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1)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简述意识的本质。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这一划分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2分)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 现。(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挥。.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二篇:2012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2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B)
A.培根、洛克B.斯密、李嘉图
C.黑格尔、费尔巴哈D.圣西门、傅立叶
2、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D)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
3、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C
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诡辩论D.主观唯心主义
4、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C)
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
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C.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
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6、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D)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7、辩证唯物主义人无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A)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人实施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认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D)
A.感觉-直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
C.认识-实践-认识D.实践-认识-实践
9、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A
A.相对性B.能动性C.绝对性D.普遍性
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时是否(C)
A.与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相符合B.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相符合C.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1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C)
A.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
12、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C)
A.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13、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A)
A.生产力的水平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D.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1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D)
A.阶级斗争B.社会改革C.社会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
15、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A)
A.有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B.有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C.有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D.有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16、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商品含义的是(D)
A.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B.具有稀缺性的物品
C.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D.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17、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D)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8、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B)
A.二者成正比B.二者成反比
C.二者总按相同比例变化D.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
19、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矛盾
20、产业资本循环采取的职能形式是(C)
A.生产资本、流通资本和银行资本B.生产资本、商业资本和银行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业资本
21.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属于资本周转过程中的(B)
A生产时间B流通时间C劳动时间D停工时间
22.在平均利润形成之前,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他的利润率一般在(B)A高于社会平均水平B低于社会平均水平C等于社会平均水平D等于其剩余价值率
23.商业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是通过(B)
A剥削商业店员的具体劳动获得的B剥削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获得的 C剥削产业工人的具体劳动获得的D剥削产业工人的必要劳动获得的24.从理论上讲,股票的价格(A)
A同股息成正比,同利息率成反比B同股息成反比,通利息率成正比 C通股息和利息率都成正比D通股息和利息率都成反比
25.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分为(B)
A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B自由竞争和垄断两个阶段
C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三个阶段D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
26.垄断资本家在售卖商品时,一般都会采用(A)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C市场价格D计划价格
27.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C)
A其社会性质已发生本质改变B其基本矛盾已得到彻底解决
C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D其社会主要矛盾得到了根本缓解
28.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9.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C)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共产党宣言》D《格达纲领批判》
30.下列各项不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是(C)
A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D人得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31.作为马克思恩德斯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有(BC)
A辩证法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劳动价值学说
32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ACD)
A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3.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ABC)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苦尽甘来,乐极生悲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ABCD)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5.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AB)
A历史主义原则B阶级分析方法C实用主义原则D精神分析方法
36.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正确表述有(AC)
A他指的是具有劳动和抽象劳动 B他指的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他决定商品的二因素D他由商品的二因素决定
37.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ABCD)
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D高涨阶段
38.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构成要素包括(ABC)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
39.以资本形态划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形式包括(AB)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私人资本输出D国家资本输出
40.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要消失的“三大区别”有(BCD)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别 B工人和农民的差别
C城市和乡村的差别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三、简答题: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4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是指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3、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答: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逐渐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他们相互联系和依赖,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有必要相互交换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所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相互之间在交换各自的产品时,在市场上处于权利平等的地位。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要求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按照商品价值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这样,他们的生产和交换便会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答: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四、论述题:
4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面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由此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或唯理论的错误。
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的多了,就会由量变发生质变,出现认识的飞
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从实践中,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47、试述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本质、职能与作用。
答:本质,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职能,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作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的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商业资本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社会必要的比例限度,那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会降低平均利润率。
第三篇: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09 01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2.简述意识的本质。
3.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4.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5.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09 04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4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09 10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4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4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45.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46.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7.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10.01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4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4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44.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46.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47.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04 1.2.3.4.5.1.2.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07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4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43.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46.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47.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10 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3.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45.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46.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47.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01 4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42.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43.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44.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4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46.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47.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04 41.简述意识的本质。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07 4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44.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45.平均利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因素?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4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0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0-14-19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77
4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2-115-116 4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202 4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5-250
46.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2-128
47.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6-284 01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4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4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04 4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
44.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什么。47.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事什么。
浙江 01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4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4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44.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04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43.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45.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4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07 41.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4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44.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5.简述********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46.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7.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07 41.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4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44.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4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4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7.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01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4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44.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45.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46.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47.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第四篇: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3.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6.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7.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C.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
8.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9.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的总和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3.下列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4.货币的最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5.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6.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8.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
A.实践的需要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C.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D.实践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1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完全失败。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D 5.A 6.B 7.B 8.A 9.A 10.B
二、单项选择题
1.BCD 2.AC 3.CD 4.ABCD 5.BCD 6.ABCD 7.ABD 8.ABCD 9.ACD 10.ABD
三、辨析题
1.此观点正确。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确实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许多曾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又回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世界上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国家更少了。但是,这并不表明资本主义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仍然存在,其最根本的社会弊端仍然无
法自我消解,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何真正地超越资本主义,或者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仍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事实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表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形成两大对立的冷战格局不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式,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必须一种全新的形式进行。因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是社会主义获得新发展所付出的代价。
2.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事物所发表的个别观点、结论、提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修改和补充。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不会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它没有停留于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新的观点,创立了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性、开放性使它随着时代、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3.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错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问答题
1.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与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的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阶级基础和思想理论来源,因而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但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无产阶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相继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也为其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三,19世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条件。科学理论的创立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3.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不可知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意有,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五、材料分析题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第五篇: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5.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思想关系
6.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C.产品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加大
D.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7.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
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8.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D.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10.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绝对精神”的体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2.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理”是天地万物之根
3.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火是万物的始基
C.万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基本物质构成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4.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产生的途径包括()
A.国家和私人资本共同投资于一个新的企业B.国家财政拨款新建的企业
C.国家向私人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D.国有企业购买私营企业的一部分股份
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D.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7.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 B.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自我否定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8.下列选项中说明量变是质变前提的有()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C.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9.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机器设备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
10.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转化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构成人的现实的认识客体
2.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3.质和量与事物的存在都是直接同一的
4.二元论是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第三条哲学路线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2.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3.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4.试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五、材料分析题(12分)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3.A4.A5.B6.B7.B8.B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BD3.ABC4.BD5.ACD6.ACD7.ABD 8.ABC9.AC10.ACD
三、辨析题
1.错误。只有作为对象性的事物即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范围的客观事物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的认识客体。
2.错误。这是诡辩论,它的要害是把运动绝对化,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3.错误。)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而且这个“质”是指根本性质或全部的质,失去质事物就要转化为它物。而量不是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因为在“度”的范围内量的变化不影响事物的存在。(4分)
4.错误。哲学上的两条基本路线是指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二元论是折衷主义路线,它虽承认有两个本原,一是物质,一是精神,但物质的本原是消极被动的,而精神的本原是积极能动的,所以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四.问答题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二者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量变开辟了新的道路;二者互相渗透。
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3.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4.(1)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二战以前资本主义相比,主要有下列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战以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达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冲突和**,保持社会稳定,先后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影响日益扩大。(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五、材料分析题
(1)陆九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2)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和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了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