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玉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时间:2019-05-13 05:4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海玉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海玉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篇:王海玉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摘要:要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首先要知晓什么是自我效能感,什么是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进而明确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激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效能期待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他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所谓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良好的结果会使行为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现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因此,他特别强调: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对调节他的行为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期待好结果固然是每个人的理想所在,但力不从心之感却会使人对活动(学习)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二、什么是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指学生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观判断。它有两个相对独立的要素构成:第一,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第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主观判断,即语文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主观判断,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培养、激发并不断提高其良好的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及分析

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内因与外因两种。

(一)内部因素

1、归因方式。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如果学生把语文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

或外部因素(如运气、难度等),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2、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能力。前者是一种包括多种一般能力的特殊能力,它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活动效率,使语文学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它强调的是掌握语文知识技能,形成语文能力的动态过程。后者一般指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基础上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文学习能力的强弱。二者共同构成学生客观的语文能力水平,成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3、学生语文学习行为的成败经验。班杜拉研究指出,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是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境中去。而多次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4、语文成绩好坏及其在各科成绩中的相对排列位置。当前,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语文成绩的好坏必然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自我效能感。两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语文成绩优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往往就强,反之,则弱。其次,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受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他的各科成绩的相对位置影响,如果语文成绩在他的各科成绩中居于前列,其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往往较高,反之,则低。这也许就是学生偏科的根源之一。

(二)外部因素

1、外部评价等手段的强化。这是指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各方面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的强化。赞许、认可、微笑、注视以及各种物质奖励等,都可以作为强化物。一般地说,中学生对社会赞许有一种普遍性的需求,希望自己能够被教师、家庭和社会认同和赞许。语文老师应利用分层次的课堂提问、灵活的作业评分、奖励性的作文批语、学生平时的测验进步等正强化,设法为学生尤其是语文后进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强化物不一定始终由教师来支配,有时可以让小组、同伴或其他人来给予。心理学的研究[5]证明:小学三、四年级儿童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成人评价的影响,初中生则越来越重视同龄人对白己的评价,先是把同龄人的评价与成年人的评价等同看待,后来表现得更重视同龄人的评价。

2、外力援助。如果学习语文时,没有什么外力援助,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这时的失败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外力援助较多,这时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李晓东、张炳松[6]的研究成果令人深思:自我效能感与回避求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自我效能低的学生更倾向于回避求助,虽然十分需要别人的帮助,却不主动求助或只问答案不问过程,希望别人代替自己解决问题,其结果是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在有需要时及时求助,其结果是克服了困难,提高了成绩,形成了良性循环。

3、语文学习任务的难度。如果任务很难,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这时的失败不会将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任务简单,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所以,难度应是适中的。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适中难度的任务应该是学生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解决的这些任务。

4、替代性经验。这是学生通过观察他人语文学习的成败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语文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取得同样的成绩;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成功的希望。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树立榜样,并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积极作用。

四、激发、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根据上文对各因素的分析,下面着重谈谈几种激发、培养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研究成果表明:学习困难学生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既不是由客观的能力水平决定的,也不是直接由不良的学习成绩决定的,而可能是他们将不良的学习成绩归因于语文学习能力差的结果,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能保证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逐步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断激发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归因将会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训练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语文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够、学习方法欠佳等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其次,要训练学生避免消极的归因,不把语文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语文学习能力差、运气不好、语文内容难度太大、老师讲得不好等自己很难控制的因素。训练的基本步骤如下:(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让学生进行某种语文学习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后三个步骤重复进行,逐渐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

(二)大力倡导设施绝对评价标准

我们认为:在中考、高考等选拔性考试中,设施“相对评价标准”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平时的各种语文测评中,这是不宜采用的。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设施“绝对评价标准”,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常模来评定学生,只要学生的实际水平达到“常模”,就算达到了标准。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可能得到最高的等级,就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不用担心别的同学会影响自己的成绩等级,因而他们会较小的关心学习成绩的名次,而更多的关注是否掌握了下一个学习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更多的学生会开始喜欢语文这门课,并希望能知道的更多些,能进一步探索语文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出良好的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布卢姆等教育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中国自学考试的成功实践等,都充分证明了此点。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要学习,先要学会如何学习,这就得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内化各种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首先是学习法中的一种。其次,它具体指听、说、读、写的方法。方法往往比较抽象,为便于学生内化,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把有关学习方法变为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照此方法的程序进行语文学习,从而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魏书生指导学生内化“互批作文法”,就引导学生必须从10个方面写出具体的批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已经内化了一些语文学方法,但当他们面对特定的学习任务时,却不能自觉使用这些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迁移的习惯,才是学习方法指导的最终目标。正如叶圣陶所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

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学习方法变成学习行为习惯的过程,正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各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后,必然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而有效地完成一系列语文学习任务,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

(四)保持语文学习任务的难度适中

语文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的成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自我评价与自我效能感。正如上文所说,如果任务很难,这时的成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而这时的失败不会将低自我效能感;如果学习任务简单,即使成功也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倘若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成就感,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效能感,语文学习任务的难度应适中。

五、结语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应高度重视语文这一学科。重视语文学习,就要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并在其培养与激发方面多下功夫,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更上一层楼。

六、参考文献:

[1]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李浩然肖存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一期

[2]浅谈教师期望效应申世辉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五期

[3]《教育学》 叶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威望与期望 安亚彬 河北师范学院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曹明海 田瑞云 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6]《心理学新论》 李铮 姚本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7]《心理学》 章志光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8]《教育心理学》 张景焕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3

第二篇:浅谈技校学生应用文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激发与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技校学生应用文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激发与培养

作者:汤 宁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08期

培养技校学生应用文写作自我效能感,对于学好应用文写作来说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在技校应用文教学过程中就提高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作了些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影响动机。学生应用文写作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目标显著相关,教师帮助学生设定经努力可实现的、合理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实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实现长期目标。要减少学生失败的机会,尤其避免对写作较差的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如果让学生感到即使十分努力也难获成功,这就不利于激发其自我效能感。

再者,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行为动力的作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调查报告、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等高难度的应用文写作。

二、引导学生积极归因

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合理的归因,指导他们用积极、客观的态度,分析应用文写作成败的原因。当学生完成应用文学习任务时,要引导学生归因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这种稳定的内部可控因素。对写作能力差,或由于写作不认真而导致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则引导他们做出努力不够的不稳定的归因,这样可消除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害怕心理,从而改变写作态度,提高写作的信心与兴趣。当然,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这会使学生觉得力不从心,挫伤其自我效能感。

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言语评价也会影响学生自我归因。学生感知失败时得到的是同情,会做出自己无能的归因;如果得到不满,反而会加倍努力,这样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其写作自我效能感。因此表扬学生要恰当。当学生完成了便条、通知等简单应用文的写作,老师大加赞赏,会降低学生对能力的自评。若学生完成了总结、报告等相对复杂的应用文,老师大加赞赏,则会使其做出能力强的归因,提高写作自我效能感。

要培养积极的归因方式,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度指导和帮助。要根据任务难度不同、学生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不要“无缘无故”帮助学生,在学生确实遇到困难时再给予帮助,既要帮助学生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也要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调动其发挥能力、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三、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

学习者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技校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学习上屡受挫折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厌学。在教学中应设法增加学生在应用文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具体方法如下:

1.个体化奖赏和合作化奖赏有机结合要将个体化奖赏和合作化奖赏有机结合。个体化奖赏要求学生综合分析自己成绩并进行“自我竞赛”,即同过去的自己比,从自身进步中认识、发现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增加自信心。尤其对中、下水平的同学,要增加其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合作化奖赏强调小组之间的竞赛,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目标,要注意为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各组推选出优秀的应用文习作,作者代表小组上台汇报,展示自己的文章,再评选出最优秀的文章进行奖励;在班上开辟展示窗,将部分优秀习作进行张贴;收集学生的作业,告诉学生会作为教案进行保存。学生的习作一旦成为范文,其写作热情和积极性就会迅速提高。

2.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这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写作成功的手段。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成功,建立起强烈的写作自我效能感。

四、改革评价机制,激励学生

教学评价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学实践起着导向作用,教学评价对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应用文教学评价时,不能一味的以会不会、写出的文章语句通顺与否来作为评价标准,因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他们的学习效果。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与评价。基础好的同学鼓励他们上台写作,参与对例文的点评,在小组讨论中担当主持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基础稍差的同学,鼓励他们进行仿写训练,写作一些简单的应用文,并及时给予表扬,以此激励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消极的评价会贬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技校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多为中下等,似乎已习惯了在学习上得到的责备多表扬少,然而其内心其实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关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需要教师的培养和呵护,需要教师用激励的言语启发他们的潜能、肯定他们的进步。因此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激励功能,看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发掘学生作文中的积极因素,及时加以肯定、表扬、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推动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必将进一步激发,取得更大的进步。

教师还应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生发展的自我激励源泉,给学生提供更多自评的机会,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其写作自我效能感。

五、加强榜样示范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重要影响,利用榜样示范激励学生是提高其应用文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常用途径。教师的言行举止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且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品质修养,重视“从我写起”,“下水导练”,教师的下水作文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与某一学生水平相似的其他学生的替代性经验对该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要注意用同等条件同学的成功范例激发学生写作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学会与榜样作积极比较,形成期待效应,进而转化为自我效能。笔者教学时会精选符合学生实际的例文,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授总结时,选用了学校学生会主席的工作总结和05级优秀毕业生的经验介绍。由于两篇范文都是本校学生所写,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觉得总结并不枯燥,也不难写,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又如,讲授求职信时,笔者挑选了几篇学校优秀毕业生写的求职信例文来丰富教学内容。这些求职信不仅内容新,而且用电脑编辑之后,图文并茂、漂亮典雅。学生看了很羡慕,情不自禁想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运用所学电脑知识,设计自己的求职信,有效提高了学生应用文写作自我效能感。此外,要注意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好坏搭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必须协同努力。有些学生学习方法欠缺、效率不高、写作较弱,将他们与写作功底较好的同学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学习别人的优势,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些学生学习认真,文字功底较好;有些学生观察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有些同学喜欢阅读,逻辑思维能力强,他们的方法和经验对周围同学能够产生榜样的效能。

六、创设宽松和谐的写作环境

当一个人进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强度会降低。要让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保持兴奋轻松的情绪状态,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和学习兴趣,产生主动参与、乐于写作的积极心态。比如鼓励学生模拟创业,让学生自己确定创业公司的经营理念,进行市场调查,撰写策划书,组建团队,集思广益,积极查找资料,主动学习相关应用文的写作,感受了模拟创业时的热烈氛围,写作时就有了一吐为快的欲望。

学习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的心理障碍,提醒学生一切学习活动都必须尝试,难免会出现错误,学习不能怕出错。教师不能过多地批评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而要宽容

对待犯错,消除学生紧张、羞怯的心理。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中,不用担心会因自己写作中出现错误或与教师的看法不同而受到老师的指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乐在其中,教师也实现了寓教于乐的初衷。

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教师要做到尊重信赖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赞赏学生的闪光点;应深入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建立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等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自由、轻松、融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培养和发挥自主创造性,逐渐解除害怕应用文写作的心理,改变学习态度,以此提高写作自我效能感。

创设宽松和谐的写作环境还包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应用文写作的过程。比如讲授调查报告,讲完相关理论后,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并采用参观、访问、座谈等形式进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尽情发挥创造力和主动性,切实掌握了调查报告的写作,还可以展现自我,体验到课外学习给生活、给应用文写作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从而增强写作效能感。

在技校应用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培养学生合理归因,引导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利用榜样示范作用,采用激励的评价机制,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等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兴趣和情感,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第三篇: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教师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

郭敏,李葆华2008

提示:虽然是博士后写的文章,但比较浅,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部分较好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悉心指导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分析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教育教学中建立与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研究者认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及对学生影响力的一种卞观判断和感受,它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izii3]众多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iaii}i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卞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

(1)社会环境的影响(2)学校环境的影响(3)人际关系的影响2内部因素

(1)教师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说服(4)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

第四篇:培养学生的英文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介绍

一.高职学生现状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绝大部分学生不能用简单的口语交流;听力方面,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但只是一些应试技巧。就阅读和翻译能力来说,有些学生可以说没有掌握阅读技巧,如略读、上下文猜测词义、掌握中心句等,只会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EEG平台的英文资料,从而使阅读能力大打折扣;至于翻译,不会分析句子结构,很难流畅地翻译,更达不到翻译所要求的“信”、达“、”雅“的标准。

通过查阅学生的高考成绩,摸底考试等多种方式对新生入学时的英语词汇量、阅读和听说能力进行调查。了解到英语高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词汇量约600个;70到80分的词汇量约有800到1200。不少学生对一些常用词的确切意义并不清楚,不能辨别近义词和词组,例如learn和study、listen和hear等,至于词性更是混淆不清。在EEG平台总代的带领下,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发现学生对时态的使用及它们的确切涵义不清楚,例如将”He has been to Beijing.“ 理解为”他一直都在北京。“至于听、说、读的能力也是比较差的,大约有1/4到1/3的学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

在学习态度方面,大多是被动的学习者。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好奇心,但对教师及课堂的期望很高,希望通过课堂使自己的英语水平大幅度提高。学习者个体进入高职院校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期望会直接影响他们进入高职后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生长期以来很少感受英语学习成功的喜悦,其中一个原因也是由于EEG平台注册比较困难。而这种现状直接表现为学生底气不足、不敢开口,间接表现为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因而,作为一个高职英语老师要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二.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Bandura,1977),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例如,学生知道:努力学习英语,会提高英语的成绩。在这里,”提高英语成绩“是”努力学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正如EEG平台总代期望,而学生对自己努力学习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

近年来,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受关注。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机、参与教学的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因果思维(归因)的方式等。

EEG平台英语培训

第五篇: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优秀

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优秀

摘要:学困生历来是心理学代写论文、教育学特别关注的对象。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原因。自我效能感对学困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动机、身心健康及归因方式等方面。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有三,即学困生本人、学校和家庭。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是: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其积极的归因方式,提供替代经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困生;培养;途径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它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一、自我效能理论概述1.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特有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有其特定性和一定的普遍性,既有个体性又有集体性,既有其建立的信息来源,又随自我成长而发展。

2.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容

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对一定经验或信息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这些自我效能信息呈现的不同方式构成了个体形成自我效能感的不同途径。班杜拉认为有四种方式:第一,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水平的感知,成功会建立起对个体效能的坚定信念,失败则削弱它。第二,替代性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成功会提高个体对类似活动的自我效能信念,反之会降低个体对效能的判断。第三,言语劝导,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社会评价和他人言语的说服,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第四,生理和情绪状态,即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一行为活动的预先估计,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自我效能是通过个体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身心反应过程这四个中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其一,选择过程。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个体对环境及行为活动方式的选择。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感觉能有效应对的环境,而避开那些无法胜任的环境。其二,思维过程。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或激起个体某些特殊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自我促进的,也可能是自我阻碍的,这一般是依据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不同。其三,动机过程。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面临困难、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性和耐力也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第四,身心反应过程。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在面临紧张事件时的应激状态、焦虑及抑郁程度,这些身心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

二、自我效能感对学困生的影响

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学习目标的确立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为自己制订成功的学习计划,有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心。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恰恰相反,学习目标不切实际,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在不能很快获得预期结果时,倾向于放弃已经习得的技能,不想付出努力。因而,学困生往往抱负水平过高或过低,困难忍受性低,效能信念不坚定,缺乏内在学习兴趣,学业成就较低。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对待困难的态度

当遇到困难时,能否面对困难并勇于去克服它,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因素。由于学困生不会在学习上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虽然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忽视努力对学习成功的作用,即使解决困难对他有极大的诱感,他们也往往不加努力,便会轻易放弃或寻求外界的帮助。学困生正是由于其偏低的自我效能感,导致了他们在学业上努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动机强烈,积极性高,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对自己学习的能力信心不足,为确保成功常常选择一些过于简单的任务,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和采取相应的策略应付学习困难和解决问题,一遇到困难时,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不加努力便放弃了,因而学习动机不强,积极性低。

4.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活动的归因方式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提高动机水平,从而提高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把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运气、他人的帮助等外界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或不可控的外界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显然会降低学生的动机水平,从而降低学业成绩。

5.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的身心健康

坚信自己学习效能的学生倾向于信心十足、心情愉快地从事各种学习活动,而学困生由于自我效能感偏低,他们往往会夸大任务的艰巨性,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不足,担心失败的不幸结果,更多地强调自己的无能和学习中的困难,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学习效能和心理健康。

三、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原因

1.自身原因

学困生对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他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缺乏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许多学困生也想进步,把学习搞好,但是,他们多数意志薄弱,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遇到困难,则畏首畏尾,停滞不前,丧失了搞好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2.学校原因

实践的成败经验是人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在学校各种各样的考试、测验中,老师都要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要求学生互相比较考试成绩。然而,学困生往往是失败者,反复失败的体验使其对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从而损害他们自我效能的发展。学校中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分班的标准,把学生分为好、中、差,分到好班的学生由此可以获得自豪感和能力感,而分到差班的学困生则可能会失去学习的自信而放任自流,由此加重学习困难。

3.家庭原因

部分学困生的家长对子女缺少爱心或教育方式不对,经常对孩子进行辱骂或体罚,这样会使孩子心绪不宁,产生不安全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争取获得成功体验;有些学困生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对孩子缺少必要的限制,任其自由发展。其结果,孩子没有动力和自制力去刻苦学习,丧失了学习积极性;有些学困生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害怕失败的心理,从而抑制了积极的学习动力;有些却对孩子期望过低,严重低估学生的能力,不抱太大希望,孩子认为父母对他没什么要求,因此做出相应的反应。总之,家长过高或过低的教育要求,单一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学困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基本途径

1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

要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要为学困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成功体验,而非失败的痛苦。在教学中可安排一些难易适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制定学习目标时,着重制定一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使学困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己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循环,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

2培养学困生积极的归因方式

要培养学困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归因是非常必要的。学困生往往采取消极归因方式,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或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困生灵活运用归因策略,帮助其分析进步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自己的努力,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付出的努力是有效果的,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潜在学习能力,而且不管他们成败如何都归结为他们的努力与否。学困生一旦学会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努力与否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产生有效的成就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

3提供替代经验

学困生由于自我效能感偏低,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教师可通过为学困生提供“替代经验”来改善他们在学习上无能力感的状况。通过教师提供替代经验,学困生一方面可以参照他人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效能期待;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他人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有可能激起学困生追求学业成功的自信心,从而逐步改善自我效能感。

4.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学困生本来成绩就不理想,如果教师经常采用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手段,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形成学习应有的自信和主动性。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与学困生平等交往,建立一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困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

5.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

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学业成绩差的学生,策略运用也比较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记录、复述、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复习、检查等学习策略,变机械学习为意义学习,使其学习效果更佳,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总之,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学业成就。

参考文献:

[1]班杜拉社会学习论[M]陈欣银,李伯黍,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2]赵志红自我效能理论简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4):98-99

[3]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63

[4]李新娥,原彦飞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36-38

[5]郑红渠浅议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6):98-100[6]高翔谈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龙岩师专学报,2001(1):92-94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下载王海玉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海玉浅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