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我国旅游金融行业产业链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
2017年我国旅游金融行业产业链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
(2018.01.12)
1、旅游金融服务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针对下游消费者用户和上游供应链厂商不同类型的需求,按照行前、行中和行后可以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
(1)对于消费者用户:出行前的个人理财(理财需求)、分期付款(资金需求)、资产证明(签证需求)、外汇兑换(汇兑需求),行程中的个人保险(保障需求),以及行程结束后的购物退税(退税需求)和结算服务(还款需求)。
(2)对于供应链厂商:企业理财(理财需求)、供应链融资(资金需求)、征信资料(征信需求)、企业保险(保障需求)和结算服务(回款需求)。
旅游金融市场需求和对应服务产品
从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发展旅游金融业务的核心要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大型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通过横向并购整合,规模提升,这些企业掌握大量客户资源,拥有完善的信息,和大量沉淀资金;
(2)产业链上游供应商轻资产运营,融资需求大、成本高,下游小代理商面对账期压力,亦有较大的融资需求;
(3)以出境游为代表的下游消费客单价较高,相当比例的个人消费者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旅游消费金融需求比较强烈;
(4)产业链整体效率存在提升空间。
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典型参与者
考虑到出境游作为消费者和供应商资金压力最大、旅游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子行业,我们分别从三个角度介绍旅游金融的业态模式:(1)零售/批发商服务上下游提升产业影响力;(2)大型代理商通过预付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3)下游消费者参与融资实现多方共赢。
基于出境游产业链的旅游金融要素分布
2、零售/批发商:服务上下游提升影响力
批发商、零售商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采购资源扩大产业链影响力。中游(批发商或是大型零售商)具有强大的渠道力,并且能以输送客流、会员共享等方式为条件,进一步提高自己对上游资源(景区、酒店、餐饮、交通)的议价能力,在向上游资源采购机票、酒店、专车、地界服务等产品时推广自己的支付系统,形成完整的资源采购和支付闭合平台,丰富产品类别,在产业链上游建立影响力。
批发商、零售商为资源端提供融资等服务可以促进创新产品落地。上游连接着大量中小型地接社公司,这些地接社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现金流来完成资金滚动,但是由于利润较低,轻资产运营,融资能力不足,业务的发展受制于资金流规模的限制。批发商和零售商通过长期频繁的业务合作往来,能够对其资信状况、业务体量有相对客观和真实的了解,基于这些信息提供资金支持、融资租赁服务,帮助开发优秀的旅游产品、实现产品创意,成为整条产业链的资金入口。
零售商向消费者提供后付产品有助于挖掘潜在需求。零售商依托于 C 端渠道力,还可以展开面向消费者的各类金融业务。比如途牛分期等“先游后付”的产品,主要是为了解决消费者在出境游中面临的资金紧缺问题。类似的对信用良好的消费者推出小额贷款或是延后支付的产品,将会吸引更多消费者积极购买旅游商品。
中游向上下游企业、个人用户开展多项金融服务
3、大型代理商:预付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
资金垫付和账期问题导致供应商面临比较沉重的资金压力。供应商一边面对上游资源需要垫付的保证金,另一边要面对代理商结算周期较长,资金压力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力较强的代理商可以向供应商提供账期优惠,缓解供应商短期资金周转难题。大型代理商通过对供应商提供预付模式,谋求获得更优质的产品。比如旅游百事通对上游供应商提供的“预付宝”,预付一定的未来团款从而缓解供应商短期的资金短缺。“预付宝”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而是通过这样的“合作”,把更优质的产品纳入自己的代理体系中。大数据技术为代理商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控制:基于平台商产生的大量历史交易数据,旅游百事通可以大概测算出该供应商未来几个 6 月在旅游百事通的交易量,从而实现预付款不会超出未来的预期交易额。
大型代理商对供应商提供预付模式以期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机票代理产业链同样具有提供旅游金融服务的潜质。机票的大型代理商不同于出境游产业链中的代理商:(1)其下游存在着更为分散,规模更小的小型代理商(类似消费者之于零售商的地位);(2)上游资源相对标准稳定,对中游可提供的金融类业务需求不高。因此其金融环节主要向下延伸。通过建立在线代理商数据库,从而产生大量的支付信息,有利于帮助大型代理商判断下游小代理商的偿付能力、业务状况、经营规模,向资信状况良好的小代理商推出延后支付,收取利息。甚至,可以以业务合作的方式向优秀的小代理提供现金流的支持,为它们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发展资金,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在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团队建设,产业资源整合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协助。
4、下游消费者:参与融资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 B2B 旅游产品平台的兴起,大型零售商向面 上整合目的地资源,实现目的地直面 C 端的格局。由此,目的地资源借助线上平台打通 C 端,零售商可以发挥产品数量和种类的优势,在线上平台提供行前预订和行中消费的预付/支付功能,给消费者更多支付时间点和支付方式的选择,并以支付业务为入口,大力向上拓展旅游金融业务。我们认为未来消费者有望成为资金的来源,以零售商平台为媒介,帮助整个产业链中的每个参与者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上游资源和地接社的产品开发、零售商的规模扩张和消费者先玩后付的预支旅行,都可以通过旅游零售商这个平台来进行自由活跃的融资。
消费者成为资金来源,以零售商媒介帮助产业链每个参与者 以消费者为资金来源可以实现两种商业模式:
(1)消费者以预付、购买保险或其他金融产品的方式,通过支付平台,将资金汇集到零售商。2015 年以来已有许多旅游产品零售商、代理商开始涉足金融,携程、去啊、去哪儿、途牛、凯撒旅游等在 2015 年上半年发售近10 款旅游金融产品。旅游行业具有很分明的季节性周期变化,预约淡季消费可以平滑批发零售商乃至上游地接、景区酒店的淡旺季收入差,减少整个产业链的收入波动性。
2015 年产业链参与者开始涉足金融
(2)零售商将上游资源、地接社的开发项目打包为投资产品,以 P2P 的模式向消费者发售理财产品。优秀的地接社项目往往缺乏开发资金,出色的零售商也可能面临规模扩张的资金约束,除了可以将自有资金或是消费者购买旅游金融产品所募得的资金,投放于这些 收益前景良好的项目中,还可以搭建一个类似 P2P平台的媒介,让融资和投资需求在线上自由匹配,让消费者变成投资人。这类产品可以包括:众筹旅游线路开发、众筹邮轮、海岛租赁、包机、别墅包租等等。
让消费者从产品的启动期参与整个环节对产品设计好处 明显。除了能汇集项目开发资金外,还可以以意见众筹和开放式的消费者头脑风暴来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环节,提高消费者在过程中的参与感,在这之后还可以协助上游景区、酒店或者地接社进行具体操作,满足和实现消费者对于一款旅游产品的想象。在建立了详实的信用备案后,零售商甚至可以鼓励消费者之间交互式的个人旅游贷款,最终实现整条产业链上资金的自由流动。
零售商打包投资产品,以P2P模式向消费者发售融资产品
5、发展趋势:打造资金闭环,提升风控能力
(1)旅游金融企业将从打造服务闭环向构建资金闭环发展。所谓服务闭环,例如互联网保险成为了各大厂商打造一站式旅游金融服务平台的热点领域。例如途牛金服就已经获得保险经纪牌照,并推出了包含旅游意外险、旅程取消险,以及万能险等产品,充分满足旅游用户在风险保障方面的各种需求。
资金闭环则能够实现更高服务效率,提升旅游金融服务商的平台影响力。目前,旅游金融服务厂商所提供的服务大多基于自有资金;产品则多是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的相关产品。我们预计未来各家厂商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众筹等创新金融手段,直接对接旅游用户及供应商在资金与理财方面的需求,形成自身体系内的资金闭环,典型如多彩投的众筹模式。
从服务闭环走向资金闭环
(2)基于征信体系的风控体系构建将成为旅游金融服务商的重要竞争力。无论是拥有雄厚实力的传统旅游集团,还是新晋崛起的在线旅游巨头,抑或是自有生态体系的互联网公司,金融产品背后的风险控制,是制约互联网旅游金融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支付、消费金融、保险、征信等细分领域日趋成熟,为互联网旅游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业务支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带动个人征信体系不断发展,为旅游金融服务厂商规避相应风险,提供了技术保障。伴随征信系统的逐渐完善,旅游金融的发展也将更加规范,发展步伐也更快。
基于征信体系的旅游金融风控机制
第二篇:2018年我国黄金珠宝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
2018年我国黄金珠宝行业综合发展
态势图文分析
(2018.04.25)
一、珠宝行业:三年调整期已过,步入新一轮复苏周期,中长期景气度无忧
2016年国内珠宝消费规模达到6654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珠宝消费市场。回望过去,国内珠宝行业经历了03-13年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期间,限额以上金银珠宝零售额复合增速高达33.65%,远超期间社零复合增速16.12%。2013年4月全球黄金价格大幅下跌引发大妈抢金潮,随后两年金价持续走低,叠加经济增速下行、反腐、房价高企等因素,黄金珠宝行业迎来近三年的调整期,14-16年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分别为0.5%、3.2%和-2.4%。随着经济和金价的逐渐启稳、房价平稳回落,珠宝行业从2016年9月开始见底回升,2017年延续平稳增长,全年限额以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6%,步入新一轮复苏周期。
短期来看,三年调整期已过,黄金饰品作为国内居民投资保值渠道的重要性已经明显回落,逐渐回归消费需求(婚庆、节假、日常佩戴等),金价扰动、房价快速上涨对珠宝消费挤出等负面因素减弱。与此同时,房产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增强居民高端消费的意愿和能力,珠宝市场有望延续回暖趋势,尤其是中高端、奢侈品珠宝,复苏弹性更为显著。Pandora 1H17在内地销售同比大幅增长104%;Tiffany在亚太地区(除日本)的销售额从3Q16恢复正增长(3.8%)并持续至3Q17;周大福从4Q16在内地销售额恢复正增长(7%),17年1-3Q加速回暖,内地销售增速分别为17%、16%和15%。
国内珠宝消费规模超6500亿,位居全球第一
限额以上珠宝零售额()
2016年至今限额以上珠宝零售额(月度)更新到最新
房价快速上涨对珠宝消费表现为挤出效应,温和上涨则表现为财富效
应
根据消费者需求分析报告显示,当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时,对珠宝、名表、服装等品类的消费需求进入旺盛阶段。以美国为例,1969年至1987年,美国的人均GDP处于5000-20000美元,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珠宝销售额以及珠宝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持续提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8000元,一二线城市人均GDP均超过17000美元(在2012年就已全面超过5000美元),58个三线城市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三线城市总计61个),超过一半的四线城市正密集跨越5000美元门槛。其中,三、四线城市由于房 4 价收入比相对较低,可支配收入较一、二线城市差距缩小,未来有望成为珠宝市场主要的增长动力。
1996-2016年中国的结婚登记人数与结婚率
2016年我国的人口各年龄段的比例 一至四线城市 2011-2015人均 GDP(人民币)
中国一至三线城市房价收入比 三、四线城市密集跨越人均GDP5000美元的门槛
二、品类格局:消费结构变迁导致品类分化,钻石镶嵌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相比欧美国家常态化的珠宝佩戴和消费习惯,国内珠宝市场仍以婚庆消费为主导,且出于传统观念和保值升值的投资性考虑,黄金饰品在国内珠宝市场占主导地位。但近些年,行业呈现品类分化加剧,黄金首饰消费增速显著放缓,占比从2006年的60%+下降至2016年的47%,即使在14-16年的行业调整期,钻石镶嵌每年仍维持正增长,消费占比持续提升至20%,但和国际市场48%的钻石消费市占率相比,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16年国内钻石镶嵌消费规模为1325亿 7(YoY+5.9%),随着行业步入新一轮复苏周期,消费群体年轻化和三四线消费升级两方面因素将推动钻石镶嵌景气度持续向上。
国内钻石镶嵌销售规模及增速
国内原钻进口交易规模及增速
1、新世代消费者成为主力军,相较黄金,更偏好时尚感、设计感强的钻石镶嵌品类
2、三四线消费升级,钻石镶嵌的婚庆需求和渗透率持续提升
棚改货币化进程加快
三、竞争格局:黄金首饰集中度高,钻石镶嵌区域割据明显
1、黄金品类集中度高,龙头公司竞争优势显著
黄金首饰市场集中度很高,CR5高达30.91%,老凤祥、周大福以其渠道和品牌的显著优势,以2016年为统计口径,测算老凤祥和周大福的黄金首饰销售额分别为257亿和232亿,在黄金首饰市场分 别获得8.96%和7.2%的市占率。14-16年行业调整期,周大福(内地)和老凤祥的收入复合增速分别为-9.6%和3.2%,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17年上半年,周大福(内地)和老凤祥收入增速分别为15.0%和13.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表现更强的业绩弹性。
国内主要珠宝品牌收入增速
2、钻石镶嵌区域割据明显,品牌全国化扩张时代已经到来
相较黄金,钻石品牌渠道扩张速度相对缓慢且区域割据明显的主要原因是:(1)钻石品类周转率和标准化程度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但投入门槛更高,导致门店和区域扩张相对缓慢;(2)钻石消费频次低、价格门槛更高,导致过去低线城市渠道下沉难度较大。十年 10 前,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钻石消费需求低,钻石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专营钻石的门店难以打开低线市场。
如今随着低线城市、年轻群体消费能力和钻石需求的提升,钻石镶嵌景气度有望持续回暖,品牌异地扩张的市场环境也在逐渐向好,综合竞争力强的钻石品牌有望脱颖而出,率先突破区域壁垒,实现全国化扩张。
当前国内珠宝市场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形象模糊、缺乏工艺特色、大打价格战等问题,随着渠道扩张红利接近尾声,行业竞争已经逐渐从门店“跑马圈地”,转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渠道、上游资源、资金、精细化运营等全方位竞争。在黄金首饰领域,周大福、老凤祥等龙头公司竞争优势凸显,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资金实力薄弱、品牌形象模糊、产品缺乏特色的小珠宝企业将面临淘汰。在钻石镶嵌领域,综合竞争力强的钻石品牌有望加速实现跨区域扩张,成为全国性品牌,提升行业集中度。
第三篇: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报告
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报告
(2018.04.22)
一、行业发展概况
医疗器械行业是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其产品的研发、制造涉及生物医学、制造工程学、材料科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医疗器械行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人体健康安全,颇受各国家或地区的重视。
1、全球医疗器械行业规模增长稳定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整体呈稳步增长态势,市场规模预计由 2015 年约 3,710 亿美元增长到 2022 年预计约 5,30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5.23%。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
就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分布情况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器械产业起步早,居民的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对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及服务要求较高,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增长稳定。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医疗保健系统改善空间较大,潜在市场广阔;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水平相对较快,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中东及阿拉伯国家本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相对较少,医疗器械的进口需求较大,是全球医疗器械重要的新兴市场。
2、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老龄化程度提高以及人民群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的医 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之一。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从 2007 年的 535亿元增长至 2016 年的 3,7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23.97%,大幅超过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平均增速。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
就我国医疗器械的市场分布来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三大区域已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区,其医疗器械总产值及销售额之和约占全国总量的 80%以上。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是产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活跃、地区特色明显,南京的微波、射频肿瘤消融治疗、苏州的眼科设备等均较为突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提升
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由 2002 年的 7.30%增长至 2015 年的 10.50%,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稳步上升趋势。老年人口患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是医疗器械的重要使用群体,我国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
(2)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增长
2014 年、2015 年和 2016 年,我国对医疗卫生的公共财政支出分别为 10,176.81 亿元、11,953.18 亿元和 13,158.77,增幅分别为 22.91%、17.46%和 10.09%。我国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利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3)医保体系的健全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化,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制度覆盖率超过 95%,更全面的医疗保障推动了就诊人数的增长。2016 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 79.3 亿人次,比 2015 年增加 2.4 亿人次,增长比例为 3.1%。
(4)医疗消费结构调整
医药和医疗器械是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板块。发达国家的医药和医疗器械销售额相近,但我国医疗器械销售额仅约为医药销售额的三分之一,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呈现“轻器械、重药品”的状况3。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力争到 2017 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 30%左右。药械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市场准入壁垒
各国家或地区一般对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与使用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以防范医疗风险。我国按照风险程度将医疗器械分为三个类别,对于生产、经营风险较高的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严格的许可与监管制度。此外,高值医用耗材一般需要经过招投标进行集中采购,产品中标后方可销售至医院。国外主要市场对进口医疗器械同样制定了严格的监管制度,产品进入其市场需首先满足市场准入要求。医疗器械产品获得国内外市场的准入许可,需要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监管政策的理解等方面有较为深厚的积累,市场进入壁垒较高。
2、品牌壁垒
医疗器械品牌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其质量水平,使用者在做选择时,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产品较受青睐,品牌形象已成为生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知名的医疗器械品牌往往需要在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长期的投入,行业新进企业一般难以在短时间内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行业品牌壁垒较高。
3、市场渠道壁垒
医疗器械产品销售具有市场区域广、专业性高、客户分散等特点,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以经销为主的销售模式。在经销模式下,公司需要建立起稳定且庞大的经销商体系以覆盖更多的市场区域。同时,经销商除需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营销能力外,还需具备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协助医务工作者解决产品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经销商基本已经和先期进入的企业开展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完善的经销渠道。
4、研发与人才壁垒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临床需求的多样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需要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及设计理念,为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人性化、性能优的产品。而稳定的生产工艺及突出的研发能力需要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同时,专业的人才团队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行业研发与人才壁垒较高。
三、市场供求情况及变动原因
医疗器械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城镇化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居民卫生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药械市场结构的调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政府方面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制度,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此外,医疗器械较之其他消费品,价格弹性低、需求稳定,不易受突发性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公司所处行业的产销率情况良好,是一个具有良好增长前景的朝阳产业。
四、行业利润水平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利润水平的变动受到行业发展水平、企业研发实力、产品性能、品牌知名度、上游原材料价格变动以及企业自身经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研发实力强、行业知名度高的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及较高的利润水平,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的利润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医疗器械产品的价格在科技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呈下降趋势,因此推进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将成为优势企业保持较高利润水平的重要措施。从长期来看,在医保制度逐步健全、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行业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人 7 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医疗器械行业未来较长时间内都将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五部委于 2011 年颁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中将“微创手术及介入治疗设备”及“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新型诊疗设备”列入第 28 项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设备目录下,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国务院于 2013 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国务院于 2015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指出优先办理拥有产品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并将部分医疗器械注册审批职责由国家药监局下放至省级药监局。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政策支持,有效促进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
(2)行业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健全、完善的监管制度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2000 年 1 月,国务院颁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并先后多次修订,推动了行业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同时,国家药监局出台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等一系列行业监督管理办法,促进了医疗器械行业规范、有序、高效发展,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团队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3)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近年来我国医疗市场需求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伴随着消化道、呼吸道等慢性疾病以及癌症的高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显著提升。上述变化导致近年来我国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次数不断增加,推动了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4)进口替代带动行业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政府的政策支持促进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自主研发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竞争力的优秀民族企业。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虽与国外著名企业之间仍存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差距,但差距正逐渐缩小。国内生产企业相较于国外企业生产成本优势明显,产品定价相对较低,在技术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的情况下,国产医疗器械正加速替代进口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份额,并逐渐渗透到高端市场。
(5)政策推动耗材一次性使用
2014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650 号)规定,医疗器械使用单位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或者未按照规定销毁使用过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违反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该政策的推行将推动医院采购数量增加,行业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2、不利因素
(1)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国内生产企业虽经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较于国外大型企业,对于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研发投入相对较小,行业趋势性产品及创新型产品的研发能力较弱,国内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及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2)人力成本上升趋势明显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阶段,企业的人力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2014 年、2015 年及 2016 年我国制造业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为 35,653 元、38,948 元和 42,115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8.69%。全国各省市亦连续出台最低工资标准,2014 年、2015 年及 2016 年,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 1,480 元、1,630 元和 1,770 元,2015 年和 2016 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0.14%和 8.59%。人力成本上升趋势较为明显。
六、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及对本行业的影响
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与上下游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司所处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医疗器械零部件制造等行业,下游是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机构。
1、上游行业发展状况及对本行业的影响
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医疗器械零部件制造等行业,上游行业的生产工艺水平、生产能力直接影响到原材料供应的质量及规模,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影响。生物医学材料行业能够为公司提供所需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医用包装材料,主要包括硅胶、医用包装袋等原材料; 金属材料行业能为公司提供所需的镍钛丝、钢丝绳等原材料;医疗器械零配件行业能够为公司提供所需的钳头、弹簧管、注塑件等产品零部件。随着行业上游生产工艺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性能更好、更安全的原材料及零配件的成功研发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下游行业发展对本行业的影响
医疗器械的直接使用者是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工作者,最终用户是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公司所处行业的下游是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机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及体制相对完善,医疗卫生消费市场规模大且相对稳定。而新兴发展经济体人口规模庞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是行业未来保持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是人口大国,医疗卫生潜在消费需求巨大,是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促进了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2018年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市场综合发展态势分析报告
2018年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市场综合发展态势分析报告
(2018.09.14)
一、行业发展及供求概况
1、行业发展概况
(1)国外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发展历程
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机械式停车设备较早的国家有日本、德国、韩国等,在机械式停车设备技术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台湾地区的机械式停车设备业也通过技术引进并逐步自主研发的方式,得到了蓬勃发展。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缺乏,人口密度高,其机械式停车设备发展起步早、种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研发经验丰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发机械式停车设备,90年代初,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械式停车设备得到高速发展,品种从单一种类发展为多种型式,机械式停车设备也超出了单纯用于停车的功能,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具有较强实用性、观赏性和经济开发价值的城市建筑。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机械式停车设备,80年代为引进阶段,从日本引进相关技术和产品; 90年代为使用阶段,各种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得到了普遍的开发和利用,年递增速度达到30%; 2000年至今为发展阶段,各种自动化停车设备发展迅速。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从事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开发和生产也比较早,大型平面移动类立体车库发展较好,技术较为先进。
(2)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自主开发阶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机械式停车设备的研发和使用,1988年在北京建成第一座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此阶段主要是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开发设计,产品技术不成熟,产品种类单一。第二阶段为技术引进阶段。90年代开始,国内厂家开始与国外停车设备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引进国外的产品技术进行生产,产品种类逐渐丰富:1991年首座垂直循环类机械式停车设备在北京建成,1997年首座垂直升降类及首座多层循环类停车设备分别在上海和天津建成,1998年首座巷道堆垛类停车设备在深圳建成,2001年首座平面移动类停车设备在大连建成。第三阶段是吸收与创新阶段。2003年以后,各企业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开始对引进的技术结合国内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改造与创新,走上自主开发的道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左右,并具备出口能 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停车设备行业发展迅猛,2011年,全国机械式停车设备累计泊位数突破100万个,2013年突破200万个,2015年突破300万个,2016年突破400万个,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3)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90年代引进国外技术和2003年以来的自主研发阶段,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共262个城市新建车库,新建车库项目2,215个,同比增长6.5%;新增机械式停车设备泊位数728,643个,同比增长18%;国内销售总额(包括汽车专用升降机)1,333,386.84万元,同比增长20.2%。
从产品类别上看,绝大部分新增机械式停车设备泊位为升降横移类(PSH),占86.29%,和2015年基本持平;其次是平面移动类(PPY),占5.28%;简易升降类(PJS)占4.92%;垂直升降类(PCS)占1.97%;巷道堆垛类(PXD)占1.09%;垂直循环类(PCX)占0.36%,多层循环类(PDX)占0.09%。
从使用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客户类型上看,住宅小区类客户占比最高,其次是公共配套类客户及单位自用类客户。2016年住宅小区配建车库新建泊位442,020个,同比增长14.5%,占当年新增泊位总数 的60.7%。住宅小区配建车库采用最多的库型是升降横移类(PSH),共有398,397个泊位,占小区泊位总数的90.1%,其次是简易升降类(PJS),共有24,746个泊位,占小区泊位总数的5.6%。公共配套车库新建泊位201,858个,占泊位总数的27.7%,同比增长37.2%。公共配套车库采用最多的库型是升降横移类(PSH),共有157,015个泊位,占公共配套泊位总数的77.8%,其次是平面移动类(PPY),共有22,470个泊位,占公共配套泊位总数的11.1%。单位自用车库新建泊位84,765个,占泊位总数的11.6%,同比增长0.7%。单位自用车库采用最多的库型是升降横移类(PSH),共有泊位72,869个,占自用泊位总数的86.0%;其次是平面移动类(PPY),共有4,572个泊位,占自用泊位总数的5.4%。
(4)机械式停车设备出口情况
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起步较早,停车设备制造企业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起步较晚,停车设备制造企业技术积累相对不足,产品相对国外品牌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我国目前整体出口规模较小。2016年,我国出口项目107个,出口泊位22,995个,出口总额为58,231.45万元,占当年行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不足5%。
2、我国机械停车设备市场需求情况 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汽车产销量、土地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1)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7.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2016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6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1万亿元,同比增长6.7%。201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同比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同比增长8.2%。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我国汽车行业及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
(2)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停车位供需缺口巨大
2016我国汽车产量达2,811.88万辆,较2015年增长14.76%;从汽车销量情况看,2016我国汽车销量为2,802.82万辆,较2015年增长13.95%8。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位。从机动车保有量来看,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不断提升,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也迅速增长。截至2016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9亿辆,其中汽车1.94亿辆,新注册登记的汽车达2,752万辆,保有 量净增2,212万辆,均为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截至2015年底,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10辆左右,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汽车产业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根据国际城市建设经验,停车泊位数应达到车辆保有量的1.1-1.3倍,按照1.1的最低比率计算,仅2016年,我国停车泊位数理论上就应该同步新增2,400个,然而,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平均比例仅约为1: 0.8,中小城市仅约为1: 0.5,我国停车位建设速度与汽车保有量增速严重不匹配,未来我国将面临持续的停车位建设需求。
(3)土地资源紧缺,催生机械式停车设备需求
2013年以来,全国土地供应面积以及土地规划建筑面积连续三年下滑,2016年,全国土地供应面积为5.97亿平方米,同比下滑8.15%,全国土地规划建筑面积为11.3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6.99%。传统平面停车位占地面积大,征地范围广,同时还涉及主体及土建工程,造价很高。而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形势对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平面停车位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需要,在此背景下,机械式停车设备相对于传统停车位而言具有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率高、造价较低、自动化泊车与取车更为便捷等优点,成为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未来拥有足够的市场空间。(4)住宅小区停车位需求稳定,公共配套停车位建设异军突起
2011-2016年,我国住宅平均竣工面积为80,282.67万平米,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对在新建住宅与停车位的配备比例要求为每百平米配备1个车位,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2个车位,这就意味着每套住房应配备1个车位以上,仅靠传统平面车位建设,很难满足车位配比指标,机械式停车设备成为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住宅建设规模的持续增长,为机械式停车设备带了稳定需求。与此同时,近年来,为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城市公共配套停车位建设,机械式停车设备等集约化停车设施以占地少、建设方便、运营高效的特点,能较好地满足交通枢纽、居住区、商业区、医院、旅游景区等为代表的公共场所的停车需求,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2011到2016年,公共配套类机械式停车设备新增泊位数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3.08%,2016年新增泊位达到201,858个10,保持了高速增长。
3、停车产业运营市场分析
(1)停车产业运营管理行业现状
停车产业运营管理行业处于公司所处产业链的下游,一直以来,行业发展较为缓慢。一方面,停车产业运营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对配备机械式停车设备的停车场而言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停车场前期投资成本较高,停车产业运营回报期较长,对参与方的资金实力要求 较高。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停车产业运营管理市场存在以下不足:缺乏专业化管理,散而乱;智能化水平低,以人工收费为主;停车体验差,停车成本高等。
(2)行业机会及市场潜力
1)国家产业政策推动
自201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城市停车场建设及运营,这些政策着重于明确建设重点、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创新改革投融资模式等方面。尤其以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最具代表性,该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建设机械式停车设备等集约化停车设施,鼓励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停车设施,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投入公共资源产权,与社会资本共同开发建设,采用放弃一定时期的收益权等形式保障社会资本的收益。以上产业政策,表明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公共停车产业运营管理领域的态度逐渐明晰,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市场空间
停车产业运营管理行业市场空间潜力巨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为1.94亿辆,较2015年增长12.79%,过去五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84%。按照主要城市每辆车年平均停车成本按照 3,000元估算,则截至2016年,整个停车行业收入在6,000亿元左右。
3)行业竞争状况
目前停车产业运营管理参与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则是以发行人为代表的具备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停车设备制造商;另一类则是不从事停车设备制造,仅提供停车产业运营服务的企业。从实际情况来看,前者更具备竞争优势。一方面这些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具备了品牌效应、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及维修保养经验;另一方面停车设备制造商常年与停车场所有者及行业管理部门接触,借助沉淀来的客户和渠道资源,相对更容易切入停车产业运营领域,获取客户成本更低。因此,具备品牌和资金实力的机械式停车设备厂商进入停车产业运营领域顺理成章;同时,未来以停车场作为平台,可延伸到停车大数据、加油、保险等商业增值空间。
二、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
2015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了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从融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比较大的扶持 力度,充分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以期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切实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2015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提出积极引导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运营,降低停车设施建设运营主体和投资规模的准入标准,简化投资建设、经营手续办理程序,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停车设施的收费。2016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及用地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合理配置停车设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2)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化水平不断加速,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保持较高水平。机械式停车设备作为特种设备,主要运用于房地产业、商业服务区域以及交通枢纽等领域,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我国良好的国民经济形势以及不断提高的城市化水平为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3)国内市场不断增加的停车位需求 2016年,我国汽车年销量达到2,802.82万辆,同比增长13.95%。相对于持续增长的汽车销量,2016年我国新增停车位仅约为540万个11,即使以1: 1 的配比计算,仍旧远低于新增汽车带来的停车位需求。相比传统停车设施,机械式立体车库无论是在土地利用效率还是在运营模式开发上,都具有更大的提升潜力。
2、不利因素
(1)产品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
近几年新增机械式停车位中升降横移类产品(PSH)占到新增泊位总数的80%以上,一方面,该类产品技术应用相对成熟,利润空间较小;另一方面会使得产品结构单一的企业大量涌入,加大市场价格竞争程度,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从日本等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机械式停车设备会经历一个智能化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我国机械式停车设备的产品结构尚不完善,产品智能化水平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2)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机械式停车设备制造企业数量增长迅速,根据中国重机协会停车设备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取得机械式停车设备制造许可的企业总数已经超过500家,2016年新增的取证企业超过100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伴随着城市停车位需求的快速增加,大量的企业进入立体车库行业,尤其是市场占比最高的升降横移类机械式停车设备,存在同质化竞争过度的风险。
(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及对本行业的影响
上游产业对机械停车设备行业的影响主要在成本方面,原材料(钢铁冶炼行业)成本的升降直接关系到机械停车设备产品制造成本的变化,从而影响机械停车设备产品价格的变化。机械式停车设备制造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关键,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下游客户使用产品的体验。机械式停车设备行业下游主要为机械式停车设备的终端用户。随着政策逐步落实,下游客户以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大型房地产为主体,用户体验和服务成为核心因素,行业向具备品牌、资金优势的企业会进一步扩大自身优势。停车产业运营服务的下游为广大停 车需求的车主,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下游客户规模将日益扩大,停车产业运营服务行业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第五篇:2017年我国军工行业综合发展态势图文分析报告[小编推荐]
2017年我国军工行业综合发展态势
图文分析报告
(2018.09.13)
一、国防投入稳步增长,军工装备升级加快
1、我国国防投入保持平稳增长
我国国防预算2017年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7.0%。近10年来,中国国防费占GDP的比重平均约为1.3%,低于世界军费开支占全球GDP2.4%的平均水平,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军费将与GDP增速同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与保障国防安全,以及武器装备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将推动国防投入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美国和中国军费开支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位。2017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2018年7000亿美元的国防支出法案,同比增长约13%,其中约6340亿美元用于国防部军购等基本开支。2016年,我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为1.3%,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处于较低的水平。
2、军队规模结构优化,海空军装备需求上升
2013 年11 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军队体制编制明确改革方向,要求“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国防经费未来将进一步向海、空军等重点军兵种倾斜。201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发布,提出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中国海军推进战略转型。空军是中国的战略军种,空军提出将按照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要求,加快实现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构建适应信息化作战需要的空天防御力量体系。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在全球主要国家中,美国军用飞机总数为13762架,俄罗斯为3794架,中国为2955架,美国战斗机、武装直升机等机型的数量均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军用飞机的升级换代将加快, 歼-20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武直-20等新机型已成功研发。歼-20是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一款单座双发动机并具备高隐身性、高机动性的第五代战斗机;运-20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战略军用大型运输机,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装备数量、技术水平和运载效能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战略空军”能力的重要标志。2017年11月,空军发言人表示,歼-20、运-20已列装部队并已开展编队训练。
在航空母舰(包括准航母)排行榜中,美国拥有19艘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2017年4月,中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在国产新型航母建造完成并入列后,中国将拥有2艘航母。通常一个航母战斗群的标准编制为:1艘航空母舰、2艘导弹巡洋舰、4艘导弹驱逐舰、1艘护卫舰、1至2艘攻击型核潜艇和1艘供应舰。
全球主要国家航母数量(包括准航母)单位:艘 2017年,美国、俄罗斯、中国的海军舰艇总数分别为415、352、714艘。美国海军舰艇以大型舰艇为主;中国海军大型舰艇相对较少,海军舰艇未来几年预计仍处于建设高峰期。
3、军改稳步推进,军品市场需求有望逐步回升
2016年1月,中央军委印发《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是推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出的指导性意见。按照总体目标要求,2015年,重点组织实施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2016年,组织实施军队规模结构和作战力量体系、院校、武警部队改革,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2017年至2020年,对相关领域改革作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完善,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
在军队体系改革之后,将结构优化,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与科技密集型转变,形成联合作战力量体系。在新调整组建的单位中,包括海军陆战队、空军空降兵军以及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诸多新型作战力量。
二、军工行业改革进程推进,借力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1、军工集团改革进程推进,强国强军步伐加快
目前,我国主要军工集团多数资产证券化率低于50%,资产证券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7年7月,国防科工局组织召开军工科 研院所转制工作推进会,会议解读了《关于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宣布启动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会议指出,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是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关于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的印发,标志着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正式启动,军工科研院所改革进入关键的实施阶段。
我国主要军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
2、美国等军工强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军工企业加快追赶
美国拥有全球先进的军事技术,军工技术与产品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美国军工行业形成了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思罗普格鲁曼、雷神、通用动力、联合技术等寡头企业竞争的格局;在美国军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军事技术也大量应用于民用领域。美国军工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军工资产的证券化,解决了制约军工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并通过并购重组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快速扩张。
3、军贸出口快速增长,中国军工集团竞争力逐步提升
在2011-2015年间,中国武器出口量复合增速达88%,成为世界第三大军火出口国,并成为了近年来武器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但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与前两名美国和俄罗斯的差距较大,中国的市场份额约为6%,美国与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合计为58%。
2016年,美国出口武器装备总计金额为336亿美元,俄罗斯出口金额为130多亿美元,中国军贸出口金额为21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德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国;中国同时是近年来武器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2015-2016年武器出口增速均超过20%。
中国武器出口具有性价比较高等优势,近年来出口潜艇到巴基斯坦、泰国,出售坦克到缅甸,出售无人机到沙特、伊拉克和阿联酋、尼日利亚和埃及等国家,武器装备档次逐步提升。
三、军工行业发展前景
1、军民融合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政策大力推动发展
201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除从事战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关系国家最高层次的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核心军工能力领域外,分类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建立竞争性采购体制机制,支持非国有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服务和竞争性采购;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和渠道,构建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推动军工技术向国民经济领域的转移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2016年7月,《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于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将军民融合战略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并列为国家七大战略,强调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是新时代的使命任务。
2、军民融合推动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军工信息化等产业前景向好
(1)军工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 卫星导航、雷达、军工电子等产业将受益
2015年,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指出要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运用信息系统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为整体作战能力,逐步构建作战要素无缝链接、作战平台自主协同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 年基本实现机械化”。受益于军队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军工信息装备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受军队体制编制改革、行业周期性等因素影响,军品的订单有所延后;随着国家军队体制编制改革的逐步完成,预期“十三五”中后期的国防信息化建设会继续加强。
随着军队由机械化迈向智能化、信息化,C4ISR指挥自动化系统应运而生,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监视、侦察等功能。C4ISR系统是现代军队的神经中枢,美国战略C4ISR系统是美国军事指挥当局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及战略部队的指挥员对其所属部队实施指挥控制、进行管理时所用的设备、器材、程序的总称,其以信息化作战平台为依托,是整个军事C4ISR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工信息化涉及卫星导航、雷达、军工电子等相关产业。全球四大核心卫星导航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系统、欧洲的GALILEO(伽利略)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作为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2016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2118 亿元,同比增长22.06%。到2020 年产业总产值达到4000 亿元,未来几年的年复合增速约为25%左右。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北斗导航产业的发展将沿着国防应用、行业应用、大众应用逐步展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按照国家“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已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中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到2018年年底,将有18颗北 斗卫星发射升空,服务区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周边国家;到2020年,将完成35颗北斗三号卫星的组网,向全球提供相关服务。
中国2017年计划实施近30次航天发射任务,载人、探月、北斗、高分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继续推进。2018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实施以长征五号发射、嫦娥四号探月和北斗卫星组网为代表的35次宇航发射任务。
2017年12月,中美双方签署《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两大卫星导航系统将实现民用信号互操作。
北斗三号导航系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有独特的短报文通信功能。相较于北斗二号卫星系统,除了覆盖区域由区域覆盖扩大到全球覆盖外,在性能上、系统可靠性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建成后,导航服务能力将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北斗三号可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促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等功能的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空间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于交通、通信、电力、金融、气象、海洋、国防等领域。雷达是信息化战争中战场态势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军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速度等特性的电子装备,雷达可以探测飞机、导弹、卫星、舰艇、车辆 以及建筑物、云雨等多种目标,在警戒、引导、武器控制、侦查、航行保障、气象观测、敌我识别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雷达按探测距离分为近程(300千米以内)、中程(300千米~500千米)和远程(500千米~4000千米)警戒雷达,以及4000千米以上的超远程警戒雷达;按照产品用途,雷达可分为气象雷达、航管雷达、军用雷达等。
预计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0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价值将达到137亿美元。近年来,在信息化战争的形势下,无人机等新型装备需求大幅提升,再加上不断扩大的安全问题、领土争端,全球军用无人机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球最大的无人机消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亚太区。
全球无人机研发生产主要国家有美国、以色列、中国等。以色列是全球最大的军用无人机出口国。美国现有大约1万架各种型号的无人机,从大约0.5公斤重的“黄蜂”无人机到巨型的“全球鹰”无人机等不同型号,美国“全球鹰”、捕食者无人机的产品性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军用无人机近年来进步较大,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行列。
我国军用无人机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制军用无人机。近十年来,中国军队的无人机应用越来 越广泛,无人机对地作战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察打一体无人机开始大量服役。
目前,我国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在30亿人民币以上。到2022年,我国军用无人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0亿美元,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速为15%左右。预计未来十年,我国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达到240亿人民币以上,出口额达到54亿元左右。
我国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21世纪以来,我国军用无人机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先后研制成功“翔龙”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天鹰”无人直升机、“利剑”隐形无人机、“翼龙”多用途无人机等产品。我国在军用无人机领域不仅推出了种类繁多的中小型战术无人机,还积极发展大型战略无人机;彩虹系列无人机、“翼龙”无人机、ASN-229A型无人机等产品的研制成功,标志我国军用无人机已经达到同类无人机的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军用无人机主要由各大军工集团和西北工大等高校研制,部分民营企业也在积极参与相关机型的研发生产。
中国出口销量较好的军用无人机有1.1吨级别的“翼龙”察打一体攻击无人机、不到1吨的“彩虹-3”攻击无人机、2吨级的“彩虹-4”无人机等产品。“翼龙”攻击无人机已销售到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卡塔尔等多个国家;“彩虹”无人机出口到缅甸、苏丹、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家;最近几年,中国军用无人机出口加速。按销售额计算,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在全球无人机的占比约为35%,“彩虹”和“翼龙”是中空长航时无人机,产品的市场空间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