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

时间:2019-05-14 14:0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

第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

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新桥路小学 江涓

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包括许多方面认识与能力的提高。它是小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个体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的有利保证。

乐国安教授主持的“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与潜能开发问题研究”中,提出自我意识的发展中“五自”的目标:一是自知,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的水平,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是自信,即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水平,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尤其是那些有缺点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自信心,更要特别注意保护;三是自强,即指导学生为自己设置合理的发展目标,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激励,增强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进取精神。四是自主,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机会,增强他们做事情的自觉性、自主性与主动性。五是自制,即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控的水平,增强他们我监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一般说来,自我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心理学的研究启示我们:与参照物的相互作用和比较、他人的评价和个体认识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不断与人相互作用,也会不断接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随着个体认识能力的提 高,他们会对这些评价加以分析,进行取舍,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

1.引导学生正确地同别人比较

比较虽然是认识自己的重要方法,但通过比较并不必然产生正确的认识。如果比较不恰当,还可产生消极的效果。要是经常把自己与优秀的、先进的人比,就会觉得山外有山,发现差距,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力量;而和后进的人比,就会较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这种比较,也可能产生自卑或自满,为了使比较产生积极、良好的效果,在比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相比较的人之间,必须存在着共同的、可比的因素,也就是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2)注意比较的条件。如比较学习成绩时,不仅要看到成绩本身的多少,还要考虑到成绩差异的多方面原因。(3)比较中要着重本质的、重要的特征。如比较品德和智慧,与比较身材和容貌,前者具有更大的认识价值。但是,如果是做模特儿,身材容貌又变得很重要了。(4)比较中既注重数量也注重质量。(5)要注意横向比较,又要注意纵向比较。如既要和同学比较,又要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2.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是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之一。小学生处于“镜像自我”的阶段,教师、父母与同伴的评价与态度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独立地认识、评价自己的能力越差,就越有借于别人的态度 2 和评价这面镜子。作为教师应注意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客观地评价有助于小学生自我认识。

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要重视与自己关系比较亲密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那些人数众多、异口同声的评价;重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意见,也要重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多与别人交往,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在同伴交往中促进自己的发展。3.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正确客观地分析自己

通过分析自己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成绩,以及取得这些成就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可以知道自己在这一方面、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小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学习成绩,了解自己的理解力、记忆力、思考力的强弱以及主观努力的程度等。通过比较自己各门学科的学习成绩,可以知道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学校中还有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展示和发展学生各种兴趣爱好和才能,培养和锻炼各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现代教育主张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活动,我国已经在小学和中学开设活动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儿童和青少年发展和发现他们的才能。

以上几种方法对于认识自己都是有帮助的,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将它们结合起来用,以便比较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真实的面貌。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 自信心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情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一种积极的自我 肯定,并由此做出相应的社会行为。拿破仑曾说:“有方向感的自信心,可令我们每一个意念都充满力量。当你有强大的自信心去推动你的成功车轮,你就可平步青云,无止境地攀上成功之岭。”小学生的自信心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巨大动力源,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让学生获得成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优秀生多是屡获成功者,所以他们都具有十足的自信心,而所谓的差生则是多屡遭失败者,所以他们几乎都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阐述了自己对后进生所采取的几项具体措施,即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给点,反馈快一点。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即:成功??自信心??成功??自信心„„

2.应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

要树立自信心,就必须克服依赖心,而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与自学能力,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

3.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

研究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自然有损于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自然谈不到树立什 么自信心;只有期望适中,使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自然有助于树立与巩固自信心。南宋朱熹曾说:“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对自己能做出恰当评价的人,既能了解自我,又能接纳自我,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一般而言,能悦纳自我的人是不会对自己妄加批判,更不会对自己刻意挑剔的。一个悦纳自己的人,并不意味着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是说他在接受自己优点的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缺点或方方面面的不足,并且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他才能不断克服缺点,注意自我形象塑造,把握自己做人准则,不断完善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走向成功。

(三)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自我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执行方面,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最终体现在自我调控之上。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影响学生自我调控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和归因。行为因素主要有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环境因素主要有模仿、社会支持和环境氛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1.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只有认识、明确行动目的,才能自觉、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摆脱外力监督和管理的依赖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尚缺乏对行为目的的认识论,其行为要依靠外力的确监督,如教师在身边时能遵守纪律,教师不在时,他们常常违反纪律。他们很容易受外界的暗示,不加选择地模仿他人的行为,不考虑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只有在良好的教育下,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能逐渐自觉遵守纪律,独立完成任务。但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按照一定原则、观点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还是很差的,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督促。教师在教学中,每一项任务,每一个要求都要对学生讲清目的和重要性,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指导学生按照预定的目的和计划,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完成任务。对完成任务的儿童给予一定的鼓励,以强化、促进他们的积极性。

教师还应引导小学生确立一个合理的理想自我,既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状况,又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苛刻。要引导小学生,在充分正确的认识现实自我的基础上,确立一个既高于现实自我又要经过努力便可实现的理想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小学生不断进取,在不断地体验成功与进步中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际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将行为规则加以内化而自觉执行,可以是使儿童不必付出太大的意志努力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行为习惯应从小事上开始培养,如遵守作息时间、做完功课后收拾书包等。在生活中也应对儿童严格要求,如要儿童应该完成的任务一定要完成,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求儿童改正的缺点,就要教育儿童一定努力改正。在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锻炼了自我调控的能力。3.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归因方式。

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学生自我调控有不同影响。若儿童倾向于把自己的学习活动结果归因于可控制的非稳定内部因素,相信通过个人努力,以及时间安排、方法选择等调控手段,可以改变学习进程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就更可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相反,若个体倾向于不可控的外部归因(如运气),认为靠自己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则会削弱自我调控能力。4.创设良好的心育环境。

模仿、社会支持、环境氛围等都是影响学生自我调控的环境因素。如对自我调控学习榜样的模仿,能够提高学业不良学生的自我功效。尤其当学生认为榜样与自己各方面极为相似时,这种模仿特别有效。社会支持来之于教师、同伴或他人的帮助,以及文字、图表、画片、公式等其他形式的符号信息。开放的课堂氛围是另一种影响学生自我调控技能发展的社会支持。开放课堂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篇:1.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模式典例及分析朱保弟

一、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在国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所提出的要求和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察觉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是具有普遍性的核心问题,在学校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表现为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过高,在挫折面前容易出现失落感,并逐步转化为自卑、自弃。在于学生交往中,还发觉学生自我中心明显,在群体中不善于和他人正确相处,不易接受他人意见,生活上的自理性、工作上独立性、适应社会的自主性尚有不足。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因素更是常常处于前沿地位,牵引着学习行为,影响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能力,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二、研究基本思想

(一)课题界定

1.课题界定:

小学的学习是一个关键阶段,别让成功成为学生一个遥远的影子。“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模式典例”研究,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现代课堂教育结构理论,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基础、学科特色,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的课堂教育模式。

2.关键性词语

(1)自我意识: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人对自己的认识及调控,它能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

(2)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基础。全面、准确的自我观察,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经常、深刻的自我体验,积极、有效的自我实践。(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勇于表现自我,敢于评价自我的意识与能力,不断自我完善。)

(3)自我管理:学习上的自主性,对学习时间和节奏的控制;行为的控制性,在学校、课堂中能按行为规范、道德和准则来控制自己;情绪上的自调性,能在自己情绪激动振动时,调节自身的情绪,取得心理平衡与稳定。

(4)自我教育:学生把教育者的正确要求内化为自我的心理需要,并以此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分析、自我激励、自我改善,使自己不断增强广泛的适应性。

(5)自我体验:在教育活动中激发自己的兴趣,增强参与感,学会正确地体验,提高体验能力,从而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自我意识。

(6)自我与他人协调:培养学生再班级、小团体活动中从小乐于交往的意识和学会交往的能力。

(二)研究目的和价值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与他人协调的能力,班集体力争一带一,以一带片,形成良好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为学生持续性发展,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奠定基础。

(三)研究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康德自我意识理论和Emotionel Quetienl(E、Q)之说。

康德的自我意识结构有四个特点:(1)作为“我思”的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的“自我”;

(3)自我意识的自动性(或自发性);(4)作为反思的自我意识。它表现为一种主动的概念性的自我理解。

EQ之说:情绪智力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它的内涵要素:认为自身的情绪,善于管理心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EQ要素集中一点就是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三.研究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二000年三月—六月,调查及文献资料的收集。

二000年三月,成立《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模式典例及分析》课题组,课题组由朱保弟任组长。

二000年四月,开始对我校如何进行《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教学模式典例及分析》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研究方案。

二000年五月—六月,课题组开会讨论,以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并开展收集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二000年九月—二00一年六月,课题实施阶段。

1.三——五年级开设心理课课程,每周一节,有专职、兼职心理教师任教。在学生难以确定自己的心理需要或是否存在什么心理问题时,主动地送到学生面前,送到学生心灵中。

2.学科教学渗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主动地向学生提供发展健康地指导与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意识。

3.二000年五月,校、区级教学公开课、观摩课,体现课堂教学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4.开展主题班会和雏鹰争章等活动体现自我。

第三阶段:二000年七月,撰写论文。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教学技能心理训练摸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应该建立在教学情景的类型系统、教学决策的对策系统和教学技能的动作要领系统。众多的教学活动中积累起来的调节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的经验,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的问题------条件进行诊断和决策,并借以控制教学行为执行的特殊操作;学生对教学活动中

在课题研究中,摸索出了几种有理论指导,又行之有效教学摸式,有情景式、渗透式、“自我”式(开放式)等,这里举两个典例加以分析。

(一)情景式:心理健康课是这一模式的典型课例。

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活动为主,强调全员参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调控自己等,实现完美。这里以顾艳老师的《喜欢我自己》一课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教学环节的组成:

1.创设情景,体会激情

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逼真的情景。教师设计学生乘坐太空船,随着优美的音乐,来到地球,寻找童年的我(有环境布置),同学每人手拿几张照片自由结伴,叙说童年的我一件有趣的事。通过与现在的我相比较,体验长大的我有些什么不同,童年的稚,童年的趣,激起自己的情感浪花,我喜欢我的童年。

2.参与尝试,自我体验

活动的景,自我的情,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后,教师紧紧抓住学生被陶醉时情景,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学生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兴趣、性格、情绪、特长等,我有我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让学生体验到如何自我心理保健,既不过高估计也不自欺欺人,通过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活动,体会到我不但喜欢童年的我,还喜欢现在的我。

3.自主创造,情感体验

教师抓住学生现在具有小本领,自主创造,进行展示,增强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展示后得到教师信任的目光,学生友情的鼓励,使自己情感进一步升华,现在的疲惫、烦恼、困难都能克服,描绘将来的我是祖国的栋梁,激发起自己更喜欢将来的我。

(二)渗透式: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校课程的目标和重点,在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前提下,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困难,机智灵活地处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较好地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品德以及情感等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培养。这里以王春根老师的《面积与面积单位》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教学环节的组成:

(1)从生活实例中创设情境

课中让学生猜老师的身高、让学生介绍自己家的新房面积、在铅笔盒上找最大的面、寻找身边的面积单位、估计黑板、国旗、课桌的面积等,通过让学生猜、模、找、想等,让学生饶有兴趣形成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由于举例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理解知识内容又兴趣盎然。

(2)在问题线索中自主学习

有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线索,学生自主探索。王老师在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教师演示知道比较两个平面面积可以采用观察法和重叠发后,安排学生就教师提供的三个教具,比较它们的面积的大小,学生不仅灵活地运用观察法和重叠法得出结论,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心情愉悦,为自己了不起的“发现”了结论欢欣。

(3)在寻找问题中协作学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看、剪、想、找、提等方法,小组讨论、交流、补充、修正、在小组中学生选择各自角度发表见解,互相补充、互相争辩,加深每个学生对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的理解。

(4)在质疑过程中效果评价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小结鼓励学生质疑又是效果评价的好办法。老师说: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有没有平方千米?平方毫米?为什么长度单位上要写“2”?不规则图形有面积吗?为什么不用圆规定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的好问题,给学生一种发现的感觉。

(三)“自我”式:

“自我”式又叫开放式。这一模式课堂教学完全由全班同学一起确立主题、设定主题、制定计划、发动全班同学动恼、动口、动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教师起到一个参

谋的作用。“自我”式最大难题是没有中心,确定不了主题,教师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学习方法教育、心理需求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等开菜单供学生选择。主题班队会就是这样,分四个阶段都体现“自我”。

1.准备阶段:自设主题、自我参与

活动内容确定后,形式选择到具体活动实施,完全由学生组织安排,学生分工合作,有的根据主题去图书馆、网上等搜寻资料;有的排练节目、采访名人等,激励学生参与,主动地、创造性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2.展示阶段:自我体验、自我强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有情可触,让每个人都充分展示自己,在乐中展示素质,在乐中接受教育,在乐中得到启示,在乐中树立人生目标。

3.反馈阶段:自我监督、自我评价

活动把教育内容有机糅合在一起,依据亲身体验,经常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认识自己的时候,应重视同伴的评价,他人的评价更具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近,说明自我认识较好。反之,反省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

4.发展阶段:自我协调、自我完善

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不能一概而论,而是不断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自我创新,促进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转化。

这只是两节课例,要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还必须不断进行强化,学生亲身参与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体验,逐步产生心理定势,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研究结论

(一)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教育者

要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在学校整体运作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教育者。在实验中发现,教师心理因素(指认知因素、人格因素等)和教师课堂行为(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成果、心理等起关键的因素。教师具备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能力、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反之也然。教师课堂行为中能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如情景式、讨论式、渗透式等结合讲解,及时应对学生情绪、态度的变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等教学更有成效;而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教师面带笑容、认真听

取学生回答等),对学生的人知也可以起到强化、加深、鼓励等正效应。

(二)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

不管那种模式的教育,通过教师和学生双边有效的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主动进行探究,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活动中,学生才真正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同样“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共同愿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模式研究正是符合这一原理,在学生力所能及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更理想的发展。

(三)模式是一种载体

模式仅仅是一种载体,教无定法,要根据教师的能力、班级实际、学生基础、课的内容等主、客观情况灵活使用。为了让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教学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在协作中培养自我意识;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利用。

(四)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使课更具完美

教学信息的网络化、教学形式的媒体化,为学生创设一个易于参与的学习氛围和情景,有利于保证课的质量。

第三篇: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人关于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其中“我”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我的身体、我的东西、我的家、我的表现等等都属于自我意识。3-4岁年龄段的小班幼儿已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已经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来与成人、同伴交往,来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但由于现代子女多是独生或独二代子女,很多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不加选择地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导致很多幼儿自我意识的负向发展,形成了一些消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行为,比如任性、不会与别人分享,把别人的东西视为己有,与同伴争抢玩具等。因此,采取必要的教育行为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之进行积极的社会化发展,在小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认识自己”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步入集体生活,其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常如此表现:自己的玩具不允许别人玩,自己的椅子不允许别人坐,幼儿园的玩具经常会带回家,喜欢和别人争抢玩具等。这些都说明他们对“你的”“我的”还分辨不清楚。

鉴于此,可以开展“认识自己”的主题活动。首先,引导幼儿认识我自己,让幼儿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与别人不同,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性别、年龄等。

其次,引导幼儿认识“我的家”,让幼儿说说家里的人,家里的玩具,使幼儿懂得幼儿园的玩具与家里的玩具是不同的,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小朋友应该一起玩等。

最后,引导幼儿相互交换“我的宝贝”,请幼儿把自己心爱的宝贝玩具带到幼儿园里来,并与同伴相互介绍自己的玩具,大家共同交换玩具玩,玩完后再将玩具送还同伴。结合“认识自己”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可以在班内创设“玩具屋”和“图书角”两个主题区域,幼儿在认识、介绍、交换、分享自己与同伴的玩具、图书等诸多游戏活动中,也就分清了 “你的”“我的”,并分清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这样,小班幼儿争抢玩具、拿别人东西等现象自然减少,其良好的自我意识也开始初步形成。

二、以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为基础,让幼儿扩大自我意识体系

随着幼儿接触的人和物增多,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随之扩大了,我们应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正确发展自我意识。班上某个幼儿未能正常入园,我们总要询问他是否生病了。如果生病了,我们表示关心,并引导幼儿制作一件小礼物赠送给生病的幼儿,以使幼儿潜移默化的懂得平时不但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自己周围的人。

元旦联欢会,我园举行了幼儿体操比赛,我班幼儿表演的节目非常精彩。我们告诉小朋友这是大家的光荣,老师和小朋友都应该为之高兴,以使幼儿从我自己的意识扩大到我们的班级。

平时活动中我还经常带领幼儿参观本园的园设和活动场地,使小朋友感到幼儿园的美丽,教育幼儿要爱幼儿园,爱护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玩具图书,尊重幼儿园里的所有老师和工作人员。

结合家长工作,让家长在平时有意识地引导小朋友观看宽敞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辆行人,看高大的建筑物,引导幼儿认识到这是我们的家乡,教育小朋友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正确的发展。

三、适时利用评价鼓励机制,让幼儿学习应用自我意识

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还应注意让幼儿逐步学会通过自我意识较清晰地评价自己和别人。为此,我们在班上创设了“我最棒”专栏,根据小班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幼儿进行评价奖励。

比如贴一个小红花、一个笑脸或一个小红旗等。每次贴小奖品,我们总忘不了应用自我意识,让幼儿说说为什么得了小奖品,没得小奖品的小朋友也讲讲为什么没得到小奖品。有的小朋友说:“我也想得到小奖品,但我平时喜欢乱扔玩具,等我改正了,我也能得到小奖品了。”幼儿的这些话,充分表明,经过教育,幼儿已经能较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幼儿的自我意识已在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了明显发展,而这也成为了孩子良好品德行为发展使之进行良好社会化发展的动力。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文摘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当今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我认真发现各种问题,认真思考、研究各种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论著,在吸收前人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个案,从学生的自信心理,创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以及将心理健康问题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几个方面。【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各种压力之下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独生子女中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以及家庭残缺儿童问题,西部留守儿童问题,以及海外留守儿童问题的心理缺陷都严重影响着儿童健康状况。因为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况。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1]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稳定的情感;

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

4、智力正常;

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因此本文将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出发从各种方面论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自信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由家长或者教师对孩子从小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逐渐学会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使他切实地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信任孩学生,调动学生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和表扬、切忌包办代替,更不可打击、讽刺。这样既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又培养了自信心。对此,可以通过名人效应让学生在认识自我中培养学生的自信。笔者认为教师在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名人为榜样来引导学生培养自信心理。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还要老师善于发现学生并且肯定学生的各种优点。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尊重和信任学生不仅符合心理在儿童阶段的心理特征,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情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理。

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是一个特殊的过程。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这种锻炼机会本来就很多。因此必须建立符合学生的心理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阶段的不同特征建立各种不同的目标。并且让学生自主独立,教师适当时候可以加以引导。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做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实行轮流办委制,让每个学生都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这种给学生自主锻炼的舞台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理。因此在锻炼中培养自信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自由。因为对困难的成功跨越,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都会增加一份自信。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锻炼是一种最为实效的增强自信的方法。

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我发现让有心理缺陷的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理。在集体生活中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我认为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马卡连柯说,班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由于目标的一致、行动的一致而结合起来的,有一定组织机构和组织纪律的统一体”。[2]集体主义教育主要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原则,集体荣誉敢的培养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以他为家园的主体中来,发挥了学生的主人公作用。所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自觉的意识到作为集体的成员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更加热爱集体,珍惜集体的荣誉,并能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情感。

综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特别是有心理缺陷的学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创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它给孩子耳濡目梁、潜称默化的力量,环境是立体化的、从头到尾的“三维教材”。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有必要创造合理的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学校根据小学生接受教育的特殊性,不断优化这个关键育人环境,使小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人际环境、学习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增强他(她)们的学习信心和生活情趣,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一是营造优美校园文化,环境熏陶育人。校园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对陶治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品质至关重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笔者在对小学生的心理缺陷和心理健康问题的行为表现中发现,一定心理因素的沉淀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有建设性的意义。心理学家在研究发现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正常的行为表现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景,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多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儿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3]因此,我认为,学校主动的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是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因此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对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应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笔者从一些学校的调研中发现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是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受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中师生关系、教材、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信息等问题,对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见解和探索有以下几种方式: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一方面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

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4]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5]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体现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的基本精神。笔者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首先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入手。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为基础,创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的育人环境,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有重要意义。【注释】

[1][2]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3] 克罗姆布鲁兹,《中小学生理健康教诲》

[4] 克罗姆布鲁兹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五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共处。由此可见,当今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少年儿童的可塑性很大,模仿性很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这正是逐步养成各种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和最佳期。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行能力,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存在不良行为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理论指导下,我校正积极参与实施课题的研究工作。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与自理能力入手,把行为习惯渗透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尝试通过课内与课外、教学区与生活区等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生活、做人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可以产生迁移的作用。如: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的形成,高尚情感的培养方面起到相辅相纪的迁移促进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爱清洁、讲卫生,能迁移到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成为一个时时处处比较自觉、办事细致认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遵守社会公德、讲究精神文明的人。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卫生面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总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课题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思路和具体作法。

一、感受美,创造美

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并感受到洁净之美,才能对脏丑现象产生强烈的恶,才能产生不清除脏丑现象心里就不舒服的情感。我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看录相,去欣赏文明之国、文明城市、文明校园的美,举行“我爱整洁之美”剪贴报制作比赛。并让学生实地参观,开展最最美庭院、最美教室评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干净、整洁就是永恒的美。在此基础上,结合劳动教育,培养合精神,教会学生创造美,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督促学生搞好个人卫生,认真负责地做好值日,并定期检查。和家长一道,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教会孩子收拾文具、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养成及时清除垃圾废物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家庭形象、班级形象、学校形象),约束自我,做到不乱扔、随手捡,创造行为美、环境美。

二、严格约束,循序渐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前认真作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课堂常规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落实,课前要求学生带齐学习用具,上课时我首先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我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

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倡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着重教给他们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第二个月着重教会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

三、以身作则,并重视家庭教育及家长的表率作用

少年儿童有很强的模仿性,成人的言行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老师、家长都是他们卫生知识的传授者,其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因此,在爱清洁讲卫生方面我注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到有意识地来影响少年儿童,使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蒙教育。

同时在班上开展“卫生之家”,评选活动,家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家长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学校卫生工作离不开家长的鼎立支持,一个从邋遢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对脏丑现象就会熟视无睹。为此,我们重视家教指导,要求家长重视孩子们卫生习惯的培养,并率先示范,为孩子营造整洁、清爽的家庭环境。

四、对于不良行为的学生采用科学的矫正方法

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生活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班集体的生活习惯状况是通过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我都做出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生活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成因有哪些是属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我都认真分析,并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同时,让生活习惯好的学生成骨干,作为榜样带动生活习惯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予以鼓励。

科学的方法来源于教师的学习和实践,为此,我认真学习了《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不良行为矫正方法》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总结成功经验,自觉提高自己科学育人的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易行难,改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教师的督促,需要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的熏陶。只要我们找对了方法,并常抓不懈,就一定培养出一朵朵文明之花。

小学一年级新生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

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重点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学习,我自己的几方面想法和各位家长商讨一下,向各位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纪律方面

(1)孩子的礼仪教育。在家尊重长辈与父母(来去要打招呼);看见老师、同学养成招呼的习惯。让我们的孩子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学校和老师同学。

(2)孩子的合群教育。有的孩子喜欢搅扰、进攻同学。这也是教师关注的。希望大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多规范自己的孩子。毕竟,对于那些多动和富于攻击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们自己——天长日久,他们会成为人群中不受欢迎的孤独者。当然,教师会竭尽全力,不让那种情况发生。作为家长,对此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的教育。课间游戏、午间休息做到文明安全;活动做操排好队,听从指挥。一个注意事项是家长接送孩子的要求:如您的孩子要搭校车,今天不搭了,请家长一定要给管车老师打电话。至于不搭校车的家长要注意,我们下午第三姐活动课,上课的教室不一样,所以你最好和孩子约定一个固定的地点,每天放学后在那接他。

(4)孩子的集体活动。学校开展集体活动要准时守纪,要支持孩子去参与,做好接送工作。(二)卫生方面

每位学生都带好纸巾、水壶,不带饮料零食进校园;随天气的变化,要记得带好雨伞、雨衣,自己采取一定的方法去记住。在学校学习期间,不要让孩子把玩具和零食带到学校,也尽量让孩子不带零花钱,懂得节约。另外,要记得给孩子剪指甲,少先队员每天要记得佩戴好红领巾,否则给班级扣分,影响集体荣誉。(三)生活方面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是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少孩子早晨起不来床,甚至来不及吃早饭,饿着肚子去上学,结果到了第三节课,精力不充沛,以致头晕、肚子疼。

二是书包里的书本文具要让孩子自己收拾。第二天上什么课,头天晚上要把书装好,铅笔削好,本子放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若家长代劳,孩子第二天到校后很可能会不知学习用品放在何处,经常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

2、放手让孩子做家务,会帮忙做家事的孩子会学习。

孩子自己的事情当然让他自己做, 除此之外给小孩与年龄相符的工作,不但家长轻松,还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帮忙中小孩可以培养出好奇心与自发性,不让小孩帮忙,就是剥夺他们重要的学习机会.提醒家长要注意宽容与忍耐,就算小孩做不好,也不要当面抱怨,做家长的待会儿再偷偷重做一次即可,如果小孩弄得一团糟,也不要生气,为了教育,一定要让他做家事.当他做完了家长要向他道谢“谢谢你帮忙!”告诉他,要认真做,不要随随便便,养成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好好做的态度.另外,帮忙做家事有助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各种能力.在让小孩帮忙时,应该教他,例如:不要将油腻的碗盘叠在一起,擦拭餐具时不要将比手大的餐具拿在空中,以免滑落打破.应该放在台上,边擦拭边移动.这不单单是教他知识,技术而已,也是教他做事的顺序,培养判断力,洞察力.一旦决定家长孩子一起做菜,就必须先订计划,列出需要的材料,然后上街购买,准备用具,调味料,可以请小孩说说看,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调理.经常帮忙做家事的小孩,很自然就记得诀窍,读书,做题,写作文等都得有计划,有顺序,所以帮忙做家事的孩子多半是成绩优秀有自主性的孩子.3、必须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机的时间.长时间看电视的小孩,会流利地和人交谈,具有协调性.但问题也很多,很多调查都指出,看太多电视会带来负面影响.有报告指出,看电视的时间越短,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越佳.因为小学生听看的节目,以娱乐性质的节目居多,不需要像读书般认真思考发挥想象.只是一直坐在那儿,看着不断变化的画面,感到有趣而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被动的性格,持续盯着电视看的小孩,的确缺乏集中力,会变成不安定的小孩,这类孩子缺乏感动心的倾向,不大会思考问题,所以成绩不好.“电视儿童”总显得没有活力,因此有些学者还主张,12岁之前的小孩不应该看电视.原则上不要边看电视边用餐,聊天,每天限制时间,而且规定完成功课才能玩,节目内容也必须注意,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针对节目内容充分交换意见.(四)学习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带来益处,现在我们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老师会严格督促他们,在家里,需要家长的督促.他们一放学回到家,就要让他们把当天的作业先完成.做作业的时候,坐姿要端正,不要让他趴在桌子上或是脚翘着,跪着,否则在学校学的好习惯就全忘了,这样我们老师在学校做的都是无用功了.2、做作业要一心一意,不能让他们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或者写一会儿玩一会儿,这样容易使他们分散注意力,不能专心致志完成一件事,将来功课多了就无法按时完,这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写完作业,要让他们自己整理书包,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主要是铅笔要削好(要求每个小朋友铅笔盒里有5支削好HB的铅笔)橡皮准备好,课本与本子要带好,看一下课表是否有体育课,注意第二天的穿着.平时我们家长要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多给他买一些课外书,多让他知道一些科普知识,法制知识,安全知识。每天在相同的场所,相同的时间用功.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年级的孩子,一般注意力时间较短,稳定性也差。所以当孩子看书写字时,家长要尽量避免在一旁大声讲话或看电视,最好是坐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看书,既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又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久而久之,对孩子注意力的养成便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家里为孩子布置一个学习的小天地。书桌、椅子的高度要适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和优美的学习环境。

下载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内容摘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成功与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本文从以......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他律”与“自律” 自律,是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自己,影响自己,促进自己进步的一种自我努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活动。对小学生来说,自律......

    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是小学阶段,关键之关键又是小学一、二年级。它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习惯的最关键时期。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融化了的铁水,可以......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一位儿童教育学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应该从孩子还在摇篮中就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品德......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课题阶段性总结 本课题自开展实验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九条也明确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我从事低年级教学已经几年了。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还不懂事,如上课坐不住,肯讲话,好动。思想开小差等坏习惯,,要不断进行组织教学,上一节课至少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