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
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
第一章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打开了我们走向世界的大门;加入 WTO,要求我们采用世界通用的市场游戏规则;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拉近了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在新世纪,道德的作用更显突出。新世纪的道德,不仅在国人之间发生作用,它还担负着与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的职能。
本章主要分析了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从宏观角度阐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当前,由于我国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利国利民的政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师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是:要求教师坚守职业信念,平等竞争、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抵御不良习气,勤于学习,敢于创新,终身学习,严谨治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随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正视自身面临的挑战,不断学习,不断完善。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
改革开放已有 20 多年,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基本实现了优化配置,广大民众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了改变,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空前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样的快速发展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旧的社会矛盾解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逐渐拉开的劳动收入的差距使贫富差距加大。价值规律、利润法则在经济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人们对思想文化领域的“诚信”、“为公”等理念产生怀疑,甚至发展到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的罪恶深渊。个别“暴发户”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炫耀和个别公务人员对社会财富的巧取豪夺助长了社会的道德失范。所有这一切,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和市场经济适用的运行机制和与之配套的道德规范对我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都有巨大的影响。
年流失 20 名骨干教师,薄弱学校怎能不越来越弱?
记者日前在随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西宁市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时获悉:长期以来,西宁市各边远薄弱学校教师流失现象已成这类学校发展的致命伤,使得这类学校与市内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已成为阻碍教育公平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据我市某边远薄弱中学校长介绍,自 2000年至 2006年,该校先后已有 20多名骨干教师申请调动到市内各学校去了,学校福利待遇差、对学生缺乏号召力、地处偏远无法照顾家庭是教师们选择调离的几大主因。该校校长说,在上述几大因素中,最影响老师情绪的是班里好学生的中途流失,虽然我市实行的是就近入学政策,但市区内一些学校在开学前进行的插班考试总是源源不断地将薄弱学校的好学生挖走,使薄弱学校一批好学生未毕业就流失到别的学校去了,这一现象大大影响了该校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使他们缺少成就感,“总在耕耘,却少有收获”……导致学校老师调离的意向普遍强烈,只要有调动机会,老师们是绝不会放过的。
我市几所边远薄弱学校有关负责人在介绍情况时指出,为留住骨干教师,各边远薄弱学校所采取的最笨的办法就是“坚决不放人”,特别想调离的教师四处求人、几经哭闹仍走不了时,会将校领导痛斥一顿后辞掉公职,应聘到市内学校或省外中学去任教,学校拿这些老师一点办法也没有。其中一所学校的校领导十分重视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该校自 2002年开始实施师资培训计划至今,学校已涌现出一批综合素质很不错的教师,但“翅膀硬了”的老师们都想办法“飞”走了,使学校针对老师的再培训积极性严重受挫。
上述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市校际间的差异,导致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江河日下,生源严重短缺,学校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得舟西宁晚报,2007 4 11)
换座位想到的
儿子马上就要高考了,他说他们又要换座位,不用和女生坐一起了,很高兴的样子。妈妈一听,就说:“是不是你跟老师讲了不想跟女生坐?”儿子不承认。爸爸就对妈妈说:“你跟他们班主任打个电话问一下,跟男孩坐一起,又要开始讲话,学习成绩几天就掉下来了。”妈妈忙说要打电话问一下。这时,儿子又说,与我坐的同学语文特好,可他的数学和英语不行。这时,我们的脑子里急速运转了一下:不能给老师打电话!
我们想:老师这样排座位,是经过一番思考的。我的儿子就是语文差一些,数学和英语特好,老师是想要学生们相互作弊吧?现在老师的竞争太大了,奖金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就出现了不该出现的现象,真令人不安!
最后,我们只好对儿子说:“不论考题怎么样,都不要看同学的,要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如果作弊成习惯了,就不好了。”
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的确已经成为调节大众心理的一个很有力的衡量标准。许多教师之所以流失,近几年之所以屡屡出现高考舞弊案(如 2005 年贵州省纳雍县有 6 名教师参与高考作弊,2005 年北京某高校老师故意泄漏考试试题)等现象,其原因不仅有教师职业信念的问题和家长的望子成龙心理,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因此,在新时期,坚守教师职业信念,教师之间平等竞争、廉洁从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要求教师坚守职业信念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也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办学体制,更新了办学观念,拓宽了办学渠道,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然而在社会转轨时期,旧的体制已被打破,新的体制还未健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学校带来了负面影响,特别是利益的驱使让一些人私欲膨胀,出现了很多负面现象。和许多职业比起来,教师这个职业更加辛苦,而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却相对较少。部分教师因考虑到经济因素而放弃教师这个职业,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搞“第二职业”,对学生漠不关心。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和其他职业相比,工作的特点是讲求奉献,讲求为民族千秋大业作贡献,为培育接班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而勤奋工作,争取增加必要的待遇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国家还不富余的情况下,教师还必须坚守职业信念,做到“爱岗敬业”。
(二)要求教师平等竞争、团结协作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经济活力也有了一定的增强,竞争意识也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竞争是反映社会活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竞争,人和社会不断获得进步。我国传统观点“和为贵”,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通融、谦和,而不提倡竞争。应该说,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竞争意识扎下根来是一种进步。但受目前社会上不良竞争习气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恶性竞争、不正当手段竞争等不良竞争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更损坏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得教师之间心存顾忌,不能互相信任,学生、家长对教师也不再是一如既往地尊敬和信任。因此,呼唤平等竞争、团结协作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要求教师廉洁从教、热爱每一个学生
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使经济观念深入人心,教师自然不能不为“五斗米”考虑,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已经在教育行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教师的工资水平和待遇。但和社会上许多行业比起来,教师的待遇还是很低的。于是,部分教师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通过各种方法获取经济利益。教师职业本身,教书育人,对学生和社会起模范作用,如果沾染了不良习气,将对教育教学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并且,因为受社会“向钱看”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教师想方设法从学生手中获取经济利益,特别是个别教师对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非常爱护,而对经济状况较差的很少理会。因此,在当前社会,廉洁从教、热爱每一个学生已成为对教师的迫切要求。
(四)要求教育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因为种种因素,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也影响到了教育行业。例如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城乡差别等,使部分教育管理者重关系、拉人情,让许多不合格的教师上岗,从而使其他教师内心不平衡、消极怠工;还有部分学校领导打着为学校创收、为教师谋福利的旗号做了一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比如乱收费。这一切都使教师的职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正是经济体制改革下出现的特殊情况,是经济体制改革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力挑战。因此,教育管理者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我们广大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才会得到更大层次的提升。
“诚信”漂流记
话说“诚信”被那个“聪明”的年轻人投弃到水里以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就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等待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诚信”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欢乐而轻松的音乐。于是他马上站起来,向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望去:他看见一只小船正向这边驶来。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写着“快乐”二字,原来是一只“快乐”的小船。“诚信”忙喊道:“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吗?”“快乐”一听,笑着对“诚信”说:“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诚信就不快乐了,你看这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为说实话而不快乐,对不起,我无能为力。”说罢,“快乐”走了。
过了一会儿,“地位”又来了,诚信忙喊道:“地位地位,我是诚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吗?”“地位”忙把船划远了,回头对“诚信”说:“不行不行,诚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来之不易啊!有了你这个诚信,我岂不倒霉,并且连地位也难以保住啊!”诚信很失望地看着“地位”的背影,眼里充满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着等。
随着一片有节奏的却不和谐的声音传来,“竞争”们乘着小船来了,“诚信”喊道:“竞争,竞争,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竞争们问道:“你是谁,你能给我们多少好处?”“诚信”不想说,怕说了又没人理,但“诚信”毕竟是诚信,他说:“我是诚信……”“你是诚信啊,你这不成心给我们添麻烦吗?如今竞争这么激烈,我们不正当竞争怎么敢要你诚信?”言罢,扬长而去。
正当“诚信”感到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慈祥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孩子,上船吧!”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船上掌着舵道:“我是时间老人。”“那您为什么要救我呢?”老人微笑着说:“只有时间才知道诚信有多么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诚信,快乐不会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
(中青在线)
各地禁止有偿家教
上海教委发出禁令:高级、特级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
扬州教师承诺不从事有偿家教;
宁夏一中学明令禁止在校教师做有偿家教;
南京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违者可能“下课”;
浙江教育厅规定:在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
保定:教师不得有偿家教质疑:一纸禁令能否管住;
……
(http : //learning.sohu.com/s2005/6589/s225696721.html)
三尺讲台,爱你辛苦舍你难
——走近农村贫困地区教师
在四川的大巴山深处,有个地方叫空山,红四方面军进川后的第一个胜仗就在这里打响。几十年过去了,李先念等红军领导同志的拴马桩还在,那些见证了空山战役的大山和森林还在。只是在空山找水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在空山学校读书的孩子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孩子们总有书读,是因为学校总有教师在。
几个年轻的教师:走或是留,今后会有答案的。
杨州、宋伶俐、张丽、吴波、赵敏,他们中有空山本地人,也有外乡人。他们大多数是去年才到空山的,好几个人“做梦都没想到会到空山教书”。
张丽至今还记得秋天上来时的情景:萧条、狭窄、泥泞……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拿起电话就哭了。还有一次回家,连换了几次车,甚至坐了拖拉机。
吴波在几个年轻人中稍显老成。中专毕业的他,参加自考读了西南财大的会计专业,毕业后又在城里的私立学校干过。有了这样的对比,他的言谈中流露出更多的忧虑:买教学资料难。外面搞课改,初
一、初二早用上新教材了,我们用的还是老本子,真不知该怎么搞!“有机会,我也许会走。至少到一个可以照顾父母的地方。”张丽说。
“我想干点成绩再说,年轻人应该在艰苦的地方锻炼。”赵敏说。
“在全县海拔最高的地方教书,肯定难,但也是一种缘分。”杨州说。
他们的答案很凌乱,并非统一的“留不住”,或是“不想走”。
留下来,不是为了牺牲奉献;想要走,也并非怕吃苦……空山的教师们用真诚诠释了贫困地区教师的真实心态。
(中国教育报,2004.9.7)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挑战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又进行了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即提高我们自身的对外开放水平。不仅要求我们“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能够“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对外开放,使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教育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网上讨论“对外开放”主题的利与弊 .日本动画形象生动,且能抓住儿童的心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动画中浸透的西方价值观念与生活习俗对中国儿童的影响。譬如《蜡笔小新》中的小新,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小新的“好色”是肆无忌惮的,他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美女”,跟人家“调情”,他还钻到阿姨的裙子下面说内裤是“小点点的”;幼儿园里那个十全十美的男孩简直就是一个专门被小新捉弄的角色。在《樱桃小丸子》里,优等生丸尾同学被描写成“官迷”,他在迷迷糊糊、不求进取的小丸子面前显得非常可笑……由于形式单一和道德标准的一元化,中国动画片里的那些智勇双全的好孩子并不讨中国孩子喜欢。这是我们的儿童电视需要反思和改进的,但像小新和小丸子这样在家长、老师眼里不是“好孩子”的孩子,能给中国孩子们留下什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 .互联网的发展如同其他一切美好事物一样,在其积极健康地成长的同时,也滋生着阴暗消极的一面。近日,由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调查公布的一组数据,引起了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在参与调查的3000名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76%的学生网民沉迷聊天室,只有近三成的同学在回答上网的目的中选择“搜索信息”、“下载软件”,有35%的人选择玩游戏。.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判员尚秀云说:“ 1999年以来,未成年人犯抢劫罪的人数已取代犯盗窃罪的人数,上升为第一位。”尚秀云法官介绍说,2003年 9月,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随机调查的 100名在押未成年犯中,犯抢劫罪的占 71%,他们中间经常看含暴力内容的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 75%。此外,这 100名未成年犯中经常进入电子游艺厅的占 66%,经常进入网吧的占 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 61%。
上述案例充分说明,在改革开放中,吸纳先进文化,抵制“洋垃圾”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应该弄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在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教师还要把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并发展起来、把民族优秀精神树立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预防和减少犯罪。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下面几点。
(一)尊重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抵御不良习气
长期以来,我国教师都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往往更看重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更重视集体主义的教育,但往往忽视了个人的价值实现。随着对外开放的开展,多种价值观、文化观不断涌入,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对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了新的挑战。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社会传入的尊重个人权利,重视个体自我实现,以及效率优先、公平自由等观念,和我国某些传统观念有所差异。当前世界愈来愈融为一体,我国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教师一定要在继承我国优良教育传统的前提下,尊重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现在,西方国家依然虎视眈眈,企图通过我国的对外开放进行和平演变,教师要在尊重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坚守政治立场。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教师要坚决抵制,为广大学生做好表率。
(二)勤于学习,敢于创新
对外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外界的先进文化也对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法制化进程不断前进,各行业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对于教育来说,各种新思想不断涌入,需要教师消化吸收并加以利用。例如当前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的传入、全纳教育理念的传播、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等等,这些新教育理念只有被广大教师真正理解和运用,才能发挥其实际意义。因此,教师要“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教育部部长周济 2004 年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也讲到:“要学习借鉴国外好的教育方式,倡导学生自主研究,同时也要发挥我们中国的优势,吸取中国教育的长处,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要求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调查,去实践。”
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课程改革。第一次改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改革的理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第二次课程改革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第三次课程改革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新兴的建构主义。
我国目前正在深入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其理论基础不仅有建构主义的,还有我们一直奉行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真的要将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下去,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深入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并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北京一师附小经过三个五年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核心理论——主动发展理论;构建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快乐教育体系;初步构建了快乐教育的教学体系。其实践价值在于促使教师、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说明新时期下只要通过不懈努力,勤于学习,敢于创新,我国的教师队伍还是能让社会满意的。
尊重多元文化,教学现成效
小朋友在学校里,可能有同学的妈妈来自大陆、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外籍妈妈在语言、文化和饮食习惯上跟本地有很大的不同,小朋友应尝试去了解并且尊重。台北县淡水镇天生国小这学期由教师带着学生吃越南传统食物“鸭仔蛋”,原本小朋友都觉得“很野蛮”、“很恐怖”,经过教师讲解不同文化的涵义后,小朋友都不再害怕,还说很想吃一口。透过这项活动,学生学到了尊重多元文化的精神。
台北县天生国小有个越南妈妈想吃鸭仔蛋补身体,孩子看到蛋里孵育了十二天到十八天的鸭子胚胎接近成形,感到害怕,斥责妈妈“很野蛮”。小朋友的害怕,其实是对异国文化不了解,因此,六年级教学团队设计“蛋蛋家族——从鸭仔蛋谈文化理解”教案,邀请越南妈妈介绍吃鸭仔蛋的由来,经过课程引导,让小朋友理解,吃鸭仔蛋是越南人补身体的方法,也是一项文化特色。就像皮蛋、铁蛋、茶叶蛋是台湾常见的蛋制品,茶碗蒸是日本的传统美食,越南的传统美食则是“鸭仔蛋”。
越南人为什么要吃鸭仔蛋呢?为了让小朋友了解它的由来,天生国小教师准备许多不同的蛋制品,引导小朋友比较各国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透过校内的越南妈妈分享吃鸭仔蛋的目的与习俗,让学生认识鸭仔蛋是越南特有的饮食文化。越南妈妈告诉小朋友,越南物资缺乏,所以大人小孩都把鸭仔蛋当成营养品,就像许多人吃健康食品或维他命一样普遍。透过“蛋蛋家族”教学活动,教师改变小朋友对新移民的刻板印象,先前反对吃鸭仔蛋的学生也不再反对了。
这项教案获得公益信托族群和谐基金、台湾促进和平文教基金会“多元文化教育——理解新移民”教学活动设计奖国小组特优。台湾促进和平文教基金会执行长简锡表示,在越南,鸭仔蛋是带有肉的蛋,是一种高贵的补品,但从台湾的观点来看,会认为鸭仔蛋里接近成形的鸭子,就像胚胎一样,令人不忍食用。天生国小选择这个具有文化反差意义的食材,作为多元文化教案的题材,透过课程引导与实际接触,可让小朋友了解越南食用鸭仔蛋的文化,并反思自己是否带有歧视的眼光,学习、理解、尊重他人的文化,也是一种和平教育。
简锡强调,了解各国文化,光靠旅游或是课堂上介绍各国历史地理是不够的,想要深层了解各国文化,必须挑战文化价值的偏见。从北县天生国小获奖的教案中,可提醒学校在发展认识国际课程时,应加强生活文化层次。
(刘伟莹,陈康宜,张彩凤,陈玉珊,李荣茂.台北:国语日报,2007 1 10)
第三节 科技发展的挑战
世界正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时期,各国之间的经济、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民族素质和人才的竞争,而最终是教育的竞争。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公民素质首先要振兴教育,而振兴教育,又必须抓住发挥教师作用这个关键。教师作用的发挥和其专业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师德又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因此,新时期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教师[ 2005 ] 5 号)片段
“为了贯彻经国务院批准的《 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 2004] 4号)精神,现决定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
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
二、培训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其作用。.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概念。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消除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畏惧心理,形成对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认同。.了解技术对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在教学中运用技术的使命感。
……
张思明的成长之路
张思明,中国当代教育家,国家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资深数学教师,是教育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张思明今年 48岁,18岁那年,他高中毕业,被留校当老师,至今整整 30年。
张思明酷爱学习。然而,30年前他高中毕业时,正值“文革”末期,“反潮流、交白卷”依然盛行,上大学只能是他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张思明是靠自学成才的。1981年,国家恢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后,他第一批报了名,然而却没有通过公共课考试。第二年再考,结果还是一样。两次失败,他并不甘心,第三年,他又报了名。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1985年,他自学修完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本科课程,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他又以全优成绩,提前半年学完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课程,获得硕士学位。为此,他曾作为全国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张思明是一个用心做教育的人。他主张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敢于打破常规,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长达 3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先后总结出“极端思维法”、“压盖阅读法”、“ 3 2笔记法”等 30多种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他的学生先后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获得 150多个奖项。
张思明是一个勤奋的人。他说:“自己的智商并不高,之所以有一点成绩,靠的就是克服惰性。” 30年来,为了备课、学习,他坚持每天清晨 4点半起床。作为数学教师,他每周要上十几节课,批改 300多份作业。作为班主任,他送走过九个毕业班。在近乎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下,他累计写出 150万字的专著,发表高质量论文 40多篇,获得“苏步清数学教育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个奖项。
张思明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留痕迹的教育”。在他看来,只有倾注真实情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说,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快被遗忘,但教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师的人格却常常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他很少用语言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是力求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悟出做人和治学的道理。年来,他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青年教师师德之星”、“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永葆“职业青春”的秘诀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张思明认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开凿一眼清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真正做一名让学生满意的教师!
他让班级春意盎然(节选)
——记夏邑县高级中学班主任卢春意
崇高的师德是一位好班主任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仅有崇高的师德是不够的。
卢春意说:“一个好班主任,首先要是一个好的任课老师。学生是来学习的,如果班主任课讲不好,说出的话就会没有分量,学生听不进去。”较高的授课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是让学生信服一个班主任的必要条件。卢春意在工作中始终不忘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他喜欢读书,热爱写作,每学期都订有读书和写作计划,每年要在年级或学校讲两节观摩课。2004年他参与编写了校本教材《毛泽东诗词赏读》; 2006年 3月他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并任学校课题组组长。他笑着对记者说:“年轻是一笔资本,是一笔财富。我要多投入精力搞教科研,教学水平提高了,就能很好地服务于班主任工作。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让学生从老师这里学会做人,学到知识。”
(卢丽君河南教育,2006 11)
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计划。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要求教师要向张思明、卢春意那样更加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要求教师终身学习,严谨治学
可以说,当前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上所述,目前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胡锦涛总书记 2006 年 1 月 9 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培养出优秀的科技人才,教师要对现代科技有正确的认识,并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据笔者了解,一些中小学(特别是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花费巨资购置了电脑,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教师很少接触电脑,问其原因原来是觉得怕弄坏了赔不起,又觉得太高深了难以入手。还有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倒感兴趣,但往往只是在教学评比的时候才拿出来,并且对学生接触网络等持惧怕、反对态度,总怕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实际上,学生对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产物的态度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家长影响的。因此,教师要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不断学习、勤于充电,提高科学素养。当前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精神,利用现代科技改善教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同样,科技的发展也给部分教师带来了负面影响,近些年来不断出现的学术腐败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一定要强调教师的自律精神,发挥严谨治学的传统。可喜的是大部分教师不仅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自觉强化了严谨治学的态度。例如,魏书生等 14 位师德标兵在 2005 年教师节向全国的教师发出了“努力发扬优良学术风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力争成为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的倡议。
(二)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排解
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体现在什么地方?是渊博的知识,出色的才能?是的,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教师必然会博得学生的仰慕。但是,在如今的社会里,学生不单纯对教师的知识和才能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人格也提出了新的期望和企盼,充满睿智、善解人意、宽容大度的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也是为人师者应不断追求的个性品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极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心理问题。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爆炸、竞争更加激烈,这些都会造成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人们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例如,由于知识的迅速增长与更新,一些人会产生恐惧感,生活节奏的加快必然会使一些人产生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多地依靠网络,人的直接接触相应减少,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漠,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异常等社会心理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些不适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交往,不仅会造成学习困难,还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教师要真正做到对学生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因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心理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中学生对尊重的要求尤为强烈,而尊重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需要,与学生沟通感情,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不能随意训斥和惩罚学生,只有通过正确评价、热情帮助、感情交流、意见沟通、积极引导,才能使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做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呼吁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配合和指导学生家长,尊重家长,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消除那种“ 5+2 ≤ 0 ”的现象。
(三)要求教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把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当作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这也是为了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素养,特别重要的就是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当前有“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踏踏实实”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模糊认识,这也成为当前对教师的重大挑战之一。但正如周济部长近日所说:“当前,无论是为科学发展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持,还是提高人才、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都必须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战略基点和中心环节。”
隐蔽手段诱发犯罪心理
缺乏道德的人或事最怕阳光,最怕舆论,最怕熟人。因此,违背道德的事往往发生在暗处,发生在陌生人面前。违背道德的人往往“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正因为如此,犯罪分子、恐怖分子在行动中都要戴着面具。影视中,也把与黑暗有联系的黑衣、黑帽、墨镜作为违法犯罪的形象特征。网络虽然是无形的,荧屏虽然是明亮的,但是,网络却有着任何面具、任何隐身物品都无法比拟的隐蔽性。在网上,除了你想让对方看的以外,什么都可以毫无踪迹地隐藏起来。耄耋老者可以成为妙龄女郎,近在咫尺可以说身在天涯。正因为如此,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可以把在阳光下无法展示的敛财手段在网络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感情是道德的王国。感情一般都要由道德来统帅。色情,又是感情的城堡。这个城堡只有道德才能够守卫。一旦道德的武功尽废,色情城堡就会土崩瓦解。势利小人极力想把色情城堡转变为谋财的陷阱,唯独害怕道德和法律的制裁。网络给了他们便利的条件。利用色情网络敛财,已经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据权威调查,目前全球约有 23万个色情网站。某统计中心的报告《顶级成人网站》 TOP Adult Sitesonthe Net的资料显示,全球浏览人数最多的 250个色情网站,日总浏览量达到 2358889人次。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国家在这些色情网站中最为突出,因为 Asia(亚洲)是在这些网站的名称中唯一出现的洲名,而最常出现的国名是 Japan(日本)。网络色情具有极大的腐蚀力,尤其是对色情充满激情和神秘的青少年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网络生活不仅使青少年筋疲力尽、视力下降,而且各种淫秽、暴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严重侵蚀着他们。特别是“黄毒”对青少年毒害更大。网络上虚拟的暴力、凶杀、义气则容易使他们怜悯心丧失,道德观念淡薄,法制观念削弱,以“谁凶,谁老大”的扭曲眼光看待一切,助长了仇视宣泄心理,甚至拉帮结伙,以打人取乐,以强悍为荣。由于上网成瘾,逃学堕落,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信息洪流之下的道德约束显得苍白无力,并且左右为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几乎是避免不了的。搞得不好,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利益却让人类用下一代的腐化堕落作为代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作为教师,正处在这一世纪挑战的前沿。.下面是一位中学教师的自白,你阅读后有什么感想?
“我是某中学的一个普通教师,我的月工资 2000多元,我一年的总收入是3万元左右,可不幸的是全家的经济负担基本都由我来承担。我的妻子是下岗工人没有经济收入,她又多病,每年的药费就需要1万多元,我的儿子读大学每年需要2万多元,还有家里的老母亲需要我提供生活费,因此,即使我不吃不喝,我的工资也无法承担家庭的开支。为了吃饭,为了医好妻子的病,为了给老母亲生活费……我只好利用业余时间„走穴‟兼职,赚取一些钱来解决家庭困难。我是在搞好本分工作的前提下从事业余兼职工作的,我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任务。”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网民中,8~35 岁的人已经占到 85 8% 的绝对多数,其中,24 岁以下的人占 56%,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 24% ”。你如何看待青少年上网问题? .你认为作为教师,自身压力大吗?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怎样才能缓解自身的压力? 第二章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了不同寻常的内涵。在新的时期,广大教师要增强自己作为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意识,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特别是改变传统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加以尊重、理解,真正地尊重学生;在强化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社会公德的教育和修养,用自身的公德修养来影响、培养未来的社会公民。以上就是当前我们的教师最需要树立的道德观念,也是本章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核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是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建设是教师教育的重中之重,爱与责任的教育则是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师德之魂,是师德的核心。
提高质量从我做起
记得刚毕业的那一年,我接手了这一年段重新分班,一个叫小佳的孩子,异常调皮,分给谁都不要。安排到我们班时,我想:不就一个孩子吗,不信凭我的热情转化不了他。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二话不说就接了下来。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这小家伙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欺负同学……在屡次叫到办公室谈心、说教失去效果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决定到他家去一趟,准备让他的父母亲好好教训他一顿。到他家时,意外地发现他在屋外打扫庭院。见到我,他吃了一惊,但还是喊了一声“老师好”后跑回屋里。在同他母亲交谈时,我了解到,由于家庭贫困,父母亲每天早出晚归,疏于教导,因此让孩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但这孩子在家还挺懂事,也能帮忙干活。于是,我把本来要告状的话收了回来。
回到班级后,我告诉学生们:“昨天老师到了小佳家里。今天,要表扬小佳同学两点:一是讲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二是能帮家里干活。希望同学们能向小佳同学学习,也希望小佳同学能让大家找到更多的优点。”随后,我又安排让他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并对他的尽职尽责及时予以表扬。再往后,他在课堂上认真多了,有一天居然拿了一道题来请教。一学年后,他已经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成绩也升到了中等。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魔法,可以点石成金。
责任和幸福
我的无奈
“王华飞,你昨天的作业完成了吗 ?”数学老师问了两遍后,只见一位低着头的男生慢慢地抬起头。苍白的脸上,两只胆怯的眼睛望了一下,头一摇,马上又低下去了。数学作业都没做,还谈什么我布置的英语作业呢 ?我忍耐着。怎么办 ?只能先去找其他没交作业的学生了。待我把作业本都收齐后再找王华飞,他还在语文老师那儿。像这种情况,在这个班里有五六个,他们都是经常不交作业的“钉子户”,而且也是各科老师“争抢”的对象。那天,等补完英语作业。已是傍晚 6点半了。我在他小本子上写上:“请家长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回家作业。谢谢!”哪知,第二天家长的回条竟是:“是由于其他作业已做到 12点钟,因此英语作业来不及做了。”——哎呀,我特地询问了同学们,可昨天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就完成了作业,极少数在晚饭前,连那几个“钉子户”最晚也在 8点前做完了。他做到 12点。英语作业还没做 ?我思索着,先与孩子沟通吧。我耐心地询问,并与他一起探讨时间的分配问题。但对我的苦口婆心,他只看了我一眼。就低下头不再抬起,也不说话。学生不交作业,家长又不配合,我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
家长也无奈
记得那天,已经很晚了,他照例在补作业。他爸爸来接他时,我与他爸爸谈了有关帮助孩子改进学习习惯的问题。哪料到他爸爸开口就说:“孩子那么大了,应该自觉。我们家长工作都挺忙的,没时间管他。他爱怎样就怎样,随他去。”我据理力争:“正因为孩子不自觉,因此,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而他爸爸则说:“我们从他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为他的学习和做作业问题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想了多少办法,打也不知打了多少次了,都没有用,管不好了!”我碰了一鼻子灰,心想:孩子是你的,你都没有信心,我瞎起劲干吗 ?何况还有那么多学生要我帮助。
老师的责任
谁知没多久,这孩子的成绩一下子从四十几分下降到二三十分。啊!我怎能意气用事呢 ?这是我的责任啊!我怎能随便放弃我的学生呢 ?我暗暗责备自己。一定要帮助他赶上队伍!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陪他做作业、订正测验卷,一对一地帮助他补语法。由于在语、数、英老师眼中他都是“抢手货”,因此英语总是留到最晚。期中考试前的那次,当语文老师把他“移交”到我手上时都快 7点了。我给他准备了晚饭,那天晚上我们补得比较晚,我又把他送回了家。通过努力,期中考试他考了 80分。全班同学都为他鼓起了掌,这一次,他又低下了头,可是这次他的脸上分明写着喜悦。
我觉得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孩子的转变是给我最大的回报。但我又隐约觉得有点不踏实,因为这样的成绩毕竟是“恶补”的结果。他整个人还是松松垮垮、懒洋洋的,对学习总提不起兴趣。我决定用我的真心去征服这个孩子的心。改变这个孩子的学习习惯。让他真正地脱胎换骨,化蛹为蝶。
脱胎换骨
果然,他下半学期又松垮下来,30几分的成绩又出现了。我抽时间找他谈心,告诉他学习一定要有恒心,要坚持到底,不怕困难,鼓励他要一点一点进步。晚上经常帮他补课很晚才回家,还细心地帮他准备晚饭。他渐渐愿意和我交谈了,从交流中我才知道,他父母都远在郊县的医院工作,每天都 7点半以后才能回到家。然后还要做晚饭,确实挺忙的。从此我更关心他了。同时也体谅了他父母的心情。我还把自己的电话给了孩子,便于家长与我联系。家长也很感动。由于家长与老师互相沟通与了解,我们之间的配合也默契了。他妈妈双休日在家也经常督促孩子默单词、听录音、背英语了。有天晚上,她打电话问我英语课文磁带哪里有卖,家里一盘也找不到。第二天我立即送给王华飞一盘。我想,孩子能踏上正规的学习轨道,这比什么都好。学期结束时,家长再三请我们几位老师吃饭,我们都推托了;家长感激地把钱塞在我手里,我也拒绝了。我告诉他们:我期待着孩子的进步。这将是我最大的快乐与安慰!
再接再厉
寒假里,我不仅在电话里与孩子交流,还去他家进行了家访,看见他正在听英语录音,我心里好高兴。使劲地表扬他一番后,我马上教他如何跟读与背诵的方法,并检查了他的作业。鼓励他继续加油。他告诉我假期的生活安排和新学期的计划。我嘱咐他抓紧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他响亮、干脆地回答着:“好!”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家长也十分感动,不迭地谢我。我发自内心地说:“王华飞是你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是有责任的,我期待着他的改变,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而不仅仅是赶上集体的队伍。”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问他:“寒假作业完成了吗 ?”他笑了,响亮地回答:“完成了!”第二天默写测验,他及格了,65分。当我说不及格可重默写时,他坚决要求再默写一次,结果得了 95分。王华飞真是脱胎换骨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过最高兴的却是我。人心都是肉长的——关爱,慈母般的关爱,是会改变一个人的。作为教师,我们所做的就好像投入时间池塘的石头,尽管它们本身会消失,但它们激起的波纹会伸向无尽。的确,我们投下去的精力、时间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我相信它会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得到回报,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用一句哈丽雅特·马蒂诺的名言与大家共勉:有什么工作比教书要负更多的责任,要具备更多的条件,由此也更加荣耀呢 ?是的,这份责任让我幸福,让我荣耀。
(黄而兰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 4)
正如上述第一个案例中所讲,爱能转变一个人。转变人的方式有很多,仇恨、妒忌、虚荣、冷漠等等也可以,但他们带给人的是痛苦,是一种发泄。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是让人追求知识、真理、幸福,只有用爱才能春风化雨般地进入孩子的内心,带给他们知识和快乐。因此我们说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职业。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职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鲁迅说: “ 教育植根于爱。” 这一切说明古往今来,有识之士都深切地认识到爱对教育的重要作用。人们常说: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之所以是 “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极大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才智的发展,教育是真正触摸到学生心灵的活动。教师只有用 “ 爱心 ” 去呵护学生的成长,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聪明的才智。因为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学生如果能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产生积极向上、奋发学习的动机,学习动力才会持久,兴趣才会强烈,学生才能 “ 亲其师,信其道 ”,进而 “ 乐其道 ”。人们普遍认为,爱是人类最崇高、最强烈、最美丽、最妙不可言和最富意义的一种体验。我们因爱而得以出生在这个世界,我们通过爱而使生命得以延续,我们为了爱而乐于牺牲生命本身。爱围绕着孩子,使他们无忧无虑,爱给年轻人带来快乐,爱给老年人送来安逸。爱能疗疾治病,爱能使跌倒的人重新站起,爱能给被折磨的人带来安慰,爱能激发音乐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爱是 “ 大自然的第二个太阳 ”,爱 “ 使人们的心中永远是春天 ”,爱 “ 能使行星和太阳移动 ”。
2.爱是教师 “ 诲人不倦 ” 的动力
只有有了爱,才会有工作的热情;只有有了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才能真正去教书育人。每一个时代进步的背后,都有一大群默默奉献的教师做支撑,正是他们培育出了大批的人才。绝大多数的人才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培育,人们常说 “ 教师是最无私的职业 ”,就是因为教师有着对知识的爱、对真理的爱、对学生的爱、对教师职业的爱。因为爱,教师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使人类的文化不断绵延、发展、进步。有了哥白尼,产生了布鲁诺;有了福楼拜,出现了莫泊桑;因为华罗庚,发现培养了陈景润 …… 可以说,正是对职业和学生深深的爱成为教师力量的源泉,所以才有了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的教师精神。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正是在热爱工作、热爱的孩子的情感中,辛勤地工作着,最终想到多种办法帮助小佳提高了学习成绩。
3.爱使教师获得幸福
教师工作的辛苦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我们的基层教师,做过教师的深有体会,没做过教师的也会真切地感受到。虽说有八小时工作制,但教师工作之余还要时刻考虑学生的成长、作业的批改等,整个把自己和学生捆在了一起。总的来说,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学生在一起的,都是在学校这种较为单纯的教育环境中度过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工作缺乏爱的意识或能力,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焦虑、压抑、对抗状态中,自身的健康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上海市 1999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教师的心理障碍问题(特别是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社交苦恼和回避感情)多于其他职业的人。对待这种情况,只有用爱这副良药,也就是教师要去真正地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学生。现代研究表明,过多长期的不良情绪,最终都会摧毁一个人的身体。有了爱,会使人格更加完整,精神更加饱满。如上面的案例,如果教师没有怀着爱去帮助小佳,他会继续做出许多让教师生气的事情来。在教师的努力下,小佳得到了转变,并且能替教师分忧解难了,教师也获得了教育的快乐。因此,教育部部长周济说: “ 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不仅有付出,也有回报。当老师们看到桃李满天下,用心血培育的学生成为社会栋梁时,他们付出的爱就得到回报,他们就会欣慰地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就是爱的教育的真谛。”
(二)没有责任办不好教育
教师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在具备爱心的同时,还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责任意识。任何社会角色、行为主体都有客观规定的 “ 责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责任是由契约的责任和道德的责任构成的。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签订聘书而走上工作岗位的,这一纸聘书便是一种契约,就是教师在新时期下必须要履行的一种责任;同时教师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还有其道德责任,这个道德责任更多面向的是学生、社会、国家的未来。周济部长认为人民教师所肩负的有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三项主要责任,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从上面的第二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责任心是多么重要。1.履行岗位责任,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新时期人们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都有了很大提高,都明白只有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整体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来。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科,所以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完成本岗位的职责。如果书都教不好,育人就更难了,更别说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了。上面的案例中,该英语教师发现王华飞学习困难后,没有听之任之,而是主动地帮助王华飞。虽然没有获得家长的支持,使他感到有点无奈,但可贵的是,她并没有放弃这个让人 “ 无奈 ” 的孩子,因为教师的责任心告诉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任何孩子,这也是教师岗位职责的要求。如果开始她放弃了,就不会有王华飞以后的进步。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却有许多相反的、令人惋惜的事件,这也是造成青少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2.强化责任意识,有利于发挥教育作用,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是教人向善的活动,而这种向善、求真、求知的活动,只有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担负起了、意识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前面说了,教育是爱的事业,既然是爱的事业就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来,不负责任就是缺乏爱的表现。作为教师,时刻强化责任意识,才能真正为家庭、社会、国家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下一代,为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案例中,英语教师虽然屡遭失败,但心中的责任明确,一心一意要将王华飞的教育做好。最终,“ 功夫不负有心人 ”,王华飞产生了极大的转变。这种改善使其父母重新对他们的孩子产生了希望,愿意主动配合教师了。经过这样的努力,教师今后要轻松些了,王华飞的家庭又幸福和谐了许多。
3.内化责任意识,是为国家培养大量有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教师工作的责任是重大的,又是极为平凡的,重大的教育责任是由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的事情来完成的,是责任,促使他们完成每一天、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只有将责任意识深深扎根在教师内心,才能促使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件工作。培养人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偷工减料,若是不负责任的教师,其言行将会给学生带来终生的不良影响,最终将严重影响祖国人才的质量。
(三)爱与责任的教育是师德建设的首位
周济部长在一次讲话中强调: “ 教师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 因为在教师的素质中,责任素质起到核心和统领作用,爱则是教育成功的天然原动力,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天职。国外研究报告指出,教师必须具备十种能力,爱的能力居首位。在国际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要使国家、民族屹立不倒,必须加强爱与责任的教育,并且把它放到师德建设的首要位置。进行爱与责任的教育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教育事业
我们知道,教育事业是一项伟大的、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事业。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无不重视教育事业。我国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 和 “ 教育战略地位 ” 的确立更说明了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教育事业的发达与兴旺又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广大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全心奉献。因而,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任何一个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一工作,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无愧于学生,无愧于 “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的美誉,无愧于人民的期待。
2.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要关心和了解学生,教育家卢梭曾经指出: “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教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常言说: “ 严师出高徒。” 古人又云: “ 教不严,师之惰。” 要在学生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严格要求学生。
3.提高责任意识,认识教师责任
马克思指出: “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作为教师,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有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三种主要责任。同时教师还要树立不仅要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教师,还要做一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的现代责任意识来。
4.培养责任意识和信念,坚定地履行责任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下,不管有没有困难和险阻,都一心扑在工作上,想方设法地把分内的事做好而不是遇到困难就逃避责任。养成责任习惯,主动尽职尽责。
第二节 尊重学生是师德的重点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卡尔 · 罗杰斯在《给学习自由》一书中说: “ 在学习开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知识,课的组织,视听工具的使用和教学程序的决定,讲座质量的高低和参考书的多少,全不相干,尽管这些因素在某一时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学习不靠这些,学习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靠这关系之中的态度。”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培养,对提高其全面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实践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及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都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的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自己的德和才来影响教育学生,把传授知识同思想启迪、陶冶情操、心灵塑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协调发展,这才是师德的重点。
《幼犊》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指一名学生读)
师:同学们对于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呢 ? 生 1:我不知道胜利了的比尔为什么哭了。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会解答呢 ?
生 2:因为比尔终于战胜了父亲,实现了心中愿望,所以他哭了。
师:对吗 ?再想想。
生 3:比尔觉得自己再也不能和父亲摔跤了,所以哭了。
师:哦,是这样吗 ?
生 4:比尔长大了,他将告别自己的童年,所以他激动地哭了。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怎么都找偏了呢,读读书再想想!生 5:我认为比尔是看到了父亲正渐渐衰老,所以他痛心地哭了。
师:对了,你说得真好!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片段二)
师: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指一名学生读)
师:同学们对于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呢 ? 生:我不知道胜利了的比尔为什么哭了。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会解答呢 ?
生 1:因为比尔终于战胜了父亲,实现了心中愿望,所以他哭了。
师:比尔终于赢了,按常理说他应该感到激动和喜悦,为什么反而哭了呢 ? 生 2:第 18自然段中写比尔看父亲是“挑战的目光”,我想挑战成功的那一刻,比尔突然感到自己长大了,所以他激动地哭了。
师:是啊,比尔是多么渴望长大,而此时成长的里程碑就树立在眼前,他能不激动吗 ? 生 3:我想补充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比尔在这次胜利中不仅感到自己长大了,还发现最亲爱的父亲正渐渐衰老,从爸爸的“筋疲力尽”、“眼里闪着狼狈的光”、“绝望地挣扎”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所以比尔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师:你不仅能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还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一点值得咱们学习。还有谁想说 ?
生 4:我想比尔可能还觉得美好的童年时光一去不复返,他再也不会骑在爸爸肩头乐得合不拢嘴了;再也不会躲在门背后和亲爱的父亲抓狗熊了,所以此时的泪水还包含了比尔对童年的无限留恋。
师:的确如此,快乐无比的童年,谁又舍得与它道别呢 ?
生 5:我从 31~33自然段中还体会到另一个原因,爸爸、妈妈、比尔都知道“不会再有下一次了”,比尔觉得以后再也不能和父亲这样较量了,心里感到非常失落,所以哭了。
师:同学们,在读书感悟中你们已经走进了比尔的心灵!这时候,外面黑黑的,比尔站在台阶上,仰头望着夜空,他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泪水夺眶而出!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何柳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湖北教育,2005 5)
从上述案例中的两个教学片段,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学生观对学生的影响及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在第一个片段中,面对比尔的哭,学生们产生了四种情感体验:胜利之情,遗憾之情,留恋之情,伤感之情,这些解读都是孩子们动脑思考的结果,更是他们阅读文章后的独特感受。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关注前三个孩子的多元体验,而一心盼望听到心目中的唯一答案(比尔看到父亲渐渐衰老的伤感之情)。当第四个学生说到她的心坎上时,与她的答案不差毫厘时,她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片段二中该教师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一步步深入比尔的内心,体会比尔复杂的成长心路,“ 胜利的哭 ”、“ 伤感的哭 ”、“ 留恋童年的哭 ”、“ 失落的哭 ”,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不仅如此,学生还体会到父子间浓浓的血脉亲情。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了和谐的对话,展现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由此我们想到下面几点。
(一)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尊重学生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其教育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新的人本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着,课堂话语权与学生共享的教师观)将取代千百年来我国奉行的传统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化身,话语权独霸者、“ 师道尊严 ” 的传统教师观)。教师的学生观也将由 “ 全人 ” 学生观(学生不但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生理、心理正在快速成长着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话语权的共享者的儿童本位的学生观)代替以往的 “ 非人 ” 学生观(学生是知识的受众,是储存知识的容器的学生观)。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教师尊重学生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当作一个人来培养和培养人成为人的过程。因此,在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都作了明确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 “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师法》中规定: “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规定: “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有明确规定: “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尊重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学生,正处于一个人格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日益成熟的时期,其尊重的需要更是不容忽视。尊重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只有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内在规律,才能将教育教学顺利开展下去。古往今来,诸多教育思想家、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实践成功者,无一不倡导和实践 “ 尊重学生 ”,卢梭曾说: “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马卡连柯也说: “ 我们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爱默生则指出: “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我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小时顽皮厌学,到小学五年级时已创下三次留级的记录,老师对他的评语是: “ 聪明面孔笨肚肠。” 因而完全丧失了进步的信心。五年级留级后,他遇到武钟英老师,武老师教他查四角号码字典;让他每天从字典里查生字、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武老师利用这个方法逐渐帮助少年钱梦龙克服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成长为酷爱读书的少年郎。分析武老师对于钱梦龙教育的成功,源于武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个性的全面了解。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和了解,是教师取得教育实效的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
尊重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说,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过程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这也是 “ 因材施教 ”“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 的要求。
(二)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
我们知道,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环境,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学生成长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1.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现代教育教学经验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和其智力发展相关,更重要的是和其人格特征密切联系。因此,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人们提出 “ 情商 ” 的概念。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完整的人格特征,尊重学生,首先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态度、兴趣、动机、情绪情感、气质及性格类型等。虽说 “ 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 ” 观念已深入人心,但许多教师仍把学生看作是年幼无知、需要教育的对象。因而,把学生看作是人格不完整的人,其实这仍是传统思想在作祟。虽说学生在某些方面(如气力、知识含量等)和教师相比是弱者,但其人格是完整的,需要加以尊重,尊重人格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和成人一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自尊心受到保护时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他进步;当自尊心受到损伤时,会产生逆反心理使其行为向教育者所要求的相反方向发展。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 “ 教育 —— 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日本有研究表明,在成绩差的学生中约有 1/3 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的。而自信首先来源于自尊,如果教师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去保护学生的自尊,最终学生会将自信给丢弃了。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找不到各方面完全一样的人。但在现代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的是一整班的学生,为了教学的效率就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整齐划
一、统一进度,这也是传统教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由来。目前 “ 素质教育 ” 所提倡的 “ 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 ” 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重视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教学便是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教师应当根据对学生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的观察和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对用统一的要求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的学生,抹杀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是说教师的期望就可以改变学生,例如想让一个比较胆小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变得胆大起来,让一个擅长空间思维而不擅长言谈的学生一朝一夕间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学生个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许多时候是无所谓好坏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因势利导,而不能去强行改变或不理不问。在评价学生个性的时候,也要谨慎小心,既不能当着全班学生评价学生个性方面的缺点,如 “ 你反应怎么这么慢? ”“ 你的胆子怎么像兔子一样小? ” ;也不能当着全班学生称赞一些学生个性方面的积极特征,如 “ 真是个天然的外交家!”“ 真是太聪明了!” 而当众表扬个别人的个性时,往往暗示别人不如他,时间长了也会损伤其他人的自尊心。所以,评价学生要以事论事,针对其具体行为,而不要评价其个性特征。
3.尊重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造精神
现代教育有赖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学生只会按照教师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设计的目标,哪怕能够做得尽善尽美,也是不值得称道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应注意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参与性、创新性。学生的主动参与对于知识的掌握极为重要,同时科学有效地掌握知识与学生的创新精神分不开。通过主动参与,学生不仅获得直接的经验,而且获得学习的快乐和自信,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曾有这样一篇课文,大意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学生上课很少发言,终于有一次在教师的鼓励下勇敢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其中用到 “ 俺 ” 这个一些城市人认为
“ 俗 ” 的农村方言,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但这位教师极其认真地肯定了这一回答。这件事让这个学生感到教师的正直、公平与关爱,使他对学习产生了信心和兴趣,并且对这位教师终身难忘。其实该教师就是在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创造性。
4.尊重学生的隐私
尊重学生的隐私也是尊重学生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都有不愿为人所知的小秘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隐私。个人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然包括学生的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30 条和第 36 条规定: “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开拆。” 但是现实中有个别教师却以学生(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主要精力应放在学习上为由,不经学生同意私拆信件,或将学生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公之于众等。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根本谈不上教育学生,甚至会严重伤害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成绩也是学生的一个隐私,张榜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排名的做法,也是对学生权益的践踏。尤其对于学习较差的同学会受到他人的歧视,并会给他们造成压力,这被看作是不公平的。因为如前所述,学生毕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隐私,给他们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地放飞自己的心灵,自由地成长。
5.坚持教育民主,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教育是一种权威式的教育,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威式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拥有绝对的权威。师生关系被视为尊卑关系、长幼关系、师徒关系,甚至是一种带有专制色彩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的教诲,学生只能恭听顺从,任何异议都是对教师的不恭、对权威的侵犯。直至今日,许多教师仍然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纪律性,把 “ 鸦雀无声 ” 当作上课的好环境,认为听话、不给老师添麻烦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在这样专制的气氛中,学生慑于教师的威严,不敢说,不敢问,不敢沟通,更谈不上受到尊重了。
在新时期,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就要坚持教育的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人说: “ 师生平等是尊重学生的前提。” 其实如前面讲的,这就是一个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转变的现象。只有师生平等,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与教师才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心情舒畅,充满喜悦和快乐。也只有师生平等才能使教师体验到对每个学生的责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心灵相通、心理相容、彼此信任、彼此尊重。
(三)尊重学生与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生捣乱、不安于学习的现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尊重学生并不是放任学生,并不是无原则地、一味地从学生个体考虑,不等于盲目顺从学生的意志,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一定要加以重视、预防和及时转化、改变。问题行为是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与教学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行为。有学者(H.C.Quary)认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显性问题行为,二是隐性问题行为。
显性问题行为包括:坐立不安、破坏、狂躁、注意短暂、漫不经心、学业怠慢、不服从、不合作、被动、多动、粗鲁等。
隐性问题行为包括:寻求快乐无能、忸怩、自卑、心事重重、害羞、退缩、缺乏信心、易慌张、缺乏兴趣、不负责任、白日梦、离群、易分心、冷漠、神经质等。
学生问题行为影响教学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综合起来对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控制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教师必须向学生公开表明自己的主张,赞赏正确的行为。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什么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在学期或学年的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这种行为规范和要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规则。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时,应考虑下列几个问题:所确立的行为规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的尊重,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自我调整,尽量让自己的教学能与学生的习惯、能力相适应。2.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秩序
一旦确立了课堂行为准则,就要去维护它,遵守它,不断地巩固它。课堂问题行为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教师就要采取措施迅速地予以解决,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时,教师对所有的问题行为的策略都应该是发展性的,都应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和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同时尽量避免正常的课堂秩序受到干扰。在强化、巩固课堂规则时,一定要正确运用奖惩手段。一般情况下,奖励要比惩罚的效果好一些。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建议,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其原因在于惩罚本身并不能教会学生所期望的行为,并且在惩罚时教师会注意到不良行为。有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关注良好行为比注意不良行为更具有教育意义。不仅如此,惩罚可能会损坏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不安全感,阻碍创造力的发挥,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厌学。当然,少量且方式适当的惩罚有时也是必需的。总的说来,教师在使用惩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惩罚只是纠正学生行为偏差的工具,不是恐吓或报复学生的手段。因此,即使将要或正在实施惩罚,也应本着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2)教师所实施的惩罚应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因此惩罚的方式应当与要惩罚的行为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些教师喜欢用布置额外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使学生把作业当作学习负担,产生厌学情绪。
(3)教师表达需要惩罚时要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切关心、迷惑不解以及对学生行为的遗憾。不管教师是否公开讲了都应该表达出 “ 不得不为之 ” 的意思。
(4)惩罚应具有一定的计划性,也应纳入课堂纪律的制定当中,甚至可以和学生讨论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方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教师在 “ 突发事件 ” 发生时做出过激或失当的行为。
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直接影响着课堂行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行为管理的基础,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与优雅,增强课堂环境的秩序感、责任感。一个杂乱无章和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本身就为问题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或调整学生的座次。必须打破按高矮次序或学习成绩排位的简单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同伴关系等多种因素,做到优劣搭配、合理组织,以取长补短、以优补劣、互相促进。要根据学生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选择适当的座位排列形式。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即搞好教学设计,在课堂活动之前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采用悬念和讨论的方法,不断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节奏,控制学生的疲劳度。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认为师生间仅仅是上下级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狭隘认识,正确对待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是示范和行为指导能否生效的保证,但这种权威的基础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他本人的学识、品行和才能。
如何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止其在课堂中蔓延。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成长的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来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以下介绍教师经常遇到的六种问题行为及其建议与对策,旨在帮助教师妥善处理这些行为。
问题一:上课时打瞌睡
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是一件令人心烦的事,这应引起你的注意。如果有一个学生经常打瞌睡,要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其原因可能包括他晚上睡得太晚、在学校感到枯燥无味、一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副作用等。当考察这些原因时,我们要通过了解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打瞌睡,找出主要原因。知道学生打瞌睡的原因有助于你考虑如何应对,使你明确是把它作为疾病问题或情绪问题看待,还是把它当作动机或纪律问题来处理。
建议与对策:
1.叫醒学生:问他是否感觉不适,如果是,送他去看医生。如果他说他感觉良好,建议他喝一杯水,然后送他去休息室洗洗脸以克服疲倦。
2.使学生难以打瞌睡: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打瞌睡,你确定这不是疾病或服药所致,等下一次又打瞌睡时,将他的课桌搬开,使他的头没有地方靠。给他一块笔记板让他在上面写字,当他告诉你他在上课时决不再打瞌睡时,再让他把课桌搬回来。3.让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靠近讲台的地方:如果坐得离你很近,他就不太可能打瞌睡,因为你时时都可以注意到他。如果学生坐在教室的其他地方,看到他在打瞌睡,你可以走到他身边,你的出现会唤醒他。你也可以考虑安排他坐在靠窗户的位置,光线和清新的空气能使他保持清醒。
4.使学生保持活跃状态:在一天当中最容易犯困的时间里给他们安排一些活动。实际上,把一些身体运动纳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是一个好办法。例如,可以让学生做做操舒展一下身体、玩一玩游戏,或者做一些像到办公室去传递信息之类的差事。根据学生的行为,安排适当的活动。例如,学生在观看录像时容易打瞌睡,可考虑让他帮助播放录像。
5.出其不意地提问:如果他感觉到你随时有可能提问他,他会尽力保持清醒。你发现他在打瞌睡,就问他一个问题,或给他一件事情做,目的是要提高他的警觉,而不是要让他难堪,所以,提的问题必须是他能够回答的。
问题二:在课堂上大叫
在课堂上大声叫喊是教师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之一,庆幸的是,这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之一。学生在课堂上插嘴以不同形式出现,从不举手脱口说出问题的答案,到某个同学被提问时他人作答,再到上课或讨论至一半时未经要求就作评论,不一而足。无论以何种形式插嘴,大叫的学生都会使你偏离思路,还会阻碍其他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活动。另外,如果一个学生通过大声叫喊得到你的注意,会怂恿其他学生也跟随他大声叫喊。
建议与对策:
1.把有大声叫喊倾向的学生安排坐在靠近你的位置:让他坐在靠近你上课时经常站立的地方,这样安排使你能够在他要脱口而出时,暗示他安静并举手。
2.不理睬大叫的学生,只提问举手的学生:关注大声叫喊的学生将会使他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如果可能,试着不理睬他,继续上课并提问举手的学生。可以对一个学生说:“我喜欢你举手等待提问的做法,”这就是发出一个信息,即举手的学生要比大声叫喊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
3.用行为修正改变学生的行为:行为修正的简易方法是,用横线把 3× 5英寸的卡片分成 10格,并把它贴在课桌上。在一天开始的时候,设置一段 30分钟长的时间,如果这个学生在这一时间内没有大声叫喊,就在卡片的一个格上签字,并重新设置时间。如果他确实叫喊了,立刻重新假设时间,不要在格子上签字,当卡片上的所有格子都签了字,奖赏他或给他班上的某种特权(注:时间的长度与卡片上的格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问题的严重程度来设定)。
4.教学生检测自己的行为:把一张分成五部分(一天一个部分)的 3× 5英寸的卡片贴在桌子上,提醒学生他叫喊了几次,每次他叫喊时就让他在恰当的地方做个记号。一周结束时,与学生一起数一下他每天叫喊的次数,如果他表现进步了,要表扬他或给他班上的某种特权。5.每天留出特定的时间和个别学生谈话:有一些学生大声叫喊只是因为他想和你说话,一天当中留出一段特定的时间,让学生与你谈他所关心的事。如果担心忘记要谈的内容,建议他们把相关的内容记录下来。
6.教会易冲动的学生该如何保留他的想法:易冲动的学生可能会告诉你,他经常脱口而出,是因为如果不把要说的内容马上说出来,会把它忘记。对于有这种问题的学生,建议他记下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以便能够帮他记起要说的内容。提问他时,稍作停顿,日后等他有时间时再重新组织他的想法。
问题三:书桌杂乱无章
识别这种学生并不难,他的抽屉像个垃圾堆,作业纸或练习册一发下去他就塞在抽屉里。你会发现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有书、玩具、弄皱了的纸,甚至还有食物。这种学生在学校里要花去很多时间寻找他所需要的东西,重做丢失的作业。他胡乱翻找抽屉、搜寻书包,往往会打乱整个班级的秩序。
建议与对策:
1.留出时间让学生整理他们的书桌:有些学生不能使他们的书桌保持干净,除非你将清理书桌的活动排进时间表。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如星期五下午,要求学生整理书桌。允许那些书桌整洁或迅速整理完毕的学生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学生对整理十分凌乱的书桌感到厌烦,就建议他把书桌上的东西装进书包,回家后放在饭桌上进行分类。
2.不定时检查学生的书桌:赞赏能保持书桌整洁的学生,给那些还不能保持书桌整洁的学生一个整改的期限,把他们的名字和整改期限贴在墙上,以时刻提醒他们,告诉学生在期限到的那一天,一定要检查他们的书桌。在限期内不能保持书桌整洁的学生,在其他人课间休息时他要留下来整理,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3.对学生如何保持书桌整洁进行示范:学生不是自然而然就会保持书桌整洁的,你应该教他们怎么做。当你教他们如何保持整洁时,记住你的目标并不是让他把书桌整理得一丝不苟,而是要使他们有条理,不费劲就能找到自己要用的东西。指出哪些东西不应放在书桌里,建议他在桌面上贴一张清单,以便知道里面放了些什么东西;不用的书就不要放在书桌里;在书脊上写上书名以便能快速地找到要用的书。
4.让学生保持桌面整洁:如果桌面上的无关材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则很难专注于他的学习。因此,鼓励他形成一种习惯,在一项新任务开始前,清理桌面上的不需要的东西。
5.把清理书包当作一项家庭作业:在家里把书包清理好,就省得占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去做这件事。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完成这项任务。
6.提供器具给学生装学习用品:为学生提供一些器具,如带拉链的塑料袋、储藏盒,用以装学习用品。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用的东西,而不必花很多时间去搜寻抽屉和书包。7.让学生把资料保存在文件夹里:要求学生把不同学科的资料放在相应的文件夹内,或者把已完成的作业、未完成的作业、家庭作业分别放入不同的文件夹。要求高年级以上的学生用综合文件夹,其中的不同袋子存放不同学科的资料。
8.把完成了的作业带回家:每个星期指定一天让学生把已经完成的作业带回家。把这个时间告诉家长,以便他们能帮助孩子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问题四:擅自离开教室
学生未经许可离开教室通常有三种原因,一是对教室里的事情感到不愉快,二是想去更感兴趣的地方,三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离开教室的动机经常是这三个理由的综合。为了最有效地处理这样的问题,你首先要知道学生为什么要离开教室,把他离开教室的时间、离开前教室里发生的事情以及他去哪里都记录下来。
建议与对策:
1.在几分钟内如果不能找到学生,应该立刻报告校长:当学生离开教室,你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寻找他。在多数情况下,他不会走得很远。偶尔不能马上找到他,就应该通过内线电话告知办公室或叫一个学生报告校长,但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扰其他学生。
2.立刻把学生带回教室,但不要太关注他:不要以拥抱欢迎他回来,也不要去责备他。只是让他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目的是不要让他相信离开教室是一个引起你的注意和得到同情的方法。
3.事后和学生谈话:严肃地对学生说清楚不经许可不能擅自离开教室。指出如果他离开教学楼,独自在外面是不安全的,你不希望在他身上发生任何事情。问他为什么离开教室、去了什么地方,知道原因后,帮助他改正这种行为并让他知道,如果再擅自离开教室,你将采取严厉措施,如告诉他的父母、课后把他留下来。
4.使学生难以离开教室:上课时把教室门关好,尽可能让学生坐在远离门的地方。为了阻止学生离开,尤其是在活动课上,教师要尽可能站在靠门的地方。
5.让学生提醒你:要求学生看到有同学离开教室时,立即告诉你或在门上安一个铃,开门时铃就会响,你便知道学生的动向。
问题五:制造噪音
学生可能以各种方式制造出噪音,包括敲打铅笔、以舌头发出啧啧声、唱歌、弄响手指关节等。这些声音会使你与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虽然你可以不理睬一些无关紧要的噪音,但有些噪音干扰你上课,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就有必要采取主动的回应。
建议与对策: 1.让学生知道他正在发出噪音:如果学生发出噪音自己却没有意识到,你就要把他叫到一边,明确告诉他弄出的响声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并表明以后若再发出噪音,你会用暗号暗示他停止这种行为,这种情况再出现的话,你无需停下来责备学生。
2.走近发出噪音的学生:当你正在讲课时,他发出噪音,你可以边讲边走近他,靠近他站一两分钟,还可以用眼神与他交流。你出现在他眼前足以让他停下来。
3.试着判定学生什么时候最有可能制造噪音:你可能发现,在某一个时间里,如在傍晚、测试时、上特殊的课时,教室一片嘈杂。知道学生哪些时候会发出噪音有助于你了解学生这样做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他觉得所做的作业乏味、太难或太容易;不知要做什么;难于长时间集中精力……了解这些引发学生发出噪音的原因,使你认识到需要调整作业的难易程度、活动的时间长度以及信息的呈现方式。
4.给学生以实在的关注:如果你观察到学生发出噪音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就应该找寻时机给他以关注,如在他表现积极、学习上取得成功时表扬他。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认可,他就不会用不合适的方法引人注意。
问题六:小偷小摸行为
导致学生小偷小摸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因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而控制不住行为的冲动;有时是为了表达不快或苦恼,或是为了报复对他不公的人;还有的是为了获得他在同伴中的地位或引起教师的关注。
无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你对它作出反应的目的有三个:把偷来的东西还给主人,找出偷窃的学生,严肃但又体谅地对他作出反应。如果班上发生了很多次偷窃事件,还要考虑如何防止这种事件再次发生,因为它可能导致学生间的冲突或彼此不信任。所以,你必须快捷敏锐地处理这种事情。
建议与对策:
1.要求归还丢失的东西:告诉学生某一件东西丢失了,问有谁知道它在哪里,但不要提及“偷”字让学生知道若未经允许把东西拿走,马上归还是很重要的。指定一个秘密的地方让他在不被看到的情况下把东西放在那里。
2.要求学生写字条:如果你想知道是谁拿走了东西,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纸张上写下“我没有拿某某东西”或“我拿了某某东西,对不起”,签上名字、折好了交给你。你将惊奇地发现学生愿意承担责任。如果他承认是他把东西拿走,你要替他保密,帮助他认识这种行为的后果。
3.如果你知道谁偷了东西,就应该直接叫他返还:如果你确实知道是谁偷了东西,就不要问他是否偷了该东西,这样只会使他撒谎。而要让他明白你知道他偷走了东西,希望他还给失主并赔礼道歉。如果这个东西不在了,告诉他你希望他能够用别的东西替代或赔偿。4.就偷窃行为及其后果教育该学生:低年级学生对财产权可能理解有限,要让他明白偷窃是错误的行为;年龄大一点的学生知道这种行为不对,要让他理解偷窃行为将给他自己以及失主带来的不良后果。
5.考虑告知校长和父母:如果学生偷走了值钱的东西,而且这种行为不止一次了,就一定要告知校长及学生父母。如果他偷走的东西不在了,他必须用其他东西替换或者赔偿。建议他父母让他做额外零工赚钱来补偿。
6.保证该学生不被其他同学排斥:如果你知道是谁偷了东西,不要告诉其他人,不要在公共场合指责他。若有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得有关他偷窃的信息,你要采取措施避免他被同学排斥或嫌弃,其他学生也会仿效你的态度对待他。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遭遇的。教师要认清问题行为的性质,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或认真防范、及时矫正,避免它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采取相应的策略。
([美] Kenneth Shore,曹绍炼编译教育科学研究,2005 5)
第三节 社会公德教育是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那么,什么是现代社会需要的社会公德呢?现代社会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呢?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为什么在当前如此重视社会公德的教育?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这些就是我们这节学习的重点。
挑战我们的几个难题 .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
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
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重点中学的竞争尤为激烈,帮助同学解答难题,一教至少半小时,使自己本已十分紧张的学习时间受到耽误。
孩子问:我要不要帮助同学?帮,还是不帮? 难题是:教孩子乐于助人,还是不惜一切在竞争中胜出? .曾经有过这样的新闻: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跑。一位骑自行车的女孩停车上前扶助,不想竟被周围民众指认为肇事者,而受到帮助的老人居然不说明真相。
孩子问:应不应该去帮助受伤者?救,还是不救?
难题是:教孩子见义勇为,还是凡遇“闲事”装聋作哑? .学校门口,豪华私车令孩子的同学们侧目。父母占有的社会物质资源的不平衡,会不会引起儿童间的不平等感?
孩子问:坐自己家的车上学有什么错?送,还是不送?
难题是:教孩子生活简朴,还是承认现实,坦然享受财富? .高考命题作文中,阅卷老师每年都会发现许多雷同的父母罹患绝症之类的凄惨故事。后来老师们发现,这些故事脱胎自一篇曾获高分的作文。
孩子问:博取同情或许可以得到高分,不可以这么做吗?该,还是不该?
难题是:教孩子诚实,还是实用主义? .教师节到了,孩子给每个老师都送上了一张贺卡,但他其实并不是对每个老师都有这份真诚的心意。
孩子问:如果不是与其他同学一样把卡送到每个老师,老师会不会“区别对待”?会,还是不会?
难题是:教孩子真情实感,还是功利重于一切? .张扬自我是今天孩子的共性。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谦虚常常会丧失机会。
孩子问:谦虚有意义吗?有,还是没有?
难题是:教孩子传统美德,还是一切只为竞争?
(搜狐网)
这些都是没有唯一答案的道德选择题案例,似乎怎么选择也不错。但是,对于具体的人、具体的情境,答案恐怕就唯一了。现代社会的公德,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公民超越血缘和亲缘关系,对一切人都保持“平等待人”“互尊互爱”“克己守则”的态度,是指同集体、组织、阶级以至整个社会、民族、国家有关的道德。这里的“则”,包括各类公共法规、民约规范和不成文的约定。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社会公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等。
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依然具有道德意义。譬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等高层次的社会典范公德,像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社会利他公德规范等等,都是应当大力褒扬和肯定的。这类崇高的公德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不仅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制尊严有积极功能,而且其崇高和美好形象,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对于强化社会公德也有重要意义。
(一)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现代社会公德的核心划清个人权益与他人权益、公共权益的边界,并尊重他人或公共的利益边界。任何人的所作所为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边界为准绳。在社会公德领域,注重社会道德的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重点。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培养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自然也要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涉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一般来说,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要共同遵循,它对维系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它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非强制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情感和信念,自觉地按照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从而自动地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
目前,虽然社会公德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或者说在文明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个十分突出的不足之处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旧道德观念随之产生,出现了许多不良的社会道德意识,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情经常发生。因此,目前在我国社会中进行社会公德建设还具有特殊意义,即进行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建设,提倡尊重社会公德的教育,具有道德启蒙的意义。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中,提倡尊重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提高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基础环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奔“小康”的今天,尤其要重视发挥社会公德教育的作用,使公民社会公德意识的不断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使社会公德形成的良好氛围,成为促进整个社会道德进步的文明基础,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据说当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6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的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为没有一张废纸,就使全世界为之惊讶。这就是社会公德的力量。
(二)遵守社会公德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是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由社会公德发展而来的。作为教师,首先是社会一员,首先应遵守社会公德。其次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该遵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的特别要求,是教师有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方面。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明显地包含着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遵纪守法,依法执教。教师不仅要遵守普通法律,还要遵守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依法执教。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规定:“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坚持贯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规定:“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规定:“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公德源于习惯,习惯很多方面是教育出来的,只有通过大量的教育,学生才能认识到不足,认识到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公德由他律转化为自律,逐步加强公德意识。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教育者自然主要是教师,教师的社会公德教育自然要走在学生前面。
(三)遵守社会公德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必要条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靠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要把为人处世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还必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为学生树立道德楷模。孔子说:“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可塑性、模仿能力都很强,他们走上社会之前,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是教师,对他们进行说教最多的还是教师。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只有清清白白做人,端端正正为师,才能做个好教师,也才能教出好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从小事做起,师范无小事,社会公德作为最一般的道德准则,更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底线。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会时时刻刻盯着教师的言行。所以,加强教师的社会公德教育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必要条件。
(四)强化教师社会公德意识,提高自身素养,以德育人
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它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因此,作为教师要强化社会公德意识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身修养,以德育人。加强教师社会公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言行文明礼貌,尊重他人
教师在教书育人和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谦虚礼貌、不卑不亢,不能粗野无礼、蛮横放任,这是教师道德对教师行为的起码要求。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家长,尊重同事。总之,作为教师就要做到表率,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其他人。
2.仪表整洁,注重环境卫生
教师的仪容要情绪饱满、朝气蓬勃、光彩焕发、成熟向上,板书形象问题也应受到重视。教师的服饰首先要做到衣着整齐清洁、饰物典雅大方、美观素朴,不要奇特古怪、艳丽花哨。教师还要爱护环境,日常生活中除了自己要保持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外,还要坚决同破坏环境卫生、破坏生态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3.勤于钻研业务,乐于助人
“教学相长”,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变化。教师也要勤于学习,紧跟知识、科学的发展,教师也要根据现实的变化,紧紧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要及时与同事、家长等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要勤于、善于帮助,共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4.爱护公共财物,勤俭节约
在学校及社会生活中,教师要爱护公共财物,奉行勤俭节约,不仅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依法执教,促进学生发展
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其次,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奉公守法的模范,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学生身心和谐地成长。
国际礼仪之尊重隐私
个人隐私,就是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的个人秘密、私人事情。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且把是不是尊重个人隐私,看成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没有教养、能不能尊重和体谅交往对象的重要标志。
在国际交往中,个人收入的多少,一向被外国人看作自己的脸面,十分忌讳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打听。除去工资外,那些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例如,纳税数额、银行存款、股票收益、住房面积、汽车型号、度假地点、服饰品牌、娱乐方式等,因为和个人收入相关,都不适合提到。
在国外,普遍把实际年龄当作“核心机密”,而对于“老”字很忌讳。对亲友、晚辈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不以为意。在一些国家里,跟异性谈论此类问题,极有可能被对方视为无聊至极,甚至还会认为是“性骚扰”。闲聊时,一般都反感别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多关注。
外国人大都把自己的私人住所看成是私生活领地。他们都不喜欢轻易地把个人住址、住宅电话号码等纯私人资讯“泄密”。我们对于别人打听诸如“是哪里的人”“什么学校毕业的”“以前干过什么”等问题,认为是正常的。然而外国人却把这些内容看作是“商业秘密”,反对询问交往对象的既往经历,随随便便地擅自查对方的“户口”。
在国际交往中对信仰和政见避而不谈。在国外询问一下对方:“最近忙什么呢”“怎么好久没见到你”,外国人对于这一类的问题非常忌讳,认为向别人探听这一类问题的人,不是好奇心过盛,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别有用心”。
我们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都属于个人隐私问题。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就必须避免涉及这些问题。
(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结合师德要求,就下面几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1)孩子捡到一元钱,拾金不昧的思想,使他立即兴冲冲地去交给老师。可老师却说,唉,才一元钱,你自己拿着买只铅笔吧。
(2)老师正在强调,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尊重别人,千万不要影响大家的学习。可滴滴的手机铃声悄然响起,老师走出教室接起电话,只听大吼一声:“你傻吗?打错了!”学生听后,窃窃私语,有人小声嘀咕:“还说我们呢!”
(3)许多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时,常常说,你们如果不想学,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重点高中,上不了大学。那么,就得回家一辈子种地,累死你!(4)班会上,班主任严厉地训话:“谁再违纪,给我们班扣了分,将严厉惩处!我还听说我们班有人大义灭亲,检举我们自己的班级。你这样,还有班集体吗?还有集体荣誉感吗?自私自利,为了自己伤害集体!……” .阅读下面短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若遇到此类事如何处理?
《华商报》报道,2005年 4月 28日下午,陕西省富平县老庙镇兰山小学几个学生在教室外读书时,不断有小虫子飞到他们跟前,学生们就拿起书本拍打,恰巧被语文老师发现。老师把他们中的 8个人叫出来站在一边,让他们两两相对,互相用拳头击打对方的脸部和背部,最后老师还动手打了其中 3个学生。
3.你怎样看待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 这句话?
4.现在部分地方和学校已经允许学生因为生理需求(如喝水、如厕等)或其他原因可以在上课时间离开教室,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第三章 课堂教学中的师德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教学是一种服务性职业,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社会角色,他发挥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的职业,有其自己的特点和品质。
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他代表着社会年长一代的意愿和希望,他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向年轻一代“传道”“授业”“解惑”,使之能继承、发扬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必须掌握授课教师的基本特点及应具有的师德。
本章主要分析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及其原因。在新时期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育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以及调整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是新时期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突出了“以人为本”。新时期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重新定位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课程改革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素质,教师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难忘的一堂语文课
我刚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老树的故事》,正准备按常规讲课时,教室里炸开了锅。
“老师,老师,你看,老树爷爷是双眼皮呢。” “才不是呢,这是老树爷爷笑眯了眼,看上去像双眼皮。” “那老树爷爷为什么笑呢 ?”……
望着乱哄哄的教室,我非常生气,手中的教鞭就要狠狠地敲在讲桌上。是顺着孩子们的思路展开教学,还是将孩子们的学习思路扭到我原来的教学思路上来 ?我扫视着一双双表情各异的目光,寻找着答案:我们学新教材,学生为什么不可以从课文的插图进入阅读呢 ?对!我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调整教学思路。待孩子们平静后,我说:“这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当学生,听一听你们关于老树的故事。”
一个胆大的学生举手了。我让他上讲台为大家讲老树的故事,我坐到了这个学生的座位上。孩子们见我真做起了“学生”,都一心地听他讲故事。
“这棵老树年轻的时候可漂亮了,现在,老了,长满了皱纹。” “鸟儿是老树的好朋友,老树可喜欢它们了。”
“老树爷爷可爱听歌了,鸟儿们在它身上唱呀,跳呀,老树乐得笑眯了眼。”……
我像小学生一样专心地听着孩子们心中关于老树的故事。我惊叹孩子们如此奇妙的想象。我为什么不给他们创造一个想象的自由空间呢 ?趁势而进,我又向“小老师”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你们还有没有问题要向老树爷爷请教呢 ?”刷!一双双小手迫不及待地举起来,问题也千奇百怪。
“老树爷爷,是谁把你栽下的 ?”
“老树,老树,小鸟在你头上玩,你痒痒吗 ?” “你生病了,谁给你治病呀 ?”……
孩子们畅所欲言,自由想象,从他们脸上,我看到了畅快淋漓的神情。我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骄傲!
上述的课例贯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师采用了讲授启发和诱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把“扶”与“放”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引导—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关系。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社会前进的内在力量,需要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教师就是最主要的传授者,但教师必须认识到传授知识不等于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告诉他们怎样和在什么地方找到答案,而不只是直接灌输给他们知识。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观察和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智慧的发展。
(一)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单
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状态,建立和形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由许多具体形式构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体系。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种学习方式,而是多种学习方式(如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的组合,它具有以下特征:
1.自主性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追求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作出安排、调控,对学习结果作出积极的总结和评价。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在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意志努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克服和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心理,把情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探究性
探究性主要是指学生经历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调查、收集处理信息及表达交流等活动,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智力发展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3.合作性
合作性指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地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学习活动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上,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要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
4.问题性
现代学习中特别强调问题意识,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研究表明,当学生以自己观察发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所以,现代社会衡量学习质量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或善于发现问题,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是否有勇气面对问题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这也是目前素质教育所追求的重要方向。
5.实践性 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实践意味着体验,体验使学习进入生活领域,学习不再局限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已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学习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现代学习方式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关注环境、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为学生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6.个性化
个性化是指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差异性和独立性。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独立性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现代学习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主要应用的几种现代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调控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Holec.D.Little 和 Little.W.Holec(1981)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D.Little 把自主界定为三种能力:进行客观的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作出决策的能力;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在现代教学中,学生可在总体教育目标的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各种能力,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总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人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出能学、乐学、善学的学生,以改进教育现状,改变学生今后的生活命运。
2.合作学习
又称分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特意安排或自愿组合的情况下,按知识结构、学习进度、能力水平、个性等混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均有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组内学习通过同伴教学、游戏竞赛、个别辅导和共同学习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可采用分排练习、两人小组练习、小组活动、分行练习等活动方式,还可以灵活地采用讨论、角色扮演、游戏、采访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在不同的情境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使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因为它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且更看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教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拒绝或反对接受性学习,主要是因为在应试教育下过多地偏重接受性学习,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新课改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倡导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正代表了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三)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角色是与人们的特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教师的角色是指由教师承担的社会职责、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其实质是对“教师是什么样的人”的概括。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角色的时代定位。一定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该时代社会、教育需要的集中反映,是该社会教师素质要求的根本体现。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行、深化素质教育的时代,对教师的角色要求有了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
1.由知识的垄断者到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教育中,人们主要通过教师获得知识,因此,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凭借其知识垄断者的地位,拥有绝对权威性,师生关系成了一种管与被管,权威与服从的关系。现代社会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上成了平等的关系,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师生是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组织者,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要求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更多的支持、肯定,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尽管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管理者的角色,但是,这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而非传统的教师的“教”而展开的。所以,在做中学、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将成为今后主要教学方式。
2.由教书匠到研究者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师沟壑分明。广大教师只负责教学,研究者只管埋头搞学术研究,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教育研究成为文字游戏,教师职业成为被动的工作。实际上,教师深切地感受和认识着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他们拥有最佳的研究地位,完全可能而且应该成为研究者,使教育实践活动在不断反省和探索中改进。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指出,教师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种机会,不仅能有力而迅速地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力和尊严。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教学中教师必须摆脱自己教书匠的角色,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也就是要把教师引向教育教学研究之路。
教师研究的重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担当起以“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研究的方式以行动研究为主,即将教师的研究与他们的实际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行动研究有以下特点:研究课题来自教师实际教育活动的需要;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在教育情境中进行;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主;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技术。由此看来,行动研究比较适合广大一线教师,能起到促使教育实践和理论结合的作用。这也是对新时期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要求。3.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究者、开发者
传统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制定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忠实执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活动过程,教师作为主要也是关键的课程实施者。但他对于应教给学生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应该在什么时候教,以什么方式来教等却没有任何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育教学热情受到严重挫伤,成为师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课程的实施将使这种状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国家不再统一制定课程,地方和学校可以开发和实施
10%~12% 的课时量,同时还增设了 6%~8% 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确定了教师及课程的新理念,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做法。首先,教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因为没有课程理论的高度自觉,就没有课程实践的深刻创新。其次,教师要对新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从“教教科书”转向灵活“用教科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第三,教师要对课程的进行创新性实施。教师应实施新的课程价值观,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智慧、激情和创造力。
4.由学习上的管教者到人生路的引路人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而重在育人。教育部“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做好 2005 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讲:“各地要认真研究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重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强化教师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自觉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新时期要求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具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新时期要求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而这些要得到具体体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不能发生应有的转变,取决于教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助。所以说,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因此,要求教师教学方式随之变换。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新课程与以往相比,最主要的是培养目标的根本性改变,教学要由“知识本位”转向“学生发展本位”,“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当课程由“文本课程”转变为“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课程标准”,生成教学目标时,师生都成了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不要刻意地把“分数与升学”当作教学目标。
2.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知识爆炸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在新时期,教学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体现在教学的目标是发展主体性,重视活动与交往,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倡导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不同,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传统教学中强调“勤”与“苦”,“读书苦,读书累”也真正成为学生的感叹。实际上,人类对知识、科学的探索兴趣天生而来,并因此促进着人类的进步。之所以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感到苦、累,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了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时期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为每个学生创设平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一定要给他们多表现的机会,多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能成功。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只要教育者充分提供表现、思考、研究、创造的机会,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发挥出来,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总之,新时期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建构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课堂行为要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大一统”教育向“让每一个孩子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等途径,“让每一个孩子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3.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教师要根据“学情”施教。
4.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显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5.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 1972年提出了以《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一般趋势: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第二,从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组织学生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的知识资源。第三,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第四,实现教师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的关系。第五,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需的知识技能。第六,更密切地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第七,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后,“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整个世界传播。次年,美国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迈向学习社会》一书,具体地描述了学习社会的构想,说明了从传统学习向新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原则。进入 20世纪 90年代,出现了两份有名的阐发学习变革的报告书,一份是欧洲联盟于 1995年发布的白皮书,题为《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它的目的是指导 1996年即欧洲终身学习年的各项学习活动。另一份报告书《学习:内在的财富》,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它实际上是新世纪的学习宣言书,全面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未来和学习问题的理解。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落实“以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发展为本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设计存在偏差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设计中,很多数学教师忽略了教学目标的设计。2003年暑假,我县 300多位教师通过上课竞争上岗。上课前教学设计时间只有 1小时。令人吃惊的是,没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方案上写下教学目标。事后通过调查,大部分教师都说,短短 1个小时,教学过程都来不及设计,谁还在思考教学目标,平时写教学目标,许多都抄袭教学参考书或现成教案。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县教研室专门组织了一场全县数学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评比。参评作品中,优秀作品很少,很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不是太笼统、太空泛、太模糊、不确切、没有针对性,就是太高,或太低;有的只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没有能力、情感、态度目标;用“教师做什么”的词句陈述教学目标,陈述的是教师行为,例如“使学生”“教会了学生”“培养学生”等等,而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行为的变化。
(夏晓华)
在知识学习中走进学生心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段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下面我们来当一个小小统计员,一起来把我们班同学的生日作一个小小的统计。(师生互动,现场调查全班同学的生日)
师:现在你拿出作业纸,把全班同学的生日做成一张统计图。生:老师,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吗?
师:当然可以了。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 1:一月用橘黄色,我希望冬天的太阳是橘黄色的,那么冬天就不会再寒冷了。
生 2:三月用绿色,春天大地穿上了绿色的衣裳。
生 3:六月用蓝色,我想要是夏天的太阳是蓝色的,那么妈妈去地里干活就不会热了。
生 4:八月用红色,因为我是八月出生的,我的生日是妈妈的苦日。
生 5:十月用黄色,因为秋天地里的庄稼都丰收了,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
(大多数学生争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仍有个别学生没有发言)
师:谁还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一个瘦瘦的小女孩 G站起来,当她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学生哄堂大笑,小女孩低下了头。她涂的统计图没有其他学生的那么绚丽多彩,不少月份竟然用了灰色和黑色)
师:(指一生 A)你为什么笑呢?
生 A:老师,三月是春天,春天小草绿了,庄稼绿了,树木绿了……春天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应该绿色的呀。
师:我们来听听她的原因好吗?那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你为什么这么涂吗?
生(怯怯地站起来,低着头):……我……我妈妈前年十月生病了,去年三月死了,……我想我妈妈,我要妈妈……
(小女孩哭了,教室里骤然安静下来,原来的哄笑声没有了,许多孩子眼里充满了泪花)
师:同学们,小 G同学的孝心多么令人感动,小 G同学对母亲的感情多么深厚,这正是人类最高尚最纯洁的感情,这不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所需要具有的感情吗?请同学们珍惜自己和亲人的美好感情吧!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做统计图,为学生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时空。学生用不同的颜色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春、夏、秋、冬,不同的学生对大自然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情感。特别是“可怜的小女孩”对原本绚丽的三月寄托了自己灰色的思念。
第一个案例说明过去教师不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传统的课程目标也过于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强调知识记忆,注重“填鸭式”教学,注重科技知识;而淡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忽视知识的有意义掌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调节性学习,忽视人文知识的重要作用。许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明确、不全面、缺乏教学的层次性。
第二个案例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够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最佳结合与落实,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充分体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要求。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一)“三维目标”超越“双基”
由“三维目标”取代传统的“双基目标”已成为我们课改实践的首要课题。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忽视基础知识,而是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和整合。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知识是促进人发展的基础。我们突出以发展为本,并不是忽视知识的作用,而是强调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怎样编排知识和如何学习知识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的水平,这恰恰是为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维课程目标需要有机整合。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的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具体的学习方式包括: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问题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实验式学习、主题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二篇: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
师德的核心是什么?时代巨变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 答:师德的核心是爱与责任。
时代巨变的今天我们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也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知法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教师应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违法的事情。
2、爱岗敬业。现今的经济体制改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等对教师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应该要以爱岗敬业的精神与行动来迎接这些挑战,教师不应被这些挑战所动摇,应该要始终坚守自己的岗位,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
3、关爱、尊重和公平对待学生。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教书育人。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为人师表。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要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
6、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篇:教师职业道德案例
案例一
经济学家杨帆与逃课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
杨帆,著名经济学家,1951年生于北京,2003年调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1月4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在上“生态经济与中国人口环境”选修课的最后一节课时,因为逃课学生人数太多而与一名欲离开教室的女学生肢体冲突。据门外同学回忆,杨帆指着那个女生大喝:“站住!”并跑过去抓住其书包并称其扰乱课堂秩序,不尊重老师,要带其去保卫处。女生说杨帆一点为人师表的尊严都没有,并在扭打和挣脱过程中踢了杨帆几脚。杨帆怒不可遏,欲强行拉其去保卫处。期间很多同学加以劝说和制止。不久,保卫处的人赶到将女生带走。
思考:你是否赞同杨教授的观点? 师生关系存在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案例二 1、2014年12月15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第一中学的历史老师曾红娟发现学生杨某在早自习期间打瞌睡,在第三次对他进行教育时,杨某一拳打在曾红娟脸上,致其左眼眼眶内壁骨折,不得不去医院接受治疗。16日上午,该校教师集体走上操场,要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直打瞌睡,教师发现后并未板着面孔去训斥,而是从故事说开去。他说,英国著名前首相丘吉尔,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就寝,并说:“我的觉有一半是在汽车上睡的。”教师说:“我看,有的同学的觉有一半是在课堂上睡的。”又说:“丘吉尔被人称为一只勇猛的狮子。我看现在在课堂上睡觉的同学,今后也可能成为一只勇猛的狮子。”这位教师幽默的语言使得大家包括那位打瞌睡的学生都笑了起来,教学在轻松的气氛下继续进行下去。思考:两位以下教师的处理方法及结果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你认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困难是什么?
我们的困惑:
1、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班主任工作对学生成长十分重要,而90%以上的教师都表示不愿意当班主任?
2、为何90%的老师说热爱学生,而90%的学生却感受不到师爱?
案例三
我在单位工作很有成就感,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不怕见父母,不怕见邻居,不怕见同事和领导,但是就怕见我孩子的四年级老师。都怪我的儿子不争气,使我也总是挨这位老师的训。我儿子爱说爱动,在课堂上时常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因此事我被这位教师在电话里或当面训了两三次。“你这个家长是怎么当的,连个孩子都管不好!”“孩子的毛病都是你们大人惯的,就你们这样的家长实在太多了!”“不怎么样的家长,孩子都是这个样,瞎逞能”等。有一次,儿子因同学给他起外号,把一个学生鼻子打出了血,我在教师电话的严厉催促下来到学校。当着一些老师的面,她的第一句话就是:“看你把你儿子教育的,都反了天了!”,“这么点的孩子都管不好,你也太无能了吧?这还用我教你吗?……。”她训人的时候,神态颇为自豪,总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样子,我心里对她已反感至极。要不是我儿子在她的手底下,我非要和她好好理论一番不可。
思考: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与家长联系?你对这个现象怎么看待?它属于家校关系的应然层面吗?
案例四:
郭彬家在博罗县城,父母是一家酒店的高级管理人员,在班里调皮捣蛋,经常违反纪律,上课说话睡觉,扰乱课堂,科任老师批评他,他还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在宿舍从不打扫卫生和整理内务,休息时间到了还要继续吵闹,影响同学休息……每天科任老师和同学都会向我告状。我多次找他谈话了解情况,每次谈完他都向我保证会改正错误,但是回到班里又肆无忌惮了,而谈话的次数越多,他也就越不在乎,我曾多次就此情况与他的父母沟通,他的父母都表示会积极配合学校,好好地教育他,但是收效不大。端午节就要到了,为了感谢你对他孩子的照顾,郭斌父母到你办公室,给你送来了两盒粽子和其他应节的礼物。
讨论:你应如何接待这位家长?
案例五: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对接;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某技工学校召开为期2天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在会上争论最为激烈的是如何处理好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专业课教师认为,技工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应教什么,公共课学生不喜欢,又不要考证,因此,上不上公共课无所谓,公共课应该为专业课让路,公共课教师应该逐步转岗;公共课的教师则认为,公共课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后劲,技工学校培养的是人,而非“机器人”内容不能减,课时不能少,公共课教师必须坚守“阵地”。大家谁也不让谁,难以达成统一意见。
思考:案例中造成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针锋相对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应该这样处理? 案例七:
“老班,不好了,王刚和胡老师要动手打起来了,你快去看看。” 班长冲进办公室就喊。我赶紧放下手上的事,和班长一路小跑来到教室门口,只见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胡老师拉着王刚的胳膊,表情严肃“不许走,我们把问题说清楚。”王刚在拼命的挣脱,喊道:“放开我,不是你逼我走的吗?现在拉住干嘛?老子不读了,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再不放手,我就动手了。”
我赶忙上去,抓住王刚要挥动的拳头“王刚,有问题先和我谈谈,你这一拳头下去,问题的性质就变了。”同时,我对胡老师说:“这件事我先处理,你继续上课,问题不大,王刚和我还是很好沟通的。” 一场**终于没有闹大。
我把王刚带到学校的长廊,问他: “这里没有人,你把事情的详细情况说给我听听。”此时的王刚情绪仍很激动。“老班,我反正是不读书了,读也读不下去,你也别管我了,过几天,我就来办退学。”“这么小的一件事,你就不读书,放弃了,后面还有更大的挑战呢!亏你还是一个男孩!今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说给我听听”。
“今天,我上金属材料课实在是困的不得了,就睡觉了,胡老师几次把我叫醒,又说再睡就出去,我就问他烦不烦,不就睡个觉吗?反正我又听不懂。这时,胡老师就骂我,挖苦我,让我没有面子,于是我就拿往外走,他又不让我走,后来你就来了。”
“你平时也睡,这我们都知道,但喊你一下,你就醒了,今天怎么要喊你几次,而且还要睡呢?”我问,“别提了,从昨天到现在,我几乎都没睡,我太困了,晚上我打游戏稍微晚了一点,我妈就开始唠叨,讲的我烦,就和我妈吵了起来,我爸听到了,上来就是一个嘴巴,说我是个废人,说真的,读技校也真没意思,我也真废了,但这话从我爸嘴里出来,我就感觉他们放弃我了。昨晚我一夜没睡。”
这时下课铃声也响了。我把王刚领到办公室,让他趴在桌上先睡一会儿,并请其他老师帮我看着点。我便来到物理老师的办公室。
胡老师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家在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太好,学习相当刻苦认真,工作也相当投入,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经常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改变命运要靠自己的双手,但对于班级里少数同学,尤其是像王刚这样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习态度极为不端正的学生,态度比较生硬,言语中多带有讥讽之词,我也和他交流过意见,但他就是看不惯这样的学生:“现在的老师太难当了,不管吧,让学生睡觉,我实在看不过去,校长看到了也会觉得我无能,管吧,如果今天他跑掉了,出个什么问题,我还要担很大的责任,对了,今天的事如何怎么处理呢?班里面的几个坏家伙还准备看热闹呢?对于王刚一定要严肃处理,最好给个处分,这样班上就没人敢闹了”。
讨论:我该怎么办?班主任与课任教师之间应保持怎样的关系?
案例六:
我是广州某技工学校的教师,我月工资是6000多元,一年的总收入在7万元左右,家庭全部负担由我负责,我的妻子体弱多病,未能外出工作,每年的医药费就要1万多元,小孩正在读高中,住在农村已70多岁父母还需要我负担生活费,前几年在白云大道按揭买房子,现月供需要2000多元,因此,即使我不吃不喝,也无法承担家庭的开支。因此,为医好妻子的病,为了给父母生活费,为还房贷,为了孩子的学费……,我只好“炒更”,晚上到补习学校给学生上课,周六日到家电维修公司做兼职,我是在搞好本分工作的前提下从事业余兼职工作的,我并没有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的工作任务。
思考: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公事与私事”?
第四篇:教师职业道德案例
教师职业道德案例
1班主任教师:我在的实习班级是初一的,孩子都比较听话,相对于别的班级来说,班级里的“刺头”相对来说比较少的,但是有一天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刻,一天有两个小孩打闹,被扣分了,班主任老师把两个孩子叫来,问:“谁先聊闲的?把手伸出来”一个小孩很诚实的把手伸了出来,当时我还想挺勇敢地,接着,班主任老师拿出铁尺子打了这个学生五个手板,然后让另一个学生也把手伸出来,老师说“你虽然是没聊闲,但是你也参与了,你也得挨罚,但是你比他少一个”于是打了四个手板。
分析:我认为班主任这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优点,也有缺点,首先,对于打闹中主动的人和被动地人的惩罚程度不同,就使学生们共同感受到了,以后不能主动惹别人,就会导致以后打闹的这种行为减少,其次公平对待,使学生心服口服,被动的人也要罚,使主动的人也产生愧疚感。而且,教师没有采取体罚等方式罚学生,学生普遍可以接受。
我认为老师的解决方法也有不足之处,首先,班主任老师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去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自己商量怎么惩罚自己,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而非被动的接受惩罚,学生在商量的过程中自然会感到自己的错误,但是直接接受惩罚确没有给学生时间思考自己的错误,就算是以后不犯错了,也是因为害怕受罚。并且,虽然打手板比较惩罚的程度比较轻,但是也属于体罚的一种,教师应该用说服教育并配以一定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实习学校的教师,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一次晚上看晚自习,当时班长正在罚一名同学在讲桌旁边站着,有一个实习学校的男老师来查人数,这时被罚的学生动了一下,班长看到了就指了一下他,意思是提醒他不要乱动,这时那个男老师马上很用力的踢了被罚学生一脚,当时给我都吓一跳。
分析:男老师普遍喜欢用暴力对待学生,这就导致了在学生的潜意思里慢慢养成了用暴力对待别人的倾向,而且这个教师的行为也是不符合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人爱学生。
自己实习时的例子:1有一天晚上看自习,有一个学生竟然偷偷吃苹果,然后竟然还有另一个人告诉他给自己留一半,我听见了,当时真的很生气,教训了他们一顿,但是没有多想他们为什么这么没有纪律,下课了,我又仔细的想了一下,他们才十三四岁,还都是零零后,他们可能对保持纪律,遵守规范这件事情没有什么感觉,很盲目,也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下课了,我对吃苹果的小男孩说,你上课吃东西不仅影响别人,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你可能还小,以前不懂,以后不要不尊重老师了。然后他说:老师,你早说呀,你早说我不就懂了吗。
分析:首先,初一的学生才十三四岁,他们看起来像个小大人,但是确实还是个孩子,不能把他们当做大人来看待,好多东西不是他们人品行为不好,而是因为好多道理他们都不懂,并且就算告诉他们也没法理解,所以教育尤其是德育要依赖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育之前要考虑清楚,应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以哪种方式教育,应该怎样给他们讲道理,并让他们理解记住。2.一次看完自习,因为要放假了,大家异常兴奋,不知道怎么回事,快放学的时候都管不住了,没办法,我就跟他们说,你们谁再讲,大家放学就都晚十分钟走,可能孩子太小,还没有班集体的概念,有一个学生依然说话,我就说,晚十分钟走吧。那次之后,放学前的那段时间纪律就好了一些。
分析: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学生心中和真正老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真正的老师往往更加严厉,学生们也都把实习生当哥哥姐姐,当朋友,因此就会导致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班级的学生不怕我,怎么办?我在班级看自习大家也都说话,喊一下,大家还是唠”我认为即使是实习生也应该严格管理学生,一是对自己负责,并且更为学生负责,只要严格管理一次,或者吓他们一次,效果就会很明显。
3有一天间操,班主任老师不在,我就去管理他们上操,站在后面,看到有一个男生胳膊老是伸不直,非常难看,我就提醒他让他把胳膊伸直,间操之后,他们要走队列,我看到他很努力的走,胳膊竟然是伸的最直的一个,边走边看我,就怕我看不到他的努力,看到他们一个个走的那么认真,真是特别开心。
分析:孩子都有一种希望被关注的心理,他们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当老师关注他们之后,他们会很努力地按照老师希望的去做,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协调发展。
第五篇:教师职业道德案例
教师职业道德案例
转眼之间,大学生活过了大半,我们在老师的教育下不断学习,其间有欢笑,有泪水,但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充实,即将我们也要在角色转换间从扮演学生转换到扮演老师这个角色了。管理班级,爱护学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爱心、耐心与细心,也需要创造,需要爱心,因为,你面对的是几十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和一双双充满求知的眼睛。于是,每个儿童都有被爱的权利,也都应有发展的空间,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也尤为重要。
一、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案例1 例:2009年12月15日上午,育才学校的老师刘某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小雨做错了一道很容易的题,并且这道题曾经讲过,就很生气,于是朝小雨腿上踢了一脚,没想到一脚下去之后,小雨一直喊疼,被同学扶回家。次日,小雨家长将小雨送往某社区卫生院进行诊治,后因疼痛并伴有高烧于2009年12月19日转入巩义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2010年3月19日,小雨因右腿疼痛加剧再次入住某市人民医院,5日被医院诊断为右股骨血原性骨髓炎,因为该病,经法医临床司法鉴定,小雨右腿软组织受伤是血原性骨髓炎的诱因,二者具有因果关系。随着治疗费的增加,小雨家长签订的赔偿协议,请求被告育才学校和被告刘某共同赔偿各项损失12380.69元。法院审理后认为,被告刘某作为被告育才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踢伤原告,与造成原告血原性骨髓炎之间有因果关系,被告育才学校应承担被告刘某给原告造成的相应损失。但鉴于血原性骨髓炎系原告自身血液中带有细菌所致,且原告受伤后,治疗的不及时不彻底导致损失扩大,育才学校承担全部损失17505.43元的30%即5251.63元为宜,扣除被告刘某代为支付的5 100元,应再支付151.6元。问:⑴、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刘某的行为合法吗?为什么? 案例分析:刘某的行为不合法,因为他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规定。(2)、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应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怎样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
案例分析及评价:①教师是了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教师地位的本质特征、是教师概念的内涵。履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职责是教师的职业特征。只有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人,才具备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为此,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相应学历;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教师具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与教师职务和职责紧密相连,教师的权利义务始于其取得教师资格并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任职,终于解聘。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其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要求和基本保证。
②、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一是基于教学的宗旨和任务,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必须享有一定的对学生的管理权限,二是基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的履行,实际上具体规定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平等的关系。首先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虽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居于受教育者的地位,但人格尊严是不许侵犯的。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再次,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公正评价,教师评价不公正,学生有权向学校要求更正。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 案例2(“ 国宝 ” 教师的霍懋征)
例:1956 年,她被评为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1956 年,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周总理握着她的手,称她为“国宝”。后来,教育部要调她去工作,她答应只能“借调”;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她当编辑,她不去,只承担了教材的编审工作;全国妇联、北京妇联等单位都邀请她任职,但她最终都没有离开孩子和小学课堂。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放弃了那么多“高升”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的校长,霍懋征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我的事业在课堂,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1962 年 6 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 1966 年 6 月,她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不能回家,孩子们丢在家里无人照管,13 岁的儿子被人扎死,15 岁的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牛棚”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案例分析及评价:霍懋征认为,她说:“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一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项事业,不是一种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好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霍懋征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且愿意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于奉献。所以爱岗敬业是从事教师职业,做好教师职业的前提和基础。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案例3 例: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自杀身亡,是一场人生悲剧,令人惋惜。实际上,三毛的自杀与她少年时期在学校的一次遭遇有关。三毛读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差,她的数学老师平时对她十分冷淡。一天三毛做不出习题,老师便把她叫到面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说着,就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圈,然后让三毛转过身给全班同学看。少年三毛根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便顺从地转过身,全体同学顿时哄堂大笑。老师等大家笑够了以后,让三毛到教室的角落里一直站到下课。下课后,老师又罚她从有众多学生的走廊和操场上绕一周再回到教室。许多同学看到三毛的样子都尖叫起来。三毛在学校受到莫大的精神刺激和老师的侮辱。回家后并没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有掉眼泪。直到三天后,三毛早上去学校,在走廊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昏倒了。后来,她一想到去学校,便会立刻昏倒失去知觉。从此,三毛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自闭症,越来越怕接触外面的世界,害怕所有的人,她把自己封闭起来达七年之久。
案例分析及评价: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像三毛的老师一样,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从职业性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崇高的爱;从无私性看,教师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从原则性看,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从全面性看,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案例4 例:吕方,是济源市第一中学一名普通的化学教师。在工作中他发现在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们的厌学情绪极为严重,一首流传在校园内的由《最爱你的人是我》改编的歌谣最能表达学生的心声: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有一次他在讲氯气时,告诉学生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的化学武器。然后就提问学生:“王强,假如你当时在战场上,面对滚滚而来的氯气,你会怎么做?”“那就爬到树上呗!”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爬到树上当然会好一些,王强话音刚落,李珍就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吧?你想当时是在战场上呀,他爬到树上他不成了枪靶子了吗?我想反而会死得更快一些。”同学们哗地一下笑了,我也笑了,当即表扬了他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吕老师采用的是“课前一支歌”的方法。比如课前放《真心英雄》这首歌,课上我就会和他们聊一聊成龙的故事——成龙在成名前都干过哪些工作,工作中他受到过哪些挫折,在拍电影期间他受过多少次重伤等,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听,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母亲节我会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和他们谈一谈亲情,让他们理解父母,学会感恩,很多学生当时都留下了真挚的泪水;今年新学期开始,我让学生重新欣赏了一遍《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人生轨迹,让学生们明白了要“从残缺中求得圆满”。
案例分析及评价:吕方老师是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他清醒的认识到:应试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应试教育甚至把学生当作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吕方老师不拘泥教条,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机智灵活组织教学,着眼于受教育者素质发展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是简单的“教书匠”和传授知识的“工具”,他是知识的传输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学生道德的领路人。教育不仅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使其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 案例5 例:这天早上第一节是赵老师的课,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的迎接她的到来。上课铃一响,只见赵老师穿着鲜红的棉袄,下面的裤子乌黑发亮,长头发被烫成大波浪披在肩上,走上讲台。同学们瞪圆了眼睛,不约而同地“哇——”。赵老师没有搭理同学们的疑问,开始讲课。这节课同学们不知道听到了什么,也不知道赵老师讲了什么,只记得大波浪头发来回晃动,红棉袄在眼前闪动„„ 案例分析及评价:教师的仪表最直接地反映了教师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良好的仪表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敬重,糟糕的仪表能引起学生反感,破坏师生间应有的亲和力,从而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们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赵老师的衣着打扮奇特古怪,华丽花哨,就会使学生把注意力分散到老师的服饰上,影响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因此,教师的衣着打扮一定要考虑自身的职业特点及环境要求,要和教师的职业身份相适应,考虑它们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此,一位优秀教师为人师表,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案例6 例:辽宁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魏书生。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靠自学和实践从一个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一名全国闻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酷爱书,早年读过大量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中文专业方面的书籍,什么《哲学讲义》《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论共产主义》《欧洲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世界通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史》等等。魏书生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面对理论、面对学生、面对一切教育活动。“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魏书生带领学生视察社会。当看到祖国经济落后的时候,当看到街上衣衫褴褛的人的时候,当盛夏站在大坝上看见农民在烈日下进行繁重体力劳动的时候,同学们严肃的神情表明他们的心情是沉重的。这时,魏书生教育学生:我们国家好比一艘载着十亿人口的大船,这艘船的沉浮,关系到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这艘船落后,我们船上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这些明天的船员们都有责任,我们应该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
案例分析及评价:首先,魏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令人钦佩。其次,魏书生老师是一个乐于反思、不断创新的人。他每一天都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在工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创新。再次,从魏书生老师的成功的经历来看,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自己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教师自己也需要端正态度,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充满活力。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在提高自身知识传授能力的同时,着重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不仅接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方法。
根据上述案例及其分析评价,师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既要有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个人修养的目标,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从现实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入手,刻苦磨练,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