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茅正芳

时间:2019-05-14 14:0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茅正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茅正芳》。

第一篇:关于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茅正芳

关于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后,历史教学内容呈现专题化趋势,更注重一种世界史观的运用。然而,这些内容的涵盖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教师的整体技能要求的提升。为此,如何让学生在这些抽象的内容中更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就是目前许多老师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了。当前,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历史课的影视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文中将以历史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介绍这种教学方法的可取及应当注意的地方,帮助教师更好把握课堂教学。【关键词】历史;教学;影像资料;运用

《历史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课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充分利用影视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影视资料已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列入新课标。影视资料也最能体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室已经逐渐在各个学校普及,这为我们利用影视录像来辅助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创造了条件。近年来,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积极引进录像资料辅助教学,颇多受益,在此谈一些个人认识和机会。

一、影视录像的优越性

在诸多的直观教具中,影视录像有着明显的优势。究其原因,是与学科、学生的特点及录像本身的优点分不开的。

首先,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一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它们是无法追回的,学生不能对它们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用直观性教学原则指导历史教学,比起其他各科显得更为重要,而在诸多的直观教具中影视录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历史学科的影视录像资料来源于历史纪录片、科教片、文献片、专题片和历史题材的故事影视片,前者真实可靠,后者虽不是历史的实录,但能反映当时的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或某些历史人物。这些电视录像能够冲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本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增进对历史知识的正确理解。在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由于今天的初中生都是“文革”后出生的,生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那个**年代种种荒诞怪异的现象,对那场**给整个国家带来的危害,缺乏亲身的经历,经以理解,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这个难点不解决,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根据教学需要,我组织选放了两组录像:一组录像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文革社会动荡的情景:出现了红卫兵扫“四旧”,造反派打砸抢、武斗四起、全国大乱的画面;另一组录像则反映了文革造成的严重危害:出现了工厂停工、农田荒芜、机关瘫痪、许多老干部被迫害至死的镜头。通过影视屏幕,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学生在感知大量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后,自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文革”是一场**,给国家带来的是一场灾难,必须彻底否定。联系现实,学生更体会到安定团结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是何等重要,从而树立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的责任感。

其次,录像教学最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我们知道人认识事物离不开感觉和印象。它是感性知识上上升到理性知识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青少年认识事物更为重要,影视录像适应学生思维发展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通过影视录像,让学生感知大量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知识,这也是他们产生概念、推理和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依据,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有关“遵义会议”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提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观点,我将录像中表现遵义会议前后红军不同处境的片断分两次播放,屏幕上先出现遵义会议前红军被动挨打,几乎全军覆没的情景。当介绍过遵义会议召开的情况后,屏幕上又出现红军行动灵活,打得敌人 丢盔弃甲的场面。这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遵义会议是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得出了与课文一致结论。教师不用多费口舌,重点突出了,难点出也解决了。

影视录像有力地弥补了文字教材的不足:书本的描述是静态的,景视录像是动态的;书本是平面的,影视录像是立体的;书本是无声的,影视录像则可以把信息通过声音传播给学生。总之,影视录像达到形、声、图文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秦汉时期的文化》一章时,讲到张衡的地动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测报地震的仪器,对人类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一教学重点。根据课本提供的文字和插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动仪的外形和作用,但地动仪上的龙嘴为什么能这样敏感地吐出铜球,把几百里甚至几千里外的地震反映出来,是凭借什么样的装置,怎样发生作用,学生不甚理解。要教师“口述笔传”也很难讲清。播放了有关的录像后,效果就不同了:录像用了特技手法,通过近景、特写镜头,把局部放大,将地动仪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具体而又形象地演示出来,学生看得懂、听得明,虽然是短短是一、二分钟的画面却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的画面伴随着生动的解说使学生产生一种惊奇感:啊!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能造出如此精确、灵敏的仪器,真是了不起。由此了解到欧洲的同类发明要比我国晚一千七百年,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影视录像的感染教育作用,加深了学生内心的体验。

影视录像不仅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它的容量大,节奏快,还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益,收到简而不漏、活而不乱的效果。

再次,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视听结合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影视录像视听兼备、声形并茂,能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充分调动起来参加学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正因为影视录像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学生对这样的课有强烈的兴趣。每每录像一放,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不知不觉地集中了注意力: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恰当的解说和感人 的音响,都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形成深刻的记忆。而这种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乃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前提。

二、录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上可见,影视录像在历史教学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是大有可为的,但要把这种优势化为现实,真正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作用,还需要教师付出幸勤的劳动,做如下几方面的努力:

其一,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为中学历史课本编制的录像教学片,但可以借用的影视录像资料还是不少的。

多年来,通过电视播放的历史影视片比比皆是,尤其是近年来推出的一些系列专题片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重大历史事件,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如由全国28家省级的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十集系列专题片《中华之最》,声形并茂地介绍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历史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又如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八集历史纪录片《近代春秋》集中反映了一八四○年至一九四九年间的重大事件。史料丰富,解说精练,是近代史教学不可多得的直观教材。再如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单位摄制的历史记录片《新中国50年》,以真实的历史镜头展现了新中国建国50年来的风风雨雨,可用作现代史教学。在电视台开办的一些专栏节目中,也常有一些与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如《神州风采》、《中国杂志》、《华夏掠影》、《国际了望》、《世界各地》等栏目,都值得我们关注。

当然,历史录像资料的搜集具有连续性、积累性的特点,是个长期建设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经过两年的积累,本人制作了几十张信息卡片,对当前各个渠道可能利用的录像资料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搜集时有目标、有方向。目前,搜集到的录像片已有近百部(集)之多,可不同程度地满足各个历史时期的教学需要。

其二,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使用影视录像也应从教学目的出发,要考虑录像的内容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激发兴趣、引起动机还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还是加大密度、节约课时?是用来弥补文字教材的不足,还是来加强思想感情上的熏陶?……总之,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大;目的不明确时,行为成果就小,这是我们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课堂运用录像,还要根据教学目的,形式有三种:一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随堂放映。二是在课前放映,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预习。三是为帮助学生系统地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课后放映。播放的时机和教师的讲解也要有机地融为一体。究竟何时播映,何时讲解,是先播后讲,还是先讲后播,都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其作用和效果,作妥善的安排。

为最有效地实现目的,还要考虑整体优化的问题,既要发挥影视录像的作用,也要利用其他电教媒体和常规手段的长处,要根据教学需要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将讲解、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交替使用,优化组合,以求实效。

其三,搞好录像的选材加工。首先要熟悉选用的录像片。教师光看品种题目不行,一定要看看片的内容、画面,听听其配音。了解所有的画面是否紧密配合教学内容?是全部可取还是部分可取?解说词中的提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哪些画面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解说?哪些画面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放映时间有多长?等等。在此备课基础上,将录像资料片按教学要求和授课顺序加以选编,配合其它的教学手段,出现在最适宜的时刻。

影视资料是服务于教学的,再好的影视资料也不能取代教师的“教”,而且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在选择影视资料时要有目的、要适度,要准确,要具有探究性,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选材编制的录像片应该是些短片。十来分钟可以,三、五分钟也行,一般不宜超过三分之一的课时。每节课突出解决一、二个问题。不要拖泥带水、贪长求全。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造成学生只看录像、丢掉课本,到头来历史知识不落实,这与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大相径庭的。

恰当地选择使用历史影视资料,开展影视教学,是活跃历史课堂教学,强化历史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历史教师搜集优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通过精心选择并进行分析提炼,建立历史教学 资源库,使这些资源为历史教学所用,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师为实施素质教育,正确理解历史新课程标准而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潘桂仙.历史题材影视资料的介入与高专历史教学改革.[J].柳州师专学报.第24卷第4期,[2]甘波.历史课改中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J].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4一5期合刊,[3]王恩妹,许序雅.浅谈影视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J].历史教学问题,2006(4,[4]唐晨光.纪录片与历史——如何用纪录片来研究和考证历史[J].电影评介,2011年02期,[5]汤亚琴.论优秀历史影视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2月。

第二篇:浅谈地方史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地方史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甘肃省成县二中

权威

张书强

摘要: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珍贵的地方史料,尤其在我们甘肃,由于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所以更有一些史料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穿插到教学中去,肯定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弥补现行历史教材不足,丰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准备从四个方面叙述地方史料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地方史资料

历史教学

运用

一、在教学中运用地方史料的作用。

对于历史课本的编排,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于存在一些谬误之处。例如教材内容缺乏详实、缺乏具体生动的情节、内容因离学生太远而造成一种神秘感等,都不能很好的给学生应有的动力。于是我们可以挖掘地方史料,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对教学来说,是极其有利的。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地方史料,有以下点作用。

1、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正如前面所言,历史教材因为篇幅有限而内容条块单一,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在内容上缺乏详实、缺乏具体生动的情节等不足,例如对三皇五帝的描述,其实是很苍白的,对这一点,作为我们陇南人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伏羲皇帝就是陇南市西和县大桥山仇池山人,那里有有伏羲庙、伏羲崖等遗迹;另外仇池山还是观音菩萨、普贤菩萨的故乡;陇南市礼县还是大秦王朝的发祥地等,把这些地方史料适时适地地引进中学历史课堂,不仅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为他们都会因为当地有这样的先贤而感到自豪,在和先贤的对比中,会点燃起激情,欲仿效先贤,造福人民。

2、打破神秘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历史教材中的史实,普遍都离我们的学生很遥远,对学生来说无疑有一些陌生感和神秘感,仅仅学习历史课本,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如果适当地引入

地方史料,就会截然不同。例如讲解放战争中的历史,我们要是引进我们陇南乃至于成县的一些可歌可泣的史实,其感人的力度就非比一般了。另外,我们成县土生土长的一些地下党员,也应该名垂青史,受人民怀念。例如1935年牺牲在成县小川镇的陇南游击大队队长台万山①,国民党地方武装对他严刑拷打,打到遍体鳞伤,直至把他的牙一个个拔下来,他不仅一个也没有供出来同时,还骂不绝口,最后反动派气急败坏地将它碎尸撒于荒郊野外;再如1935年牺牲在成县宋坪乡的陆金海②、张凤英③烈士,他们落入敌手后,敌人用烙铁烫张凤英的乳房,直至昏死泼活数次,她还是没有供出一个同事,并大骂敌人英勇就义„„其实,在当时“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白色恐怖当中,就我们成县小川镇就有350多名地下党员,52个党支部,然而这些人现在绝大多数已经不被人所知,实在可惜!我们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入这些,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会因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3、通过考证地方史料,可以纠正历史课本的谬误。

历史虽然秉承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优良传统,但是一般都是时过境迁才写的,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是对一些地方史料进行考证,就能纠正这些谬误。例如佛教的传入中国,教科书认为是西汉末年,然而观音菩萨是佛教名片式的人物,她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一时期的人,系仇池山人。从她生活的经历来看,当时西和县有白雀寺,而且僧人不少。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是有问题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肯定还是有的。

4、通过研究地方史料,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断引用地方史料来考证历史,肯定会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使他们不断长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哪些地方史料能够运用在教学中。

地方史料和其他知识一样,是纷繁复杂的,既有珠玉,也有糟粕。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引用,而要选出有价值的、充满正能量的或者能给人某种启发的运用。例如在书法方面,我们成县就有西峡颂摩崖石刻,他是汉三颂里面保存最完美书法瑰宝。因为它既有考古价值,又有艺术魅力。像这种史料,以及前面列举的那些,就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的。而一些争议性比较大的如闫峻山④等人的史料,其实意义不大,也就没有必要补充进课堂。

三、怎样运用地方史料和注意事项。

在运用的方法上,要注意课前精心选材,并注意制作成易于展示的课件,而且不能占用时间过长,绝不能做临场发挥式的即兴演说,这样肯定质量不高;在地方史料应用史料的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是应该考虑的以课本知识为主,地方史料为辅,不要喧宾夺主;二是要注意史料的真实性,既然是史料,一定要考虑到其真实性,绝对要遵循史实,不能把传说等当做史料;三是要注意引用要精当,剪裁要恰如其分,要能充分为教材和学生服务,决不能把它当做卖弄多才博学的道具。

总之,因为历史教学在小学和初中不被重视,甚至于受歧视,到了高中,已经属于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本本身的局限性,如果我们按部就班,肯定是教不好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地方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附注:

①台万山:男,汉族,1911年生,成县小川镇台家崖人。是黄埔军校四期毕业生,1936年9月请假回乡探亲参加红军。以勇著称,被任命为小川苏维埃游击大队长。后不幸被俘,英勇就义,时年二十五岁。

②陆金海:男,汉族,1936年随红军长征途中流落到徽县并定居,1938年春与失散红军战士张风英结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11月不幸被捕,宁死不屈,被杀害在宋坪乡格楼坝,时年37岁。

③张凤英:女,汉族,生于1910年,原籍四川省巴州县,在家乡参加红军,1936年因长征途中患重病,流落到徽县定居,与陆金海结婚,从事革命活动,49年与丈夫一起英勇就义。

④闫峻山:男,汉族,陇南市康县人,生卒不详,土匪出身,后有农民起义特色,颇有争议。

第三篇: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模版]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姓名:李翠芬

单位:隆化县汤头沟中学

邮编:068155 电话:0314-7329596 ***

[摘要]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其强大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给以往“讲史”、“说史”的历史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近一年多来我对网络的使用,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一、利用信息技术让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众所周知,历史学科讲述的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发展的历程,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

事、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不可能再现重演,因此就有了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误解,其实不然。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是老师们一直比较棘手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凭借其容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等优势就把这一问题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我在教学中经常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焦点问题为切口,联系历史,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为加深理解现实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执教《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西藏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问题时,我针对当前西藏拉萨发生的3.14事件随即发动学生结合所学所知畅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在他们充分交流之后,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适量有关西藏和内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以及中央对对西藏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并逐步加强的文字资料、历史图片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历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势必遭到人民的反对,也终将遭到失败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再如:执教《鸦片战争》时,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19世纪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成果展示给同学门,这样学生从直观的材料就能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落伍了,不仅填补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盲区,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理解,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和奋发图强信念,同时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也会增强。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低,效果差,其主体地位无从谈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例如:执教《 亲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时,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微机课或月假时登陆网站,收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微机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登陆网站查询了大量信息,同时通过课堂及自习时间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直接求助老师的指导。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了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理解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同时又了解他作为封建统治的者的种种暴政,进而学会结合历史环境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大为提高。网络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且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更为可能。在这次活动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班内一些学习基础较差但被公推为电脑高手的同学大显身手,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以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圆满完成,同时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代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同以往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课外知识面正在不断拓宽,信息量不断增加,求

知欲也越来越高,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应该具有渊博的学识,是教育的行家,不能靠吃老本,而应该加倍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为自己充电,认真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人民教师,进而教师在课堂上“导”的作用会更加淋漓尽致。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课前的“充电”无非就是教师课前根据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用书提供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对陈旧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进行备课、上课,而备课、练习题的资料只能局限于教材、教学参考用书等有限的资料,并且这些资料的内容相当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备课的需要,使广大教师的备课显得内容不够丰富、完善,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作用不大。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在教学中将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随时通过计算机到相关历史教学方面的网站上去查阅,不仅使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能使历史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完善,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精讲点拨,科学引导,给学生创设恰当的历史情景,切实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的进行网上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及史学研究成果,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向,使自己的教学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的素质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例如: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每教一课都要精心设计学案,通过网络查找了各课的大量资料并从中进行筛选,找出重点知识和教师精讲的内容,并对本节课的导课环节进行精心备课。上课之初,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每课导入框中的图片及相关故事资料。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了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查找使我对各课的重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正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

四、利用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减负增效

新历史课程强调历史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但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时间空间跨度大,要学好、记牢、理解、运用并非易事。尤其以往干巴巴的讲述和记忆,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无疑会让学生视野开阔、从中受益。通过详实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历史资料,用以再现不可能重现、重演的历史,通过直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印象,提高记忆和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今年的全县联考复习中,我和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以单元、专题等形式把学生普遍感到难度较大内容分门别类制作成幻灯片,这样师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课堂容量随之扩大,学生学习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减负增效。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对丰富教学资源、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突破、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等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历史教学开创出更新、更大的局面。

第四篇: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上虞中学

杭黎方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内容时,先播放一首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野狼成群”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过程。听完后,教师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什么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此引入教学。又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先播放电影《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背景及林则徐采取的措施。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虎门销烟是一项正义的行动?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又如讲授“西安事变” 内容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我播放了电影《西安事变》中的五个片断:(1)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2)宋美龄及蒋介石的顾问端纳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斡旋;(3)何应钦兵围西安,轰炸渭南、华县;(4)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去西安调停;(5)张学良送蒋介石到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但为什么不处决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属国民党人,为什么宋庆龄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则要用武力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是中国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为什么共产党还要派代表团去西安调停,也希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生联系五个电影片断,经过思考,就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内容时,先播放有关介绍金字塔的录像及照片,引导学生观察:金字塔外观宏伟、庄严;内部结构复杂,装饰精致;工程坚固耐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金字塔作什么用?在地处沙漠地区、没有机械设备的前提下,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发言,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建造方案。

又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第五篇: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论文)

姓名:张敏 职务:教师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单位: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手机:***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留光镇留光村608号 邮编:453314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封丘县留光镇第一初级中学 张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历史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热门话题,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认同。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现就自己和本校的历史教学,谈谈我们的感受和收获。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的导课,我想了又想,后受一本书上的启发,上课时,我拿出一个现代坦克模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问:“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语言、实物、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 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美国内战》一节课的讲述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我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写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

在2001年,我参加渭滨区“教学能手”比赛中,我的讲课题目是:《重庆谈判》。当讲到毛泽东出乎意料到达重庆进行谈判这一事件时,我打出了一张毛泽东到重庆机场的幻灯片,并配之一段深情的描述:“‘毛泽东来了,毛泽东来了’。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山城沸腾了。这时,风含情,水含笑,山城人民无不为毛泽东的弥天大勇所感动。”一个历史情境的创设,把共产党真和平、蒋介石假和谈的真相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时区历史教研员李彦琴老师事后对我说:“那段太精彩了”。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校倪淑芳老师在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时,以“烽火戏诸侯”组织学生讨论:“烽火戏诸侯”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游戏骗局最终害了谁?为什么说害了周幽王?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哪个故事相似?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从而引入新课。在新课学习中,又穿插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围绕着教学中的知识重点、难点而精心准备的,问到了“点”上,使之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和价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金矿,体验了发现的快乐。

二、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通过开展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实践,我们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开堂上课,重在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如,学习《三国鼎立》时,郝颖谦老师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她说“那么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种导语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三国时代。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文华老师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讲述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的同时,要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使之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移情现象”。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

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识别美、丑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第四、巧设情境,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景和形势,倪淑芳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第五、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点,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声。

第六、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从剧本到演员、道具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后参加渭滨区表演,受到好评,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七、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带入”历史。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参观遗址、博物馆;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欣赏历史书画;定期举办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古诗词朗诵赛等,使学生“重游”历史。这些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保证,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历史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情境”的如何创设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主动探寻知识,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历史“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但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第二、趣味性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第三、实效性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

境。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别说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第四、参与性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在创设历史情境中,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第五、开放性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创设共同研究的“情境”。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设问方式,设置具有批判性、现实性、新颖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和解决问题。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局限于教材,而要打破历史课本中每节课的框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整合课本内容,适当拓展课本内容,引导学生鉴古知今,关注现实。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给学生留有进行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性内涵,“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而是开放式的”。如,在讲课中,我这样告诉过学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但被欧洲人学去变成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利器;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却走 8

上了不同的道路等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及创造性。

总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当然,我们的“历史情境教学法”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9

下载关于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茅正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茅正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模版)

    浅谈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揭阳真理中学林海燕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范文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计算机和网络这种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它大大拓展了教育教学资源,对......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介绍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历史教学的几种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电教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幽默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幽默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莒县夏庄镇中心初级中学 姓名:薛彦群 邮编:276514 内容摘要: 历史教学中掌握幽默语言的使用有助于历史教师语言艺术的提高,正确的使用幽默,是激活学......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郑玉强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学技术。它的应用,能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调动学......

    “逆向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逆向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教学,习惯于按照原因(包括背景、条件等)、经过(包括时间、人物、地点、性质等)、结果(包括意义、影响、启示等)......

    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已逐渐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这方面,历史......

    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微时代”的来临,微教育正不知不觉但来势迅猛地席卷中国教育领域。“翻转课堂”“微课”“微设计”正成为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