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学校》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4 14:0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未来的学校》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未来的学校》读书心得》。

第一篇:《未来的学校》读书心得

从教学改革浅谈提高教学质量

近期看了《未来的学校》,从这本书理念让我认识到我们凯里一中办学理念“激情校园,潜能一中,位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未来能更好的打造凯里一中的品牌名声,打造凯里一中教师的名师效应,要做到这点,我觉得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单一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进而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现象。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声、光、色、形,将教学过程直观地、形象地、生动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更容易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众所周知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家长跟老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发展一直以来的重点关注问题,也是全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而《未来的学校》这本书中不仅讲了变革这一方面的问题,也提到了传统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和利弊,对于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使传统教学的模式逐渐退出了讲台。新的教育教学突出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目的是为了改变原有的单

一、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既然是变革,就不能一味的否定传统,要在传统中批判、继承的发展来变革,所以就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来讨论变革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以及变革过程中将要怎么去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

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自己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凭着一支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由于受国家考试制度的限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学校都主要立足于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师要干出成绩,就必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系统地完成教科书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并围绕高考考点对相关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至许多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填压式”地传授知识,为高考而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的 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缺少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难以升华所学知识,个性得不到张扬。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许多学生只注重死板地读书,力争在考试中获得一个高分,往往忽视了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

从上面的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势在必行。

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做到哪些?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观念作为老师内在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教师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更新,让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二)改变教师的“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味的自己讲,自己写,学生记的这种模式是需要权衡改变的。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设计不同的上课形式,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改变学生“学法”。

既然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得有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增加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不但会学习,更要爱学习。

(四)调整课程设置。

在我国传统中学课程中,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主要去强调知识的唯一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和自主创造力,知识内容比较陈旧,便脱离了学生对于社会现实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变化来促进课堂教学的丰富化,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体现时代感,实现学有所用。

三、小结

当然,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改革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既然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校的教学质量,那在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关注其对当时教学质量的影响,更不能用实验的方法去 学校里施行试验性的改革,如果没有考虑到对教学整体质量的影响的话就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这也正是我对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的原因。

第二篇:《未来学校》读书心得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充分调动教师们读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履行未来学校创新引领职责,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各个科组的教师们都认真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未来学校》,教师们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10月12日,梅沙未来学校全体教师在一起开展了《未来学校》读书分享会。

语文科组代表李湘林老师借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来总括她的读书感悟。李湘林老师对朱永新先生的这个观点感悟最深,“教育应该让人变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应该是更有学习的自信。”她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案例来佐证,例如鼓励书写着一笔“活字印刷体”的自闭症患儿朝着书法家的目标努力,给抗拒写作业的“怪才”专门设立班主任助理岗位,激励他认真听课。或许以未来照亮现实,正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让教育因为爱而拥有生命的温度。

随后,数学组代表梁海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发生着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创新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那么我们的教育,在这个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要怎么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样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但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梁海红科组长提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当我们谈论教有的时侯,不再拘泥于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之后,才会真正地了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头审视那个三尺讲台的自己,才会在那些闪光的眼晴里发现星星,发现美,发现祖国的未来。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2

我读了《未来的学校》这篇科学幻想文章,感到很好,很新鲜。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的母校十年以后的样子。学校变得很有趣,有新、大、奇三个特点。新是教学大楼全是用塑料建造的。大是操场很大很大、奇是操场全部都在楼顶上。四周都是柳树和花丛。万紫千红,美丽极了。人工湖里有金鱼在游玩,青蛙在嬉戏。好一派美丽的景色啊!。教室里老师通过电视给学生讲课,而且,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台电子计算机。

读完文章,我好像也看到我的母校----东风小学未来的样子,那个 时代的小学生该多么幸福啊!不过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又幻想增加电子围墙,它会发射一种电磁波,阻挡人们翻越,可以保证学校的`安全。我还幻想学校设立步行电梯,可以把你带到学校的任何地方。还有一点建议,就是老师光通过电视教学效果不会太好,缺少老师和学生互动环节。怎么改进呢?就是在每个同学的电子计算机上加装一台视频器,老师能随时随地看到学生的一举一动,而且,如果有分违犯纪律的现象,视频器会立刻发出警报。

我们的未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3

《未来学校》这本书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对未来生活姿态的炫丽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他认为书中的未来学校完美解决了教育工业化的流水线育人的弊端囧状。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终身学习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台,但是我们还一定要注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引导个体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担起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的作用。他确信:“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将,还是和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小兵。一定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时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顺风顺水时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败的沮丧、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时,依然不忘从教初心的坚持。我们可以因疲惫而休息,但绝不能因挫折而放弃。放手一博,大闹一场!”

刘敏佳老师仔细读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从刚开始的无所谓,到逐渐理解;从应付阅读任务,到带着书中出现的新有名词进行教育思考;从困惑挣扎,到逐渐豁然开朗。她认为书中的大胆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坚守。

她认为如果朱永新教授构想下的学习中心真的`能逐渐成型,对我们的生活将会逐渐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处的悬崖,不单是危险地带的象征,还是映衬优美舞姿的最佳观景台,而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悲观气质可能已经渲染出英雄气概,焦虑担心锻炼出探险精神,不断地撬动创新挑战的支点,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梦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梦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创新,梦想就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可能性。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也就会在未来有无限的希望和创新机会。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4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5

未来学校究竟是什么样子?未来的教育会朝向什么方向发展?朱永新先生在这本书中试图给我们一个答案。朱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很令人深思,那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学校和所经历的教育过程其实并不是从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其实现代学校的形式从出现到今天也不过3的历程,而且现代学校的出现也是伴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而发展出现的。

现代学校在普及全民教育方面功不可没,但因为其是工业化社会的产品,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带着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标准化、同质化。标准化、同质化对工业生产是很好的`一面,而对于教育却未必是优点,甚至某种意义上说是弊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物,而人有差异,有各自的特点、特长,以标准化、同质化去约束,往往不利于人的天性的发展,孔老夫子也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朱老师在这本书中指出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将目光转向了当今的互联网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会像当年的工业化一样,对未来学校的形式和教育的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看了一些发展的苗头,无论是早些时候出现的mook学堂、可汗学院,还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得到大学、混沌研习社、万门大学,以及这两年发展迅速的知识付费,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学校的可能形态。

当然,真正学校的发展、教育的革新不可能是一个瞬间变换事情,一定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观念、文化的更新,未来学校终会到来。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6

“我一直坚信,之所以会有未来,恰恰是因为我们现在行动上的创造。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这本书描绘的“学习中心”可能只是人们对“未来学校长什么样”的设想之一,但朱教授对教育这件事的分析、他举出的世界各地已经做了或正在做的新教育实验例子,都可以启发我们对“未来学校”去做自己的设想。虽然我们普通人去想一想这些,对现有的教育制度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目前还是很多无奈,但至少我们知道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制度来做,而是父母甚至他们周围的人们都要参与、且作用可以更大。如果更多的人开始相信并践行“终身学习和成长”,教育这件事本身就会被我们改变了。与其抱怨和等待教育制度的变革,不如大家都从自己做起。所以这本书值得看。

对我启发最大的点在于人工智能对教育和学习会带来的改变。现在人类的知识都是爆炸式增长,信息量太大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甚至哪怕是一两个方面的知识。但是现在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属于现在和未来的时代的,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和诉求,很有可能是做老师的人(他们的上一代人)没法满足的。但机器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可以快速搜索和整理。如果将来的老师依然是教知识的,学生见到身边的现象然后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很多老师在一起都没法解答的,但一个机器人就能解答。机器人训练学生的另一个优势是基于人脑认知科学来做类似于认知水平测试、实时匹配和调整个人学习方案,这真的也许可以做到每个人都因材施教,比真人老师教学的效率高太多,因为“分析能力”一定是计算机做的比人做的好。如果是这样的话,未来的老师可能只能教授知识以外的东西了,也就是价值观、审美、素养这类的,机器人没法教的东西。这么看来,素质教育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想做却做不到的,而是人来做教育的唯一出路。

【笔记】

1课程应该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而是以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辅助、自我教育为根本的全方位、全过程体系。关键字“自我教育为根本”“全过程”。外界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改变是有限的,最重要是教会孩子“会学习”,因为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要靠自我教育和自我探索。

2对于科学教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远远比科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现代的人去教未来的人,是教不了知识的。未来的人抱着计算机和机器人,就是抱着全人类已有的知识。所以现代人的教育思路应该是教会未来人继续去探索,人类的探索精神不能断。

3中国大学MOOC(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1]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4深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加利福尼亚州深泉谷,一所两年制学院。学院每年向SAT考试中排名靠前的男生发放邀请,最终只录取10至15名新生,录取率通常只有10%。目前该学院大约有26人在校就读。学院有3位管理者,8至9名教授以及5名校工。教授的任期可以长达数年。 深泉学院的校训是:学习(academics)、劳动(labor)、自我管理(self governance)。 深泉学院是一所边工作边学习的学校。不需要被神化,只是一种模式,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学校。

5斯坦福在线高中(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平时世界各地在线上课,暑期聚集在一起交流。

6河南人机教育大赛:3名教龄国家高级教师输给了1名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碾压真人教学。

7瑞典的“独立学校”和“知识学校”:在瑞典,学生除了公立学校,还可以选择上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s)。独立学校采用和公立学校一样的国家课程,参加同样的国家考试,但与公立学校不同的是,独立学校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瑞典的知识学校便属于独立学校。“知识学校”围绕学生,特定的学生有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学习策略,这是核心所在。围绕着学生的是老师,老师的作用是教学与辅导。围绕着学生和教师的,是各种辅助元素,包括教学设施、管理、学习门户网站、技术。定制教育。

【思考】

“未来学习中心”里,人们会主动去学习,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学习,“想学的就来学”。这一点太理想了,对于整个社会的认知和素质要求真的很高,所以它的实现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和他的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教育提案:“高铁阅读”

新教育实验: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动。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7

每天清晨,匆匆上学;每天傍晚,高兴回家。教科书,翻来覆去;作业本,搬进搬出;教与学,你来我往;上下课,周而复始;大小考,轮番上阵;节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毕业季,各奔东西;老师们,辞旧迎新。以上场景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这样的学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么未来是否也会一直持续下去呢?寒假里,我们学校推荐了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这本书,它开篇就真实得描述了现实生活,让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来的学校又会是怎样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书中谈到,互联网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恰逢疫情下我们的老师都有网络授课经历,老师们对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触。“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后,网络直播课兴起。这也是师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校园,老师在家教学,学生在家上课,这样的形式与书中“未来学校”的学习形式很像。通过阅读,结合近期的经历,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网络课程的.开展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也意识到老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书中提到“学习中心”的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能者为师”,每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让今天的我有了职业的危机感,不学习不努力进步的老师终会被时代淘汰。同时这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指引我朝着新时代老师的方向努力。

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让我们顺应教育发展规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做好当下的教育,静待未来学校。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8

今年我有幸读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通过读这本书,我也学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学习中心这个词。朱教授所谓的学习中心,可以允许学生选择,他去哪里学什么内容。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一个人学习,也就是说只能在指定的学校,去学习指定的内容,这和人的个性发展是相违背的。

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是:生命教育课程,落脚点在“拓展生命的长宽高”。知识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真”。包括大科学与人文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善”。社会公德、责任感等。艺术教育课程,落脚点在于“美”。还有超过50%的针对学生个性选择的“特色课程”。

学习中心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未来的学习方式: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学习。泛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任何方式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有人将之称为无缝学习、普适学习和无处不在的学习等。

每个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从最初就给孩子设计了一个充斥了他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个完整的课程,其实是不能够满足孩子对世界的这种好奇心的。他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会乐此不疲,他不觉得是负担。所以所谓的'负担就是他不喜欢才成为负担;喜欢的东西,他半夜也会起来偷偷地去看书,偷偷地去学习。这就是说人的知识,应该是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才能真的成为自己的知识,他会很清晰地纳入到他的一个知识储备结构里面。所以人的大脑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未来的学校一定要减少再减少我们现在的教学内容,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自己去建构。

就爱因斯坦和牛顿这俩人看,大部分的学习都是自己学的,就是一部分人愿意钻研,愿意成为高精尖的人才,他会冒出来。然后剩下大量的人,有的人成为了艺术家,有的人成为了律师,有的人成为了别的工作。

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一首诗歌,每一首诗歌都是我们精选的。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诗歌,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主题。那么这样一个学生连续小学六年,两千多首诗歌浸润他,很多学生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出诗集了。那么,他读了那么多的诗歌,就有感觉了。学校应该是个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也就是说,你应该把人类各种美好的知识,美好的艺术、美好的东西,都能够汇聚到学校这个地方,然后让学生和它相遇。

所以在未来学习更多的是一个终身化的学习。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必要进行连续性的学习。只有对那些从事研究者,专门的技能训练者,他可能是需要一个连续性的线性的学习过程。绝大部分未来的人,在20岁左右就应该走向社会,就应该去工作,就应该去创造,利用好他人生最精华、精力最充沛的那段时光,不应该用来机械性地学习。我们人类把所有的学习都留给了童年,把所有的工作都留给了中年,把所有的休息都留给了老年,这是非常糟糕的设计。

很多父母亲、很多老师,根本不知道给孩子看什么书,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精神的高度。费尔巴哈说,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那也就是说你读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所以把有限的时间,用来读最好的书,毫无疑问是最值得的,跟课程资源也是一样。国家资源平台就是经过选择,请中国最好的老师,取其教育资源在上面,未来会冒出比他更好的,那再替换。所以它永远是最精,最好的课程。

我在这个书里面读到未来就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是给你50%的空间。至少给每个人留50%的时间和空间。因为现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做作业都要做很久,他根本就没有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那么在未来学校留出50%的时间给孩子们,做他们喜欢的事,研究他们喜欢的问题,读他们想读的书。

在这本书里面提出来“未来是一个能者为师的时代”。因为未来绝大部分的知识性的传递,通过人工智能教师就可以解决了。那么未来教师会不会失业呢?我们必须做到两条,首先教师要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它为我所用。未来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是未来教师的重要特点。

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的事情,与每个家庭、每位父母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优秀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学习同一种课程的父母,彼此之间都是天然的最佳学习伙伴。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状态,更是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征。

通过学习《未来学校》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变化都是时代进步,大势所趋,必然结果。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必将在未来的教学与学习中占据重要的部分,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起好带头作用,不断学习各种知识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9

互联网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条件,传统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一、互联网引发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一切都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室和学校会不会也因此而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学习场所?未来的教育趋势会是怎样?由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判断学习效果?父母应该做些什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育学家朱永新结合了中外大量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案例,对未来的教育模式做出了详细构想的预判,为教育者们梳理了一条通往未来教育的清晰行动路径。

朱永新认为,教育变革,虽然不像社会革命那样,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主动迎接、主动介入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这个趋势就可能会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已经站在了未来学习中心的门前。推开这扇门,就是一个新的教育世界。

二、周而复始的学校生活

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不管愿意不愿意,不管对讲课的内容熟悉不熟悉,都要循规蹈矩地坐在教室里,一憋就是整整45分钟。下课之后,上个厕所,短短10分钟,接着又是一节课。周而复始。

每年九月,一批同年的新生跨入校门。

每年七月,一群同年的毕业生离开校园。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

书本,翻来覆去。学生,人来人往。每逢寒暑,师生都有寒假、暑假。“刀枪入库”,各自安排。这,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学校生活。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学校生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不再继续,学生再也不需要按部就班、整齐划一地出现在同一个校园、同一间教室,学习的时间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内容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

三、未来学习中心润物无声的变化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一切,很可能会变为现实。我相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提出的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判。我相信,我们今天觉得天经地义的学校生活,因为互联网,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本书中,朱永新想说的仅仅是互联网对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以及进而引发的教学模式的改变。这本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教育蓝图:即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校。未来的某个时候,人们会觉得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天方夜谭的“学习中心”,是那么顺理成章。

未来,物理形态的学校,钢筋水泥、砖瓦花木,依然如故,保安可能还会有,围墙也可能依然在,但是,传统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说到学习,大家马上想到的不是“学校”,而是“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类似于好未来、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学习中心。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

未来的学生,完全能够做到一人一张课程表,而且随时调节学习内容,但将没有必要像现在许多学校的学生那样在不同教室之间行走。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学习室等,通过网络学习、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网络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自动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学生的学习.将是基于个人兴趣和解决问题需要的自发学习,是零存整取式的学习,是大规模的网络协作学习。学生可能不再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建构来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学校、课程、学分、学历等不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当传统的学校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都将被颠覆,换个场景,马上就变换了身份。

眺望未来学校,我们会发现:传统意义的学校可能不复存在,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学习是永恒的。教师职业也许换了个名字,但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对于未来教师的素质要求将会更高。

我们无法预测这一天在什么时候到来。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一天正在逼近。从现在开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兴的学习方式之间,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会大胆探索,从而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有人会跟上步伐。从而成为跟进者;有人会无动于衷,只能成为落伍者,最终被时代所淘汰。只有看清这个趋势的人,才能真正站立潮头。才能执未来教育之牛耳。

《未来学校》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构想,对于打破传统学校的年级、班级、学校的组织形式的设计,对于“互联网+教育”的运用,以及对于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等新型课程的研发,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极具参考借鉴价值。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0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1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王,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一、学校的办学模式将发生改变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术应用会更加广泛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将发生变化

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四、学生的培养将更个性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教育将打破传统,更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未来学校的畅想,非常有可能会实现。在未来,我们有机会选择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2

刚拿到这本书,书的题目就吸引了我,未来学校将是怎样的学校?今天的学校将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呢?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不是描绘一幅蓝图,一定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我们当下的行动,才是真正的未来。

慢慢的,我翻阅它….

今天以及未来的我们,的确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润物无声的改变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认清并顺应大时代的发展形势,不断学习,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序言,真实的让人连声赞叹,表示一万个“嗯,是。”这确实是我们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里,一节又一节,循规蹈矩,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翻来覆去的书本以及师生都喜欢的寒暑假,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运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学校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认清形势,做能动者和创造者,以学生的发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为中心,不断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来学校一定是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不仅要教会,还要会教,学科融合,思想先进,独立,清晰,明确目标…

总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也得学,第二是学到的要落实,才能创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来,第三要时刻牢记未来照亮现实这一使命,创新加行动!

真的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要学习,才不会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后,公园里我将是那个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见识广,修养好,那种骨子里散发着的教师的韵味。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3

12月份很忙碌,考研考公考编,过几个月又到毕业季,说是毕业季,其实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是迷茫季,年年毕业的学生都迷茫。小学、中学、大学,孩子被绑在每一次测验题里,流水线式的教育不给任何孩子时间停下来,去想像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兴趣,如何让周围世界变得更好等等这些问题。

前几天,去年了我刚上幼儿园的小侄子。起初和他父母高兴着谈论孩子发生的趣事,到该给孩子报什么样的`课外班、如何提高孩子英语兴趣……几轮问题下来,父母焦虑感逐步升级,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解答,仅仅是彼此间交换着焦虑。坐在那里我不禁脑中浮现出一连串的问题:“这么小的孩子用得着这样紧迫吗?”

教育改革之路到底要走向何方?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上学的方式。正如作者泰德在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仅可以重新想象教育,而是我们必须给传统教育来次更新。

泰德在书中说:“当我看到教育与创新世界之间的鸿沟,我就意识到,我们正在将孩子们培养成为未来的.失败者,培养他们去从事低水平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人工智能所要击溃的目标。”应试教育是以过时的教育模式为基准的,而过时的模式是为一个现在已不复存在的经济结构设计的。标准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活,更不可能让孩子更好的迎接未来。那么在人工智能变革大浪潮下,如何让孩子更好的学习。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做到哪些?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观念作为老师内在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教师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更新,让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二)改变教师的“角色”。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味的自己讲,自己写,学生记的这种.模式是需要权衡改变的。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设计不同的上课形式,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改变学生“学法”。

既然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得有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增加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不但会学习,更要爱学习。

(四)调整课程设置。

在我国传统中学课程中,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主要去强调知识的唯一性,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和自主创造力,知识内容比较陈旧,便脱离了学生对于社会现实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变化来促进课堂教学的丰富化,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体现时代感,实现学有所用。

当然,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改革肯定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既然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校的教学质量,那在改革的过程中务必要关注其对当时教学质量的影响,更不能用实验的方法去学校里施行试验性的改革,如果没有考虑到对教学整体质量的影响的话就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这也正是我对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分析的原因。

依此愿景,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迈出了合作、奋斗的第一步,那么,也就做好了迎候未来学校与社会的准备。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4

朱永新老师说,未来学校的模式要被学习中心所取代,学习中心的学生有教无类,谁来教呢?人工智能的时代告诉我们:智能机器人将取代一部分教师的职能,那么,一部分教师将会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意味着一部分教师将面临着失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为未来学校的教师呢?

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在未来是不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完全取代。教师要想不被未来社会所淘汰,朱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两条:一是学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教师应该具备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其次是未来教师要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美国教育界广泛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不需要在课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捡索到的知识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智能机器人也可以让教师从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传授知识等等。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机器人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随着新的学校形态的出现,随着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需求的增长,完全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教师那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时代也将终结,新的“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未来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学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练,也是陪练;不以学生的导师自居,而是与学生一起成长;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让学生更有获得感。未来教师就这么干!

《未来学校》读书心得15

我们常常说,“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但你可曾想过,“铁打的校园”有一天也会变成流水的校园?你可曾想过,我们今天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学校的形态永远是今天这个样子吗?人类的教育一开始就是今天这样的面貌吗?

现在的学校制度规定,学生一定要满6周岁或者7周岁,以每年9月1日为准入学,每天早上8点上课。这其实是延续工业革命之后的学校模式,存在不过百年。它曾为我们带来丰硕的果实,但100多年后,这个果实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甜美。越来越多的声音,在探讨学校与教育的其他可能。

教育学者朱永新就是这些声音当中最响亮的一个。近期,他出版了新书《未来学校》,认为在未来传统的学校将会消失,被学习中心所取代,我们也将不再需要文凭。他的很多设想或许会被视作“乌托邦”,但不管你同意与否,这些观点与讨论都能带来诸多启发,帮助我们想象与重构未来的教育。

现代学校制度积弊甚深,自上个世纪60年代“去学校化运动”以来,不断涌现各种批评与反思之声。最根本的问题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统一的入学时间,统一的`上课时间,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试评价体系,以此来培养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这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之床。据说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张铁床,他热情邀请人们到家中过夜,但只有身体高度和床一样长的人才被允许睡觉,比床长的人要被砍掉腿脚,比床短的人则要被强行拉到和床一样长。

教育学者朱永新说,这张床,就类似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准。用这个标准要求学生,所以学生学习得很累、很苦,每个人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得不到发挥。这正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缺陷。

积弊如此之深,该如何改变?20年前,朱永新曾感慨于著述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发起“新教育实验”,倡导新人文教育,力图改变知识灌输、分数至上的应试窠臼。今年,研究中国教育多年的朱永新又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出版了一本《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从学校形态到教师队伍,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评价体系到教育制度,全部进行了反思与重构。

朱永新认为,在未来,传统的学校将会消失,并被学习中心所取代。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将逐步取代传统的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学校学习。所谓的学习中心,可以是网络型,也可以是实体型,实体型的学习中心,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未来的学生,不像现在只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未来的学习内容会改变,转向更加综合性、个人化的学习,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会进一步重构,包括高考在内的考试与评价体系也会发生变化。

很多人觉得,这些想法是空想,是乌托邦,但其实这些构想都能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原型。朱永新一直在书里举例子,各种各样现实生活的例子,通过这些讲述,我们或许会意识到,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一个“应当如此”的理想,还是一个“肯定如此”的预判。不过,也许大家更关注的问题是:这样的未来有多远?

有多远呢?谁也不知道。就像朱永新说的:我们看不见它在变,但突然之间它可能就变了。更重要的是,与其追问未来到底还有多远,不如关注可能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小小的趋势性变化。朱永新觉得:“之所以会有未来,恰恰是因为我们现在行动上的创造。从这个意义而言,未来学校与其说是在未来存在的学校,不如说是我们现在要去努力筑造的学校。”

第三篇:未来简史读书心得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1

作为《人类简史》的姊妹篇,《未来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信度颇高的人类未来命运的预测。简而言之,我们的未来很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当我读到全书第三部分的时候,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人类每一次面临大革命时,变化都是如此巨大。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工业革命,时间跨度都很大,可是这一次,变化可能无需太久就会到来。

1、人类的'时代

相对于其它物种,人类可以说是“神”了,过去几亿年,人类是全球生态变化唯一重要因素,并改写游戏规则,突破地球各生态区之间的阻碍。我们驯化了动物,却给这些被驯化的个体带来了苦难,我们忽视了他们的主观需求。农业革命后,我们已不用与动物们对话,工业革命后,我们不用与神对话,仅剩我们自己的独角戏。

生物也是算法。哺乳动物的情感,是生存繁衍最关键的生物算法,我们99%的决定都是由这些算法决定,包括感觉、情感和欲望。

2、人类的特质

说人比其它动物优越,可能是因为人有心灵,它是一种脑中主观体验的流动。主观体验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感到饥饿和恐惧,促使我们生存下去,能够解释人们的行为。我们判断动物是否也有心灵,就看它是否能与人类建立情感关系。大多数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但是使人类胜出的是合作能力,胜利几乎都属于合作顺畅的一方。而合作,基于一套想象的秩序。

现实除了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外,还有“互为主体”。它并不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2

大家好,我本次给大家分享的书名叫《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本书的作者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他是一位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和《今日简史》。

《未来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从智人到智神,即未来人类演变的方向。该书先对数千年来人类面临的三大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包括饥饿、战争和瘟疫,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问题也都相对得到了控制。最后作者讲述大数据,即现在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力,以此为基础来预测人类的未来。

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讲到人工智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机器人,书中写到在未来人类将会把决策和工作逐渐交给机器和算法来完成,人类在新的一轮科技革命之后将出现一个新的群体,即无用群体,这部分人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将得不到发挥,机器可以替代他们完成各种任务。20xx年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我,机器人》这部科幻片就讲述了机器人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开始在各个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部电影充分为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人工智能的社会现状。

未来是生物基因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健康问题将成为人类生存的根本重要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生物基因技术将重塑这个世界。按照未来科技的发展,将可能会有纳米治疗技术的诞生,就是把细胞战士浓缩成纳米那么小,把它放到身体里面,让纳米战士去和坏细胞做斗争,从而消除疾病,这样一来,现在很多疑难杂症也就迎刃而解,可能还有更先进的技术可以让你永远年轻,那个时候你会做何感想,按照这个想法想下去,我们就不需要造后代了,就这么一批人生存在这个地球即可。如果真想要个孩子,直接体外培植,同时你还可以花钱检查这个孩子的23对染色体是否有问题,直接把某些先天疾病扼杀在摇篮里,更高的技术或许还可以给你选择是否需要给孩子赋予某些方面的天赋。

面对这样的未来,你兴奋吗,你能接受吗?这本书让我对未来产生了期待,又感觉到可怕。但不管人工智能时代还是生物基因时代,趋势如此,作为普通人的我应该安安心心,努力更好的活在当下,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3

最初听到这个书名,会让人觉得是科幻小说,但其实并不是。大量的论据证明,作者书写的未来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科技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使得改变未来走向具有可能性。尽管作者描述的就是现实,但听起来可能非常刺耳,令人无法面对这一切,但实际上那些科技巨头正在做的事情正如描述。这本书的风格与《人类简史》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可以说对《人类简史》的延续,但是读完这本书,才可以说是体会了赫拉利的思想和愿望(诉求)。天才的作者总是能够从一种极致宏观的角度对最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宏观、宏观、再宏观,不单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颠覆你的思考方式)

赫拉利通过将人类与动物比较,证明人并不那么神圣,要心存敬畏,体现了赫拉利一种博爱的境界,实际上他并不止爱动物,他更爱人类。全书有对现实与未来本质的揭露,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想象,但其中更有对人类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对现代人类深深的关爱,对人类命运、前途、未来的思考与担忧,内含一种批判哲学。梭罗的《瓦尔登湖》也带给人相似的体验和感觉,但梭罗的年代背景吃亏,所以梭罗只能去追求回到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的批判有着类似之处。但生活在现代的赫拉利显然更接地气,更接近现实,也拥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引用。(感)

科技不断追求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去探索人类的基因,无非想让人类活的更健康、生命延续更长,说人类追求长生不死也不为过;人类通过不断地经济增长来满足人不断增长的欲望和需求,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是为了让人幸福快乐也不为过;人类通过科技获得不断改进的自己的身体和智力,通过生物科技、交通工具、通信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不断的获取强大的力量,实际上已经获取了以前神才拥有的力量,而且科技的脚步并未停下,人类甚至可以获得比“神”更强大的力量,说是化身为神,获取如神一般的力量其实也不为过。(人类新议题)

现代人其过得很辛苦,每个人都背负压力,但是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明白压力来自何处,但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这个时代的趋势,从目前为止,并未看到这个趋势有被逆转的可能。其实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早已签订一份“现代”契约,所有人都身处洪流之中(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要经济增长,就可以满足更多的欲望和需求,就需要更加细致的分工,需要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先进的科技,需要每一个人去充当促进这个世界加速运转的“芯片”,借此来促进经济增长。(现代契约)

科技公司太过强大,拥有强大的资本力量,拥有最强大的科研团队,看起来异想天开,但那些曾经我们以为的“异想天开”一步一步走进现实,令我们不得不去相信科技改变未来的现实。人类的未来究竟会被人工智能(算法)统治;还是说一小部分人进化为“超人(智神)”,这一小部分人不仅从物质、精神上超越普通人,竟然从生物上(更长的生命、更健康的身体、更高的智商)开始大幅度拉开和普通人的距离,人类从生物上开始划分阶层,智人被“智神”统治;又或者权力到最后直接交给数据主义,人只不过是数据的生产者或者人仅仅是个数据;也有可能这都不会发生,所有的可能性都是可能性,但是当它发生也不要太惊讶,人类同样也有很多方式来避免失去控制权。(智人失去控制权)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4

这本书和人类简史一样精彩,言简意赅,条理清晰,我这么脑袋如浆糊一样的人都能读懂,说明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文科普读物。

我的思考范围超不过未来的范围,它给我指出了我未来可能面对的情况,虽然很遥远,但是很现实。我的子孙的那一代可能会遇到,但跟我真的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的对人生的预期就是,小有成就,生活性福。若要维持现代经济,就要不断且无止境的经济增长。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立刻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过时的`越快。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未来,单历史研究的重要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家畜命运悲惨的原因,不在于其死的方式,而在于其活着的方式。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在大家共同编织出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

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人类的想象力一样只是生化算法的产物。

未来简史读书心得5

断断续续读完《未来简史》,这本书是《人类简史》的续篇,书中的很多观点值得品味和思考。

书中开篇立足现状,对未来提出大胆预测。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大难题,21世纪人类新议题将是追寻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直至书的尾篇提出数据主义——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很多人并不同意《未来简史》的观点,包括比尔盖茨,但这些人还是推荐了这本书。比尔盖茨在20xx年夏季推荐书单的5本书中就有《未来简史》,而在20xx年夏季推荐书单中就有《人类简史》。

其实这也正中作者的意图,作者在书的开头及末尾也强调,他做这项预测的重点并不是要提出预言,而是为了让我们讨论现有的选择。如果经过讨论,能选择其他道路,而让预测不能成真,那反而更好。如果做了预测,但什么都不能改变,那就没意义了。所以作者写这本书后,很多人能参与讨论思考,同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甚至另辟蹊径,这才是作者想要的目的。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知识悖论”,很有意思,也帮我解答了一个小疑惑。上学的时候书上有教过,人类是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也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那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存在,看起来也似乎将长期存在。作者写到,19世纪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预言无产阶级将战胜资产阶级,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马克思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随着社会主义苗头开始壮大,资本家也读《资本论》,也采用马克思的观点,例如资本家组建工会、改善工人待遇、让工人参与政治、拥有权力等,工人们就不再想着去推翻资本家了。这就是“知识悖论”,提出了预测,预测反而不会发生。

书中提到家畜,对此也有所感触。人类开始农耕畜牧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家畜的命运特别悲惨,不在于它们死的方式,而是它们活的方式。毕竟野猪或野生动物也要面临狮子、寄生虫、天灾等死亡的威胁,乍看之下,家畜反而不要担心这些威胁。但就是因为活着,人类用各种方式给家畜带来无尽苦难,同时又能确保家畜永续生存繁衍。家畜仍然保留野生动物的种种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但农民往往忽视这些,只追求经济利益。动物被锁在狭小笼子里,角和尾巴被割去剪掉,母幼骨肉分离,甚至有选择地养出畸形。母猪往往是一生待在猪栏里,受孕,产下小猪,对小猪提前断奶,再次受孕,开启另一个循环,母猪经过5—10次这样的循环后,然后轮到自己送去屠宰。

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或者不吃某种动物的人,原因各异。如果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可能会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好几年前,看到网易丁磊说要养猪,如今也已成效,他的养猪方式或许值得借鉴。

书中提到20xx年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只有15%美国人认为智人进化全靠自然选择,并无神的介入;32%认为,人类可能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的,但这一切正是上帝的精心安排;46%认为,正如《圣经》所言,人是由上帝在过去大约1万年间创造的。就算是大学毕业生,也有46%相信《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的故事,只有14%认为人类进化没有神的监督。就算是硕士、博士生,也有25%的人相信《圣经》,只有29%相信人类单纯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成。看到这里,我想说:天啊!但这就是《圣经》、宗教、灵魂的观点的在美国的力量。我们惊叹美国人的同时,是否身在自己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对某些中医方法的认同进行调查,结果又会如何,外国人是如何看我们的,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人还是要有大局观,开拓知识、视野和眼界还是很重要的,才不会被禁锢在某种思维局限了,成为井底之蛙。

书中提到,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几千年来,我们无法用科学推动增长,是因为人类误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法老、巫师知晓一些,宗教书籍已记载一切,包括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和未来的预言。人类就没有动力探索新知识了。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块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资源只有两种:原材料和能源,只能越用越少。事实上资源有三种:原材料、能源和知识,而知识是不断增长的,越用越多。正是现代社会的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这种天真的观念,让人类去追求新知,从而开启了用科学推动进步的道路。

书中后半部分提到,人类真有“自由”意志吗,我们的选择真的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吗?其实是一系列大脑神经的生化反应去“选择”做某事,而我们只能“感觉”到要做某事,再据以行事,这里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意识”。有点像《西部世界》里梅芙意识到自己是机器人,并策划逃跑,她以为是自己选择要逃跑的,其实是被植入了“逃跑”程序。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大脑神经反应,能够预测人的行动,甚至比受试者更早感觉到行动方向。在大鼠实验中,通过在大鼠脑中植入电极,可以控制大鼠左转、右转、爬梯、查探等行动。用于人类的“径颅直流电刺激器”头盔也在一些实验使用。

人类为何能主宰这个星球?传统观点认为是智力和制作工具,但作者认为,1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工具制作的冠军,却仍是一种不重要的生物,对周围生态系统也没什么影响。2万年前的一般智人,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可能要超过一般现代人,他们面临24小时生存的考验,需要更会制作工具、头脑更清晰、感觉更敏锐。那究竟是缺了什么关键因素?作者提出,是让很多人团结起来协作的能力。蚂蚁和蜜蜂也可以合作,但缺乏灵活性,经常一盘散沙;大象、黑猩猩可以合作,但是以彼此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智人能与无数陌生人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人类能够虚构想象,拥有“想象的共同体”,能够虚构想象出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部独立宣言、一个愿景等,这是虚构想象的力量。我想语言也是促使人类能够灵活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智能时代的到来,过去半个世纪,计算机智能进展迅速,计算机意识仍在原地踏步。但“意识”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或许非生物的计算机不需要通过意识,不必遵循人类进化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同时计算机网络天生就具备协作的优势。就目前而言,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是重要的,意识是不需要的,它只要能安全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即可。

当未来某个时候,超级智能网络主宰这个星球,甚至星球之外,人类没什么用处了,会是什么情景,这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让我们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想像一下,智能网络就是现在的人类,人类就是现在的动物。

第四篇:《管理的未来》读书心得

《管理的未来》读书心得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管理的未来》[美]加里·哈默 比尔·布林 著

陈劲 译 2012年9月,中信出版社

在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算短的时代,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过时,未来需要梦想家和开拓者重新想象,重新创造,创新是唯一的方式。在《管理的未来》一书中,哈默用生动的笔触为企业的管理者们揭示了如何及时抛弃备受牵制的、过时的管理模式,迈进更加高产高效的创新大未来。但是在过去的时代,人们是工业化社会管理的囚徒,他们的能量、创造力和个人潜力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哈默教授尖锐地指出了上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未来管理如何人性化,并且更加关注释放所有员工潜能的新视野,他认为应该是所有员工都积极参与公司的改革和创新中,这样才能使公司在21世纪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管理的创新在我们未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对于一个公司的管理不仅需要技术的创新,更是需要以人为本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管理创新,员工的价值,核心竞争力

目录

第一章《管理的未来》全书提要

1.1关于作者·····························04 1.2主要内容·····························05 第二章 为什么要管理创新

2.1传统管理的终结·····················06 2.1.1管理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06 2.1.2现代管理的局限···············07 2.2管理创新的优势·····················08 2.2.1管理创新的定义················08 2.2.2管理创新的持续竞争优势····09 第三章 如何进行管理创新

3.1公司能够迅速调整··················10 3.1.1能够解决大问题················10 3.1.2拥有多个战略选择·············11 3.2让创新成为每人每天的工作·······12 3.2.1解决创新的种族隔离··········12 3.2.2改变旧思维模式················12 3.2.3杜绝懒散·······················13 3.3调整员工工作环境················14 第四章 实现管理创新··························14 第五章 感想和共鸣

5.1感想································15 5.2几点共鸣··························15

第一章《管理的未来》全书提要

1.1作者简介

(美国)加里·哈默 比尔·布林 著

陈劲 译

加里·哈默(Gary Hamel),国籍:美国,职业:MLab联合创始人,咨询师。Gary Hamel是管理作家和顾问。他写有《领导革命》、《为未来而竞争》和《管理的未来》。他是伦敦商学院访问教授和管理实验室主任。

加里•哈默,前伦敦商学院战略及国际管理教授,创办了全球著名创新公司Strategos顾问公司。作为战略研究领域最前沿的大师,哈默在企业管理界获得殊荣无数:《经济学人》称他为“世界一流的策略大师”;《财富》杂志称他为“商业战略管理的领路人”;《华尔街日报》最近评选的“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中排名第一;《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赞誉他是“西方世界在策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哈默在策略思考领域地位卓著,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观念,如战略意图、战略架构,以及商界耳熟能详的“核心竞争力”等,改变了许多知名企业的战略重心和战略内容。哈默与C•K•普哈拉德合著的《竞争大未来》出版时被《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及《华盛顿邮报》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书籍”。

比尔•布林,《快公司》创刊资深编辑。该杂志自1995年创刊以来,荣获无数奖项,其中包括两项国家优秀杂志奖,并赢得企业领导人和创新者的热烈支持。陈劲,1968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市,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劲教授现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主任,“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第三届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管理协会CAMOT的执行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技术经济研究

会理事,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浙江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陈劲教授为浙江大学第二批求是特聘教授之一。

陈劲教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学者(1998)、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2000),英国 Manchester 大学PREST研究中心访问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中国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中心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贵州大学、福州大学、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英国 Manchester 大学PREST研究中心兼职博士导师。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美国工程教育学会会员、国际熊彼特学会会员、美国管理学会会员,国际技术管理协会会员。现在陈劲教授是《系统工程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管理学报》、《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创新与创业》、《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技术经济》等杂志的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的客座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 Marketing》副主编以及《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China》学术顾问等。

1.2主要内容

彼得·德鲁克如果在世,他也会爱上这本书。《金融时报》

21世纪,当颠覆性技术、可畏的竞争、分散的市场、全能的顾客、挑剔的股东都对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之时,你的企业是否还在践行所谓的“现代管理”?是否以为只要坚守20世纪甚至19世纪发明的这些管理理念就高枕无忧?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大错特错了。

“核心竞争力”概念首创者、曾一度改写现代商业进程的管理大师加里·哈默又一次站到商业世界的前沿,向我们道出振聋发聩的事实:传统的管理已经过时了!正是作者对商业世界如此真实的警醒,本书刚一出版便荣

获亚马逊“经管类第一畅销书”,哈默在《华尔街日报》评选的“2008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大师”排行榜中高踞首位!

无论是全食超市的“用脚投票”,或者戈尔公司的不“管”不“理”,抑或谷歌“跟着感觉走的研发自由”,这些公司的成功向我们昭示:在博客、播客、草根创意纷呈的网络化时代,那些发明于工业时期的管理理念已经与现代商业环境严重脱节,那些曾经给企业带来利润和效率的6西格玛、平衡计分卡等管理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它们无法像以前念一句“芝麻开门”的密语就可以实现有求必应,因为它们都忽略甚至压制了本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员工的无限创造能力和激情。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管理巨著,是一部足以鼓舞所有富有远见的企业家、管理者打破传统、重启思维的变革之书,是一部令官僚主义者惊恐失措、欲毁之一炬的诅咒之书,更是一部为激情四射的企业员工释放压力、激发能量的行动之书——只有让创意、激情自由发挥,公司才能获得独特无二的竞争优势和永续成功的内在动力!哈默的思考与见证将引导所有商业世界的梦想家,共同参与这场必将发生的“管理大未来”!

第二章 为什么要管理创新

2.1传统管理的终结

2.1.1管理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

与20世纪后半叶发生巨大变革的技术、生活方式、地缘政治相比,管理就像一只缓慢爬行的蜗牛。那些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首席执行官尽管惊叹当今实时供应链的灵活性、全天候的服务能力,但他们也感觉到其所在的组织鲜有变动。不少组织不断变得扁平化,但是并没有削减官僚习气。一线的员工比以往更聪明、更训练有素,但在组织内仍要循章办事。高一层的经理们按惯例指挥着基层经理;公司的战略由高层领导制定。公司的重大决策由公司里那些拿着高薪的大人物作出;中层经理的薪水一直未获增加,只是重复地做着制订预算、分配任务、评估绩效、指导下属等工作。

正如弗朗西斯-福山所预见的“历史的终结”,我们已经到了管理终结的时代。如果自由民主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最终答案,那么自20世纪发展起来的现代管理也许是最有效地集聚人类努力的最佳答案。我们可能已经或多

或少地掌握了管理人力资源、配置资源、明确目标、制订计划、效仿最佳实践的科学原理,也许大多数艰难的管理难题早已获解。自20世纪上半叶迅速发展之后,管理学达到了某个高峰,但现代管理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它所达到的高度要低得多。

每个伟大的发明,包括管理理念在内,都有一个从初生到成熟的过程,这就是典型的S形曲线,它的动态变化规律正如考夫曼所描述的,一旦达到物理极限,要取得重大的进展就变得十分困难。如同内燃机一样,源自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已经到了S形曲线的尾端,已经没有发展的余地了。这也预示着现代管理的终结。

2.1.2现代管理的局限

现代管理不仅仅是一系列有用的工具与技术,它已形成一种范式。所谓范式,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对所需解决问题的更宽泛、更深刻的信念。库恩指出:“范式是选择问题的准绳„„它能用于解决问题。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们依据范式尽可能地解决选择的问题,而其他不值得花时间去解决的问题将被抛到一边。范式(即使脱离了共同体)不能简化,也无法用范式所提供的概念性和工具性语言来表达。”而我们均是范式的囚徒,但许多历史学家都把弗雷德里克-泰勒看成管理的鼻祖,称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创新者。泰勒相信一种实证的、基于数据的方法能进行工作设计,从而大大提高生产率。作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致力于与浪费的动作、错误的设计、不现实的标准、工作要求与员工能力的不匹配、错位的激励制度等作斗争,这也是21世纪的管理者们常常遇到的问题。

泰勒坚持认为,效率来自精确地知道所分配的工作,并以最好和最省力的方式来实现。① 泰勒与如今节俭的经理们和讲究效率的咨询专家们,都坚信“系统化的管理”是提高生产率的秘籍。② 泰勒一定会对那些追随他的信条并提出六西格玛的人报以真诚的一笑。

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是当代的“泰勒”。他将科层体制视为社会组织的核心:“经验显示,一个纯粹科层体制的行政组织,从技术的角度看,能 7

极大程度地提高效率,并能最合理地控制人的行为。科层体制组织比其他组织更精确、更稳定、更有纪律、更可靠。

尽管韦伯先生去世快90年了,但韦伯本人在科层体制中所赞颂的控制、精确、稳定、纪律、可靠性等依然是现代管理的价值观。我们或许抱怨“科层体制”,但它在无形中仍旧是每个商业企业和公共部门的组织管理准则。

这就是我们:仍然运用着泰勒的原理,继续生活在韦伯的科层体制中。公正地说,董事会和高层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21世纪管理面临的许多新的挑战。制约我们前进步伐的,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以效率为中心、以科层为导向”的管理范式。由于现代管理存在的种种局限,管理创新已经极为必要。

2.2管理创新的优势 2.2.1管理创新的定义

根据我们的研究,管理创新是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工作的方式,是一种显著地改变面向顾客的组织形式并最终推进组织目标的手段。简而言之,管理创新将改变管理者做事的方式,并增进组织的绩效。

管理者需要做什么?哈默认为,管理工作包括如下内容:

设定工作目标;

激励与协调员工的努力;

协调与控制活动;

开发与支持人才;

积累与应用知识;

积聚与分配资源;

构建与融洽关系;

平衡与实现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这些方面的工作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关键,譬如向金星发射一颗卫星、运作一所中学、制作一部轰动一时的好莱坞大片、组织一场教堂蛋糕义卖,都需要做这些方面的工作。显著地改进这些工作就是在开展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还包括调整能够增加价值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角色。一个公司是由经营单位、工作小组、实践团体以及与供应商、合作者、重要用户的战略联盟等组

成的。例如InnoCentive公司,是从礼来公司(Eli Lilly)分离出来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创建了技术专家的全球市场,组建了超过7万名专家组成的网络。需要帮助的公司可以通过投标的方式请这些专家帮忙解决科技难题。在创立后的三年里,InnoCentive公司获得了100万美元的收入,这些外部的专家群体通常能解决某些公司内部研发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InnoCentive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解决某些公司的科技创新难题,它建立起的问题“求助者”和“解决者”之间的平台是一项高水平的管理创新,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有关知识的协作攻关、协调和应用的新途径——这些都属于管理活动的内容。

流程创新聚焦于一个公司的经营流程(包括采购、制造、营销、订单执行、用户服务等),而管理创新针对的是公司的管理流程——决定日常管理工作的方法与程序。对管理流程的偏重点不同,管理的价值观也会改变。简而言之,管理流程是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齿轮”,在一家中型企业,只有改变管理流程才能改变管理的目的与方式。2.2.2管理创新的持续竞争优势

柯达、索尼、西尔斯、通用汽车、玩具反斗城、太阳微系统等“恐龙”级公司,就因为未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而遭遇失败,并为之付出了代价。近年来新的持续竞争优势

哈默在书中提出,他研究了近两个世纪里的一百多项管理创新,得出了一个明显的结论——管理方面的重大进步往往导致竞争力的转移,给那些领先的企业带来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通用电气、杜邦、宝洁、丰田、维萨公司等这些20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取得全球领先水平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它们拥有伟大的产品、强有力的执行力和具有远见的企业领袖,但是更深地思索一下,不难发现,是它们勇于进行管理创新成就了卓越的业绩。通过查看这些公司的案例,能够看出管理创新是如何帮助企业建立起持久优势的,而其他因素却无法起到这样的作用。

不仅仅企业需要管理创新,同样的,军事上也需要管理创新。与商业相似,大多数战争的胜利是以巨大牺牲为代价的,而且取得的胜利也是暂时的。充满血腥的战争史表明,军事的胜利方尽管在人员和物质装备上不如敌方,但和敌方相比始终占有优势。

通过阅读军事史的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到,获得长久军事优势的根本原因不是先进的武器和英明的将军,而是诺克斯和默里所指出的“永久的领导力”,这是军事理论与军事组织进步的结果。历史上那些最能获胜的陆军和海军常常是打破旧俗,在激励、人员任用、培训和开发方面推陈出新的部队。这就是管理创新。

第三章 如何进行管理创新

哈默在书中提出在新世纪里公司将面临的三项最艰巨的挑战:

1不论大型或小型组织,战略调整的步伐都将大幅加速。2让创新成为每人每天的工作。3为员工创造愿意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发员工发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如果企业不能做到这三点,势必会被将面临的时代所淘汰。

3.1公司能够迅速调整

3.1.1能够解决大问题

未来,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未来几十年间,公司必将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① 面对变化,许多公司或者适应变化,或者犹豫不决,或者主动进行公司重组,或者在被动的重组中痛苦挣扎。回顾近年全球各个行业大公司的表现,就会发现,甘当被动者的公司数目比主动出击者的公司数目多很多。很少有公司能在环境变化前主动进行自我调整。,许多行业几乎整体都落后于变革的曲线,而造成这样的原因,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变化——急剧的变化。

因此,面对这种变化,这样的挑战,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能够持续进行“无外伤”自我调整的组织,就如人体的自适应系统那样。当你踏上跑步机进行锻炼时,你的心脏将自动为肌肉增加供血。当你在观众面前发言时,你的肾上腺自动分泌出激素,使心跳加速,技能提高。当看到令你心仪的异性时,你的瞳孔会自然放大,以体会视觉享受。“自动的”、“自发的”、“条件反射的”,虽然这些词汇我们通常不会用来形容组织的变革,但这其中就潜伏着我们最大的挑战——如何将深刻的变革转变成为一种组织自适应系统的反应。我们需要构建这样一类组织,当危机出现时,它们能够进行持续的自我调整。3.1.2拥有多个战略选择

为了逃脱因经济性变化造成商业模式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力,公司需要储备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战略选择,即我们需要储备一些令人激动的、能用来更替当前

战略的替代方案

创新遵循幂律分布规律(Power Law):每1 000个新奇古怪的想法中,只有100个创意值得去尝试;这100个创意中,仅有10个项目值得大力投资;而在这10个项目中,仅有2~3个项目最终能成为财富之源。风险投资家深谙此道。一个典型的风险投资公司每年都会浏览成千上万的商业计划书,与其中数百位可能成为未来企业家的创业者面谈,选择其中的十几家企业作为投资对象,期盼其中的一两家能够成为未来的谷歌、思科或Amgen(世界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然而,很少有经理人能够认可这条不可避免的创新定律。

对此,粗壮挺拔的橡树是一个很好的类比。当你漫步于南加利福尼亚的森林中时,你会发现地上铺满了橡树的果实。既然大自然不会挥霍资源,那么该如何解释这种奢侈的铺张浪费?很简单,因为橡树不知道哪一寸土地是肥沃的,哪一寸土地是贫瘠的。挥霍橡树果,让它们铺满森林是一种“搜寻战略”,目的是为了找到最适合的生长条件,拥有富饶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度的潮湿。和公司内部创新的幼苗一样,我们不可能提前知道哪一颗橡树果会破土发芽,而哪一颗不能。例如,1996年,谁能料到eBay——一个初出茅庐的初创公司,有一天会成为市值350亿美元的公司?现实中,公司高层通常只有在确保各个新推出的创新项目未来必定成功的前提下,才愿意在创新项目上投入小额资金与人力资源。显然,这种做法阻碍了创新。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新想法,甚至是不理智的想法,都值得投资。就像一个徒步旅行者能够分辨橡树果和野兔粪便一样,我们也可以将有潜力的项目与明显愚蠢的项目区分开。也就是说,公司高层必须像风险投资家一样,对一些战略选择进行投资组合,并且必须抵制过早地将投资集中于一两个“必然成功”的项目中的诱惑。这只不过是个数字游戏。虽然投资公司投资组合的中位回报可能接近零(这种情况很常见,众多投资最后往往是失败的),但是平均回报率却能让人眼前一亮——原因是其中的一两个项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的投资回报率极高,对平均数的影响极大。因此,经验很明显:为了构建适应力较强的公司,管理层可以少花时间考虑如何去除那些成功概率较低的新想法,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如何形成战略选择的广泛组合。

3.2让创新成为每人每天的工作

3.2.1解决创新的种族隔离

许多人包括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内,都认为仅仅小部分人极富创造力,而大部分人欠缺创造力。这种偏见在“创造性”职业中尤为严重,例如导演、设计师、企业家等类型的从业者中。虽然这类人可能有创造天赋,但实际上他们的创造力有很大部分归功于环境因素,例如循循善诱、鼓舞人心的教师,勇于破除陈规的家长,幸运的职业选择等,这些环境因素点燃了激情,为他们发掘潜力创造了机会。其实,大部分人在生活中的某些领域都能展现出很强的创造力。史蒂芬-弗莱是一位英国演员,和其他演员一样,他以扮演他人作品中的人物为生,但同时他本人也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诗人。人们常常通过画画、作曲、园艺或寻找新的方法来自娱自乐。如果人们在工作中显得缺乏创造力,那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想象力,而是因为他们缺乏机会。

历史告诉我们,创新往往来源于那些不起眼的角色,来源于那些在亲朋好友眼中的“普通人”。计算机横断扫描仪CAT的发明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戈弗雷-豪斯菲尔德,从来没有获得大学学位。理查德-布兰森(维珍品牌的创始人)在汽车尾部行李箱开始他的唱片销售生意。安德烈亚-帕维尔,随身听的发明者,是一位住在瑞士而获得巴西哲学专业学位的学生(在对索尼的诉讼中,他为自己的专利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赔偿费)。还有无数类似的例子都证明了“普通人”的创造力,但是极少数公司管理者相信“普通职员”可能成为超级创新者。而在如今,在这个创新比任何活动都更重要的年代,这种“沙文主义”的思想(普通职员不可能是超级创新者的思想),不仅是个固执的错误,更是一种慢性自杀行为。

公司研发部门作为新项目的投资机构当然能发挥其独特的职能,然而小部分公司“天才精英”的秘密创新是无法和公司全体职员都充满创造激情的创新相匹敌的。日本丰田公司因充分发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获得成功,成为全球知名的公司,试想如果我们的公司若能充分利用全体员工的创造力,那么成就一定是不可限量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是说明集体的智慧并不是像壹加壹等于二那么简单,而是呈指数递增的。3.2.2改变旧思维模式

创新者的天性是不断持反对观点。如果昨天的“异类”最后成为今天的“规矩人”,12

创新就将停滞,增长曲线也将趋向平缓。

让我们来看看戴尔公司。戴尔的运营模式,如直销渠道、产品设计、网站客户支持系统等,使戴尔成为全球最大的PC制造商,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则成为了亿万富翁。试想,要让戴尔先生承认他大加赞赏的商业模式即将“过期作废”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让他承认惠普公司已经缩短了与戴尔之间的成本差距同样也很困难。苹果公司光鲜亮丽的产品和高端概念店让消费者蜂拥而至,这同样也让戴尔公司难以接受

许多和戴尔公司一样类似的例子都表明,战略创新的障碍不仅仅是“否定”,更深入的障碍来源于一个复杂的信念组合:对公司超强商业模式的信赖、对已被千千万万消费者所验证的信念的依赖、对有形基础设施和操作说明书的信赖、坚定的如宗教信仰般的信念

与流行的看法相反,阻碍大公司创新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大公司不愿承担风险。实际上,大公司常常甚至是每天都在鲁莽地冒险。制约公司创新的真正桎梏是旧的思维模式。长期为某一公司工作的管理者常常将大笔资金感情用事地投入到公司的现行战略中。特别是公司的创始人在这点上更为鲜明。虽然公司创始人在创业之初极富创新能力,然而伴随着成功,他逐渐转变成为维护“真理”的“执法者”。公司创始人很难认同那些威胁到他们最初创立的商业模式的理念与想法。一旦理解了这点,处于组织更低层级的员工则会自动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意识到与公司传统思维相距甚远的观点是无法获得高层支持的。结果导致公司创新的范围越来越狭隘,潜在的风险越来越大,公司内部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职员开始向别的公司寻找机会。

对于创新而言,公司的传统理念非但不是资本,反而是负担。几乎没有公司能够创建一套深刻挑战公司制定战略时的前提假设的系统管理流程,几乎没有公司大胆尝试开放战略制定过程并迎接反对意见,几乎没有公司明确鼓励开展颠覆式创新。更糟的是,一般公司高管还在用他们教条的观念,来决定支持或反对某一新观念。这一点必须改变!3.2.3杜绝懒散

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公司在日常运作中尽量杜绝懒散现象,这是件好事。尽量减少库存、压缩流动资金、削减企业一般管理费无可非议。然而,问题是,如果你把公司中所有的“懒散”都排挤出去了,创新也会被排挤出公司。创新需要时间——做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学习的时间、创造的时间、试验的时间。创新

需要不受干扰的时间,需要你有时间站起来走走,凝望天空。

虽然公司也为研发人员和新产品开发人员提供了创新的时间,然而,他们却“无福消受”——每天都有大量的电子邮件、语音邮件以及接二连三的会议。总之,当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必须负责的琐碎事务切割成零散的碎片时,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

3.3调整员工工作环境

如果想在未来的“创造力经济”中占领制高点,那么你需要的不仅仅是认同、专注和机敏的员工,更需要他们兴致勃勃、诙谐幽默、充满热情。但是现代组织从莫种程度上剥夺了人类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哈默认为主要是有三个原因妨碍了组织拥有创造力这一天赐的才能:1管理太多,自由太少;2等级太多,社区太少;3督促太多,理想太少。虽然大部分管理者都承认进取、创造、激情的价值,但他们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进退维谷的难题。他们被训练并培养成为管理者,公司花钱请他们来专门从事监督、控制和执行,然而如今最有价值的人类能力——创造力,几乎不可能被“管理”。虽然很多管理工具可以让员工更服从、更勤奋,但却不能让员工更创新、更忠诚。因此,哈默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在不牺牲工作重点、纪律和秩序的前提下,怎样通过更少的管理拓宽员工的自由度?

如何脱离机械的科层体制,构建一个以社区共同体精神凝聚员工的企业?、如何在整个组织中放大共同使命感,让员工乐于奉献?

第四章 实现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可以定义为对传统管理原则、流程和实践的明显背离,这种背离极大地改变了管理工作的方法。简单地说,管理创新会改变管理者的做事方式。

“在这里,我们自己决定商品库存;在这里,工作的压力来源于我的同事而非我的老板;在这里,由我们的工作团队而非公司管理者来决定是否雇用应聘者;在这里,我们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工作中都真切地感受到仿佛是在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想象一下这样的一家公司,每个雇员都了解公司里其他同事的薪酬水平,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不得超过公司平均薪资水平的19

倍。如果可以,请想象一下这样的一家公司,它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家公司,它认为自己是由一群致力于改变世界的人们组成的,而这种使命感是公司运作的基础。这就是全食超市,通过改变食品零售业的游戏规则,创造了一种颠覆传统的、使命至上的商业模式。全食超市独特的管理系统建立在一系列与众不同的管理原则——博爱、共同利益、自治、公平、透明、使命的基础之上。

戈尔公司没有管理层级和组织结构图。几乎没有人拥有头衔,没有人有老板。如果你召开一个会议,人们来参加了,那么你就是领导。在这个系统中执行着的权利永远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团队可以自由罢免他的头领。戈尔相信,对组织而言,自发的承诺在很多时候比服从有价值的多。

第五章 感想和共鸣

5.1 对《管理的未来》感想

本书所有有关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潜在的理念,就是改变了以前对人的看法和认识。人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向来与生产工具一样,都是可以购买的商品。而现在要把每个员工都看做事有个人意愿的,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主题。因此作者提出要改变对一线员工的看法,要尊重每一个员工,给他们相应的权利。“进取心、创造力和激情都是天赐的才能,它们是公司员工每日每时每刻对公司的恩惠,员工可以给与或者拒绝,这是命令不来的。责任感无法靠打字机制造出来,也无法靠管理顾问提炼出来,更无法靠几天事后努力修补出来。它来源于一种真正的使命感、可能性,或者愤怒。责任感不是强加给他人的,而是要彻底令人信服。真、善、美、服务、智慧、公平、自由、激情,这些才是长久以来能真正激发人类追逐终极成就的精神责任感。”

5.2 几点共鸣

1.制约组织实现优良业绩的不是其运营模式,也非其商业模式,而是该组织的管理模式。管理创新是一个公司获得长久竞争力优势的特殊能力。

2.如果你想在未来的“创造力经济”中占领高点,你需要的不仅 15

仅是认同、专注和机敏的员工,更需要他们兴致勃勃、诙谐幽默、充满激情。

3.对员工充分授权的基础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对员工的极大信任,相信员工能够采取有利于公司的行动。

4.5.全食公司是一个为其他人创造价值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社团。让创新成为每位员工的工作。管理创新最大的障碍是对创通管理的深信不疑。

6.在网络结构下同一层面有多元的节点,有密集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时间信息可以流向各方,不需要中间层的过滤。

7.在一个高信任、低敬畏的组织里,员工不需要太多的监督-他们需要指导和支持,而不是老板时时在左右。

8.在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成为与员工工作中发现灵感、使命感和快乐感的产物。

9.10.11.谷歌的组织向互联网一样:高度民主、密切联系、扁平化。唯一的管理就是发挥组织的集体智慧来解决大大小小的决策 深刻的变革会带来危机。驱动变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变革从高层开始。

12.管理创新不是一个六个月就可以结束的项目,而是永无止境地探索更好地解放和组合人类能力的方法,它以最简单的为什么开始

13.建设未来公司所需的5条关键设计规则:生活-变异;市场-灵活;民主-参与;信仰-意义;城市-偶遇。

14.在一个依靠创造力来发展的世界,富有激情的员工的业绩永远超过那些仅仅只是勤奋的员工。

15.吸收创意,激发创新源泉。处理系统问题,你必须理解问题的根源。设立变革性目标,但采取渐进的步骤,永不放弃,创新是永恒的!

16.通过管理产生的放大效应和聚集效应,公司可以不断扩展个人和组织的生产边缘,实现更好的业绩,这也是管理创新的核心 16

目标。

本书得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具有极强的反思精神,可以反思一切问题从劳资关系来直接开刀,显示了作者无畏的勇气。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作出的最重要的自我调整。社会主义社会面临资本主义社会做出这样的调整,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他们的调整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我们现在面临创新的任务,我们创新的基础理念是什么?我们创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创新的主要困难又是什么?怎样才能把创新的目标真正落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五篇:《未来简史》读书心得

实验室大鼠的抑郁生活

2015年5月,新西兰议会开全球国家先例,通过《动物福利法修正案》,在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该法规定,从此必须认识到动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须适当维护动物的福利。在这个羊比人多的国家,这项声明意义重大,但这项看起来“荒唐”的法律与类似泰国对战象的信仰不同,它起源于2012年7月7日在剑桥大学,诸位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权威专家共同签署的《剑桥意识宣言》,《宣言》提到的对动物情感的共识:非人类动物,包括所有哺乳动物、鸟类,以及章鱼等其他生物,均拥有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换句话说,这项宣言就是在表达动物也有情绪和情感,在对待一些遭遇的时候,他们也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但诸多企业同样认识到了动物也有情感,于是制药公司利用这一点为了测试抗抑郁药物的有效性,200只大鼠被放进了实验室。为了形成参照对比,200只大鼠被分成两组分别放进注满水的玻璃管内,一组大鼠无论如何尝试都爬不出玻璃管,15分钟后大多数会放弃努力,另外一组在第14分钟时被捞出来擦干、给食物,休息一会儿再重新丢回管子,这一组一般到20分钟才会放弃努力。

文字读到这里,我想到的除了可怜的大鼠被投进不愉快的实验,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习得性无助”,和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到的“摘苹果法则”。由此我更是想到了怎么教都教不会的后进生在教师“捶胸顿足”时他会产生的心态,是不是也像这些大鼠一样,内心也做过许多努力,也有很高远的渴望,但因为一些无法表达的原因才逐渐选择放弃。

在塞利格曼的实验中,狗在每次尝试逃出笼子时都会被电击,多次实验后,即使笼门打开,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习得性无助”就是多次失败后的自我放弃。

在我进入这所学校的第一年,我任教的是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在我与他们都相互陌生的那段时间,有个叫殷慧文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不是因为后来才知道的她的家庭状况,而是她的主动性让我产生了成就感,同时她的实际成绩与她的主动性完全不成正比,这种反差又让我产生了挫败感,矛盾的情绪促使我一定不能放弃这个孩子,毕竟对那时候的我看来,她对学习充满渴望。后来我上课会多关注一下她,她一举手我就给机会她发言,下课我会问她“这节课学得怎么样”,再后来放学后她开始主动要求留下来让我给她布置题目,她要在学校留校学习。不知道是我的努力不够,还是她的基础过于薄弱,总之到了下学期,她再也不找我要题目,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拉她一把。也许就是这样的反复失败,让我俩几乎都选择了自我放弃。

这一年结束后,我去了一年级,他们的学习状况我没有功夫了解更多。只是现在再想起那段日子,可能那时候我是她紧紧抓住的一根稻草,是我不够扎实让她怎么爬也爬不到她期望达到的高度,可能累了,可能碰壁太多有点痛了,总之是放弃了,任自己在谷底慢慢游走,盲目的跌跌撞撞,混混度日等着小考毕业。

即使现在的我,我好像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她,当初对她几乎快产生的放弃的心,大概也是作用在我身上的“习得性无助”,内心无比抱歉却无能为力,后来只能告诉自己,“任何一个后进生,只要他想学,我就要给足101分的力气拉紧他”。“摘苹果法则”与皮亚杰认为必须在适应儿童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才能促使其心理健康成长的“认知发展理论”相对,它认为通过适当的方式,可以指导人进入最近发展区,从而展现出比自己同龄人常模更高的发展水平。在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时期,“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东西方在认知发展领域的两大阵营。对于这两大认知,我更愿意选择给我的学生们种下一颗苹果树,通俗点来讲,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学习自信,才会有动力参与学习。

在我进入这个学校的第二年,我承担了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二班有个叫叶守沐的小男孩,长得干净清秀,言语也不多,在一群刚从幼儿园上来、没有规矩乱**跑的孩子中间,显得特别乖巧,因此我对他总会忍不住多给一点关注,自然他的变化也都在我的眼里看的清清楚楚。

一年级下学期,可能终于适应了小学生活,跟同学们慢慢打成一片,开始和其他男孩子们疯跑打闹,课上爱讲话开小差,作业常常不能及时交来,老师站在旁边才会记得写作业,对他这样的改变,我总是提醒他、教育他,甚至严厉批评,都没看到实际效果。

直到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他的成绩并不理想,他妈妈大概也看到了他的退步,小窗口主动找我聊了一次,也就是那次谈话让我意识到我的方式并不适合这个孩子。叶妈妈跟我说“全老师,麻烦你上课多点他回答问题,他可喜欢你了,就是有点害羞胆子小,经常想好了还没举手问题就过去了,还没想好却正好被点起来,但是每次你一点他回答问题,他放学都会一路上特别高兴地跟我说今天全老师点他回答问题了”。结束聊天后,我思考了很久,或许是因为对他的期望起点高,所以是我在心里给他挂了一颗很高的“苹果”,非要他很轻松的摘到,但他实际并不能到达那个高度。于是我把“苹果”挂在他跳一跳就能摘到的高度。课上提出一个问题,会看一看他,他一举手我就点他,他没举手会多等一两秒。仅仅只是举手发言这样一个小小的调整,我就特别惊喜的看到他的改变,作业再也没有迟交,课上也再没有跟周围同学讲小话,期末考试分数相当高。更暖心的是,懂事的孩子知道冬天我的手总是冰凉,于是每天一看到我就会把兜里揣着的迷你暖手宝塞到我手里给我暖手。

我知道自己的经验不足,在教学组织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也知道自己在对待学生时有很多处理不当的地方,但我很感谢那些让我有思考的孩子,正是因为他们,我才能意识到自己哪些路走得是对的,哪些路需要停下来重新寻找方向。他们年龄还小,以后还会影响更多的老师,我的教龄很短,以后也会遇到更多影响我的学生,我希望,在今后的路上,无论是我还是他们,能一路小跳摘到更多苹果,看到更好的风景,走到更高的地方,得到更大的收获。

下载《未来的学校》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未来的学校》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与未来同行读书心得-精选

    与未来同行读书心得 与未来同行读书心得 篇【1】李开复博士的新著《与未来同行》汇集了近八年来他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章。1。......

    教育大未来读书心得[模版]

    在合作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变——《教育大未来》读书心得艺体中心:高连科教育大未来,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题目。也正符合了我校后墙邓小平的题词三个面向”之一“教育要面向现代......

    《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读书心得

    读书总结 全书概要:《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汇集了近八年来作者所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章。它们中的每一篇都是用写作的方式关......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书心得1 利用假期,我再次拜读了《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这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珀金斯......

    学校读书心得(小编推荐)

    陶行知教育名著心得 李艳 学习《教育学》,就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

    《学校体育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学校体育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日前,我刚刚读完一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基层体育教研员刘端文老师撰写的《学校体育教学艺术》一书。全书共两章10节,涵盖体育教学艺术概述......

    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之《致青年教师》 周辉 学校为每位教师准备了《致青年教师》,让我们利用暑期好好 阅读。书中写了很多教育教学的常识,作者在冷静地辨析教育现象,把自己遇到过的很多有......

    读书心得

    读《欧也妮 葛朗台》有感 建湖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七年级(16)班 程晨一个人,一生中可以有很多追求,知识,名望,声誉,但追求金钱的人并不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拥有它有何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