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尔滨市法(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第155号,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第155号(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7年3月15日市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
市长 张效廉
二○○七年四月九日
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限内,不得进行下列活动:
(一)新建、扩建、改建房屋;
(二)改变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建立新的房屋租赁关系;
(四)办理与拆迁补偿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变更手续。
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就本条二款所列事项,书面通知有关部门暂停办理相关手续。暂停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第八条
拆迁房屋的单位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拆迁。
第九条
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应当向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
(四)由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指定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资金证明;
(五)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
本条一款
(五)项规定的拆迁计划,应当包括拆迁范围、拆迁期限、拆迁实施步骤和具体工作措施等内容;拆迁方案应当包括被拆迁房屋的用途、建筑面积、权属状况、房屋完损等级等基本情况,补偿补助费用概算,产权调换房屋标准、房源和相关证明文件,以及拆除施工方案等内容。
城市路桥、广场、公共绿地、中小学校、公交站点等建设项目需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只须提交本条前款
(一)、(二)、(四)、(五)项资料。
第十条
因保护建筑保护需要或者按照规划要求只搬迁不拆除原建筑物,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应当向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提供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以及本办法第九条一款
(四)、(五)项规定的资料。
第十一条
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作出不予许可决定书,并说明理由。
第十二条
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在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同时,应当将房屋拆迁许可证中载明的拆迁人、拆迁范围、拆迁期限等事项,以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并将拆迁范围图在拆迁现场公示。
第十三条
拆迁人应当委托具有房屋拆迁资质的拆迁承办单位实施拆迁。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拆迁人应当与委托的拆迁承办单位签订拆迁委托合同,并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合同报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备案。被委托的拆迁承办单位不得转让拆迁业务。
第十四条
拆除房屋实行招投标制度。区、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辖区内房屋拆除招投标工作。
拆迁人应当与经招投标确定的房屋拆除单位签订房屋拆除委托合同,并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0日内,将合同报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备案。拆迁人和房屋拆除单位应当保证房屋拆除安全。
第十五条
拆迁人应当在房屋拆迁许可证载明的拆迁范围和拆迁期限内实施房屋拆迁。需要延长拆迁期限的,拆迁人应当在拆迁期限届满15日前,向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提出延期拆迁申请;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延期拆迁申请之日起10日内给予答复。
第十六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就拆迁补偿事宜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拆迁租赁房屋的,拆迁人应当与被拆迁人、房屋承租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
第十七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时,被拆迁人应当将房屋所有权证交给拆迁人,由拆迁人向房屋权属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被拆迁房屋权属注销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
拆迁补偿协议签订后,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九条
拆迁人应当保证尚未搬迁的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的房屋完好,不得擅自损坏、拆除被拆迁房屋或者停止供水、供电、供气和供热。擅自损坏、拆除被拆迁房屋或者停止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的,由拆迁人负责恢复。
拆迁人不得为其他单位代收、代扣各种费用。
第二十条
尚未完成拆迁补偿的建设项目转让,应当经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同意,原拆迁补偿协议中有关权利、义务随之转让给受让人。
项目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书面通知被拆迁人,并自转让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条
拆迁人实施房屋拆迁的补偿资金应当足额存储,全部用于房屋拆迁补偿,不得挪作他用。
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对拆迁补偿资金的存储和使用进行监督。
第二十二条
拆迁中涉及军事设施、教堂、寺观、文物古迹以及保护建筑和保护街区房屋的,依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拆迁人将规划确定的拆迁范围内的房屋全部拆除后,应当向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申请拆迁验收,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拆迁验收申请;
(二)拆迁净地交接手续;
(三)房屋产权注销证明;
(四)拆迁补偿证明。
未经拆迁验收合格的,建设、规划、国土资源、房产等行政主管部门不再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
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拆迁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拆迁档案资料的管理。
拆迁验收后,拆迁承办单位应当及时整理拆迁资料,形成拆迁档案,送项目所在地的区、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存档。
第三章 拆迁补偿
第二十五条
拆迁人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违法建筑和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由规划或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不予补偿。
第二十六条
房屋拆迁补偿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产权调换。除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外,被拆迁人可以选择拆迁补偿方式。
第二十七条
实行货币补偿的,补偿协议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被拆除房屋的建筑面积;
(二)货币补偿金额;
(三)付款方式、期限;
(四)搬迁期限;
(五)违约责任;
(六)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实行产权调换的,补偿协议除应当载明本条前款
(一)、(二)、(四)、(五)、(六)项内容外,还应当载明产权调换房屋的价格、面积、地点、楼层、进户时间、结清差价的方式、期限等内容。
第二十八条
实行货币补偿的,货币补偿金额应当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成新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估价确定。拆迁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依照其约定。
第二十九条
实行产权调换的,应当根据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确定的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和按照产权调换房屋的区位、用途、建筑面积、成新等因素,以房地产市场估价确定的金额,结清产权调换的差价。拆迁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依照其约定,并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按照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能够满足产权调换的,被拆迁人可以选择在拆迁范围内产权调换。
第三十条
被拆迁房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于产权调换:
(一)被拆迁房屋产权不明确的;
(二)被拆迁房屋产权有纠纷的;
(三)被拆迁房屋的共有权人对货币补偿未达成一致意见的;
(四)被拆迁房屋涉及产权或者使用权纠纷经人民法院判决已生效尚未执行的;
(五)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对解除租赁关系未达成协议的;
(六)被拆迁房屋是政府建购的廉租住房的。
第三十一条
被拆迁房屋的用途、建筑面积以房屋所有权证标明的为准;房屋所有权证 3 未标明的,以房屋权属档案记载为准;没有房屋所有权证的,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标明的为准。
被拆迁公有租赁房屋的用途、建筑面积以房屋租赁手续标明的为准;房屋租赁手续未标明的,以公有房屋租赁档案记载为准。
公有房屋租赁手续以及租赁档案均未标明建筑面积的,以实际测量的面积为准;没有条件测量的,以标明的使用面积按照规定的换算系数换算为建筑面积。换算系数由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第三十二条
拆迁的住宅房屋用作经营使用,且符合下列条件的,货币补偿金额按照住宅房屋的拆迁补偿估价金额和非住宅房屋拆迁补偿估价金额的平均值确定:
(一)拆迁通告发布前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等经营手续、税务登记证并有纳税记录;
(二)房屋所有权证书、营业执照等经营手续和税务登记证注明的营业地点一致的。
第三十三条
拆迁补偿逐步实行住房最低保障制度。
被拆迁人或者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五条三款规定给予货币补偿的房屋承租人,其家庭人均建筑面积低于本市年度人均建筑面积标准,且货币补偿金额低于规定的住房困难家庭补偿标准的,按照住房困难家庭补偿标准进行补偿。
对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被拆迁人或者公有住宅房屋承租人,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中登记的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应当给予照顾。
住房困难家庭补偿标准和照顾标准由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制定细则,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四条
拆迁政府建购的廉租住房的,被拆迁房屋与产权调换房屋差价由拆迁人承担。
被拆迁人或者公有住宅房屋承租人依法取得廉租住房资格尚未兑现实物配租的,拆迁人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向政府提供廉租住房。具体办法由市、县(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五条
拆迁租赁房屋,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的,或者被拆迁人对房屋承租人进行安置的,拆迁人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
按照本办法第三十条
(五)项规定实行产权调换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迁人应当与原房屋承租人重新签订房屋租赁合同。
拆迁公有住宅房屋,按照本办法规定确定货币补偿金额后,经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协商同意,可以将补偿金额中被拆迁房屋重置价格结合成新部分支付给被拆迁人,补偿金额中其余部分支付给房屋承租人,由房屋承租人及其共同居住人共有。
被拆迁房屋重置价格结合成新补偿估价标准,由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第三十六条
拆迁承办单位应当在拆迁当事人签订拆迁货币补偿协议并搬迁验收后7日内,将拆迁补偿协议送交指定代办银行。
被拆迁人以及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五条三款规定给予货币补偿的房屋承租人应当持拆迁补偿协议等相关手续到指定代办银行领取拆迁补偿款。
第三十七条
拆迁产权不明确的房屋,拆迁人应当提出补偿方案,报市、县(市)房屋 4 拆迁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拆迁。拆迁前,拆迁人应当就被拆迁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
第三十八条
拆迁设有抵押权的房屋,依照国家有关担保的法律执行。
第三十九条
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迁补助费。
拆迁人应当对实行货币补偿的被拆迁人或者公有房屋承租人一次性支付6个月的临迁补助费。
拆迁人应当对实行产权调换的被拆迁人或者公有房屋承租人在过渡期间按月给予临迁补助费。超过18个月的,应当自逾期之月起加倍给予临迁补助费。
搬迁补助费标准和临迁补助费标准,由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公布,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第四十条
因拆迁房屋造成停产、停业的,拆迁人应当以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上年度月平均应纳税所得额和向劳动保险部门交纳劳动保险统筹基金确定的职工人数以及上年度本市、县(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标准,对实行货币补偿的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给予6个月损失补助;对实行产权调换的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过渡期间内按月给予损失补助。
第四章 拆迁估价
第四十一条
被拆迁房屋和产权调换房屋需要估价的,应当由具有相应的房地产估价资质的拆迁估价机构进行。涉案被拆迁房屋依法需要另行估价的,按有关规定执行。同一拆迁项目的被拆迁房屋的估价与产权调换房屋的估价应当委托同一估价机构进行。
第四十二条
拆迁估价机构的确定应当公开、透明,采取拆迁当事人投票或者抽签等方式确定,由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监督实施。
拆迁当事人应当与确定的拆迁估价机构签订拆迁估价委托合同,并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0日内将合同报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备案。
拆迁估价机构不得转让或者变相转让受委托的估价业务。
第四十三条
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市)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应当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交易价格,定期向社会公布不同区域、用途、性质、建筑结构的各类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四十四条
房屋拆迁估价应当优先采用市场比较法,不具备采用市场比较法条件的,可以采用收益法、成本法等其他估价方法,但应当在估价报告中说明原因。
第四十五条
房屋拆迁估价的时点以房屋拆迁许可证批准的拆迁起始之日为准。产权调换房屋属期房的,待房屋建成后进行估价。
第四十六条
非住宅房屋应当按照商业、工业、办公等不同类型分类估价。
第四十七条
被拆迁房屋的估价,不包括搬迁补助费、临迁补助费和损失补助费,以及被拆迁房屋室内自行装修装饰的补偿金额。
被拆迁房屋室内自行装修装饰的补偿金额,由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委托估价机构按照有关标准估价确定。
第四十八条
在拆迁补偿协议签订前,估价机构应当将被拆迁人的名称和地址、估价方法、估价结果等在拆迁范围内公示,并进行现场说明,听取有关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时间为7日。
公示期满后,估价机构应当向委托人提供委托范围内被拆迁房屋的整体估价报告和分户估价报告。委托人是拆迁人的,委托人应当向被拆迁人转交分户报告。
拆迁人或者被拆迁人对估价报告有疑问的,可以向估价机构咨询。估价机构应当向其解释拆迁估价的依据、原则、程序、方法、参数选取和估价结果产生的过程。
第四十九条
拆迁当事人对估价结果有异议的,自收到分户估价报告之日起5日内,向原估价机构书面申请复核或者采取抽签方式委托其他估价机构对被拆迁房屋进行复估。
原估价机构应当自收到书面复核申请之日起5日内给予答复。另行委托的估价机构应当自接受委托之日起10日内出具估价报告。
第五十条
拆迁当事人对复核、复估结果仍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复核意见、复估报告之日起5日内向房屋拆迁补偿估价技术鉴定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鉴定委员会)提出鉴定申请。
技术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书面申请之日起10日内出具书面鉴定意见。鉴定后的估价报告应当作为拆迁补偿和裁决的依据。
第五十一条
拆迁当事人应当如实向估价机构或者技术鉴定委员会提供估价、鉴定所需证件以及相关资料,并配合进行现场查勘。不予配合的,估价机构、技术鉴定委员会可以依据当时所掌握的资料进行估价、鉴定。
因拆迁当事人提供证件以及相关资料失实或者不配合等原因造成估价、鉴定失实的,由拆迁当事人承担责任。第五章 拆迁裁决
第五十二条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未达成拆迁补偿协议的,经当事人申请,由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裁决。裁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
第五十三条
拆迁人申请裁决时,未达成拆迁补偿协议户数在100户以上或者占拆迁总户数15%以上的,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在受理裁决申请前,应当进行听证。
第五十四条
拆迁当事人应当对拆迁补偿、补助事项进行举证,配合裁决调查、调解。拆迁当事人不举证的,对未举证的补偿、补助事项,不予支持。
第五十五条
拆迁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拆迁人依照本办法规定已对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给予货币补偿或者提供产权调换用房、周转用房的,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
第五十六条
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未搬迁的,由市、县(市)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实施强制拆迁前,拆迁人应当就被拆除房屋的有关事项,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未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擅自拆迁的,责令停止拆迁,给予警告,并处已经拆迁房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二)拆迁人委托不具有拆迁资质的单位实施拆迁的,责令停止拆迁,给予警告,可以并处拆迁补偿金3%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房屋拆迁许可证。
(三)被委托的拆迁承办单位转让拆迁业务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合同约定的拆迁服务费25%以上50%以下罚款。
(四)委托不具有房屋拆除资质的单位实施拆除的,责令停止拆除,并对拆迁人和房屋拆除单位分别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五)拆迁人未按照房屋拆迁许可证载明的拆迁范围实施拆迁的,责令停止拆迁,给予警告,并处拆迁补偿金3%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房屋拆迁许可证。
(六)拆迁人擅自延长拆迁期限的,责令停止拆迁,给予警告,并处拆迁补偿金3%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房屋拆迁许可证。
(七)擅自损坏尚未搬迁的被拆迁房屋,或者擅自停止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的,责令拆迁人恢复,并对拆迁人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擅自拆除房屋的,责令拆迁人恢复,并对拆迁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八)委托未取得拆迁估价资质的估价机构进行估价的,估价结果无效,对拆迁人处拆迁补偿金1%以上3%以下罚款,对估价机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额1倍罚款。
(九)估价机构显失公正、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估价结果无效,没收估价所得,并处估价所得额1倍罚款。
第五十八条
拆迁人违反本办法的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由市、县(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吊销房屋拆迁许可证,并处拆迁补偿金1%以上3%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
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以及其他批准文件后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或者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市政府土地储备项目拆迁,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施行前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并已实施拆迁的,仍按照原拆迁办法执行。
第六十三条
由区立项或者区招商引资的建设项目,可以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拆迁工作,其中涉及市拆迁管理法定权限的,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区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实施。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7年4月15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2004年6月21日发布的《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哈尔滨市城市供热办法》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
第235号
哈尔滨市城市供热办法
《哈尔滨市城市供热办法》已经2011年10月19日市人民政府第8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林铎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哈尔滨市城市供热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供热管理,规范供热采暖行为,维护热用户、供热单位和热源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及其他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地区内从事供热规划、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的单位、个人和热用户,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供热,是指由热源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管网为热用户提供生产采暖和生活采暖用热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热源单位,是指利用自行生产的热能为供热单位提供热能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供热单位,是指取得供热许可证,利用热源单位提供或者自行生产的热能从事供热经营活动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热用户(以下简称用户),是指消费供热单位热能采暖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城市供热遵循统一规划、属地管理、保障安全、规范服务、促进节能环保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
第五条 城市供热应当以集中供热为主,限期取消能耗高、污染重、效能低的供热方式。
鼓励研究、推广、采用建筑节能技术以及先进的供热方式、技术和设备,提高供热的科技水平和供热质量;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第六条 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供热管理工作,并组织实施本办法。
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的供热管理,具体工作由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依据职责负责辖区内供热相关工作。社区居民委员会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供热相关工作。
发展与改革、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价格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财政、工商、水务、公安交通、安全生产、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供热管理相关工作。
第七条 市供热协会应当促进行业自律,建立行业服务、协调、激励和惩戒等机制,推进供热行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对在城市供热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供热规划与建设
第九条 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由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与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评审和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由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 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应当根据城市供热专项规划同时设计和敷设供热管网。
供热管网敷设需要穿越单位、厂区或者居民小区时,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因施工造成损坏的,由建设单位予以修复;无法修复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十一条 热源建设单位在项目列入建设投资计划前,应当取得相应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技术论证报告书。
第十二条 新建、扩建、改建供热工程,应当符合城市供热专项规划,并经市、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向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确定供热方案,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供热方案进行建设。
第十四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在组织验收时,应当通知有关供热单位参加供热工程专项验收。
供热工程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和供热单位应当在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下进行建管交接。未经建管交接的,不得交付使用,供热单位不予供热。
第十五条 在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集中供热管网范围内,不得批准新建、扩建自备热电厂和永久性锅炉。
暂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采暖建筑,可以使用临时锅炉作为供热热源;在集中供热管网到达该地区并具备供热能力时,临时锅炉供热管网应当并入集中供热管网。
第十六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限期拆除的分散燃煤供热锅炉,应当并入集中供热管网或者经改造后使用清洁能源。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妨碍拆并网工程。
第十七条 供热单位接并热负荷,应当符合供热专项规划,并具有富余的供热能力或者扩容能力。
第十八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新增供热面积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交纳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
分散燃煤锅炉并入集中供热管网,属非居民用户的,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由房屋产权人交纳,符合减免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属居民用户的,免收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由政府从收取的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中给予适当补贴。原供热设施仍用于供热的,移交给新并网的集中供热单位无偿使用。
无室内采暖系统的房屋产权人申请并入集中供热管网的,由产权人交纳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室内采暖系统由产权人出资,供热单位统一安装。
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由市、县(市)人民政府统一收取,专项用于供热工程建设。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 新建建筑应当安装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
供热单位负责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选型、购置和安装,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不得向用户收取。
暂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无法使用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的新建建筑,建设单位应当预留安装位置,并将选型、购置和安装费用交存至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帐户,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具备使用条件时,由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供热单位安装。
第三章 供热与用热
第二十条 城市供热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未取得《供热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供热经营活动。
《供热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并实行检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从事供热经营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供热许可证》。
《供热许可证》的申请、受理、颁发、变更等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供热单位退出供热市场的,应当在供热期开始四个月前向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不得擅自退出供热市场。
对于擅自停业、歇业、弃管以及被依法吊销《供热许可证》的,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其他供热单位临时接管。依法吊销《供热许可证》的供热单位拒不退出的,由区、县(市)人民政府依法组织清退。
第二十二条 供热单位与热源单位应当在每年供热期前签订供用热合同(以下简称合同);供热单位与新建房屋用户应当在房屋交付用户使用时签订合同,供热单位与既有用户应当在用户交纳热费时签订合同。
未签订书面合同,供热单位已经向用户供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供热期的,视为供热单位与用户之间存在事实合同关系。
用户更名的,原用户应当在办理更名手续前,与供热单位结清热费;双方约定由新用户结清的,从其约定。
第二十三条 用户要求终止用热的,应当在不影响其他用户用热和保证供热系统运行安全情况下,在距供热期开始六十日前与供热单位协商,签订终止用热协议。供热单位应当将终止用热协议报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热源单位、供热单位不得超负荷供热。
利用热源单位热能供热的,供热单位增加供热面积前,应当征得热源单位的书面同意。
供热单位应当直接向终端用户供热,管理到户。
第二十五条 本市规划区内供热起止时间为:当年10月20日至次年4月20日。
县(市)供热起止时间由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后公布。
未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热源单位、供热单位不得推迟供热或者提前停热。
第二十六条 在供热期内,居民用户卧室、起居室(厅)温度全天不得低于18℃,其他部位室温应当符合设计规范标准要求。
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公示相关设计规范标准。
居民用户室温检测方法按照有关规定执行;非居民用户的室内温度及其检测方法,由供用热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第二十七条 供热单位应当提前做好供热系统的调试运行,按时供热,保证供热温度达到本办法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温度标准。
第二十八条 供热设施发生故障不能正常供热,需要停热八小时以上的,热源单位和供热单位应当采取张贴通知、媒体发布等形式及时通知用户,并报告市、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投诉受理机构,同时立即组织抢修,恢复供热。
由于供热单位原因造成连续停热四十八小时以上,未达到本办法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温度标准的,供热单位应当向用户按日双倍退还热费。属于热源单位原因的,供热单位先行赔付,再向热源单位追偿。
第二十九条 供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测温点,定期检测用户室内温度,测温记录应当有用户签字。
供热单位工作人员入户检测室温时,应当出示供热单位的有效证件。
第三十条 用户室内温度低于本办法规定最低温度或者合同约定温度的,用户应当告知供热单位。供热单位应当自被告知之时起八小时内进行现场测温,因供热单位原因未进行现场测温的,视为供热室温不达标。
供用热双方对未达标温度有异议的,用户可以向所在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投诉之时起二十四小时内进行现场免费测温,或者委托街道办事处进行现场测温。现场测温应当通知供热单位到场,供热单位未到场的,视为同意测温结论。因供热单位原因造成室温不达标的,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供热单位采取改正措施。供热单位经过整改,确定投拆人室温达标后,应当申请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现场复测。
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采取现场测温的,应当填写室温监测记录。室温监测记录一式三联,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用户、供热单位分别留存,作为计算供热室温不达标时间的依据。
供用热双方对未达标温度没有异议的,应当对测温时点和结果共同签字确认,供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使室温达标。
第三十一条 自用户告知之时起四十八小时仍未达到温度标准的,供热单位应当自收到告知之日起按照规定标准向用户退还热费。属于热源、供水、供电单位原因的,供热单位先行退还,再向有关责任单位追偿。
第三十二条 分户供热用户要求停止用热的,应当在前一个供热期结束至本供热期开始二十日前向供热单位提出,供热单位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十日内形成书面答复意见。
停止用热的用户,应当与供热单位签订停止用热协议,并交纳供热设施运行基础费。供热设施运行基础费标准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的标准执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停止用热:
(一)未分户供热用户;
(二)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分户改造的供热设施保修期内;
(三)首层、顶层等可能危害相邻用户用热安全和室内公共设施运行安全的。
供热单位不得擅自设定限制停热条件。
第三十三条 未经供热单位同意,用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连接或者隔断供热设施;
(二)改动供热设施,影响供热质量;
(三)安装热水循环装置或者放水装置;
(四)改变热用途;
(五)改动热计量及温控设施;
(六)改变供热采暖方式。
用户违反本条前款规定或者损害供热设施,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四条 用户有本办法第三十三条和下列情形,导致其室内温度低于本办法规定温度或者合同约定温度的,供热单位不承担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交纳热费;
(二)盗用供热系统热水;
(三)拒绝供热单位正常检修。
用户有本条前款规定行为给其他用户和供热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章 热费管理
第三十五条 热价由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公布热价组成。
第三十六条 居民用户和非居民用户热价应当分别核定。
住宅、居民自用车库、社区公益用房、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用房执行居民热价。
除本条第二款规定外的非住宅及利用住宅从事经营活动的,执行非居民热价。
第三十七条 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对热电联产、区域锅炉、分散锅炉供热的社会平均成本进行监审,并对供热燃煤到场价格、质量进行监测。
供热单位应当于每年二月末前,将上一经专业机构财务审计后的供热成本财务会计报告报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兼营物业、房管等业务以及同时经营热源生产和热力转供业务的供热单位,应当将供热成本单独核算。
第三十八条 热价低于供热成本致使供热单位经营亏损,或者供热燃煤到场价格变化超过百分之十的,供热单位可以向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提出热价调整建议,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热价调整意见。热价低于供热成本不能及时调整,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对供热单位实行财政补贴。
第三十九条 热费由房屋产权人或者公有住房承租人交纳;新建房屋未交付购房人使用前的热费,由建设单位交纳。
第四十条 实行热计量的用户,热费按照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相结合的两部制热价交纳。具体标准由市、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
文化、教育、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及地下停车场应当逐步实行计量收费。
第四十一条 未实行热计量的用户,热费按照房屋使用面积交纳。使用面积包括套内使用面积,有供热设施的阳台面积和没有供热设施、与供热房间没有硬隔断的阳台面积。
有供热设施的楼梯间、走廊等公共面积按照用户房屋使用面积比例分摊。用户房屋存在坡屋顶时,顶板下表面与楼面的净高低于1.2米的空间不计算使用面积,净高在1.2米至2.1米的空间按二分之一计算使用面积,净高超过2.1米的空间全部计入使用面积。
非居民用户按照使用面积计收热费的,层高超过3.2米的,每超过0.1米,加收基本热价的百分之三,保护建筑加收至百分之百为止。
第四十二条 新建房屋在供热期间进户的,供热单位应当按实际供暖月向用户收取热费。当月20日至下月20日为一个供暖月,在供暖月内,十五日(含十五日)以内收取半个月热费,十五日以上收取一个月热费。
第四十三条 供热单位向用户收取热费,应当遵守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不得拒收热费。
用户应当按照规定交纳热费,逾期未交纳热费的,供热单位可以向用户发出催交通知书,用户自收到催交通知书满十五日仍未交纳的,供热单位在不损害其他用户的用热权益情况下,可以对其限热或者停止供热,并向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用户逾期未交纳热费或者拒不交纳热费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
第四十四条 供热单位需退还用户热费或者实行热计量用户按照规定需补交热费的,应当在每年供热期结束后一个月内结清。
第五章 供热设施管理
第四十五条 热源厂及主干线出厂第一个阀门以内的供热设施设备由热源单位负责更新改造、维修养护。
热源厂主干线出厂第一个阀门至用户入户管网及楼内共用供热设施的更新改造、维修养护由供热单位负责,所需费用由供热单位承担。
居民用户室内供热设施的维修养护由供热单位实施,供热单位不得另行收取费用。居民用户室内供热设施的更新改造委托供热单位实施,费用由供热单位按照成本价格向用户收取。
供热工程保修期内,发生工程质量问题的,由建设单位按照规定承担维修责任。
第四十六条 供热单位应当从热费中按照规定比例提取共用供热设施更新改造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用于供热设施更新改造。
第四十七条 用户应当对其室内供热设施履行安全使用义务。发生故障时,用户应当及时通知供热单位,供热单位应当在三十分钟内到达现场,采取措施组织抢修。
第四十八条 在城市供热设施地面及地下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征得供热单位同意并确定保护措施。施工中造成供热设施损坏的,由施工单位承担修复责任,并赔偿损失。
第四十九条 房屋征收前,征收范围内需拆除热源等共用供热设施的,应当征求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涉及未征收房屋供热的,应当提供替代热源。
第五十条 供热单位应当建立供热设施档案。
新建供热工程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将竣工资料移交给供热单位。
分散供热锅炉拆并网或者移交供热设施,原供热单位应当将相关供热设施技术资料、管理档案移交给新供热单位。
第六章 供热保障
第五十一条 建立并完善供热保障机制,保证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用户和市、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确定的特殊群体的用热。
供热保障资金纳入市、区、县(市)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支付供热保障家庭的热费。
第五十二条 建立供热风险防范机制。市、区、县(市)财政预算中应当安排预备资金,用于应对供热突发事故。
市、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实施供热应急预案,指定专业技术力量强的供热单位作为区域应急抢险救援单位。出现重大突发性供热事故,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调动应急抢险救援单位,应急抢险救援单位不得拒绝。
供热单位应当制定并完善本单位的供热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抢险队伍,配备应急抢修设施设备,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第五十三条 实行供热质量保证金制度。取得《供热许可证》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省规定的标准向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帐户存入供热质量保证金。
第五十四条 按照本办法规定,供热单位应当向用户退还热费未退还的,由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从供热质量保证金中直接向用户支付。
发生本条前款规定情形的,供热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补齐供热质量保证金。
第五十五条 供热单位经批准退出供热市场的,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定退还供热质量保证金。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六条 实行供热单位综合信用评价制度。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对供热单位在从事供热经营活动中履行责任和义务等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
区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及街道办事处负责市区内供热单位综合信用信息的收集、认定、录入等工作,具体评价办法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县(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本辖区内供热单位综合信用评价办法。
第五十七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处理。
供热单位和用户应当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和配合取证。
第五十八条 供热经营活动出现矛盾纠纷时,当事人可以申请调解、依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申请调解的,由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或者个人协调解决;市区内出现跨区重大矛盾纠纷的,由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未征得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新建、扩建、改建供热工程的,责令停止建设,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按照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供热方案进行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拆除,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供热工程投入使用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供热工程合同造价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罚款。
(四)未征得供热单位同意,在城市供热设施地面及地下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造成损坏的,责令停止施工,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条 热源单位和供热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未取得《供热许可证》擅自从事供热经营的,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拒不与用户签订合同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三)供热设施超负荷运行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四)擅自推迟供热或者提前停热的,按照推迟供热或者提前停热日数退还用户热费,并处以等额罚款。
(五)停热八小时以上未及时通知用户的,处以五千元罚款;供热设施发生故障,未及时组织抢修恢复供热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六)未按照规定对居民室内供热设施进行维修、养护的,处以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七)未按照规定提取共用供热设施更新改造资金的,责令限期提取;逾期不提取的,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一条 用户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连接或者隔断供热设施;改动供热设施,影响供热质量;安装热水循环装置或者放水装置;改变热用途;改动热计量及温控设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盗用供热系统热水的,处以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一)擅自变更经批准的城市供热专项规划的;
(二)违法确定建设工程供热方案的;
(三)挪用供热基础设施配套费、供热计量装置和室温调控装置费、供热质量保证金、供热应急资金、供热保障资金的;
(四)接到举报、投诉不及时受理,或者发现违法行为未及时查处的;
(五)违反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检测供热计量产品,增加供热单位负担的;
(六)未履行本办法规定其他义务的。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25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1995年9月28日发布的《哈尔滨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和市人民政府2002年1月15日发布的《关于修改〈哈尔滨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的决定》同时废止。
主题词:城市供热 办法
第三篇: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第101号)
【发布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第101号 【发布日期】2003-10-21 【生效日期】2003-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第101号)
《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已经2003年10月20日市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
市 长 石忠信
?二○○三年十月二十一日
?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内河管理,发挥其排水、除涝、行洪、蓄水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镇规划区的内河管理。
? 本办法所称内河,是指流经本市城镇规划区,依照法定授权由市、县(市)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的河流。
第三条第三条 市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内河的管理工作,并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 区、县(市)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的内河管理。
城市内河管理机构负责内河管理的日常工作。
? 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财政、公安等有关部门和排水管护单位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内河管理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的内河管理范围:有堤河段自迎水面堤肩起两侧各60米,无堤河段自高水岸边起两侧各50米。
? 县(市)城镇规划区的内河管理范围,由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五条第五条 内河专业规划,由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第六条 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内河专业规划,制定内河整治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第七条 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对严重影响防洪、排涝的内河,应当制定河道整治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八条第八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捐资或者认建、认养、认管等形式参与内河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第九条第九条 在内河管理范围内进行各项工程建设,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内河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当将施工方案报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方案在指定的位置和界限内施工。
第十条第十条 工程设施竣工后,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与工程设施的竣工验收。
? 内河综合整治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负责组织建设的部门应当组织建设单位和城市内河管理机构及时办理建管交接手续。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堵塞河道、沟叉和废除原有内河防汛围堤、改变内河功能。因特殊情况确需填堵、废除或者改变的,应当经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需要利用内河堤顶或者堤地临时通行车辆的,应当报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占用内河水域或者占用、挖掘内河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因特殊情况确需临时占用或者挖掘的,应当报市、县(市)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占用、挖掘期满后,由占用人或者挖掘人负责恢复内河原状。
? 占用、挖掘内河管理范围内的绿地和市政道路,应当经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照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内河管理范围内不准有下列行为:
?
(一)爆破;
?
(二)乱垦乱种;
?
(三)筑坝养鱼或者挖建鱼池;
?
(四)擅自排放污水或者截流、取水;
?
(五)倾倒残土、垃圾、冰雪等废弃物;
?
(六)倾倒有毒有害物质;
?
(七)损坏设施;
?
(八)毁坏绿地、树木;
?
(九)其他损害内河的行为。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对在内河管理范围内进行的建设活动依法进行检查时,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有关的情况和资料。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内河基础设施的维修养护和内河管理经费,应当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市防汛指挥机构统一指挥调动下,组织和参加防汛、抗洪、防内涝工作,保证城区防洪安全。
?内河防汛经费应当在防汛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对内河行洪区范围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防讯指挥机构责令限期无条件清除。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对阻水严重的桥梁或者其他跨河工程设施,由市、县(市)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责令管理单位限期整改或者拆除。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
(一)施工单位未将施工方案报送备案的,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
(二)擅自利用内河堤顶或者堤地临时通行车辆的,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
(三)擅自占用内河水域或者占用、挖掘内河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的,属非经营活动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属经营活动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
(四)在内河管理范围内进行爆破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
(五)在内河管理范围内筑坝养鱼、挖建鱼池或者擅自截流、取水的,属非经营活动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属经营活动的,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
(六)向内河管理范围内倾倒残土、垃圾、冰雪等废弃物的,对个人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运输车辆整车倾倒的,每车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
(七)损坏内河管理范围内的设施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在内河管理范围内乱垦乱种的,由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处以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既不恢复原状也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
(一)工程建设方案未报经审核同意的;
?
(二)施工单位未在指定的位置和界限内施工的;
?
(三)擅自填堵河道、沟叉或者废除原有内河防汛围堤、改变内河功能的。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法定管理和监督职责,不得越权执法或者推诿、放弃法定职责,不得滥用职权,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履行职务时,应当主动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对行政执法人员不出示行政执法证件或者不依法说明理由和依据的行政执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拒绝。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未依法履行法定管理和监督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城市内河管理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秉公执法,不准利用职权徇私舞弊。
? 违反本条前款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侮辱、殴打城市内河管理人员,阻挠其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罚款使用的票据和罚款的处理,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1997年11月26日发布的《 哈尔滨市马家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10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哈尔滨市政府信息公开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现公布市地方志办公室2010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本《报告》由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等六部分组成,内容涵盖我办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情况。本《报告》的电子版可在 “哈尔滨市政务公开网”(http://zwgk.harbin.gov.cn)下载。如对本《报告》有任何疑问及建议,请垂询市地方志办公室秘书处(地址: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邮编:150021,电话:0451-86772335)。
一、概述
2010年,按照《条例》和《办法》的要求,我办紧紧围绕我市第二轮修志的中心工作,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公开重点,创新公开方式,严格考核监督,努力提高政务公开实效水平,促进了我办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领导,全面加强政务公开工作
一是根据办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调整,及时调整办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成人员。明确秘书处为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处室,并指定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二是制定规划,明确责任。年初,按照市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的工作要求,办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对全年政务公开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市地志办目标考核,坚持做到政务公开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落实。并按照《 哈尔滨市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10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办工作实际,制定下发了《市地志办201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了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将作为处室考核度评优重要依据。三是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政务公开工作取得实效。为保证政务公开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加强了日常的监督检查,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领导班子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政务公开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政务公开工作,确保政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二)明确任务,切实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宣传力度
一是结合机关自身建设,全面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政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有效利用各类会议,认真组织学习省、市有关政务公开的政策、规定,增强了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学习,使全办干部职工了解政务公开各项制度和要求,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不断提高对开展政务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把学习成果转化到推动工作中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机关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观。二是结合人民群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入开展政务公开社会宣传工作。特别是职工普遍关心的工资福利、奖优评先等焦点问题,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宣传工作,让广大职工普遍知晓政务公开有关制度,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措施,真正保证了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三是深入学习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条例》颁布实施两周年之际,我们一方面在哈尔滨地情网上链接宣传素材,扩大宣传力度,进一步促进机关工作人员自觉执行《条例》。另一方面,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原则、范围和内容、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有了明确的了解,增强了对《条例》重要意义的认识和贯彻落实《条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落实责任,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制度
为促进政务公开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我办继续完善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制,认真执行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明确有关处室、岗位政务公开的责任,并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保证了政务公开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提高了政务公开工作水平,为加快我市第二轮续志编纂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数量
2010年,在哈尔滨政务公开专网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5条,全文电子化达100%。在哈尔滨地情网累计更新各类信息1152条,重新制作和修改数据库模板52个,录入地情资料510万字,全年访问量达2.8万人次。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主要类别情况
在哈尔滨市政务公开专网主动公开的15条政府信息中,决策信息1条,占6.7%;工作动态信息14条,占93.3%。在哈尔滨地情网主动公开的1152条信息中,部门动态信息13条,占1.1%;新闻信息1105条,占95.9%;视频图片信息2条,占0.2%,社会服务信息28条,占2.4%。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
1、互联网
一是利用哈尔滨政务公开专网,及时更新各类信息。广大市民通过哈尔滨政务公开专网市地方志办公室专栏可查阅本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并可通过“依申请公开”栏目,向本机关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二是在哈尔滨地情网设立政务公开专栏,发布各类信息,并在线回复各类咨询4人次。
2、公共查阅点
市档案馆为全市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中心。本机关已主动向市档案馆报送政府信息纸质全文153件、纸质目录3份、电子目录3份,电子全文79件。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办理情况
(一)受理依申请公开的情况
2010,我办未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
(二)申请办理情况
2010,我办未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因此无办理情况。
(三)“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情况
2010,我办未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因此没有产生答复中“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2010未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未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诉讼案;未收到各类针对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事务有关的申诉案。
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我们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距离上级要求还有差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质量、版式创新上还需进一步提高,少数信息的更新不及时,工作上创新举措仍有欠缺,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新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细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优化信息公开渠道,为促进全市地方志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六、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
市地志办2011年政务公开工作将紧紧围绕全市续志的中心工作,以深入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为核心,切实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把政务公开工作继续 5 纳入考核之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措施,丰富政务公开形式和载体,完善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政务公开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1、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着力点,努力构建政府信息公开的长效机制。
2、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特例”的总原则,严格按照《条例》要求,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发布的其他信息外,都主动及时向社会公开,以确保政府信息公开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3、把政务公开工作列入日常工作之中,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
4、不断创新公开形式,探索新途径,不断探索和提高政务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五篇:201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市长 张效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2009年工作回顾
去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攻坚克难,逆势奋进,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8.1亿元,在东北地区继沈阳、大连之后第三个进入3000亿元行列,比上年增长1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38.4亿元,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3.4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2.1亿元,增长41.1%。实际使用外资6.05亿美元,增长11.4%;国内经济技术合作实际到位369.4亿元,增长25.3%。完成进出口总额36.9亿美元,增长1.3%。16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15个副省级城市比较中,有11项位次前移,其中投资、消费等6项指标增幅进入前三名。
民生状况继续改善。10大类100项惠民行动项目投入160亿元,为上年的2.7倍,是近年来投入最多、惠及群众最广的一年。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4%以内。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87元,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76元,增长13.7%。
社会环境平安和谐稳定。全年信访总件次下降5.2%,各类安全事故主要指标大幅下降,刑事案件万人发案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保持最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
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开创了经济回升向好新局面。注重思路引领。及时确定了“提升存量强实力、扩大内需增动力、深化改革激活力、自主创新挖潜力、发展金融添助力、坚定信心聚合力”的工作原则,推出了“抓项目建设扩大投资,抓促进消费搞活流通,抓优势产业以丰补歉,抓改革开放激发活力,抓结构调整加快转变,抓自主创新集成竞争,抓改善民生提高福祉,抓效能建设优化环境,保增长、促发展”的“八抓八保”务实举措,明确了“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千方百计抓重点抓关键,千方百计培育和壮大新经济增长点,千方百计促进全民创业”的总体要求。实施政策推动。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一揽子”计划和省“组合拳”政策,因地制宜出台了工业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备付资金、工业保增长促发展34条、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外贸易发展专项资金、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条、做好劳动保障工作18条等系列政策。这是近年来我市出台地方性经济政策最多、配套程度最高的一年。强化内需拉动。以“六个一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年”部署稳步实施,投资大幅增长,比三年前翻了一番。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一揽子”计划投资支持,共获得中央和省投资16.4亿元。认真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及时兑现补贴资金,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城乡市场供销两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7.9亿元,增长19.3%。着力培育和壮大旅游、房地产等12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协同拉动、以丰补歉。旅游业实现总收入310.2亿元,增长26.2%,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城市”。房地产市场“暖春行动”成效显著,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97.6亿元,增长33.8%;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3.7%。坚持产业带动。开展了“保重点、遏下滑、促增长”战役,力保重点行业发展不停滞、重点企业壮大不萎缩、粮食产量、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增长不下滑。工业经济迅速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1.7亿元,增长14.5%。工业效益大幅增长,实现利税创历史新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724.1亿元,增长6.9%。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226.2亿斤。
——注重打基础、攒后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创新完善发展战略。把松花江开发保护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总纲,完成了沿江产业带发展规划及保护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现代北国水城”、“江北科技创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20余项重大规划编制任务,出台了《关于实施强县战略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食品、医药、化工5个优势主导产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3个新兴战略产业,现代金融、物流、旅游、房地产4个服务业,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13.3%和14.4%,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化工4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3.2%,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比重提高到46.1%。投资结构优化,完成工业投资545.8亿元,增长56%,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4.9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投资542.6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99.4%。完成民间投资965.3亿元,增长49.3%。产品结构得到调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件,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7件。所有制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8%。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64.7亿元,增长49.9%,地铁一期、松浦大桥、道路改造、城市堤防升级达标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磨盘山供水、西泉眼水库加固扩容、城市气源转换等工程全面完成。公路建设“三年决战”扎实推进,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黑大公路拉林经五常至省界段竣工通车,通乡(镇)、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98%和92%。大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群力新区资源利用和区域开发效益明显提升,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宜居新城区。哈西客站建设正式启动。集中整治城市卫生、交通、服务环境。清扫保洁、清冰雪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主干街路大雪、中雪做到一日清完。综合整治城市交通秩序,实施单向通行道路182条,辟建停车泊位1.82万个,取缔交通违法行为73.6万件。优化行政服务环境,取消行政审批要件118个,减少审批环节812个,向区下放事权19项。全面加强生态建设。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稳步推进,干流出境水主要污染指标下降3.4%。完成减排项目100个,“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新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空气优良天数310天,首次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城区新植树木122.4万株,新增绿地2137.4公顷。完成造林绿化42.5万亩。农村环保工作扎实推进。
——大力推动改革创新,为应对危机保增长注入了新动力。推进体制创新。完成哈量集团与通用技术集团等战略重组,65户厂办大集体完成整体改制,市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考核实现全覆盖。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和供水、供热、供气等公用公益事业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初步形成,开发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0个,专利申请5200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60亿元,增长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1%,我市被国家确定为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推进管理创新。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市场化进程加快,地铁建设、棚户区改造、水资源保护开发等重大市政项目实行了公司化运作。组建哈创投公司,以市场化、资本化运作方式支持投资创业。棚户区改造注重政策集成创新,“捆绑式开发”、“拆一还一”、“预约式拆迁”、“股折租”等政策发挥效力。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领导包项目、包企业,机关干部下厂矿、进农村,实行季统计总结、月督查通报、周调度协调的项目建设制度和帮扶、定点联系企业制度,做到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推动银企对接,帮助企业克服和缓解融资难、贷款难。3户企业成功上市,使近三年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7户。我市获得“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城市”称号。大幅缩短建设项目审批时限,进入“绿色通道”的省市重点工程和哈大齐工业走廊、棚户区改造、市领导包保项目审批时限缩短到22天。
——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新提高。拓展就业容量,力保民生之本。建立了1000万元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226万元、改制企业捆绑式贷款1400万元,免费培训农民工33.8万人。加密社会“安全网”。失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35.1万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7亿元,为44万名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发放救助金4.5亿元,整合建成敬老服务中心20所。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棚户区拆迁面积达173.1万平方米,建成回迁房127.8万平方米。1.6万棚改户喜迁新居,新增廉租住房受益户4412户,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60%和220.6%。竣工经济适用住房171.97万平方米,户均货币补贴标准由3万元提高到4万元。为7500户职工家庭发放公积金贷款19.5亿元。拆除农村泥草房245.9万平方米,惠及农村居民4.17万户。统筹发展社会事业。170所中小学校达到标准化,35所城乡职业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10.2万名贫困学生获得资助,6万名农民工子女就学得到妥善安置。改造乡(镇)卫生院20所,600家村卫生所实现规范化管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6%。启动了11类24项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甲型H1N1流感等暴发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49‰以内。新建社区公益用房60处、社区图书分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农家书屋362个、群众文化辅导基地6个。21个项目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双向整转终端50万个,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圆满完成第24届“大冬会”承办任务,实现参赛运动员总数和获金牌、奖牌数三个第一。妇女儿童、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政府法制、人事、统计、审计、双拥、老龄、气象、人防、地震、档案、国防和预备役、地方志、残疾人等工作也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广大市民的辛勤努力和中省直驻哈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好人士的积极帮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弥足珍贵。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注哈尔滨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较小、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市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的压力还很大;大产业、大载体、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步伐还不够快,支撑力、拉动力还不够强,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县域经济偏弱,一些县(市)缺乏支柱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富民强县的任务依然繁重;民生改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广、标准还不高,改善民生的群众诉求还很热切;重特大交通事故等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事故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确保公共安全的基层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影响城市卫生、交通、服务环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很多,提高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任务还十分迫切;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精神不振、作风不实,不作为、乱作为,甚至为政不廉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自身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依然紧迫。2010年主要任务
今年,我们将按照“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目标要求,以建设工业大城、科技新城、北国水城、文化名城、商贸都城为发展战略定位,全面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将掀开哈尔滨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的新篇章。“一江居中、两岸繁荣”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总纲。在松花江沿岸打造原生态的“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并以松花江为中轴线,推动发展空间向两翼更广阔领域展开,构建大哈尔滨的发展格局。“北跃”就是以加快建设北国水城、科技创新城为战略支点,打造集科技、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现代新城区。“南拓”就是依托哈南地缘优势、产业基础,打造新型工业化集聚区,使之成为我市实现跨越晋位的强大引擎。“中兴”就是用三年左右时间,搞好老城区路网改造、棚户区拆迁改造、地下管网和相应基础设施改造,环境治理和市容市貌建设,力促老城“弱势变优势、难点变靓点、旧貌换新颜”。“强县”就是加速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是哈尔滨城市发展又一次历史性战略性突破,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哈尔滨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反映了全市人民期盼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强烈意愿,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必将推动哈尔滨在新的起点上,赶超跨越,加速前进!
为全面打好、打胜起步之年第一仗,市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专题会议及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要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调结构、上项目、靓环境、保民生、促稳定,为实现全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额增长10%;国内经济合作资金实际到位额增长3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水、气主要污染物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分别削减16%和11%。为全面完成预期目标,确保发展战略实施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八项工作:
(一)以哈南工业新城建设为重点,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加快发展工业园区。以建设国际现代生态工业新城区为发展方向,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哈南工业新城规划设计。依托平房和开发区现有工业基础,优化整合园区资源,完善功能配套,吸引优势企业和各种要素资源向园区集聚。启动哈南工业新城20.4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力促一汽通用轻型车厂等100个在建项目竣工投产、中小企业创业园等100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韩国工业园等100个协议项目尽快签约。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段建设,突出抓好呼兰河工业核心示范区和宾西开发区建设,新增入区项目40个,完成投资超百亿元。
突出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开展“项目建设提速年”活动,建立健全领导包保、通报监督、效能监察等项目推进机制,确保大项目建设全面提速。抓紧谋划和储备一批产业链长、拉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大项目。抓好哈飞纯电动轿车、小型燃气轮机、超高压电力变压器等一批大项目建设,力促100个投资亿元以上、1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实施,50个在建项目竣工达产,完成工业投资68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过100亿元。
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带动作用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配套等方式加强合作,推进哈飞汽车、轻型车等企业国际合作进程。加大规模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实施品牌战略,引导省级品牌向中国名牌、国家级驰名商标提升,引导拥有国家级自主品牌的企业向国际高端市场拓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强县”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以富民强县为核心,深入谋划县域经济发展。认真贯彻《关于实施强县战略的指导意见》,科学谋划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的新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形成强县率先突破、中等县迅速崛起、弱县加速追赶的新局面,尽快使更多县(市)进入全省、全国强县行列。
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持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亚布力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友谊等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完成病险水库加固任务,农田水利设施保障率达到27%。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实施水稻玉米双百万高产创建、旱作节水农业、中低产田改造、测土施肥、深松整地等工程,粮食产能稳定在220亿斤以上。抓好“菜篮子”工程,打造国家蔬菜标准园7个。加快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实施300万吨奶、200万头肉牛、1000万头猪、1亿只肉蛋鸡战略工程,标准化养殖场(户)增加到210 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强化农产品标识和质量监管追溯体系建设,市区主要农产品检测检疫实现全覆盖。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着力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坚持工业化强县、产业化兴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家,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达到91万户。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功能定位,促进县域工业向特色园区集聚。把食品工业作为县域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建设英联食品酵母等10个农畜产品加工大项目。加快发展稻米、乳品等10大产业带,拉长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引导加工、流通、储运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增强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打造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加工量和产值分别达到400万吨和120亿元。
以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支持40个县城和中心镇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配套工程和新型农民居住社区建设,打造一批辐射能力强、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文化古镇。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造泥草房4万户、300万平方米。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12.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安全饮水率分别达到51.6%和61.4 %。推进依兰至七台河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哈肇、铁通省级干线公路改造,开工建设高等级农村公路1200公里,竣工通车1000公里。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施工程造林、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7个,10县(市)全部达到生态示范区标准。
(三)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带动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技术的开发与综合利用,加快哈空调风电机组、核电常规岛国产化、天顺化工碳纤维、哈药集团生物医药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核电、风电、水电装备等产业项目。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等优势产业的高端化水平。围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施企业信息化“百家示范、千家提升、万家应用”工程,培育信息化示范企业100户。
以科技创新城为重点,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抓住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机遇,强力推进省市科技创新城建设,起步区今年开工达到50%以上,完成创新园起步区6.9平方公里和产业园起步区2.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两园项目建设用地达到150万平方米。实施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突破电站成套装备、大型燃气轮机、畜禽重大疫病疫苗、节能减排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哈飞航空零部件基地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LED照明、混合动力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链条,推动铝镁合金新材料、发电设备等国家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生物产业、民用航空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集群发展,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发展壮大现代金融业。推进哈尔滨银行等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扩大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与天津股权交易所合作筹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力争达到60家以上。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区域性物流结点城市为目标,继续推进龙运等物流园区建设,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哈创业,加快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大物流港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壮大旅游业。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性规划,抓好亚布力特色旅游城镇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生态湿地等旅游资源,推出一批更具吸引力的景点景区和特色旅游线路。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全面激活旅游市场。发展壮大商贸流通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快都市商圈提档升级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增强商贸业的集中度和辐射力。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乡(镇)、村农家店全覆盖。继续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保持汽车、农机、家电等大宗商品的旺销势头。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培育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探索开展碳交易、编制碳预算、追踪碳足迹。推进节能减排,着力抓好哈三电厂60万吨机组脱硫等8个减排项目,启动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试点工作,加快建设龙能燃气公司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等10个项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5%以上。推进5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2个示范园区建设。
(四)围绕塑造现代大都市形象,着力抓好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
加快构建大哈尔滨格局。以松花江为纽带和主轴,大手笔规划哈尔滨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推动城市发展空间向北跨越、向南拓展、向县域延伸,塑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纵贯城市中央,松花江南岸欧陆风情与北岸现代特色北国水城相得益彰,科技创新城、工业新城拔地而起的现代大都市崭新形象。
加快跨江交通设施建设。松浦大桥建成通车,三环西桥确保进度,启动松花江公路大桥扩宽工程,配合铁路部门完成新滨洲桥拆迁征地、滨北公铁两用桥启动建设,为跨江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加快北国水城建设。围绕打造原生态万顷松江湿地、构建松花江至呼兰河区域“两纵、四横、十八湖”北国水城水系目标,实施江北渠系开挖和提水泵站工程建设,水系建设骨干工程完成30%,同步实施超级堤防和沿江景观大道建设。完成江北文化中心设计招标并适时开工建设。突出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和冰雪文化功能定位,启动太阳岛核心地带建设。
加快群力和哈西新区开发。群力新区重点推进顾乡堤改线——友谊路延伸和滨江景观路建设,完成齿轮路以东区域道路和群力湿地公园等5大公园建设。哈西新区重点启动西客站两个站前广场、长途客运总站、公交换乘中心、7条区域道路和5座桥梁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完成15座车站主体和5个区间隧道建设,启动地铁至哈西客站联络线工程和地铁环线前期工作。继续实施老城区路网结构升级改造。打通长江路、保健路、铁路街等10条断头路、卡脖路,调整完善地下管网。对省政府广场、霁虹桥等重要交通节点进行综合改造。新建各类桥涵57座、过街天桥24座,维修加固城区桥梁19座。新建和改造道路151条,维修翻浆破损道路326条(段),城市道路完好率达到90%以上。启动三环路江南段工程,建设机场迎宾路、学府路2座互通式立交桥和群力高架桥,改造老机场路等5条城市出口道路。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松花江水污染,综合整治何家沟、信义沟和马家沟郊区段,实施“三沟”清水水源工程,打造清水常流的内河生态景观线,确保松花江干流出境水质达到三类、支流水质有所改善,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150万吨/日,实现市区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加快实施大绿化工程,植树100万株,新增绿地800公顷,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提高到38%和34%。加快道里集中供热三期等重点热源工程改扩建,拆除污染严重小锅炉100台,治理超标炉窑200座,削减烟尘排放量900吨。启动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餐厨废弃油脂综合处理厂、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提高垃圾和粪便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打击企业违法排污,治理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清查危险废物和放射源,有效解决居民区噪声扰民问题。
加快干净、文明、有序城市建设。深化环卫清扫保洁和清冰雪作业市场化改革,抓好沿江沿河、城乡结合部和背街背巷环境卫生治理,严厉打击私卸乱倒等行为。加快整治城区铁路沿线环境,拆除环线30米范围内危旧房。全面清理户外牌匾广告,打造示范街路300条(段)。加大对流动商贩、马路市场和摊区的整治,市场摊区总量压缩到120个。强化建筑垃圾封闭运行管理,严格查处私建滥建行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改造建设主题公园5个、市民休闲健身广场50个、居民庭院500个、环保宜居社区50个,对城区内40万平方米裸露地实施覆盖。发挥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强化“门前四包”监督检查。加快数字城管建设,重点完成43个街道办事处三级网络系统连接。加强交通环境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营运,重点整治火车站等窗口地区客运秩序,取缔大专院校等周边非法营运集结点,辟建停车泊位1.2万个。建设城市景观路,对会展旅游线路沿途破旧房屋实施拆除整饰,将中山路、机场迎宾路改造成标志性景观大道。整治沿江城区段环境,美化亮化部分公园、广场、建筑和友谊路、经纬街等78条主干街路以及火车站、霁虹广场等20处景观节点,真正让哈尔滨美起来、靓起来。
(五)全方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继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哈轴集团等重点企业战略重组,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继续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农村产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试点,活化农村资本40亿元;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00个,示范社增加到100个;积极化解乡村债务。继续加快推进财政、投融资以及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和供水、供热、供气等公用公益事业市场化改革。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6大领域、10个部门推行大部制,将政府机构由49个撤并为42个。
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落实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强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性信用担保等作用,积极争取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实施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工程,新建市级以上中小企业创业基地3个,创办中小企业5000户,确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明显高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大范围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与中东、非洲、东盟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大规模培育骨干出口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重点发展大宗贸易。完成服务外包核心园区建设,力争软件服务外包收入增长30%以上。围绕对俄经贸适应性战略调整,加快对俄出口加工区建设,鼓励技术引进和双向投资,打造全省对俄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围绕科技创新城、工业新城、老城改造、产业园区建设,谋划一批产业和区域开发项目,推广商业地产、集群式招商模式,利用“哈洽会”等经贸平台,扩大招商引资,力争使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实现新跨跃。继续扩大与国内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力争项目签约和引进资金实现新突破。
(六)全心全意改善和保障民生,着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群众
持续抓好惠民行动。公共财政继续向民生倾斜,全年安排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公共服务等10大方面、60个惠民项目。
加快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抓住国家支持棚户区改造的有利时机,将改造范围外延至绕城高速以内,围绕三年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1134万平方米改造目标,重点实施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三马”地区综合改造、城建重点项目关联棚户区改造、棚改项目回迁和保障性住房建设5项工程,今年拆迁改造345万平方米,建设总规模465万平方米,回迁1万户以上。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规范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新增廉租住房受益户3000户,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20万平方米,对1000户困难家庭实行购房货币补贴。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场硬仗,也是一项最大的惠民工程,无论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扭住不放,办得实而又实、好上加好。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全市创业活动指数达20%,带动就业比例达1:6,新增创业企业1.5万户、个体工商户3万户,新增企业存续1年以上的比例达到70%。加快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实训基地、农民工就业援助中心和工伤康复中心筹建步伐。强化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援助服务。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实行就业需求导向型培训。全市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和“一十百千”农民增收计划,培训农民工2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28万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善扩面责任目标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努力探索将企事业长期临时工和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办法,统筹解决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提高城镇职工医疗支付限额,降低乙类药品自付比例,扩大医疗保险统筹金支付范围,支付比例达到75%以上。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社会救助能力建设,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开通社会救助网络系统。建立申请低保待遇人员收入比对机制,统筹做好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及动态管理工作,城乡低保标准平均提高10%。创建25个国家级标准减灾示范社区,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普遍实行区、县(市)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大力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建成20所农村敬老服务中心,建设占地10万平方米、1000张床位的失能老人护养院。完成儿童福利院等工程建设。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50%。完成40个社区公益用房示范项目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启动50%。完成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建设各项任务。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搞好新区配套学校和寄宿制学校规划建设。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6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1000名特殊教育学校学生、3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3万名家庭困难农民工子女提供生活补助。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市轻工学校和市幼儿师范高等学校。办好学前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50元。装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0个。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规范化村卫生所600个。继续实施“城市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在30%的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到70%和30%。开展“健康哈尔滨”活动。推进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和救治能力。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群众性文化事业。推进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及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国有文艺演出团体改革和演艺资源重组。办好第30届“哈夏音乐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安装健身路径1300件(套)。
(七)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动,带动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基础设施达标城市建设。深入实施提升市民文明素质3年培训计划,深化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军警民共建共育活动,加强“文明创建合作区”建设,不断探索“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新途径。
强化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高效率、高质量地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机制,坚持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依法开展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大力推进农村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府立法,完善与国家法律相配套的地方政府规章体系。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运行机制,提高政府解决行政争议的公信力。推进“法律六进”活动,搞好“五五”普法检查验收。
强化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哈尔滨”创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天眼工程”二期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完善大情报体系。严厉打击涉黑、涉恶暴力犯罪、经济犯罪和侵财犯罪。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监管。强化隐蔽战线斗争。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责任追究,严防各类事故发生。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以两级信访服务中心为载体的信访工作新机制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提高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八)狠抓政府自身建设,确保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决清除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开展“作风效能建设年”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广大公务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市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引领发展、检验工作。把超越自我、从严治政的要求贯穿政府自身建设全过程,下最大决心、用更大力度,对执政理念、工作作风、管理机制等方面与跨越赶超要求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进行彻底整改,在对照自查中认清差距,在弃旧图新中超越自我,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更好地担负起推动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重任。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提高政府执行力。面对空前繁重的攻坚任务和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节奏,做到说了算、定了办、马上干,干就干好。围绕解决跨部门、跨层级推进工作难问题,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杜绝相互掣肘、互为门槛、推诿扯皮等内耗现象。持续推进会议、文件、出国、临时机构和办公经费“五减半”,着力革除文山会海、繁文缛节等行政弊端,让广大公务员把主要精力用在谋发展、抓落实上。全面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把发展目标和任务细化分解,层层对标签状,层层落实责任,层层考核奖惩,用严明的责任机制保障工作落实,用有力的约束机制推动自我超越。
继续推进流程再造,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率。按照“项目建设提速年”要求,大力解决审批环节多、耗时长、“体外循环”和法律规定之外附加条件等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推动行政审批大提速。严格执行审批限时办结、超时默许等承诺制度,尽快建立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查办、惩处机制,着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执行决策变形走样等突出问题,在哈尔滨政府各系统掀起一场有错必纠、有责必究的问责“风暴”。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干净干事的公务员队伍。越是在大发展的时候,越要毫不放松地抓好廉政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公务员自觉追求正派政绩,牢固树立干净干事的廉洁观念。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监管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重拳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启动廉政巡查制度,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特别要加大对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和全程监察,以更强有力的手段为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保驾护航。严肃查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都严惩不贷,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的起步之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