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学效能感提升的研究
关于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学效能感提升的研究
摘 要:远程教育作为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效能感对远程教育中教学质量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但是,由于电大远程教育本身所特有的模式以及它自身所处的地位环境的不同,使得基层电大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是很高。本文针对教学环节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远程教育环境下如何才能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
关键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辅互动;督导结合;教学效能感
伴随着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推广,使得原有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了不同程度的挑战。那么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教师可以从教学效能感的角度,研究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教育教学效果。
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特性
所谓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就是指在电视大学的教育学环节中,通过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相互之间交流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异地的辅导和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论坛这个界面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课程及其需要学习的内容发布在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学生节约了时间等方面的学习成本。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是适合于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环境有别于原有传统的环境,也存在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的真实感上不强的缺点。电大开放教育中教学效能感的提出就显是尤为的重要。
二、教学效能感是影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远程开放教育是依托于电大系统的多层级的办学体系来运行的。教学效能感与开放教育的教育学效果、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电大教学当中一线教师,我们的教学效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教学效能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传统教育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与学习是同步进行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真实的双向的交流,而在电大的远程教育当中,除了面授辅导以外,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人与电脑之间的虚拟状态。虽然这种形式增强了学生在时间、地点上的学习自由性。但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电大课程自身的特色:电大的教学网络平台上有中央电大和省校的相关网络教学课程,还有基层电大的面授辅导教师。然而,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这也是新的挑战。高效能感的教师拥有比较强的责任感与期望值,能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效能感对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当中,应该把高的教学效能感作为一种教学的理念,要不断提高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能引起学生成功的学习与自我满足的一种感觉为。
(二)践行“教学互动和督导结合”的教学理念。通常情况下,参加电大远程教育的一般都是在职人员,因为种种原因,他们对远程教育不够重视。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制作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案,完善课件,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且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过程当中的督导,比如:形成性考核作业和网上作业的按时的完成等等。我们可以针对以上情况,对学业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网上的抽查。此外,还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在网上进行答疑解惑。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督导,从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三、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能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电大的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程中发现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作用着教学效能感教学结果。因此,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增强远程教育教学当中的教辅互动。我们知道,教辅互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之一,这种有效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并非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处于分离的一个状态,是以分散学习的学习模式为主的。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始终面对的是计算机。这样就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面授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等两者之间交换式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大部分为社会在职人员,他们选择继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自己,能够学以致用。但是当前的远程教育教学当中学习与实践脱节,这种现象抵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注重电大远程教育教学当中教学效能感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面对的都是各行各业的成人,这些学生拥有很多的社会经验,社会判断力比较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也比较高。由于工学矛盾,这些学生经常缺课、拖欠作业等等都对电大远程教育老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影响。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方面,教师要树立远程开放教育的理念,提高现代网络化教育的应用技术技能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想充分提高开放教育当中教师效能感,还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促进远程教育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观摩教学、微格教学等方面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君香.现代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师指导活动的行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2).[2]刘繁华.网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7).
第二篇: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心得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习心得
2003年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汪宏
我于2003年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学习。经过三年的电大学习,我所选修的科目全部顺利过关。回想学习过程中的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及得到的收获,使我感触颇深。
电大学习与学校学习和自学考试学习有所不同,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即半工半读及自学为主的一种学习方式。我认为要取得一个好成绩,必须有端正的学习目的。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为了是自己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为了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我选择了专业对口的小学教育本科这一科目。
由于参加的是电大开放教育,因此我尽力掌握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开放教育的面授是指导性的,而且进度很快,如果全靠指导老师的面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辅助课件,把自己在平时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上网查询相关内容、发送电子邮件、收看收听电视广播、开展小组讨论等 形式解决问题。我就经常上中央、安徽和芜湖电大网站,特别是在期末复习时上面有很多有用资料,在网上与老师、同学们对学习内容进行相互交流,掌握最新的学习动态,对于象我们这样的上班一族来说,学习的时间分配更容易把握。
两年多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首先是自学能力:在电大两年的学习当中主要是依靠自学,由于我们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对所学知识进行自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在系统学习时集中提问,老师集中答疑。从而使通常三年才能完成的学业,我们在两年半中完成,从而也锻炼了自己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仅体现在电大的学习中,在工作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以前对业务知识的文字性文件总是不知其所云,通过电大的学习之后,对文字性文件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充分理解文件精神,从而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质量,为自己今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是业务水平,从事小学教育不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那就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通过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设计》、《现代教育原理》,我掌握了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数学思想与方法》让我对本学科的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简史》、《人类与社会》让我了解了教育的发展过程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英语》的学习是我在知识体系上得到了完善。近几年,我个人在事业上也有了一定的进步,2004年8月成为学校中层,2004年9月~12月及2005年2月~6月,先后4次对区市级上公开课,2005年有两篇论文在全市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参加电大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两年的学习中给我的感触还有很多很多,很难用文字一一表述,我感谢芜湖电大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也感谢芜湖电大的老师们给我的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加倍努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用更好的工作质量,更高的工作效率,全新的工作面貌来报答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
以上就是我参加开放教育学习四年来的几点体会。我相信,只要把两年多来所学到的知识和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03秋小学教育本科
汪宏
学号:20031340030416
(031030416)
第三篇: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海峡两岸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但由于很多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他们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国家和高校对此都高度重视。本文就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分析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内涵
对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可以这样定义: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能找到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并在其他竞争这一工作岗位的对手中脱颖而出的能力。也就是指毕业生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具备的能力。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而内部竞争力又能分为两种,即隐性与显性的素质能力。
(一)内部隐性素质能力
隐性的素质能力是毕业生的一种潜在素质,包括了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首先,需要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等。现在,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得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现在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毕业生要想让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就应当拥有各种丰富的知识,掌握完善的知识结构并拥有相应的技能,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
其次,还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人才。主要内容包括了品德修养优良,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正确,思想情操健康等。在应聘工作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品质非常在意。而且,在工作中,态度与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是要有终身学习的决心以及能创新的能力。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持续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往后毕业参加工作储备能力。对学生来说,这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由多种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比如对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与创新能力等的综合。如果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那么,进入到一个新领域中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二)内部显性素质能力
个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操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属于显性素质能力的范围,这种素质能力在工作中是极其容易被发现,也容易得到认可的。主要包括了以下能力:
第一,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包括了语言与文字表达。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解释以及传递信息。而且,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增强自信心,让毕业生把自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第二,能够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往与沟通。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会和用人单位进行有效地沟通,而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毕业生沟通能力的体现。所以说,在学校的时候,除了学习课程之外,还要加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生理素质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基础,包括了身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智力因素等。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人的意志与性格特征以及面对困难与不顺等逆境所做出的反应。
第四,需要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刚从校园中出来的毕业生来说,“学生”角色与“职员”角色是极为不同的。来到社会上,可能有很多东西都不明白,需要不断地学习。因此,海峡两岸的毕业生一定要自我调整,尽快适应社会。
(三)毕业生的外部竞争力
除了内部竞争力之外,学生的外部竞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外部竞争的因素包括了社会上的,也包括了学校和家庭中的。
某些比较传统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可能会考虑性别和区域的因素。这对海峡两岸毕业生的就业会带来一定的限制。同时,国家出台的某些“就业政策”也会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影响。
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竞争也跟学校的名气有着重要关系。用人单位比较青睐那些名气比较好的学校出来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学校的知名度越高、社会评价越好,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越强。同时,学生所选的专业在就业竞争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当前的社会情况来看,我国的人事制度还没能实现公平化、公正化与合理化。也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在就业当中,毕业生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往往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一些单位在聘用人才时,会优先考虑“有交情”的人,这些都是毕业生的外部就业竞争力。
二、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一)海峡两岸大学生自身因素
第一,在学习桑,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与目标。从心理学来分析,由于海峡两岸毕业生缺乏目标,所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积极性,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自从1999年我国对高校进行了扩招之后,高等教育不再是原本的精英教育,而是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不再是以前的精英需求,而变成的一种普通的人才需求。所以,海峡两岸大学生从以前“挑别人”变成了现在“被人挑”,心理落差极大。在高中时期,很多学生都把“考大学”当成自己最重要的目标,认为考上了意味着目标的达成,却没能确定更加高远的人生目标了。
第二,对知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管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知识都是特别重要,知识储备得越充足,做起事来就越有底气。但是,有些学生对专业知识一点也不重视,继而导致专业不专的遗憾出现。
第三,没有掌握良好的就业方式和相应的劳动技能。就业是毕业生和劳动需求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的一个过程,所以,毕业生首先应当对自己做一个准确地定位,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眼前的就业机会。可如今,某些海峡两岸的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又加上没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的技能又非常有限,因此,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地定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各方面的素质都不够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是由其身上的各种素质综合体现的。所以,有些海峡两岸大学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到就业率。比方说,有些学校对专业知识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去;有些学校则忽略了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这都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继而造成就业困难的局面。
第五,毕业生有必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精心地设计与规划。目前,大部分海峡两岸毕业生都是家中的独苗,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自幼,他们就没吃过苦,是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因此,不仅独立性不强,自主性也非常薄弱。这主要体现在志愿的填报以及专业的选择上,很多学生都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出发,而是根据自己的分数,按照家人的意愿或者老师的建议来决定的。因此,学生对自己无法做出重要的评价,不清楚自己步入社会后改如何从业,这类学生充满了盲目性,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对自己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这一部分人根本就不具备就业竞争力。
第六,择业观念不正确,功利性太强。海峡两岸的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因此,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各种困难、挫折,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对优势和不足没有准确地把握。一旦陷入困境中,却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来承受打击,常常情绪难以控制,甚至走极端。另外,一些毕业生家庭背景好,从小过惯了优越的生活,因此,他们对工作待遇的要求也高,但这部分毕业生往往吃不了苦,不愿意去环境一般的中小城市发展,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从而导致就业的失败。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在管理上,有的学校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今各个学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一些学校只是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而再不注重学校原本的特色,在专业的建设中,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了教学的内涵。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低;有些学校的专业没能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让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一致性,继而导致就业竞争恶劣发展。
学校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现在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但海峡两岸大学生却就业难的状况。这表明,学校的教育方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出入。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如今,学习成绩依旧是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一点常常会让学生对其他的素质能力不重视,只一味地追求成绩高低,这样,常常会造成学生眼高手低。这也是毕业生选择从业,而没有能力进行创业的主要原因。学校没能对毕业生进行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虽然,国家在这几年都特别重视海峡两岸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同时,学校也开始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的。这些不足具体体现在没能用多种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指导,针对性不强,而且,时间不够连贯,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也不足。
三、提升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海峡两岸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海峡两岸大学生要确定明确的阶段目标,并不断寻找实现目标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为自己储备不同的知识与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想方设法排除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始终向自己的目标靠拢。
其次,海峡两岸大学生要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如今,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其他更为丰富的知识。学习能力是一中终身实用的能力,它能够促进毕业生在社会上获得持续性的就业竞争力。学习能力是一种核心的素质,所以,学生一定有计划地制定目标进行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面能够不断地拓展,让自己具备越来越强的个人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对外界的资源和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让自己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此外,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将其系统化、严密化,让其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
接着,海峡两岸大学生还要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比方说,欠缺工作经验,面试技巧不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来解决的。通过职业培训,毕业生能事先对企业的运作方式、技能需求有所了解,继而,让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就职前,对毕业生进行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在就业之前,学生就通过培训,获得了一定的职业素质与素养,一到工作岗位上,就能很快胜任工作了。在选择职业培训的时候,海峡两岸大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自己的性格做出理性的分析。
然后,海峡两岸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对思想素质的提升,需要学校加以引导,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要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务实精神,同时,学生还应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时时对知识进行更新。另外,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同时,学生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格与心理也要是健康的。
最后,海峡两岸大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这主要有以下三点:1.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科学、合理,在就业过程中,不要试图一步到位,要慢慢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期望值。2.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工作岗位,对一份工作而言,最终要的是锻炼的机会以及个人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单位的名气以及地理环境。3.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不能自卑自傲,不能恐慌躁动,更不能依赖他人。
(二)学校方面
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进行优化。对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性地教育,要强化学生的综合性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因此,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了,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劳动技能,对一些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更为青睐。所以,学校要紧密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不断提高,通过对以往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来调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有优势。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努力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其次,学校要通过对就业率的分析,来对培养学生的新方式进行探索,对原本的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因为就目前来说,社会上所需求的人才不是单一的。所以,学校不仅是一个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同时,还需要培养大批技术型人才。同时,高校要大胆尝试培养开放型的人才。
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在大一的时候,学校就应该严抓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就业指导的教育都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内容:教育学生如何快速适应校园生活;教育学生强化专业学习以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教育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学生调整心态等等。
总的来说,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项非常系统化的工程。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学校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学校针对社会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就是提升就业竞争的主要方式。而毕业生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则是提高就业竞争的重要原因。此外,大学生成功就业,还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可以说,是“学校”、“个人”与“环境”三者形成了一股合力,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对整个社会而言,这股合力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
【摘要】: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一同应用到创业当中,可以通过创业将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海峡两岸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后顺利实现创业,都采取了积极办法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项策略研究对分析和指导大学生行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本论文在研究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时,以相关架构和实现自我效能感的维度为出发条件,总结了自我效能感量表,用来指导大学生实施创业活动,还进一步提出培养策略,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通过验证,证实了策略研究方案的作用及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自我效能感 海峡两岸
前言: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被称为“认知理论之父”,他曾经对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之后,许多学者都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了研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可分为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动作复现阶段以及动机阶段,简单来说,如果要开展某一项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应该对前者的行为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和吸收前者的经验,寻找最佳时机,表现最优秀的行为。依照该理论,学生的学习以及在未来的发展都受到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来决定。本论文以自我效能感的策略研究为基础,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到创业当中,从心理疏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策略。
一、对自我效能感进行的研究
就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来看,他是将人们在一些活动过程中所要有的信念进行了总结,例如执行过程、演示过程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信念等,假如只依照自己的理论经验去推导,则无法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能力进行准确的定位。就班杜拉教授定义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看,我们发现所有的大学生在希望获得创业成功的时候,或者选择工作时,他们都具有某些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创业项目,对于工作,他们也拥有某些优势可以去胜任,而这些优势或能力都来源于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自我效能感的评估。
二、自我效能感涉及的问题:
1、主体负责人执行创业计划,他们了解自己的行为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衡量以期实现预期目标。
2、身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是否有信心完成预定目标。
主体在执行项目以及完成项目的活动过程中,会受到效能信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只是起到客观因素的作用,它还能在创业中将个体的意图渗透进去,这种意图决定了主体付出的努力能达到何种程度,刚刚创业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较多,此时创业主体会遇到资金匮乏、决策不当等错误,他们能否像创业前一样,满怀豪情一直坚持下去,换言之,他们是否具有面对挫折寻找成功的能力,或化悲观为乐观的精神,这种信念对个体决策起到了绝对影响作用,个体面对这些困难时,是要放弃还是要坚持,是受困于妨碍,还是自我帮助。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格局纷繁复杂,所有参加创业的大学生应该加强尝试和体验,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时表现出自己的个人修养。
提升自我效能感时,可选择进修的方式,此时应依照个体掌握的知识、信念、自学能力、模仿能力等进行主观判断,在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创业领域时,自我效能感通过上述内容得以表现,掌握自我效能感,就能获得正确的前进方向,所以,自我效能感的学习可以指导已经创业的大学生,也能为那些想要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三、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方式的影响
(1)大学生会制定怎样的创业目标,这取决于他们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哪些影响,大学生的目标选择对创业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创业个体掌握了自我效能感,便可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因此也会较容易获得成功,通过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我们发现他们借助自我效能感的帮助,选择的创业目标往往都是既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又充满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在创业中获得成功的人对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他们拥有较高的期望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他们的内部动机明显,为了能够创业成功,他们付出了许多努力,因此才能成功。但反观一些没有正确运用自我效能的学生,他们没有对未来的清晰规划,也没有兴趣去实施创业目标,他们并不期望自己有高成就的未来,这种消极思维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他们过多的关注娱乐以及满足自我需求,一些学生为摆脱责任感和使命感,经常沉溺在网络中,或只对娱乐活动感兴趣。一些学生在选择环境时,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为了稳妥起见,他们不会选择有挑战性的环境,因为他们担心不能控制未知环境。这些例子都是自我效能感低的现实反应,这些个体面对创业情绪消极,无法发挥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2)学生可通过学习,掌握自我效能感能力,从而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难题和挫折,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的创业结果,自我效能感掌握的好与坏,影响个体在创业困难期做出的反应,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毅力,通常情况下,个人的努力程度也决定了一些事能否成功。通过对比可以证明,假如创业主体的自我效能高,他们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很好地控制,将精力投入到某些值得注意的方面,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较强,随时充满着主人翁意识,面对挫折,从不放弃,他们知道创业结果都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他们能够积极面对困难,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这可以减少重要决策的失误,能够获得成功的创业结果。如果创业主体的自我效能不高,他们面对困难就会产生畏惧,这种消极思想会让他们放弃或过分依赖外界,他们缺少恒心,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遇到困难。
(3)创业主体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从而对创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强,他们的目标就会清晰,也会努力去实现价值,实施创业时,他们热情积极,当遭受挫折时,还会积极学习,找到办法,这些学生都有很强的毅力。相反,如果自我效能感不强,他们的责任感也不会很强,他们被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吓倒,影响自己的情绪,经常担忧,影响了自己的创业发展。
四、培养大学生创业中自我效能感的途径策略:
(1)在制定行动指标时,可以加强对成功的期望,或投入更多的总结。自我效能感能够判断自己和创业环境的彼此作用,这种判断是主观性的,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想,它是创业者的经历,也是创业者的总结或灵感,这些都可让创业者提升自我效能感。在评估创业前期的能力或风险时,依照自己的经验以及前人的经验可更好进行评估,但如果一直面对失败,那么创业者的预期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假如创业者一直享受成功,就会增加足够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也会加强。因此对海峡两岸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指导,从而迈向成功,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2)想要提升效能感,还可以通过替代性经验来获得,替代性经验就是一些刚刚创业的人观察别人的成功经验及活动,替代性经验并不是自己的经验,但它能够起到间接评估自己能力的作用。替代性经验无法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虽然它只有借鉴性,但它可以被评估或相信,创业者可以设想如果自己也遇到相同的境遇,应该如何去做,替代性经验也能让创业者达到相同的预期。这也是自我效能感提升的一个有效方法,它运用的是榜样的作用。一些同学在创业时看到其他创业的同学取得了成功,而他们和自己的水平不分上下,实战经验也比较相似,这时他们就有了创业成功的信心,当他们在创业时遇到困难,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像其他人一样获得成功。
(3)要想提升自我效能感,还可采用语言说服的办法。语言说服包括其他人的意见、鼓励、解释等,它们能够让创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生改变。例如,如果正在创业的学生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和鼓励,那么他们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此时他们也会改变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外界评价劝导起到的影响作用是有差别的,如果评价方缺少威信,评价影响作用偏小,如果评价方威信高,这种评价对创业个体的影响也会增加。
五、以合作共赢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策略
中国有句谚语叫“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促进海峡两岸大学生创业成功的过程中,合作共赢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能够通过团队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还能够让团队核心成员更有自我效能感。在一个合作共赢的团队里,人与人的之间的互动功能尤为突出,团队成员间能够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经验互补等方式,更快实现创业团队所制定的目标。当一些创业项目陷入困境之时,团队的力量以及相关的指导性思想,还能够帮其共度难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人际互动理论基础上,通过群体的力量而产生的团体策略才是真正现实可行的。
① 关于群体动力学的概念
所谓群体动力学,是指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互动关系,任何一个团队的产生与壮大都离不开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对其他群体的相互促进。当群体内部成员的动力与团队相悖之时,团队的核心成员就应该从中调和,使成员与团队的方向相一致。群体动力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库尔特·勒温教授曾经指出,一个团队的建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叠加。团队的方向并不会因为单个成员的意向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团队的特征也取决于内部成员的共同特征。在任何一个团队中,其内部成员之间的状况和行为都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必须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能力。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专家都对库尔特·勒温教授所提出的群体动力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并且从民主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团队群体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以及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能否使团队本身更具有创造能力。根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团队成员的行动力多数取决于团队核心成员的内聚力,一个团队的内聚力高度集中,可以让团队成员的士气更加坚定和壮大。只有当团队核心成员拥有明确的目标,引导团队个体成员围绕团队来进行各项工作,才能使做事及创业的效率大大地提升。
② 关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分析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柏恩,他创立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即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指导性分析。这一方法主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突破口,对于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如果将这一方法运用在团体当中,则能帮助团队成员发现他人的优势以及自身的弱点,从而不断完善和加强自己的行为方式,促进自己与他人的互补关系。此外,创业个体想让自己的意向得到认可和采纳,也必须促进团体间的人际关系。现实中可能有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得到施展,可是在一个团体中,与其他成员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却能给自己带来全新的认知以及更多的机会。良好的人际关系策略能够促进团体中的互动作用,让团体成员对于自身或者其他成员具有更高的觉察能力,共同为团体做出更加正确的决定,并且使创业重点转化为团队的核心重点。
③ 关于团队策略的学习
大多数行为专家都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低,那么他通常不会轻易采取其他更具创造力、更见效果的做事方法。这样的人通常对自己掌握的技巧及防范策略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无法根据自身的优势去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行动方案,使自身的行动力受到限制,也很难将行动付诸于实际。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极高,那么他在自身以及事业上的突破正好与班杜拉教授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就是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对创业者自身的素质以及创业方案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最终影响到创业的结果。每一个大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不过现实中的各种制约会让他们举步维艰,甚至因为某些打击而对创业本身心怀畏惧。如果想要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就要从创业者本身开始,也就是将自身所拥有知识及经验充分运用到现实的创业活动中来,而不仅仅像纸上谈兵一样,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实现中来。现在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这种学习策略进行讲解和分析:
(1)创业者应该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在之前所取得的成功,并且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成功经验。
(2)创业者应该试验性地制定出现实可行的创业活动方案,通过比对自己与其他创业者之间的差距,从他人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中获取有关的经验,为团体成员提供相互交流与分享的机会,另外还要制定好实战的策略以及每一天的工作计划。
(3)在分析和制定创业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要以小组或者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具体的实施步骤也要考虑到每一位成员的方案及想法。
(4)在创业活动中运用自我效能感行动模式也要采取团队共同制定的方案。
六、以自我效能感的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策略
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促进效果,这种心理暗示也就是权威人士通过一定的环境及语言影响团队成员心理的过程。团队成员在进行自我暗示之后,可以根据暗示所取得的功效划分为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一般情况下,消极的自我暗示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帮助个体扩展自我思维能力,并且产生更多的正能量。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暗示与自我效能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人们制定了一个行动方案,假如能够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发掘自身的优势,并且获得充足的自信心,那么在重重困难的拦阻下,仍然能够将方案顺利地实施。而且,积极的自我暗示还可以让创业者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创业者的积极情绪以及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 曹贵康,粟莉.自我效能感研究对学校教学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 胡斌,董升平.企业管理者自我效能感的定性模拟[J].系统工程,2005(8).[3] 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管理者工作态度和绩效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 郑颖.论管理者的管理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途径[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8).
第五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精选)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管理模式专项研究组
【摘 要】“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展以来,中央电大和各级电大结合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对管理内容、管理职责、管理制度、管理运行和质量监控以及多级系统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经过五年的探索,概括出了一系列具有本土化特征和电大特色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具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央电大成立了由中央电大和部分省级电大专家组成的专项研究小组,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和提升,通过分层研究和整体研究,提出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远程开放教育;电大;课题研究;教学管理模式
一、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概述
1.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概念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过程。它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科学管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教学管理模式是依据教学管理思想和规律形成的教学管理过程比较稳固的管理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2.教学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教学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教育观;与终身教育思想相适应的终身学习观;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观。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管理学、教育学及远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等。在以上理论当中,教育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以及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构建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假设提供了依据;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手段为远程教育教学的现代化管理直接提供了实践方法。
3.实践基础与技术设施保证
中国电大一直进行着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探索。开放教育试点5年来,在探索具有现代化、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构建科学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天地人网合一、三级平台互动”的电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为开放教育试点的实施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支撑着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得以有效实施。
4.教学管理的改革
在开放教育试点中,中国电大为落实开放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伴随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的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学分制管理、学习支持服务、信息管理、教学全过程管理和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
5.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通过研究与实践,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可概述为:在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教育教学规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自主学习方式,基于多级的管理系统运行、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资源建设的整合与共享,并提供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的教学管理范式。
该教学管理模式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多级的系统管理;教学质量标准统一;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手段现代化和网络化;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和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二、教学管理内容
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管理。广义的教学管理应当包括与教学活动直接有关的全部管理活动。
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管理是在全国电大教育系统中实施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系统运行机制,使教学组织管理比普通高校更为复杂,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也变得更加艰巨。教学管理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思想的管理;教师的组织管理;以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实施的管理;教师培训的管理等。
(2)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管理模式的改革;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管理等。
(3)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资源的管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等。
(4)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管理;选修课和课程补修管理;多种媒体教学管理;实践性教学管理;学习测评管理等。
(5)教学点的管理。主要规定教学点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严格教学点准入机制;建立教学点三级共管制度;严肃对教学点违纪违规情况的处理等。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既表现了对传统面授教育教学管理内容的继承性,更突出表现了教学管理内容的拓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及其教学行为与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内容创新,实现了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行为的重新整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课程教学资源管理,为远程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学过程的环节管理和质量监控,能够有效解决远程教学质量保证中的难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和信息管理,突出了远程教学管理的鲜明特色;加强教学点管理,解除人们对开放教育面广量大向基层延伸后如何保证教育质量的疑虑。
三、各级电大教学管理职责
电大系统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教学点)四级组成,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电大系统中,四个层级的管理职责有所不同。建立教学管理职责的层级体系,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
在电大教学管理中,上级电大对下级电大进行业务指导,下级电大对上级电大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电大系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的教学管理涉及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主要的管理要素有五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说明、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等。
(2)教师管理:包括各级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聘任、承担的职责、教师的培训、考核等。
(3)教学资源管理:包括教学资源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课程和媒体的编制、软件系统开发、资源传输与接收、教学资源的维护、评估等。
(4)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中关键学习环节有: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建立个人学习计划、逐步进行自主学习、使用多种媒体自学、开展小组学习、网络学习和交流、参加面授辅导等集中学习活动、形成性考核及作业、集中实践教学(论文、毕业/课程设计/实习等)、期末考试。
(5)考核管理: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中央电大受教育部领导,主要负责宏观计划、指导和监控;负责电大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进行专业统设课程建设,提供课程资源;对省级电大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进行指导;对教学
(包括考核)和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控。
省级电大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负责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省电大自开课程的资源建设;组织实施教学,对下级电大进行监控。地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教学点)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负责执行、实施上级电大的教学管理规定。两级电大的职责在某些方面有所区别:地市级电大对下属县级电大(教学点)有指导和管理职能,可以有少量自开课程、负责招生、考试;提供技术服务,进行三级培训。县级电大(教学点)则是落实上级电大所规定的各种计划、方案,使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开放教育试点之初,原则上县级电大只能设置专科专业,本科专业的设置放到地市级及以上电大。
对上述管理要素的职责分工构成中国电大系统教学管理职责的基本结构框架,体现了电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管理方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推动了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保证了电大系统教学管理的有效运行。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作为全国性的教学大系统,各层级电大均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师资),电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良好的场所,在各个方面均能够有所依托,得到电大提供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方式,经过20余年的实践,已经磨合成型,效果良好。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了教学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电大在教育市场的竞争能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有效保证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有序开展,并有利于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层级较多,容易造成信息流失、衰减,影响信息的准确性。由于电大系统分布范围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教学条件差异明显,如何为不同条件的地方电大在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更是其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是开放教育试点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也是将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验证、发展和丰富相关理论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教育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以下主要环节进行管理与监控:
1.制度建设与创新
试点中,各地电大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适应试点工作需要,注重制度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优化试点管理机制,注重制度的开拓性与创新性;针对各地实际需要,加强制度的协调性与互补性;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增强制度的适应性与个性化。
2.教学文件的管理
主要运行程序包括专业设置需求的分析论证;专业设置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教学(包括集中实践环节)系列实施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专业教学方案与课程教学方案的落实。
3.课程建设的管理
试点中,中央电大逐渐建立和健全了课程资源建设的管理、开发和监控机制。基本流程包括: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编制课程建设规划;组建课程组;制定教学大纲;编制和审定一体化方案;向主讲主编颁发聘书、签订协议;制作多种媒体教材;审定、验收多种媒体教材;试卷(题)库的审查与验收;课程试用与总结性评估;课程管理与选优评估,另外还有课程资源的传输与维护。
4.教学点设置与管理
教学点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规定教学点的条件与职责;教学点的申报;教学点自身的教学管理;对教学点的质量控制。
5.师资管理
开放教育试点的师资队伍包括:教材主编、课程主讲教师、专业主持教师、课程主持教师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以及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等。中央和省级电大以及试点分校均以本校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师资管理的具体工作有教师的配置、教师的聘任、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管理,以及教师的考核等。
6.学籍管理
主要包括:入学注册和学籍取得;建立学习者学籍档案;成绩审核;课程免修免考和学分替代;学籍异动;纪律与奖惩;毕业(单位)审核与颁证等。
7.课程考核
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由中央电大负责60%以上专业学分课程的课程考核,有统设必修课、专业限选课;省级电大负责不超过40%专业学分自开课的课程考核以及社会实践和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考核的具体组织实施。
课程考核闭循环的运行主要有命题、组织、考核实施、成绩合成、成绩上报等五个环节。统设必修课考核坚持五个统一:统一作业、统一作业评分标准;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试卷评分标准。
8.学习过程管理
主要有八个环节: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组织开展自主学习;组织教师的面授辅导等集中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多种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学习;检查教师对学生形成性考核及作业的评价;检查集中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对终结性考试的组织。
9.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体现在人机结合的系统管理。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采用现代化处理和控制技术,进行数据管理、信息发布,实现办公自动化,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完整统一、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教学和管理信息,为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和服务决策。
系统有开放电子公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评估监控系统;电大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考试系统;各级电大校园网、财务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和图书资源管理系统等。电大教学管理运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统一标准和要求。各级电大的教学管理制度、方案,凡是中央电大有明确要求的,均须执行中央电大制定的统一标准,符合中央电大的统一要求;各省级电大实施性教学计划中,中央电大统设课的学分不得低于该专业毕业总学分的60%。又如形成性考核,规定未完成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自上而下的监控。中央电大对省级及以下各级电大进行全面全过程监控,而省级电大同时对下属电大进行全程监控。
管理运行多级和单级并行。多级运行指教学管理的每一项计划、制度、方案,都由中央电大向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电大逐级传输,得以落实。单级运行指的是每一层级的电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流程。以上两种形式的管理运行同时存在。
建立反馈制度。反馈制度的建立,使电大系统整个管理流程形成闭循环,有利于改善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兴利除弊,同时保障电大系统教学管理的运行畅通无阻,得以及时进行合理的调节、修改。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
五、教学管理监控
教学管理监控是教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的是确保教学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监控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订立标准、测量进度来分析差异、纠正错误。开放教育试点经过5年多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1.教学管理监控框架
主要从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四个大方向的关键控制点对教学管理质量进行监控。
2.管理监控主要方法
电大系统对教学管理监控的方法主要有程序化监控、预防性监控和直接监控等。
(1)程序化监控。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工作操作程序流程等,确保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效果不会因工作人员的品行、工作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发生管理效果的差异。
(2)预防性监控。主要是充分估计教学管理中容易出现的教学事故和服务事故,建立防控机制,确
保教学管理达到预定的目标。
(3)直接监控。电大系统目前对教学管理的监控主要采用直接监控的方法。从宏观层面上,中央电大对全国电大教学管理的监控是通过年报年检、教学检查、巡考蹲考和评估实现的,从微观层面上,地方电大、教学点对教学管理的直接监控主要是监控教师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服务,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
3.系统管理监控特色
电大系统的教学管理监控具有与其他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相区别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建立内部分级控制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监控和评估;强化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监控力度;“五统一”教学控制(中央电大面向全国开设的专科、本科专业,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计划中的统设必修课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实行统一考试并执行统一的评分标准);重视教学管理过程的控制;建立督导队伍和社会监督机制。
2004年中央电大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开放教育试点毕业生情况追踪调查,以掌握当前教学管理的真实效果,进一步总结成绩,调整偏差,保证质量。
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正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因此,我们提出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是一项阶段性成果,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探索、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施志毅.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2] 何克抗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