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03:2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篇: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性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大力推行高等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成为推动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评价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会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教师效能感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国论文网 /7/view-12977850.htm

关键词:教师 教学效能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01-02

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逐渐被应用到教学当中,这些教学改革尝试是否能够取得效果,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教师教学的效能感。教师效能感是关系到教师能力和素质提升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智力作用的重要因素,探究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提升措施,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涵义和特点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教学效能感概念是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中发展和演化出来的,简单地说,教师教学的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指导、影响学生更好参与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自信心,是一种教师自身对自身能力、素质、水平的信念,根据看待

效能感出发点的不同,教师教学效能感一般分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和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其中,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教”与“学”关系、学生参与教育意义等相关教学活动问题的见解和看法,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是指教师对自身形成的、关于具体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认可和评价。从效能感的形成来看,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也就是说,效能感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经验或者是信息所产生和形成的。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的效能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指教师的效能感养成和提升都是从教学实践中形成、总结出来的。另一个方面是指教师教学的效能感会对教学活动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教

学实践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推动教学改革意愿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次,教师教学效能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特点是指教学效能感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努力程度以及教学态度等产生持续的影响,效能感高的教师更愿意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更加深入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改革推进等工作中。另外,教师教学效能感还能够对教师的教学热情、工作态度、与学生交流的情绪情感等产生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情感性。

二、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本身的个体特征因素

学历、教学经验、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态度等教师本身的个体特征因素会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学历因素方面,高学历的大学教师相对接受了更加系统的高等教育,具有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构架体系、掌握了更加

丰富的知识和交流互动方法,有利于高效能感的形成。从教学经验来看,教龄是教学经验形成的关键要素,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新教师在效能感方面往往要低于教龄长的资深大学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学经验的丰富,教师在课堂控制、自我调适等方面的能力都要高于新教师,相应的,教学效能感也较高。而教学能力则能够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产生直接影响,课堂控制能力强,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游刃有余地开展课堂教学,这些都能够不断地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

(二)高校的教学环境因素

高校教学氛围、为教师提供的发展培训机会等教学环境因素也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各个高校的教学氛围环境是不同的,有的高校注重教学,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重点和根本,教师对学生的成才产生直接影响,在这种教学环境氛围下,教师自身也会自觉地强化教学信念,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

深入、积极地分析和解决,有利于教学效能感的提升。有的高校则比较重视科研活动,在这种教学环境氛围下,教师的精力大都放在科研活动当中,对教学活动敷衍了事,无法有效提升教学效能感。如果高校能够为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培训、创设更好的发展机会,则会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起到明显的强化作用。

(三)社会环境要素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社会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上对教师地位的尊重程度,社会认可、尊重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得高校教师拥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得到更为广泛的尊重,这对教师自信心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学效能感也能够得到强化。但是如果社会上认可“读书无用”的错误认识、贬低教师的作用和贡献,则会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自信和尊严产生打击,教学效能会明显下降。

三、教师效能感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分析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是导致教师教学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不同的,同时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同,在教�W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是有所区别的。具体来说,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较差,那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尤其是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不耐烦、不细心等问题,能够应付了事的绝对不会费心费力去解决,在教学方面和面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热情不够。而且效能感低的教师并不愿意主动地去探究教学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因此教师效能感低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一般都比较单一。如果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会主动亲近学生,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会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积极创新和研究教学策略的改进,教学模式多变。另外,效能感高的教师还会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培训和自我培训的过程当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对学生成才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业产生直接的影响。实际上,有关机构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绩会呈现出正比例相关的关系。这一方面是由于效能感高的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水平高,而且更愿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优化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效能感高的教师更加容易接受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教育教学的新知识,而这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教师拥有良好的效能感,自身的素质能力、个人魅力会不断增加,而这也会为学生成才树立一个榜样力量,从而对学生的个体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学生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因此,在分析影响高校教师的效能感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效能感的意义和内涵,提出强化高校教师效能感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一)高校教师要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教师自身的个体特征素质会对教学效能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能感,高校教师必须重视自我能力、素质的提升,更好地发展自我。首先,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能力相关技能掌握以及

与学生沟通交流技巧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次,高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经验总结,要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注重经验借鉴,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另外,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体系,从而达到教学效能感强化的目的。

(二)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

首先,高校要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给予足够的认识,要从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环境风气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氛围,从而对全体教师革新精神进行有效激发,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当中,提升教学效能感。其次,高校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教学实际观摩等方式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另一方面,要做好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多为新教师创设参与

教学实践和学生管理的机会,成功培养新教师的教学经验。另外,要加强新教师与资深教师的交流,通过经验分享、策略探究和技术辅导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三)坚持正确的社会导向

社会各界要对高校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推进等给予大力的基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驳斥“读书无用”,充分发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要制定有利于高校发展、教师管理发展的规范和制度,例如减少高校相关的行政审批,为高校自主发展提供大力的相关的资源支持等。

五、结语

教师教学效能感关系到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质量,会对教学改革的推进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因此必须对教师效能感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认知,基于教师自身因素、高校教学环境因素和社会

影响因素等教学效能感要素,从教师自身、高校教学环境和社会氛围等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效能感,为教学活动的高效、有效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奠定良好的智力基础。

第二篇:吸烟男大学生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吸烟男大学生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吸烟男大学生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194名吸烟男大学生进行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一般基本情况及吸烟情况调查。【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男大学生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的危险因素是授课老师吸烟(OR=25.034),保护因素是年级(OR=0.029)、愿意接受戒烟帮助(OR=0.015)。【结论】高校应明令禁止授课老师在校园吸烟,从低年级开始开展吸烟危害的健康教育课程,为有意愿戒烟的学生提供戒烟帮助,均能有效提高吸烟男大学生拒绝吸烟的能力。

关键词:拒绝吸烟 自我效能感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moking refusal self-efficacy for male college smoking stud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moking refusal self-efficacy for male college smoking students.【Methods】 A systematic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of smoking self-efficacy, general situation and smoking on 194 smoking male college students.【Results】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isk factor of smoking refusal self-efficacy was teacher smoking(OR=25.034), whil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were grade(OR=0.029), willing to accept the help to quit(OR=0.015).【Conclus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ohibit teachers smoking in the campus;from low grade to begin the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smoking is hazardous;offering the help of quit smoking for the will students, all of those can improve the refusal ability for male college smoking students.Key words: Smoking refusal;self-efficacy;Influencing factors 1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最早于 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1]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拒绝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拒绝能力的信心程度[2]。自我效能的建构成为复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4]。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复发的可能性也越低,在控烟领域也有相同 1基金项目(南昌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立项文号:洪科发计字【158】号,项目编号:第37项)。

的结论[5]。并且在具体方面的自我效能比一般自我效能发挥着更加有效的作用[6]。Ma HY[7]在2008年对中国七省城市和农村青少年的吸烟危险因素研究中指出“中国吸烟青少年呈上升趋势,并造成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其中低拒绝自我效能的青少年的吸烟危险性比一般青少年高出5-17倍。”同时明确指出“在中国,预防吸烟的干预可能需要把重点放在提高青少年的拒绝自我效能上。”为了解吸烟青少年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南昌市194名吸烟男大学生进行了吸烟情况及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为有效帮助男大学生戒烟提供参考依据。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按照年级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男大学生650名进行吸烟调查,其中194名男大学生吸烟,吸烟率为29.85%,吸烟男大学生中大一学生87名,大二学生34名,大三学生28名,大四学生44名。吸烟的筛选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吸烟者的判断标准:到纳入研究时为止吸足了100支烟且最近一个月内仍然吸烟者。

1.2 方法 以自填式结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由学生本人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填写结束后,由调查员复核调查内容,发现遗漏及时补充。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由一般基本情况、吸烟情况及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问卷[8]三部分组成。

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问卷结构包括四个维度:香烟刺激、正面情绪、负面情绪和环境因素,可用于评价男大学生抵抗烟草诱惑能力,预测其复吸可能。该问卷有较高的信度,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系数为0.941,四个子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lpha分别为0.853、0.945、0.948、0.897。

结果变量的测量包括拒绝吸烟和可能吸烟,拒绝吸烟指完全拒绝吸烟,量表总分在20分及以下;可能吸烟量表总分在20分以上。

影响因素:(1)一般基本情况,包括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及学历,家庭经济状况等等。(2)吸烟情况,包括每天吸烟支数,是否意识到吸烟的危害,是否愿意戒烟等等。

1.4统计分析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因素筛选采用逐步法,检验水准为0.05,所有分析使用SPSS12.0完成。

结果

2.1一般基本情况

共调查194名吸烟男大学生,其中大一学生87名(44.8%),大二学生34名(17.5%),大三学生28名(14.4%),大四学生44名(22.7%);独生子女107名(55.2%),非独生子女87名(44.8%);户籍为农村105人(54.1%),城市89人(45.9%);家庭月收入2000元以下46名(23.7%),2000-3000元44名(22.7%),3000-4000元22名(11.3%),4000-5000元46名(23.7%),5000元以上36名(18.6%);父亲职业为无业、失业人员22名(11.3%),服务者、工人与农民65名(33.5%),普通专业技术人员75名(38.7%),管理人员32名(16.5%);母亲职业为无业、失业人员46名(23.7%),服务者、工人与农民79名(40.7%),普通专业技术人员55名(28.4%),管理人员14名(7.2%);父亲学历为初中毕业及以下67人(34.5%),高中毕业(包括中专)68人(35.1%),大专毕业(职业学校等)26人(13.4%),大学本科及以上33人(17.0%);母亲学历为初中毕业及以下103人(53.1%),高中毕业(包括中专)60人(30.9%),大专毕业(职业学校等)20人(10.3%),大学本科及以上11人(5.7%);父母吸烟的101人(52.1%),兄弟姐妹吸烟的57人(29.4%),朋友吸烟的159人(82.0%),舍友吸烟的67人(34.5%),授课老师吸烟的114人(58.8%)。

2.2吸烟情况

194名吸烟男大学生中每天吸烟1支以下的98人(50.5%),1至10支的82人(42.3%),10支以上的14人(4.2%);15岁之前开始规律吸烟的16人(8.2%),15至18岁的81人(41.8%),18岁以上的97人(50.0%);购买香烟的价格为5元以下的28人(14.4%),5至10元的101人(52.1%),10至15元的37人(19.1%),15元及以上的28人(14.5%);打算1个月内戒烟的90人(46.4%),打算6个月内戒烟的28人(14.4%),不打算戒烟的76人(39.2%);自认为不受烟价影响吸烟的65人(33.5%),有一点影响的107人(55.2%),有较多影响的22人(11.3%);自认为有烟瘾的81人(41.8%),无烟瘾的113人(58.2%);自愿接受戒烟帮助的70人(36.1%),不愿接受帮助的124人(63.9%)。

2.3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单因素分析

对拒绝吸烟和不拒绝吸烟男大学生的一般基本情况和吸烟情况的比较发现,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职业、父母学历、家庭收入、父母吸烟、兄弟姐妹吸烟、舍友吸烟、授课老师吸烟、每日吸烟支数、香烟价格、烟瘾、烟价、是否打算戒烟、是否愿意接受戒烟帮助对男大学生的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影响较大。见表一。

表一 吸烟男大学生拒绝吸烟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194)

因素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独生子女

否 家庭月收入

2000元以下

2000-3000元

3000-4000元

4000-5000元

未拒绝吸烟

37.5%(63/168)19%(32/168)16.7%(28/168)26.8%(45/168)

51.8%(87/168)48.2%(81/168)

26.2%(44/168)22%(37/168)13.1%(22/168)19.6%(33/168)

拒绝吸烟

92.3%(24/26)7.7%(2/26)0%(0/26)0%(0/26)

76.9%(20/26)23.1%(6/26)

7.7%(2/26)26.9%(7/26)0%(0/26)50%(13/26)

χ2值

28.036

5.752

15.806

P值

<0.001

0.016

0.003

5000元以上 父亲职业

无业、失业人员

服务者、工人与农民

普通专业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母亲职业

无业、失业人员

服务者、工人与农民

普通专业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父亲学历

初中毕业及以下

高中毕业(包括中专)

大专毕业(职业学校等)

大学本科及以上 母亲学历

初中毕业及以下

高中毕业(包括中专)

大专毕业(职业学校等)

大学本科及以上 父母吸烟

否 兄弟姐妹吸烟

否 舍友吸烟

否 授课老师吸烟

否 每天的吸烟支数

<1支

1-10支

10支以上 购买香烟的价格

5元以下

5一10元

10一15元

15元及以上 自认为有烟瘾

没有

19%(32/168)

11.9%(20/168)36.3%(61/168)38.1%(64/168)13.7%(23/168)

26.2%(44/168)44.6%(75/168)23.2%(39/168)6%(10/168)

36.3%(61/168)37.5%(63/168)15.5%(26/168)10.7%(18/168)

54.8%(92/168)34.5%(58/168)8.3%(14/168)2.4%(4/168)

56.5%(95/168)43.5%(73/168)

32.7%(55/168)67.3%(113/168)

39.9%(67/168)60.1%(101/168)

54.8%(92/168)45.2%(76/168)

44.0%(74/168)47.6%(80/168)8.3%(14/168)

7.7%(13/168)60.1%(101/168)22.0%(37/168)10.1%(17/168)

51.8%(87/168)

15.4%(4/26)

7.7%(2/26)15.4%(4/26)42.3%(11/26)34.6%(9/26)

7.7%(2/26)15.4%(4/26)61.5%(16/26)15.4%(4/26)

23.1%(6/26)19.2%(5/26)0%(0/26)57.7%(15/26)

42.3%(11/26)7.7%(2/26)23.1%(6/26)26.9%(7/26)

23.1%(6/26)76.9%(20/26)

7.7%(2/26)92.3%(24/26)0%(0/26)100%(26/26)

15.4%(4/26)84.6%(22/26)

92.3%(24/26)7.7%(2/26)0%(0/26)

57.7%(15/168)0%(0/26)0%(0/26)42.3%(11/26)

100%(26/26)

9.375 0.025

22.423 <0.001

36.521 <0.001

34.564 <0.001

10.107 0.001

6.807 0.005

15.839 <0.001

8.281 0.004

21.039 <0.001

76.449 <0.001

21.521

<0.001

是否因烟价而减少吸烟

没有

是的,有一点

是的,较多 是否打算戒烟

是的,在1个月以内

是的,在6个月以内

不打算戒烟 是否愿意接受戒烟帮助

48.2%(81/168)

30.4%(51/168)63.7%(107/168)6.0%(10/168)

39.3%(66/168)16.7%(28/168)44.0%(74/168)

28.6%(48/168)71.4%(120/168)

0%(0/26)

53.8%(14/26)0%(0/26)46.2%(12/26)

92.3%(24/26)0%(0/26)7.7%(2/26)

84.6%(22/26)15.4%(4/26)

52.355

25.574

30.664

<0.001

<0.001

<0.001

2.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吸烟男大学生一般基本情况和吸烟情况对其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对单因素分析出有显著差异的因素,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多次拟合试验后,最终有3个变量进入模型。其中授课老师吸烟是危险因素,年级及是否愿意接受戒烟帮助是保护因素。见表二。

表二 吸烟男大学生拒绝吸烟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194)

变量 年级 授课老师吸烟 愿意接受戒烟帮助 β值-3.542 3.220-4.215

SE 0.969 0.922 0.890

Wald值 13.363 12.206 22.441

P值 0.000 0.000 0.000

OR值(95%CL)0.029(0.004-0.193)25.034(4.111-152.433)0.015(0.003-0.086)讨论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与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月收入、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父母吸烟、兄弟姐妹吸烟、舍友吸烟、授课老师吸烟、每日吸烟支数、香烟价格、烟瘾、打算戒烟以及愿意接受戒烟帮助等均有关,经对这些相关因素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剔除影响因素后得出如下结论:影响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年级、授课老师吸烟及是否愿意接受戒烟帮助,其中授课老师吸烟是危险因素,年级、及是否愿意接受戒烟帮助是保护因素。

3.1授课老师吸烟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眼里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中学不同,高校对授课老师在校园内吸烟并无明令禁止,对于大学生来说,授课老师吸烟,传达了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认可,也让大学生认同了吸烟行为,在本研究能够拒绝吸烟的男大学生中,授课老师吸烟的仅占15.4%,不吸烟的占84.6%,可见授课老师不吸烟,对男大学生的拒绝吸烟有多大的影响意义。因此,高校应明令禁止授课老师在校园吸烟,授课老师也应主动戒烟,为吸烟男大学生拒绝吸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3.2年级 其中随着年级的上升,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越来越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思想状态还停留在中学阶段,而整个社会对中学生吸烟的容忍度是很低的,因而大一吸烟的男学生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最强,能尽量控制自己抽烟,随着年级的增加,大学生部分踏入社会,吸烟作为社交手段的一种为吸烟找到了借口,在本研究中,从大三开始,吸烟男大学生均不能拒绝吸烟。因此,在高校,从低年级开始,开展健康教育课,宣传吸烟危害的知识,对于提高吸烟男大学生的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作用。

3.3是否愿意接受戒烟帮助

愿意接受戒烟本就是主观上拒绝吸烟,虽然主观拒绝吸烟并不能保证实际就能做到,然而二者还是有极大的相关性。在本研究能够拒绝吸烟的男大学生中,84.6%的男大学生愿意接受戒烟帮助。因此在社会、高校及家庭中,应创立条件为有意愿戒烟的学生提供戒烟帮助,协助其从主观拒绝吸烟到真正拒绝吸烟。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3-162.[2]耿柳娜,韩丹.吸毒人员毒品拒绝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初步编制.中国特殊教育,2008,11:76-79.[3]Marlatt, G.A.Cue exposure and relapse pre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ddictive behaviors.Addictive Behaveiors, 1990, 15:395-399.[4]Velicer, W.F., Diclemente,C.C., Ross J.S., et al.Relapse situations and self-efficacy: an integrative model.Addictive Behaviors, 1990, 15:271-283.[5]Lyn Lawrance.Validation of a self-efficacy scale to predict adolescent smoking Health Educ.Res.(1989)4(3): 351-360.[6]Tian P.S.Oei, Ph.D.A Comparison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Drinking Refusal Self-Efficacy in Predicting Drinking Behavior.Am J Drug Alcohol Abuse.2007;33(6):833-41.[7] Ma HY,Unger JB,Chou CP,et al.Risk factors for adolescent smoking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 Findings from the China seven cities study.ADDICTIVE BEHAVIORS, 2008;33(8): 1081.[8]朱晓琳,范义兵,熊志伟.吸烟男大学生拒绝吸烟自我效能感问卷的初步编制.职业与健康,2013,29(9):1051-1053.

第三篇: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也渗透到了校园。在消费群体中,年轻人是其主力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指数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消费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描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总结出大学生消费有以下特点:消费不平衡性、快速性、攀比性、从众性、超前性、以及消费节奏加快、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等等。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基本生活消费

基本生活消费是指在大学生生活最基本的费用,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费用支出,比如正常的饮食消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的大学生需要的生活消费也不一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300-500元的占3.87%,500-800元的占44.41%,在800-1000元的占34.17%。在1000 元以上的占9.33%。但是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是两头小中间大呈菱形分布,在动态上呈逐年上涨的趋势。

(二)大学生的学习费用

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课本费,考证消费等一切和学习有关的费用。2.1学费

大学生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区别。农、林、师范等院校因享受国家政策, 所收学费一般在2 500—4 000元, 而其他院校的收费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收费在3 000—8 000元之间。另外,由于院校所处的地域不同, 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2.2参考书

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目上。他们每个月够买参考书或休闲刊物在50 元以下的占66.9%,51元至100 元的占7.8%,101 元以上的占2.9%。2.3考证消费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由于就业压力,形成各种“考证热”。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托福GRE,公务员考试等等。相应的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等自然不非。据对广东高校的调查, 在校期间大学生投资的考证费用在300 元以下的约占50%,在300—500 元之间的占15%, 而有的则超过了1 500元。不少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增加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消费。

(三)休闲及娱乐消费

3.1旅游消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法定假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外出旅游,欣赏大自然迷人的风景, 享受各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旅游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消费行为。旅游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还能够增长见识,在年轻时候就应该多出去走走,所以旅游慢慢地被更多人所接受。来自山东某大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80.4%在假期参加过旅游,到了旅游的地点,带回当地特产以及纪念品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3.2娱乐消费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水平相当可观。伴随着歌厅,酒吧以及KTV的逐步增多,并且尤其是在学校附近大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另外,在大学生群里中不乏追星族,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许多同学愿意花费很大的代价,这也成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对北京11 所高校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北京大学生年平均文化娱乐消费为700 元左右, 约占学生消费的9%。

3.3休闲消费

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诸如参加课题,集体活动、打牌下棋、与人聊天等需要集体参与的交往性活动,有些学生却较少参加。主要是他们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为了得到一定的私人空间,许多同学也是要付出金钱为代价的,这也是大学生娱乐消费中的一部分。

(四)人际交往消费

4.1人情消费

现在,同学过生日、考试得了高分、得了奖学金、升为班干部、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请客的档次越来越高,赴请者随礼也就越来越高。这就给一些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不少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4.2恋爱消费 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 是一项明知没有结果的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一是为了弥补感情空白,作为一种清除寂寞,消遣时光的理想方式,二是为了选择伴侣取经,锻炼自己的恋爱感觉与技巧,增进人生体验,三是感情自然流露,比较投缘,能够找到那种令人心动的感觉,互相勉励和安慰,从中获得精神享受,有逍遥实在等。现在的调查显示,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而恋爱费用的来源, 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 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 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4.3通讯消费

随着通讯资费和电子产品价格的下降,调动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购买欲望。另外有些大学生中学时期在家里娇生惯养,突然离开家庭独自到外地生活,家长和学生都会觉得心里空虚,他们需要经常进行联络,所以通讯消费就成为了大学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调查显示, 在移动通信市场, 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 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50 元的占26.5%, 51—70 元的占23.5% ,71—100 元的占30.9% , 而在100 元以上的也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 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 亿元。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2.1消费的不平衡性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不平衡,另外各自的家庭结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最低的二三百左右,最高的一两千甚至还要多。越是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中的大学,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用就越高,发展一般的城市,基本生活费略低。

2.2消费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消费涉及到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诸多方面,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消费多样性一方面受其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个人需要的多样性源于大学生多样化价值目标的存在.2.3时尚消费增加

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以及理性、成熟三个方面。当今的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标新立异,不断地追求时尚,不落后于潮流是他们的显著特点,另外在追求时尚的消费项目众多,这就理所当然的增加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不少高端消费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项目。比如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在校园中屡见不鲜,另外现在的大学生还热衷于去酒吧、咖啡厅等休闲娱乐场所。

2.4攀比消费严重

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较强, 总是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 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 获得自我认同。大家同处一个屋檐下, 谁也不想“矮人一等”。所以,攀比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主要误区,一些虚荣心强的大学生错误地把消费水平作为家庭经济状况的衡量尺度,为了显示家庭地位的优越性,便盲目的追求高消费。他们中有的追求“名牌效应”,衣服、鞋帽以及化妆品都是只认品牌,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有的学生频繁的更换手机、电脑,还有的为了面子,在人情、恋爱方面消费过多等等。

2.6.消费的超前性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其父母对他们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再加上近年来西方享乐主义的侵蚀以及我国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些失误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使得一些大学生养成出手大方、挥霍浪费的习惯。“吃要美味, 穿要名牌, 玩要高档”,这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 但如果买来不用, 或主要用来上网、打游戏, 不能充分发挥电脑的效用, 那就没有多大的购买必要性。同时学生生活相对独立, 与外界联系较少, 手机也往往只是一件装饰品或者身份的象征。

2.7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

女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比例远远小于男生,并且多数女生愿意在穿着打扮方面进行消费,比如购买衣物和化妆品;男生则很少对穿衣打扮方面有研究,他们相对来说更加愿意在人际交往和电子产品方面去投资,并且基本的食物花费在他们总体花费中占有很大比例。另外,居于消费两端的大都为女生。在调查的最低消费中,大多数都为女生,而且在高消费的群体中,女生也是明显的多于男生。消费低端的形成原因为: 一是女性基本生活费普遍较男性低, 也就是说从生存的角度看女性比男性消耗得少;二是大多数女性比较节俭, 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2.8消费的从众性

社会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具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有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等,是得他们在消费中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例如家庭不富裕的学生, 看到很多人有手机, 自己也千方百计买一部, 以免被人看不起。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的影响因素 3.1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2010年对于山东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2%的学生认为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就要追求即使享受,2%认为金钱是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6%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事业成功的唯一标志,但是调查问卷中同时表明了这部分学生中95%具有超前、虚荣、攀比的消费心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导致了消费的超前性和攀比性。

3.2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尤其的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简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同学起到了误导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子女的需要。

3.3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而大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 也往往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扩散地。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 导致青年大学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触西方文化, 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价值选择、行为趋向、生活方式等诸方面超越于一般的社会成员。有些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花父母的钱圆自己的梦。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近几年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学校的贷款往往贷不出去,有的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宁可东拼西凑去向亲朋借钱也不愿意去用学校贷款,把贷款当做丢人的事。社会文化的种种因素造成了大学生消费的越来越趋于时尚化,以及从众性,大学生是青年与知识分子的交织,他们受社会各界的影响非常大。

3.4大学生自身的或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在家从小有家长的关怀和照顾,中学时期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故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不知当家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到大学后远离家长独立生活,在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每当钱花完了,就会有种种理由,然后家长担心就会给孩子们汇款。此外还有大学生的虚荣心理,有人宁可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情绪化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中常见的,尤其体现在女生方面,许多女生通过购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导致女生大约50%的消费来自冲动型消费。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消费观的塑造和培养不仅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的形成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引导和带动作用,所以,引导大学生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士,学校以及各个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并且与家长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改变也是分不开的,大学生以后的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但是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对建设富强美丽的和谐山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利益。

第四篇: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实证研究

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实证研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由于受户籍制度以及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限制,其中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接受教育选择不自由,使得农民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种受压制和被歧视的地位。农民面对自己的制度性强加成分,没有个人的选择自由,只有被动的接受。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制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农民能自己选择自己的就业地点,虽受户籍制度的相关限制,大量的农村人口依然涌入了城市,在改革的浪潮中寻求新的职业发展,农民工群体得以形成和壮大,农民工的政治心理随着进城过程也经历着变化。

一、主要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二)政治效能感。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认为自己能够对政府产生影响的信念,包含两个维度: 其一,与他人相比,个人自认为对政府具有影响力。其二,面对政治体系而言,个人自认为政府会对其要求有所回应。这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为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并指出“内在政治效能感是个人相信自己可以影响政府的感觉,而外在政治效能感则是个体相信当权者或者政府应当回应民众的感觉”。

二、研究设计

文章的研究内容为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信任对其政治效能感产生的影响,研究目的是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务工之后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情况和对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信任状况,以及从何种角度可以提升农民工的政治效能感。研究过程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问卷设计。第二阶段主要是实地调查阶段,湖北省武汉市多个火车站、汽车站作为样本采集点,候车人群作为目标群体,随机采访候车人群,选择符合问卷目标群体的人进行问卷调查。第三阶段是问卷整理和报告撰写阶段。

三、变量测量

(一)因变量:政治效能感。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公众的政治效能感,主要通过对问卷中如下五个问题的选项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分别赋值1-4分,分值越高,表示政治效能感越强。我们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经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外在效能感因子”和“内在效能感因子”,如“表一”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集体行动的政治心理机制及其调适研究》社会调查问卷数据。

(二)预测变量:身份认同与政治信任。包括如下方面:

1.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况。在公众的身份认同方面,通过对问卷中如下问题的选项,即完全同意、比较同意、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分别赋值1-4分,分数越高说明认为城乡差别越大。我们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经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社会阶层认知因子”“城乡差别认知因子”和“社会地位认知因子”,如“表二”所示。

2.农民工的政治信任状况。在农民工的政治信任方面,通过询问受访者对中国共产党、政府、人大、公安机关、军队、法院、工会、青年团和妇联9类信任对象的信任程度来测量其社会信任状况,选项为非常信任、有些信任、不太信任和完全不信任,分别赋值 1-4 分,分值越高,代表对这些对象的信任程度越高。运用主成分法对这9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经最大方差法旋转后,我们提取了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国家机关信任因子”和“社会团体信任因子”,如“表三”所示。

四、数据分析与发现

完成了对主要变量的测量后,为了全面探讨社会信任和政治参与对公众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根据研究策略,分别以外在效能感和内在效能感为因变量,以身份认同感和政治信任为主要预测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如“表四”所示。

数据分析表明,城乡差别认知对农民工的外在政治效能感和内在政治效能感都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是作为主要预测变量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信任对农民工的外在效能感和内在效能感有显著不同。国家机关信任只对农民工外在政治效能感具有统计显著性,而社会地位认知仅对内在效能感具有显著影响。总的来说,作为预测变量的政治信任和身份认同对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均具有显著影响,只是不同维度对于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的影响有所区别。

五、结论与讨论

基于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孔凡义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集体行动的政治心理机制及其调适研究》社会调查数据,在数据结果分析中发现身份认同和政治信任更是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相关的重要因素。

身份认同和政治信任是政治效能感的重要预测变量。作为身份认同的三个因子,城乡差别认知和社会地位认知对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具有统计显著性,但是社会阶层认知对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在本次数据中并未有显著影响。城乡差别认知不仅对农民工外在效能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影响着其内在效能感。数据显示,农民工越认为自己与城市人无异,其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就越高,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给农民工带来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过程中,更好地适应了城市生活,经历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人与人之间交往增多,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进而对社会政治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诉求,并期待自己的想法得到回??,相应的,政治效能感得以提升。社会地位认知因子仅对农民工内在效能感产生显著性影响,数据显示,农民工内心认为自己社会地位越高,内在效能感越强,越认为自己能够影响政府。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的心理认知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任劳任怨的形象,反而随着自己劳动技能的提升,自信心增强,农民工对工作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地位提升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近年来农民工讨薪成功也反映了这一现象。因此,随着农民工社会地位认知的提高,其内在政治效能感也在增强。

在政治信任方面,国家机关信任因子对于农民工外在效能感具有显著影响,相反,社会团体信任因子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并无密切关系。农民工对于政府、人大、公安机关和军队等国家机关的信任度越高,代表着他们对自己政治诉求的回应期待越高,这种信任体现了他们对于国家机关办事程序和办事效率的认知,对其回应自身诉求更有信心。这种信任是农民工自身心理认知,但其来源于实际。近年来,农民工在讨薪过程中体会到以劳动局为代表的国家机关的帮助,在现实工作中,面对劳动剥削,农民工的诉求能得到相关部门有效及时的回应,逐渐农民工对于国家机关的信任感上升,因而也能提高其外在效能感。

从以上分析来看,笔者认为未来的政治效能感研究应继续将农民工对于社会的认知纳入考虑范畴,同时考虑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感知变化以及相应对政治效能感产生的影响。对于农民工这一广大特殊群体,应关注其心理变化,提升其政治效能感,促进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华,李海莹,刘芳.(2012).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2005(1):21-27.[2]李翠玲,段学芬.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农民工的市民化.人力资源管理,2010(4):46-48.[3]付建军.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现状和后果.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1):77-90.[4]唐斌.广州地区农民工政治信任状况的实证研究.行政与法,2012(03):64-68.

第五篇:试析对高职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的调查论文

摘要:

通过对2008年和2010年两次基本内容相同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说明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影响因素的认识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提出的一种强调主体自我意识能动作用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观自我感受(班杜拉,1994)。就业自我效能感,即指主体实现就业的信念、判断和自我感受。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就业的认知心态;二是个体对实现就业的行为意向以及情绪、态度等。

不断增强就业效能感,是保证高职大学生正确作出就业决策,成功实现就业的重要条件。2008年和2010年我们采用基本内容相同的问卷,分别对武汉地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长江职业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等五所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滚动调查。每次抽取600名学生为样本,两次回收问卷分别为502份、516份。有效率83.7%以上,男生分别为262、278人,女生分别为240、238人。大一学生分别为342、360人,大二学生分别为148、131人,大三学生分别为12、25人。本文不是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和全面分析,只是通过对两次调查的对比,从动态视角,探讨目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状况,并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几点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变化。

首先,从高职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心态看,其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学校和社会开展的就业教育,包括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更加满意、更加重视。学生对学校就业教育工作的满意度,由2008年的53.5%提高到2010年59%。对“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比例,2010年比2008年上升了三个百分点。

二是对影响就业因素的认识更趋理性。2008年“个人能力”、“学历”、“求职人太多”等排在前面的三个因素占83%以上,2010年的调查显示这三项的比例下降到75%。高职大学生对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重视,对学校和社会加强就业服务、改革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等项的认同比例均有明显上升。

三是对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金钱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问题的认识有很明显的提高。其中对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认同率2008年为50.7%,2010年上升至54.9%;对金钱不是幸福的决定因素的认同率2008年为13.5%,2010年上升至49.3%;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认同率,2008年为37.1%,2010年上升至42.4%。四是对毕业后出路的认识更加多元化,走自主创业之路的比例有所上升。2008年除了“找工作”外,其他方面所占比例很小。2010年“找工作”的比例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自主创业、求学深造、出国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其中自主创业由原来占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其次,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行为意向与情绪、态度看,其变化也很明显。

一是就业压力感有了明显降低。2008年学生的第一苦恼是就业压力大,其比例为44%;2010年虽然就业压力仍占第一,但其比例下降至39.2%。

二是选择工作考虑因素更理性化、多元化。2008年第一考虑因素排在前三项的比例依次是:“符合自己兴趣和专业”占42%;“发展机会”占26.6%;“收入情况”占13.9%,总计占84%。2010年第一因素排在前三位虽然同样是这三项,但三项比例都有明显变化,第一位“符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只占28.2%,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收入情况”上升到第二位,占26.4%,比例明显上升;发展机会退居第三位,只占15.8%,比2008年下降了10.8%。2010年以上三项总计只占61.4%,比2008年下降22.6%。这是因为其他因素,如职业风险、家庭需要、工作地点等的比例都提高了。

三是对毕业后有没有信心找到满意的工作持更谨慎的态度。2008年有信心的学生占57.4%;2010年下降至53.8%。从好的方面看,这更符合实际情况,说明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再盲目乐观,就业心态更趋理性。

最后,在看到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发生了积极变化的同时,调查也反映出学生原来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改变不大,甚至更趋严重,而且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就业压力目前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是高职大学生最苦恼的问题。

第二,学生选择职业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仍然比较严重。

第三,仍然有接近半数的学生对毕业后能找到工作没有信心。

二、高职大学生对就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认识的发展变化。

高职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效能感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两次调查的分析发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变化。

首先是,高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的调查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就业思想有影响、影响较大和很大的比例占81%。在学生对思政教育中各项满意度的选择看,排在第一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些结果说明学生越来越感到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加强道德品行修养的重要性;也说明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确实取得较好效果;更重要的是,这一结果还说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两次调查的比较说明,学生更加重视教师的作用,并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两次调查所设计的这方面的项目是相同的,其中学生对教师队伍评价高的前三项的两次调查的排列顺序是:“道德品质”、“教学水平”、“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满意度差的排在最后的三项,2008年是:“关注和关心学生”、“人格魅力”、“创新能力”。2010年“创新能力”上升至第二位。学生的评价真实地反映了目前大学教师队伍的状况,它说明目前我国大学教师队伍虽然从总体看业务水平和自身的道德品质状况已达到一定水平,但与新的形势和学生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与学生的亲和力、创新能力以及反映综合素质的人格魅力等项都还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从总体看,学生对影响因素的认识更趋全面、客观、合理。这突出表现在:一是学生开始跳出就业看就业,逐渐认识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义,就业思想境界在不断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对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越来越重视,还表现在学生对“创新精神”及“自主创业”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二是学生对影响因素的看法,还有一些是值得重视的新问题。首先,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最大的影响。学校影响方面的试题,我们设计了四个选择项,按重要性排列的顺序,第一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按其所占比例,远比其他因素比例高。其次,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是影响自己学习、成才、就业的重要因素。学生对“最苦恼的问题”的回答,2008年“找不到学习动力”仅排在第三位,2010年则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就业压力”;对“学校应加强的工作”,2008年的第一、二、三选择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而2010年在第二、三选择中,“学习方法的指导”都排在前三位。

三、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首先,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反对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片面追求就业率。就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是为了育人,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业教育从大学产生之日起就是大学办学宗旨中的应有之义。大学就是适应社会各种职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要使大学培养的人,与这种需要相适应,最根本的一条是培养目标,即培养怎样的“人”。现代意义的大学诞生之初,十分重视把培养“人”作为首要任务,重视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然而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更重视人的智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学渐趋专业化、职业化。人的素质、人格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被忽视。自上世纪初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各门自然科学之间,而且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渐趋融合,不断走向综合化。各行各业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社会对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体现这种综合素质的创新能力、普适性能力以及人的精神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等院校就业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这是时代的要求。

其次,针对目前高职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变化状况,应特别重视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就业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更紧密地结合。要特别重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大力推进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应采取多种方式,特别是通过多种实践方式,加强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团结合作、求实创新、关爱他人等良好的思想品德。二是下大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真正发挥广大教师在“育人”中的主导作用、示范作用。三是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这是学生的认识对我们的重要启示。要认真探讨在就业教育中建立良好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不仅要建立更多更好的校内学生之间互动平台,还要建立在校学生与校友,以及校友之间的互动平台。这对学生就业,对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四是把就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计划,全面建立具有各校特色的就业教育体系。从教育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创新就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使就业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五是不断提高高校就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加强调查研究,重视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在育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使高校就业教育,不断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适应。

下载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效能感问卷[精选多篇]

    教师效能感问卷 完全不赞成基本不赞成有点不赞成有点赞成基本赞成完全赞成 一般教学效能感1、 一个班上的学生总会有好有差,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 2、 一般来......

    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郭敏,李葆华2008 提示:虽然是博士后写的文章,但比较浅,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部分较好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

    领导风格、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反馈寻求的影响研究

    领导风格、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反馈寻求的影响研究 摘要:在对反馈寻求行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探讨组织中领导风格对员工反馈寻求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员工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中职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莫金莲写作是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综合训练。作文作为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写作过程必定要受到自我......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写写帮整理)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摘要】 一、消费者行为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行......

    可持续发展成本战略运行机制、特点及影响因素

    内容摘要: [摘 要] 可持续 发展 成本战略与传统成本战略相比较,成本战略视角、效益的原则以及成本战略的时间和空间上均有较大的不同。可持续发展成本是由 自然 生态成本、人......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开题时间 : 开题地点:宁阳县景秀宾馆北楼会议室主持人:尚延亮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王营、许兴亮、李富学、高智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大全5篇)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 来源:本站原创 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