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2002年《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强调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关系的传播效果理论是()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B.“培养”理论
C.“意见领袖”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2、J·赖利和M·赖利创建了()
A.控制论模式 B.5W模式
C.德福勒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3、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
A.有限效果论 B.新的强效力论
C.适度效果论 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4、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
A.普遍性 B.抽象性 C.有效性 D.指说性
5、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有限效果论 B.议程设置论
C.“魔弹”论 D.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6、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领袖人物是()
A.卢卡奇 B.葛兰西 C.霍夫兰 D.霍克海默 7最早提出“把关”概念的是()
A.卢因 B.霍克海默 C.施拉姆 D.拉斯韦尔
8、“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研究()
A.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
B.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
C.大众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D.大众传播同舆论及社会心理的关系
9、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完善了()
A.怀特的把关研究 B.霍夫兰的把关研究
C.布里德的潜网研究 D.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10、符号制作涉及到信息流通过程的()
A.译码 B.编码 C.编码和译码 D.反馈
1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B.媒介即信息
C.冷、热媒之分 D.全球一家
12、可以解释“电视观众往往会在他们方便的时候收看电视节目”的理论是()
A.认识连贯论 B.实用论
C.使用与满足 D.可获得性(易锝性)论
13、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 B.施拉姆 C.申农 D.维纳
14、梅罗维茨的理论认为,应当把情境视为()
A.信息系统 B.社会系统 C.环境系统 D.组织系统
15、大众传播的反馈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直接性 B.一次性 C.延迟性 D.及时性
16、大众传播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是()
A.麻醉精神的功能的失调 B.娱乐功能的失调
C.文化传递功能的失调 D.环境监测功能的失调
17、“魔弹”论出现于()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B.20世纪初到30年代
C.20世纪初到40年代 D.20世纪初到50年代
18、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这种观点是()
A.传播功能的自我中心说 B.传播功能的工具说
C.传播功能的“游戏”说 D.传播功能的“发展个性”说
19、控制论模式使传播模式从“从单项直线性”变为()
A.多维单项性 B.双项直线性 C.单项循环性 D.双项循环性
20、传播者对信流通所进行的干预称为()
A.受控 B.操控 C.施控 D.遥控
21、传播学最具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调查法 B.抽样调查法 C.个案研究法 D.内容分析法
22、传统学派对传播现状的态度是()
A.中立 B.肯定 C.否定 D.批判
23、能完整地对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流通形式加以概括的提法是()
A.互动对话式 B.点对面 C.点对点 D.电子对话式
24、刊登广告所施的传播影响是()
A.自由选择的 B.任意性的 C.有意图的 D.强制性的25、涉及心理过程的实验,要在隔音室中进行,以消除外界之光与声等对心理过程的干扰、这个实验中光与声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实验对象
26、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学派是由()
A.欧洲学者创立的 B.亚洲学者创立的C.美国学者创立的 D.非洲学者创立的27、网络传播的新动态之一是()
A.“拉”技术的出现 B.“拉”技术的深化
C.“推”技术的出现极其应用 D.“推”技术代替拉技术
28、小组讨论或座谈会属于()
A.组织传播 B.人际传播 C.社会传播 D.群体传播
29、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之一是()
A.历史比较法 B.内容分析法 C.逻辑归纳法 D.客观描述法
30、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A.拉斯韦尔模式 B.申农---韦弗模式
C.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D.德福勒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如果消费者对某些广告的大肆宣传已感到厌烦时广告仍然继续“狂轰滥炸”,其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现象说明了()
A.信息超量的后果
B.信息低量的后果
C.大众传播的麻醉性功能失调
D.广告的功能失调
E.信息流量的功能失调
32、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认为传播具有三大功能,它们分别是
A.环境监测 B.文化传播 C.社会发展
D.社会协调 E.娱乐
33、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组织包括
A.地方电视台 B.广告公司 C.报业集团
D.音像出版社 E.电影制片厂
34、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的主要论点是()
A.传播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B.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C.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
D.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封闭
E.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
35、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过程,具有()
A.区域性 B.不同个性 C.共同性 D.社会性 E.全球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非语言符号
37、休眠效果
38、传播单位
39、大众传播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40、意见领袖有哪些主要特点?
41、传播的控制研究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42、大众传播出现功能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43、与报刊、电视相比,广播的优势有哪些?
44、英尼斯有关传播媒介的偏倚性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5小题9分,第46小题14分,共23分)
45、论述在传播效果中,“传播流程”研究的基本内涵极其主要研究成果。
46、试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报道为例,说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要点。
答案
一、单选
1.A
2、D
3、A
4、B
5、D
6、D
7、A
8、D、9、D
10、C
11、B12、D
13、A
14、A
15、C
16、D
17、B
18、C
19、D 20、C
21、B
22、B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B 30、C
二、多选
31、ACDE
32、ABD
33、ABCDE 34、BCE
35、CD
三、名词解释
36.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37.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睡眠效果”。
38.传播单位:是在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只引申出来的概念。他们认为,第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被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39.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四、简答题
40.答:(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与阶层,而是均匀的分布与社会的任何群体或阶层中。
(3)意见领袖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在现代都市社会,意见领袖以单一型为主。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众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41、答: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1)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2)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3)指出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自我控制等。
42.大众传媒学之所以出现功能失调,就是因为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或个人所滥用,强化到不恰当的地步,或是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使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而大众传媒自身由于受到商业化和不同集团的利益所驱使,也常常难以把握好各社会功能之间的平衡和“度”。
43.作为一种电子媒介,无线电广播具有以下主要长处:(1)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广播是利用电波传声的。以电波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无线电广播传递信息神速,自然另报刊望尘莫及。(2)受众面广,渗透性强。广播使用声音传递,收听广播基本上不受文化程度、地区的限制,凡是具有听力和一定的理解力的人均可成为广播的听众。(3)广播是听觉媒介,它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去感染听众,不同的声调、语气常常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广播传播音乐的效果极佳,是提供娱乐的有效工具。
44.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成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由于英尼斯的学科出发点原是经济史,他不可避免的认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存在于具有丰富的口语传统的社会或具有复杂的、仅为少数特权分子所掌握的书写技术的社会之中;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偏倚空间的”传播媒介倾向于现在和未来,有利于帝国的扩张、政治权威的加强、世俗制度的确立(权力之从教会移向国家)和科技知识的发展。其特征是及其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大众传播系统的建立,但是却无法形成口语传统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现代的印刷媒介、电话、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均属“偏倚空间的”媒介列。
五、论述题(略)
第二篇:自考本科传播学概论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动物之间有传播活动吗?这种传播活动和人类的传播活动有何区别?动物之间也有信息交流。鸟鸣犬吠,狼群出没,蜜蜂、蚂蚁招呼自己的同伴共同劳作,都是借助信息的传播去维持生存和保护自己。不过,它们的信息传播都属于单纯反射性的信息传递,而人类的传播是已经演进到更高阶段的有目的的性的信息传递,也就更有研究的价值。人类的传播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人类能够运用描述或象征具体事物与抽象概念的各种符号和沟通彼此的思想,调节各自的行为,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从事生产和其他社会活动。
简述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的含义。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是指人们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的认知和共同性。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传播表面看起来是共享一组信息符号,但事实上是共享了符号的意义。同时,信息的共享和商品交换有着本质不同。在商品交换中,当甲方把物品转移到乙方手中时,甲方便不再持有原有的物品。但甲方和乙方共享信息时,甲方决不会由于传递信息而使自己失去信息,而且信息还可以辗转相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首先,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其次,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第三,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第四,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第五,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由个人发出的。第六,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简述自我传播的特点。自我传播,即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它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不同之处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合为一体的,而且往往表现为矛盾的统一。同时,这种自我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常常不要求、不希望和他人共享。
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人际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它的特点不仅在于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减少自我估价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在频繁的互动中进而认识社会。
简述群体传播的特点。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群体传播已经纳入了社会系统。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比较固定的群体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范,在频繁的互动中形成群体意识,成员们从相互传播中获得相互满足与共同协作。在群体传播中,往往会因为传播而形成一种凝聚力。这是群体成员因聚合在一起而产生一致的认识和亲近的感情,从而保持在群体内的一种合力。个人参与群体传播也会接受群体的影响,产生对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获得支持的力量。
简述组织传播的特点。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几乎每个人都身在不同的组织之中,而组织传播是使组织能够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并使之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左右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传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就信息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就沟通渠道而言,既有正式的渠道,也有非正式的渠道。
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不同?
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2、研究方法不同,新闻学多用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多用实验型定量分析方法。
3、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尽相同。新闻学研究重点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领域,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而传播学除了新闻领域外,还研究公共关系、广告、电影、民意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过程。日本的传播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二战以后,有两大特点:一是沿袭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理论体系,并着重要发展了受众有权直接参加传播过程的“社会参与论”;二是实践研究优先理论探讨。英国的传播学研究有哪些学派?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派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常学派;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
请简单介绍一下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两大学派。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两大学派。一派是以美国为中心,包括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环太平洋国家在内的传统学派。他们自称为经验学派,认为自己的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是靠得住的。西欧学者则称他们是行政学派,认为他们的研究是从行政当局的利益出发的。另一派是和美国传统学派相对立的、以西欧为中心批判学派。批判学派其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整体,它包容了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和研究方法,也可说是派中有派。他们中最有实力的当推发源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流派。他们主要研究酱主义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和弊端,重点放在对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批判方面。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比如传播的信息系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与发展传播、政治传播、教育与发展传播、卫生保健传播、传播哲学、网络传播以及传播新技术、公共关系等领域。
西方的传播研究有哪些局限性?西方传播学者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他们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等重要的地位上去加以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他们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把它们的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提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划分传播学的研究层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传播学可分为不同的研究层次;首先,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次,按传播学自身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简述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关系。大众传播是传播的五个基本层次之一。那么,作为研究传播和大众传播现象的学问,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的新兴学科。从理论构架上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而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因此,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后者从属于前者,并成为前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研究范围量大面宽;而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结合实际,论述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传播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多科社会科学,学习传播学,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框架的完善和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可以加强人们在传播行为中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学习和探讨传播学原理和大众传播学理论,将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大众传播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间各项事业的交流与合作。就新闻工作的角度来说,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着的新闻改革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将有利于提高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质,加强新闻队伍的建设。今天,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和知识利用的增值将成为驱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及因此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推动我国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论述传播活动的演变和社会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关系。人类的传播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而不断演化、发展。在语言产生之前的漫长的原始社会里,原始人靠动作、表情、吼叫等交流简单有限的信息。劳动中的分工协作产生了进一步交流的需要,渐渐地语言产生了。语言对自然界的成千事物进行行了高度的抽象,人们所能够交流的信息大大增加。语言传播必需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传播方式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对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是并用的。随着文字和造纸术的发明,信息的传播越过了时空障碍。印刷术的出现,使信息的复制变得简单易行,极大地扩大了人类分享信息的能力。文字发明之后,视听两种传播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会信息沟通以视觉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广播、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体出现了,听觉和礼堂通道重新合为一体。如今,网络传播又以其实时、互动、多媒体、个性化等特点,开辟了传播史上的新的时代。总之,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需求呼唤着更先进的传播工具,科技的发展为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提供了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日益复杂的社会相适应的先进传播方式才一步步发展起来。如今,传播活动正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把传播学称作是多科性边缘学科?它的主要学术渊源来自哪里?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很多方面都迥然不同于传统学科。从学科分类上看,它虽被列为社会科学,却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的渗透;从学科结构上看,它虽有独特的修改,却又具有强烈的交叉性、边缘性、多科性;再如,它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却没有一个“诞生的日子”。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上述学科背景所造成的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亦即其边缘性、多科性。总之,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一是来源于众多相关学科的兴起,二是来源于传播现象、传播活动本身“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跨学科性质。传播学作为一门多科性边缘学科,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关系最密切、直接构成其学术渊源、奠定其理论基础的学科为:(1)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2)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简述媒介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媒介在美国的政治机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具体表现为:平时,每个政治家都不能不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以获得选票或维持既有权力。因而,有关议员选举是总统大选的报道及其研究,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战时,则更离不开媒介对民众的发动、对士气的鼓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无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都利用媒介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欲向国内外大众宣扬自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媒介都是很合适的工具。
从经济角度简述媒介的作用。一方面,媒介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国的广告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绝大多数业务是由媒介承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可以说是酱主义大厦的支柱之一。另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是变成了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丰厚的利润。如果说,市场经济离不开媒介的扶持,那么,媒介反过来也离不开市场经济的滋养。
从社会角度说明媒介的利与弊。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好处与弊端都很鲜明。一方面,大量实用性信息的及时传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娱乐性信息的提供则充实了人们的闲暇。另一方面,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毒害了人们的心灵;不恰当信息的流传,则造成了社会的混乱。这些都从不同角度显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威力。
简述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拉斯韦尔是美国政治学家。他从政治角度出发,对传播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的主要贡献是:(1)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地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2)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而立下的功勋。
简述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拉扎斯菲尔德是美国社会学家,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2)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步出书斋,而投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之中,其影响重大而深远。简述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卢因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首创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和“场论”,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由于他的学科背景,卢因给传播学的研究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尤为可贵的是,卢因不满足于仅仅在书斋里著书立说,而且积极投身实践,开展研究,完善理论。并培养了费斯廷格、卡特赖特、怀特等一批横跨传播和社会心理研究领域的出色弟子。此外,他还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他的代表作有《解放社会矛盾》等。简述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穷其一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成就卓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应聘为美军进行作战心理研究。战后,一直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的研究课题,创立了传播学的耶鲁学派。霍夫兰的研究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其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霍夫兰使这种方法成为传播学的又一基本研究方法。霍夫兰的代表作有《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等。简述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施拉姆被称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历史功绩,不是从某个相关学科出发,为传播学做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是“集大成”—将他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具体地说,他先后在伊诺利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建立四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许多人,成为当代传播学界的佼佼者;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约500万字,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至今仍是初学者的必读文献。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
简述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各自的特点和不足。传统学派又叫“经验学派”、“实证学派”,是起源于美国,并历由美国学者牛耳的研究学派。它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重视从实验出发的微观研究,强调一切结论都要来源于精确的实验。缺点一是过分偏重微观研究,二是过分依赖定量方法,三是维护现行体制,缺乏批判的眼光。批判学派是在60年代崛起的以欧洲学者为主力的研究派别。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于“批判”,换名话说,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酱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媒特严厉的批判态度。它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分析。它的缺点是滑向了另一端: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量、实证方法。
为什么说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传播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不可分,因此,人类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但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至今不过半个世纪。这是因为,前人对传播现象的探索是不具有明确的传播研究的意识,也就是说缺乏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二是始终局限在某些具体领域,没能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飞跃;三是失之于零散;四是夹杂着许多不科学的万分。而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自学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决定了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
造成早期研究缺陷的原因是什么?从主观方面看,当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尚弱小,因此,难以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从客观方面看,传播的作用虽重要,但还不是很明显。因为早期的传播一是比较简单,二是尚未独立化、职业化,所以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研究体现在哪三个层次上?中国的传播学研究目前还处在“初始阶段”,即仍以介绍、评价西方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和初步的应用为主,建设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谓中国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逐级递进的要求上:第一,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第二,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第三,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试分析传播学诞生的背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可能和需要相结合的结果。从主观条件看,19世纪、20世纪以来,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正是这种学科背景和媒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试分析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的原因。传播学的诞生地,是在美国,因为无论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还是从科学认识的水准上看,美国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下面具体分析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虽然,作为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最早并非出现在美国,但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后起之秀。迅速地追赶并超过了先行者。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巨大成功,至19世纪中,美国孕育世界最早的大众化报纸。20世纪后,又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二战以后,美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拥有了一批全球知名的媒介。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大先或战争期间,报纸在美国的政治机制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经济角度看,媒介一方面以大量的经济信息的传播,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出了丰厚的利润。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利弊,都得到了充分的显露。于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急迫而重大的课题。另一方面,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有着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科研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二战期间,大批欧洲的知识精英流亡美国,也为美国科学研究的繁荣局面做出了贡献。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积淀,在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之硕果,其中的许多成果,如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符号学、语议学、新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和传播有天然的联系,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在这种多科背景下诞生的传播学,还因此具有了边缘性的鲜明特色。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传播学的一般任务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传播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而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伯洛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他还提出了略称为“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伯洛的这些观点,不仅再次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得失的基础上,加强了“过程研究”的科学性。模式的含义、作用和类型是什么?“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其作用是:为清楚表达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模式是进行研究的方法之一。模式的类型有:文字模式、图像模式和数学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是图像模式。
理论“模式化”盛行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这种方法很适用于传播学领域。因为,传播的各种规律,深藏于各种关系中,无法看见却可用“模式”表现;第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结果,使社会科学者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和启示,这才有可能将“模式”这类原属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顺利地“搬”到社会科学领域中来。
拉斯韦尔模式的主要和贡献是什么?拉斯韦尔模式将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这称为四大要素,再加上作为结果的效果,就成为五大环节。这一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从而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为后人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它还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5W模式的不足是什么?5W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是指在这种模式中,传播被表述为一咱直线性、单向型的过程,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期间即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状况并不多见。孤立性是说在这个模式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也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中孤立地进行。
如何评价控制论模式?控制论模式的崛起,标志着“过程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贡献是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但它仍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似乎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而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在不断累积、扩大的。控制论模式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它只克服了线性模式忽视反馈的缺陷,但对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仍然没有反映。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内容是什么?因期详尽而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它的主要内容是:首先,从传者一方看,他们总要做从大量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这似乎尽占了主动性,但实际上,反过来它们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和“媒介的压力”,并且,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它们是:个人层面,比如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等。组织层面,比如工作伙伴、媒介组织等。社会层面,比如社会环境、媒介内容公开性产生的压力等。其次,从受者一方看,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由此显出受者的主动性,但他同样会受到“媒介的压力”。与传者一样,受者也有复杂的背景: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这些同样会对其产生制约和影响。此外,这一模式还向我们展示了这样几个环节:传者、媒介、受者的彼此印象,受者的反馈等,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
造成各种传播模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认识总是表现为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第二,研究者们各有各的研究重点和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第三,模式本身,作为理论表述手段,一着简洁、直观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容量和表达等方面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传播学研究史上的模式众多现象。
传播学研究的“综合化”: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视野是相当广泛的。对象的多样性,要求传播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一个传播过程往往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物质技术手段以及人的心理等各个层面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这些要求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即综合化。
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抽样调查法:是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分层随机抽样:随机抽样的形式之一,又称为“类型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先分为若干层,然后在各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问卷调查法:问卷是指为进行标准化的调查而编制的,由一组有机联系的提问所构成的表格。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统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控制实验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选择一组研究对象,人为地改变和控制某些因素,然后观察其后果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实验观测。实验室控制:即在某种严格指定与控制的人工环境中进行实验。实地实验:指在不是冤家不聚头生活中进行的只控制部分条件的实验。等距随机抽样:是一种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按一定间隔距离抽取样本的随机抽样形式。
简述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及表现。特点:科学性、操作作、综合化与定量化。科学性表现: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研究:严格分析手段;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操作性表现: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善做出符合实际的描述;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做出解释;预测与控制。综合化与定量化。综合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选择课题;研究研究客体;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结论。卡特赖的研究提出的劝服有效包含哪些原则?信息必须引从注目;应使受传者从感受转变为一种认识;应使受传者认识到该事宜对他只有利而无害;应使受传者采取行动的途径简便、具体、直接。
简述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历史的观点、机率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历史的观点不仅要求我们在观察、描述和研究特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时,就从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还要求我们在解释特定的传播现象及其变化时,应该把它放在历史的全部变化中去。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在充分自觉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变化了的任务、变化了的时代特点,构造出一种优化的、适合于现实发展的新型传播模式。机率的观点则主张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来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实质是分析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随机因素的作用。同时对传播现象研究必须分析这一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必须分析这一发生在内在结构以及某些功能保持与增删所需要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传播研究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抽样调查具有哪些特点?推断总体的目的性;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样本抽取的随机性;抽样误差的可控性。
抽样的基本程序是什么?界定调查总体。在界定调查总体时一般从四个方面加以定义:内容、单位、时间、空间范围。编制抽样框。抽样框是指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一份详细名单。设计和抽取样本。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即样本大小;二是选择抽样的具体形式。样本代表性评估。评估样本对于总体的代表性,可以采取悼念若干容易得到的资料进行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比较。如果两者的指标十分接近,则表明样本的代表性高;反之代表性低。
对样本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的差异程度。差异增大,样本数也应随之增大;差异越小,所需样本数就越少。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对精确程度要求越高,即可容许的误差范围越小,样本数目就要求越多。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要求推断的把握程度越高,抽样数目就要越多。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调查项目少,内容较为简单,样本量就可以少一些;反之,样本量则应大一些。相关分析所涉及的变量多,要求的样本数就大,这是就统计分析而言的。
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合理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问卷调查的答案设计有哪些形式?二择一式;多项选择式;排序式;等级式;矩阵式;量表式。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
如何评价内容分析?在调查和实验中,由于被调查者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是人为设臵的,所以其表现就很可能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想法不同,使研究结果在反映实际方面存有一定的变形。而内容分析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表现信源的特征。内容分析的研究内容来源于报刊、书籍、录音、录像,大多可以从相关的图书馆、资料室得到,因而在民需的费用上要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为低。但内容分析法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无法单纯以内容分析为根据来做出某一内容对受众影响度的结论。它一般只能得出内容讯息较为表层的、直接的效果方面的结论。内容分析只有在与其他传播学研究方法相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控制实验法有哪些特点?对实验环境的控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对被测对象的控制。简述控制实验法的优缺点。优点:因为能严格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能尽可能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所引起的观测误差,所以,控制实验法所获数据比较准确可靠。其次,它能主动设臵条件,引起所需研究的传播效应,通过重复实验,便能得出科学性较强的研究结论。缺点:由于严格控制条件,使实验每次只能解决一个单、双因素因果联系的小问题,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得出的理论规律多为理想状态下的因果效应,往往必须经过中间实验才能用于解决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
游戏说: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力图用“游戏说”去解释个人的传播行为。个人社会化:指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者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环境监测功能: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者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社会协调功能: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事例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生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了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工具说:是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一种理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简述丹尼斯麦奎尔关于传播个人功能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内容:对传播的个人功能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他指出,过去的50年间,研究者们一直在试图回答: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关注传播媒介,特定的媒介渠道或媒介内容类型,他们从中期待和获得什么的满足,他们出于什么目的去谋求关注媒介的结果。具体表现: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不足之处: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简述传播功能的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特点。暂时性: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得到强化或抑制,甚至减退、消失,存在着此起彼伏的态势。适应性: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定的,也是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的。可变性: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不同的社会结构与功能,会影响到受其制约的大众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即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下,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各不相同或同中有异的。另一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功能研究还在不断探讨之中,因而有关的理论见解仍在不断修正和完善,也具有可变性的特点。简述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一方面,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另一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的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时,传播功能的研究也就逐渐去了昔日的光辉。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传播社会功能内容的侧重点。授予地位的功能:大众传媒能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从而授予个人和集体声望并提高其权威性。侧重于对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作用。重早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侧重于传播对规范人们行为及道德的作用。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大众传媒提供给人的资讯造成人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这些观点从某些方面对拉斯韦尔和赖物的观点进行了补充与发展,使源自于结构功能主义的传播功能研究更趋完善。
简述国内传播功能研究的两个误区。把dysfunction一词误译为“负功能”,从而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区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大类。把“隐功能”和“负功能”混为一谈。
简述传播个人功能的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这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而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也就是说,这种谈话是为了满足自己。
联系实际论述大众传播的主要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功能。它是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普得策所说的“航船上的瞭望者”和施拉姆所说的“雷达”都是指大众传播的这种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主要中种新闻和信息实现。比如我们每天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大量的新闻节目,都是环境监测功能的体现。它能够赞许我们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个人身处的小环境到整个世界的大环境的各种运动、变化和发展,使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新闻联播、报纸的要闻版主要执行的就是环境监测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事例为一人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社会协调功能更多的通过对新闻的编辑和评论来实现。(3)文化传递功能。又称社会遗产传递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这也是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与知识的教育功能。社会学的说法叫“社会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我们得以回望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光,得以学习并继承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比如尊老爱幼、艰苦奋斗等。使众多离开学校的成年人能够继续接受教育,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高。(4)娱乐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大量消遣性材料,如电视剧、音乐节目和轻松有趣的娱乐新闻等,能够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得到放松,减轻精神和身体的压力。最近这些年,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一大批娱乐节目的走红说明了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娱乐功能的重视。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还有授予地位的功能、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等,如果不能善加利用,还会引起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现象。
论述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娱乐功能和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等,下面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别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威胁等各种警告;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的流通;可以巩固社会规范,通过形成舆论,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社会协调功能能够激励和动员群众对当前事件,提出对策,抵御有碍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造成过度刺激,进行“议程设臵”。文化传递功能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娱乐功能能够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报偿,松弛和减轻心理压力。重申社会准则功能能够重申社会准则,督促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准则行事,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在某些时候可能导致人们的不满,引起恐慌和不安。社会协调功能也会妨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文化传递功能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娱乐功能能够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性活动,使们在娱乐中渐渐麻醉失去自己。(2)传播对于文化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社会协调功能有利于坚持本国或本土文化的统一,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递功能能够促进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娱乐功能为大家提供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会压抑本土文化的成长,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社会协调功能会影响对处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传递功能会造成文化传播内容雷同,视觉与听觉形象单调重复,缺乏新意。娱乐功能的过分的发挥不利于公众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控制研究: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
把关: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
政府控制:指政府出于直接维护自身统治、保障政权稳固或捍卫大众整体利益的动机,通过立法、行政、操纵新闻等手段,对传播所施加的约束。文化控制:是一种比各种控制形式都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控制形式,它包含了一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各种控制形式。潜网: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担负的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社会控制的职能,也即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社会责任论:是为弥补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修正其弊端提出的一种报刊理论,这咱理论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其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权力的媒介》:着重考察“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分析各种权力集团对媒介的操纵、利用与控制。
怎样理解控制研究?控制研究是对传播主体的研究。这里的传播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从事传播的组织与机构。是对传播五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的研究。“控制”有两层意思:其一,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可以概括为“施控”,即主动地施加控制。其二,是“受控”,即被动地接受控制。是指传播者受到其时代和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于自身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吃鼓手。控制研究的是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提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控制研究的具体内容有三:其一是分析传播的施控行为;其二是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况;其三是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简述经验主义学派与批判学派对控制研究的不同态度。经验主义学派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对控制研究一向不大重视。该学派的研究大都站在“谁”的立场上看待传播,无形把“谁”视为不必深究的已知数,至少也把它当成无关紧要的未知数。他们认为对控制研究是客观性的受控研究,不但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有揭穿传播者老底的嫌疑。而批判学派与前者正好相反,该学派集中力量进行控制研究,以期弄清传播者空间在为谁传播,为什么传播大是大非问题。批判学派的研究更多的从宏观层面看问题,重视传播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互相作用。
把关与信息流通的关系如何?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把关现象与把关人。把关人通过对信息的抑制和疏导实现信息的传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传播渠道流通的。
怀特把关研究的主要缺陷是什么?巴斯的“双重行动”具体指什么?怀特的把关研究是主要缺陷在于将把关人当做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其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巴斯的“双重行动”是指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其中第一阶段的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这是最关键的把关环节。报刊的四种理论对传播研究的意义何在?报刊的四种理论,实际上就是有史以来形成的四种大众传播的控制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四种控制模式。四种理论所涉及的传播观念及体制,基本上包括了大众传播兴起以来的主要控制模式。从传播实践看,社会范围的传播控制机制主要也不外乎这四种。简述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是针对大众传播事业早期的受控状态而言的。在大众传播萌芽与初兴的,西方社会大多处在封建专制王朝的集权统治之下,集权主义成为当时左右一切的强大社会思潮。其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际上是把一国之君的绝对权威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其二,趔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换名话说,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安全君主有权对信息的流通、新闻的传播、言论的扩散加以绝对控制。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本质上体现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它的思想基础是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天赋人权观。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其二,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就是报刊主义理论的一大观念“自我修正”。其三,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这是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另一大观念“观点的自由市场”。总之,自由主义理论反对对传播活动实行任何限制,主张传播媒介自由地报道任何事实,是一种非控制性的控制观。
简述社会责任理论的长处与不足。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完善和修正。从理论上讲,它既重视对传播的控制,又表明这种控制是建筑在自由传播基础之上的,因而与以前的集权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相比,是相对完善的一种理论。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责任理论只是研究者们一厢情愿的主张。简述受众对传播的控制形式的表现。
1、受众通过信件、电话、访问等手段,直接表达自己对传播活动的意见、建议和批评;
2、受众通过是否订阅某份报刊,是否收听某个节目,是否收看某个频道等手段,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3、传播者也经常通过受众调查等手段,主动悼念公众反应,以便宜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简述《权力的媒介》的基本内容。一切媒介不论是以往的,还是现存的,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都是为某种权势卖力的“吹鼓手”。这些摆布媒介的权势可能是宗教性的,也可能是世俗性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显示为经济上的利润指标。不管形式如何千差万别,媒介总归都是某种权势的媒介。
举例说明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操作情况。记者:决定空间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编辑:确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被抛弃。作家:确定写什么,反映什么。出版公司编辑:确定哪些作家的作品应该出版,并对稿件进行删改。影片剪辑:确定影片的哪些内容应被保留,哪些应被剪掉。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什么书籍。教师: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重点传授哪些知识。
主要的控制形态有哪些?它们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怎样?主要的控制形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文化控制等。其中,政治控制是来自上层建筑的控制,是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是一种来自经济基础的控制,是自下而上的;受众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对象的控制,是由外而内的;自我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者的控制,是由内而外的;文化控制是一种更广泛、更深远的控制,包容了一切控制形态。
试论述把关研究发展的历史。传播学中的把关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1947年,传播学的五大先驱之一卢因第一次提出“把关”一词,认为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把关的实质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卢因的把关概念是提出,启发了许多传播研究,使许多传播研究沿着他引领的方向走向纵深,发现许多颇有见地的问题,得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结论。比较出名的是怀特的把关研究、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怀特的把关研究一向被奉为传播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就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将把关人当做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这显然不符合传播的实际。麦克内利的研究弥补了怀特的研究结果单一化的缺陷,他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比如采访对象、通讯社驻外记者、外国分社编辑、国内总社编辑、报社电讯编辑、总编辑等。信息经过这一系列把关人的层层筛选、过滤与加工,最终到达它的受众。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它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语义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或接受者所具有的意义。语用信息:是指语法信息对观察者所具有的价值和效用,能否满足观察者的某种需要。信息量低: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信息超量:信息流通超过了受众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或者是超过了社会的需求。编码: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译码:是指信息接受者把符号重新还原成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
中间性反应:受者收到符号后,懂得其意义并把它还原为讯息所产生的某种反应。可读性: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符号:能够作为某一种事物标志的东西。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围是什么?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困难和问题,兼及受会考的类型和数量等。
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是什么?大众传播所传播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高度筛选出的抽样,而不是全盘照搬。而受传者所吸收和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传媒中过滤出来的抽样。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应当保持清醒头脑,切不可以为自己传递信息总是会被受众所欣赏、理解和乐于接受的;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性的,不是消息性的,因而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中受众于社会、经济、政治等重要问题的注意力。因此,传播媒介应当发挥协调作用和导向功能,使受众既得到充分的娱乐,又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当前的形势与任务,自已应负的社会责任与工作岗位上去;大众传媒为了力求吸引更多的观众,大多在内容上力求平易,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倾向于少登意思抽象深邃、内容不易理解的复杂材料。
简述对信息概念的不同理解。一般的说法,如“信息即情报”、“信息资料”、“信息知识”等;信息概念的实质,是在自然科学的通讯理论中首先被揭示出来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量,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从哲学角度上探讨信息的定义,研究信息的本质、本源等。这是一直争论不休的命题,讨论焦点集中于信息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或仅仅是其自身的问题。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渗透和介入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对传播模式和理论起到了最重要的独到的示范和启迪作用;在方法论上给传播学以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使人们对传播领域的认识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传播学理论的设想产生有力的冲击。信息有哪些分类方法?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哪些信息?按信息的表现中分为:语言、符号和图像;按信息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按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可分为: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简述新闻和信息的关系。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新闻的最初阶段或萌芽状态,是一种用以交换和传递的信息。不管新闻怎样变化,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而又具备自身特点的,而且新闻的最终目的仍在于传递信息。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新闻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其主要特点是:新闻要求具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并通过连续报道和运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各种体裁的报道来配合事物总体的发展过程;新闻通过社会上各种新闻媒介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众多的接受者所共享,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新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简述信息分类对内容分析的重要性。信息分类有助于具体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传播内容,而且对信息的传播、储存、管理和开发、利用,都是十分必要的。大众传媒的内容庞杂,因此对信息进行分类,有利于界定内容分析的范围。
信息流量失控会造成什么危害?信息匮乏的危害如下: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新闻资源;导致科学技术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信息超量的危害如下: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上,会恐慌不安,也会漠然臵之,逐渐形成了逆反心理和冷漠感;超量信息也可以看做是与传播目的、传播主体无关的信息干扰,即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这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如何正确控制信息流量?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首先,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其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第三,不同的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产生不同的影响。第四,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到对信息的接收和利用。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具体地说,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即根据信息输出后的反馈信息,减少后输出的同类信息或改变其方向。相反,当信息低量时,要实行正反馈,即后输出的信息要和原来输出的信息保持同一方向,使总的信息量输出得到不断加强。
信息革命的影响是什么?首先,就大众传播领域来说,层出不穷的传播新技术,将使传播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至个人化的局面。其次,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将带来深刻的变革。
信号与符号的关系如何?任何载有信息的记号,都可以用作信号或符号。但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只能限制在固定的时空场合;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可以超越时空。另外,符号的抽象能力远比信号要高得多。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信息传播的不同特点是什么?语言传播是分离性的、阶段性的。非语言传播则是连续性的,整个过程不可分割。语言信息的传递只能经过一个渠道,是线性的。非语言传播则可以是多渠道、非线性的互动。非语言信息往往比语言信息可靠。
怎样正确理解“可读性”?可读性是同信息交流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它指的是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还可以把它延伸为广播新闻等节目的可听性和电视新闻等节目的可视性。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可读性与趣味性混淆起来。
“可读性”对新闻有什么具体要求?对报纸来说,可读性要求:新闻要提倡写短句。尽量少用或不随意简化专用名词,少用“性”、“化”之类的词尾。注意用语具体,有特定的含义,适当多用常见的词。注意少用形容词。对广播新闻来说,上面的要求仍然适用。除此之外,要求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做到通俗、简明、易懂。对电视新闻来说,就以视觉感受为主,加强图像的直观作用和现场感,并配合使用口语直播形式,形成视听兼备、声色并茂的综合效果。试比较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和娱乐信息流量失控的影响和后果。经济信息匮乏,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而经济则是社会的基础,经济的停滞必将影响和制约诸如国防、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发展。科技信息匮乏则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娱乐信息缺乏,则不能使人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娱乐信息过多则又会掏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娱乐信息过多还会使受众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而且超量信息又可以看做是一咱信息干扰,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各种途径、手段、方式,统称为“渠道”。
媒介: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为“媒介”。媒介包括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定期传播的工具,前者称为普通媒介,后者是大众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认为,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热媒介: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冷媒介: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
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口头传播时期;手抄传播阶段;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阶段。
简述报纸的特点及其在竞争中的对策。报纸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信息量大、保存信息的力量强、爱人选择的主动性大等特点,这些是它的长处。但与电子媒介相比,它又有如下的不足之处:报纸报道新闻的时效性远逊于广播电视,报纸的报道形式缺乏图声并茂的电视新闻的动感,也不如以声传情的广播报道亲切、活泼,并且,报纸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这样,报纸的受众范围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当信传媒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报纸应充分发挥自身信息容量大、报道范围广、易于保存等方面的优势,借此弥补时效性方面无法与电子传播媒介匹敌的不足。要向信息的深度化方面发展,提供详细的新闻背景等在广播电视节目中难以挤进的信息。要在信息容量上做文章,发展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当前,我国的报纸纷纷进行扩版,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容量大、自身篇幅可伸缩的优势,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深刻的分析,以吸引更多的受众。简述广播的特点,并指出广播应如何在竞争中所长避短。对无线电广播来说,其优势在于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受众面广,渗透性强,是听觉媒介,可以充分运用人类丰富的语言和各种音响去感染听众,不同的声调、语气常常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而且广播传播音乐的效果极佳,是提供娱乐的有效工具。同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广播内容转瞬即逝,其保留性远不如报刊;受众若是一时没听清、没听懂;便只有作罢,或只得等有机会重播时再听。无线电广播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视听兼备的电视深刻。为了在竞争中扬长避短,广播受用了两方面的对策,一方面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电视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争取特定的受众群。另一方面,收听工具已经走向小型化、轻便化,更利于受众随时携带、收听。
电视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参与媒介的竞争?电视作为当代社会中影响最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其长处在于视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手段先进,传递信息迅速,超越空间的力量强。短处在于电视画面转瞬即逝,既不容选择,也不便查考,复制内容困难,接收机价格高、不易携带,观看需要受众听力、视力兼用,也不如收听广播方便。在与其他媒介的竞争中,电视主要以集声像之美取胜。电视还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受到观众的青睐,以绘声绘色的广告节目,栩栩如生的人物、企业形象塑造,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当前我国电视在内容和播放形式上化样翻新,不但增加了新闻播出的次数,充分发挥“电子大窗户”的作用,而且还推出了许多以形象生动取胜的节目。
简述英尼斯关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文明史的影响的观点。他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传播媒介都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的形式;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组织的形态,开创了人们交往的新形式,促进新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并常常转移权力中心。根据人的理论,控制传播媒介是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而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可以打破旧的垄断权。
如何评价英尼斯和麦卢汉的媒介理论?英尼斯和麦卢汉的理论启示我们将媒介臵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其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影响。他们对传播媒介或传播技术的作用之关注,提供了内容分析以外的另一种研究媒介的重要方法,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的特点及作用的兴趣。麦克卢汉的一些创新的惊人论断,催人思考,唤起人们的想象力,要求人们将传播媒介同人的感官、心理联系起来研究。但是,他们的理论都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把媒介描绘成导致社会发展的量大动力。此外,他们的理论都无视内容来发挥的。事实上,同样的媒介可以通过传递不同的信息内容发挥不同的作用,而同一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传播。此外,麦克卢汉的著述对一些基本概念未作严格的科学界限划分。
梅罗维茨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机会考虑进去,并当做关键因素。他论断说:依据拓宽了的社会情境概念分析人们的行为,就应该把媒介环境放在重要的位臵上考虑,因为这种媒介环境如同地点场所一样,促成了信息流通形式的产生。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如何评价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梅罗维茨的理论显示了一种分析媒介社会影响的情境论的方法,有值得重视之处。这一理论把传播媒介看做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提出应该将它们与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起来研究。此外,在承认受众的重要性的同时,梅罗维茨的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通过指出媒介在改变社会环境形式方面的作用,这一理论承认媒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是,梅罗维茨的理论仍有一系列缺陷。这一理论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这一理论还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于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此外,梅罗维茨的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受传者: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大众传播的受众: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统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选择性接触:受众成员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传诵地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的环节,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即时式电话询问法:在某一节目正在播出时,打电话询问调查对象当时的视听行为。回忆式电话询问法:在电话询问中引导调查对象回忆前一天的活动,在回忆个人行为的基础上,确定什么时候有可能听到广播,然后通过呼号、频率、主持人、节目或风格等来疼、辨认收听的频道,以显示调查对象前一天的视听行为。
“靶子”理论: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社会关系论:是关于受众的一种理论见解。以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认为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什么叫受众?受众接触媒介讯息的基本动机是什么?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动机:消遣娱乐;满足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人们相互交往的需要。
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简述受众选择性心理的含义及内容?选择性心理又称选择性因素,是受众心理上对传播的选择过程,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界对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提出了哪些解释?认识连贯的解释;实用论的解释;可获得性论的解释。
大众传播的反馈有哪些特点?延迟性;间接性;代表性;累积性;量化性。
受众调查有哪些种类?根据媒介的不同,受众调查可分为读者调查与听众、观众调查两大部分。读者调查主要包括四种:读者概况调查;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读者一非读者研究。电子媒介受众调查中最常见的是提供关于观众、听众数量及构成的视听率调查。
受众调查有哪些常用方法?面对面调查法,又称“当面访问法”,“亲身询问法”;电话询问法;日记法;仪器记录法;日记兼仪器记录法;无线电全方位受众调查法,简称RADAR法。
80年代以后我国受众调查工作进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形式的多样化;受众调查队伍的形成、壮大;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评述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和社会关系论三种受众理论。这三种理论都是为了克服传播学研究初期“靶子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都试图对受众有选择的信息接收行为做出解释。(1)个人差异论。该观点以“刺激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的千差万别。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对各受众成员的影响因人而异。造成个人特性的巨大差别,除了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以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后天环境和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心理结构。这种观点的主要贡献在于促使人们重视个人的心理因素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得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进行受众研究。但由于测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难而又复杂,加上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众多、广泛、混杂的特点,因此,该理论缺乏具体的实际可操作性。所以该理论的主要贡献应该是思路和方向上的。(2)社会分类论。又称社会类别论,社会范畴论。它以社会学为基础,注重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对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资收入、职业等可变因素,可以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类别。由于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具有大致相同的经验,信奉类似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对事物抱有类似的看法和态度,他们大致上会选择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并对之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这种理论可指导人们研究分析据以划分受众为不同群体的可变因素与人们信息接收行为之间的联系,并进而指导传播机构分析和预测不同受众群体的有选择性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特点设计和制作讯息,使大众传播内容更具吸引力。但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群体的受众成员并不见得一定会对同一条媒介信息做出同样的反应。社会群体的特征虽是对受众成员产生影响的一咱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而是和心理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共同影响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的。(3)社会关系论。这咱理论的基础是著名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贝雷锋尔森、卡兹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日常的社会关系,严重影响受众成员对信息的反应方式。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左右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反应及对创新事物做出采纳与否的决策。社会关系论就从这些研究成果出发,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根据这一理论,大众传播的受众成员既非相互分离的个人,也非仅仅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系列可变因素而归类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又属于各种团体,而且还和别的团体的成员打交道。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较人个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而言,社会关系论比较全面和更为丰富。这些因素有时候是分开的,单独发生作用的,但更多的时候,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和反应方式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第三篇:2011年4月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原籍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A.施拉姆 C.拉斯韦尔
2.《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A.弥尔顿 C.约翰·穆勒
B.卢梭 D.伏尔泰 B.卢因 D.霍夫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A.谁 C.说什么
4.下列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是()A.德福勒模式 C.申农—韦弗模式
B.赖利夫妇模式
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B.对谁
D.通过什么渠道
5.在传播研究中,问卷主要用于受众调查和()A.传播效果研究 C.传播媒介研究
B.内容分析 D.控制分析
6.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A.“控制组” C.“观测组”
B.“实验组” D.“对照组”
7.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很多传播行为是一种()A.工具性行为 C.社交性行为
B.使用满足性行为 D.自我中心性行为
8.拉扎斯菲尔德等指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A.环境监测功能 C.麻醉精神功能
B.授予地位功能 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浙00642# 传播学概论试卷 第1页(共5页)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二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A.记者 C.编辑
B.传媒的经营者 D.传媒的所有者
10.西方学者提出的报刊四种理论中最早出现的是()A.集权主义理论 C.社会责任理论
B.自由主义理论 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11.按照美国数学家申农的定义,信息指的是()A.确定性减少的量 C.确定性减少的质
B.不确定性减少的量 D.不确定性减少的质
12.社会传播中的超量信息也是一种噪音,这种噪音是()A.人为的 C.天然的
B.不可控制的 D.不能译码的
13.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电子传播时期也叫()A.部落前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
14.用实验证实了英国科学家马克斯韦尔关于无线电波预言的德国物理学家是()A.贝尔 C.赫兹
B.马可尼 D.波波夫
15.下列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A.择善而从 C.从谏如流
B.爱屋及乌 D.见仁见智
16.受众理论中有一种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并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这种理论是()A.个人差异论 C.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D.选择性因素理论
17.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的关于传播效果的观点是()A.“皮下注射论” C.“有限效果论”
浙00642# 传播学概论试卷 第2页(共5页)
B.“培养理论” D.“知识沟理论” 18.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拉扎斯菲尔德等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调查被称为()A.培因调查 C.伊里调查
B.盖洛普调查 D.尼尔森调查
19.早在1920年,李普曼在一本著作中提出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这本著作是()A.《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
B.《自由与新闻》 D.《大众传播效果》
20.诺伊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是()A.强大的 C.微弱的
B.有限的 D.中等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传播学奠基人中有些是来自欧洲的学者,他们是()A.卢因 C.施拉姆 E.霍夫兰
22.瑞士、英国和美国的心理学家对传播功能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心理学家是
()
A.英尼斯 C.皮亚杰 E.托尔曼
23.受众的选择性因素不包括()...A.选择性注意 C.选择性复述 E.选择性理解
24.据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的研究,意见领袖的特征有()A.未必是大人物 C.信息渠道较多
B.社交范围较广 D.频繁接触大众传播
浙00642# 传播学概论试卷 第3页(共5页)
B.选择性暴露 D.选择性记忆 B.斯蒂芬森 D.霍克海默 B.拉斯韦尔 D.拉扎斯菲尔德 E.存在于特定的社会阶层
25.传播学传统学派的特征是()A.强调定量分析 C.注重控制研究 E.重视具体实证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6.按照传受范围,传播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其中最基本的层次是________。
27.申农—韦弗模式可以用于解释一般的社会传播过程,其中的“信宿”相当于信息的_______。28.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________描述的研究方法。29.皮亚杰发现儿童的谈话可以分为两种,一是________的,一是社交性的。30.传播学中针对传播主体“谁”的研究也叫________。3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32.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主持的实验发现,《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纪录片在鼓舞士气和激发对敌仇恨方面没有明显效果。
33.据诺伊曼研究,________强调提示的意见,容易被人们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34.在传播研究中,如果说传统学派关心的是受众,那么批判学派关心的则是________。35.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叫________经济时代。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韦尔伯·施拉姆 37.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 38.《权力的媒介》 39.“使用与满足”研究 40.“上限效果”假说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l.什么是自我传播?它和人际传播有哪些不同? ..42.简述传播的控制研究中“控制”的含义。
43.就社会而言,为了避免信息匮缺或信息超量,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与措施? 44.与广播、电视相比,报纸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在当前的媒介竞争中,报纸应采取哪些对策? 4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具有哪些特点? 浙00642# 传播学概论试卷 第4页(共5页)
B.强调定性分析 D.注重效果研究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为什么该理论至今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47.论述新闻与信息的联系与区别。..
浙00642# 传播学概论试卷 第5页(共5页)
第四篇:(自考小抄-知识点)00642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一个传播研究所。3.传播:意识”。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
二、问答: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拉姆认为: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程通常称作传播”。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 道,多样化的。息交流,沟通,扩散。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流的社会学科。
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第二,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技术性问题等。第四,还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性。“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模式。R.把它变成7W模式。①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和变化。其意义是封闭的的过程的谬论。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理论”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论”的手段。理论服务。
学模式。
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2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果,即5W模式。
因素。-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了“反馈”机制。的反应。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受者这两种身份。-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邻里、亲密伙伴等。体。
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贡献:
解了传播的过程。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自学教育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B)
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 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
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C)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D)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6.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9.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说明真理都具有(B)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全面性 10.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法律标准 1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3.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1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是(D)A.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B.技术进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B)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粗放型再生产
D.集约型再生产
17.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
A.享乐主义 B.拜金主义 C.利己主义
D.自由、平等与博爱
18.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之间(A)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按同比例变化
D.无直接联系 19.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C)
A.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
B.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 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D.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 20.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D)A.不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B.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
C.流动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D.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21.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银行利润在数量上通常(D)
A.高于平均利润
B.等于平均利润 C.与平均利润无关
D.相当于平均利润
2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C)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地理位置的差别和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 D.土地私有权和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23.垄断利润就其本质而言,来源于(A)A.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B.垄断组织的垄断地位 C.垄断组织的海外掠夺
D.垄断组织的垄断资本的实力
24.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B)A.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C.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25.下列关于股份资本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变为联合资本 B.它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
C.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扬弃” D.它没有突破单个私人资本的局限性 26.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C)
A.布尔什维克
B.中国共产党 C.共产主义者同盟
D.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27.下列选项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的是(A)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B.实行计划经济 C.建立完全的公有制经济
D.实行产品经济
2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B)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所有制基础不同 C.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
D.人们的精神境界不同
2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B)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30.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A)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彻底消灭剥削
D.国家自行消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BCD)
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32.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ABD)
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3.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客观性是指(CD)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4.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D.改革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5.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具有(AB C)
A.立法权
B.财政权
C.监督权
D.审判权
36.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相比,不同点有(ABCD)A.竞争的目的不同
B.竞争的手段有了新变化
C.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D.竞争的范围不同
37.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有(ABD)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运输阶段
D.销售阶段
38.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AB)
A.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C.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D.垄断剩余价值的生产
3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的深刻教训有(ABCD)A.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C.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D.必须坚决抵制各种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袭
40.下列论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展望的有(ABCD)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阶级归于消灭,国家自行消亡 C.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D.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1)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3分)
(2)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第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两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分)(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要注意支流的影响。(2分)
(4)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这是主流。同时,在前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这是次要的。因此,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要重视并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社会更顺利、健康地发展。(4分)
4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全国2009年1月高等自学教育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A)
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A)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C)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6.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A)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 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C)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9.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B)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10.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B)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11.生产方式是(D)
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C)
A.基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直接动力 D.唯一动力 1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A)
A.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B.先进思想的传播 C.英雄人物的组织 D.人口数量的增多 1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最多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最少劳动时间 1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D)
A.自由竞争规律 B.追求垄断利润规律 C.货币流通规律 D.价值规律 l6.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全部资本划分为(C)
A.生产资本与商业资本 B.职能资本与货币资本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
A.使用价值 B.剩余价值 C.价值 D.交换价值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君主立宪制类型的是(C)
A.合议制和专制独裁制 B.合议制和二元君主制 C.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 D.专制独裁制和二元君主制
19.生产资料的购买时间属于(D)
A.运输时间 B.劳动时间 C.非劳动时间 D.流通时间 20.资本主义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导致(B)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B.平均利润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变化 D.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小于剩余价值总量 21.下列关于利息率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
A.它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 B.通常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变动
C.由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决定 D.与平均利润率和企业利润率按相同比例变动 22.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A)
A.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B.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经营权垄断 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肥沃程度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23.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是(C)
A.股息和贷款利息率 B.股息和汇率 C.股息和存款利息率 D.存款利息率和贷款利息率
24.从资本形态来看,资本输出的形式主要是(B)
A.借贷资本输出和商业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C.商业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借贷资本输出和职能资本输出 25.当代国际垄断组织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垄断利益的最主要形式是(C)
A.卡特尔和托拉斯 B.辛迪加和托拉斯 C.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 D.跨国公司和托拉斯
26.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属于(D)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根本改变
C.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爆发式质变 D.资本主义总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 27.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
A.列宁 B.恩格斯 C.马克思 D.斯大林 2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B)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实现共产主义 C.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使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29.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C)
A.波兰人民共和国 B.巴黎公社 C.苏维埃俄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3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
A.人民当家作主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和压迫 D.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下列选项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有(BCD)A.因地制宜 B.掌握火候 C.注意分寸 D.适可而止
3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BD)
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3.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BD)A.产生 B.性质 C.具体特点 D.变化发展
34.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BC)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3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C)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用于娱乐消费所支出的费用 3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ABC)
A.I(v+m)=Ⅱc B.I(c+v+m)=Ic+Ⅱc C.Ⅱ(c+v+m)=I(v+m)+Ⅱ(v+m)D.I(c+m)=Ⅱv 37.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表现为(ACD)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3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BCD)
A.金融寡头 B.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D.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9.无产阶级革命的广泛性、彻底性和深刻性在于(ABCD)
A.它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B.它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
C.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D.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40.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有(ABCD)
A.劳动成为解放人而非奴役人的手段 B.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要自由选择职业 D.全民教育的普及使人们的潜能和爱好得到充分发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见教材16-18页。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于一身,是因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通过科学性来保证。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42.简述意识的本质。见教材82-84页。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43.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见教材257-261页。
答:(1)由于形成级差地租的具体生产条件不同,使级差地租具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44.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见教材273页。
答:(1)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说来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①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②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③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④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5.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见教材360页。
答: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见教材138-139页。
答:邓小平总结了新的科技革命以来生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它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去时,它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只是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47.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见教材203页。
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相对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从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劳动力价值也相应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资本家却可以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全国2009年4月高等自学教育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B)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6.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A)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7.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C)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3.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A)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6.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B)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创造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旧价值转移过程的统一 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B)
A.政党制度
B.三权分立制度 C.国家制度 D.选举制度 19.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B)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0.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B)A.I(v+m)>IIc B.I(v+m)=IIc C.I(c+v+m)=Ic+IIc D.II(c+v+m)=I(v+m)+II(v+m)2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把剩余价值看作是(C)
A.不变资本的产物 B.可变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全部所费资本的产物
22.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A)
A.平均利润
B.超额利润 C.垄断利润 D.企业利润 23.资本主义地租是(C)A.农产品价值低于生产价格的差额 B.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 C.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D.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2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D)
A.产业资本家 B.商业资本家 C.大土地所有者 D.金融寡头 25.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
A.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26.资本主义造就的埋葬自身的社会力量是(A)
A.无产阶级 B.科学技术 C.巨大的社会财富 D.社会化的生产力 27.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 性著作是(C)A.《资本论》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反杜林论》 28.在苏维埃俄国提出并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
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托洛斯基 2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C.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0.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B)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BCD)
A.民主社会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2.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CD)
A.朴素唯物主久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3.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的积累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BCD)A.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B.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C.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4.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BCD)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BCD)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B)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37.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C)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政策手段有(BCD)
A.税收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利率政策 D.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39.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表现在(AB)
A.它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B.它认为资本主义必须要为一种更好的制度取代
C.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D.它认为无产阶段是埋葬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40.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有(ACD)
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阶级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1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分)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2分)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 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 分)
(2)这一划分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2分)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答:(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2)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是由下列条件决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艰难性。(3)要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2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分)(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4分)
4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1分)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 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2分)由于全部预付资 本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 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2分)(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1分)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 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分)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 可变资本就越多,年剩余价值总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2分
全国2009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D)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自然性 B.可知性 C.不可逆性 D.客观实在性 3.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B)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
5.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D.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原有的度 D.事物的变化是否合乎规律 7.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C)A.普遍联系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具体分析法 8.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A.能动性 B.被动性 C.消极性 D.积极性
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B)A.唯心主义辩证法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0.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A)A.真理是有价值的 B.有用即真理 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万能的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C)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12.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B)A.意识形态划分法 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C.文化形态划分法 D.政治形态划分法 13.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A)A.历史决定论 B.历史被动论 C.历史宿命论 D.历史意志论 14.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C)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道德标准 15.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标准是(A)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 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还是偶然的 1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B.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矛盾 C.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17.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会导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B)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 18.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B)A.可变资本 B.不变资本 C.货币资本 D.商品资本 19.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符号表示为(A)
A.c∶v B.m∶v C.c+v D.m/(c+v)20.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其核心问题是分析(A)
A.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B.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 C.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 D.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21.剩余价值与利润从数量上看(C)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小于后者 C.两者相等 D.两者的大小无法判断 22.商业资本所执行的职能是(C)
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B.生产出剩余价值
C.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D.贷出货币,投入生产和流通中 23.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这表明(D)
A.股票价格等于股票票面额 B.股票这种商品是有价值的 C.股票价格的变动唯一取决于股息收入 D.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24.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D)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自然分工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出现 D.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25.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A)A.“参与制”实现的 B.“个人联合”实现的 C.竞争机制实现的 D.价格机制实现的 26.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控主要是运用(A)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计划手段 27.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者是(B)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28.马克思所说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是指(D)A.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 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C)A.普选制 B.一人一票制 C.民主集中制 D.党委负责制 30.共产主义的本质因素是(D)A.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B.人民生活富裕 C.实行按需分配 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下列各项中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的有(ACD)A.机械性 B.局部性 C.不彻底性 D.形而上学性 32.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ACD)A.宿命论 B.唯心主义先验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3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AB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产物
34.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AD)A.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B.地理环境决定经济政治制度
C.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和意识形态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3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BC)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反作用于社会意识 36.商品的二因素是指(AD)A.使用价值 B.超额剩余价值 C.剩余价值 D.价值 37.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中,“三权”包括(ACD)A.立法权 B.财政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38.产业资本的全部循环运动依次经过的阶段有(ACD)A.购买 B.分配 C.生产 D.销售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包括(ACD)A.资本主义国有企业 B.大型混合联合企业
C.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 D.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40.社会主义民主(ABC)A.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B.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
C.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D.同其他社会的民主没有本质区别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长期的艰巨过程。儒学范围内的实事求是主要指治学态度和方法,但当时也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因为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实事求是,不断地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道理上承认实事求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实际行动中也坚持实事求是。
4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的两方面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他自身,所以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时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4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4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45.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的改革之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根除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47.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
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得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会无利可得,从而否定了借贷资本家对其资本的所有权,他就不会贷款给职能资本家。所以,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润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息率本省的高低,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息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
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市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空想社会主义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3.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位置的移动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 B.普遍性 C.特殊性 D.斗争性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A.感觉、概念、判断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知觉、表象 D.感觉、知觉、推理 10.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主观性 D.真理具有绝对性 12.地理环境是()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 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13.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1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
16.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人的心理素质B.人的文化素质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自然属性 17.货币的本质是()
A.价值符号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8.资本的有机构成可表示为()
A.c∶v B.m∶c C.c∶m D.m∶v 1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劳动成为商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活和生产资料
20.商品生产者要实现更多的收益必须使()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1.资本循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B.社会两大部类的比例失调 C.商品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D.国家宏观调控的缺失 23.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
A.c+v+m B.c+v C.c+m D.v+m 24.除了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分工,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条件还有()A.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分工 B.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 C.存在独立的商业活动 D.存在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商业店员 25.借贷资本是()
A.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相同的职能资本 B.与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相同的流通资本 C.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D.与其他职能资本家获得同样利润的资本形式
26.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A.商品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输出 D.货币资本输出 27.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
A.促进市场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的平衡 B.促进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C.促进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D.促进币值稳定与收支平衡 28.资本国际化进程大体是()
A.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的国际化 B.从借贷资本、产业资本到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C.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D.从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国际化
29.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共产党人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3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A.按资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平均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成果
C.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D.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3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3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4.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A.实现社会变革 B.创造物质财富 C.创造精神财富 D.摆脱一切制约 35.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
A.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D.垄断剩余价值生产 36.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职能形态有()
A.货币政策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借贷资本 37.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
A.剩余价值率 B.资本有机构成 C.资本周转速度 D.不变资本的节约 38.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
D.劳务全球化 39.19世纪初期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A.法国的圣西门 B.法国的傅立叶 C.英国的欧文 D.德国的黑格尔 40.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B.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 D.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作为马克思恩格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是(C)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学说 B.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2.根据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可以把哲学派别划分为(B)
A.唯物论和唯心论B.一元论和二元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3.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像一阵旋风,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这是一种(A)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物辩证法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我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础是(B)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意识本质的是(A)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实体 C.意识是人的纯粹主观创造 D.意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产物 7.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础性的关系是(B)
A.认识关系 B.实践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8.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理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抽象性,另一个是(C)A.能动性 B.直接性 C.间接性 D.客观性 9.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B)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多样性 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C)
A.已被实践证实的理论相符合 B.大多数人的主观愿望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11.在社会意识中,思想体系是(B)
A.低级层次的社会意识 B.高级层次的社会意识 C.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 D.无阶级性的社会意识
12.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人的自觉活动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折衷主义观点 D.机械决定论观点
13.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它们之间是(D)
A.相互孤立的关系 B.相互平行的关系 C.相互决定的关系 D.相互制约的关系
14.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对立阶级之间(B)
A.思想观念的分歧 B.物质利益的对立 C.宗教信仰的不同 D.政治主张的差异
15.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C)
A.历史主义的原则和精神分析的方法 B.现实主义的原则和精神分析的方法 C.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D.现实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16.商品价值的实体是(D)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17.资本有机构成可以表示为(C)
A.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B.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比率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18.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A)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D.平均剩余价值生产 19.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C)
A.议会民主制 B.君主立宪制 C.资产阶级专政 D.总统共和制 20.下列各项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B)A.以生产工具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D.以厂房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 21.生产不再下降,失业不再增加,企业倒闭停止。这种状态属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B)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 D.高涨阶段 2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率是(C)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预付流通资本的比率 23.商业利润的来源是(C)A.商品流通中的贱买贵卖 B.商业店员和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D.商业店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24.构成资本家全部职能资本的是(D)
A.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B.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 C.生产资本和借贷资本 D.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
25.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和新特征是(A)
A.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 B.私人垄断取代国家垄断 C.自由竞争取代私人垄断 D.自由竞争取代国家垄断 26.20世纪后半期垄断组织发展的新形式是(D)A.辛迪加 B.卡特尔 C.托拉斯 D.混合联合公司 27.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C)
A.自由竞争来实现 B.私人垄断来实现 C.“参与制”来实现
D.“个人联合”来实现
28.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A)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德国社会民主共党 C.中国共产党 D.俄国社会民主共党
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D)
A.集体领导制 B.个人负责制 C.民主监督制
D.民主集中制 3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B)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平均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3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ACD)
A.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C.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D.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3.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作用的有(ABCD)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34.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列观点符合这一界定的有(ABC)
A.人的本质是后天的 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 C.人的本质是可变的 D.人的本质是永恒的
35.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C)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符合原有理论的才是真理 D.能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才是真理 36.决定(BC)
A.劳动时间 B.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C.停工时间 D.社会平均的工资水平
37.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ABC)
A.生产时间 B.流通时间 C.生产资本构成 D.预付资本量 38.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目标包括(ABCD)
A.保持经济的稳定与适度增长B.保持币值与物价的稳定C.实现充分就业D.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
39.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包括(AB)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剩余价值 40.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的灭亡创造了主客观条件,它们有(ABD)
A.社会化大生产 B.现代无产阶级 C.市场经济 D.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43.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 答:(1)超额剩余价值指的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本质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具有二重来源:一方面来源于本企业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转移来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活劳动支出的减少和物化劳动的节约,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产生的。
(3)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因此,单个企业无法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答:(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首先,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 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②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
③ 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扩展,意识形态中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①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②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③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答:(1)一方面,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原理的具体表现,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会注意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答:(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价值矛盾的统一体,每一个矛盾的双方以及各个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点和非常复杂的情况,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得。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47.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答:(1)土地是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基本生产资料,各个不同地块的土地,其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是土地形成不同的等级。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2)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同量资本投入面积相同但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其劳动生产率和价值收入便不相同。
(3)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首先,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其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所以,经营优等和中等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地和稳定地存在,成为一种固定的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润便能稳定地形成级差地租。(4)形成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些农业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它是作为加强的劳动起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从而可以创造出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因而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即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源泉。
2010年下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A.配第、斯密、李嘉图 B.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 C.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D.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3.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
A.社会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价值和交换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A.能动性 B.间接性 C.客观性 D.直接性 10.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11.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A.原始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1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 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16.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参加社会实践 D.研究实际情况 17.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A.资本积聚 B.资本集中 C.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18.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国家中掌握立法权的是()
A.国家元首 B.政府 C.法院 D.议会
19.在苏维埃俄国领导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负责人是()A.列宁 B.斯大林 C.布哈林 D.托洛斯基
20.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21.资本主义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A.商品价值 B.生产成本 C.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22.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股东大会 B.董事会 C.监事会 D.工会 23.银行利润的本质是()
A.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B.银行雇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C.银行收取的贷款利息 D.银行收取的服务费 24.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
A.“参与制”来实现 B.“个人联合”来实现 C.资本输出来实现 D.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来实现
25.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
A.实现经济增长 B.促进充分就业 C.实现外贸平衡 D.促进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2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资本的全球化 D.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27.资本各形态中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借贷资本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
A.第一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耗的消费资料价值总和 B.第二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耗的消费资料价值总和
C.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耗的消费资料价值总和 D.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总和
29.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30.当前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彻底消灭“三大差别” C.彻底消灭剥削 D.完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反对的错误倾向有()A.相对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折中主义 32.单位商品价值量()
A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B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C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D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3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
A.两大部类的平衡 B.总供需的平衡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 D.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
3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D.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我国改革性质和特点的有()
A.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的 B.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有序地进行的 C.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 D.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6.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7.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有()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永恒发展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38.级差地租的形成条件有()
A.土地私有权垄断 B.土地经营权垄断 C.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D.土地地理位置不同 39.20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40.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因为()
A.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C.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D.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分)(2)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2分)(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2分)42.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2分)(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2分)(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43.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2分)(2)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类: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2分)(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2分)45.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分)(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分)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3分)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2分)(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3分)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整体上丧失了其历史进步性。47.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4分)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分)(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4分)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A.理论品质 B.理论基础 C.理论核心 D.理论内涵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3.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D)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感觉的集合 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A)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5.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稻谷、小麦、大豆、高梁等之间的关系属于(C)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D)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A)A.客观性 B.变动性 C.社会性 D.能动性 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B)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 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B)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
10.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D)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
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B)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14.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是(D)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B.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C.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5.“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表明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C)A.都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 B.都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C.都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D.都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 16.从本质上看,货币是(D)A.特殊的资本 B.普通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A)A.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B.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C.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D.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18.用于发放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1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C)A.法院 B.检察机构 C.议会或国会 D.政府 20.公式W…P…W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B)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1.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顺序一般为(C)A.萧条—危机—复苏—高涨 B.复苏—高涨—危机—萧条 C.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D.高涨—萧条—危机—复苏 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B)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反比 2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C)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D.各类土地的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24.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B)A.它已掌控了所有银行业务 B.它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它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它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25.从作用上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C)A.维护了全社会的利益 B.维护了全体资本家的利益 C.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维护了全体私有者的利益 26.从性质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是(B)A.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经济困难的一种方式 B.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
C.扼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手段 D.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的工具 2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D)A.其社会性质已经根本改变 B.其基本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其阶级对立已经消失 D.其社会性质发生了部分质变 28.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A)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 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29.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D)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B.工人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0.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市场经济体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B C D)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32.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有(A B C)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C.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3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A B D)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表象 34.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B C)A.军队和法庭 B.哲学和宗教 C.艺术和道德 D.逻辑学和语言学 35.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可变资本含义的有(B C)A.可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那部分资本 D.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转移的那部分资本 36.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有(A C D)A.货币资本 B.流通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37.商业资本的作用有(A B C D)A.促进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B.帮助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C.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D.缩短流通时间
38.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有(A B C)A.公开市场业务 B.最低准备金率政策 C.再贴现利率政策 D.利率政策 39.从人员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A C D)A.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 B.由工人阶级的全体成员组成 C.有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 D.有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加入 40.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特征主要有(A B C D)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 B.对社会经济的计划管理与调节 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D.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答:(1)人民群众指顺应社会历史潮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的一切社会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内容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心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源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
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答:(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相关。(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0-27
A.与时俱进
B.综合创新
C.理论联系实际
D.发展马克思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1-35
A.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C)1-37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C)1-42
A.持续性
B.绝对性
C.一维性
D.伸张性
5.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D)1-61
A.坚持实践的观点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C.坚持辩证的否定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D)1-56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7.“揠苗助长”这个寓言说明(D)1-86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D.如果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
8.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A)2-90
A.一致的 B.不一致的 C.同时的 D.不同时的
9.“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C)2-89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10.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说的是认识的(A)2-108
A.辩证运动
B.绝对运动
C.相对运动
D.辩证否定
11.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的是(D)2-114
A.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 B.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C.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 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结成的(B)3-139
A.社会关系
B.经济关系
C.交往关系
D.竞争关系
1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者是(B)3-16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4.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B)3-160
A.和平发展
B.暴力革命
C.渐进改革
D.文化宣传
15.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D)3-134
A.具有自我意识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制造使用工具
16.在商品赊购赊销中,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职能是(C)4-190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D)4-198
A.商品按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
B.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C.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劳动力成为商品
18.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C)4-203
A.价值规律 B.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
19.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A)4-217
A.议会制
B.三权分立制
C.普选制
D.多党制
20.合称为流通资本的两种资本是(C)5-229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C.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
D.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
2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B)5-234
A.Ⅰ(v+m)=Ⅱc
B.Ⅰ(v+△v+m/x)=Ⅱ(c+△c)
C.Ⅰ(c+v+m)=Ⅰ(c+△c)+Ⅱ(c+△c)
D.Ⅱ(c+v+m)=Ⅰ(v+△v+m/x)+Ⅱ(v+△v+m/x)
22.平均利润形成之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表现为市场价格围绕(D)5-245
A.生产成本上下波动
B.平均利润上下波动
C.价值上下波动
D.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23.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A)5-257
A.土地肥沃程度、地址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
B.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24.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B)6-270
A.国家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
D.借贷资本
25.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垄断组织形式主要是(C)6-268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混合联合企业
D.康采恩
2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B)6-291
A.生产要素市场化
B.资源配置国际化
C.国际分工普遍化
D.市场经济一体化
27.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B)7-318
A.工人阶级及其群众组织 B.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C.工农联盟
D.无产阶级专政机关
28.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A)7-323
A.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 B.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29.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A)7-324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资分配
30.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A)8-351
A.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B.过渡阶段和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D.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ABD)1-45
A.客观性
B.自觉能动性
C.辩证否定性
D.社会历史性
32.规律具有(BC)1-78
A.永恒性
B.普遍性
C.客观性
D.实践性
3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表现为(ABC)2-101
A.实践关系
B.制约关系
C.认识关系
D.对立关系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D)2-107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决定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5.文化的根本特性有(ACD)3-165
A.创造性
B.无政府性
C.自由性
D.兼容性
3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所需要的基本经济条件有(AC)4-183
A.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B.劳动者有人身自由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37.在棉纱的生产过程中,棉纱的生产成本包括(ABC)5-237
A.耗费的棉花价值 B.磨损的机器设备价值 C.工人劳动力价值 D.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8.商业资本对产业资本的重要作用体现为(ABCD)5-247
A.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B.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C.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D.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39.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主要有(ABD)6-291
A.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B.贸易保护主义加强 C.国际贸易自由度提高 D.国际资本不充动大幅增加
40.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ABC)7-328
A.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B.要从具体国情出发 C.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D.要按发达国家模式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8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2-109 答: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4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3-154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44.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4-206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45.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因素?5-242 答: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1)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高,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高;反之,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低,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低。
(2)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高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高。反之,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低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小,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2-118 答: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4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7-325 答:
一、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其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些国家虽然比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但其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些经济文化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的国家,一般都受到国内存在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统治,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
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1、无论俄国革命还是中国革命,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靠在旧社会内部进行渐进式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靠这些国家发展不充分的资本主义也很难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落后国家要想走上同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用资本主义方式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2、在革命前,这些国家劳动人民遭受到多重的苦难和剥削、压迫,他们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推翻压在头上的内外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同时,这些国家的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带领
工人农民起来进行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红色革命政权,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是什么“反常现象”和不该出生的“早产儿”。
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C)0-5 A.培根、洛克 B.圣西门、欧文 C.黑格尔、费尔巴哈 D.斯密、李嘉图
2.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D)1-35 A.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C)1-41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A)1-51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D)1-61
A.要承认事物运动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6.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B)1-66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7.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D)1-85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2-93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9.感觉、知觉、表象是(A)2-106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 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C)2-107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唯理论的错误 D.经验论的错误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B)2-118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1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3-137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质量
13.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D)3-144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A)3-153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15.社会改革的实质是(C)3-161
A.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16.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B)3-157
A.政治立场 B.经济地位
C.思想观点 D.文化水平
17.商品交换中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表现为(D)4-192
A.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B.价格总是低于价值
C.价格总是等于价值 D.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8.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4-190
A.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个体劳动与联合劳动的矛盾
1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A)4-201
A.m:v B.v:m
C.m:(c+V)D.(c+v):m
20.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B)4-186
A.市场供求关系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21.社会总产品的两大部类是指(A)5-232
A.生产资料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 B.劳动资料部类和劳动对象部类
C.可变资本部类和不变资本部类 D.固定资本部类和流动资本部类
22.下列不属于生产时间的是(A)5-228
A.生产资料采购时间 B.原材料储备时间
C.停工时间 D.自然力作用于产品的时间
2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商品价值表现为(C)5-238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B.不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C.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 D.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24.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率水平(B)5-253
A.大体与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率水平相同
B.大体与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率水平相同
C.大大高于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D.大大低于职能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率水平
25.绝对地租的形成原因是(B)5-260
A.土地的经营垄断 B.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C.土地具有不同等级 D.资本主义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
于工业
26.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是指(D)6-270
A.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的总和
B.资本市场上流通的所有货币资本
C.垄断的银行资本
D.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的资本形式
27.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大多采取(B)6-273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浮动价格 D.固定价格
28.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社会主义的前阶”的是(C)6-298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29.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C)7-337 A.工人阶级 B.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
C.马克思主义政党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3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D)8-345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主要组成部分的有(ACD)0-5
A.科学社会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2.下列各项正确揭示了意识本质的有(BCD)1-82
A.意识是纯粹主观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3.下列选项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ACD)2-125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实事求是
34.下列选项属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有(AB)3-140144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35.资本主义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是指(BCD)4-214
A.财政权 B.行政权
C.司法权 D.立法权
36.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AB)5-256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平均利润 D.借贷利息
37.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ABC)6-299
A.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B.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
C.是由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D.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8.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主要体现在(ABC)7-336
A.思想领导方面 B.政治领导方面
C.组织领导方面 D.经济领导方面
39.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重大差别有(ABCD)8-351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公有制形式不同
C.分配原则不同 D.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同
4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ABD)8-347
A.工农差别 B.城乡差别
C.行业差别 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0-14-19
答:根据恩格斯的描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作以下几点说明:(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77 答: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4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2-115-116 答: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
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
(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4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202
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4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5-250
答: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2-128 答: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47.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6-284
答: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2)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3)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
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输入,有
两重作用。
(1)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2)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B)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D)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
结果。这是一种(A)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B)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C)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B)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A)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A)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
标准,这是一种(B)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C)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 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D)A.语言学 B.逻辑学 C.数学 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14.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C)A.折中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15.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A)A.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B.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C.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D.决定历史时代的特点 1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B)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低于必要劳动时间 17.从较长时期看,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消费资料的物质内容(B)A.不会有很大变化 B.会不断扩大
C.会不断缩小 D.只能有小幅度微调 18.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D)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19.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A)A.议会制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制 D.普选制 20.超额利润是(D)A.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 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1.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主要体现在无偿占有(D)A.店员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 B.店员销售商品的劳动所实现的全部价值 C.店员必要劳动实现的价值 D.店员剩余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 22.利息的本质是(A)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平均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C.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D.使用产业资本支付的报酬 23.土地价格是(D)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级差地租的货币表现 C.利息的资本化 D.地租的资本化
24.在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组织销售产品时多采取(A)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社会生产价格 D.市场价格 25.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C)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金融资本主义 26.下列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新变化的是(B)... A.高科技产业的大发展 B.产业工人的大幅增加 C.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D.信息产业的兴起
27.马克思主义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B.生产资料私有制代替生产资料公有制
C.全世界实行垄断资本主义 D.全世界实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28.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首先要经过(A)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D.战时共产主义阶段 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D)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D.实现共产主义
30.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D)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实现的 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
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31.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有(CD)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哲学的贫困》 D.《共产党宣言》 32.下列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有(ABC)A.物是感觉的集合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3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ACD)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4.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的有(ABD)A.劳动是人的本质 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5.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有(ACD)A.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B.促进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C.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36.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BCD)
37.借贷资本的来源包括(BCD)A.职能资本运动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B.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C.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 D.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8.垄断利润的源泉有(ABC)A.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B.非垄断企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的部分价值 D.垄断价格带来的利润 39.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有(ABCD)A.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C.没有找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D.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40.下列各项属于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有(BC)A.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社会和垄断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4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答:其内容包括:(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4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政治领导方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1、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2、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A.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如何回答()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B.物质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是否永恒发展的问题
3. 金、银、铜、铁、铝等同金属的关系属于()A.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4. 新事物之所以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之后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
D.新事物较旧事物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 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这里依据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 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8.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理论—实践—理论 D.实践—认识—实践
9. 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A.形象性 B.能动性 C.客观性 D.抽象性
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 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 11.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12.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A.教育 B.管理
C.生产资料 D.自然科学
13.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A.渔猎社会 B.封建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14.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1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与占有私人性的矛盾 16.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A.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B.剩余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C.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D.利润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它由其生产的剩余价值决定 B.它由其使用价值决定 C.它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D.它包含习惯和法律因素 18.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A.利己主义 B.拜金主义 C.自由主义 D.享乐主义
19.资本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的阶段是()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运输阶段
2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A.第一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 B.第二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
C.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 D.两大部类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 21.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可用字母表示为()A.c+v+m B.c+v C.v+m D.c+m 22.决定利息量的因素是()A.银行自有资本总额和平均利润率 B.银行自有资本总额和利息率 C.借贷资本总额和平均利润率 D.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 23.股份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是()A.股东大会 B.董事会 C.监事会 D.工会
24.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形式是()A.垄断价格 B.个人联合 C.参与制 D.资本输出
25.从资本形态上看,资本输出的基本形式是()A.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 B.国内资本输出和国际资本输出 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D.商业资本输出和金融资本输出
26.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成为垄断资本国际经济组织载体的新的垄断组织形式是()A.混合联合公司 B.跨国公司 C.托拉斯 D.国际垄断联盟
27.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2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A.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政权 B.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 C.消灭剥削进入无阶级社会 D.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29.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在于()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C.政治体制不同 D.意识形态不同 3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原始社会的分配原则 B.阶级社会的分配原则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科学发现中,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的有()A.细胞学说 B.狭义相对论
C.生物进化论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物是感觉的复合 B.理在事先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3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3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35.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A.军队和政府机关 B.哲学和政治思想 C.数学和思维科学 D.道德和法律思想 36.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A.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实行等价交换 C.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D.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37.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复苏阶段的特点有()A.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倒闭停止 B.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 C.就业日益增多,信贷逐渐活跃 D.生产消费两旺,社会经济繁荣 38.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B.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C.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D.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和措施有()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国民经济一定程度的计划管理 D.资本输出
40.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有()A.完全摆脱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B.完全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
C.完全摆脱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 D.完全摆脱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44.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47.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自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单选
1.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教育
3.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封建社会 4.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6.除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外,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8.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原则是利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