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自我效能感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益(定稿)
培养自我效能感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益
摘要: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物理学业成绩的重要变量。它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对任务选择、期望、动机、兴趣、情感等因素的控制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践,提出了设立合理学习目标,对高一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恰当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体验更多的成功,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等五种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关键字:自我效能感
高中
物理教学
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受制于内外多方面因素,其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相当重要而又往往被人忽视的因素。它一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对任务选择、期望、动机、兴趣、情感等因素的控制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本文结合对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思考以及高中物理教学实践(尤其是高一)提出了几条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人们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最早见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构成人类动因的关键因素,人们通过对自己的表现、对榜样的观察、各种社会主张、以及一些生理指标等了解自己在特定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是其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以三元交互决定论为核心的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拥有相同行为技能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执行同一行为方式时,其表现的出色程度不同,甚至相差悬殊;解释了个体将自己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行为表现的中介过程。
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看法即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重要的学习动力,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逐步延伸过来的,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有的称为学业自我效能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能否运用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完成物理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主观判断。
二、自我效能感与物理学习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物理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必不可少。但是,有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就已经被告知高中物理课程难学。据相关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着恐惧感和神秘感。”据分析,这主要是受长期以来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对知识本身的讲解,对物理知识相关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又都涉及较少。这样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来源产生了神秘感,进而又形成了一定的物理学习障碍,再进一步学生便对高中物理学习失去了信心。另外,现行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选拔优秀、淘汰落后学生为手段,导致了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产生了大量的学业失败者。这是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严重的伤害,它伤害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没有获得物理学习的成就感,对学好高中物理信心不足。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物理学习活动的选择性和坚持性。学生在选择物理学习活动前首先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做出判断,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时才会选择去做。对于那些不能确定自己能够胜任的活动,即使很有吸引力也不会选择去做。同样,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不断对自己做出判断。如果物理学习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结果良好,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学习活动会继续进行下去。如果物理学习结果导致多次失败,学生对自身顺利完成该学习活动就逐渐失去信心,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降低,学生的学习就可能中断。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对待物理学习困难的态度。物理学习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结果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效能水平高的学生对自身克服当前的学习困难有较强的信心,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直到问题全部解决。而效能水平低的学生对自身持怀疑态度,即使他具有较强的能力,一旦学习受阻,则会选择放弃。事实上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并不存在太大差异,学习成功的往往是效能水平高,能够将学习活动坚持下去的学生。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是物理教学中很必要的。
三、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理学习的直接经验,即学生自身在物理学习中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业上经常成功的学生,如能够顺利地回答老师提出的物理问题,物理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能够顺利设计并完成物理实验并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等,其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就高;相反,如果经常不能独立完成物理作业,上课不能正确回答老师的提问,物理成绩比较差,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历较多失败的学生,其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就低。二是替代性经验,如学生的同学、朋友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也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和自己情况接近的人面对能够顺利的解决物理问题,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则该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也能同样获得成功。因此他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将会提高;同样,如果情形相似的人面对同样的学习任务失败了,该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将会降低。三是来自他人的言语劝说,如果学生信服的老师或者家长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劝说,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四是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如果学生身体各方面的感觉比较好,身体健康、情绪高涨、精力充沛,面对学习任务时学习自我效能感就高;反之,如果学生情绪低落、身体劳乏、精神不振作,面对学习任务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就相对较低。
四、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帮助学生设立合理的物理学习目标
目标的具体性:它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起始阶段可制定“听懂每一节物理课、独立完成某次物理作业”等较低层次的目标;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制定更高的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再感到无处下手。
目标的挑战性:因为太低的目标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太高的目标可能使个体在付出很多努力之后却总是遭遇失败,也不利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设置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物理学习目标,使其“跳一跳,够得着”,循序渐进地提高目标的难度水平。
目标的近期性:因为太长远的目标无法为个体当前的行为提供有效的刺激和向导,而近期目标却可以告诉个体该做什么,而且容易实现该目标。针对各类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将长期目标“学好物理”分解成了若干个近期目标,使其在实现每个近期目标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提高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2、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进行物理课堂即时评价为了提高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事先做出合理设计,针对学生实际提问与其水平相当的问题,减少学生的失败体验。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中肯评价,及时鼓励。如果学生原来只能回答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后来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还能说出日常生活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用的实例,教师就应及时注意到学生的这一进步并加以鼓励。情感激励和动作行为激励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时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种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
对物理课后作业的激励性评价,作业是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良好渠道,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好方式。学生作业本上红红的大错号也是削弱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一个原因。给学生具体明确地指出具体错误比简单的对号或错号要好得多。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要注意充分挖掘学生进步的地方,哪怕是比他自己以前有所进步,就可用个性化的语言加以及时鼓励。如“能够从功能的角度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创造性!”对于错误较多的学生,则根据学生错误的情况,加入引导性的话语,如“能从受力角度分析,思路很好,说明你认真思考了,再仔细考虑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力都找出来了?”
3、恰当利用榜样的力量
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对物理教学充满信心,并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传递给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物理习题的教学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努力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教师的对物理学科的教育信念,从而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能力相近学生的榜样力量: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有一定的相似性,水平相近的同学的能够成功解决一道电路问题,其他同学会从这一现象中获得很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增强自己顺利解决这一道题的效能感。另外,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提问各个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进行课后总结,尽可能使他们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成功行为,使各个层次的学生从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学生的成功行为中提高自己完成任务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其物理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4、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
在物理学业中体验成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败对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影响很大。物理学业上的成功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逐步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逐步克服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如比较和区别物理概念;让学生多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强调物理实质,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章节进行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等。其次,教师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具体表现为:把物理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教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成功;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如教师可以从课堂提问、练习、书面作业、辅导、测验等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与评价,涉及到分数的可借鉴合作学习中的“基础分”和“提高分”等评价指标,这些措施都将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随着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的物理成绩会取得进步,学业上的成功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何对成败进行归因会影响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我们可以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在这里,教师可借助专题报告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适当的努力,使其体验到成功感和效能感并且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尽量使学生把曾经的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学习方法不当等来自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减小失败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造成的挫伤。教师还应坚持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第二篇:如何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
如何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
1、让员工在成功的体验中走向更大的成功
领导艺术高超的管理者往往在对下属的能力和人品有了准确的判断后,便让下属大胆去干,需要的时候,甚至将其推下“水”,逼迫其背水一战。正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完成许多艰巨任务的过程中,部下的自我效能感不断获得提高,并会以更大的信心迎接更大的挑战。三九集团总裁赵新先堪称善用这一手的典范,他下面许多“少帅”级的年轻企业家几乎都是让他给逼出来的。在下属感到已经走入死胡同的时候,他最常说的一句[FS:PAGE]话是:“相信自己就能行!”。这种鼓励加压力使他们履败履战,终致成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现实。管理者不能让下属停留在“失败”上,一定要逼着他向前走,直到抓住一次“成功”,这个“成功”会强化下属的自我效能感,会成为下属向更大“成功”奋进的动力源。只有在战胜失败,取得成功之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才是正确的。如果中途放弃,“失败”就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并很可能成为下一次“失败之母”。
2、及时鼓励员工
那些有失败经历的员工最需要上级对其能力的肯定,对其努力的赞赏。遗憾的是当员工没有做成一件事时,他得到最多的是批评和贬低。如果员工不相信能够成功,谁也无法激发其内在潜能,他的行为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所以一个管理者打掉员工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不但制造了一个低能和麻烦员工,也毁灭了其奋发向上的斗志。权威者的评价是影响一个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在员工心中,管理者往往是这种权威的象征。将关注点放在员工的优长上,是管理者提高员工工作动机的重要技能。
3、让员工体验成功的感觉
施乐公司最出色的地区销售经理法兰克•派斯特刚刚到克利夫兰就任,就发现整个销售区到处弥漫着失败的氛围。于是他编辑了一卷录象带,其中搜集了许多足球比赛中令人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片段:球员们激动地冲过终点线,兴奋地握着拳头,相互击掌,全场观众为之疯狂等。在开会的时候,他为放给所有员工。当录像放完后,他要求室内每个人站起来,彼此庆贺:“你们已经超越第一名了。你们是全美国第一特区,庆祝吧!”他让所有人体验“胜利”时那种激越的兴奋感,并将这种感觉化为内在的力量和信念:我一定要成功,一定能够成功!这种力量激励着每一个销售员抛弃“失败”,使这个销售区从最后一名变成最出色的销售区。
4、树立成功的榜样
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的重要方式是向他们展示大量成功的销售员事迹和经历。那些从平凡走向伟大的人,变成他们学习的榜样,使信心和勇气回到他们心中,于是他们又一次鼓起斗志。事实上,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人生时都提到,那些成功者的故事曾强化自己的信心和斗志,从而激励自己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在企业培训中,请同行成功者,尤其是最初出身贫寒,在许多人眼中并无特殊之处,但经过奋斗终获成功的人士,现身说法,讲述他们成功的坎坷经历,对提高员工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效果。
第三篇:自我效能感
5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②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这里的一个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即榜样的情况与观察者非常相似。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④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上述四种信息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1)成败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2)替代性经验。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3)言语劝说。言语劝说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实际。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效果会更好。(4)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5)情境条件。不同的环境提供给人们的信息是大不一样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难以适应和控制。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就会降低。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一、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以往成功的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建立竞争奖赏结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那些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传统的智力理论(以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我们不难感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
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学生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心之感,从而挫伤其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全面分析失败原因。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言语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自我归因的线索。例如,有时当学生感知自己失败时得到的是老师的同情而不是不满,便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同情通常被认为施于弱者,从而使学生做出自己无能的归因,进而挫伤自信心。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是不满反而会加倍努力,这样做会保护学生的自尊,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同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容易任务(任务难易相对于学生本人实际能力而言),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降低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估价。若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困难任务,老师对其大加赞扬,则会使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提高自我效能感。所以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斟酌。
(二)提供适度的帮助和指导
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往往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和帮助。但要因任务难度不同、学生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格雷厄姆和巴克等人的研究表明,与未受帮助的同学相比,一个受教师主动关心和特别帮助的儿童不仅会被判断为较不聪明、将来较不可能成功,而且自己也会这样认为。因此,教师不应“无缘无故”帮助学生,否则会降低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而是要在学生确实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帮助,这样才有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三、帮助学生设定目标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学生因在学习中投入较大、成绩较好而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其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要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就得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日标,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如期中考试目标、初中毕业目标)显著相关。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正如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帮助学生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
在教学中(尤其是邻近中、高考之际)经常会看到成绩平平、又不肯下功夫的学生制订出这样的学习目标——考上某某重点学校。其实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应有多高,对能否成功毫无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帮助他制订一个具体的、各学科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刻苦、努力、一步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使其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三)引导学生设定富有挑战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会为自己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高学习目标的挑战性又会激发个体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更加努力,最终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去面对困
难并坚持不懈。可见,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行为动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四、改进学生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越高,学生自信心越强,学习就越有效,成绩也越好。学生在自身的调整与摸索中,在学科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因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学习策略)逐渐获得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它是学生的行为和期望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会把学生送往成功的彼岸,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五、感染学生积极情绪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都很重要。
(一)教师的情绪
“当一个人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甚至以自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条较好的途径。教师平时应注意用饱满的精神、充足的自信来面对学生,从衣着服饰、言语表达、举手投足中传达出来。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自我效能感的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生的情绪
除了可以借他人的情绪诱发自己的情绪以外,借助自己表情诱发情绪也是情绪生成的心理机制之一。伊扎德与前苏联学者合作训练演员的表情时发现,当被试者观察某一种情绪的面部表情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应的体验。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自身表情训练也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表情训练,让学生自觉地经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使之更多地呈现出愉快、自信的精神面貌,这样有利于使学生体验积极的自我情绪,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六、引导学生磨炼意志
马克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沿着崎岖的小路肯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中学生的求学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及生活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学生把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为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并通过“质性评价”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情况,使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如,档案式评价。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发展的自我激励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对自己的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借助评价进行回顾、反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点滴进步和潜在问题,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八、个体兴趣驱动学生
提出兴趣说的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强迫学生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根据兴趣说,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发展这些兴趣。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使得兴趣与快
乐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持之以恒,最终成功。
九、积极期望看待学生
教师看待学生要有一种积极的期望。积极的期望指建立在学生现实能力基础上,同时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一种期望。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使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向困难挑战,获得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学生消极的期望会使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容易悲观丧气,而失去许多体验成功、发展能力的机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十、榜样示范鼓励学生
利用榜样示范来鼓励学生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成为榜样示范的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往往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特别是与某一学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替代性经验对该生尤其具有说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适时、经常介绍榜样人物,并对学习者寄予一定期望,帮助他们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多种方法和途径,目的都是使学生建立起行动的自信,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最终走向成功
第四篇: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郭敏,李葆华2008
提示:虽然是博士后写的文章,但比较浅,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部分较好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悉心指导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分析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教育教学中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研究者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一种卞观判断和感受,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izii3]众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iaii}i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卞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
(1)社会环境的影响(2)学校环境的影响(3)人际关系的影响2内部因素
(1)教师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说服(4)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第五篇:自我效能感作用
3.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研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果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及相关工作行为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相关工作态度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紧张的关系。(1)自我效能感与绩效、态度关系研究。高的自我效能感会促进绩效的提高 ,低的自我效能感则影响绩效的增长。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去尝试挑战性高的工作 ,设置较高水平的目标 ,并表现出较强的目标承诺 ,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同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也很强。而与之相反的是 ,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对挑战性的工作往往会采取回避态度 ,为自己设置的目标也较低 ,对目标的承诺也不高 ,从而影响到他们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倾向于运用问题定向的应对策略 ,总是想法设法去消除应激或适应应激 ,采取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倾向于运用情绪定向的应对策略 ,在面对应激源(紧张源)时 ,不知所措 ,情绪高度紧张 ,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因此 ,与采取情绪定的应对策略的人相比 ,采取问题定向应对策略的人能更好地适应应激。
1.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集中在自我效能感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付出的努力以及学习成绩的 ,主要是从两个角度来研究的 ,即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1)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研究普遍证实 ,教
学效能感高的教师 ,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对学生自我效能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班杜拉的研究指出 ,学校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对于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效能发展的环境 ,及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氛围十分重要。那些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师 ,会在课堂上建构一个促进学生替代性经验积累和增进学生自我指导技巧提高的环境;而那些自我效能水平较低的教师 ,则常常依靠外部的诱导和一些消极的惩罚措施来逼迫学生学习。后一种教师经常面对的是混乱的学习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只能慢慢降低自己对实现教育目标的期望 ,而这种不良的情绪也会逐渐波及学生 ,影响学生自我效能的正常发展 ,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为了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我们的工作应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为教师创造成功环境和机会 ,增加他们的成功经验;二是从家庭、学生以及学校其他方面入手 ,尽量使他们为教师提供最多的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2)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而学习行为又影响学习能力 ,因此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时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 ,并对其目标定向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同伴群体都是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父母本人的自我效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子女自我效能的发展 ,教师的自我效能水平对学生自我效能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伴群体通过相互模仿对学生自我效能发展起作用。实践中 ,我们可以根据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采用一些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如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国内教育状况时就会发现 ,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够。长期以来 ,我们只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一把标尺去衡量具有不同才能的学生 ,实际上人具有空间、音乐、运动、逻辑、数学、语言、交际、自省等多元智能 ,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各个领域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 ,家长只要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 ,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成功的体验对于增强孩子们的自我效能感 ,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自己潜能和能力获取某个或某些领域中的成功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