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股票流动性、治理效应与公司投资
股票流动性、治理效应与公司投资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诸如沪港通、深港通、以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机制等措施逐步开放A股市场。沪港通和深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对于提升资本市场效率、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一个直接影响在于提升了市场的可交易资金量和股票流动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监管部门引入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开放举措的背景下,提升的股票市场效率是否会对实体经济或者企业决策行 为产生影响?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开始借鉴美国资本市场的成功监管经验提升股票市场效率,由于股票流动性是发达资本市场的标志之一,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不断提高的资本市场股票流动性到底对实体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NorIi et a1.(2015)发现,提高股票流动性能够增加大股东在公司绩效较差时进行积极作为的可能性①。Edmans et a1.(2013)发现,股票流动性能够激励大股东更多地施加监督,从而完善公司治理②。Bharath et a1.(2013)认为,股票流动性使大股东通过用脚投票压低股价的威胁变得可信,从而提高了其监督能力③。这些证据皆表明,旨在提高市场流动性的资本市场改革将对公司治理产生正面影响,从而对推行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尽管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股票流动性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但鲜有研究涉及股票流动性对公司实体决策和公司价值的效应,并且关于转型经济国家的证据相对较少。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中国推行的资本市场改革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如果股票流动性能够影响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那么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颁布法律法规等方式完善市场机制从而改善股票市场流动性。基于此,本文在中国的背景下试图回答,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之后中国资本市场中的股票流动性是否具有治理效应,这一
效应怎样体现在公司投资决策当中,这对下一步的资本市场改革有何启示等。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股票流动性的治理效应:对投资的影响在资本市场改革和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的背景下,发声一退出机制构建了资本市场股票流动性
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相互关联的微观基础(曹廷求、刘海明,2015①)。现有研究表明股票流动性的上升会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流动性完善公司治理的途径主要包括两种:发声机制(voice)和退出机制(exit)。前者认为流动性的增加会提高机构投资者通过收集股份形成大股东的可能性,这会有效克服搭便车问题,提高大股东积极发声(干预)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治理水平的提高(Maug,1998)②;后者则认为机构投资者积极地交易并退出公司会使股票价格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的基础价值,而更高的股票流动性便利了机构投资者卖出股份,提高了股东退出或者威胁退出的可能性,从而使具有股权激励的高管有动力提高公司价值(Edmans,2009;Edmans和Manso,2011)⑧④。
既然股票市场流动性的提升会改变机构投资者的决策函数,从而使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发声或者退出机制来完善公司治理,那么市场流动性的提升如何通过治理效应影响公司的投资行为?流动性的提升会增加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概率,而在实践中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在股东大会中否决公司不合理的投融资计划或者收集股份入席董事会的形式来参与公司治理。在中国集中式股权结构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一般代表中小股东的意愿。与控股股东的隧道效应(tunneling)相比,机构投资者对于公司的投资决策能够提供较为客观的建议。而且,机构投资者能够凭借其专业化的知识和对行业的了解增加投资决策的相关信息并在股东大会中对不合理的管理层投资决议提出异议。从这里可以看出,流动性通过使机构投资者更多地参与治理,一方面通过股东更好地建议减少已有备选项目的不确定性,公司可选择的投资项目增加,投资机会增加,称为“股东建议渠道”;另一方面通过股东监督减少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称为“股东监督渠道”。具体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关于股票流动性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尽管经典的MM定理认为公司投资决策与内部现金流无关,但在有摩擦的世界中(外部资金不可得或者成本较高)公司投资更多地依赖于内部资金,且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会随着融资约束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另一方面Mclean和zha。(2014)发现,企业投资一托宾q敏感度随着融资约束水平的上升而下降⑤。借鉴他们的分析框架,我们通过投资一现金流敏感
度、投资~托宾q敏感度来验证流动性的治理效应。当流动性提高时,投资机会增加,公司的投资水平将增加。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机会的增加意味着融资需求的扩张,从而使得公司更加依赖于成本较低的内部资金,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增加;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财务能力下,扩展的投资机会意味着公司面临更紧的融资约束,现有资金更加无法支持投资机会的增加,这意味着公司把握现有投资机会的能力相对降低,使得投资一托宾q敏感度降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股票流动性越高,公司的投资水平越高,投资对现金流敏感度越高、对托宾q的敏感度越低。(二)股票流动性、投资决策与公司价值
上述分析说明,随着股票流动性的提高,投资者参与治理的意愿会增强,从而通过股东建议渠道和股东监督渠道提高公司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投资决策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带来的更多建议以扩展可行投资集合、增加投资机会;二是通过投资者的监督行为降低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这种投资机会的增加和无效投资的减少将提升公司价值。因而对于一般性的公司而言,通过提高流动性引致的投资能够增加公司价
值。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公司价值随着股票流动性的增加而增加,公司投资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
(三)两种影响渠道尽管流动性通过投资渠道影响公司价值,但股票流动性的效应对不同的公司具有异质性。从股
东建议渠道看,由于股票流动性的提升能够带来更多可行的投资机会,对于那些投资机会较多的公司而言,新增加的投资机会带来的价值提升作用可能较小,因为公司现有的现金流可能不足以支持所有的投资项目,从而使新增项目带来的价值不会太高。而对于那些投资机会较少的公司而言,投资机会的增加意味着公司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由于原有的投资机会较少,公司的资金往往能够支持进一步的投资,从而使公司价值得到更大的提升。从股东监督渠道看,对于那些实际投资较少的公司而言,由于管理层通过投资攫取私利的空间较少,尽管流动性带来的更加有效的监督能够遏制管理层私利,但这种正面效应的影响可能很小。而对于那些实际投资较多的公司而言,管理层通过操纵公司投资攫取私利的空间更大,这使流动性能够更好地通过股东监督发挥遏制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的作用,从而在更大水平上提高公司价值。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对于投资机会较少或者实际投资水平较高的公司而言,流动性提高公司价值的效应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2005年到2015年所有非金融类公司的财
务数据以及市场交易数据。其中,上市年份、基金折价率、IPO公司数量以及上市首日收益均来源于
国泰安数据库,其余全部来自于CCER数据库。为减少极端值对于回归结果的影响,所有的连续型变量均在1%水平上进行了截尾(winsorize)处理。
(二)主要变量定义本文借鉴Richardson(2006)所采用的净投资水平来衡量公司投资,用现金流量表中的相关数据
计算得出①,该指标主要反映公司为新项目投资所支付的净现金比率。对于流动性水平,主要借鉴Amihud(2002)的非流动性指数ILL进行衡量②,该指数采用日度股票收益率r与交易量V之商经过算术平均后获得,具体计算方法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其中D代表一年之中的总交易天数。ILL指数代表一定程度的交易量撬动股票收益率的程度,该指数越大,代表股票的流动性水平越差。Vayanos和wang(2009)认为该指数是较好的流动性水平的代理变量①。投资者情绪指数则借鉴易志高和茅宁(2009)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封闭式基金折价、IP0数量及上市首日收益、交易量、消费者信心指数等五个指标提取第一主成分获得投资者情绪的代理变量。另外,沿用大部分文献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 托宾q来衡量公司的增长机会。
(三)模型设定借鉴Mclean和Zhao(2013)的做法,本文首先从流动性与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投资一托宾q敏
感度之间关系的角度验证假设1,基本模型如下:Investa一口+角*n,Ld+&*Cn趴厂Zo叫d一1+岛*n,L。*Cns^∥D叫d—l+段*
:r06i行一qd一1+风*ILLa*T06i,z—q女一1+y*Co咒£roZ8—1+ea
(1)为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将流动性ILL以外的其他解释变量进行滞后一期处理(靳庆鲁等,and2012)③。相关研究表明投资与托宾q之间的关系可能受到误定价水平的影响,因而我们借鉴
Kenny(1986)经典的三步法检验流动Panageas(2005),在方程中控制了误定价因素④。其次,本文沿用Baron 性通过投资对于公司价值的正面影响⑤,待验证方程如下:
RoA。一口+岛*,LL。+屈*A559如一l+岛*LPwr口g%一l+角*Grot‰一1+岛*Ag岛一1+ 岛*Ris忌d一1+岛*Bo口rd。一1+风*J咒d8户edP挖£d一1+岛*Firs£n一1+角o*Sf口fge—l+£e
(2)最后,为验证假设3的股东建议渠道,我们在模型(2)的基础上引入投资机会的代理变量托宾q以及托宾q与流动性ILL的交叉项。如果流动性能够引致股东更多的建议从而增加公司投资机会、提高公司价值,那么这种价值增加效应对于投资机会少的公司而言更强,此时托宾q与流动性ILL的交叉项的系数应当显著为正。而为了验证股东监督渠道,我们在模型(2)中加入投资水平Invest以及Invest与ILL的交叉项,如果流动性能够引致股东更多地监督管理层,从而减少无效投资、提高公司价值,那么对于实际投资水平越高的公司而言,这种价值增加效应更强,此时投资水平Invest与流动性ILL的交叉项的系数应当显著为负。
四、实证分析
(一)股票流动性与投资决策
在分析股票流动性的治理效应以及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时,我们运用模型(1)对假设1进行检验。表1前两列的结果中,非流动指数ILL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流动性水平越高,投资水平越高。进一步地,现金流Cashflow与增长机会Tobin—q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这与经典的投资理论的结果一致,即现金流水平越高,公司投资水平越高,公司的投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内部现金流水平的约束;增长机会越多,公司投资水平越高。从后两列交叉项的系数来看,非流动性水平ILL与现金流Cashflow的交叉项系数为负,也就是说,随着II。I。的降低(流动性水平的提高),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上升。另外,ILL与托宾q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流动性水平的提高,投资一托宾q敏感
度降低,与假设1一致。总体来看,本部分结果初步说明,股票流动性的上升能够通过股东建议和监
督渠道影响公司投资的科学化水平。
表1流 性与投 决策回 果表
工LL(1)(2)(3)(4)—O.110⋯
07.26)
一O.117⋯
(_7.76)
一O.126⋯
(-5.77)
一O.135⋯
(_6.20)
Cash ftow 80.02⋯
(12.45)
62.92⋯
(9.59)
93.72⋯
(12.02)
73.25⋯
(9.19)
一0.298一
ILL*Cqshf}oIu
’I_b6in—q
—O.407
(-3.12)(-2.30)3.694⋯
(6.11)
4.033⋯
(6.63)
3.090⋯
(4.72)
0.0164‘
3.496⋯
(5.32)
O.0158。
jLL*T0玩札一q
控制变量 行业
N R2
是 否 13099
是 是 13099
(1.87)(1.81)
是 否 13099
是 是 13099 O.118 O.139 O.119 0.140
注:其中***、**、*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下同。
(二)流动性、投资决策与公司价值借用中介效应方法本部分主要检验股东流动性通过投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表2报告了模型
(2)的回归结果。第(1)列主要展示独立变量ILL对于公司价值ROA的影响,第(2)列则是报告独立变量ILL、中介变量Invest对公司价值ROA的影响。可以看到:ILL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股票流动性水平越高公司价值越大;Invest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投资水平越高公司价值越大。在加入了中介变量Invest之后,独立变量ILL系数的绝对值降低说明加入中介变量后,ILL对公司绩效ROA的影响显著减少,结合表1中股票流动性能够正向地影响公司投资这一事实,中介检验的结果表明增加的股票流动性能够通过提高投资水平这一中介变量提高公司价值,这与假设2一致。
ILL
表2流 性、投 决策与公司价
(1)
(2)
—O.0241⋯
(-13.18)
一O.0227⋯
012.43)
Invest
控制变量
N R2
是 11061 O.093
11.50⋯
(8.94)
是 11060 O.099
(三)股票流动性影响公司投资的两个途径前文已验证股票流动性会通过投资渠道影响公司价值,然而股票流动性的效应对不同的公司具
有异质性。本部分我们将借助流动性影响投资决策的两个途径(即股东建议渠道和股东监督渠道)来验证假设3,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股票流 性影响公司投 的两个途径
(1)
RoA ILL
(2)ROA
(3)Tobin—q
ILL*Tobin—q
—O.0176⋯
06.30)
O.00308一
一O.0219⋯
(-11.76)
一O.0853⋯
(-36.96)
Tobin—q
(2.56)
—O.0678一
是 11119
1.288
(15.94)
ILL*Invest
是 11061
Invest
(_2.28)
13.40⋯
(8.75)
控制变量
N R2
是 11060
O.121 0.100 O.289
第(1)列中托宾q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投资机会越多公司价值越大。而托宾q与ILL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对于那些投资机会较少或者托宾q水平低的公司而言,流动性提升公司价值的作用更强,与假设3一致。对于那些投资机会较多的公司而言,当流动性引致更多的股东建议从而增加公司可行投资机会时,由于公司没有更多的财务资源进行投资,因此,流动性对于这一类公司的价值提升作用相对较小。而当公司投资机会较少时,流动性引致的投资机会将更加充分地被公司利用,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公司价值。
第(2)列则报告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投资水平Invest及其与流动性ILL的交叉项的回归结果。Invest的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公司投资越多公司价值越大。而交叉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对于那些实际投资水平更大的公司而言,流动性提升公司价值的作用也更高,这与假设3一致。对于那些实际投资水平更高的公司而言,管理层拥有更多的机会实施侵占,从而损害公司利益,降低投资效率,而流动性水平越高,股东通过发声或者退出行为监督管理层的能力越强,无效投资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公司价值越大,很显然,这种效应对于那些实际投资水平高、管理层有更多机会实施侵占的公司而言更强。第(2)列的结果证实了流动性能够引致更多的股东监督从而减少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总的来看,本部分基于两个敏感性测试验证了股票流动性通过引致股东建议和股东监督两个渠道影响公司决策,从而提高可行的投资机会、降低无效投资。
(四)股价信息假说的进一步讨论
Chen et a1.(2007)认为高管能够从股票价格中收集相关信息,所以投资一托宾
q的敏感度随着股价信息性的增加而增加,称为股价信息假说①。股价信息假说与本文的基本假说具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证明股票流动性对公司投资机会相关变量的正面影响。所不同的是,前者认为股票流动性增加了股票价格中包含的信息,从而使经理人更好地把握现有的市场机会,而本文的治理假说则表明,股票流动性增加了股东对于公司投资决策的建议,更多的信息使得投资不确定性降低,在已有备选项目的情况下,公司投资机会增加,然而由于公司财务约束等问题,公司对现有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降低。
可以看出,股价信息假说强调股票流动性增加了经理人对于已有投资机会的把握,但并没有增加公司可行的投资机会,而本文的假说强调股票流动性增加了可选择的投资机会,从而相应地降低经理人对于已有机会的把握能 力。
为了验证股票流动性是否增加现有投资机会,我们用前滞一期的托宾q对股票流动性的代理变量ILL进行回归,所得结果如表3第(3)列所示。其中托宾q代表公司的投资机会。非流动性指数ILL的系数为负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股票流动性确实增加了公司现有的投资机会致。结合表1中流动性降低了投资一托宾q敏感度这一事实,本文的结果表明,增加的股票流动性引致股东更多地参与公司治理,而更多的股东建议增加了投资决策的相关信息,从而降低了未来投资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公司可行投资机会的集合,与这一情况相对应的是,面对更多的投资机会,受到公司本身的财务约束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现有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反而降低了。总的来看,在考虑股价信息假说之后,本文的结果依然稳健。
五、结论
本文研究了股票流动性对公司治理与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增加股票流动性能够提高公司投资水平,提高投资对于内部现金流的敏感度,降低投资对托宾q的敏感度。而且,股票流动性的提高会通过投资决策这一中介变量正向地影响公司价值。最后,对于那些投资机会少、投资水平高的公司而言,流动性对公司价值的正面效应更大。本文的结果说明流动性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乎。而流动性影响投资决策的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通过更多的股东建议扩展可行的投资集合、增加投资机会,二是通过更多的股东监督减少无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本文的研究对资本市场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中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针对资本市场改革和开放的措施,典型的包括股权分置改革、沪港通、深港通、以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机制等,这些措施提高了整个市场的定价效率和流动性。本文的结果意味着,旨在提高资本市场股票流动性的改革措施能够完善公司治理,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正面效应。
第二篇:管理心理学分析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范文模版)
管理心理学解读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摘要: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均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效应,它们在很多人际交往领域均有体现。如何在生活、管理中运用好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值得我们思索。
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叫做社会知觉,它是指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在社会知觉的概念中,印象形成有几大效应,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虽然是两个心理学术语,但其实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如先入为主、以貌取人的现象就体现了首因效应,而与好朋友因小事闹别扭则体现了近因效应。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心理效应及其运用,再简单地做一下对比分析。
(一)首因效应
① 首因效应的概念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习惯称之为“第一感”。② 案例引入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同样,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这些都是首因效应在生活中的具体写照,可以说它我们思维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倾向性。
③ 首因效应的理论解释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对于这种因信息输入的顺序而产生的效应的现象,理论上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到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机制原理为基础的,该解释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则易受忽视,信息加工粗略。总的说来,大脑处理信息的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④ 如何把握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就如我们听多了不要以貌取人后,当评价陌生人时就会提示自己不要以貌取人,自主控制首因效应的强度。⑤ 首因效应的运用
既然首因效应对我们的认识有很大的作用,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于生活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在日常交往过程中,1 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至少让人看起来干净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并不总是准确。人们交往种所谓“先敬罗衣后敬人”就是这个原因。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外表的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外貌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应该为自己的外貌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虽值得商榷,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无论外在和内在,我们应该格外注重。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让自己显得落落大方,倘若还能做到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举止优雅,可谓是锦上添花,一定会在对方心里得个高分。并且这一印象会长时间地左右对方未来对自己的判断。
在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首因效应。比如老板给一个新员工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如果老板在一开始能够对新员工多一些理解与帮助,让新员工感到温暖,那么要留住员工的心也就容易很多,通俗地讲就是“胡萝卜政策”。反之,如果要给员工留下严肃谨慎的印象,那么一开始对工作的要求也就不能马虎。
(二)近因效应
①近因效应的概念与解释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
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
②近因效应的体现
近因效应多体现在我们在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③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使我们仅仅根据人的一时一事去评价一个人或人际关系,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妨碍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人和客观事实,常常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冲突,影响了我们对人和事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对我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
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瘫痪,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④近因效应的把握
如前所述,在人际交往中,近因效应在印象的形成中对人际知觉的准确性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交往过程中最后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会更改或是覆盖之前既有的信息,进而影响着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所以,一个人给他人以好的印象并不难,难的是维护自
己在他人心目中已经形成的好的印象。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努力,不做有损自己既有好的形象的事,以使自己给他人的近因效应与既往保持一致,或是更好。
但是,近因效应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当近因效应形成后,如若进行延缓回忆,并在延缓期间加入干扰性的作业以防止复述,这种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便会减弱甚至消失。这就告诉我们当个体发生了错误,给他人以坏的近因效应后,只要我们处理的得当就有可能挽回印象的损失。
所谓的处理得当,首先要充分暴露事实真相,以消除他人各种可能的疑惑,这样才能达到延缓他人对你有过的错误的回忆;其次是要坦诚面对他人,在尽可能解疑释惑的同时,让自己在各方面做的比过去更好,而不总是纠缠在原有的问题之中,以实现减少他人对你曾经的错误的再复述;最后,所谓的处理得当还要求有坚持的恒心,绝不是通过你一两次的短暂的努力就可以迅速消除他人已经形成的近因效应。应该通过自己更进一步的努力表现,在他人的心目中形成新的近因效应,你与他人的交往才有可能走向和谐。
⑤近因效应的运用
近因效应虽然有很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同样可以将其运用于生活中,谋取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忆的内容既有直观形象的,更有逻辑抽象的;既有生动丰富的,也有单调枯燥的。在同一个系列内,作了即时回忆后,系列尾部的内容通常都会有较中部明显的记忆效率,这对我们的学习将会有很大帮助。
而在人际交往中,既然近因效应在印象形成中占很大比重,就要在同事、朋友、同学等熟人间尽量不要把话说死把事做绝,时不时留下一点好印象。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以改变改善原来的印象,让近因效应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三)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对比分析
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而对于熟悉的人,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对他们
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我们从概念中也可看出,首因效应是不可避免而且持续时间很长的,而近因效应针对的并非是开始部分,而是末尾部分对中间部分的优势。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体现的时间和强度不一样。
应该明确的是,不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是短期效应,据此决策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既然如此,只要善加应用,规避它们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它们的心理学价值,就会很好的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继而取得工作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第三篇:投资计划书 股票
为什么投资股票?
一、整个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而展开,人的基本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等,这些基本需求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需求,现在,每个人不可能生产出自己需求的每件物品,若一个人想得到他人生产的物品,就必须以自己的物品与他人的物品进行等价交换,这就形成了市场,即人们所说的经济。而由于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就必然导致企业的出现,同时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使得企业的所有者不再由单一投资人所有,改由众多投资人共同所有,于是出现了股票,股票就是一种企业所有权的凭证,每一股股票就代表着对企业资产的一股所有权,持有一股股票,就可以分享企业一股利润,如果不拥有股票,则就不能享受企业的利润,这就是为什么要投资股票的原因之一。
二、目前,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就必然要求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层次也越来越高,比如普通劳动者或企业只能生产出小麦、玉米、自来水、木材、铁矿石、铜矿石等最基础的日常生活用品,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劳动者或企业能生产出衣服、桌子、电视、电话、电脑、电、钢材、汽车等高级生活用品,而有更高一级知识水平的劳动者或企业则能够生产出银行、网络、移动电话、触摸屏、飞机、火箭等更高一级的生活用品。由于生产日常生活用品需要的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生产相对容易,因此产生的利润相对较少,而生产高一级的生活用品由于只有拥有特定技能的人才能生产,生产相对困难,因此产生的利润就会相对较多,因此就会无形中产生低级生产者的收入慢慢向高级生产者转移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原因之一。
由于高级生产者一般个人无法生产出整个产品,必须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完成,这就形成了高级企业,而这些高级企业一般都是通过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存在并上市,从而为投资者买卖高级企业股票,享受高级企业利润提供了途径,从而使得社会上的资金无形中转移到了投资股票的人(即投资者)的手中,使得投资股票的人比不投资股票的人将来更富有。三投资股票代表的是投资了整个国家经济运行中最主要的基础——企业,这些上市企业基本包括我国经济运行中最好的企业,生产了我们每个人需要的高级生活用品,比如电视、电脑、飞机、卫星等,使得投资股票的人可以享受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利润,为我们普通个人不需要劳动而只需要投资本金就可以获得额外的投资收益。
目前的经济形势适合做股票么?
一国际方面,欧债美债危机还在蔓延,由于欧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矛盾,欧债危机很难在短时期解决,美国方面,面对高失业率,经济放缓,又背负着高额的债务,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纠纷,货币战争仍在继续。另一方面,虽然经济依然严峻,但欧美企业在金融危机后,逐步总出困境,欧美股市出现明显反弹。总体来讲,基本面虽然面对诸多问题,但仍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复苏道路上。
二国内方面,经济仍持续增长,预计四季度涨幅会有缩小,通胀有见顶迹象,PMI指数回落,但仍在50的分水岭上方,货币政策依然收紧,但短时间内再次加息或连续加息的可能性不大,A股地位盘整,不排除再次下探2300一下洗盘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短期内大盘出现暴涨的可能性不大,多为震荡筑底,在反复争夺中洗盘,后慢慢向上,逐步突破的走势。预计,明年一年是慢牛行情。三到六个月目标3000点附近。这样行情该怎么操作?
目前,短线内以高抛低吸,波段操作为主,选择部署国家政策支持,高成长性,股价跌进合理估值区间的个股,仓位控制在5成之内。如大盘跌破前期低点,可以逐步建仓,加大仓位,中线持有。
公司是怎么做股票的?
一公司首席分析师周星光老师,北大MBA,96年南洋期货总经理,后从事证券市场私募工作,在多家私募公司任技术总监,人脉宽广,业绩斐然。在此期间出版过多部股票,期货专
著。
二公司每周五晚上,举办股票操盘手培训班,共三期一年半的时间,课程内容包括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如何获取操盘信息,如何判断市场消息,每周实战练习等。客户可以亲身经历,见证。盈利后交学费。对VIP客户实行一对一实盘指导。
第四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效应与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效应与对策分析
作者:石晓烽 孙龙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对产业集群的论述进行了简单总结,从知识溢出、风险投资集中和低交易费用等三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效应进行分析,探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内在源泉,并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第五篇:花盆效应与培智职高教育
花盆效应与培智职高教育
摘要:智障人群作为人类的一个有机部分,其学习和发展必将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花盆式的教育却大大限制了他们的生长。只有社会主流认识到位、培智学校的教育主动打破花盆的盆壁,把着眼点放到社会,把目标放到实际生活中去,培智学生就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生态理论 花盆效应 培智教育
教育生态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周边生态环境对教育对象与教育行为的影响,它从生态学的角度切入,认为教育对象是他所处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教育生态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边缘交叉学科,很多方面能给我们以教育启示。在它众多的原理中,我认为花盆效应能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培智教育的探索和创新。本文想于此谈谈一些粗浅想法。
智障人群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无疑是人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突出体现。他们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心理或生理的发育迟缓,影响了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学习和发展。作为教育对象,智障学生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缺乏独立生活及融入社会能力;就业困难。但他们作为一个在智力上存在缺陷的特殊群体,也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或类似于生态环境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其发展必然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环境等周边环境的影响。培智职高教育的开展,自然要考虑到其自身能力与周围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秉持教育生态理念,从个体与环境的共同作用来探索培智职高教育的新思路,能够帮助我们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综合各种因素,全方位地协调不同因素对智障学生发展的影响。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上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它的种种局限制约了生命植株的成长空间。同样道理,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环境也会极大地制约教育对象的自由发展。培智教育的最大目标就是为生活作准备,就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如果社会主流不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把培智学校仅仅作为一个社会文明的点缀花盆,以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所谓关爱,那势必缘木求鱼,事倍功半。
以此出发,我认为两方面的工作需要进行探索与落实。一是社会主流认识必须到位。培智学校不是国家投资设立的圈养智障孩子的花盆,更不是一个囚笼,也不是相关家庭回避问题、推卸责任的废品回收站。实际上这些孩子不是废品,不应是社会的抛弃对象,只要给他们一定的条件,他们同样会创造一定的社会财富,自食其力完全不成问题。社会主流在这方面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国家加大财力投入,更多的应该是态度的改变和情感的滋润,比如,社会民众需要改变歧视的心态,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倾斜政策和就业平台,有关的家庭成员更多的交流与引导。如此,培智学校的围墙就不会成为花盆的盆壁,更多的养份和水份就会源源而来,智障孩子也会少了一份遗弃感,多了一份主动,他们在这里获得生活能
力的训练,生命的气根慢慢伸展,自由地伸展到社会土壤的深处,最后甚至独木成林。
二是培智学校的教育实践应主动打破花盆的盆壁,最起码也应该做到勤换盆土,以此来保证教育的现实针对性,推动智障学生走向生活独立。社会才是生态教育理论实验场所,我们只有把着眼点放到社会,把目标放在现实生活中去,才能使生态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得到验证,才能让我们的生态教育保持活力。以往我们的特殊教育受传统正常教育的影响极大,也在不知不觉中采用了这样那样的传统教育模式,把教育场所重点放在学校,在进行说教式的教育教学。对于生活方面的教学,过多地采用模拟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们常在教一个生活场面时,先进行模拟一个生活场景,然后来教智障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种教学方法可能在当时或一个短时间内取得了一些效果,可是这也是有些“纸上谈兵”的变相形式罢了。当他们到现实的生活中进行实践时,总会自觉不自觉中联想到课堂中的场景去机械化的生搬硬套,不会变通地去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
作为培智教育的从业人员,从花盆效应着眼,我们尽量将课堂转移到社会上,带领他们乘坐公交车、到超市进行购物、清扫公共场所、到银行存取钱,参观当地实业产业并进行实践。通过一学年的社会接触,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惧怕、逃避,有个别还充满了向往,也希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当然刚开始时,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方法创新,成效也是显著的,扎根于原野的生命即便有所残缺同样会欣欣向荣。
其实上帝是公平的,当他为我们关上一扇窗时也同时打开了一扇门。智障孩子或许在世俗的某些方面显得稚嫩可笑,但他在某些方面必定有出彩之处,就像电影《雨人》和《阿甘正传》所喻示的那样,只要我们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肯用心,不墨守成规,不敷衍塞责,他们同样会展示一份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吴鼎福、渚文蔚 《教育生态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顾未青
《基于教育生态理论的培智学校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