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2012社会学概论小抄总结

时间:2019-05-14 15: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2012社会学概论小抄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2012社会学概论小抄总结》。

第一篇:自考2012社会学概论小抄总结

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4.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6.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7.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8.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10.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11.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12.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13.社区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会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14.社会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会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会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会区合作精神、动员社会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15.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伸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16.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17.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18.社会流动: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19.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20.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21.社会趋同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了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2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23.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24.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25.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26.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27.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28.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角色又对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29.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和心理特征和总和。30.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和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31.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成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32.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33.人文区位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窨上的居信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34.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35.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36.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37.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38.规则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39.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40.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41.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42.世界体系论:它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认为在整个世界体系内,西方发达国家是通过经济联系和不平等的贸易来剥削不发达国家。43.“第三次浪潮”:社会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人类从农业革命文明,进入工业革命文明,现在又进入打技术、新材料开发的新的文明时期,他称之为“第三次浪潮”。

选择题:

1.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日(概念系统)。

2.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属于(规则系统)。

3.社会工作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4.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5.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19世经末20世经初)的西方社会。

6.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7.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队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垂直流动)。8.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丁伯根)。9.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10.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社区的形成方

式分类)

11.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1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13.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社会制约性)。

14.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

15.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16.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17.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丛)。

18.一部分劳动者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臵,是指(失业)。19.一位工厂和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

20.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21.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介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形式主义)。

22.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反叛)。

23.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24.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25.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良好配臵,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不充分就业)。

26.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就业)27.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的活动是(朋友谈心)。

28.以下那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会关系的是(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29.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儿童游戏群体)

30.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春游)3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32.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33.由个别的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个别贫穷)。34.“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35.“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归属与爱的)

36.“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37.“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享受主义)。

38.“…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历史循环论)39.“后工业社会会“论是由谁提出的(贝尔)。

40.“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41.“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4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43.《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44.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具体运算)

45.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

46.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康有为)。47.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48.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化的程度)。49.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50.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社会失范论)

51.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52.提出社会失范的是(迪尔凯姆)53.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54.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阶级)55.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社会流动可

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5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57.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社会救助)

58.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59.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60.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家庭结构)。61.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62.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63.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家长制)。

64.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65.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66.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城市社区)。

67.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是(农村社区)。

6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韦伯)。

69.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70.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71.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私有制)。72.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知识分子)阶层。

73.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74.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未来社会学》)出版。75.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社会失范论)。

76.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实用设备)。

77.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制度化优先)。

78.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79.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经济学定义)。

80.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社会

关系)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81.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地(相对贫穷)。

82.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可能陷入(长期贫穷)状态。83.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残疾康复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属于(社会福利)。84.1948年,(英国)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

85.(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86.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87.依社会工作的(方法)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个安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88.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程》)89.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垂直流动)。90.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普雷毕什)。

91.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9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93.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

94.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阶级)95.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96.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的控制)97.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考核成绩,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隐性失业)

98.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社会福利)

99.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索罗金)

100.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依附理论)101.丁伯根的社会趋同论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四、简答及论述题:

1.社会学的基本特征:A、社会学把社会

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B、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C、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D、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公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E、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两者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 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两者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功能:A、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B、增长社会管理才于,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D、为发展边缘科学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4.社会需要的涵义: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5.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6.社会化的基本内容:A、传授生活技能。B、教导社会规定。C、指点生活目标。D、提供角色人选。

7.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叫之间的关系,是血统和亲属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年青人发育成长的摇篮。学校中的师生和同学关系,是相互交流知识、思想的关系,严肃而认真,理多于情感,是人们生活的庄严殿堂。而邻里社会却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大社会的雏形,情况复杂多变,对人们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起着决定性影响。

8.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A、它是有目的的组织起来的群体。B、它的目标简单、明确。C、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D、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E、社会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9.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第二,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第四,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的力量。第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活动成效的高低。10.社会交往的意义:A、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B、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C、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11.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来、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12.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A、财富即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B、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C、权力即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13.社会分层需要论:分层存在于任何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并发挥一定效能,是基于四个先决条件: A、组织中有效的角色分配B、必须有一定分配位臵来表现他们C、担任角色的人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D、这些角色是自觉地表现自己的;该理论的观点认为,衡量分层位臵上的重要性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功能不可替代。另一个是地位联系别人的程度,联系程度越大,重要性越大。1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A概念系统。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B、规则系统。社会制度包含一套活动规则,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C、组织系统。制度的有形代表就是它的组织系统,用于推动和检查它的执行。D、设备系统。设备系统包括实用设备象征设备。15.社会制度的功能:A、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B、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C、对社会起整合作用。D、传递社会文化。16.社会制度的特征:A、普遍性。B、变异性。C、相对稳定性。D、阶级性。17.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3)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

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能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18.社会问题的成因:A、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原生环境问题;二是与次生环境的问题。B社会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19.社会工作的功能:A、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B、挖掘受助者潜能,促进其发展; C、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D、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20.社会保障的特点:A、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B、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C、行政推动。社会保障是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D、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21.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从广义上讲社会流动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上的社会流动一搬反指个人在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划分流动的标准不同,因而流动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A、按流动主体分: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B、按流动方向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C、按流动参照物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22.社会变迁的原因:A、自然环境的变化。B、人口的变动。C、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最终引起社会的变迁。D、社会生产力的变化。23.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1)内容:第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很难推进和持久。第三,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各方面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要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制。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者。(2)特征:A、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B、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C、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24.社会趋同论: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休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25.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内容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D、城乡社区现代化。E、群体组织现代化。F、人的现代化。他的特征:A、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B、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C、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26.社区的构成要素:(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的存在的首要条件。(2)一定的有界线的地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这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生活的依据。(3)共同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风俗和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社区其文化不同。(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27.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A、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B、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C、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28.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29.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1)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30.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3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主要理解和掌握马斯洛需要论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32.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乡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由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A、实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到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B、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C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33.试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34.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刺激劳动潜力;(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5)社会保障的反功能。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或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在实行高福利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求进取。35.我国消灭剥削阶级的具体做法:(1)对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采取没收的办法,即没收官僚资本。(2)对于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他们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给广大农民的办法来解决。(3)对于资本家阶级,采取了赎买的政策。1956年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将长期存在。36.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表现为人口数量多;素质低。成因有: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和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B、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C、人口文化程度低,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D、老龄群体迅速扩大,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办法: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素质。C、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7.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

方向:特点:A、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B、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C、行政推动。D、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A、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B、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C、发展社区服务。38.城市社区的特征:(1)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高密度。(2)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3)成员的异质性高。(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5)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6)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39.城市化的动力:1)工农业经济的发展。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城乡差别。4)城市的中心作用。40.农村社区的特征:(1)居住特征: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2)产业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3)社会关系特征: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支配地位;(4)生活特征: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41.为什么说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①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②社会问题直接给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③社会问题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设臵了障碍。42.什么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主要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和失业保险。它具有行政推动、非营利性和社会福利性等特点。4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社会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的。A、党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战略布署,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光辉体现。B、人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集体前进的重要的动力,重要的激励因素。C、“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较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我们应善于掌握这个规律,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44.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A、它是自然形成的。B、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C、一般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关系。D、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E、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A、它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B、它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C、它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D、它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45.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1)仍存在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2)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3)独生子女问题;(4)老人赡养问题;(5)离婚问题。46.影响人际关系和因素: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B、态度的类似性。C、双方距离的远近。D、交往频率。47.科层制的主要特征:A、内部分工,且边陲“的概念,他认为可以将”核心—边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B、陲“称为”宗主与卫星“后者是前者的翻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C、组织面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与发达国员都具备各专来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D、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境地。

来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玩例外地普遍适用。F、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48.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习俗与道德的区别:A、约束力不同。B义务感不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具体在于:A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B、二才的支持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力支持,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的支持。C、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49.手段——目标论: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段——目标论”。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目标的合法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他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上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不一定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供条件,达成目标。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离,属于越轨行为。50.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劳动就业问题是批地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臵。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主要有:A、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B、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个休经营,这对缓解就为大力有很好的作用。C、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为了不使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严格控制人口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D、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为了不使失业和待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51.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是中外古今社会思想中一直存在着极为普遍的论点。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活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按着产生、增长、衰落和死亡的历史轨迹循环往复。52.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

1、1911年的辛亥革命;

2、1919年的“五四”运动;

3、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消灭了延续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53.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导致后者不发达。弗兰克引伸了“核心—

第二篇:2011年社会学概论小抄全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4.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6.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7.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8.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10.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韦伯提出的理解社会学:声韦伯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4、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5、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6、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第二章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群体:是把个人和社会紧紧地联系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谁先谁后的6、对立关系:是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对立关系表现为反感关系、竞争关系、斗争关系和敌对关系四种。

7、血缘关系:是指人类的代际传递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自然的社会关系。

8、地缘关系:是人们依赖土地资源形成的生存关系,是种植业发生和发展的产物。

9、业缘关系:是指由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使一部分有专门技术的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以行业为基础,而形成了的新的社会关系。

10、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11、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12、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11.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取社会成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及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

12.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13.社区组织: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会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14.社会发展: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有问题的社会区,通过启发和教育,协助社会区居民组织起来,发挥社会区合作精神、动员社会区内外资源、有计划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15.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伸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16.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17.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18.社会流动: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变化。19.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20.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21.社会趋同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具体条件了不尽一样,经过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

2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23.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

24.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5.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26.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27.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28.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以上角色,这此角色又对他提出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29.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和心理特征和总和。

30.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和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31.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成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32.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33.人文区位学:是指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域窨上的居信与活动分布,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4.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与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居住空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35.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叫过度城市化。

36.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7.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38.规则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39.越轨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40.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1、孔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人。

整体,但又是存在矛盾需要不断调整的一个整体。

4、社会批评: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5、社会研究:是寻求有关社会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一种科学研究类型。

6、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7、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自填式问卷:一般是指采用分发、邮寄或电子邮件等方式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按要求自行填答,然后由访问员收回或通过邮局和电子信箱寄回来的问卷。

9、访问式问卷:是指由经过培训的访问员依据问卷所列的问题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询问逐一向被调查者发问,然后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进行填写的问卷。

10、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1、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

12、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3、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类型有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准实验和双盲实验。

14、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5、定量方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函数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3、初级社会关系:就是指历史上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简单和初步的、人们之间直接互动的社会关系。

4、次级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初级社会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的总称,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等。

5、结合关系:就是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结合关系可以分为和睦关系、协作关系、共同关系和强制关系四种。

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13、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指的是人口规模。

14、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15、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16、环境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通过自然循环不断更新的光、热、空气、水和土地等等。

17、生物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根据生物自身的生长生殖规律保持自我更新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

18、矿产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以后只会不断减少无法更新的铜、铁、锡、钨、铝等金属矿产和石油、天然气、粘土、石墨等非金属矿广。

19、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时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20、工业化实现观:就是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即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现代工业化实现的标志。

1、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3、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经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是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4、文化模式:模式,就是相对稳定的样式,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5、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6、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7、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他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

8、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地理学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9、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10、文化采借:又译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

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11、文化融合(也称文化濡化):对采借过来的文化文化元素,要放要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之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融合。

12、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3、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4、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系网。

12、“小世界”:指的就是由于人际网络的存在,导致在我们眼中世界其实很小的意思。

13、封闭形态的社会网络:比较排斥新成员的加入或者对新成员的加入有严格规定,一旦加入这样的社会网络,也很难退出该社会网络,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封闭形态的社会网络。

14、开放形态的社会网络:对新成员的加入没有严格规定,加入后比较容易退出该社会网络,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开放形态的社会网络。

15、稳固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相对稳固的形态。

16、松散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松散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相对松散的形态。

群体。如行业性或商业性集团。

18、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就是以争取成员的政治权利和改善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为主要目的的群体,如我国的工会、妇联、学生联合会等。

19、社会公众利益群体:就是追求社会公共福利和合乎道德的公众利益的群体。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盲聋哑人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等。20、机构性利益群体:是指依照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建立起来的利益单位群体。

21、社团性利益群体:是指通过结成社会团体的方式,来表达成员意识到到的共同利益的生产单位群体。它也是一咱组织化的生产单位群体,有专职工作人员、有

22、自组性利益群体:是指那些没有正规组织、由于某种共同的利益需要、相互集聚在一起的人们组成的利益群体。那些以“关系网”为基础组织想治信念、思想体系统、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5、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6、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已的行为,使个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7、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8、继续社会化(也叫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9、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10、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11、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1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等。

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2、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让自己所有物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

3、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4、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面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5、冲突:主要是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6、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指的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8、身体语言:指的是人类所毛茸茸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9、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10、人际空间:就是两个谈话者之间的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接近或是疏远,其实也可以通过两个人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来测量。

11、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人个之间复杂联

17、互利形态:互利形态就是社会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以互惠互利为平等原则的形态。互惠互利原则是使这些社会互动明显呈现出一种互利形态。

18、互补形态:互补形态就是指在社会网络中,互动的双方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通过信息、情感的交换,使各自的交往需求得到满足的形态。

1、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2、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建立起来的。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入社会所必须加入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3、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4、非正式群体: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有人又把非正式群体称作心理群体或兴趣群体。

5、内群体:又称作“我群”,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到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内群体是通过“我们”的群体界限来表达的。

6、外群体:又称作“他群“,那些 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外群体是通过”他们“的群体界限来表达的。

7、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8、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参照群体的概念是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参照系”一词演化而来的,有“目标”、“标准”的含义,所以也叫作“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者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9、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10、小群体: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11、伙伴群体:是指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2、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 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13、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式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

14、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主干家庭是以直系亲属为主的多代同堂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纵向扩大的结果。

15、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家庭。

16、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家庭生命周期一般按照家庭人口变动等主要事件划分。

17、经济利益群体:就是以维护和促进群体成员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来的利益群体,大都属于这一类型。1

二、填空题: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2.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3.社会化的基础过程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4.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5.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富、(声望)、权力。

6.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来的。(1901)年他出版了名为《社会控制》的论文集。7.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环境压力)来实现的。

8.社会失范论从(社会结构)失调,人们失去可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角度解释越轨行为。

9.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项内容。10.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11.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12.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按运动方向参照划分(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

13.社会流动常常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是社会选择的一种途径。

1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15.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智力)等;社会文化条件包括(国家、民族文化差异)社会各阶层、阶级和其它集团的区别

16.社会分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17.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18.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

19.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20.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

21.社会保障是面向全社会的,但其直接对象是正常的物质生活方面遇到(重大威胁)的社会成员

22.社会均衡论的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和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

23.社区分析的框架有(人文区位学)、(文化人类学)、(社会系统理论)24.社区一词由德国学社会学家(滕尼斯)最先使用用的。

25.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26.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27.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28.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2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

30.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方言能力)、(有人较强的学习能力)。3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32.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想适应。33.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4.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和(掠夺关系)35.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吴文藻)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36.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低)

37.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两个方面

38.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

39.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40.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践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晏阳初)和梁漱溟

41.我国的就业保障制度采用高就业、低工资、(高补贴)、(高福利)的做法

42.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4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是(康有为),在(1891)年。

44.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

45.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

46.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是(罗马俱乐部)47.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第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48.从家庭结构角度,通常把家庭划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11.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方法技术为人服务的专业,其发展主要表现为(工作对象、工作方法的发展)

1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13.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社会制约性)。47.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48.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高低主要取决于(专业化的程度)。

49.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合家庭)、(其它家庭)。

49.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

50.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51.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品)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52.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53.按照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规范需要三类。

54.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55.阶层的划分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和其他社会因素

56.(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

57.(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58.根据(交往的形式)把社会交往划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59.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60.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61.依附理论的代表人物(弗兰克),认为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宗主与卫星的关系

62.解释社会分层的三种理论是(功能论)、(需要论)、(天才论)。63.解释贫穷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恶性循环论、(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64.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

65.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

66.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管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67.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是委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提出的(《增长的极限》)。68.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经院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派)。

69.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对符号相互作用论做出了贡献,他强调个人主观的(情景定义)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70.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提出了(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

71.哲学家维科认为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神的统治、贵族统治、(人民统治〈凡人时代〉)三个历史阶段

72.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73.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点(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74.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如下基本内容(岗前培训)、工作过程标准化、工作技能标准化、(成果标准化),其间贯穿着工作人员间的相互调整及领导的直接监督 75.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76.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特点是(破坏性)。77.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产)、(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四个阶段。

78.当代管理学派反映出当代管理理论的两种特点:一是(系统理论)的影响,一是借助数学工具、计算机将组织管理(模式化)、(最优化)。79.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论)、(种姓制)和(阶级)。80.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81.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82.标签论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

83.失业有(显性失业)和稳性失业两种存在形式。

84.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和人道主义是(社会保障)的特点。85.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纺织业的兴起);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电机制造和电力应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原子能)的利用,(宇航事业)为主要标志的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是(微电脑)的广泛应用。

86.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

87.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88.集体行为的特征:(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89.初级群体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

90.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91.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在信念)、(社会舆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92.犯罪预防的措施有(教育)、(建立建全法律体系)93.邹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按(五行相胜)的循环顺序进行的

三、选择题:

1.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这套理论,我们名之日(概念系统)。

2.社会的风俗、道德、准则、法律等规范是属于(规则系统)。

3.社会工作是指(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4.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5.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门的助人活动和专业是产生于(19世经末20世经初)的西方社会。

6.社会的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7.社会分层的不同结构中或不同队级、阶层中,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或等级间的流动,称为(垂直流动)。

8.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丁伯根)。

9.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10.社区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为规定的。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社区的形成方式分类)

14.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

15.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16.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17.一位业务经理与职员、总经理、其他业务经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丛)。

18.一部分劳动者力找不到劳动或工作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是指(失业)。

19.一位工厂和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20.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21.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介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形式主义)。

22.手段—目标认认为人们的行为方式中,“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反叛)。

23.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城市化)。

24.在农村社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25.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社会劳动力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良好配置,不能创造出最大效益,这是(不充分就业)。26.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是指(就业)

27.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的活动是(朋友谈心)。

28.以下那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会关系的是(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29.以下哪种群体属于初级社会群体。(儿童游戏群体)30.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春游)3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

32.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等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33.由个别的原因造成的,是某一人口中较为特殊的现象,是指(个别贫穷)。

34.“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35.“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归属与爱的)36.“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37.“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享受主义)。

38.“„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哪种社会变迁理论。

(历史循环论)

39.“后工业社会会“论是由谁提出的(贝尔)。

40.“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41.“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

迁哪种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4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

作用方式”指(竞争)

43.《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44.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具体运算)

45.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

46.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康有为)。

50.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这是(社会失范论)

51.认为国际贸易是西方发达国家剥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一种途径的观点是哪种社会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52.提出社会失范的是(迪尔凯姆)

53.提出“停止增加世界人口,限制工业生产发展,把地球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八分之七”是(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

54.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作标准划分的是(阶级)

55.按照流动的(主体)划分,社会流动可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社会群体流动。

5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57.需经过申请、核实等手续,符合法律规定者可享受的是(社会救助)58.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59.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60.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是(家庭结构)。61.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62.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63.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家长制)。64.科层制的最大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65.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66.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的是(城市社区)。67.生活居住地处于生产场所的是(农村社区)。68.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韦伯)。69.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70.阶级的本质是(剥削)。71.剥削和阶级的根源是(私有制)。

72.医生、工程技术人员、律师是属于(知识分子)阶层。

73.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74.未来社会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的重要标志是(《未来社会学》)出版。

75.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社会失范论)。

76.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和监狱等属于(实用设备)。77.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击时,有一种比较定型的社会规范占有优先地位。这叫做(制度化优先)。

78.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79.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经济学定义)。80.大规模的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等现象,是(社会关系)失调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81.个人、家庭或群体在其所属的社会中不及常态生活生活条件和享受的状态。此地(相对贫穷)。

82.资源缺乏、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病者组成的家庭可能陷入(长期贫穷)状态。

83.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残疾康复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属于(社会福利)。

84.1948年,(英国)宣布已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围内已进入成熟阶段。

85.(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最终消灭了剥削制度 86.20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社会均衡论)

87.依社会工作的(方法)分类,社会工作可分为个安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88.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程》)

11.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来、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的内部也有分化。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12.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A、财富即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B、声望即指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C、权力即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行动者,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13.社会分层需要论:分层存在于任何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并发挥一定效能,是基于四个先决条件: A、组织中有效的角色分配B、必须有一定分配位置来表现他们C、担任角色的人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D、这些角色是自觉地表现自己的;该理论的观点认为,衡量分层位置上的重要性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功能不可替代。另一个是地位联系别人的程度,联系程度越大,重要性越大。1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A概念系统。社会制度之所以能够使人们接受,其内部都有一套理论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据和令人接受的理由。B、规则系统。社会制度包含一套活动规则,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C、组织系统。制度的有形代表就是它的组织系统,用于推动和检查它的执行。D、设备系统。设备系统包括实用设备象征设备。15.社会制度的功能:A、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B、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C、对社会起整合作用。D、传递社会文化。16.社会制度的特征:A、普遍性。B、变异性。C、相对稳定性。D、阶级性。17.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秩序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3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主要理解和掌握马斯洛需要论的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31.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乡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由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A、实行“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到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B、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C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3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现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导致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33.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刺激劳动潜力;(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5)社会保障的反功能。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或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在实行高福利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求进取。34.我国消灭剥削阶级的具体做法:(1)对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采取没收的办法,即没收官僚资本。(2)对于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他们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给广大农民的办法来解决。(3)对于资本家阶级,采取了赎买的政策。1956年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但89.流动主体流动前后的情况相比较,社会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这是(垂直流动)。

90.核心——边陲论是哪位社会学家提出的(普雷毕什)。91.理论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

9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93.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94.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阶级)

95.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96.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的控制)

97.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充分发挥其劳动能力考核成绩,或人浮于事,或无事可干。这是属于(隐性失业)

98.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是指(社会福利)99.关于社会流动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社会学家(索罗金)

四、简答及论述题: 1.社会学的基本特征:A、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B、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C、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D、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公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E、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1)两者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是 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两者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3.社会学的功能:A、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B、增长社会管理才于,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D、为发展边缘科学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4.社会需要的涵义: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人们的社会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就哲学意义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5.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6.社会化的基本内容:A、传授生活技能。B、教导社会规定。C、指点生活目标。D、提供角色人选。7.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叫之间的关系,是血统和亲属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年青人发育成长的摇篮。学校中的师生和同学关系,是相互交流知识、思想的关系,严肃而认真,理多于情感,是人们生活的庄严殿堂。而邻里社会却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大社会的雏形,情况复杂多变,对人们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起着决定性影响。8.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A、它是有目的的组织起来的群体。B、它的目标简单、明确。C、成员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D、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E、社会成员的可代替性强。9.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第二,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第四,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的力量。第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活动成效的高低。10.社会交往的意义:A、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B、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C、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为保持社会安定,统治阶级或社会利益的代表力量就要对越轨行为进行控制。(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3)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社会的正常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社会秩序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有序是依靠社会控制来达到和保障的。(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在发挥社会控制积极功能时,要注意它的反功能。18.社会问题的成因:A、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原生环境问题;二是与次生环境的问题。B社会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19.社会工作的功能:A、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B、挖掘受助者潜能,促进其发展; C、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D、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20.社会保障的特点:A、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B、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C、行政推动。社会保障是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D、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21.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从广义上讲社会流动是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上的社会流动一搬反指个人在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划分流动的标准不同,因而流动的的类型也多种多样:A、按流动主体分: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B、按流动方向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C、按流动参照物分有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22.社会变迁的原因:A、自然环境的变化。B、人口的变动。C、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最终引起社会的变迁。D、社会生产力的变化。23.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1)内容:第一,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很难推进和持久。第三,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所有人类创造的文化的各方面都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要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乡一体化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制。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者。(2)特征:A、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B、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C、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24.社会趋同论: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休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25.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内容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B、政治现代化。C、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D、城乡社区现代化。E、群体组织现代化。F、人的现代化。他的特征:A、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B、社会现代化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C、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26.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A、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B、(2)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C、(3)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27.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历史的、辩证的看待人性与动物性(兽性)的区别的,认为人性与动物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马克思把人类的需要活动放到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放到生产的历史发展中去考察,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从生产生存资料进步到生产享受资料再进步到生产发展资料。28.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1)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与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29.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

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历史条件下还将长期存在。35.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解决的办法: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表现为人口数量多;素质低。成因有: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A、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和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B、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C、人口文化程度低,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D、老龄群体迅速扩大,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办法:A、控制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素质。C、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6.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特点:A、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B、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C、行政推动。D、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A、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B、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C、发展社区服务。37.城市社区的特征:(1)城市社区人口聚居规模大,高密度。(2)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3)成员的异质性高。(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5)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6)居民的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38.城市化的动力:1)工农业经济的发展。2)社会管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城乡差别。4)城市的中心作用。39.农村社区的特征:(1)居住特征: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2)产业特征:主要产业是农业,包括农田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3)社会关系特征: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占支配地位;(4)生活特征:生活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低,同质性高。40.为什么说社会问题阻碍社会发展:①社会问题加大了社会运行的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②社会问题直接给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以威胁,以致造成痛苦。③社会问题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41.什么是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主要包括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和失业保险。它具有行政推动、非营利性和社会福利性等特点。42.如何理解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决策:现代化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社会需要。我国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是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的。A、1党的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战略布署,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学说的光辉体现。B、2人们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个人或社会集体前进的重要的动力,重要的激励因素。C、3“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较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我们应善于掌握这个规律,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43.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A、它是自然形成的。B、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C、一般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关系。D、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E、把满足成员需求放在首位。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A、它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B、它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C、它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D、它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44.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1)仍存在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2)早婚和违法婚姻问题严重;(3)独生子女问题;(4)老人赡养问题;(5)离婚问题。45.影响人际关系和因素:A、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B、态度的类似性。C、双方距离的远近。D、交往频率。46.科层制的主要特征:A、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B、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C、组织面员都具备各专来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D、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来的所有者。E、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玩例外地普遍适用。F、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47.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习俗与道德的区别:A、约束力不同。B义务感不同。道德与法律的区别:道德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具体在于:A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B、二才的支持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力支持,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的支持。C、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48.手段——目标论: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失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段——目标论”。他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目标的合法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他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上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不一定能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提供条件,达成目标。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一定的偏离,属于越轨行为。

49..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劳动就业问题是批地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隐性失业和体制改革造成的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主要有:A、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B、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个休经营,这对缓解就为大力有很好的作用。C、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为了不使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严格控制人口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D、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为了

不使失业和待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49.历史循环论:历史循环论是中外古今社会思想中一直存在着极为普遍的论点。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活动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按着产生、增长、衰落和死亡的历史轨迹循环往复。49.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重大历史事件:

1、1911年的辛亥革命;

2、制。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者。

试论社会保障的功能?答: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其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残、呜咽人员等

第二,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而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社会学则是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

第三,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源泉之一。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只有不断吸取具体1919年的“五四”运动;

3、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消灭了延续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50.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

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境况的社会成员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幸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通过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丧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4)促进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的成果,扎根具体社会科学之中,才能更加充实、发展自己。.举例说明角色扮演及过程 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导致后者不发达。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他认为可以将”核心—边陲“称为”宗主与卫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与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

5、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答: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第二,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志。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第四,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工作的力量。第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其活动成效的高低。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答: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步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压迫农村,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二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地帮助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同?答:从形式上看,不论哪一种现代化,都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但从实质上看,二者有着极大的差别:第一,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看,资本主义现代化只强调物质现代化,目标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其特点为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高剥削、高物价、高债务和高度精神空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建设精神文明。这才是全面的、理想的、真正的现代化。第二,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而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生产者手里 第三,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疯狂掠夺,特别是依靠侵略战争、殖民化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不能靠剥削和掠夺,只能依靠解放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国人民的勤奋努力来实现。

社会现代化内容?答:第一,经济现代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他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等现代化。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很难推进和持久。它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第三,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还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乡一体化不是城市吃掉农村,而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

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幸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5)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

我国反贫穷实践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答:所谓贫穷,是指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生活匮乏的状态。我国的贫穷问题十分严重,从世界水平看,我国

一直受贫穷困扰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我国的反贫穷主要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通过社会发展,来达到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同时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调整,变单纯的分散救济为整体经济开发,变“输血”为“造血”等。经过数年努力,我国贫困问题逐步缓解,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当然,在反贫穷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反贫穷只注重经济开发,而忽视了社区发展的真正内涵,有的地方扶贫效果不明显等。

试述社会学这门学科有那些特征?答:第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社会学主张,各种社会和群体,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性,每个整体在内容上都多于其部分的总和。第二,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社会学

认为,社会是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行为是人们最普遍、最经常的活动,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进行的。第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第四,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就是要指出它们在运动流程中的规律。第五,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这是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

1,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加固定。

2,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的就简单明了。

3,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而起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4,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年个万亿毫 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5,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1.试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一般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具体来说是: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是科学的社会历史

观。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社会学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我们要想保证社会学研究的高度科学性,就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第二,培养角色意识

第三,时间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

3.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的区别及阶级划分的意义:阶级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座标准的。而阶层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和其他社会因素在内。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4.社会失范论:

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迪尔凯姆发现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和原有社会行为规范的时效促使某些人自杀,从而提出社会失范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互相适应,正常生活。然而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因为它已不能指导人们适应新的变化

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类型的越轨行为。5.我国反贫穷时间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以前的救济策略

以社区发展为主体的反贫穷实践

经过连续数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农村的贫穷问题正在逐步缓解,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

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反贫穷只强调经济开发,忽视了社区发展的真正内涵,从而使得反贫穷只是缩小了贫穷的岛屿。6.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意义

根据流动主体划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根据流动方向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根据流动参照物分为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 7.论述城市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答:在封建社会我国的城市基本上是由于统治和军事防御的需要而兴建的。因此,城市带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军事性。这一时期的城市是贵族、地主、官僚集居的地方,是封建统治阶级施行政治统治的中心。封建统治者控制着整个城市,工商业虽有发展,但在整个城市中不占主要地位。我国的封建城市是政治中心,而不是经济中心。它没有发达的工业为依托,商品贸易也受到限制。这样,它不但不能对广大农村发挥经济的领导和辐射作用,而且因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盘剥还会造成严重的城乡对立。8.试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社会制度既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又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人和社会都是发展的,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也是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满足与提高关键是要不断提高 社会生产力。这就是说,人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中就是靠一定的社会制度来满足的。

第二,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人的社会化主要的就是要孩子们认识社会角色和学习社会规范,而不论是社会角色还是社会规范都是由社会制度规定下来的。实际的社会无时不在运动,人口也在不停地流动。而社会的运动,人口的流动靠的是社会制度进行的。从社会的一个横断面看,人们的社会活动,人口的流动是受一定的社会制度的规则制约的。社会制度的上下左右流动的机制作用,叫做社会选择,起到了社会选择的作用,实际上起到社会选择的筛箕作用。通过社会制度的筛箕把某些人筛选下去,却把某些适合这个制度的人留存下来,并得到优势发展。

第三,对社会起整合作用。社会制度对社会的整合作用,根源于社会制度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行为的准则。人们按照这些规范行事,就能使整个社会关系表现得结构完整,活动有序。否则,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使人们无所适从,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需要继续社会化,以便于重新适应变化和发展了的社会。(2)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这样的,新的一代总是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社会文化。

11.简述角色失调与社会运行发展的关系。答案:人们在角色扮演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一样,在社会的角色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角色失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与社会运行发展相互影响:(1)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答案:抽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非随机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按照概率原理进行的,在研究方法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选中,因此,能够控制抽样的误差。非随机抽样是不按照概率原理进行抽样,无法知道样本分布的情况和代表性,它是根据调查者自己的判断或偶然遇到的调查对象进行抽样,然后对样本进行调查。该方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只是无法知道总体的规模,无法判断样本的代表性。有这种方法调查的结果,只能作为研究整体的参考,不能把样本调查的结论推及总体,有局限性。研究者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15.阐述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失误所产生的犯罪现象的原因。答案: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病态,主要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不一定都会犯罪,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能有出现社会化过程失当的人。现在和将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面临着一些不利于他们社会化的条件混乱。人们制度各种社会制度,是由于人们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下结合起来起来,按照这个规范行事才能很好地活下去。而这个结合,主要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社会规范,社会关系,把各个人结合在一起,把各个不同的小团体结合成更大的团体,结合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第四,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具有历史的连续性。文化是靠一代一代人不断地继承、总结、改造、创新、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但人类不能把这一代的文化知识通过遗传留给下一代。下一代的人是通过掌握语言工具学习前人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的成套的文化知识和相应的设施,使他们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得到了前人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增添一些更新的东西。所有这些工具、言行、设备及其作用都是在各种社会制度中保存、施行、表现出来的,是靠制度的规定进行实践活动的。所以说,制度是人类传递文化的重要工具。

9.论述观察法的特征与类型。

答:观察法的特征:观察法是调查者通过耳闻目睹收集和积累具体、生动的感性资料的方法,具有以下特征:(1)观察者必须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有目的的去观察。(2)观察者事先划定了一定的观察范围,包括观察内容和空间。(3)实地观察要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即事前要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方案。(4)对观察到的情况要客观地记录。(5)对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必须通过验证才能下结论。

观察法的类型:(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分子,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称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参与观察了解资料深入、细致,调查者受约束多。非参与观察受约束少,了解情况比较表面。(2)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进行的观察。其特点是观察过程标准化,获得的资料比较系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前者适用于对调查对象有较多了解,调查对象较为稳定的情况。后者则常用于对调查对象了解不多的情况。10.简述社会化的意义。

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谈人的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来看,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因为,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总是处于变迁之中,这种社会变迁会造成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发生相应的变化,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会妨碍或破坏社会运行中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应该尽力避免。它会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角色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这往往体现在社会运行发展的急剧变迁过程中,因为新的角色、新的职业出现,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权利义务要求,角色承担者不知如何是好,影响社会角色行为。这体现出社会运行对角色失调的影响。(3)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前者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后者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们的发生即可能是个人原因,也可能是社会原因,但最终都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角色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社会的运行状态,是我们应该了解、关注的问题。12.什么是社会学?

答案: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学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在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发现社会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身的结构特征和运行特征,始终存在着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与作用。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如何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以及影响、制约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因素为何,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对象。为此,我们给社会学作出了这样的界定: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我们可以把定义观点浓缩为五个字:即“社会运行论”。13.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其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为社会功能。社会的基本功能有以下方面:(1)整合的功能。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内外的文化、体制等多方面都有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社会整合功能就是发挥着协调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问题与矛盾,使社会出现协调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局面。(2)交流的功能。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规范,为人类互动提供了条件并使其合理地进行。(3)导向的功能。任何社会都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如:道德、法律等,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一代代的更替,而社会却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会通过社会而得到积累和发展。

14.简述抽样的方法。

和因素:例如:

1、转型期,尚未理顺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社会规范体系,会影响或干扰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思想成长。象现在许多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过分强调自我,个性,(在思想、行为、利益分配等方面,我行我素)而忽略了与社会、与群体、与他人的相互协调,造成矛盾或冲突。

2、当前的社会转型,面临着政治、经济的改革,观念的冲突、规范的冲突不可避免,这对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例如,一段时间,青少年的理想和追求出现误区,忽略人生的远大理想,以为金钱至上。追求短期效应,个人利益至上)。

3、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活的贫穷与欲望的上升,成为影响社会犯罪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据调查,我国现在,犯罪年龄趋于小化,犯罪手段更趋于恶劣、残忍。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因为一个足球把人杀死。十几岁的孩子就可以形成很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等等,这些事实不得不让人们深思。因此,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影响到正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社会的转型而牺牲一代人,这是一个惨重的代价。

16.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答案:就社会学的学习而言,其意义之一是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即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社会学的三大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学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社会学用自己的研究成功,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根据,以及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社会的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也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学习社会学,可以利用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17.简述集合行为的特点。

答案: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1)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2)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变化无常的,很少处于均衡状态。3)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为,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我们还可以从与组织行为的比较中来理解集合行为的特点,就其发生原因而言,组织行为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就行为方式而言,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是通过个人情感相互刺激产生的;从持续时间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它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获得长期利益,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18.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请解释说明。

答: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个性是个体的基本精神面貌,自我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它们是社会化的产物,对个体的社会活动起着决定作用。经过社会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个性和自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只有符21.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响? 答: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关系形式。非正式结构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成员对于情感的需求,而在互动中结成正式结构之外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利益的利益群体。这种在组织正式结构中的非正式的利益群体,一方面能够使组织成员获得认同和情绪上的支持,在工作中得到帮助,从而使成员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使在结构上缺乏一定灵活性的正式组织应付外界环境的突变。但另一方面,当非正式结构的利益和目标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或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结构会有碍组织的正常运行。22.如何分析和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分层现象? 答: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与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层有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在我国废除私有制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不再带有阶级对抗的色彩;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基础上的根本的不平等,我国社会中的社会垂直差不可能去扮演好这个角色。每个人在社会中随时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即我是谁?角色确定不当,就会出现角色扮演的失误。其表现为不能胜任角色、不能承担合适的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等。(2)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这需要如下一系列环节:首先,道具、布景的设计、安排对角色的成功表现起着重要作用;其次,一个成功的角色要有合适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最后,角色的台前、台后表现要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相互配合。(3)社会角色的扮演。以上都是从静态角度来说的,而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还表现在一个动态的过程。角色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角色的期望。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首先遇到的是社会或他人对这个角色的期待。只有较好地把握住角色的期待,才能按照角色期待扮演好这个角色。其次是对角色的领悟。人们对角色的扮演虽然受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更大程度上是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即对角色的领合社会价值标准,个体才能顺利进入社会,其行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遵循社会价值规范,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未经社会化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通过社会化掌握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将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内化,形成符合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成为承接社会文化和延续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第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角色,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个体要承担和胜任某一社会角色,就必须学习一定的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业技能,并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对角色的理解。19.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社会角色? 答:角色扮演包括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即角色扮演者了解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要求和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即角色扮演者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对角色的实践,即角色扮演者扮演角色。要实现对角色的扮演,角色扮演者必需首先具备布景和道具,布景和道具不仅是角色扮演必需的物质条件,而且是角色的标志,证明了角色的有效性。很好地设计布景和道具是成功扮演角色是重要条件;其次角色扮演者需要适当的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衣着和仪表是人们识别和承认角色的外在标志,言谈举止是角色内在品质的体现,是人们识别角色的主要依据。因而,适当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是成功扮演角色的重要内容。最后需要台前台后的区别表演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台前表演是表演者正式展示给观众的内容,是有序的、得体的,而台后表演则是台前表演的准备,是不愿让观众看见的内容,所以在角色扮演中,一般应防止观众到台后来。另外,一个社会角色的成功扮演还需其他社会角色的积极配合。

20..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答: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将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有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成员认同群体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可见,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强弱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员对群体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就成员个人而言,群体对其凝聚力的大小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其一,群体自身对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成员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其二,成员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否遵循了互惠性原则,保持一致;其三,群体的关系结构是否具备一致性和互补性,即成员能否在群体中寻找到与自身志向、爱好、观念、信仰等相一致的伙伴,或别的成员能否与该成员在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另外,影响群体凝聚力的还有环境因素,表现在群体外部冲突所形成的压力。当一个内部凝聚力较弱的群体,遇到来自外部激烈冲突的巨大压力时,凝聚力会大大增强。

距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平等程度高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对立,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呈现出功能互补性,总趋势是日益接近,社会结构日益一体化。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我国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事实上,我国目前社会仍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以机会均等原则为分析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平等:首先,由于用于保障机会均等的制度、措施、规则的不完善,使机会均等原则无法实现或遭到破坏,这是机会均等未能实施而产生的不平等。其次,人们在享有相等机会的前提条件上存在着差距,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别,从而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总之,制度、规则的不完善,社会差别的存在以及机会均等原则自身的性质都有可能造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不平等.23.什么是代差?结合实际阐述代差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答案:代差也有人称为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在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整个社会系统变化越迅速、越深刻,那么两代人在各自的社会化中所形成的个人信念、个性、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的差异也就越大、越宽。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系统正在经历着急剧而深刻的整体性的结构变化,同时带动社会的规范体系、价值标准、行为方式也发生令人惊心触目的变化。这一切导致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新、老两代人之间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等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一个社会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的话,就不能有意识地加以调适,必然造成亲子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甚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引起种种社会问题。对其加以解决,以避免造成更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就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首先,我们认识到代差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社会是发展的,有发展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差异。其次,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否定老的、旧的、传统的,要客观、理性的分析、理解。第三,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不同的代差状况也要采取不同对策。如何控制或引导由代差引发的问题或矛盾,最终要以能否达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基准。因此,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充分认识到它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4.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答案: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是不承担一些社会角色的。当他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时,就会去承担这个角色,并按照这个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角色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者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社会角色的确定。在角色扮演中,首要的任务是角色确定,也就是说,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搞不清楚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的话,那么你就

悟。只有充分理解好自己的角色,对于一个角色扮演的评判标准,以社会的评判为准的,而不以个人的评判为准,才能很好地扮演这一角色。最后,对角色的实践。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对角色的领悟与实践是一致的。在角色实践中,也常常出现角色的建设,就是在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下,角色扮演者灵活地创造出了适时的角色扮演,这是在社会转型、变化发展中需要的一种角色扮演,有助于角色的成功扮演

25.社会运行条件对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答案:(1)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运行。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社会的延续、变异、中断等不同的运行轨迹。横向运行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7相互作用。表现为在社会整体中,社会各要素、各系统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渗透。同时,这些要素、系统之间还有着相互的制约与影响,存在着相互的促进和转化关系。这就是我们的现实复杂的社会体系。协调横向间的关系,最终达成社会的良性运行。人类社会一般说来,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社会的良性运行、社会的中性运行、社会的恶性运行;与之相对应的是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2)社会运行主要有如下几个条件: 一是人口条件。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人口条件包括:人口的数量是否适度、人口的质量如何、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的聚集密度等因素。人口条件直接关系社会的运行:人口过多,就会导致就业问题、吃饭问题;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社会问题增加,例如,老年社会,如何解决老年人,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会产生社会的不安定,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人口质量偏低,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文化素质、体能素质等;以及人口发展与生产发展的适当比例关系,人口数量与生产资料的数量相互关系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阻碍的作用。

二是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环境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生态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和各种自然资源。人类要依赖与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能起到加速或阻碍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因此,人类与其所生存的环境能否协调发展,能否合理的利用、开发、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关注的人类生存的至关重要的问题。三是经济条件。它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如何,生产方式怎样,是否有较为完善的、合理的经济运行体制与秩序,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社会的公平,以及社会发展。例如,我国目前,经济体制的转换,怎样迅速地建立起有序的经济秩序,完善经济分配体系,缩小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差距,提高社会成员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问题。四是政治条件。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着直包括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合还是对立;利益关系,是一致还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接的影响,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十分正确的。政治空气、政治体制直接关系到经济的运行,同样也关系到社会的运行。五是文化与心理条件。我们可以把人口、环境、经济看作是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是精神条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和谐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在社会中,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建立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观念和规范影响、制约着人们的行动,构成了影响社会的运行的相关因素。同样,社会心理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的心理反映与心理承受能力,关系到他们的社会态度,以及社会行为取向。因此,我们说,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就构成了社会运行的主要条件和基础,条件的优劣、条件之间的匹配程度直接关系多社会的运行状态。

26、阐述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答案:(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从研究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特殊规律。从科学层次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社会学是在历史唯物论指导下的研究。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他们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理论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2)社会学与单科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涉及社会整体,涉及社会整体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换句话说,社会学研究涉及整个社会系统,涉及系统与各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单一,只涉及各个有关子系统内部的规律,不具有社会学那样的综合性。但是两者又有联系,因为,每个子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也有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与其他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个别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全部社会科学大致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次是像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我们称它是一般社会科学;第二层次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我们称它们是特殊的社会科学;第三层次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的社会科学,我们称它们为个别社会科学。全部社会科学是在分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面看研究社会的。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和其他学科存在着相互关联。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第一,历史学面向过去,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第二,历史学研究各个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主要是一种纵向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主要是一种横向科学。管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从管理的主体方面来研究问题,而后者研究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主要是为了客观地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条件和机制。

27.、社会互动的维度研究意义何在? 答案:

对社会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找出一些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就是互动维度研究。一般来说,互动有五个维度,其研究意义也正是通过其内容实质体现出:(1)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 的方向,表示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

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利分配的格局如何。不同方向的互动在模式上、结果上都不大相同,在一定的条件下,互动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这种条件和机制是调解人际冲突的重要前提。

(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人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一般而言,利益大,情感投入深,时间持续久,规范较为复杂,则是深度互动。反之则只是表面的互动。

(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有些局限于特定的范围,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如上课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学习知识。有些互动则涉及很多方面,互动方式也较灵活,如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互动频率的差别往往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

(5)强度。反映存在情感投入的社会互动的强弱,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的强烈程度。情绪控制的大小与互动参与者的个性有关。

25.试述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及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

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要压迫,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26.评述社会趋同论

这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他认为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都体现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的同样特征,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理论只看到社会的趋同,却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27.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的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

因是不全面的。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也是很难做到。28.:中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转变,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十六大报告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五种社会地位等级如下: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29.科层制在实践中有很多缺点.正是那些用于提高效率的规章,可能会使工作僵化,高度正式的结构可能会窒息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科层制还极易造成由极少数人统辖整个组织的寡头政治现象.就雇员方面而言,则会产生过分谨慎的态度,并极力希望维持现状.科层制还会产生官僚主义的严重弊端,例如:①浮夸习气.②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③繁文缛节,文牍主义.④例行公事,文山会海.克服科层制弊端主要举措有:

首先,提高组织运作的民主化程度,运用民主来克服科层制中的专制集权现象.所谓组织民主,一是公开化,即将有关组织活动的信息尽量公开,维持一定的透明度,使组织成员不但明确组织的目标,而且对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有更准确的把握;二是吸纳成员广泛参与,尽量扩大组织成员参与组织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充分发挥个体的才智和主动性;三是充分分权,即将组织的管理权,决策权加以分散下放,提高一般组织成员的自决权,从而激励组织成员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其次,注重组织沟通问题,加强组织外部的控制.必须建立良好的组织沟通网络,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协调组织内成员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必须对组织的外部进行有效控制.一是加强组织与组织之闻的制约作用,特别是建立一些专门的监察机构,以便能保证组织活动不会脱离组织目标;二是发挥社会力量对组织外部的监督作用,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团体的直接民主监督.30.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也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普遍被制度制约并且社会规范逐渐内在化的过程.制度化的基本作用有两个方面: 第一,制度化能够增强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秩序,改善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制度化促使人们认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一般来讲,社会通过奖惩方式来表明主导价值观.人们的行为符合制度规范即是合理.行为越出规范,就被认定为不合理.正是通过制度化的过程,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和维护.当社会成员的行为能自觉地按规范要求去行动,就能使散漫的,无组织的,不合作的,冲突的人际关系变成为团结的,有组织的,合作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第二,制度化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可期望性.可期望性的依据就是社会制度.同社会化过程相联系,社会制度的规范对人的各种角色行为都有明确的角色规定,这样人们按角色规定行动,就成为被期望的行为.31.答:经济发展与民主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民主化最有可能发生在那些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穷国,民主化的可能性不大;在富国,民主化已经完成.经济中间地带就是民主过渡地带.亨廷顿认为,民主化最可能发生在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的经济过渡地带国家.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处在经济中间地带和民主过渡地带.为什么经济发展会促进民主化呢 这是因为:(1)经济发展造就了新的经济阶层和权力中心,而这些中心独立于国家之外,他们要求参与政治,分散决策权,维护自身利益.(2)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并有助于民主的价值观的形成.首先,一个社会内部经济富裕的程度决定了公民的价值观和态度,培育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生活满足感和凭能力竞争的性格,这种政治文化有助于民主制度的建立.其次,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教育程度.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易于形成相互信任,温和妥协,追求满足和注重个人能力的性格,而这些都是与民主政治相伴随的.第三,经济发展使得在社会集团之间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分配,缩小了生活不平等与贫富悬殊的程度,促进了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妥协和宽容.(3)经济发展促进了中产阶级的扩大.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口是由商人,专业人士,店主,教师,公务员,经理,技术人员,文秘人员和售货员组成.在某种程度上,民主是以多数统治为前提的,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结构最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出现和巩固.在贫富差距悬殊的地方,不可能实行民主.在第三次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庞大的中产阶级是反对威权政体,推动民主化的主要力量.总而言之,从长远的观点看,经济发展将为民主政体创造基础.从短期看,迅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会瓦解威权政体.在第三次世界民主化浪潮中,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短期的经济危机相结合,是最有利于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经济模式.印度尼西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之后,印尼的威权政体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迅速垮台.32.答: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

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还要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33.我国庞大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第一,人口过多导致资源供给紧张.一切发展都受到资源总量条件的限制,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都依赖于自然资源.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这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为一些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比较少.我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面积不足1/6,人均草地面积不足1/2,人均矿产资源只有1/2,人均耕地面积仅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社会对资源的需要将加大,而不可再生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可再生资源也明显呈衰减趋势,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将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资源消耗量却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在逐渐增加,庞大的人口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人口过剩与资源稀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消费形态,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已构成巨大压力,尤其是低效,高耗的生产和不合理的生活消费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由此危及到人口自身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需要反思传统的消费模式,寻求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的节约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二,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剩人口与短缺经济的矛盾.人口的过快增长和人口规模过大,直接影响到经济建设资金的积累.我国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约1/4被新增人口消耗掉,减少了资金积累,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影响了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从生活资料的增长情况看,面对与日俱增的人口和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加速增长,我国人口过剩和生活资料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很大压力.第三,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又处于国民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时期,我国的生态与环境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维持庞大人口的各种需求,我国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上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直接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存.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许多地方,为了维持持续增长的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生态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已经使许多地方成为不毛之地..第四,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人口过快增长,给就业,教育,住房,能源,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造成很大压力.从就业情况看,中国正面临着劳动力激增的形势.随着人口总数不断增加,劳

动力数量持续增长,需要保持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满足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因此,劳动力在过剩的情况下继续大幅度增加,使得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现在我国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龄,需要就业.农村人口激增,剩余劳动力已经增加到l亿多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在教育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总体上教学条件比较差,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人口过多必然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因此,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提高的程度和速度,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4.答:第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国家这个大系统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两个重要的子系统,经济发展在整个大系统中发挥着动力机制的作用,而社会保障则发挥着稳定机制的作用.一旦社会保障机制遭到破坏,国家这个大系统就会出现失调,失控现象,直至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以社会保障为重要内容的社会稳定机制.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这一动力机制相结合,对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模式,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差距,调适人们的社会心理,避免社会震荡.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调节高收入者与低收人者之间的收入分配,改善社会成员之间的最终收入分配状况,使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趋于公平,从而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们的社会心理,避免因贫富悬殊而带来的社会矛盾,增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增进人的平等,维护社会公正.人类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但它又不同于动物世界,完全实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与人道主义的理想背道而驰,有损于人的尊严,降低了人的价值.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原则,维护了平等和社会公正.

第三篇: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

1、孔德 首先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认为人类理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因此认为社会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斯宾塞 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方面研究社会学。

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社会结构的原理)和生理学原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理)。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依据,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2、马克思马克思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注重社会调查,把实际材料作为理论研究的必要前提。

涂尔干 社会学年鉴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创立了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功能分析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历史分析则揭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

韦伯理解社会学(认为社会学以理解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社会行动类型分为: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活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理想类型科层制(权利、纪律、权威三者,权威为关键性概念 并将其分为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性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3、社会学的发展 起源于欧洲 在美国形成独立的学科。

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 :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表现在:社会学课程逐步扩充;建立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学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一批社会学译著出版发行)、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以后)。

第二章 社会学

1、要勾画出社会学的内容,三条途径:历史的途径、经验主义的途径、分析的途径。

2、社会学的特征为: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应用性。

3、社会学的功能:研究功能包括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教育功能包括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社会管理功能包括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社会批评功能。

4、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指的是 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象横、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5、社会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包括五项工作选题、建立研究假设、制定调查工具、组织人力、筹集研究经费;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分析资料分为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前者偏重定量分析,后者则偏重定性分析)。

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问卷调查(包括自填式和访问式两种类型)、实地研究、社会实验室研究(类型有实地试验、实验室试验、标准试验、准试验和双盲试验)、非介入性研究实验。

7、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是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是指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问卷调查和试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

8、两者的关系:①着重点不同。定性重“质”,定量重“量”②依据不同。定性依据为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定量依据为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③手段不同。定性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定量主要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④科学基础不同。定性一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定量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等⑤在研究所处的层次不同⑥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第三章 社会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和无限丰富的。

2、基本特征:社会以人为主体;社会艺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社会一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来源于自然有不同于自然。

3、社会唯名论代表人物韦伯、社会唯实论代表人物涂尔干

4、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所在)。

5、社会是一种关系网 这种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全部的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型的四个体系:角色人格体系(角色包含者人格,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三种因素,价值标准决定着角色行为的取向和目的,能力为角色的目的服务,气质是角色行为的心理动力影响角色行为式样的心理要素。)、价值规范体系(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是角色人格体系的核心要素)、权力制度体系(权力设置和维持秩序的功能是通过制度实现的,权力是人格化的,制度是非人格化的)、行为交换体系。

6、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一定生产关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体系。可分为:初级和次级社会关系;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7、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健全社主主义法治,用法律形式来保护已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8、社会结构使之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社会结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社会结构是具体地、历史地存在和发展的。

9、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自然资源使之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特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潜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系统性、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毛吞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第四章文化

1、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2、文化的构成要素:物质形态要素、精神形态要素、语言符号要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及功能:结构包括文化特性、文化集丛、文化规模。文化的功能包括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 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规范整合 是将社会规范内火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结构整合)、社会导向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维持民族团结和社

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进社会进步)、反功能。

4、习俗是指历代相研究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模式。习俗植根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6、法律的特征为公正性和强制性。功能为惩罚功能、威慑功能、教育功能。

7、宗教的功能: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8、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借、冲突与融洽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阶段、选择阶段、采纳融合阶段。文化采借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纳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9、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第五章 社会化

1、社会化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核对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人的社会化作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2、社会化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3、社会化的基本功能:生活技能社会化是指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活状态和改变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价值观社会化是指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住到价值观念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取的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状态的过程;行为社会化是指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角色社会化是指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社会化是阶级性和终生性的统一。

4、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教育,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是指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使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分为两类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前者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播和教化过程,后者指年轻一代用知识影响前辈的过程。

5、社会化的条件: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对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是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大众传媒。)。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的根本途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

6、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现实结果,就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能力。社会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六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构成社会互动的主要因素:必须要有两个或以上的互动主体;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理论;拟剧论和常人方法论。

第四篇: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sociology 一词最早在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他想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在中国,社会学最早以“群学”命名,取意于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家荀况的《王制》篇。该书阐述了三个层次的区别:一是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区别;二是动物与植物的区别;三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从而分析了人类之所以能结成一定的群体,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的原因。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重视社会关系及其表现的研究。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肆言》。

涂尔干是最早提出建立道德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等分支社会学的社会学家。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把社会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总和。它是和人、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它的形成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为不同的学科所研究。

之所以要有社会学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社会关系是一综合体,不能孤立地为某一个学科研究某一个部分,必须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二是因为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容易产生片面性,造成失误,整体研究可以避免片面。第三是因为社会学研究具有开放性,它可以兼怍各学科之成果来得出结论。

以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为指导的社会学家是不能解释社会关系的实质和社会关系不断更替的真正原因的。

社会学的性质: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其研究范式是从生活出发,形成理论,再回到生活中去。

社会学的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即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角度考察、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二是综合性;三是广泛性;四是应用性。(简记:整综广应)

关于社会学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一是中心论,即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其创始人是孔德、斯宾塞;二是平列论,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平等位置;三是特殊论。

关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二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的一分支;三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前者对后者起指导作用,后者为前者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料。二者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不同。l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是由它研究的对象决定的。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反应在社会过程的各个方面。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即方法论、基本方法和具体技术与工具。

历史唯物进度表义第一次把社会学提到了科学的水平。

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论有三种:一是实证主义方法论;二是非实证主义方法论;三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孔德首先提出,后来得到斯宾塞引进生物进化观,涂尔干的进一步完善。其基本点是: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第二,社会现象既然是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被感知、被概括的;第三,社会学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或必须是什么;第四,自然科学的方法适合于社会研究。(简记:纯客观可感知是什么自然法)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要点是;第一,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绝对化;二是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物化现象;第三,在主张“价值中立”的同时,借助“价值关联”。

属于非实证主义的社会学说流派有:社会相互作用论;现象社会学;民俗方法论。首先在理论上向实证主义方法论提出挑战的,是德国生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W.狄尔泰。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争论颇多的问题。韦伯同时提出二者比单纯主张价值中立有所进步,但是价值中立包含的以科学排斥价值的倾向并不因此而消除。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由马恩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点是:第一,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为理解人及其历史活动的出发点;第二,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第三,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始关系;第四,社会历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五,研究社会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简记:历史社会主体是人原始关系自然过程矛盾分析)l 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社会时,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客观研究与主观研究相结合;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三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四是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三:一是社会调查法;二是社会实验方法;三是社会统计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它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社会实验方法有简化和纯化社会复杂现象的作用。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根据社会调查的不同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根据社会调查的研究程度,可以分为探索性调查、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

社会实验方法是在已有社会理论或假设的引导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模型,有控制地设置某些条件和变量,直接观察、记录、分析这一研究对象前后变化的一套办法和程序。

社会统计方法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对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得来的数据资实进行定量分析的一套方法和技术。

社会统计的作用:一是简化资料,方便描述;二是检验样本调查的结论。社会统计的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三个基本环节。社会统计分为叙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类。

统计学之父凯特勒把统计方法从自然科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科学领域,为社会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包括:研究组织技术、社会测量技术、资料收集技术、资料整理技术、资料分析技术。

社会学研究工具分为文书性工具和器具性工具两种。第三节 社会学的功能

社会学的功能包括四个:一是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功能;二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三是社会批评功能;四是教育功能。(简记:描控批教)社会学的描述性功能是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性功能即揭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规范性功能是指确定预定目标及其达到的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四项功能依次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将会怎样、应该怎样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传统社会学研究注重描述性功能;现代社会学把规范性研究看作是自身的最终目的。社会学的教育功能包括:一是帮助公民了解自己;二是作好职业准备;三是做好日常决策;四是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

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学的社会批评功能是指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重要概念:

1、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2、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是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所谓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三个部分。

3、优势需要重点掌握:

1、社会需要在社会中的地位

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般掌握:

1、社会需要的类型

2、集体的发展与人的需要的提高之间的关系重要概念:

1、社会交往

2、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它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3、“镜中之我”社会角色角色扮演角色冲突重点掌握:

1、社会交往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3、符号相互作用论

4、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5、角色扮演的过程一般掌握;

1、社会交往的类型

2、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3、角色冲突的表现

4、集体行为的特点及成因

5、时尚的形成与功能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重要概念:

1、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心理上的断乳”个性重点掌握:

1、社会化的内容

2、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的关系

3、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般掌握:

1、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2、社会化的过程个性的特点

2、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3、家庭邻里家庭结构重点掌握:

1、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2、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3、家庭的功能一般掌握:

1、社会群体的类型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3、家庭的结构及类型 第六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重要概念:

1、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体;狭义是指执行一定的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社会学中的社会组织是指狭义而言的。

2、社会组织的结构组织目标家长制 X理论与Y 理论重点掌握:

1、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2、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3、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4、指出“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对管理策略的不同观点

5、“经济人”假设是美国管理学家泰罗为企业管理设计的思想。认为工人是为挣钱来工厂做工。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效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把工人看成机器而遭到批判。“社会人”假设由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一种管理方式。认为工人不仅是为钱而来,而且具有多方面要求,并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给予基本关心,激发他们积极性,提高效率。这种理论开了管理理论之新风,对管理实践有巨大影响。一般掌握:

1、社会组织的特征

2、组织过程的基本内容第七章 社区重要概念

3、试述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及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

4、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要压迫,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第八章 阶级与阶层重要概念:

1、社会分化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认可了的区别。原因是社会分工,因素含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

2、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职业分工及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等级则构问了社会分层的基础。

3、社会阶级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工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

3、社会分层的标准一般掌握:

1、社会分化的因素

1、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中观的社会制度。

重点掌握:

1、社会制度的含义

2、社会制度要素

3、社会制度的功能一般掌握:

1、社会制度的特征

2、社会制度的类型第十章 社会控制重要概念:

1、社会控制社会舆论群体意识越轨行为重点掌握:

1、社会控制的功能

2、习俗与道德的作用、道德与法律作用的异用

3、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一般掌握:

1、社会控制的类型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重要概念:

1、社会问题是指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问题。

2、就业贫穷重点掌握:

1、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2、我国人口问题表现、实质、危害及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4、失业的功能一般掌握:

1、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

3、我国反贫穷实践,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工作社会发展乡村建设运动重点掌握:

1、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

二、维护社会稳定;

三、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

四、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反功能: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另外又促使人们产生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2、社会工作的功能

3、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异同

4、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的方向一般掌握:

1、社会保障的特点和内容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重要概念: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动。即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变动过程。其基本形式有社会进化和社会革命两种形式。

2、社会结构

3、社会流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多指广义而言。

4、社会革命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2、“五德终始说”

3、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积极到高级的直线式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进化论。新进化论把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可以借助文化的传播作跨越阶段的发展。但由于其援引自然进化论以解释社会现象,以至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为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依据,而遭到批判。

4、社会流动及类型一般掌握

1、社会变迁的原因

1、社会现代化“后工业社会”论

2、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重要机构,成立于一九六八年,由意大利企业家和英国科学家共同组成,其观点是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各种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的重大问题,对社会发展持悲观态度。

3、社会趋同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正在逐步背离计划经济模式,而资本主义经济正在背离自由放任的私人经济模式,两种制度相互吸引有利因素,并变得越来越相似。重要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评述社会趋同论:这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他认为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都体现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的同样特征,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理论只看到社会的趋同,却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

3、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的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也是很难做到。一般掌握

1、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2、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第五篇:行政管理学论述及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小抄

一、结合该案例说说学行管的意义。答:从该案例可以看出来,该县新人任县长由于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行政管理学的原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际,特别是在行政领导决策方面能够贯彻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原则,这是他成功的关键。由此,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学习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并要以行政管理学的原来指导自己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践,不短提高自己的领导决策水平、指挥协调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这对任何一位行政管理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用文化环境中的行政价值文化对行管的影响解释。答:行政价值文化是指在特定行政环境下,社会民众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公共行政系统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社会价值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它直接影响、决定着行政系统的社会价值定位,决定着该系统的功能重心。在该省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背后,更深刻的原因是该地行政价值文化落后,这必然会影响到当地政府官员对行政行为的价值判断和施政方式,从而表现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格格不入的特征来。

三、说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答:

1、公共性是一切国家行政权力的重要特性,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是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

2、行政权力虽然具有阶级性,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公共性,特别在现代民主社会,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显得日益突出。

3、行政权力的公共性的主体只能是公共结构,活动领域只能是公共事务领域,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

4、该县的“行政权力公开工程”之所以有如此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它真正体现了行政权力公共性的特征。

四、市场经济条件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分析。答: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发展趋势是: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政府放松管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

2、该市招商引资失误的原因是违背了这个发展趋势,政府管得太细,管得太多,行政手段用得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太少。

3、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政府职能定位要准确。具体的招商引资要有市场机制来决定,政府要做的:一是要创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二是要优化投资的硬件、软件环境,而不必直接插手具体的招商引资事宜。

五、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上违背了什么样的设置原则,如何解决? 答:

1、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协调性原则要求机构设置要统一,权责相称原则要求职权与职责一至,因此,该市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违背了这两个原则。

2、撤销城市建设科,明确城建委,城建局的职权和责任,如果需要协调的话可以由主管市长负责。

六、说明信访工作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答:信访工作是由行政管理机构的信访部门对群众的来信,来访进行受理,处理和查办管理的过程。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问题涉及面广,不仅直接关系到来信来访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各级行政机关,单位能否正确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因此,信访工作是我们党和各级政府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各级党政机关,单位的核心工作。

七、行政授权原则分析王处长委屈和下属不满。答:

1、原因在于王处长作为部门领导,他在领导工作中违背了行政领导授权原则中的权责统一原则,按照原则,行政领导授权必须明确授权,从上而下形成权责分明的权责系统。

2、王处长大事小事都管,违背了行政授权的这个原则,从而使下属处 于非常尴尬的境地,遇事有责无权结果导致下级不敢管又无法管,而处长个人又管不过来,这样不仅贻误工作,也大大挫伤了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八、行政决策失误的原因(造纸)答: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的缺陷,只考虑经济原因而忽视环境因素。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缺陷。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没有经过专家和社会广泛讨论就武断决定。

九、行政职能采取的方法,为什么不能采取硬性摊派(电力)答:

1、经济方法。

2、经济方法就是行政机关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管理对象,对被管理者加以引导和控制的管理方法。该方法一款经济杠杆的作用,通过物质利益的调节来实现对人的内在行为动机的激发,以此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3、由于该项集资活动涉及的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如果采用硬性摊派的行政命令方法,会伤害当事人的物质利益,这会挫伤大家集资的积极性,达不到集资的目的。

十、依法行政方面存在问题是什么。答:问题是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缺失。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就是要求建立与依法行政模式相适应的行政文化环境与行政组织风气。行政管理活动是要通过具体的行政行为来加以实施的,行为主体是否具有法治意识,尤其是法律之上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与行为意识,是依法行政得以实现的文化,思想前提。而行政主体的思想与行为意识是在行政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并要受其所在部门组织风气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依法行政的首要内容就是要促成与培养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文化环境和行政组织风气。

十一、考核中弄虚作假和绩效考核面临夭折窘境的原因?怎么解决。答:

1、行政道德是公务员的根本职业道德,公务员行政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决定着行政效率的提高,影响着绩效考核的实施效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是形成在绩效考核中出现弄虚作假问题的主要原因。公务员反对绩效考核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就公务员素质而言,由于绩效管理会是公务员承担更大的成本,因为皆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出的行政绩效管理使他们面临各种风险的增加和投入成本的提高,但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并不能为公务员提供风险和成本的补偿机制,这将使他们的处境面临更大的压力了。如果这些相关的问题不能有效的加以解决,产生公务员抵制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2、要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绩效考核一定要想从实际出发,尽量做到科学,规范,量化,不断完善考核体系。二是绩效考核的配套措施,环境要协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从被考核对象的立场上考虑绩效问题,尤其是要完善考核的风险和补偿机制。三是要坚强对公务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十二、该市的行政发展模式属于哪一类?其特点是什么? 答、1、授权模式。2特点:①重视公民的参政权力和基层公务员的决策权力,分权于基基层,吸收原来被排斥在决策过程以外的社会团体和政治力量参与政府管理活动。②放权于服务对象,给服务对象更多的权力。③实行共同协商,吸收社会团体,各阶层工作进行参政议政。④该发展模式反映了政府重视公民参与行政管理的价值理念。

1、社会进化论: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首先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他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进化可以解释宇宙一般可能经历的最早期的变化和我们在社会以及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最新变化。

2、社会学中国化:就是社会学“本土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事业造就人才,为制定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科学的根据。

4、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5、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6、规范性研究: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7、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实地调查:

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调查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

10、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些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13、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社会知识的非正统派唯名论。它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

14、社会唯实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唯实论。社会唯实论者把社会看成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社会先于个人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实在,有集体意识和集体象征。

15、生产关系: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16、社会结构:就一般意义而言,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关系。

17、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源: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18、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是指人口规模。人口质量是对人口资源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19、文化:除了未经改造的自然环境以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和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叫文化。

20、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21、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22、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23、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24、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组价值标准。

25、法律:是有关键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

26、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27、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28、文化传播:是在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29、文化采借: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30、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31、个人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能动选择与调适的统一过程。

32、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取得社会化生活资格的过程。

33、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连续、完善和发展,是具体社会化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34、正向社会化:是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35、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等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36、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37、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识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38、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39、行为社会化: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40、角色社会化: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41、社会互动:是指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42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43、合作: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44、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方式。

45、冲突: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46、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47、语言:指的是人类特有的用了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法,词汇和语音构成的一定系统。

48、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物理区域。

49、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直接的负责联系网。50、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51、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

52、内群体:成员感到自己的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群体。

53、外群体: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

54、参照群体:指个人作为行动标准和指南,加以模仿的效法和群体。

55、初级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

56、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生产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57、利益群体:一般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58、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59、组织决策: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60、组织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61、纵向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62、横向沟通:是指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63、组织控制:是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64、预先控制:是指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65、现象控制:又叫同步控制,是对正在世界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66、反馈控制:是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结果来进行控制。

67、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68、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69、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成为私有部门。

70、第三部门:指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利益,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组织部门。

71、社会制度: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己遵守的规范体系。

72、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73、规范:规范就是标准,规则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的规定。

74、本源制度:是指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

75、派生制度:是指建立在本原则制度基础上的其他一切制度。

76、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力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77、经济制度:是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78、教育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制的总和。79、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80、宗教制度:是包括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81、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生产,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82、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相对于全国社会来说,它是具体的地方社会,社区有大有小,大社区可以包括小社区,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是形成这个社区疆域的客观标志。83、社区纵向格局:就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单位或次体系同社区外诸体系之间的结果功能关系 84、社区横向格局: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单位或次体系彼此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 85、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86、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87、城市的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88、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式,是连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89、社区发展:指城乡基层社区通过建设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90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对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91、阶层:按照某种社会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等级,处在同一等级的人便构成一个社会阶层。92、社会流动:在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动,这种变动可以是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转移,也可以是同一阶层内部在职业或一般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变动。93、结构性流动:是由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变动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94、自由流动:是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变化。95、垂直流动:又叫上下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升降,其中从较低地位向较高地位的流动叫上向流动,反之从较高地位向较低地位的流动叫下向流动。96、水平流动:指不引起地位的升降,流动前后对流动者的收入,地位,权力,声望等都没有明显影响的属于水平流动。97、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98、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 的社会等级制度。99、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100、等级:是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101、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102、社会价值:也可以称为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社会事物的肯定和否定的态度,它涉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到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判断和选择,并直接规定了人们的行为。103、社会规范:是协调人们的相互交往与相互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共同生活,并以各种形式表现的行为方式和准则。104、宏观控制:就是社会利用政权的力量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105、制度化控制:即按照一整套业已形成的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106、非制度化控制:是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按通常做法以及社会成员中相互影响来实现的。107、外在控制:是利用外部力量即各种形式的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控制。108、内在控制:是由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控制。109、积极性控制:是指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

110、消极性控制:是指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111、社会过控:是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112、社会失控:是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113、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114、违规行为: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115、偏差行动:是指以具体的行为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116、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117、;偏差心里:是指因为心里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118、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119、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120、结构性问题: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121、恐怖主义:指亚国家组织或秘密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122、家庭暴力: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123、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124、社会问题防治: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组织相关部门,分工协调,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科学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潜在或显露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过程。

125、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中的各项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

126、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27、社会现代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125、社会解组:是指社会中的各项规则对约束个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奖赏和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

126、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27、社会现代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77、经济制度:是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

78、教育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制的总和。

79、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

80、宗教制度:是包括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

81、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生产,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82、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相对于全国社会来说,它是具体的地方社会,社区有大有小,大社区可以包括小社区,社区中心的服务范围,是形成这个社区疆域的客观标志。83、社区纵向格局:就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单位或次体系同社区外诸体系之间的结果功能关系

84、社区横向格局:是社区内各种社会单位或次体系彼此之间的结构功能关系 85、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86、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87、城市的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88、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式,是连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

89、社区发展:指城乡基层社区通过建设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90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对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91、阶层:按照某种社会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等级,处在同一等级的人便构成一个社会阶层。

92、社会流动:在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动,这种变动可以是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转移,也可以是同一阶层内部在职业或一般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变动。93、结构性流动:是由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变动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94、自由流动:是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变化。

95、垂直流动:又叫上下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升降,其中从较低地位向较高地位的流动叫上向流动,反之从较高地位向较低地位的流动叫下向流动。

96、水平流动:指不引起地位的升降,流动前后对流动者的收入,地位,权力,声望等都没有明显影响的属于水平流动。

97、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98、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99、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100、等级:是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101、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102、社会价值:也可以称为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社会现象,社会事物的肯定和否定的态度,它涉及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到人们对事物和现象的判断和选择,并直接规定了人们的行为。

103、社会规范:是协调人们的相互交往与相互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共同生活,并以各种形式表现的行为方式和准则。

104、宏观控制:就是社会利用政权的力量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105、制度化控制:即按照一整套业已形成的条文规定,由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106、非制度化控制:是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按通常做法以及社会成员中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107、外在控制:是利用外部力量即各种形式的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控制。

108、内在控制:是由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控制。

109、积极性控制:是指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

110、消极性控制:是指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111、社会过控:是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112、社会失控:是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113、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114、违规行为: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115、偏差行动:是指以具体的行为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116、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117、;偏差心里:是指因为心里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118、偏差文化: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119、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120、结构性问题: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121、恐怖主义:指亚国家组织或秘密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

122、家庭暴力: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123、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

124、社会问题防治: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组织相关部门,分工协调,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科学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潜在或显露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过程。

下载自考2012社会学概论小抄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2012社会学概论小抄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大行政管理-专科考试小抄-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 社会......

    社会学概论复习小抄完美版(已排版)(范文模版)

    社会学概论复习完美版选择题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自考小抄-知识点)00642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一个传播研究所。 3.传播:意识”。在传......

    2014年4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练习

    全国2014年4月自考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

    自考心理学史总结小抄

    1.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境。 人。 12.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三种:2.人类心理学思想最早萌发于原始社会末内省法、实验法、比较法。 期的万物有灵论的观点......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01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 “社会”一词源于(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

    社会学概论 整理

    一、 单项选择题 1. 在所有的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是: D、电视 2.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 大同社会 3.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B、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

    社会学概论

    1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机构观?社会的基6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社区是社会和12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规范社会秩19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