室研究(类型有实地试验、实验室试验、标准试验、准试验和双盲试验)、非介入性研究实验。
7、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是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是指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问卷调查和试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
8、两者的关系:①着重点不同。定性重“质”,定量重“量”②依据不同。定性依据为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定量依据为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③手段不同。定性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定量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④科学基础不同。定性一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定量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⑤在研究所处的层次不同⑥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第三章 社会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和无限丰富的。
2、基本特征:社会以人为主体;社会艺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社会一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来源于自然有不同于自然。
3、社会唯名论代表人物韦伯、社会唯实论代表人物涂尔干
4、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所在)。
5、社会是一种关系网 这种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全部的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型的四个体系:角色人格体系(角色包含者人格,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三种因素,价值标准决定着角色行为的取向和目的,能力为角色的目的服务,气质是角色行为的心理动力影响角色行为式样的心理要素。)、价值规范体系(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是角色人格体系的核心要素)、权力制度体系(权力设置和维持秩序的功能是通过制度实现的,权力是人格化的,制度是非人格化的)、行为交换体系。
6、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一定生产关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体系。可分为:初级和次级社会关系;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7、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健全社主主义法治,用法律形式来保护已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8、社会结构使之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社会结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社会结构是具体地、历史地存在和发展的。
9、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自然资源使之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特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潜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系统性、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毛吞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第四章文化
1、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2、文化的构成要素:物质形态要素、精神形态要素、语言符号要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及功能:结构包括文化特性、文化集丛、文化规模。文化的功能包括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 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规范整合 是将社会规范内火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结构整合)、社会导向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维持民族团结和社
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进社会进步)、反功能。
4、习俗是指历代相研究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模式。习俗植根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6、法律的特征为公正性和强制性。功能为惩罚功能、威慑功能、教育功能。
7、宗教的功能: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8、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洽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阶段、选择阶段、采纳融合阶段。文化采借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纳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9、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第五章 社会化
1、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核对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人的社会化作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2、社会化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3、社会化的基本功能:生活技能社会化是指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活状态和改变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价值观社会化是指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住到价值观念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取的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状态的过程;行为社会化是指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角色社会化是指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社会化是阶级性和终生性的统一。
4、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教育,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是指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使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分为两类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前者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播和教化过程,后者指年轻一代用知识影响前辈的过程。
5、社会化的条件: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对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是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媒。)。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的根本途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
6、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现实结果,就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能力。社会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六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构成社会互动的主要因素: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互动主体;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拟剧论和常人方法论。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答案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孔德在下列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A)
A.《实证哲学教程》B.《社会学研究》C.《社会学原理》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D)。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3、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下列哪种类型。(B)
A.消极的控制B.积极的控制C.非正式控制D.外在控制
4、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D)。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B.客观存在的实体C.聚集到一起的人D.社会关系的总和
5、“个体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属于下列哪种需要(C)。
A. 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6、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工作安定”属于下列哪种需要。(B)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7、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例如鸡孵蛋、鸟筑巢、蜂酿蜜等,这是(B)。
A.个性
B.本能
C.劳动
D.需要
8、一个中年男子,他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位教师,既是商场里的顾客,又是公车上的乘客,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叫做(A)。
A.复式角色
B.理想角色
C.角色丛
D.角色网
9、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不断地学习,这种现象是(D)。
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10、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活到老,学到老,这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社会化(B)。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11、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
12、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B)
A.迪尔凯姆B.韦伯C.帕森斯D.吴文藻
13、在封建社会,岳母刺在岳飞后背上的“精忠报国”作为处理忠孝二者关系的选择,这体现了以下哪种现象(B)。
A. 制度化逃避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优先
D.制度化建设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
A.制度化逃避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优先D.制度化建设
15、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D)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丁克家庭D.核心家庭
16、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C)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7、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关的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这是(A)。
A.个案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18、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的,是下列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A)
A.标签论B.社会失范论C.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D.亚文化群体论
19、某青年一时糊涂犯有差错,如果被社会上的权威机关认定为犯罪,并戴上不良青少年的帽子,即使这个青年已经转变过来了,社会上还会继续给他戴上这顶帽子而不接纳他。这体现了下列哪种社会学理论(D)。
A.亚文化群体论
B.社会失范论
C.社会冲突论
D.标签论
20、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A.郊区化
B.过度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融合
21、下列活动属于社会交往的是(B)
A.商场中顾客摩肩接踵 B.朋友间的促膝谈心C.乘公车的前拥后挤D.观众看戏
22、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C)
A.观众看电影B.商店顾客之间的摩肩接踵C.朋友谈心D.火车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23、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A)A.感知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4、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C)
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C.农村发展为城市D.城乡协调发展
26、当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时,这种现象称为(C)。
A.角色扮演B.角色中断C.角色冲突D.角色失败
27、社会保险是(B)。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28、“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的观点。(A)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二、多选题
1、初级群体具有如下特征(CDE)。
A.自然形成的B.目标一致,整合程度高C.群体成员难以替代D.成员间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E.群体控制靠非正式手段
2、马克思需求的(BC)论点至关重要,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A、绝对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自然性 E、阶级性
3、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把人的自我意识的获得划分为三个阶段,即(ACD)。
A、模仿阶段 B、猜测阶段 C、嬉戏阶段 D、团体游戏阶段 E、合作阶段
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ABCD)。
A.规则系统B.概念系统C.组织系统D.设备系统E.人群系统
5、城市社区社会关系的特点主要有(ACDE)。
A.人口密度大B.成员异质性高C.生活方式多样化D.人际关系淡漠E.组织化程度高
6、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ACE)。
A.财富B.种族C.声望D.年龄E.权力
7、集体行为通常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取的群体行动,下列选项中属于集体行为的有(ABCE)。
A.骚动B.传闻C.社会动荡不安D.春游E.时尚
8、本源的社会制度包括(AB)。
A.家庭制度B.经济制度C.政治制度D.宗教制度E.教育制度
9、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可以分为(ABC)
A、理论社会学
B、经验社会学
C、应用社会学 D、医学社会学
E、女性社会学
10、从家庭结构的角度,通常把家庭划分为(ABCD)。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E、空巢家庭
11、恩格斯根据美国早期人类学家摩尔根的研究,指出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BCDE)。
A.特殊家庭B.血缘家庭C.一夫一妻制家庭 D.对偶家庭 E.普那路亚家庭
12、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ABCD)。
A、竞争 B、合作 C、冲突 D、顺应 E、理解
1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包括(ACE)。
A、集体的产物 B、个体的产物 C、现实性强 D、道德性强 E、大众传播
14、社会舆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ACD)。
A.现实性强
B.组织程度高
C.集体的产物
D.大众传播
E.可靠性高
15、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ABD)部分组成。
A.本我B.自我C.敌我 D.超我 E.真我
16、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BCE)。
A.布景与道具B.角色期待C.角色领悟D.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E.角色实践
17、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有(ACD)。
A.家庭B.社区C.邻里D.儿童游戏群体.E非正式群体
18、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ABE)。
A.个人流动B.群体流动C.水平流动D.垂直流动E.家庭流动
19、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BD)。
A、Z理论 B、X理论 C、A理论 D、Y理论 E、XY理论 20、继续社会化通常发生在(DE)时期。
A.儿童时期B.青少年时期C.青年时期 D.中年时期E.老年时期
21、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ADE)。
A.个人流动B.群体流动C.水平流动D.垂直流动E.家庭流动
22、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CDE)。A、亲子关系 B、家庭关系 C、血缘关系 D、业缘关系 E、地缘关系
23、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ACE)。
A、巨型社区 B、经济社区 C、中型社区 D、文化社区 E、微型社区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失范
主要指人们对什么是适当的社会规范的理解存在的本质上的分歧
2、内化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3、习俗
4、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5、《乡土中国》
6、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7、情景定义
8、库利
(1864~1929)是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
四、简答题
1、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2、家庭的结构类型。
1.主干家庭(就是5个人在一起的,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2.核心家庭(自己爸爸妈妈)3.联姻家庭(一大堆人在一起生活)
3、什么是初级社会群体?
4、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5、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
6、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7、社会制度的功能。
五、论述题
1、越轨行为的判断标准。
2、述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3、社会失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