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讨会”召开

时间:2019-05-14 14:0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顾与展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讨会”召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顾与展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讨会”召开》。

第一篇:“回顾与展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讨会”召开

“回顾与展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讨会”召开

2006年6月10日,来自全国高等学校的一百余名代表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回顾与展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讨会”。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改革计划”项目的组织者、项目主持及参加人员、“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部分作者、部分高校领导和其他特邀代表。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等到会讲话。北京科技大学柯俊院士、北京大学赵凯华、清华大学萧树铁等专家参加研讨。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南京大学卢德馨、西安交通大学马知恩、西南交通大学吴鹿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万后芬、上海交通大学洪嘉振等先后作了专题发言。

1995年,原国家教委先后两次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报告会,正式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拉开了大规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幕。至2000年,“改革计划”项目圆满完成,取得了重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38家出版社共出版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930种,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改革计划”项目经费的主要支持者,承担了其中636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全部近百种代表国家级水平的“改革研究报告”的出版任务。近年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其作者屡获殊荣:有17位作者获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入选“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有175种,获优秀教材奖的有147种,有267门国家精品课程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为主讲教材,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的有70余个,尤其是在1999年的科技教材评奖中,“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囊括了所有的一等奖和半数以上的二等奖。据估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己累计使上千万大学生受益。

与会代表结合“改革计划”项目回顾和总结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的经验,客观分析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当前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进行了展望。代表们一致认为,当前,一方面要重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工作,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和探索新时期教材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建材建设水平。代表们对高等教育出版社长期以来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支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该社近年来投入巨资进行的“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很多代表认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换代教材将成为又一名优教材品牌。

第二篇:21世纪中俄关系的回顾与展望[范文]

21世纪中俄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中俄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综述

许华

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之际,为配合中俄关系史上的创举——“俄罗斯国家年”的活动,加强中俄两国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科学院于2006年6月19~20日在中国北京共同举办了“中俄社会科学论坛”。论坛由“中俄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和“全球化与中俄经济”国际会议两部分组成。该活动为“俄罗斯年”的国家级项目之一。

“中俄关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复旦大学、辽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和学者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方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俄罗斯人文基金会等机构的知名汉学家及其他专家共6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此次活动旨在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的学术特色和优势,给中俄两国研究历史和国际关系问题的学者提供一个相聚 一堂的机会。会议共分3个研讨单元,议题分别为:中国和俄罗斯历史;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地区合作。

一 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在会议的主旨发言中指出,国际和地区形势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受挫之后并没有出现本质性的改变,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有新的发展,地区争端和冲突不断升级,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地区形势为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中俄两国维护国际和平,利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战略协作面临新的考验。同时,中俄战略协作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世界和平力量在增长,国家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中俄两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增强了中俄两国影响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外交运筹能力,而且也为两国多领域合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潜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静杰研究员认为,中俄两国面临相同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集中于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对俄罗斯来说,就是要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对中国来说,就是首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这样,两国的外交面临的中心任务都要为保证国内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首先是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中俄是毗邻而居的核大国,彼此如果不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外交任务。如果俄罗斯不同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不可能在自己的周边形成“睦邻地带”。进入新世纪,中国为了抓住有利于国内发展的历史机遇,制定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俄罗斯既是大国,又是中国的邻国,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处于“关键”和“首要”的地位。所以,中俄都把发展两国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战略优先方向”,都把对方作为“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通过同中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东部和东南部的稳定。中国通过同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通过建立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使其战略屏障向北和向西延长数千公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认为,中国和俄罗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两个地域辽阔大国,也是两个毗邻而居的全球性大国。无论从国际力量平衡还是从地缘政治来看,中俄关系的意义都超出双边关系的范畴,而对整个世界战略格局变化具有重大影响。

二 中俄关系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Ю.М.戈列诺维奇教授认为,苏中关系之后的中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是中俄两国400年交往历史的继续,也是两国人民关系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Ю.М.戈列诺维奇认为,两国关系的历史教训在于:为了保障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两国有必要联合起来,这是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各自国家所面临的危险不是来自对方,而是来自外部或来自各自国家内部;历史证明,意识形态和政治(党际)联系在两国关系中是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时代是必需的,它能够促进各自国家内部重大事务的解决,也有助于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各自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意识形态和党际交往从国家关系中分离出来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两国关系的稳定性。总之,两国应保持永久和平,相互尊重各自独立性,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构筑国家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认为,中俄关系堪称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密切交流和友好相处的典范。中国和俄罗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渴望了解对方,让对方更多的了解自己。中俄两国社会发展的文化选择,拥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А.А.鲍克夏宁在《大清一统志》的基础上追溯了俄罗斯与中国交往的发端;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所长И.Ф.波波娃介绍了该所馆藏的珍贵的中国资料,其中的《敦煌特藏》和《黑水城遗书》尤为学者关注;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Б.Л.利弗京介绍了俄罗斯研究中国文学和俄罗斯的汉学教育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的黄立以中国国家图书馆基藏书籍为基础,介绍了20世纪以来我国对俄国—苏联史研究的情况。三 中国和俄罗斯在全球性事务和区域组织中的政治合作及经贸关系

近年来,经过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取得根 本改善和持续发展。1996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使中俄关系达到全新的高度。此次与会的中俄代表一致认为,当前是中俄关系的最佳时期,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广泛的共同战略利益的基础上的。

著名俄罗斯汉学家М.Л.季塔连科院士从执政能力、国土资源、人口、经济、军事和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中俄合作的巨大潜力,并对两国在双边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做出了评价和预测。季塔连科指出,保持中俄两国国家安全利益的统一,继续发展同中国的互利合作,将成为带动俄罗斯,特别是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巩固其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这一合作有利于巩固双方的国家和国际安全,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两国利益的分歧和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们在睦邻友好的基础上是可以得到克服和解决的。

李静杰研究员把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具体表现归纳为8个方面:中俄关系顺利实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举办“国家年”活动;经贸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认为,保持全球力量格局的战略稳定,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宁;经贸上的互惠互利、平等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最大限度的合作“双赢”局面;开辟新的渠道与思路,建设性地处理一些重大的地区性危机,为周边地区实现繁荣与和平提供引导性作用等因素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三大基石。

经贸合作是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物质基础,也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中,能源、劳务输出和交通设施建设等问题是近年来关注的焦点。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A.B.奥斯特洛夫斯基博士对中俄能源合作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修建向东北亚地区输送油气的大型项目,不仅能帮助中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同时也将解决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发展问题。奥斯特洛夫斯基指出,俄罗斯现有管道年运输能力为3.2亿~3.3亿吨,远远低于俄罗斯石油开采能力,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石油开采能力是6亿吨,1999年为3.05亿吨。

因此,奥斯特洛夫斯基得出结论,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将扩大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促进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帮助亚太国家解决21世纪能源短缺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恰恰相反,应该修建从东西伯利亚到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其支线应通往中国。

关于劳务输出问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В.Я.波尔佳科夫教授认为,中国对俄罗斯的劳务输出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俄罗斯内务部联邦移民局的资料显示,在俄罗斯境内的取得俄罗斯官方许可的中国劳务人员从2000年2.6万人增加到2004年9.4万人。但是,俄罗斯学者В.И.沙巴林指出,中国对俄罗斯的劳务输出问题经常被人与“人口扩张”相联系,中国向俄罗斯输出的劳务人员的素质较低,还有一部分是非法移民,对双边合作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俄罗斯学者呼吁中俄两国应制订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劳务输出的行为。

中俄贸易额的增长与两国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紧密相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向中国输送石油数量的持续增长,在短期内提高铁路运力和过货能力,认真改造俄罗斯和中国的货运系统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

В.Я.波尔佳科夫教授在报告中提到,俄罗斯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制订了专门的“向中国输油”方案。该方案规定,后贝加尔斯克—满洲里段的过货能力将从2005年的520万吨石油提高到760万吨。除此之外,还将从萨扎沃斯克(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修建新的铁路到达虎林(中国黑龙江省),过货能力将达到每年500万吨。

В.Я.波尔佳科夫教授指出,中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升温不仅因为“石油因素”,他援引俄罗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М.德米特里耶夫(《关于2006~2010年中俄经贸合作发展规划的谅解备忘录》俄方起草者之一)的观点:如果运输跟不上,中俄贸易不可能超过每年400亿~450亿美元。俄罗斯和中国正在实施一项在2010年前使中俄年货运量达到4 000万吨的计划。2004年俄罗斯与中国的货运量为2200万吨。俄罗斯学者估计,2010年前俄罗斯为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年投资额将达70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中俄两国投资的重要增长项目。

关于两国在地区层面的合作,中俄学者都认识到中国在亚太地区,尤其在东北亚的重要地位,认为中俄战略伙 伴关系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和稳定水平的基本因素之一。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学者Ю.В.楚多杰耶夫指出,对于俄罗斯来说,要想在亚太地区的有所发展,必须与中国保持长期合作,中国将一直是俄罗斯亚洲政策的基本取向。В.Я.波尔佳科夫教授认为,在俄罗斯的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战略中,中国不仅是最优秀的,而且可以说是最合适的外国伙伴。

同时,俄罗斯学者也指出了目前中俄地区合作的不足。М.Л.季塔连科院士指出,中俄两国在地区层面的合作少于在全球层面的接触和合作。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所长В.Л.拉林教授认为,俄罗斯对中国的定 位不够明晰,缺乏具体的涉及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方面的长期合作计划,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中俄合作往往停留在政治层面,而无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得到进一步加深。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提出了加强中俄地区合作的方向:开展科技合作;拓展企业之间的联系;鼓励民间投资;进行多边合作以及培养人才。

四 对发展中俄关系的建议

在为期两天的大会讨论中,与会代表回顾中俄关系的历史经验教训,展望两国关系的未来,为推进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出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议。

М.Л.季塔连科院士提出,对俄中双方最为理想的模式是,两国睦邻合作关系取得全方面发展,并在经贸和社会交往实现突破的基础上,转向更有效的合作发展。这种模式能够推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发展,加强俄罗斯在东北亚和亚太地区的影响,使其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对华合作交往中得到实际利益。俄罗斯振兴和富强之路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Ю.М.戈列诺维奇教授和李静杰研究员都关注到,互信是中俄两国关系稳定的基础,为了实现进一步加深两国的互信,双方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民间,尤其是青年中间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李静杰研究员认为,中俄现在都是迅速发展和变化的国家,但是,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过去年代。中国人不太了解新的俄罗斯,俄罗斯人也不太了解现在的中国。俄罗斯存在的“中国威胁论”说明,尽管两国走上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轨道,但是毕竟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文化和文明的传统是有差异的,两国各自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而这种利益不可能总是一致。从战略态势来看,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国家,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很长时间处在战略收缩状态。所以,要消除“中国威胁论”,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中国要以自己的行为来证明它的发展对俄罗斯不仅不是威胁,而是重要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 也取决于俄罗斯,俄罗斯人要克服心理失衡,做到以平常心态对待邻国的发展和强大。所有这些都还需要有一个过程。另外,在谈到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时,绝不要忘记,在俄罗斯,同中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始终是舆论的主流。

Ю.М.戈列诺维奇教授建议两国学术界经常举办论坛。两国学者在论坛上就广大民众感兴趣的各种复杂和尖锐的问题交换意见,提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样的论坛有助于双方消除彼此的不信任,加强相互理解。学术界之间的相互理解会增进普通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时,Ю.М.戈列诺维奇建议,应加强友好团体的作用,在文化领域内开展的任何活动,都应该吸收相关民间友好团体参与。

王逸舟研究员认为,首先应当大力加强中俄在全球安全与发展问题层次上的战略对话,保持密切沟通。两国的学术界和战略思想家应当做出更精细和更系统的合作战略设计。其次,是加强对双方有分歧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处置力度,真正把对方的重大问题加以重视和认真解决:如中方关注俄罗斯在建造石油运输管线方面的迟延问题,售华军备的品质提升问题,莫斯科等地多次发生的不打招呼便没收华商物品的事件以及某些俄国媒体在中国移民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报道,等等。另一方面,中国也应当更认真地对待俄罗斯在移民问题上的关注,加强对非法出境人员的处罚力度;政府部门应采取出口补贴和其他相关措施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与俄方合作。另外,如何使俄罗斯在朝鲜半岛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让它感觉自己不受重视,也是中国有关部门理应细心注意的一个方面。

在这次研讨会上,中俄学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面临的任务艰巨,但是前景非常光明。只有发展和加深睦邻友好、战略协作,中俄才能顺应两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沿着共同发展的道路前进。

除学术讨论外,与会的俄罗斯学者还分赴浙江省和内蒙古参观考察。通过交流,两国学者感到今后要进一步扩 大双方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双方了解和共识。开展科研合作,相互借鉴和汲取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中俄两国共同发展建言献策。

(责任编辑 刘庚岑)《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4期

第三篇:21世纪统计学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统计学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张 南

关键词:统计学;信息科学;金融工程;极值统计学

一、20世纪统计学的发展

按照统计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的不同,统计学可分为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两大类。理论统计学指的是统计学的数学性原理,也就是数理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应用统计学指的是基于理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处理方法,统计解析方法及统计推测方法。其特征有二:一是其数理性原理为各研究领域通用;二是具有对应于某特定领域的特有的分析方法。比如经济统计学中的指数分析法,医药统计学中的生存解析法等。

理论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已经基本完成。其中由英国统计学家费舍(R.A.Fisher,1890-1962)所确立的统计推测理论,样本分布理论,试验计划法及F分布理论对奠定20世纪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40-50年代对统计学来说是分布理论的时代。以概率分布的形式成功地将各种随机现象的数量特征、性质加以归纳、描述。

60年代是分布偏差有效(Robust)推定理论盛行的时代。即采用古典的方法论成功地解决了概率分布的假定与实际数据分布偏离的问题。但是,其研究所假定的概率模型侧重于数学形式的完整可能,而对数据所遵从的概率分布的拟合准确性的考虑尚有欠缺。在以后的系统控制论中,分布偏差有效理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0年代可以认为是规范化线性模型的时代。自德国统计学家高斯(C.F.Gauss,1777一1855)创立误差与正态分布理论及最小二乘法以来,在70年代,从正态分布的假定,发展到将共变量的条件分布线性模型化。其方法论的核心是剔除正态性的假定,实现了包括从二项分布到咖码分布的规范线性化。此理论与概率随机过程理论相结合,促成了对医学数据可进行深入考察的生存解析法的产生。从分布的假定与数据的偏差这种关系来看,规范化线性模型理论与60年代的分布偏差有效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推定统计量进行的研究。

80年代的前期侧重于渐进理论的研究,高次渐进性理论运用高等数学公式推导出了复杂的展开式,对高次渐进的有效性与充分性进行了探讨。以往很多都是固定模型的次元,在样本容量极限的条件下研究其确定的变动,结果失去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之后作为改进,在决定理论的结构中用有限的样本进行更为严密的考察。但由于理论设计忽视了分布模型与数据的吻合,出现了即使模型与实际的拟合受到影响也要一味追求模型近似的精确度等问题,使得为此所进行的较严密的计算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如果数据的分布是在模型之外,单纯依靠数学性的推导是不能指望这种理论会有何应用价值的。在这一方面理论统计学有它的局限性,数理统计学所具有的本质弱点也正在于此。80年代后期统计学对计算机的利用引人瞩目,如数据模拟(Bootstrap),回归变量的推定等非参数估计的方法应运而生。与此同期可称为统计学一大成果的,还有通过运用在70年代开发出来的标准信息量,交差检验法,缩小法等,使得平滑化法的拟合有了很大的改进。

90年代对“复杂性”研究较为瞩目。这对90年代的一些技术性方法的研究起到了理论先导的作用。其中,特别是对马尔可夫链蒙特卡尔理论(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的研究对建立可实际应用的统计模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90年代以来,很多应用问题都存在着分析对象比较复杂与正确识别模型结构的困难。现在根据MCMC理论,通过使用专用统计软件进行MCMC模拟,可解决许多复杂性问题。此外,得益于MCMC理论的运用,使得贝叶斯(Bayes)统计得到了再度复兴,以往被认为不可能实施计算的统计方法变得是很轻而易举了。

另外,按照统计数据整理分析的不同阶段,统计学还区分为记述统计学(descriptive statistics)与推测统计学(inferential statistics)。从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这一统计记述过程来看,20世纪中记述统计学的最大功绩首推1953年创立的国际通用的国民收入帐户(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and Supporting Tables,国民帐户体系及辅助表),及1968年的以国民收入帐户为主,包括了投入产出表,资金循环表,国民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表的新SNA体系,以及1993年的更新概念,扩大兼容性,完善记述功能的改订SNA体系。作为统计学源流的17世纪德国国势学及英国政治算术的统计学思想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20世纪,如同经济统计学中产生了罗伦斯(Lorenz)曲线的计测方法,经济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一样,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应用统计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统计学的应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学受到了信息科学发展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依靠以往的统计学的理论所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比如,与遗传基因,环境,气象,金融等相关联的庞大数据的处理(将庞大数据压缩收集后取出有用信息的方法);信息社会中有关个人隐私的数据收集与个人隐私保护;计算机互连网的使用使得数据取得方式的改变;统计软件的普及所带来的对数据含意的不求甚解,导致脱离现实的统计模型的滥用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都是统计学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通过以往的统计学的理论框架解决,并不能通过单纯地设定数学假定,修改概率模型就可以得到数学性的解决。因此,20世纪以来基本成型的统计学的理论框架受到了新的挑战。

二、统计学与信息科学

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科学。教科书中的记述统计侧重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而数理统计侧重数据处理的“科学性”。一般而言“科学”要求有客观性,再观性,普遍性。为表现这种科学性,研究者常喜欢用数学模型。因为数学比较简明,严谨,比较抽象。数理统计就运用数学工具,记述数据产生的过程,描述概率分布,进行推定,作假定检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是如上所述,数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产生于20世纪的20-30年代。当时所处理的数据也就是一张统计表上的少量数据。其目的在于如何从较少的数据中得到反映现象的数量特征。其后数理统计学急速发展,愈加严谨系统,愈加数学化了。但主要的作用还是处理数据。计算机的发展使得比较复杂的数据计算变的简便了,成为统计计算的重要工具。当今,微机的普及,英特网的使用,使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变革,使信息传递的质和量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同时,由英特网所联接起来的微机,使得个人也能处理以往仅由国家和企业所控制的信息。计算机的功能已经大大超出了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广泛大量地进行各种数据信息的检索处理。

在这种状况下对统计学的应用而言,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可利用数据量的显著增大。在有自动计测的计算机的地方,从工场的流水线到超级市场的收款机,都是直接连续地记录数据,数据的单位有时会超过兆亿,甚至兆兆亿。这与费舍时代的数据处理量相比较,原有统计学教科书的理论框架就不太适用了。比如在固定的模型中对超大样本条件下所进行的假设检验,都会得出被拒绝的结果。

从计算机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中取得有用的信息被称之为数据挖掘(data mining)。在数据采集挖掘阶段,具有尽可能简捷地记述现象本质这种功能的模型还尚未被开发。更多的则是使用计算机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大量的数据计算,从而取得有价值的信息。但是按照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除去计算功能之外,应该是可以将各种信息进行再分类的。这将是一个还有待开发的领域。

数据挖掘可认为是对迄今为止的非常精确化的统计模型的一个启示。作为一种语言,数学语言的缺陷在于过于抽象,很难记述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对用数学公式可以简捷地记述物理性的规律来说,处理人类社会这种较复杂的社会科学则多使用带有丰富含意的自然语言来记述。现在我们看到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的因素越多,越是难以用数学模型近似描述,数学的用途是广泛有效的,但绝不是万能的。因此,数据挖掘既然也是数据处理,统计学也就应该积极借鉴。借鉴的形式之一就是将以往的统计学数据处理的经验方法与数据采集挖掘相结合;另一种形式就是将计算机作为统计学的新的工具来使用,象在统计学中使用数学一样,要将以往只作为超级算盘使用的计算机,更加注意发挥其作为模式化(modeling)工具的作用。

最近一些统计方法及数据挖掘的手法以算法(algorithm)形式明确得以表现,具备客观性,再现性的特点。但还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以往的计算机程序并未考虑到这一点。在最近的软件设计工程学中已经考虑到将文字信息与数据处理一体化(object oriented),力图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模式。通过这些新方法的研究使用,计算机在统计学中将成为仅次于数学的基本工具。

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产业发展中特别值得统计学注目的方法技术有,图形,画像的操作及人机对话(user interface),专家咨询系统(expert system),英特网的使用等。这些与统计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未来科学的普遍性。其中,特别是英特网的使用。在以往的统计软件包中,数据解析的程序,执行程序的控制装置(CPU),解析的数据都是在同一计算机上实行。但现在由于英特网的使用,这些都是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实行,而且有时它们散布在世界各个地方。在这种环境下,统计解析的软件包也要与英特网的使用相适应,要创造出积极利用英特网的统计解析环境。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中,统计学将以新的形式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而作为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统计解析环境的研究,将以“数据处理科学”的形式成为统计学的一个新的领域。

三、统计学与金融工程 金融工程属于交叉性学科,包括以下3个领域:(1)投资分析;(2)风险管理;(3)期货交易。其中投资分析与风险管理两个领域直接涉及到统计数据描述及推测统计学,期货交易部分主要是与数学有关的应用概率过程,应用概率微分方程式的研究领域,有时被称为数理金融,不论哪个领域,对各种分析对象都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理论框架。从这种意义说,金融工程还需要经济学,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制度的知识。

1.投资分析

投资分析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提高投资收益,为此从可选择的投资资产中(股票,债权,包括外汇在内的外国证券),进行资产选择操作,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因此要用到运筹学中的最优化理论。在股价,汇率,利息等金融资产的变动现象大多是多次元的,统计学的方法应用很重要,其要点是:

①大量经过分组的数据;

②反复试验,寻找数据出现的频率。

但股价,汇率等的变动结构,由于追求收益及经济紧缩的变化,在分析期间一般都是不稳定的。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领域正是基于统计学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建立起来的。企业或银行的财务结构受汇率,利息,股价的变动其资产价值也在不断变化,这就构成了市场风险。为了根据市场风险考察企业资产的价值变化,将企业的价值变化看作风险要素股价,汇率等变化的函数,描述其概率样本分布,推定其下限5%损失可能的金额。其中,即可用有关股价,汇率变化的模型,也可考虑因素相关的变化。最近,最大亏损值的概率分布研究受到关注,其中也在应用极端价格分布理论(extreme value)。有关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经常涉及到的BIS(国际结算银行)规定中,也要求按照上述方法计算企业资产价值变化下限5%的金额,规定企业要保留一定程度的自有资本。从这种意义而言,BIS的规定非常依赖于模型。由于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也必须以现价评估,所以不带价格的资产也要依靠模型评估。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具有现实性,今后会计审计也要求助于统计学的知识。

最近,包括作为价格变动风险的市场风险在内,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很活跃。其中,不仅是破产风险,由于信用降级变化所引起的债权等的价格变化或信贷利息的变化也成为分析的对象。

上述的投资分析及风险管理的统计性特点可概括为:

第一,将价格,利息等不确定因素数理模型化,这可使用伊藤的概率微分建立微分方程式求解。

第二,上述数理模型是概率随机过程,所以从数学角度作严密论证,且对金融的数理性结构加以数学性的整理(mathematical finance)。这与统计决策论相似。

第三,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预测及管理。预测的结果不仅用来管理市场,而且用于投资的战略选择。为此需要建立数据库,数据取得的时效也变得很重要。这与统计的质量管理有相同点。3.期货交易

期货交易的领域是理论水平较高并富于挑战性的领域,它包括金融资产组合理论与资产组合的实践(financial engineering)。许多问题常被从数学角度程序化。其领域的数学结构包括连续时间的马琴戈尔(Martinggales)概率过程,概率微分方程式,概率测度的变换公式,马琴戈尔(Martinggales)的表现定理等。其核心概念为无风险即无收益的所谓的无裁定性理论(nofreGlunch)。期货交易理论以1973年发表的布拉克与舒尔斯(Black & Scholes)的论文与莫顿(Merton)的论文为基础发展起来,以1981年的哈理荪与皮莱斯卡(Harrison & pliska)的概率程序理论得以规范,以1994年的斯卡舍米叶与德巴思(Scachermeiyer & Debbaen)的论文完成了其基础理论。在1997年莫顿(Merton)与舒尔斯(Scholes)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领域中也有实用模型的规范化,假定模型的检验,参数推定等统计问题。

现在金融工程对统计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大量的数据解析,数据采集挖掘,风险预测及决策分析会成为统计学的新的领域。统计学者观察数据,建立概率统计模型,推导出统计量,求出统计量的概率分布。这些方法应用到金融资产交易的操作中,则构成了金融工程方法论的基础。

四、极值统计学

统计学者中有研究总体中心分布(middle man)与边缘分布(tail man)这两类研究者。通常,统计学者主要研究母总体分布的中心部分。但极值统计学研究其分布两侧的山脚处(tail),只研究数据分布较少的上位与下位,探讨边缘分布向某点收敛的速度(heavy tail)。所涉及到的典型问题主要有:例如要建设较强固的防坡堤,为此从可利用的过去百年间的潮位观测数据,推测今后1万年间的最高潮位。还有要建造6米高的防坡堤时,需推测发生超过其高度的大潮的概率,根据其结果决定防坡堤的高度等。此类问题就是使用被给定数据的一部分,预测全体或某范围的数据的最大值。在工程学方面还可举出如下的例子。在水文学中预测今后100年最大的降水量;在腐蚀工程学中机器整体有可能发生的最大腐蚀程度;建筑工程学中的今后50年中的最大的风速,最大的地震强度。在保险学方面有预测发生支付最大的保险金额;环境问题中的污染物质的集中程度;从证券,汇率,利息的时间序列的变化进行分析平均收益及风险的金融工程等等。在欧美日有许多出色的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些问题用统计学的语言表述即为:从未知母总体中抽取部分数据推测其母总体分布非常接近1的概率分位点(quantile)。而要推定这个概率分位点必须进行数据的外插计算,这将是较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极值统计学中设定了未知母总体分布属于某极值分布的吸引区域。

在20世纪30年代由费舍与逛皮特(Tippett,1928年)曾对独立同分布概率变量的最大值(极值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极值分布)进行过理论研究,发现了在极值分布中有逆威布尔分布(Weibull distribution,逆正态函数分布,常用于拟合机器及系统的寿命分布),康拜尔分布(Gumbel distribution,双重指数分布,遵从于同一分布的n个独立连续概率变量中最大值x的极限公布),及弗来舍分布(Frecher distribution,连续变量在某点收敛的分布)这三种等形式,以及观察到了属于正态分布的极值统计量向极值分布的收敛相当缓慢。其后由von Mises(1936)给出了分布函数属于极值分布吸引区域的充分条件。由此得知统计学教科书中常出现的连续型分布几乎都属于极值分布的吸引区域。比如均匀分布,贝塔分布属于逆威布尔分布的吸引区域;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咖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等属于康拜尔分布的吸引区域;而t分布,帕热图分布(Vilfredo Pareto,法国经济学家,提出极限收入分布)等则属于弗来舍分布吸引区域。

50年代极值理论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通常是选取一年中某时期或某领域的最大值进行研究,将取得的极值数据按照上述三种极值分布模式拟合,推测其参数。但极值数据适合于何种形式的极值分布事先很难确定,因此在1950年以英国的统计学者为主展开了以一种形式表现三种类型极值分布的一般极值分布的数据解析研究。60年代开始了2变量的极值分布研究以及对具有从属性概率过程的极值统计量的渐进分布研究。

但是,从大量数据中仅选用极值会舍弃掉其他数据所具有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水文学中出现了不是使用极值而是选取某界限以上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此方法称为POT(peaks over threshold)手法。根据指数分布可近似知道某界限值以上的数据分布。对此加以理论证明的是由巴克曼与哈曼(Balkeman=Haan,1974),还有皮堪德(Pickands,1975)所发现的一般帕热图分布。即分布函数之所以属于一般极值分布(逆威布尔分布,康拜尔分布,弗来舍分布)的吸引区域,就在于分布两侧的山脚部分的数值可用一般帕热图分布(贝塔分布,指数分布,帕热图分布)近似取得。以后,根据一般帕热图分布所进行的数据解析就成为极值理论的主流。在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一般多变量极值分布的结构也得以明确。另外,由Galambos(1978,1987)与Leadbetter等(1983)的著作对极值理论的概率论方面作了介绍,理论方面的研究引人注目。但遗憾的是,由于大多数统计学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研究总体中央分布的研究,以及少数统计学者往往侧重在对极值统计学的理论研究,所以极值理论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目前以欧美的学者为主组成各个研究小组,正在运用极值理论对水文学,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异常气象,可靠性工程,保险数学,金融工程等有特色的应用领域展开研究。

五、对21世纪统计学的展望

面向21世纪的信息社会,仅有理学性质的理论研究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于经济管理中的统计学,与以往被按照研究对象或研究方法分门别类的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特别是随着信息科学的进步,统计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统计数据的计算变的简单了,但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数据处理及数据采集挖掘的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统计分析方法也相对复杂化,专业化。统计学的应用不仅要不断提高理论统计学的基本素质,还要注重掌握经济学的理论,金融交易制度及金融理论,管理科学的理论与计算机的技术方法。统计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显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更加重要。

原美国统计学会会长伯克斯(G.E.P.Box)在他的学术报告(JASA,1979,Vol.74)中曾经指出:以往统计学者的分布表现为一边是以研究统计理论为主的统计学者,另一边是以研究统计应用为主的统计学者,即呈现出中间结合部分偏低较薄弱的双峰分布。但理想的分布应是中央部分较高较宽厚的分布,即以统计理论与统计应用相结合为主所构成的单峰分布。此话可谓较精辟地概括了20世纪统计学的现状及问题,值得统计学者的深思。纵观20世纪统计学的发展,统计数据收集与使用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通过计算机与英特网的使用,数据的收集存储,信息交换的客观条件有了质的变化,现代社会所表现出的数据在它的容量规模,次元,对时空的依存性,不完全性,不均一性,复杂性及相关性等等,均与以往完全不同。社会经济的多元化,金融交易的多样化,国际市场间资本移动的迅猛,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甚至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在这种变化中,21世纪的统计学理论应怎样更新?统计学的应用应该如何发展?统计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当今计算机大量普及的现实落差如何调和?这些应该是21世纪统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蚣芤丫纬傻氖贝尘坝氲苯窦扑慊罅科占暗南质德洳钊绾蔚骱?这些应该是21世纪统计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第四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五篇: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课程的考试

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1.六十年代,中印双方产生冲突的原因是()

A.经济问题 B.边境问题 C.核试验 D.与美国的关系

2.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是?

A.印度 B.美国 C.苏联 D.东欧国家

3.年,中印两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今后处理国际关系,在国际社会从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A.1952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6年

4.20世纪,标志着中印关系正常化的事件是 年,拉吉夫?甘地对中国的访问。A.1970年 B.1988年 C.1990年 D.1998年

5.奠定中印边境安全稳定的基础的协议是()

A.《1954年中印协定》

B.《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 C.《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议》 D.《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6.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双方提出了()

A.《关于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 B.《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 C.《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D.《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议》 7.2007年,中印贸易额为()亿美元。

A.387 B.487 C.587 D.687 8.指导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中印关系应遵守的原则的协议是()

A.《关于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 B.《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 C.《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D.《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二、多选(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1.当前,印度政府对西藏地区采取的态度是()

A.印度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B.印度政府不允许流亡藏人在印度领土上从事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 C.印度政府在心理上不存在利用西藏问题的心理 D.印度政府仍然采取扩张的姿态对待西藏问题

2.近来,中印之间的经贸往来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

A.反倾销 B.安全门槛 C.质量门槛 D.价格问题

3.解决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步骤包括()

A.确定政治指导原则 B.确定谈判工作行程 C.划定大概框架 D.谈论如何具体划线

4.中印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相依相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A.合作高于排斥 B.互补大于竞争 C.亲缘重于排他 D.摩擦大于互助

三、判断(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1.中印关系之所以受到很大的制约,其重要原因是中印边界问题没有解决。

正确 错误

2.冷战时期,中巴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中美建交过程中巴基斯坦扮演了秘密渠道的基色。

正确 错误

3.1959年,西藏叛乱后**喇嘛带领部分人逃亡到印度,印度采取了鼓励接纳的态度,**集团在境外的主要基地是印度。

正确 错误

4.过去六十年,中印两国关系总体走势是非常良好的。

正确 错误

5.2008年,中印双方共同举办了纪念拉蒂夫甘地访华20周年的活动,使中印双方谅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正确 错误

6.中印边界全长近2000公里,除了中间一段中印边界西段争议面积最大。

正确 错误

7.中印双方都有非产强的政治意愿,同时具备强有力的政府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边界问题谈判需要双方都要妥协,最终达成双方公平合理的都能接受的方案。

正确 错误

8.印度进行导弹实验首先将中国作为目标,发射烈火三型导弹时首先将中国的上海及武汉作为导弹可以到达的地区。

正确 错误

下载“回顾与展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讨会”召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顾与展望――‘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讨会”召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顾与展望(合集五篇)

    回顾2012年,我市老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回顾判断与展望

    回顾、判断与展望 作者:张宁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令人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倍感振奋的工作报告;与其说是工作报告,倒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安康发展的研究报告、......

    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在强大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了自2008年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谷,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通胀......

    回顾与展望(5篇模版)

    回顾与展望 苏州竞力制氢设备有限公司 2008年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年,中国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神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四川省三台中学校 刘丹 日本是中国的东邻,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中日之间 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友好邻邦应是中日两国......

    回顾与展望作文

    回首过去,我思绪纷飞,但是我我问心无愧,尽管有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立足今日,我自信满满,胸有成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回顾与展望作文,欢迎大家阅读!篇一:回顾与展望作文20......

    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课程的考试 90分

    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课程的考试9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

    回顾与展望(5篇范例)

    “ 为党献礼之我们的回顾与展望 ” 主 题 团 组 织 活 动 策 划 书 ···支部 · 一、 活动背景、目的 开学转瞬已经三周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对第一学期进行回顾与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