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我国银行业运营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
2017年我国银行业运营态势图文
深度分析报告
(2017.12.08)
一、业绩分析与展望
(一)广义信贷同比增速回落,表外理财规模较年初下滑
在金融监管趋严等因素影响下,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规模依赖现象有所缓解,绝大多数上市银行2017H广义信贷同比增速回落至17%以下,满足MPA考核要求。截至2017年6月末,上市银行表外理财规模合计177811亿元,较2016年末下降5.93%。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2017年一季度起,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体系;(2)今年二季度以来,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推动理财业务回归“代客理财”本源;(3)今年财政部、国税总局出台银行理财产品的税收政策,明确了银行理财业务涉及增值税的纳税行为主体。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业务将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1 和业务风险,拼规模、加杠杆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难以为继,表外理财规模将逐步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
2017H大部分上市银行广义信贷同比增速回落至17%以下,满足MPA考核要求(单位:百万元、%)
2017H大部分上市银行表外理财规模较年初下降(单位:亿元、%)
(二)贷款增长较为平稳,存款增长相对乏力
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贷款总额合计较年初增长7.32%;存款总额合计较年初增长5.66%,上半年贷款增速快于存款增速。分类来看:(1)贷款增速方面,四个细分子行业中,城商行2017H贷款合计较年初增长10.43%,增速最快,其次是股份制银行8.85%,然后是国有银行6.57%,最后是农商行5.81%。(2)存款增速方面,四个细分子行业中,城商行2017H存款合计较年初增长7.61%,增速最快,其次是国有银行6.27%,然后是农商行5.25%,最后是股份制银行3.37%。从贷款结构来看,上市银行个人贷款合计较年初增长11.06%,个贷占比较年初提高1.19个百分点至35.45%,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趋势上来看,在金融回归本源的背景下,银行将逐步改变以规模促收益的发展模式,个人贷款增速仍将扩大,个贷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受房地产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住房按揭贷款或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从存款结构来看,截至2017年6末,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占比为50.68%。趋势上来看,受货币政策转向、利率市场化深化等影响,存款业务竞争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将通过创新存款产品、优化业务流程等举措,推动存款业务平稳发展,积极拓展低成本负债。
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贷款增长平稳,部分银行存款增长乏力(单
位: %)
(三)同业资产规模较年初压缩,投资类资产配置继续增加
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生息资产结构方面:贷款占比较年初稳步提升,同业资产占比进一步压缩,投资类资产占比小幅下降,存放央行占比较为平稳。(1)同业资产:受监管规范和引导等因素影响,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合计较年初下降9.01%。其中: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规模收缩最为明显,较年初下降28.89%;其次是农商行较年初下降28.01%;国有银行(+0.54%)和城商行(-3.17%)识别风险,发现价值受监管影响较小。(2)投资类资产:上市银行投资类资产合计较年初增长2.10%。结构上来看债券投资力度加大,压缩了应收款项类投资。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债券投资 4 规模较年初增长4.00%,环比一季度增长1.49%,预计主要是因为银行出于利率风险管理及流动性管理需求综合考虑,在债券收益率震荡期间适当增持了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则较年初下降3.36%,环比一季度下降7.20%。趋势上来看:同业业务逐步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买入返售等同业资产增速或将趋势性放缓; 随着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市场利率保持相对高位水平,预计2017年投资类资产的增速将放缓,但仍然是配置重点,结构上来看,有缩短久期的趋势,即加大交易类和可供出售类投资的配置。
与年初相比,2017H大部分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下降(单位: %)
与年初相比,2017H大部分上市银行投资类资产规模增加(单位: %)
2017H大部分上市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环比2017Q1下降(单位:%)
(四)同业负债规模持续下降,同业存单发行力度较一季减弱
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合计较年初下降了9.11%,较一季度末下降了1.79%。主要原因是:自今年年初以来监管部门持续发布监管文件,打击同业和杠杆套利,同业负债增速由整治市场乱象之前的正增长,转为目前的负增长。2017年上半年,同业存单规模合计较年初增长了16.71%,较一季度末下降了4.89%。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2017年一季度,在存量资产滚动匹配负债的需求、监管落地前做大存量等多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一季度同业存单余额较年初增长较快;然而,2017年4月出台的6号文表明,同业存单可能会纳入MPA考核,商业银行调整负债结构,同业存单发行力度下降。预计同业存单业务将逐步回归短期流动性调剂工具本源,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及增速或将有所收缩。一方面是因为2018年一季度起,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将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进行考核;另一方面,自2017年9月1日起,金融机构不得新发行期限超过1年(不含)的同业存单,此前已发行的1年期(不含)以上同业存单可继续存续至到期。
受监管约束,多数上市银行2017H同业负债占比环比2017Q1下降,占比全部达标(单位:百万元、%)
多数上市银行2017H同业存单环比2017Q1下降,该指标2018年1季度开始纳入MPA考核(单位:百万元、%)
(五)2017H 净息差较年初下降,但环比 2017Q1 表现分化
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较年初下降20BP,25家上市银行中有21家2017H净息差较年初下降。主要原因是央行此前五次降息的重订价影响,以及“营改增”带来的收入结构一次性调整。环比2017年一季度,上市银行2017H净息差表现分化,部分负债端优势明显的银行净息差环比小幅改善。主要原因是:营改增价税分离因素的影响在5月后退出,同时上半年市场利率上行导致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压力也在二季度随着定价向资产端传导得到缓解。展望净息差后续走势,由于降息重订价和营改增的影响基本已经消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金融脱媒的发展,预计上市银行净息差降幅将收窄,逐渐企稳。板块内部会出现分化格局:存款优势明显的国有银行和农商行净息差能够保持平稳甚至回升,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压力仍存。
2017H净利息收入同比变化差异大(单位: %)
(六)中收同比下降,银行卡、结算清算等传统中间业务表现突出
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合计同比下降1.82个百分点,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下降0.13个百分点至22.62%。中间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营改增”于2016年5月开始实施,对今年上半年中收同比表现有较大影响;(2)2017年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银行“降费让利”;导致部分中间业务收费下降;(3)保监会新政、基金监管强化等导致代销保险、代销基金等代销业务收入下降。上半年,银行卡业务、清算结算业务等传统的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保持稳健增长,适度填补了上述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趋势上来看,“营改增”和监管政策的影响会逐渐消化、10 逐步减小,此外,目前上市银行均在大力发展轻资本业务、积极寻找中间业务收入新的盈利增长点,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运用也能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效率,预计下半年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将快于上半年。
2017H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速(单位:%)
2017H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变动(单位:%)
(七)资产质量趋稳,拨备覆盖率小幅上升
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2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64.26亿元,增幅3.92%。从贷款行业来看,不良贷款依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尤其是产能过剩的行业。2017H上市银行不良率为1.64%,较上年末下降6bps。若加回核销,经测算上市银行整体2017H不良新生成率为0.73%,较上年末下降23bps。资产质量前瞻性指标方面:2017H上市银行关注类贷款合计2.38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67%,2017H关注类贷款占比3.17%,较上年末下降26bps;2017H上市银行逾期贷款合计1.72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84%,逾期贷款占比2.30%,较上年末下降19bps。2017年上 12 半年,上市银行不良反弹呈现趋缓态势。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一段时期,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可控,但一些潜在风险压力或隐患仍有待解决。预计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市场化债转股加快推进,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实施,资产质量趋稳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势头有望放缓,不良率或将延续稳中下降的趋势。
大部分上市银行2017H不良贷款额较年初上升(单位:%)
大部分上市银行2017H不良新生成率较年初有所下降(单位:%)
上市银行2017H关注类贷款较年初增速表现分化(单位:%)
上市银行2017H逾期贷款较年初增速表现分化(单位:%)
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总共计提拨备3926.69亿元,同比增加45.94亿元,同比增幅1.18%;信用成本为1.08%,较上年末下降11bps。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平均拨备覆盖率为206.29%,较上年末提高了6.02个百分点。个股方面,大部分上市银行2017H拨备覆盖率较年初有所提升,幅度不一。
大部分上市银行2017H拨备覆盖率较年初有所提升(单位:%)
(八)成本收入比整体上升,资本符合监管要求
20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成本费用增长幅度高于营收收入增幅,行业平均成本收入比同比上升98bps至27.71%。仅8家银行成本收入比同比下降。其中,平安银行及吴江银行成本控制效果最为明显,成本收入比降幅分别达4.04%和2.61%,主要得益于业务费用的良好控制所得税方面,行业平均所得税率较上年末下降2.26个百分点至16.95%,主要得益于国债、地方政府债等免税的资产配置。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下降比较明显,分别下降了达到13.19和7.88个百分点,而中国银行和张家港行有效所得税率则有所提高,分别提高了4.04和3.65个百分点。
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同比变化情况(单位:%)
17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有效税率同比变化情况(单位:%)
截止2017年6月末,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符合监管要求,其中招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最高,达到14.59%。2017H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分别下降了24bps和32bps,个股方面,多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各行通过自身利润留存、定增、和发行二级资本债补充资本,上半年,除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其余22家上市银行陆续进行了融资或公告了融资方案,预计将对银行资本形成有效补充。
多家上市银行2017H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下降(单位:%)
2017H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情况(单位:%)
二、银行业经营业绩趋势
展望银行2017年的经营发展趋势,资产负债规模将保持平稳增长,净息差降幅收窄,资产质量趋稳向好,利润增速有望继续回升。随着银行业市场结构和机构布局将继续不断优化,行业差异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主要原因是:(1)净息差方面: 随着降息重定价和营改增影响的逐渐退出,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金融脱媒的发展,预计上市银行净息差降幅将收窄,逐渐企稳。板块内部会出现分化格局:存款优势明显的国有银行和农商行净息差能够保持平稳甚至回升,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压力仍存。(2)资产质量方面:未来一段时期,银行业风险大规模集中暴露的可能性不大,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整体可 19 控。预计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市场化债转股加快推进,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实施,资产质量趋稳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从关注贷款率和逾期贷款率等前瞻性指标来看,上市银行整体不良反弹压力趋缓,拨备计提力度预计减轻。部分银行拨备有望继续反哺利润。(3)资产结构方面:在金融回归本源的背景下,银行将逐步改变以规模促收益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上市银行的资产结构将加快调整,同业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会有所压缩,贷款和债券投资将继续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对业务结构进行主动调整,零售贷款比重将进一步提升,其中住房按揭贷款受房地产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或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公司贷款业务将加快转型创新,将更多的投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项目。(4)负债结构方面: 受监管趋严影响,负债来源将回归存款,但存款业务竞争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及增速或将有所收缩。银行将通过创新存款产品、优化业务流程等举措,推动存款业务平稳发展,积极拓展低成本负债。(5)中间业务方面: 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金融市场规模和结构的不断扩大和丰富,传统中间业务将保持稳步增长;未来一个时期,银行通过投行业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PPP等将迎来大量机会,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务空间广阔,新型中间业务有望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更重要的盈利增长点,同时增速将出现差异。
第二篇:我国银行业行业分析报告[定稿]
报告要点:
1.2.3.4.5.6.
7.我国银行业行业分析报告我国银行业现状及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我国银行存贷款与资金流动性。银行间市场分析与人民币资金运行情况。银行业政策与市场开放动态。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和监管制度。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情况与未来前景。中国银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现状及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在我国,主要有以下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并且在我国的各大城市,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此外,还有各种政策性银行,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职能。
目前的形式下,由于外资银行的不断加入,我过的银行发展形式已经十分严峻。更加开放的经济格局,和多年以来积累的各种金融问题,让银行业的发展举步维艰。致使银行业发展不容乐观,也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产生了影响。不过,现阶段下,我国的资本储备充足,尚有结余,并且资本账户尚未开放,影响银行和金融也发展的因素也就多数来源于国内。所以,立足于国内银行业的发展问题上,才是解决整个行业问题的根本。
1、从我国银行的市场结构来看。截止2010年,我国国内市场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经接近600家。在华投资总额达到了4.3万亿元。其业务占总市场的2%,其余的份额由国内银行占据。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吸收了65%的居民储蓄,承担了80%的支付结算业务,贷款额占到了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60%。随着社会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市场份额不算缩水,许多银行都背起了沉重的包袱。
2、从金融机构和银行的信贷情况来看。中国的许多银行在信贷工作中,往往受到种种外来因素的干预和压力。信用贷款的决策并不完全决定在资信因素上,帮助国有企业脱困,扶持地方经济,还有其他很多因素,经常是影响授信决策的重要因素。
3、从管理上来看。我国银行的管理机制上还存在很多缺陷,资本的约束力普遍较低,而且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流动性不足,在市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对市场做出准确地监管和判断。另外,国家执行加入WTO以后的有管银行也开放的承诺,虽然有助于银行业的发展,却也暴漏了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众多管理漏洞。这一点,后面会详述。
所以,银行业的稳定与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短期内中国银行的市场分额和基本结构不会发生重大改变,国有银行在近几年依然着力于消化不良资产,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以及风险预测水平。银行业稳定发展了,也就为金融行业总体才能呈良好的上升态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银行存贷款与资金流动性
从2010年至今央行已经7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19%,中小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达到15.5%。正是在不断的加息和提高准备
金率的情况,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也不断增加,流动性日益趋紧。为了缓解金融资金压力,银行希望通过揽储或者再融资来填补资金缺口。从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看,目前全国性中小型银行压力更大,去年12月中小型银行平均存贷比为82%,因此中小银行必须收紧信贷或吸收存款或拆借资金,控制存贷比上升。法定准备金提高以后,除非有新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必须有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和公开市场业务释放资金,流动性紧张局面才会缓解,货币信贷才可能增加。即便如此,面临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严格的存贷比限制和资本金充足率要求,银行的货币信贷扩张的能力将受到较大制约。
依照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态势,资本的流入会增加,国家会为了限制人民币过快增长而采取措施,通过平衡国际收支,扩大进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减缓人民币的升值速度,这也就意味着国际收支盈余的增长速度也讲变缓。
有数据显示:2010年末,金融机构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73.34万亿元,同比增长19.8%。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全年增加12.05万亿元。企业存款增速大幅下降,储蓄存款增长平稳,存款活期化趋势延续。2010年贷款额呈现信的增长趋势,新实质性增长达到8.85万亿元。从总体上来看,货币活跃度高,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从总体情势来看,2009年以来,充裕的流动性为我国经济回暖打下了基础,可是也留存下了市场流动性由充裕转向偏多的风险。
三、银行间市场分析与人民币资金运行情况
2011年以来,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短期交易占据了较大份额。从央行的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全国的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213.6万亿元,日均成交8269亿元。受市场融资增多、通胀预期明显上升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干预等因素,银行的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今年9、10、11月份受国庆等各大“黄金交易日”影响,银行的存贷款和现金投放率都大大提高。
不过进入11月份以来,银行间的市场利率不断回落。货币市场利率在进入11月的头几天就开始集体大跌,央行不断放出央票来激活市场,这被市场看作是央行释放出了“流动性”的信号,从另一方面来看,流动性的改善被认为是政策微调的结果。货币政策逐步放松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不过眼下,依然会是以微调为主。即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缓解流动性压力。通过放松对存贷款的监管力度,增加银行的放贷能力等。
再看资金运行情况。信贷的资金投放主要用于外汇存款和有价证券两方面。从今年的数据来看,银行外汇储备为3197.491(10亿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350.572(10亿美元)。我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不允许投资股票和实业,而这一部分空白的资金就通过购买国债、刘向货币市场两种途径。2011年初,有价证券及投资达到了近10万亿元。
境外资金明显增多,是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央行显示,5月公开市场到期
资金量仅为5410亿元,较4月大幅下降,而且央行完全有能力实现全月净回笼,但依然不能排除本月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业内人士指出,动用存准率工具所考虑的因素除了公开市场到期量外,更多是为了对冲新增外汇占款。从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创下汇改以来新高来看,当月新增外汇占款额仍有望保持4000亿元左右的水平,大致相当于上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所冻结的资金量。业内纷纷预测,央行将对市场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四、银行业政策与市场动态
中国与西方的银行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银行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和政策传导的关键要道。2011年,实体经济向好的方向继续发展,货币政策逐步过渡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年来的政策重点依然是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调整数量,即调整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额度控制。提高资本充足水平,提高对坏账的监管水平。从2009年到今年,央行先后7次调整了存贷款准备金率,一年期的存贷款准备金率不断攀升。这些积极的态度也凸显了宏观调控部门在经济走稳之后预防通胀的基本态度。
银监会在对待信贷方面也显示出了积极的态度。2010年11月22日,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资金支持力度的紧急通知》、12月份又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接连两份文件体现了银监会着力整顿银行业的决心。《通知》和《意见》中对信贷资金挪用,不合理信贷资金的处理,防范不良贷款反弹以及按现金流划分的覆盖范围来杜绝信贷过程中的不足现象。另外,银监会也推出了超短期融资券,这也是在我国金融行业的一次有力尝试。今年10月9日消息,银监会在近日正式印发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个销售流程进行规范和控制,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银监会的动态让人眼前一亮,然而银行业的发展依然不荣乐观。从“GEO组织峰会”上的消息显示,当前银行业在地方政府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两个领域上来说,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扔低于2%,不少地区仍呈下降趋势。开发贷款的平均抵押品比率达到了189%,即使房地产抵押品重度压力测试下跌40%,覆盖率依然高于国际通行的110%的标准。问题依然高于成就,上海三季度储蓄存款呈负增长、西藏银行业不良贷款依然存在等情况,依然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阻碍。
五、银行业竞争格局和监管制度
国外竞争力深入。随着我国不断开放的经济格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对国内的银行业发展产生了冲击,中国银行业履行了加入WTO时承诺的:“全面对外开放”。理财业务和银行卡业务成了外资银行发展的重点。于此同时,国内新兴银行也开始崭露头角,与外资银行成鼎立之势。从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分布来看,主要竞争地点分布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香港等。因为上海是中国的一个大型对外窗口,对外开放的时间最早,开放时间最长,时至今日,外资银行在上海所站的比重已经高达62%,所以上海的外资银行可以说是最多的。不过,人民币业务也在稳步增长,在广州、上海、深圳这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中,中外资银行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
国内竞争者崛起。如上面所说,我国银行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商业银行,再加上国家的“四大银行”以及各个大型银行的互相竞争,让银行业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行业。竞争促使了银行业的发展,不过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因为国内外银行的互相竞争形成了“鼎对”的局面,不利于发展,其次,信贷的高速增长,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是“挤出效应”。因为中小银行在竞争中缺乏综合优势,也就造成了绝大部分份额被大银行占据的尴尬场面。
此外,应该可以看到,随着外资银行不断深入中国,与中资银行竞争,国家也采取了相关措施予以干预,由于政策限制的因素,一些地区对外资银行开放时间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加剧了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的竞争程度。由于外资银行监管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监管机构一方面鼓励外资银行创新,另一方面对创新实施正确有效地管理。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制度大概分为三种:即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与社会监督。所采取的监管措施也主要有三种:即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从监管手段上来说,监管依然是依法而行,然而法规又不健全,这就造就了金融管理的有效性大大下降。
六、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情况与未来前景
经济开放形势越来越严峻,再加上经济运行和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新老矛盾相互交织,不确定因素较多,银行业稳健运行仍面临风险和挑战。从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着众多风险。即不良贷款双控压力加大。房地产行业贷款风险隐患上升。资产表外化潜藏风险。流动性风险压力增大等。随着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结构化调整步伐的加快,也让一部分信贷形成实质性的风险,再加上房地产行业不断崩盘,楼市不断降价,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链条效应有可能会重现,部分地区为规避银监会的监管,发行各类信贷资产,却带来了更多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在去年信贷投放过快的形式下,国际资本的不断加大,银行存贷款集中上升影响了资金的稳定性,更加增加了信贷风险。
不过,依然要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并且高速扩张依然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WTO以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业也会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尤其在行业竞争方面,也会日趋激烈。四大国有银行在业务中占领的主导地位,让一些中小银行业丧失前景,不过依靠产品灵活的创新力,以及业务上和客户的直接交往,让中小银行对银行系统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也是那些大银行不存在的。依照形式来看,在未来的时间内,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将会逐步减少,但是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七、中国银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中国银行业发展虽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发展前景依然乐观。可以从以下几个建议,可以对银行业发展做出调整:
一、完善法律制度,健全信贷机制。经济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银行业的发展依然需要法律做后盾。目前我国出现的信贷危机,有多数是因为一些投资贷款人员钻了法律的空,使银行造成损失,迫使银行提高信贷利率,抬高信贷门槛。
二、开拓市场,进行个性经营。我国国有的四大银行,业务单
一、缺乏创新,这才造成了现在银行利润不高。不过依照现在网络发展迅速的条件,可以开拓多种业务渠道,例如发展网上银行,开通网上业务,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业务,让每个银行具有自己的特色,开展有个性的新式经营法则,从而提高银行效益。
三、完善银行内部的监管制度。从银行内部开展实行新制度,健全银行的管理制度,使银行在程序化的管理中,创造更多的效益,有效的监管也能让银行更加平稳的运行,从而提高银行在银行业中的总体竞争力。
第三篇:我国银行业展望报告分析论文
基于中国银行体系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至关紧要的影响力,近期世界不少有影响的金融研究机构、评级机构不约而同地发表了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如2002年12月高盛公司发布的对于中国银行业的预测、2002年10月里昂证券发布的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评论、以及2002年10月穆迪公司发布的对于中国银行业发展展望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和总结了中国银行业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尽管角度不同、数据也未必准确,但是这些研究报告确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侧面。比如,高盛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从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想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 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 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 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中特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 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 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滥用职权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其次,从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看,穆迪公司认为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率自由化的进程缓慢。但是,在十六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推进利率的市场化,目前看来这一改革举措在环境适当的时候还是可能会加速。(2)贷款评级体系可能出现重大转变,同时贷款清收的难度加大。这主要是指全面实施贷款的五级分类体系,由此可能会推动贷款质量的下滑。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定下了在2006年将不良贷款率降至15%的目标。目前看来不少银行都宣称许不良贷款水平持续改善,但需要指出地,这些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速度能否保持现在的水平值得关注,因为从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角度观察,在处理完较好的不良资产后,后续的处置工作难度将会加大。在处置的过程中,国有银行还需要大量的收益以弥补处理不良资产所产生的损失,这对不少银行来说都是很有挑战性的。(3)银行资本水平依然不足,但非紧迫问题。穆迪公司认为,尽管资本金水平不足,但是中国银行业的充足的流动性以及储户对政府的信任还是减轻了这一压力。只要经济保持繁荣稳定,没有重大外部变故发生,银行将继续在稳定的环境中寻求发展。
总之,穆迪公司对于2002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展望的研究报告尽管其中有不少地方也有语焉不详、甚至未必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在不少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确实也提出了值得重视的意见和分析结论,这显然对于正在负重前行的中国银行业是有积极的参考意义的。
第四篇:我国银行业五力分析
我国银行业五力分析
摘要:在任何产业中,一般都有五种竞争力量——进入威胁、被替代的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供方的议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以银行业为例,所谓银行间的竞争,不仅仅指现有各银行之间的竞争(这本是我们一般理解的“竞争”范畴),也包括银行与其买方、供方、替代品、潜在的进入者之间的竞争。五种力量的合力决定了银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及其利润率,最强的一种或几种力量占着统治地位并对战略构成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银行业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一、引言
行业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经营领域的环境。行业环境主要包括五种要素及其关系。这五种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竞争的性质和程度,它们是形成企业在某一领域内竞争战略的基础。作为管理者,应充分了解这五种要素是怎样影响竞争环境的,明确在该行业中处于什么样的战略地位。
二、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
1、我国国有银行业当发展现状
加入WTO以来的十年,我国银行业开放基本与对外开放的宏观政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目标相一致,并与我国银行业发展程度和金融服务需求相适应。中国银行业与中国经济的其他部门一样,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
入世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1年底到2006年底,在这一阶段,我国银行业开始按照入世时的承诺实施对外开放。在5年过渡期内,我国银行业认真履行承诺,并在承诺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和深化银行业改革需要,积极主动地实施各项自主开放措施,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
第二阶段为2006年底以后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在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之时,取消了对外资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客户限制和其他非审慎性限制,在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
2、2011年第四季度最新盈利情况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去年的净利润达到10412亿元,比去年同期的7637亿元增长36.3%;其中,非利息收入占比19.3%,占比较2011年前三个季度均有所下降。
三、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
迈克尔波特在一九八五年提出了一个非常系统的、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的方法——外部动力模型,使人们对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企业经营中,能够经常为企业提供机会或产生威胁的因素主要有五种,即本行业中现有的其他企业、供应方(供应商)、买方(顾客)、其他行业中的潜在进入者和替代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组织。
1、替代产品带来的压力
(1)从企业融资角度考虑,企业除了向银行贷款,还可以发放债券或上市融资。
(2)从个人融资角度考虑,个人除了向银行借款,还可以向亲友借贷或者典当行抵押。
2、供应商(供方)的争价能力
个人或企业向银行存入资金,获得相应的利息,但利息率收到国家的统一规定和调控,个人和企业没有自主权。对于股份制上市银行,其股价高低取决于宏观经济背景,利息率和市场供求,以企业或投资公司作为资金供应方有较强议价能力,而股市上的散户则几乎不具有争价能力。
3、买方议价实力
银行向企业或个人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在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有双方商议协定,银行具有较大自主性。对实力不雄厚的,急需资金周转的企业,当其向银行借款时,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不具备还价实力,此时银行作为买方有较强的议价实力。
4、产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特点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金融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承诺对金融业的开放,一大批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盈利水平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例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等。
5、进入者的威胁
我国银行业最大的威胁在于来自外资银行进入国内所带来的竞争。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外资银行长期以来积累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相对于国有银行,外资银行不仅具有高度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其全能型的体制也占尽了优势。外资银行具有经营多元化优势,经历多年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长期运作,金融工具和服务手段远远走在了中资银行前列。外资银行不仅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共享的客户档案库,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而且拥有遍及世界的机构网络体系,能实现国内外联合资金的自由划拨。可凭借快捷的资讯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24小时金融市场服务,这种技术优势及服务手段的优势对中资银行构成强有力的挑战。
第五篇:2017年我国旅游金融行业产业链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
2017年我国旅游金融行业产业链综合发展态势图文深度分析报告
(2018.01.12)
1、旅游金融服务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针对下游消费者用户和上游供应链厂商不同类型的需求,按照行前、行中和行后可以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
(1)对于消费者用户:出行前的个人理财(理财需求)、分期付款(资金需求)、资产证明(签证需求)、外汇兑换(汇兑需求),行程中的个人保险(保障需求),以及行程结束后的购物退税(退税需求)和结算服务(还款需求)。
(2)对于供应链厂商:企业理财(理财需求)、供应链融资(资金需求)、征信资料(征信需求)、企业保险(保障需求)和结算服务(回款需求)。
旅游金融市场需求和对应服务产品
从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看,发展旅游金融业务的核心要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大型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通过横向并购整合,规模提升,这些企业掌握大量客户资源,拥有完善的信息,和大量沉淀资金;
(2)产业链上游供应商轻资产运营,融资需求大、成本高,下游小代理商面对账期压力,亦有较大的融资需求;
(3)以出境游为代表的下游消费客单价较高,相当比例的个人消费者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旅游消费金融需求比较强烈;
(4)产业链整体效率存在提升空间。
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典型参与者
考虑到出境游作为消费者和供应商资金压力最大、旅游金融服务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子行业,我们分别从三个角度介绍旅游金融的业态模式:(1)零售/批发商服务上下游提升产业影响力;(2)大型代理商通过预付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3)下游消费者参与融资实现多方共赢。
基于出境游产业链的旅游金融要素分布
2、零售/批发商:服务上下游提升影响力
批发商、零售商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采购资源扩大产业链影响力。中游(批发商或是大型零售商)具有强大的渠道力,并且能以输送客流、会员共享等方式为条件,进一步提高自己对上游资源(景区、酒店、餐饮、交通)的议价能力,在向上游资源采购机票、酒店、专车、地界服务等产品时推广自己的支付系统,形成完整的资源采购和支付闭合平台,丰富产品类别,在产业链上游建立影响力。
批发商、零售商为资源端提供融资等服务可以促进创新产品落地。上游连接着大量中小型地接社公司,这些地接社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现金流来完成资金滚动,但是由于利润较低,轻资产运营,融资能力不足,业务的发展受制于资金流规模的限制。批发商和零售商通过长期频繁的业务合作往来,能够对其资信状况、业务体量有相对客观和真实的了解,基于这些信息提供资金支持、融资租赁服务,帮助开发优秀的旅游产品、实现产品创意,成为整条产业链的资金入口。
零售商向消费者提供后付产品有助于挖掘潜在需求。零售商依托于 C 端渠道力,还可以展开面向消费者的各类金融业务。比如途牛分期等“先游后付”的产品,主要是为了解决消费者在出境游中面临的资金紧缺问题。类似的对信用良好的消费者推出小额贷款或是延后支付的产品,将会吸引更多消费者积极购买旅游商品。
中游向上下游企业、个人用户开展多项金融服务
3、大型代理商:预付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
资金垫付和账期问题导致供应商面临比较沉重的资金压力。供应商一边面对上游资源需要垫付的保证金,另一边要面对代理商结算周期较长,资金压力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力较强的代理商可以向供应商提供账期优惠,缓解供应商短期资金周转难题。大型代理商通过对供应商提供预付模式,谋求获得更优质的产品。比如旅游百事通对上游供应商提供的“预付宝”,预付一定的未来团款从而缓解供应商短期的资金短缺。“预付宝”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而是通过这样的“合作”,把更优质的产品纳入自己的代理体系中。大数据技术为代理商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控制:基于平台商产生的大量历史交易数据,旅游百事通可以大概测算出该供应商未来几个 6 月在旅游百事通的交易量,从而实现预付款不会超出未来的预期交易额。
大型代理商对供应商提供预付模式以期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机票代理产业链同样具有提供旅游金融服务的潜质。机票的大型代理商不同于出境游产业链中的代理商:(1)其下游存在着更为分散,规模更小的小型代理商(类似消费者之于零售商的地位);(2)上游资源相对标准稳定,对中游可提供的金融类业务需求不高。因此其金融环节主要向下延伸。通过建立在线代理商数据库,从而产生大量的支付信息,有利于帮助大型代理商判断下游小代理商的偿付能力、业务状况、经营规模,向资信状况良好的小代理商推出延后支付,收取利息。甚至,可以以业务合作的方式向优秀的小代理提供现金流的支持,为它们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发展资金,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在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团队建设,产业资源整合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协助。
4、下游消费者:参与融资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 B2B 旅游产品平台的兴起,大型零售商向面 上整合目的地资源,实现目的地直面 C 端的格局。由此,目的地资源借助线上平台打通 C 端,零售商可以发挥产品数量和种类的优势,在线上平台提供行前预订和行中消费的预付/支付功能,给消费者更多支付时间点和支付方式的选择,并以支付业务为入口,大力向上拓展旅游金融业务。我们认为未来消费者有望成为资金的来源,以零售商平台为媒介,帮助整个产业链中的每个参与者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上游资源和地接社的产品开发、零售商的规模扩张和消费者先玩后付的预支旅行,都可以通过旅游零售商这个平台来进行自由活跃的融资。
消费者成为资金来源,以零售商媒介帮助产业链每个参与者 以消费者为资金来源可以实现两种商业模式:
(1)消费者以预付、购买保险或其他金融产品的方式,通过支付平台,将资金汇集到零售商。2015 年以来已有许多旅游产品零售商、代理商开始涉足金融,携程、去啊、去哪儿、途牛、凯撒旅游等在 2015 年上半年发售近10 款旅游金融产品。旅游行业具有很分明的季节性周期变化,预约淡季消费可以平滑批发零售商乃至上游地接、景区酒店的淡旺季收入差,减少整个产业链的收入波动性。
2015 年产业链参与者开始涉足金融
(2)零售商将上游资源、地接社的开发项目打包为投资产品,以 P2P 的模式向消费者发售理财产品。优秀的地接社项目往往缺乏开发资金,出色的零售商也可能面临规模扩张的资金约束,除了可以将自有资金或是消费者购买旅游金融产品所募得的资金,投放于这些 收益前景良好的项目中,还可以搭建一个类似 P2P平台的媒介,让融资和投资需求在线上自由匹配,让消费者变成投资人。这类产品可以包括:众筹旅游线路开发、众筹邮轮、海岛租赁、包机、别墅包租等等。
让消费者从产品的启动期参与整个环节对产品设计好处 明显。除了能汇集项目开发资金外,还可以以意见众筹和开放式的消费者头脑风暴来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环节,提高消费者在过程中的参与感,在这之后还可以协助上游景区、酒店或者地接社进行具体操作,满足和实现消费者对于一款旅游产品的想象。在建立了详实的信用备案后,零售商甚至可以鼓励消费者之间交互式的个人旅游贷款,最终实现整条产业链上资金的自由流动。
零售商打包投资产品,以P2P模式向消费者发售融资产品
5、发展趋势:打造资金闭环,提升风控能力
(1)旅游金融企业将从打造服务闭环向构建资金闭环发展。所谓服务闭环,例如互联网保险成为了各大厂商打造一站式旅游金融服务平台的热点领域。例如途牛金服就已经获得保险经纪牌照,并推出了包含旅游意外险、旅程取消险,以及万能险等产品,充分满足旅游用户在风险保障方面的各种需求。
资金闭环则能够实现更高服务效率,提升旅游金融服务商的平台影响力。目前,旅游金融服务厂商所提供的服务大多基于自有资金;产品则多是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的相关产品。我们预计未来各家厂商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众筹等创新金融手段,直接对接旅游用户及供应商在资金与理财方面的需求,形成自身体系内的资金闭环,典型如多彩投的众筹模式。
从服务闭环走向资金闭环
(2)基于征信体系的风控体系构建将成为旅游金融服务商的重要竞争力。无论是拥有雄厚实力的传统旅游集团,还是新晋崛起的在线旅游巨头,抑或是自有生态体系的互联网公司,金融产品背后的风险控制,是制约互联网旅游金融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支付、消费金融、保险、征信等细分领域日趋成熟,为互联网旅游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业务支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带动个人征信体系不断发展,为旅游金融服务厂商规避相应风险,提供了技术保障。伴随征信系统的逐渐完善,旅游金融的发展也将更加规范,发展步伐也更快。
基于征信体系的旅游金融风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