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林争议处理法规注释版

时间:2019-05-14 15:0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山林争议处理法规注释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山林争议处理法规注释版》。

第一篇:土山林争议处理法规注释版

各条参考法规用红字标注于条文后

怀宁县土地山林权属争议处理办法

(草 案)

第一条 为切实保护土地、森林资源,维护土地、山林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及时、正确处理土地、山林权属争议,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部令第17号)、《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办法》(林业部令第10号)、《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权属争议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由县、乡镇两级人民政府作出权属处理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争议,林地所有权、使用权争议和林木所有权争议。

第三条 处理土地、山林权属争议实行分级负责,就地处理的原则。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处理本乡镇行政区域内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土地、山林权属争议;县人民政府负责处理本县行政区域内单位之间或跨乡镇行政区域的土地、山林权属争议。

县、乡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权属争议处理机关。《安徽省山林权纠纷调处办法》

第四条 调处山林权纠纷实行分级负责。地、市、县、乡(镇)内的山林权纠纷,由所在地行署、市、县、乡(镇)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负责解决。地区(市)际的山林权纠纷,由地区(市)间协商解决;协商不好的,由省林业主管部门调处。

《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

第三十条 农村个人之间、个人与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由争议土地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处理。

城市个人之间、个人与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由县级人民政府处理。

第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乡镇司法所、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林业站调查由乡镇人民政府处理的土地、山林权属争议案件;县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分别负责调查由县人民政府处理的土地、山林权属争议案件。

权属争议调查机构相互推诿和管辖不明的,由权属争议处理机关指定具体的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

第三十一条 处理机关因处理权限发生争议的,由争议各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机关指定处理机关。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安徽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

(五)查处非法侵占、破坏林地和违法使用林地的林业行政案件;

(六)受本级人民政府委托,调处林地权属争议。……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做好林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处理土地、山林权属争议,必须依照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尊重历史,注重现实,有利于保护土地、森林资源,有利于安定团结,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裁侵权违法行为。

《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

土地权属争议的处理,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原则。

第六条 县内两个农民集体之间土地所有权属发生争议的,其中一个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的,确定为现使用者所有;连续使用不满二十年,或者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由县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所有权。

《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第九条

农民集体使用另一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连续使用满二十年,县原所有者在此期间未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要求的,其土地所有权属于现使用者;连续使用不满二十年,或者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原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异议要求归还,经查证属实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土地所有权。

第七条 下列文件和材料,作为确定土地、山林权属的依据:

(一)人民政府颁发的确定土地权属的凭证及相关文件;

(二)依据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林权证;

(三)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的清册;

《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第七条 确定土地权属应当以土地登记证件为依据;未进行土地登记的,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村“四固定”(固定劳力、土地、耕畜、农具)和合法的用地批准文件等权属资料为依据。无上述资料的,可以参照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土改登记及其他主据确定土地权属。

对发生权属争议的土地,各方均无权属凭证,或依各方提供的凭证难以认定土地权属,经协商达不成协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裁定。

(四)土地改革后各个时期各级政府及基层组织对土地、山林权属作出的调解处理决定,或者当事人双方依法达成的协议。

《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第三条第二款本条例施行前,土地权属争议已经当事人协商解决,或经人民政府、司法机关调处裁决生效的,不再重新处理。同一争议有数次协议的,以最后一次协议为准。

(五)其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确定的土地、山林权属材料。

林业部《林业林地争议处理办法》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授权林业部依法颁发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书(以下简称林权证),是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

第七条 尚未取得林权证的,下列证据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

(一)土地改革时期,人民政府依法颁发的土地证;

(二)土地改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不发证的林木、林地的土地清册;

(三)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林权争议处理协议、赠送凭证及附图;

(四)人民政府作出的林权争议处理决定;

(五)对同一起林权争议有数次处理协议或者决定的,以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的最终决定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作出的最后一次决定为依据;

(六)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判决。

第八条 下列文件和材料作为认定土地、山林权属的参考:

(一)根据1981年3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

(二)依据196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和发展林业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草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发的山林权属凭证;

(三)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签订的土地、山林经营、使用合同或协议。

(四)国务院批准的行政区划文件和边界地图。

(五)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不涉及毗邻地、县的行政区划文件和边界线地图。

(六)依据1950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规定,由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

(七)土地改革的清册。

林业部《林业林地争议处理办法》第八条 土地改革后至林权争议发生时,下列证据可以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参考依据:

(一)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设立时,该单位的总体设计书所确定的经营管理范围及附图;

(二)土地改革、合作化时期有关林木、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三)能够准确反映林木、林地经营管理状况的有关凭证;

(四)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能够确定林木、林地权属的其他凭证。

第九条 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及权属争议处理机关依法采信权属相关证据。对同一地域的林木林地土地,双方都能提供同等效力的证据,或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林业“三定”时期重复确定权属的,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权属争议处理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安徽省山林权纠纷调处办法》第十一条 当事人对同一起林权争议都能够出具合法凭证的,应当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由当事人共同的人民政府按照双方各半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其权属。

第七条 确定地区(市)际、县际山林权属(不含国营场、圃),以土地改革时期确定的权属为基础,以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土改时的土地清册为主要依据。没有土地证或土地清册的,可参考土改时的其他权属证据。

土改时期山林权属证据上记载的四至清楚的,权属以四至为准;四至不清楚的,按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确定县内山林权属,以林业“三定”时人民政府核发的山林权所有证为基础,“三定”时末发证的,以六十年代“四固定”时期确定的权属或经营范围为基础;“三定”和“四固定”时期都未确定权属的,可参照农业合作化或土改时的权属确定。

山林权所有证记载的四至清楚的;以四至为淮;四至不清楚的,以面积为准。

第十条 跨行政区域的一方提出在另一方有插花山、插花地,应出示证据,另一方有异议也应出示证据,由权属调查机构验证、调查、核实后处理;若双方都无证据,应根据是否长期经营管理等历史和现实情况,结合自然地形,重新合理确定土地、山林权属。

《林业林权争议处理办法》第十七条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出具证据。当事人不能出具证据的,不影响林权争议处理机构依据有关证据认定争议事实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土地权利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土地权利的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勘测; ……

第十一条 土地、山林权属凭证上记载的“四至”与面积不符的,以“四至”为准;“四至”不准的,协商解决。

《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 第二十七条 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文件上的四至界线与实地一致,但实地面积与批准面积不一致的,按实地四至界线,确定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第十二条 严禁争家族山、翻土改案、要回老业。土地改革前有关土地、山林权属凭证不得作为处理土地、林木林地权属争议的依据。

《林业林地争议处理办法》第九条 土地改革前有关林木、林地权属的凭证,不得作为处理林权争议的依据或者参考依据。

第十三条 凡土地、林木林地权属有争议的地方,在争议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进入争议地区耕种、砍伐林木、从事基本建设和其他生产活动。

《安徽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第十七条 林地权属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林地上的林木,不得改变林地及附着物现状。违反的按森林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发生土地、林地、林木争议后,当事人应主动、互谅、互让地协商解决,并应由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社区)及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先行调解解决。

经协商依法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调解协议书及相关附图上签字或者盖章,并同时报所在地权属争议处理机关和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备案。

经协商、调解不能解决的,当事人可以按照本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向相应的权属争议处理机关或权属调查机构提出申请。权属争议处理机关在收到申请人的处理申请后,应在7个工作日内转交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办理。

《安徽省山林权纠纷调处办法》第十五条 当事人协商未能解决的山林权纠纷,由双方上一级组织调解。调解仍达不成协议的,申请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调处。

《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第二十八条 发生土地权属争议,当事人应首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按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向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受理机关)提出处理申请。第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受理当事人的土地、山林确权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乡镇国土资源所、林业站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作出权属争议处理决定书,并送达权属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乡镇人民政府经调处认为需要提交县政府确权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将所收集的权属争议的相关证据材料及调处意见书,按照本办法第三条的规定,上报到相应的权属争议处理机关或权属争议调查机构。

《林业林权争议处理办法》第十八条 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上签名或者盖章,并由调解人员署名,加盖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印章,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制作处理意见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第十六条 当事人申请处理权属争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与争议的土地、山林有直接利害关系;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具体的处理请求和事实根据;

(三)属于权属争议案件受案范围且受案机关有权管辖。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十条 申请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 申请人与争议的土地有直接利害关系;

二 有明确的请求处理对象、具体的处理请求和事实根据。

第十七条 当事人申请调查处理权属争议,应当提交权属争议确权书面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申请人提交书面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方式申请确权,受理机构应认真核对申请人的身份,并当场制作口头申请笔录。

申请书或者申请笔录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住所、联系方式,法定代表人或者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二)请求的事项、事实和理由;

(三)申请人的签名捺印或者加盖法人印章;

(四)申请的日期。《林业林地争议处理办法》

第十五条 申请处理林权争议的,申请人应当向林权争议处理机构提交《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

《林木林地权属争议处理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现状,包括争议面积、林木蓄积,争议地所在的行政区域位臵、四至和附图;

(三)争议的事由,包括发生争议的时间、原因;

(四)当事人的协商意见。

第十八条 对当事人提出的权属争议确权申请书,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应依法进行审查,并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办法》第十三条 对申请人提出的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的申请,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并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见。……

第十九条 权属争议调查机构认为应当受理的,自决定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和《限期补充提供材料通知书》;并向被申请人送达申请书副本和《答复通知书》。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认为应当受理的,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

第二十条 权属争议调查机构认为不应当受理的,应及时拟出不予受理建议书,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级人民政府认为不应受理的,作出《不予受理决定书》并送达当事人;认为应当受理的,以《责令受理通知书》责令权属争议调查机构立案受理。

当事人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三款 为不应当受理的,应当及时拟定不予受理建议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决定。

第四款 当事人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一条 在调查期间,权属争议调查机构认为申请人及被申请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争议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可以追加其作为第三人,或者申请人及被申请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与争议有利害关系,可以向权属争议调查机构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案件处理。

参考《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 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和理由负有举证责任,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答复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向权属争议调查机构提交证据材料,被申请人、第三人同时还需提交书面答辩材料。当事人不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书面答辩材料的,不影响案件的处理。

《林业林地争议处理办法》第十七条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出具证据。当事人不能出具证据的,不影响林权争议处理机构依据有关证据认定争议事实。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第十三条第二款……被申请人应当在接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30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案件的处理。……

第二十三条 代表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参加权属争议调查处理的村民委员会主任或村民小组组长,应提交所在村民委员会的有关身份证明材料。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办法》第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应当提交书面申请书和有关证据材料,并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申请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 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第二十四条 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可以依职权或当事人的申请,调查收集与争议事实有关的证据材料。在实地勘查绘制现场图时,应当通知各方当事人和见证人到场,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部门协助。当事人、相关的见证人应当在现场指认笔录上签字盖章,当事人拒绝签字盖章的由调查人员在笔录中说明情况。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土地权利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查阅或者予以复制;

(二)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土地权利的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非法占用的土地现场进行勘测; ……

第二十五条 在30日举证期限届满后,权属争议调查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各方当事人举行听证会;或者当事人申请听证的,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应当举行听证。在听证会举行7个工作日前,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应将有关事项制作成《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的,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听证:

(一)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二)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第二十六条 听证程序如下:

(一)主持人查明到场当事人或其他参加听证会人员的身份,说明案由,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宣布会场纪律,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宣布听证会开始;

(二)由申请人宣读申请书,被申请人宣读答复书,第三人发表意见;

(三)申请人举证,被申请人、第三人发表质证意见;

(四)被申请人举证,申请人、第三人发表质证意见;

(五)第三人举证,申请人、被申请人发表质证意见;

(六)主持人宣读权属争议调查处理机关收集的证据,各方当事人发表质证意见;

(七)相互辩论;

(八)按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的顺序发表最后陈述;

(九)当事人在确认无误的听证会笔录上签字或盖章,拒绝签字或盖章的,由记录人予以注明。主持人、记录人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字或盖章;

(十)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结束。

听证笔录应当作为处理权属争议案件的依据之一。参考《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 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交的证据,原则上不予采信。如系定案的重要证据,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应核实,确认是否采信。

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书证提出质疑意见并提出鉴定申请,符合鉴定条件的,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应书面通知该当事人预交鉴定费。

对书证提出质疑意见的当事人在权属争议调查机构指定的期限内不预交鉴定费的,其质疑意见不予采信。

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应委托有鉴定资质的机构对书证进行鉴定。

参考《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五条 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认为对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第二十九条 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在作出《调查处理意见书》之前应当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应及时制作《权属争议行政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签名捺印或者加盖法人印章后,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林业林地争议处理办法》第十八条 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在协议书上签名或者盖章,并由调解人员署名,加盖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印章,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权属争议行政调解书应当载明如下内容:

(一)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二)争议的主要内容;

(三)协议内容及其他有关事项(包括附图)。第三十一条 调解达不成协议的,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应在受理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调查处理意见书》,并于5个工作日内将证据材料及相关法律文书装订成册,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核。

县人民政府由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具体办理相关审核事项。

因情况复杂,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提出调查处理意见的,经权属争议调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最多不能超过30日。

第三十二条 调查处理意见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二)争议的事实、理由和要求;

(三)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等依据;

(四)拟定的处理结论。

《林业林地争议处理办法》第十九条 林权争议经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调解未达成协议的,林权争议处理机构应当制作处理意见书,报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处理意见书应当写明下列内容:

(一)当事人的姓名、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争议的事由、各方的主张及出具的证据;

(三)林权争议处理机构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四)处理意见。

第三十三条 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在收到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制作的《调查处理意见书》及相关证据材料3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经县政府主要领导审签同意后以同级人民政府名义作出《权属争议处理决定书》。

第三十四条 权属争议行政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

(一)发文字号;

(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或名称、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代表人姓名和职务;

(三)争议的事实、理由和要求;

(四)认定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等依据;

(五)处理结论;

(六)救济权利的告知;

(七)相关附图。

第三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经审核后,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不合法的,可以拟出补充调查意见后将案件退回原权属争议调查机构,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应在30日内补充调查完毕;必要时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也可以自行补充调查。

参考《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 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

(二)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三)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2.适用依据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四)被申请人不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三十六条 以县政府名义作出的权属争议处理决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由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和权属争议调查机构负责。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

第三十七条 以县政府名义作出的权属争议处理决定被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撤销后,县政府法制办公室可以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将案件退回权属争议调查机构重新调查。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应在30日内调查完毕。

参考《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

(三)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不服土地、林地权属处理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60日内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法》第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所涉及的法律文书送达参照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主要方式为:

(一)直接送达:由当事人或当事人授权的代理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

(二)留臵送达:受送达人及其同住成年家属拒绝签收时,可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情况,并邀请2名以上村委员会(社区)工作人员或群众签字(盖章),将法律文书留臵于受送达人住(居)所。第四十条 权属争议处理机关、权属争议调查机构工作人员必须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滥用职权和行政不作为,违者将由监察机关依照相关党纪政纪追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复议法》第三十四条 行政复议机关违反本法规定,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依法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或者不按照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经责令受理仍不受理或者不按照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行政复议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依法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本县区域内涉及的水利纠纷及合作化时期的房屋产权纠纷参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或与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部分,以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为准。

《立法法》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四固定:指1961年至1963年间,在调整人民公社社队规模时,对生产队的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所实行的固定。

林业三定:指1981年至1983年间,开展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

四至:指土地、山林座落点的上下左右、东西南北或周边的具体界址。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县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

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

(1990年12月8日江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保护山林所有者、使用者或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山林权属争议地区的安定团结,促进林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发生在本省境内的山林权属争议的调解处理(简称调处,下同)均适用本办法。本省与邻省发生的山林权属争议的调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调处山林权属争议应当坚持逐级负责,分级调处,主动协商,着重调解的原则。

调处山林权属争议过程中,各方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依法办事。

第四条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山林权属争议,但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严禁借山林权属争议聚众闹事、行凶、械斗,或哄抢、破坏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六条在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砍伐林木等林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因防治森林病虫等特殊情况需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有关活动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乡(镇)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山林权属争议的调处。县(含县、市、市辖区,下同)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办理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对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调处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

第二章处理程序

第八条发生山林权属争议时,双方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不得单方面发放山林权证和林木采伐许可证等可能影响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的证照,发放的一律无效。

第九条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山林权属争议的,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按下列规定申请调处:

(一)发生在县内的,当事人可向所在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二)发生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内跨县的,当事人可向所在地的地区行政公署或设区的市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三)发生在省内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的,或发生在中央所属单位与地方所属单位之间的,以及其他不属于前两项情况的,当事人可向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对久拖未决,且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大的山林权属争议,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主动调处。

第十条公民之间、公民与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向山林座落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跨乡(镇)的,可向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第十一条调处申请均应书面提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对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三)请求调处的理由、具体要求和调处方案,并附地形示意图;

(四)有关证据材料及其来源,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

第十二条凡山林权属争议在土地改革后经双方协商已达成协议的,或已经人民政府调处作出了处理决定的,或已由人

民法院审理作出了判决(裁定)的,不再进行调处,但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除外。

同一人民政府对同一山林权属争议作出过数次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处理决定为准;当事人双方对同一山林权属争议达成过数次协议的,以最后一次协议为准。

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的,以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为准;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人民政府作了处理决定的,以上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为准;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当事人双方的协议无效。

本办法颁发施行前各级人民政府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可视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适用前三款的规定。

第十三条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当事人应在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个月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又不说明理由的,不影响作出处理决定。决定不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对决定不受理的山林权属争议,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指定受理,或者直接受理:

(一)依照本办法应该受理而没有受理的;

(二)当事人双方的协议违反第四条规定的;

(三)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处理决定有误的和其他认为应当受理的。

第十四条对受理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无效的,负责调处的人民政府应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五条山林权属争议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或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均应制作协议书,明确山林的四至,并由当事人双方实地设置固定界标并附四至地形图。协议书一式四份,分别由当事人双方及其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保存。

第十六条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双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山林权属争议的来由;

(三)处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四)处理决定的内容,并附四至地形图;

(五)不服处理决定的起诉期限;

(六)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印章。

第十七条山林权属争议的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未起诉的,处理决定生效;拒不执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八条山林权属调解协议或处理决定生效后或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达成协议后,山林座落地的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核发或重新核发山林权证。

第三章处理依据和原则

第十九条申请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均负有举证责任;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取证和查证责任。有关单位、个人有义务配合和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如实提供材料,需要时应出具书面证明。

双方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证据,必须经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证属实后,方可作为处理依据。调处的全过程应记录在案。

第二十条土地改革以前有关山林权属的证据,不能作为现在确定山林权属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县内的山林权属争议,以林业三定时期确定的权属为依据。林业三定时期未确定权属的,参照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确定的权属处理;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也未确定权属的,可参照土地改革时期确定的权属,凭当时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其存根处理;双方都无证据的,人工林的山权、林权均归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或荒山荒地,按山权、林权各半的原则并结合自然地形处理。

第二十二条跨县的山林权属争议,以土地改革时期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其存根为依据处理;没有土地证或其存根的,参照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的有关证据确定权属。

跨县的一方提出在另一方境内有插花山,应出示有关证据,如另一方有异议,也应出示有关证据,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验证后,按下列规定确定权属:

(一)双方均能出示证据的,山权、天然林林权归证据确凿、理由充分的一方所有;

(二)只有一方能出示证据的,山权、天然林林权归出示证据的一方所有;

(三)双方均无证据的,应根据是否长期经营管理等历史和现实情况,结合自然地形,合理确定山权和天然林林权的权属。

第二十三条对因土地改革时期重复分配或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林业三定时期重复确定权属而引起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系天然林或荒山荒地的,按山权、林权各半的原则并结合自然地形处理;系人工林的,按山权各半,林权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处理。

第二十四条凡经人民政府划定的国有林,或当地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赠送给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山林发生权属争议时,全民所有制单位能出示当时有权批准的机关的批准文件、或协议协约,或赠送书等有关证据,或提供自划定或赠送以来经营管理情况的,其山林所有权应归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经营管理权维持不变。

省、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所属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跨县山林,由于原经营单位已被撤销或分开,当时山林权属又未明确的,山权和天然林林权按行政区划确定权属,人工林按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协商处理。

第二十五条人民政府安置移民时,在移民新居住地划定归其所有或经营管理的山林,已划定的山林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不变。

第二十六条建国后,一方确属越界在对方荒山、稀疏林地营造了人工林,山权不变,人工林林权归造林并从事了经营管理的一方所有,但人工林的收益分成比例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一代人工用材林进入主伐期后,林权所有者应当作好规划,依法主伐,期满林权归山权所有者所有。主伐期由双方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人工林伐后迹地更新由山权所有者负责。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禁止皆伐。

第二十七条凡不按批准的林木采伐作业设计或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森林和林木采伐的单位或个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单位有权责令其停止采伐或收缴采伐许可证,并按《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林业三定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其原在农村的自留山的山权和天然林林权收归当地集体所有,人工林按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处理。

第二十九条土地证、协议书、判决(裁定)书等有关证据载明的山林面积与实际不符的,以其载明的四至为准,确定权属。四至界址的范围有争议时,按四至载明的最近的物标为准,确定四至界址。

第三十条无采伐许可证采伐森林和林木的,按《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罚;擅自收购无采伐许可证或无运输证的木材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予以制止。

第三十一条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时,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新版军事地形图所划的县界确定山林座落地,但前述县界不能代替山林权属界线,也不作为法定的行政区划界线。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中,对伪造、涂改证据,或指使、胁迫、诱骗、贿买他人作伪证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调处机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或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或者煽动、教唆、策划、指挥他人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属于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擅自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停止,并可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从事林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设施、工具。

对擅自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砍伐林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第三十五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发生或调处山林权属争议时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国家工作人员,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复议机构必须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或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当事人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或复议期满之日起1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对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五章附 则

第三十七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山林权,是指对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二)经营管理,是指造林、育林、护林、采伐等林事活动。

(三)四固定,是指1961年至1963年间调整人民公社社队规模时,对生产队的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所实行的固定。

(四)林业三定,是指1981年至1983年间开展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

(五)四至,是指山林座落地东、南、西、北或周边上具体界址。

(六)插花山,是指越过行政区域界线,一方在另一方境内所有的山林。

(七)县内或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辖区区域内,是指当事人双方同在一个县内或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内并受该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主管,否则视为跨县或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

(八)主伐期,是指达到主伐年龄的成熟林从进入主伐年龄起至开发利用完毕的期间。

(九)地物标,是指地面反映在地形图或航摄照片上比较明显、特殊的各种地物标志。

第三十八条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中涉及到的土地权属登记发证和土地权属变更,转移事项(均不包括林地),按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1991年1月1日起施行。原《江西省调处山林权属纠纷试行办法》同时失效。

第三篇: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已被修正]

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已被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处理程序

第三章 处理依据和原则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山林所有者、使用者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山林权属争议地区的安定团结,促进林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发生在本省境内的山林权属争议的调解处理(简称调处,下同)均适用本办法。本省与邻省发生的山林权属争议的调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调处山林权属争议应当坚持逐级负责,分级调处,主动协商,着重调解的原则。

调处山林权属争议过程中,各方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依法办事。

第四条 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山林权属争议,但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严禁借山林权属争议聚众闹事、行凶、械斗,或哄抢、破坏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六条 在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砍伐林木等林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因防治森林病虫害等特殊情况需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有关活动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乡(镇)人民政府或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进行。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山林权属争议的调处。县(含县、市、市辖区,下同)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办理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对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调处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必要的专职工作人员。

第二章 处理程序

第八条 发生山林权属争议时,双方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不得单方面发放山林权证和林木采伐许可证等可能影响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的证照,发放的一律无效。

第九条 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山林权属争议的,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按下列规定申请调处:

(一)发生在县内的,当事人可向所在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二)发生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内跨县的,当事人可向所在地的地区行政公署或设区的市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三)发生在省内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的,或发生在中央所属单位与地方所属单位之间的,以及其他不属于前两项情况的,当事人可向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对久拖未决,且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大的山林权属争议,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主动调处。

第十条 公民之间、公民与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发生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先由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可向山林座落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出调处申请;跨乡(镇)的,可向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

第十一条 调处申请均应书面提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对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三)请求调处的理由、具体要求和调处方案,并附地形示意图;

(四)有关证据材料及其来源,证人的姓名、工作单位或住址。

第十二条 凡山林权属争议在土地改革后经双方协商已达成协议的,或已经人民政府调处作出了处理决定的,或已由人民法院审理作出了判决(裁定)的,不再进行调处,但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况除外。

同一人民政府对同一山林权属争议作出过数次处理决定的,以最后一次处理决定为准;当事人双方对同一山林权属争议达成过数次协议的,以最后一次协议为准。

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的,以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为准;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以上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为准;同一山林权属争议已由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当事人双方的协议无效。

本办法颁布施行前各级人民政府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可视为同级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适用前三款的规定。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1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应当在决定受理之日起5日内将申请书副本发送对方当事人。当事人应在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个月内提交答辩书和证据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辩书又不说明理由的,不影响作出处理决定。决定不受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对决定不受理的山林权属争议,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指定受理,或直接受理:

(一)依照本办法应该受理而没有受理的;

(二)当事人双方的协议违反第四条规定的;

(三)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处理决定有误的和其他认为应当受理的。

第十四条 对受理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当先行调解。调解无效的,负责调处的人民政府应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五条 山林权属争议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达成协议或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均应制作协议书,明确山林的四至,并由当事人双方实地设置固定界标并附四至地形图。协议书一式四份,分别由当事人双方及其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保存。

第十六条 处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双方当事人的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山林权属争议的来由;

(三)处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

(四)处理决定的内容,并附四至地形图;

(五)不服处理决定的起诉期限;

(六)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印章。

第十七条 山林权属争议的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未起诉的,处理决定生效;拒不执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申请强制执行。

第十八条 山林权属调解协议或处理决定生效后,或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达成协议后,山林座落地的县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核发或重新核发山林权证。

第三章 处理依据和原则

第十九条 申请调处山林权属争议的双方当事人均负有举证责任;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取证和查证责任。有关单位、个人有义务配合和协助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如实提供材料,需要时应出具书面证明。

双方当事人提供的有关证据,必须经乡(镇)人民政府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查证属实后,方可作为处理依据。调处的全过程应记录在案。

第二十条 土地改革以前有关山林权属的证据,不能作为现在确定山林权属的依据。第二十一条 县内的山林权属争议,以林业三定时期确定的权属为依据。林业三定时期未确定权属的,参照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确定的权属处理;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也未确定权属的,可参照土地改革时期确定的权属,凭当时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其存根处理;双方都无证据的,人工林的山权、林权均归造林一方所有,天然林或荒山荒地,按山权、林权各半的原则并结合自然地形处理。

第二十二条 跨县的山林权属争议,以土地改革时期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其存根为依据处理;没有土地证或其存根的,参照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的有关证据确定权属。

跨县的一方提出在另一方境内有插花山,应出示有关证据,如另一方有异议,也应出示有关证据,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验证后,按下列规定确定权属:

(一)双方均能出示证据的,山权、天然林林权归证据确凿、理由充分的一方所有;

(二)只有一方能出示证据的,山权、天然林林权归出示证据的一方所有;

(三)双方均无证据的,应根据是否长期经营管理等历史和现实情况,结合自然地形,合理确定山权和天然林林权的权属。

第二十三条 对因土地改革时期重复分配或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林业三定时期重复确定权属而引起的山林权属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系天然林或荒山荒地的,按山权、林权各半的原则并结合自然地形处理;系人工林的,按山权各半,林权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处理。

第二十四条 凡经人民政府划定的国有林,或当地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赠送给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山林发生权属争议时,全民所有制单位能出示当时有权批准的机关的批准文件、或协议协约、或赠送书等有关证据,或提供自划定或赠送以来经营管理情况的,其山林所有权应归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经营管理权维持不变。

省、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所属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跨县山林,由于原经营单位已被撤销或分开,当时山林权属又未明确的,山权和天然林林权按行政区划确定权属,人工林按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协商处理。

第二十五条 人民政府安置移民时,在移民新居住地划定归其所有或经营管理的山林,已划定的山林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不变。

第二十六条 建国后,一方确属越界在对方荒山、稀疏林地营造了人工林,山权不变,人工林林权归造林并从事了经营管理的一方所有,但人工林的收益分成比例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一代人工用材林进入主伐期后,林权所有者应当作好规划,依法主伐,期满林权归山权所有者所有。主伐期由双方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人工林伐后迹地更新由山权所有者负责。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禁止皆伐。

第二十七条 在土地改革后农业合作化前,因迁居、婚姻等原因随带或赠送给他人的山林,接受一方办理了山林入社手续的,属接受一方社队(乡、村)集体所有。没有办理入社手续的,仍属原社队(乡、村)集体所有。

农业合作化后,因迁居、婚姻等原因随带或赠送给他人的山林,仍属原社队(乡、村)集体所有,但属于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况除外。

第二十八条 林业三定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其原在农村的自留山的山权和天然林林权收归当地集体所有,人工林按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处理。

第二十九条 土地证、协议书、判决(裁定)书等有关证据载明的山林面积与实际不符的,以其载明的四至为准,确定权属。四至界址的范围有争议时,按四至载明的最近的地物标为准,确定四至界址。

第三十条 对发生权属争议的山林,双方证据不足,难以认定,经多次协商又达不成协议,依照本办法规定又难以划定权属界线确定其权属的,可决定收归国有,并由省人民政府或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 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时,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新版军事地形图所划的县界确定山林座落地,但前述县界不能代替山林权属界线,也不作为法定的行政区划界线。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中,对伪造、涂改证据,或指使、胁迫、诱骗、贿买他人作伪证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调处机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或处以200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或者煽动、教唆、策划、指挥他人违反本办法

第五条规定的,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属于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擅自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从事林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由争议双方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停止,并可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具结悔过,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从事林事活动或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的设施、工具。

对擅自进入有争议的山林范围内砍伐林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发生或调处山林权属争议时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国家工作人员,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复议机构必须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或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当事人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或复议期满之日起1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1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山林权,是指对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

(二)经营管理,是指造林、育林、护林、采伐等林事活动。

(三)四固定,是指1961年至1963年间调整人民公社社队规模时,对生产队的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所实行的固定。

(四)林业三定,是指1981年至1983年间开展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

(五)四至,是指山林座落地东、南、西、北或周边的具体界址。

(六)插花山,是指越过行政区域界线,一方在另一方境内有所有权的山林。

(七)县内或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内,是指当事人双方同在一个县内或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内并受该行政区域的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主管,否则视为跨县或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的市的辖区区域。

(八)主伐期,是指达到主伐年龄的成熟林从进入主伐年龄起至开发利用完毕的期间。

(九)地物标,是指地面反映在地形图或航摄照片上比较明显、特殊的各种地物标志。

第三十八条 在调处山林权属争议中涉及到的土地权登记发证和土地权属变更、转移事项(均不包括林地),按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办理。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1991年1月1日起施行。原《江西省调处山林权属纠纷试行办法》同时失效。

第四篇: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申请书

山林权属争议调处申请书

申请人:南丰县白舍镇际民村墓坑村小组

代表人:彭润才系该组组长

被申请人:广昌县甘竹镇图石村赤溪村小组

代表人:曾财生系该组组长

申请事项

请求依法将“起家山”山林确权给申请人所有。并赔偿申请人村民彭流仔等人3万元的经济损失。

事实和理由

该争议山场座落于我县行政区域境内,山名为“起家山”,面积,四至范围:东靠广昌县山场以山脊分水为界,南靠水田以山脚为界,西靠广昌山场以窠心为界,北靠水田。

1953年土改时期,申请人将该山分给了村民彭毛虫,有我县土改时期颁发的土地证为证,其土地证第九栏登有:种类荒山,座落及小地名为墓坑起家山,四至东广昌、南荒田、西广昌、北彭添丁,此山场历来归申请人所有,土改时分给彭毛虫,农业合作化至林业“三定”时期归申请人集体经营。林业“三定”至今分给了彭流仔、彭谈门、彭金坤作为责任山,有“村民生产责任合同书”为证。

2005年春,申请人村民彭流仔等人在自己的责任山开垦栽种南丰蜜桔,不料2007年4月11日,被申请人以林改勾-1-

图重叠为由,带领全队村民30余人,至该山场将申请人村民彭流仔等人的桔树连根拔起435株,并将桔树砍断、毁坏,致使该村民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自己的桔树遭破坏,申请人村民迅情堵非常激动,眼看一场群体械斗事件时即可发,申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避免发生流血事件,多次向南丰县人民政府和县林业局反映上述情况,引起县政府和县林业局的高度重视,并多次派员至现场调查、调解,但均未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发生在地区行政公署、设区市的辖区区域内跨县的山林权属争议,当事人可向所在地的地区行政公署或市区市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处申请;根据《江西省山林权属争议调解处理办法》的第二十二条规定:跨县的山林权属争议,以土地改革时期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或其存根为依据处理;没有土地证或其存根的,参照农业合作化、四固定时期的有关证据确定权属;又根据抚州市林改文件精神:因林改勾图由重复勾绘产生的山林权属争议,插花在另一方行政界线之内的山场必须出示有关证据,否则,不视为争议,其山林权属应归经营受理的一方所有。

由于双方乡镇人民政府和派出所的阻止,破坏桔树的行为暂时停止,但山林权属还没有明确,山林权证不能发放,为了防止群体事件发生,申请人提出申请,请求市林业局尽

快受理此案,处理此山林权属争议,依法确定该山场归申请人所有并赔偿申请人村民彭流仔等人3万元的经济损失。

此致!

抚州市林业局

申请人:南丰县白舍镇际民村

墓坑村小组

代表人:彭润才

2007年6月16日

第五篇:山林土地权属争议确权申请书

山林土地权属争议确权申请书

申请人:黄治平,男,身份证号码:***134,住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委会横塘村7号。联系电话:

申请人:黄克凡,男,身份证号码:***11X,住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街镇东一路2号。联系电话:

被申请人:黄相志,男,身份证号码:***134,住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委会横塘村9号。

被申请人:黄相汉,男,身份证号码:***11X,住广东省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委会横塘村9号。

行政处理请求:

将坐落于黄沙乡跌鬼山东至黄沙乡、南至黄镜犬山、西至山脚、北至叶甫山处山林土地所有权确认为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共同所有。事实和理由:

坐落于黄沙乡跌鬼山东至黄沙乡、南至黄镜犬山、西至山脚、北至叶甫山处山林土地,面积为333.5平方米,该山林地本为申请人父亲黄志伟及被申请人祖父黄锦标从祖父黄延鉴财产继承下来,但上述争议山林地并未具体划分权属,实为申请人父亲黄志伟及被申请人祖父黄锦标共同所有。1953年和平县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土地所有权登记时,由于申请人父亲黄志伟及母亲均不在家中,故由申请人叔父黄锦标家人作为代表家族进行登记所有权人,当时由于只向和平县人民政府申报黄恒星(黄锦标之子,申请人堂兄,被申请人父亲)作为权属登记,导致和平县人民政府遗漏申请人父亲黄志伟所有权人身份,将上述争议山林地权属错误确权为被申请人父亲黄恒星一人所有。

多年来,申请人一直不清楚和平县人民政府已将上述争议山林地权属证颁发给被申请人父亲黄恒星,而认为是两家共同所有并且在上述争议山林地进行共同作业。直至近年来,被申请人宣称,上述争议山林地为其一家所有,不准申请人进行任何形式劳作经营活动,双方产生纠纷。

综上,申请人认为,上述山林地本为父亲黄志伟及叔父黄锦标从祖父黄延鉴手中继承,本应两家共同所有。由于人民政府在50年代末进行四固定时没有详尽调查,遗漏被申请人父亲黄志伟作为共同所有权人的身份,错误颁发上述争议山林地权属证书,导致产现时的纠纷。

因此,为了保障申请人的财产合法权益,尽快解决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的纠纷,特申请对上述争议山林地进行产权确认。

此 致

和平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局

申请人:(签名捺印或盖章)××年××月××日 附件:1.申请书副本 份;

2.证据目录清单 份及相关证据 份。

下载土山林争议处理法规注释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山林争议处理法规注释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林土地权属争议确权申请书

    山林土地权属争议确权申请书申请人:黄治平,男,身份证号码:***134,住广东省 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委会横塘村7号。联系电话: 申请人:黄克凡,男,身份证号码:***11......

    土地争议处理申请书

    土地争议处理申请书申请人:任元吉,男,汉族,约82岁,住剑河县革东镇街上村第6组。 申请人:张仁海,男,汉族,63岁,住革东镇街上村第6组。 申请人:张仁顺,男,汉族,岁,住革东镇街上村第6组。 申请......

    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

    第五十六条 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解读】......

    劳动争议处理研究

    国外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比较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自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颁布《劳动合同法》后,又相继在当年12月29日通过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国务院又于2008年......

    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程序

    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程序为及时、有效处置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创建平安医院,根据《吉林省医疗纠纷防范、处理有关规定》,结......

    劳动争议处理记录

    第三管理区劳动争议处理记录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申请人姓名(或用人单位名称)性别 地址职务(岗位) 法定代表人职务(岗位) 委托代理人 被申请人:姓名性别 地址职务(岗位) 法定代表......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精选]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 来源: 作者: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有三种: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 一、劳动......

    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书★

    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书申请人姓名:身份证号:与患者关系:性别:住 址:年龄:单 位:联系电话 : 申 请 时 间 : 医疗机构名称 : 医疗机构地址 : 有关事实: 请求理由:具体请求:此致 XX卫生局 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