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反转效应与能力倾向—教学处置交互作用研究(5篇)

时间:2019-05-12 17:3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知识反转效应与能力倾向—教学处置交互作用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知识反转效应与能力倾向—教学处置交互作用研究》。

第一篇:知识反转效应与能力倾向—教学处置交互作用研究

Instructional Science(2010)

The expertise reversal effect and aptitude treatment interaction research(Commentary)知识反转效应与能力倾向—教学处置交互作用研究

Sigmund Tobias

汇报人:王璇

Kalyuga和Renkl介绍了几篇知识反转效应的新近研究,准确地阐述了学生能力倾向与教学处置之间的交互作用,正如ATI研究的相关结果所示。尽管ATI研究[ Cronbach and Snow(1977), Corno and Snow(1986), Gustaffson and Undheim(1996), Shute et al.(2000), Cronbach(2002)and Tobias(1989, 2003)]已经发现了很重要的交互作用效应,但是还需要进行大量研究进一步重复验证和拓展相关研究结果。因此,很多研究者验证并深化了一系列之前的ATI研究以及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的相关研究(Kalyuga et al.2003;Sweller2006)。另外,研究者们还可以考虑将知识反转的研究结果与多媒体学习理论(Mayer2001)的相关研究结果相结合,因为多媒体学习理论研究虽然用于解决不同的研究问题,但也得出了相似的研究结果。

1.主要观点

1.1先备知识与教学方法

先备知识在知识反转效应和ATI研究中一直都处于核心位置(Tobias 1973, 1976, 1989, 2003, 2005)。早期ATI研究中关于先备知识与教学方法的基本假设就是低先备知识学习者需要更多的教学支持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高先备知识学习只需要获得较少的教学支持就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Tobias2009)。关于先备知识与教学方法的所有研究都得出了与ATI研究假设相一致的结论,其教学方法包括增加图像表征、元认知提示、指导教学、适应性计算机教学、或分开呈现教学内容以强化学习材料的理解等。

为什么早期的ATI研究结果很少被再次验证,但是知识反转效应研究以及以认知负荷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却被大量地重复研究?一种解释是早期ATI研究没有详细地说明教学方法所包含的认知过程,因为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认知的问题。正如之前研究所说(Tobias 1982),学习不由教学方法的外在特点而决定,而是取决于教学方法所诱发的认知过程。Mayer(2009)也发现学习效果由学习的认知表现而非外在学习行为决定。因此,看似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涉及相似或相同的认知过程,而看似相同的教学方法背后可能存在截然不同的认知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早期ATI研究中的教学方法可能涉及不同的内在认知过程。相反,Instructional Science(2010)

认知负荷理论明确了所涉及的认知过程,因此降低了各个研究使用不同教学方法所带来的结果不一致性。1.2工作记忆

认知负荷理论的核心是工作记忆的有限性。与那些仅需很少工作记忆的教学方法相比,需要很多可利用的工作记忆的教学方法效率更低。但是,在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很少有直接的证据说明某种教学方法能够降低认知负荷。Oksa等人的研究要求被试报告学习材料的难度,据此推断认知负荷。早期的认知负荷研究还采取其他类型的自我报告(Bru¨nken et al.2003;Paas et al.2003)。

在这里,作者提出扩大认知负荷研究范围的两条建议。Kyllonen(1996)评估了工作记忆与一般学习能力或一般智力(后文中用g代替)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系列工作记忆和推理能力的测试与g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0-0.88。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发现,不同质的310名被试(空军新兵或大学生)的工作记忆与g(军人职业能力测验)测量分数间相关达0.99(Kyllonen1993)。

首先,Kyllonen总结的测量方法应该被用于认知负荷研究中工作记忆负荷的确定,而非简单地采用自我报告的认知负荷或假设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工作记忆的负荷。其次,Kyllonen认为工作记忆结构可能与一般智力相似。未来研究可着眼于用一般智力的测量代替先备知识的前测,考察是否会得到与之前相似的研究结果。学业成就测量被认为是先备知识的综合测量。因为学业成就与一般智力间存在高相关(Deary et al.2007),因此采用之前学业成就代替一般智力可能也会得到相似结论。

1.3预先熟悉(Pre-familiarization)

在本文以及其他研究中所涉及的知识反转效应中,先备知识都是通过前测获得的。考察先备知识的另一种方式是选择一部分被试提前熟悉学习内容。预先熟悉的处理能够使得被试在先备知识和教学方法两个变量上随机分配。

预先熟悉的处理用于学习者不具备某一领域的先备知识的情况。Tobias(1973)总结了一系列在教学材料中采用该处理的研究及其结果。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心脏病的教学材料同时包括了熟悉的和新的知识(Tobias 1968)。学习者所具备的熟悉的知识包括运动有益于心脏健康,而吸烟和胆固醇是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另外,技术层面的描述有第五心前区的心电图轨迹和破坏心肌层的不同水平的特异性预测模式,这些技术术语是教学材料中不熟悉的知识,学习者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这些内容的预先熟悉就能够使得被试在先备知识和教学方法两个变量上随机分配。

2.相关研究评述

在这一部分,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和 Instructional Science(2010)

评论不是对这些重要研究的批评,而是对未来研究方法的建议。一些研究者采用非常短的前、后测,还有些研究者使用了简短的自我报告式等级评价量表,但却没有报告这些工具的信度。一些研究仅仅使用3-5个题目的分量表,就通过这些过于简单的评估工具来进行推断。从这些问题来看,未来研究要注意:第一,增加测评工具的长度;第二,明确这些测量工具的信度。这两点建议能够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降低测量误差。2.1 Blayney 等人的研究

该研究发现学习材料整体呈现时,初学者会产生相当大的认知负荷,而学习材料分离呈现时所产生的认知负荷相对较少。不同教学条件的实验处理主效应并不显著(F(1, 48)= 2.51, p = 0.12),但是对该研究设计稍作调整后,主效应可能就能够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第一个调整是扩大被试量。该研究的最初样本量为728人,但是为了最大化区别先备知识水平高低的被试,最终的被试量仅有52人。更大的被试样本可能会发现在不同先备知识水平下分离呈现教学材料的优势。

另外,Fig.1所显示的教学内容对于学习材料整体呈现条件的被试而言可能会出现天花板效应,总分10的情况下高分几乎都超过了7分。因此,如果增加后测题目,提高后测的最高分,高先备知识学习者可能会获得更高的分数,高低先备知识学习者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差异也可能更显著。2.2 Homer and Plass 的研究

该研究的一个优点是教学材料涉及两个主题,两个领域的样例能够减少学习内容的特异性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后测的问题分为理解、迁移和应用三部分,但是,怎么区分某个基本原理的知识迁移和应用呢?知识应用不属于迁移的一部分吗?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将迁移测验定义为近迁移,把应用测验定义为远迁移(Barnet and Ceci 2002)。

学生第一天、第二天的表现可能会不同。因为有的被试两天接受的相同的实验条件(两天均有图标或无图标),而有的被试两天接受不同的实验条件(一天有图标而另一天无图标),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如果将这种差异作为一个变量进行数据分析,可能会降低影响。另外,在前、后测中区别知识理解、迁移、应用,文中呈现了前测与三个不同的后测间的相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前测与三个不同的后测间的关系是否相似。2.3 Nueckles 等人的研究

该研究有两个值得称赞的特点:教学持续了一整个学期,并不像以往知识反转效应那样只进行很短时间的研究;而且,该研究的两个实验具有很高的连续性,是提出未来研究立足点的绝好案例。研究者用认知负荷理论解释实验一的研究结果,而另外一种解释可以是学生厌烦了教师的提示,甚至厌烦了写日志,动机结 3 Instructional Science(2010)

果的降低也支持了这种解释。在实验二中,逐渐减少提示促进了学习者相关结果的表现,这可能意味着逐渐减低了学习者需要投入的努力,因此降低了其厌烦情绪。但是,研究结果也显示减少提示不会提高动机。尽管教授不愿意承认,很少有学生会享受于学术工作,即使这能够促进学习。

两个实验的统计方法均采用了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因为研究中存在一些相关变量,因此,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之后进行多元方差分析能够更有效地分析组间差异。这对实验二的分析尤为重要,会使得一些边缘显著的效应达到显著水平。

2.4 Oksa 等人的研究

值得称赞的是,研究者设计了三个实验,而且实验3采用了不同于实验1的文本材料重复了实验1,以考察不同材料产生的认知负荷。其另一个优点是试图通过施加教学材料来评估认知负荷的水平。本研究可以运用预先熟悉的处理,形成了学习者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就是研究设计中的另一变量,来自同一被试库的学生可以用于一个研究,而不是招募不同的被试参加研究一和研究二。预先熟悉的程序也能够消除进行研究二的需要,而且降低被试差异影响研究结果的可能性。

2.5 Salden 等人的研究

该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完全由认知负荷理论所诱发,而且对比了课堂教学中定期使用的不同水平的自动化指导。研究假设自适应渐减样例学习条件降低了教学支持产生的认知负荷。贝叶斯统计方法能够评估学生对适应性教学的理解水平。尽管先备知识水平不是该研究的显性变量,但是教学适应性依附于计算机程序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估计,因此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发展变化。

自适应渐减样例学习条件优于固定模式渐减样例学习和自主问题解决学习,而且这种效应在日常班级教学情境至少是延迟后测中同样存在。该研究有两个优点:一是试图将实验室结果推广于实际班级环境中,二是使用延迟后测评估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长期记忆情况。这些都是值得其他研究所借鉴的。

第二篇:浅谈心理效应与数学教学活动

题目《浅谈心理效应与数学教学活动》

主要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常出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发呆,做小动作、烦躁,甚至打瞌睡等现象。教师辛辛苦苦上完一节课,却收效不高,达不到教学目的。如何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数学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略抒已见。主要标题:

正文

一、情感效应

二、环境效应

三、顺序效应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

1、对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

2、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很感兴趣

3、对学习有着鲜明的情感

五、迁移效应

六、悬念效应

七、疲软效应

关键词

效应激励

浅谈心理效应与数学教学活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

醒、鼓舞”。数学教学要想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有关学生心理效应的细致研究,掌握学生认知的心理特征及设计好教学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处理策略至关重要。本文从学生心理效应的角度,谈谈个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情感效应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过

程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他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理解、信任和关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而且还要有乐教爱生的崇高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地体现对数学的钟情,对工作的敬业,站在讲台上要用期待的眼光注视学生,用艺术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魅力,把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渴望真理和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重视慰藉学有困难的学生,用我们的爱心拨动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之弦,善于发现自己与学生沟通的“移情点”,及时消除、转化消极情感,形成积极的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情感,使师生之间亲近和谐、心灵交融;同时要用数学家前仆后继的动人事迹、呕心沥血的探索精神以及感人奋进的趣闻轶事激励学生,用数学的美好神奇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之亲,体验到数学之美,形成一种情感效应,对数学产生了向往与追求,激起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活动,并乐此不疲。

二、环境效应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学环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

着直接的影响。民主宽松、愉悦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持久,学习效率高;消极被动、冷漠沉闷的课堂环境,学生思维迟钝、情感压抑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尚人格、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并且能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尤其是对与已不同、与众不同的学生更应采取尊重、宽容和鼓励的态度,消除学生对自己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提倡标新立异,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广泛听取学生的批评和建议,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真正建立起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个民主宽松,愉悦开放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消

除了胆怯与依赖的心理,可以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和情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同时,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验教学的环境,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和CAI技术,通过实验演示、输入数据或图形,对数学公式、定理等进行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形成对数学结论的感觉和体验,然后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使他们在操作演练的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理解数学信息的含义和提高其抽象概括能力都在群体的激励和启发下,经过多次反复学习才能完成,因此还要为学生创设相互交流、启发、激励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允许学生群体间多向交流或广泛讨论,要杜绝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单向信息流通方式。通过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将会涉及许多知识、思想和方法,每个同学都能从其他同学的看法或做法中得到启示,从而激起发散性思维,擦出可贵的思维火花,使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提高,成绩差的学生得到带动,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考,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以及说理表达能力。

三、顺应效应

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顺序,这就要求教

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便获得更大的顺序效应。循序渐进原则是一个古老的学习原则,宋代大学者朱熹在其名篇《读书立法》中把循序渐进作为学习的主要方法,明确指出:“读书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17世纪捷克大教育学夸美纽斯也强调学习要循序渐进,他在《大教学论》中多次提到学习要“不性急”、慢慢前进”、“从容易的进到难的”,把这些方法作为教与学的原则,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能否激发学生的接受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操作,一成不变的按教材顺序进行教学会缺乏生动性和可接受性,在教学中应严格执行《新大纲》,对教材深入钻研、分析、切实降低教学起点,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与学生知识结构、心理趋向相吻合的概念和原理,要注意渐进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认真对待每一阶段、每一个单元以及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力求顺序安排最有效,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初一入门阶段,注意中学与小学知识的衔接,课堂上多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打好基础;到初二年级再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求;初三年级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对某些概念(如方程、函数)及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通过不同阶段的反复学习来不断深化对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又如: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新课中,不可过多涉及加减法解方程等等,不应“深挖乱补”、“一步到位”或者“加快进度”,否则容易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消极情感,结果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一节课

中,教师讲解的顺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节课的开头要精彩、简要,如以细胞分裂引入乘方等,能抓住学生的心,则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就能全心投入了,小结时画龙点睛(如将本节内容归纳为主要的几点或网络图)、把新旧知识进行鲜明对比、设计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等,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些都能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

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迷恋自己雕刻的一尊女像,并日夜祈祷,希望和她

—起生活,爱神知道了之后,将那尊雕像赋予了生命,这被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其含义为期待会带来所期待对象的戏剧性变化,教师期待的效果被称为教室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对学习一般有如下心理倾向:

1、对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跳一跳才够得着果子不

仅仅使他们体验到需要,而且更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和获得成功的快乐。

2、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很感兴趣。他们需要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喜欢

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因为这些活动能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力存在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功率。

3、对学习有着鲜明的情感。他们为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而喜悦,也为学习上

遇到困难和挫折而苦恼。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动力;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灰心、自卑、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致丧失学习信心,挫伤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对学生充满信任,及时捕

捉不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力求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成功,取得期待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分析教材,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在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以努力跳一跳,够得着为原则,创设出多种方法和各种渠道(但不是一帆风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最终获得成功,从而体验苦尽甘来的欣喜和快乐,形成自信而无自大的心态。其次创设出成功的问题情境后,还要用教学机智来辅助,抓准时机,点拨激励,把握课堂情绪脉搏,使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品尝到撷取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要把注意力仅放在答案上,还要关注这个答案是如何得到的。所有合理的尝试和努力都应得到重视和表扬,即使是不合理的尝试,也可能对问题的解决

有某种启示,对学生的努力提出表扬将会增强学生自信和良好的自我形象。第三,教师应树立“天生其人必有其才”的信念,坚信“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材”,如爱因斯坦、邱吉尔均是大器晚成的典范,教师不应轻易给学生扣上“差生”的帽子,俗话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要求教师将真诚的期望,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表态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课堂上,应鼓励差生大胆回答问题,当他们答错或回答不畅时,给予诱导、期待的情感,起到激励效应;当他们答对或答得非常准确时,给予赞许的情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成功学习的能力,在心理上得到—定满足,激发他们更强的成功欲望,从而得到进步。

五、迁移效应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

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在当前的教学中,对知识的学习及学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仅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做好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迁移效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十分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这些原理、概念抽象程度高,适用范围广泛,迁移效果明显,学生掌握之后可以用来解决大量的类似问题或同类问题,二是要重视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逐步构建他们新的认知结构,通过给学生提供具有共同要素的知识,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应用,并帮助学生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探索,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如类比一次函数学习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类比分数加减指导学生研究分式加减等。三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构造问题,加强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和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能力的迁移。

六、悬念效应

悬念是人们对周围事物发展结果的关切心情,在教学中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

力。课堂教学中有意来制造悬念,精设认知冲突,让学生面临—个似曾相识,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欠缺的问题,形成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愤悱状态下学习,带着问题进行讨沦、探索、评价,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可用下面这些方式来创设悬念:1.故事中引出 如学习有理数成方时,以国王能否满足国际象棋发明者提出的要求给学生留下悬念,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成方知识的欲望。2.动手操作引出 如《走进图形世界》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操作思考以下的问题:六根火柴棒能摆成多少个正三角形?一个正方体用刀截去一角,其截面是几边形?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制造矛盾 如解方程时,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方程可使两边相等,而分式方程的根有时代入方程却无意义?这样可以

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刻思考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4.设计陷阱 针对学生对某些概念、法则、定理等理解不够全面透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迷惑性题目,让学生反思,如学生学了有理数后,老师问:平方等于4的数是多少?大多数学生认为是2,教师指出答案是错的,学生感到意外,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这时老师的讲解会取得很好的效果。5.在无疑处设置悬念 如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本没有疑问,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平面内”去掉?如果

去掉,会有什么现象?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概念。

七、疲软效应

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习材料的重复枯燥,一成不变的激励方

式以及长时间学习引起的精神疲劳等都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退、对教师的激励刺激不再有兴奋的感觉,这就是疲软效应。对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要善于控制教学情景,不断地变换刺激的角度,或经常给学生以新的刺激,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学习兴趣。通过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留出更多的时间放松和调整;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调节疲劳的方法,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能够自我调节,缓解疲劳。适当地开展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教学模型制作、数学调查、数学测量、数学板报、数学竞赛、数学辩论、几何图形的商标设计和收集、数学小论文写作等,既可促使学生认识数学,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分析,又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张有弛、张弛有度。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活

动,有效地运用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适时的防止消极的心理效应的发生,就可以使自己轻松地驾驭课堂。同时,学生也觉得学的心情愉快,易于接受新的知识。这样,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就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之二——鲶鱼效应

东风吹水绿参差

——鲶鱼效应

肖占武带着二营堵在楼下,要求参加考核。这次考核是专门为一营准备的,伊万教官拒绝他们的请求,杨硕求情才得以允许。考核结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二营的理论平均成绩超过了90分,伊万教官表示震惊,他们把精力都放在一营的身上,二营到底是怎样超过一营的?原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营长肖占武想出了一个点子,让大家相互提问,谁回答不了就给提问者一毛钱,提问者回答不了就给两毛钱。这个点子一出,有人开心有人害怕,大学刚毕生的金保尔理论知识丰富,经常挑战别人。大家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这是电视剧《绝密543》里的片断,里面的金保尔起到了挑动的作用,而其他人也相互发生了学习上的碰触,学习的激情如火苗般燃烧起来。这正是鲶鱼效应的作用。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是,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就是鲶鱼效应的来历,人们探索和思考这个效应,并广泛地运用。那么,沙丁鱼的生命活力源于什么呢?

活力来自敌手

鲶鱼是沙丁鱼的敌手,鲶鱼的放入,沙丁鱼意识到有生命危险。为了活命,沙丁鱼不得不飞速逃蹿。正是逃蹿,让它赢得了生的希望。

有个动物园里养着几只老虎,老虎生活的环境都仿照大自然进行设计,并进行隔离。老虎过着张口就食的幸福生活,时间一长,病恹恹的了。后 1 来一打听,另一个动物园里养着一些豹子也是类似的情况,后来按照专家的意见,把老虎和豹子混养在一起。结果虎虎生威,豹豹有胆,生气勃勃。

有敌人存在,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日本的游泳运动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人透露他们游泳馆里养着鳄鱼的秘密。队员下水,教练也把鳄鱼放了进去。鳄鱼见到光着身子的运动员,立即追赶,而运动员尽管知道鳄鱼的大嘴被紧紧缠住了,但看到它那个凶恶相,还是拼了命地往前游。

医学界认为人们受到惊吓或刺激时,肾上腺会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使人产生前所未有的能量和生存力。这时候,心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会增强。

不过,这种方法极其危险,在常规的教育教学中不提倡使用。

活力来自竞争

当然,在一般的教育教学中,用敌手来激发潜能,是危险的,但是,竞赛是应该有的。沙丁鱼面对鲶鱼的追逐,它们都不愿成为落后者,掉在最后可能就变成了食物。

竞争,最能够体现价值,在竞争中获胜了,带来成就感。失败了,也能促进反思。教师通过竞争,可以脱颖而出。学生通过竞争,可以张扬长处。所以,针对老师,举行优质课评比活动、论文评比活动、才艺展示活动、读书标兵活动等,都是很有必要的。学生更应该树立扬长促短的思想,通过竞争发现自己。有时,不经过地狱般的磨练,确实不知道自己有多能耐。学科竞争、体育竞技、艺术活动、科技创新等全面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以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也都应该主动参与。把发展的机会让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争取发展的机会。

竞争产生对抗,对抗带来力量。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才能更好地发掘潜能。要让学校充满生机,班级充满活力,个人充满激情,需要目光向外,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断地和外界同类进行竞争。芳菲竞艳,就是似锦春天。

竞争有对手,但对手不是敌人;竞争有失败,但失败不是耻辱。不能活在竞争的阴云里,不能活在失败的痛楚中。要以感恩之心看待对手,看待失败。是对手让自己坚强不屈,是对手让自己看到差距。对手更像一个老师,以行动在教人进步。失败也是一种成功,在失败中肯定会收获很多。有时候,恰恰以失败来宣告成功的高度,比如跳高。现在的孩子,养尊处 2 优惯了,参与竞争,学会失败,增强耐挫力,成长的步子才会更加踏实,生活的底蕴才会更加深厚。

活力来自碰触

鲶鱼,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渔夫聪明地运用鲶鱼好动的特点来保证沙丁鱼的成活,在运输过程中,鲶鱼和沙丁鱼的活力来自不断的碰触。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果人人都相安无事,表面上的静得出奇,实质可能是滑坡堕落。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有了矛盾需在碰触中得以解决。“水常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生灵光”。在学校,教职工的想法受到重视,他们才有主人翁的工作态度。教职工的问题切磋和争论辩白,都可使一些事情思路清楚,方法明朗,措施可行。联谊活动、竞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触。

高中语文《氓》这篇课文,有位语文老师智慧地引导学生进行论辩,假如你是这位女子,请你提起控诉。假如你是这位男子,请为自己辩解。课堂立马热闹起来。

女方:男子是冷漠无情的,女人为他付出几十年的青春他竟然无情无义。还有学生说,爱情是不可信的。联系今天,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不独立。宁可笑着累,不可哭着享受。

男方:就当时来说,旧社会的男子有三妻四妾,年老色衰的女子会失宠,也很正常。况且,这位女子没生孩子,是为不孝之一。

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把古今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古代和现代,是两个不同的社会,自然引发两种不同的结局,女人的命运也是不一样。

老师点拨,可见,读《诗经》也要谈古论今,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把男人打死了。

这个教学片断的成功就在于相互间的碰触。我们强调得最多的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其实,学生才是课堂上最大的资源,学生与学生之间,更需要观点认识的相互碰触。学生是那一滴滴水,学生是那一块块石,他们的碰触生成课堂上最美的风景。解读文本,允许学生争辩,本来很多时候可以“多解”;讲评作文,重视学生申诉,只要能说出 3 理由;组织活动,应由学生献计献策,他们更喜欢遵照执行。教育教学不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活动,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碰触活动。

让学生发言,让学生写出,让学生朗读,也让学生评价,让学生纠错,让学生商榷,同时也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不仅给群体的机会,更要给个体的机会。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才是有生气的课堂。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欣赏。众人智慧胜一人,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的组合正是圆满的答案、丰富的知识、前卫的思想、独到的创新。学生的奇思妙想你有过吗?学生的独特发现你看到了吗?你会惊叹,啊,原来这样,这就是教学相长啊!老师考虑的主要是搭建一个有效平台,不杞人忧天,不越俎代庖。有时可以有意树“敌”,有时可以有意引“抗”。

活力来自异己

沙丁鱼看见一些异己来了,既新鲜好奇,又担忧恐惧。思维活跃了,身体也活动了,平添了生命活力。《黔之驴》中的老虎,有驴来了,它不知为何物,只见身躯庞大,有何能耐呢,是亲近它还是远离它,是被它吃还是吃了他?老虎来了兴趣,先观察,进而试探,最后做出决定。一个单位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大家都是老面孔,再无新鲜感,会淡化敬业意识,做事了无激情。人才资源需要流动,流动人员有一展抱负的雄心,原有人员有不安现状的希冀。如果引进“鲶鱼”人才,将搅动原有的死水,打破以前的沉寂,带来不凡的生机。近年来,海南省引进管理人才和教学骨干,促进了教育的蓬勃发展,这些人正是发挥了鲶鱼的作用。

不过,鲶鱼也有副效应,如果能人扎堆,会导致职位争夺,正是基于异己,于是拉帮结派,倾压排挤。如果一个单位争权夺利、不思进取,最好是引进鲶鱼领导,如果是工作倦怠、安于现状,那么要引进鲶鱼骨干。要做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鲶鱼效应的启示,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在于人员的调配;对于管理者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对于人才来说,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职工来说,在于忧患的意识。全部都活跃起来,积极创新,那么,就如东风到来,眼前生意满,吹水绿参差。

第四篇: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之三——期待效应

更看绿叶与青枝

——期待效应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进入成果展示阶段,每个大组中的小组谁先上台谁拥有率先展示权。第四大组有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同时跑上讲台,但女生拿粉笔时晚了一点。“一会儿你来完善吧!”我拍了一下她的胳膊说。

目标是补写挽联,上联是: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男生写的下联是:军衣反派,摧残爱国民众。

那女生又跑上台了,拿着笔正在找写的地方。我问她:“你是后来居上还是居下?”

“我要后来居上。”显然她明白我的暗藏激励的问话。

但是,男生个儿高,写得已经够高了,她踮起脚在男生写的答案上边划了一笔就一个踉跄。

“来吧,写这儿。你仍然是写在上边的!”我给她划了一条导向线指向下面空白处。

她写的答案是:长歌当哭,控诉无耻之人。写毕,全班折服了。

效应的起源

期待效应,指人们在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待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这个效应缘于一个希望神话,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家,他倾注了全部心血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刻得栩栩如生。自己居然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日思夜想。最后天神的领袖宙斯被感动了,把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

这一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A.L.Jacobson)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期待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性的组成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弗里·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有个经典句子: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先生将其翻译为“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余光中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蔷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个人心中猛虎与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的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尤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

余先生用形象的比喻,指出人性是阴与阳,刚与柔的结合体。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当然,人也不另外。人也是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的统一体。只是看是否外现,外现多少而已。

一位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自己经常喂养的那一只”。

关注哪一只狼,哪一只狼就厉害。心在哪儿,这是意念,行在哪儿,这是行为,久在哪儿,这是习惯。它决定着性格的形成,人生的涵养和生活的轨迹。

聚焦积极面

荣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一个“全部的人”:一个凶狠邪恶之人也会有自己的柔情万丈,一个善良宽厚的人有可能对一些人残忍至极。人性本来是复杂又完美的结合。人没有绝对的善恶,每个人心中都有恶魔和天使,关键看周围的环境如何激发出内在沉睡的一面。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荣格人格动力说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作为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孩子的心灵注入正能量。

一位哲学家用几年的功夫培养了一班学生,他把弟子们带到旷野之中上最后一堂课。哲学家问道:“这旷野上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十分惊讶,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的考题竟是这么简单。一个弟子说:“老师,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一年后,弟子们走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哲学家没有来,留下了一张纸,写着:“欲除草,必须种上庄稼。”

欲除草,必须种上庄稼。前面几个弟子除草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只把目光盯在草上。除的过程当中,也会反复生长。今年除了,明年也还会长。在上面种上庄稼,这片旷野就被庄稼所占领,庄稼的丰盈就抑制了野草的生机。这就像买菜的篮子,被肉蛋装满了,废纸也就塞不下了。

心灵的空间是一定的,杂草犹阴霾,庄稼犹阳光,阳光多了,阴霾自然就少了。在对高尚价值的追求中,才会不断清除心灵的杂草,永远保持精神的纯粹。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这两股力量谁都可能战胜谁,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有一个小孩在家中学国画,还未开始画,就把墨汁滴到了洁白的宣纸上,慢慢洇开来,变成了一个丑陋的墨渍。

小孩很懊恼,准备换一张宣纸。

可是,他的妈妈说:“这点墨渍不是很好吗?”孩子的妈妈取过笔,用那点墨渍画了一只小花猫,竟然栩栩如生。

孩子高兴地拍手喊:“原来墨渍可以变成小花猫。”

墨渍当然不能变成小花猫,而是因为心里首先没有了那点墨渍。它可是一只小花猫,也可以是一头象,或是一片树林,就看你如何改变它。当我们聚焦于消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失望;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放大闪光点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出来的,更不是打出来的。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待。积极的期待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待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由他们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代表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待,就是这些教师的较高期待在8个月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所定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待效应”。

期待全面发展,不等于同时发展,同等发展,允许擅长的方面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并放大闪光点,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有了成就感,就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期待效应能产生情感共鸣,达成发展共振。

石延年写了一首咏红梅诗,找苏轼看:“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笑道:“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批评石延年前辈只看梅花的一面,没看到梅花的另一面。高洁的品性,傲雪的风姿,才是梅更美的地方。聚焦点不同,感受就不同,产生的效应也就不同了。

充分相信孩子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我很开心。吃的是饺子。等到饺子端到桌上,我眼泪都掉下来了,因为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哇,从来没有人这么看重我啊,包括我的父亲母亲。我更感动了,眼泪掉在饺子上了。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杭州天长小学的一次亲子课堂上演讲的一段话,这件事也写进了他的散文里。老师期待孩子,就要相信孩子。

这是个观念的问题。其实,孩子才是最活的教学资源。老师需要做的是点燃他们才情的火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引导入门,教给方法,组织活动,学会放手,会发现,孩子是一座巨大的矿藏。

他们的你一言我一语,恰恰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全面解析了问题。他们的不知“天高地厚”,带着创新的因子,思想的碰撞产生出奇妙的火花。尤其在这个电子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见多识广,他们是开放的一代,时刻都是“新生”,不再封闭狭隘,不再墨守成规。相信他们,在某个程度上说,也才能发展我们教师自己。

这是个能力的问题。弘一法师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想要掩饰伪装什么,所谓欲盖弥彰者是也。不敢放手,是因为怕出“乱子”,无法掌控。真正成熟的老师,能做到收放自如。

这是个方法的问题。老师要对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交待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有的是办法„„这样,学生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就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是接力连缀式古文自主翻译。

课前,给学生明确目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上按照“朗读——剖析——解释——翻译——分析”五个环节,每个学生一句,依次进行。也可分组完成,每个组承包一段,组员分工,“朗读、剖析、解释、翻译、分析”由五个组员分别完成,第六个组员进行补充,学生各展所长。

这样,老师只需点拨深化和组织评价。

枯燥乏味的古文翻译,经过老师的巧妙安排,就变成了学生互教互学的自主活动。这种期待,建立在充分相信的基础上。

期待,即对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希望和等待。既要充满希望,又要能够等待。它像无形的力量给予信念,让心无比坚定,让梦无比清晰。正如园丁,一边付出,一边等待,一边欣赏,奏响职业的三部曲。

用博爱的情怀活在教育的世界里,会感到别样的美丽。

第五篇: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之——詹森效应

抽刀断水水更流

——詹森效应

新接一个高三班,第一次月考总成绩第二(13个同类班),我很兴奋,看来一个月的班级管理改进措施已见成效,于是我提出班级高考目标:人人上大学。从那次分数来看,仅有5名学生在预测线,分数最不理想的,也只差40分。

我领着学生进行月考分析,先是考试情况:班级整体、班级前五名、单科第一名。接着是温馨提醒:恶补理科、、自我反省、深入思考、完成任务、订好计划、不玩手机、占有时间、振奋精神、定好目标。最后为使学生扬鞭奋蹄,我提出了督促办法,总分X分以下、单科X分以下、在班级退步20名以上、倒数前2名的科代表,在班上对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当然,这是委婉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成绩落后者要在班上作检讨。

自认为这侃侃而谈应收到明显的效果,但第二次月考让人大跌眼镜,总成绩成了倒数第二。

这个班级第二次月考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班主任期望过高,临考时学生患得患失。曾经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杂技演员,他走钢索以距离长、离地面高而闻名天下。可是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他不幸失手,从高空摔下,当场身亡。因为他在上场之前,总是叨念着:这次演出太重要了,我只能成功,决不能失败,万一失败了,就功名尽弃了。心理总是重复着失足的画面,好像嘲笑声也充斥着耳际。

考试或比赛来临,很多学生和选手总是过分担心事态的结局,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心充满忧虑,导致失眠、恐慌,精神恍惚。有意提醒自己不去想它,可偏偏不由自主,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同是走钢索的运动员,安吉尔就有着非同寻常的心态。看着他在钢索上的沉着表演,人们决不会想到,她是个因患病动过4次手术,并已截去了右腿的人。她是世界上唯一用假腿来完成惊险的走钢丝表演的人。每做完一次手术,他都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开始,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苦练,又稳稳当当地走在钢索上。安吉尔说:“要经常想到自己已有的东西,而别老是想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一个人如果能充分地运用他所拥有的,那他一定活得很好。”

詹森效应的产生主要在于老师、父母或自己的期望值太高,而自己又不够自信,于是往往事与愿违。考试和比赛,不要寄希望于超常发挥,它只是对平时学习的训练的检测和证实而已,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其实早已决定。把平常的练习当考试比赛,慎重对待,把考试比赛当练习,轻松迎战。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好高骛远,不求全责备。

老师和家长,与其逼孩子检讨,不如鼓励孩子:“这次考不好不要紧,你尽力了就行!”暖心的话语构筑起心理安全的城墙,孕育奋战的决心。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全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大脑工作的最佳状态。考前让孩子的心情轻松愉快十分重要,最好是创造条件让孩子适度放松。

布勃卡是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杆跳冠军,享有‚撑杆跳沙皇‛的美誉。他曾35次创造撑杆跳领域的世界纪录,并且他所保持的两项世界纪录,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打破。记者们曾向他提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布勃卡微笑着回答:‚很简单。就是在每一次起跳前,我都会先将自己的心‘摔’过横杆。‛

原来,作为一名撑杆跳选手,布勃卡也有过一段痛苦日子,尽管自己不断地尝试冲击新的高度,但每一次都是失败而返。那些日子里,他甚至怀疑自己的潜力。有—天,来到训练场。他禁不住摇头叹息,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平静地问:‚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布勃卡如实回答:‚我只要一踏上起跳线,看清那根高悬的标杆时心里就害怕。‛突然,教练一声断喝:‚布勃卡,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闭上眼睛,先把你的心从横杆上‘摔’过去!‛教练的厉声训斥,让布勃卡如梦初醒,顿时恍然大悟。

心先过去,身才能过去。聚焦成功,动力就指向成功,聚焦失败,动力就指向失败。著名心理学大师卡耐基有一句人生箴言“我想赢,我一定能赢;结果我又赢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自己没有的,不去强求;别人没有的,引以为豪。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才能领域。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出色的,只是出色的方面不同而已。何必非要用考试和比赛的结果来难为他们。

不拿自己的孩子(学生)和别人的孩子(学生)比,只拿孩子(学生)的过去和现在比,这样比才能比出他的进步,比出自己的欣慰。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某一优势被认可,他们会因此而更加自信和有成就感。

科学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使用率还不到他整个大脑的10%。人的潜力有多大?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全部开发出来,那么,将学会40种语言,拿14个博士学位,背诵百科全书。每一个正常人都是智力资源的富有者,潜力实在巨大,只是目前他们智慧的炸药库还没遇到点燃的契机。

有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跑着就有前途。先跑多少后跑多少不是太重要,只要一直在跑,跑到最后的往往是跑得最远的。即使跌倒了,没什么大不了,爬起来再跑。“没有什么教育比逆境来得更实在”,一个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往往经历过大的挫折。输得愤然,才能赢得精彩;活得坦然,才能铸就辉煌。患得患失,乃人生大忌。有得有失,乃人生常态。希尔顿说:“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在于他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他付出了多少。”所以,要有一个心态,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如此,就是最好的自己。

考试或比赛,有紧张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只要是重视者都有紧张感,不必慌乱。不紧张就说明不重视,不重视也就难以取得好成绩。这时,关键是要学会心理放松。

1、行动上抓紧。一是生活充实,没时间忧伤,正如辛勤的蜜蜂没时间悲哀一样;二是问心无愧,觉得对天对地对父母对自己都不内疚了,何来紧张;三是准备越充分越有自信,你享受的是其乐无穷的奋斗过程。

2、倾诉和分享。分担忧伤忧伤减半,分享快乐快乐增倍,让心理也有温馨的天堂!如果担心影响别人的时间,可以尝试写写心灵日记。或者给自己写封信,也是人生驿站上的风景。

3、用健康的其他活动转移注意。比如逛街、听歌、跳舞、打球、跑步,紧张情绪受到冷落,它就没趣的走开了。

4、进行乐观的解释。客观地看待自己面对的困难,困难都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困难只有一个,方法有多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进步的过程。

5、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多用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我能行”“我会成功”,让心灵在成功上聚焦。遇到困难时,要用“冷静”“沉住气”等词语暗示自己。

6、放松身体。进行深呼吸放松调节,或对身体传送放松意念,“头放松”“肩放松”“四肢放松”等,而少用否定性词语警戒自己,如“别紧张”“不去想”等。

7、凡事早到位。时间的紧迫会带来心理的紧张,凡事早到位,做个从容的人。

8、积极锻炼身体。锻炼过程能使大脑有效休息,又放松了身心,可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9、高呼口号。整齐划

一、声音洪亮的口号,对消极情绪有震慑作用。可集体高呼口号,振奋精神,激发干劲。尽管詹森的努力一次次化为泡影,但他并没有在七次失利面前放弃,他最后的机会是1000米速滑,对手中,有六名的成绩比他的好,但这一次,他将稳定的发挥延续到终点,以1分12秒43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取金牌,詹森终于以一枚奥运金牌为自己的奥运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所以,詹森效应只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不是失败的号角,只有理性看待,才能力避负面影响。万一发挥失常,也要从詹森身上看到希望。

下载知识反转效应与能力倾向—教学处置交互作用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知识反转效应与能力倾向—教学处置交互作用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