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州市城市发展态势分析报告
泰州市城市发展态势分析报告
子报告1《泰州市区位发展态势研究分析报告》
摘要小结:
一、本区位南京东面,距离南京较远,脱离了南京都市区
二、本区位不靠扬州、不靠南通两个苏中发动机,所谓地理几何中心,其实是劣势
三、本区位没有海港、没有城市品牌,在地级市中狭小而年轻
四、本区位唯一可靠的苏南隔江,目前只有一个江阴桥,通路狭小
五、本区位北连竞争成本更低的苏北
六、本区位在苏中最不佳,发展趋势难比南通扬州
七、泰州区位,一要靠上海、二要靠苏南、三靠海外
八、未来交通通畅后,也未必更好,因为交通不是唯一的。
子报告2《泰州市交通发展态势研究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江苏省公路交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章、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络发展规划分析
一、宁通高速
二、沪宁高速
三、沿江高速
四、锡澄高速
第二章、几条与泰州发展相关的重要公路分析
六、海溧高速
第二部分、江苏省铁路交通发展态势分析
一、新长铁路
二、宁启铁路
第三部分、江苏省长江通道发展态势分析
一、润扬大桥
二、苏通大桥
三、江阴大桥
四、泰州过江通道
第四部分、江苏省港口交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五部分、江苏省机场经济分析
一、南京机场饥饿
二、苏南机场之争
三、浦东机场损苏
四、苏中机场梦想
第二篇:海绵城市的利与弊及其发展态势分析[推荐]
海绵城市的利与弊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首先应保护现有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对城市建设中已遭到破坏的,应采用生态手段尽可能恢复,提升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其次通过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绿色街道、生态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等低影响技术措施,强化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例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少湖泊被填埋,人口在增加,水资源越发紧缺;城市的硬质路面比例大大增加,城区的水文、水力特性明显改变,城市防洪压力很大;加上过去的城市排水管网设计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难以应对大流量的雨洪。据有关统计资料,过去三年,全国有超过 360 个城市遭遇过内涝,其中60多个城市单次内涝时间超过 12 h,淹水深度超过0.5 m,北京、深圳、长沙等城市出现人员伤亡,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另外,我国 1 100 座城市缺水,而雨水又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雨水利用潜力巨大。为此,社会各界对城市的排水系统和节水问题提出质疑。如果可以把雨水最大限度地收集利用,经济社会效益将十分显著。在自然和城市建设面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直寻找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用自然的力量调蓄雨水、节约用水和减少洪水带来的威胁。国际经验和实践表明,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完全可以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把自然和城市建设融合起来,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城市建设和雨水利用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些国家提出了低影响开发、水敏性城市设计、水资源综合管理等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澳大利亚研究提出了城市洪水、供水、排水、污水、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系统治理的水资源综合管理软件系统工具包(IWM Toolkit),在悉尼波特尼地区应用后,通过模型计算和优化分析,市政供水需求减少 55%,污水向河流排放减少 80%,实现了节水减排防洪的综合目标,促进了悉尼的水环境改善。中国在学习借鉴国外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践,并创新地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伟大构想。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可以将续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具有自然循环的“绿色海绵”系统,整个城市容易适应新的环境,遭遇水灾害后快速恢复,而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能够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例如,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规划建设了小区内部、市政道路、景观绿化、中央雨洪四级系统,实现了雨水的综合利用。每年收集利用雨水4 000万 m3,城市防洪能力提升 2 倍,节约景观式浇灌用水资金1 亿元。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际效益的发挥,受制于后期的运行管理。无论是小型、分散低影响开发设施,还是大型的雨水湿地、多功能调蓄水体设施,如果缺少后期管理与维护或者管理不当,不但其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甚至可能出现水质污染、水体破坏、雨水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在运行管理阶段维护和管理的实时、科学和高效至关重要,而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理念,其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可实现城市方便、快捷、智能、高效的管理。智慧化理念在运行管理阶段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对排水和雨水收集智能控制,实现智慧排水与雨水收集;对管网和一些海绵设施的进水口或溢流口进行监测,判断其是否堵塞或渗漏并实时反应;对水体污染情况监测,实现智慧水污染控制和治理;对雨情和积水情况实时监测,实现防洪排涝预警控制;对用水量进行智能控制,实现雨水的高效利用,比如可通过监测雨情、墒情、植物生长情况等并结合降雨预报信息,判断浇水时间、次数和用水量,进行智能灌溉,从而实现节水和雨水高效利用的目的。又如,管道的堵塞和渗漏是管网系统里常见又难于解决的问题,管道堵塞会导致排水不畅,管道渗漏则会导致污水污染环境。可采用智慧化的理念实现管网的智能监测管理:(1)利用遥感等技术探测管网走向和布局,并将探测 数据上传至 服 务器;(2)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 MIKE、ArcGIS、SWMM、CAD 等软件 获 得 现 状 管 网 的 布 局 和 走 向平面 图;(3)对管网进行分类、分段、编号,并标出 管网的分叉、汇集等特殊点;(4)在每个编号段的合适位置以及一些特殊点上布设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流量和上传数据;(5)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将布设点实时监测的流量,与利用水力模型推算出的该点流量进行比对,并对流量差别较大点进行预警,分析流量变化的原因(如流量变大的可能是因为堵塞,变小的可能是因为渗漏);(6)及时对预警点进行排查和维修,疏堵或补漏。针对获批的试点城市,加强其创建过程与成果的绩效评价,对于发挥国家级示范的引领带头作用,加快推进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具 有 十 分 重 大 的 意 义。2015年7月10日,住建部办公厅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要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参照执行。但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涉及到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的一些指标具体该如何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即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供建 设的示范项目使用。因此,尽快解决指标评价的方法问题,并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精准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海绵城市的绩效评价多 是一个监测、统计、计算、比对的过程,完全可以结合智慧化理念,发挥传感器、3S、大数据、云计算在监测、统计、计算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包含多种指标的绩效评价模型,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率、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水平等指标。
第三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 更新时间:2010-03-25 | 来源:中经网
字号:【大】【中】【小】
【复制本页地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本文在全面审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推动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文化产业落后,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不平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从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探讨,郭玉兰(2007)就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逻辑合理眭、政策支持度以及经营操作环节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新市(2006)认为应当采取激发农村文化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刘彦武(2008)强调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组合性和客观性问题。但是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公开发表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研判,并提出发展思路。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脆弱性:微观基础薄弱及产业体系耦合不牢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比较脆弱
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微观基础包括农民(农户)、个体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但是“为数不多的农村文化经营者大都是分散的个体户,所经营的文化活动多数品位不高,有些甚至可能有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不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仍然单调乏味,加之现代文明知识缺失,很多农民的精神领域出现了空白和断层。”从整体来说,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仍然带着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以小型化、松散化为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以户主为主管,以亲朋为主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有的企业虽然有电脑,能上网,但对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经营知之甚少,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来搜集信息,销售渠道单一。企业融资能力差,主要靠自筹资金及贷款,吸引外资能力弱。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比例很低,企业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谈判能力弱。农村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存有一定局限,农民往往处于产业供销链条的最低端。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正在逐渐发育和成长,但仍然十分脆弱。
(二)农村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中的利器,别人无法模仿。相当多的农村文化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无形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容易被仿制,如果效益显著,极易被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掌握生产技术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由于科技和人才力量十分薄弱,以及现代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低,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和制作水平不高,产品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含量低,缺乏原创性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有限。“农村文化产品在开始难免会形成低俗、陈旧、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缺乏时代气息和精品文化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封建迷信仍然盛行,聚众赌博、色情演出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不完整
我国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落后,市场主体不够成熟,如前所述,大量的农村文化生产主体是农户、个体户、私营小企业,他们视野狭窄,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基本上是各自为战,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文化资源是文化市场的基本要素,农村许多文化资源还处在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足、效益不高的状态,市场化程度较低,整合力度不够,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农村文化市场流通方式陈旧,缺乏整合与创新,信息化、电子商务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利润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往往被置于生产供销链条的末端,使创造力受限。”需要对文化市场的流通方式进行改革,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民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得到更多实惠。有的学者还认为,“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缺乏统一规划,农村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大多属个体私营,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这些方面都体现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关联性差
农村工艺品制作业发展快,生态旅游业发展火爆,演艺文化业正在继承和发展中走向繁荣,这些领域正成为现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支撑点,成为农村主导文化产业,具有相对明显的发展优势,但是农村网络、书报、影视、歌舞等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同时优势产业间产业关联性差,这并不是说这些产业之间本身相距甚远,其实它们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而是现实发展中没有把它们的联系展现出来,例如农村工艺品制作业与生态旅游业两者就可以很好地结合与互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演艺业与生态旅游业也可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但实际发展不太理想,没有实现较好耦合。
二、农村文化产业区域特色的显著性:以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提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是农村民间文化资源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应该也必须以开发和利用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为突破口,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资源依赖性,这是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决定的。首先,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基础。“文化要素禀赋直接制约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布局和规划过程中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选择。不能离开一个地区现有文化要素禀赋的现实条件去选择和规划文化产业布局的选择对象。”第二,农村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文化积淀是一个区域长期传承下来的,为当地广大农民喜闻乐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比如,地方戏曲、民间传统表演等深受农民欢迎。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既面向农村,也面向城市,并且在现阶段主要是面向城市,城市人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再加上他们对农村文化的新奇以及返璞归真的文化心态将带来可观的文化现实需求。因此,农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的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化前途广阔。第三,现阶段,大多农村地区不具备发展与城市相竞争的相关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条件。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产业集中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环境,以高科技、高水平人才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倾向于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扎堆发展,他们宁肯在资本、土地价格都很高的大城市投资,也不愿到不少条件都很优惠的落后农村投资发展,因为在大城市能够获得由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在农村不能得到的诸多利益,因此,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要以农村现有文化资源为出发点。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显著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广大农村地区文化资源差别巨大,如汉族文化、藏族文化、满族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等。因此,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也特色鲜明,构成了该区域的比较优势和显著个性特征,成为区域文化名片。区域文化竞争首先是文化产业竞争,发展文化产业意味着文化的生产、交换、消费进入市场体系,形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支撑,把文化的区域个性通过文化产业进一步彰显出来。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体现了区域文化特色、强化了区域文化特色,增强了区域竞争力。“陕西省安塞县,由于近年来注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具有上千年文化传统的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安塞歌舞等民俗文化打造成文化品牌推向市场,使无形的文化资源变成了„文化大产业‟。”“因此,特色文化使农村文化产业定位更加明确,品牌更加响亮,个性更加鲜明。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虽然农村文化产业特色主要源自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但并不是所有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都是因传统文化资源而成,没有传统文化资源同样可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例如园艺栽培、艺术品编织等不一定是依靠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可以依靠创意、技术,利用农村低廉的劳动力和其他有利条件,在一部分人的带动和政府的策划、指导下,形成特色鲜明、极具魅力的文化产业。
三、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性: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体化与农民收入增加三维促动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基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蓝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又明确指出,要“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够整合当地的优势文化资源,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新农村建设将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这一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非常严重,发展很不平衡,文化、教育等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为了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为实现目标任务,要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创造新的机遇、搭建新的平台,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信息共享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走向繁荣。
(三)农民收入提高和市场意识增强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观念前提
农民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生产主体也是农村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在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实施更多的惠农政策,广大农民的收入快速增加,消费空间逐步扩大,消费欲望进一步增强,从而推动农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物质生活富有的同时,农民们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加。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将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消费市场越广阔,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优势转化的速度就越快。农民市场意识的提升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基础,有什么样的意识,才会有相应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广大农民的视野不断开阔,市场意识陕速增强,尽管从总体上说,农村受教育水平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城市人口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广大农村也活跃着许多“能人”,他们思想解放,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成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推动者。
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阶段递进性:从市场自发到挖掘文化资源、政府推动再到品牌形成、市场拉动发展阶段
(一)市场自发阶段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绝大多数的文化产业是师徒传承形式或者家庭作坊形式,可以说是产业的孕育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艺人走街串巷,进行手艺传承、演技表演等文化活动,或者加工生产工艺品,但生产规模较小,在产品的销售上,更多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谋生,其收入也仅仅能够维持家庭生活支出,没有大的盈余。同时一些“能人”凭借敏感的市场洞察力,开始建立小企业,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经济效益明显,但大多分散经营,没有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魔术之乡的河南省宝丰县赵庄乡,魔术文化起源于唐宋,繁衍于明清,历史积淀深厚。但在20年前是为养家糊口玩魔术,经历了从提包单干、摆摊混饭,到后来带团巡演、搞大篷演出,越干越大的阶段。现在年演出收入1.2亿元,占全乡农民年总收入的70%以上。国
(二)挖掘文化资源、政府推动发展阶段
由于第一阶段的带动、放大效应,文化资源的现实作用得到了展现,但是文化经济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为了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更加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积极组织相关力量,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认真梳理,大力推进相关研究工作,充分发掘文化资源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关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组织进行人才培训、技术推广、资本运作和文化资源宣传推介,大力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沉睡的、濒危的文化资源激活、放大。积极推动人才集中、技术创新、投资扩大、产业集聚,加快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进程,进而推动了农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品牌意识逐步增强,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区域文化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这时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的是主导性、导向性、推动性作用。1998年《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村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增强产业意识,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途径。农村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既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又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开发利用,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确定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各级地方政府更是通过更加具体的措施积极推动和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从文化产业属性上看,不少文化产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在这些领域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没有足够的激励措施,民间资本是不会进入的,所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引导与扶持。成都是农家乐的诞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农民利佣自家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作为增收手段,大多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锦江区农村纳入了统一规划,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特色各异,但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
(三)品牌形成、市场拉动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农村文化产业得到较好的发育和快速成长,呈现出整体繁荣、产业结构合理、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的局面。各地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形象鲜明,形成很强的品牌吸引力。同时文化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规模经济效应凸显,区域文化品牌上升为区域的重要竞争力。从而实现了把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时,政府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者逐步变成了市场的真正服务者,品牌的价值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成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拉力,市场拉动着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也开始从对文化资源的严重依赖,走向以区域文化资源开发产业为龙头品牌、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以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对稳定和不断演进中实现优化
(一)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从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中,在行业结构上主要集中在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行业。本文认为,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将在一定时期内局限于这些行业,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是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农民消费状况决定的。从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看,如前所述农村文化产业根植于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一个区域的特色文化是该地区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淀,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农村传统文化优势最集中体现在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方面,这些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民间工艺如剪纸、泥塑、石刻等,演艺表演如东北二人转、安塞腰鼓、内乡宛梆等,生态旅游如农家乐等。而发展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动漫制作等,无论从需求、供给,还是产业发展规律看,我国大多数农村目前还不具备条件。从文化消费状况看,目前农村非特色文化需求主要通过公益文化的形式得到满足,如广播、图书、电视、文化活动室等,实际上,农民通过市场进行的文化消费是很有限的,农村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文化产品与提供的文化服务,相当部分是为满足城市人需求的,如民俗工艺产品、生态旅游服务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激发地方经济活力,关键要看生产的文化产品是不是消费者喜爱的,只有使消费者满意,才能吸引更广大的消费群体进行文化消费,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具有民风民俗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会吸引城市人的眼球,因此,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具有稳定发展的现实必然性。
(二)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的演进性
农村文化产业结构稳定是相对的,从长期来看,将向高级化演进。这种演进主要表现在:在行业结构上,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继续维持和发挥原有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娱乐、体育健身、技能培训,甚至现代传媒、印刷出版、电影业等行业也将逐步活跃起来。在文化产业链上,上下游企业将实现进一步整合,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链条竞争合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整体趋势上,文化产业的高度化成为必然,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更能适应顾客需求。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农村文化产业是主要以民间特色文化资源为根基的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现阶段,虽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很脆弱,仍处在发展的较低阶段,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催化,其具有快速成长的动力,并且以民俗工艺、生态旅游、演艺等为主导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在相对稳定和不断向前演进中实现优化,其演进过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不过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要更好地推进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文化发展是政府的责任、是区域内所有人的责任,因为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其历史长河中长期层积而成的,是一个地区的文脉延续和灵魂。文化发展就是延续文脉,就是张扬个性,就是展示形象,所以,政府及区域内所有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积极维护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传承。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越是文化积淀深厚,这个责任就越重大。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言,区域特色文化积淀深厚,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任务艰巨。要传承特色文化,一方面要保护,另一方面,要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够为特色文化发展奠定敦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载体。因此,地力政府应该在保护、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责任意识的驱使下,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繁荣。
(二)制定农村文化产业战略规划,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动性
农村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特色,在产业发展初期,发挥特色,突显优势,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规划。政府政策支持能够创造良好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肥沃的土壤,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增强文化产业的吸引力,避免发展的盲目性。政府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规划、引导和管理的职能,应该在充分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农村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底子,遵照国家产业政策,根据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并完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鼓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其不断创新。规划要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指导,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文化资源的不断积累和再生,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规划应该是一种发展战略,应把其纳入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真正实现以特色创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例如,河南省新安县石寺镇下孤灯村的黄河奇石产业,从1999年开始经过县、镇、村三级经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分期建成了奇石山庄一条街,硬化道路,亮化、绿化奇石山庄环境,并于2006年成功注册“奇石山庄”品牌。目前奇石山庄参与玩奇石的有8000多人,专业从事收藏经营的500余人,年收入420万元。
(三)拉长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
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多数农村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布局不合理,产业链不长。要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收益,就必须以市场为基本取向,通过市场调节文化产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拉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促进文化产晶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提高其附加值。产业深度与产业链长度成正比,延长文化产业链代表产晶深度开发,能够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率。其次,抓好龙头文化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第三,更加重视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相关服务的创意,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第四,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管理和对渠道的控制,争取更大的价值增值空间。第五,完善农村文化市场。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村文化产业链条更完善,做到链条的每一个关节点耦合更加牢固,从而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收益,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四)进行产品及经营模式创新,强化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力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是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从目前看,农村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质量低,服务层次不高,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缺乏活力。文化产业为人们直接提供的是精神消费品,其竞争力在于文化内容和相关载体的新颖性和特色性,因此,要求文化产品和服务立足于内容与形式的创造性开掘,以原有文化资源为基础,积极进行文化再造,满足目标群体多样化、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体验型的,也是娱乐型的。体验和娱乐内在地要求文化产品必须创新,而产品创新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或者异想天开式的观念创新来完成。”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产品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适应性、适度超前性和高质化。适应性是指要洞察市场,使产品能够迎合顾客需求。适度超前性是指要有战略眼光,生产的产品既能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又能根据观念、科技的变化引领潮流。高质化是指合理地引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质取胜。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上,要适时从政府推动向市场主导转换。要真正明确相关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如果不把内部改革与确立文化单位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联系起来,内部改革就不可能彻底,其活力、竞争力不可能得到加强。”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农村文化产业。要发展和改进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逐步实现市场面向的转变,把服务城镇与服务农村紧密结合从现实分析,农村主导文化产业主要市场面向是城市居民,在农村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提供文化服务,农民消费非常有限,其产品购买者和服务接受者主要是城市居民,例如手工艺品的销售、旅游服务等,顾客群体大部分是城市居民,这就使农村生产的文化商品形成了对城市消费的依赖,虽然民间演艺等面向的群体主要是农民,但随着其与旅游等的有机结合,城市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他们消费层次将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将更加迫切。因此,农村文化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完善行业结构,不仅继续紧盯城市人的文化消费,也要密切关注富裕起来的农民的精神需求,引导他们自觉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要坚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积极培育农民的文化消费隋趣和偏好,引导他们在消费方式的选择和消费行为的取向上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区域文化优势相适应,努力推动农民对更多健康文化商品的消费。
(宏观经济研究,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姜长宝)
第四篇:上海市城市规划发展态势分析
上海市城市规划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分析
一、城市性质与定位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二、规划区范围
本规划区范围为上海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三、城市发展规模
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
四、城市发展目标
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
城市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挥上海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主要标志:
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以'三港两路'(三港指海港、空港和信息港;两路指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建设一批衔接国内外的枢纽型重大工程;以'两网'(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重点,形成市域内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网络。
五、城市发展方向
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新城等组成的滨水城镇和产业发展带;继续推进浦东新区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集中建设新城和中心镇;将崇明作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镇体系的主体,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人口控制在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新城11个,分别是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
中心城布局
(1)中央商务区
中央商务区由浦东小陆家嘴(浦东南路至东昌路之间的地区)和浦西外滩(河南路以东,虹口港至新开河之间的地区)组成,规划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集金融、贸易、信息、购物、文化、娱乐、都市旅游以及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并安排适量居住。
(2)主要公共活动中心
主要公共活动中心指市级中心和市级副中心。市级中心以人民广场为中心,以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四条商业街和豫园商城、上海站'不夜城'为依托,具有行政、办公、购物、观光、文化娱乐和旅游等多种公共活动功能。副中心共四个,分别是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徐家汇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西南地区,规划用地约2.2平方公里;花木副中心主要服务浦东地区,规划用地约2.0平方公里;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东北地区,规划用地约2.2平方公里;真如副中心主要服务城市西北地区,规划用地约1.6平方公里。
六、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发展
2、产业布局
从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整体发展出发,按照地域紧密度和产业关联度,合理布局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市域产业布局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城市内环线以内的地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适当保留都市型工业。第二层次:城市内外环线之间的地区。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无污染的工业为重点,调整、整治、完善现有工业区。
第三层次:城市外环线以外的地区。以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重点,提高经济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集中建设市级工业区,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和郊区旅游业。
七、对外交通规划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
八、市域交通规划
市域交通以'两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完善中心城道路网络;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建设客运换乘枢纽和停车场,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客运交通基本政策,形成以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密切衔接、各种
城市交通体系。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九、环境景观规划
十、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
十一、住宅发展规划
住宅建设布局本着与城市发展方向、大容量轨道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一致的原则,重点建设内外环线之间20个左右大型居住园区。
十二、近期建设规划
(1)城市化水平达到76%。
(2)城市综合功能进一步强化,中央商务区和内环线以内及周边地区主要公共活动中心基本建成;黄浦江观光河段基本建成,都市旅游线路和设施比较完善。
(3)国际集装箱深水港区建成框架,铁路第二客站建成;市域高速公路骨架、中心城'环形加十字'的轨道交通网骨架全面建成;各类交通枢纽、停车场(库)等得到较大的发展。
十三、规划实施对策
第五篇:光电子的发展态势分析及应用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及应用
摘要: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又是矗立于该领域之中并控制全局的制高点。与此双重地位相对应,它在信息技术领域中起着两大作用,即“支撑”和“革命”的作用。关键词:光电子 发展 态势 应用
0 引言
21世纪,信息产业将是信息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如果说微电子技术推动了计算机、因特网、光纤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光电子技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断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信息系统的显著特征是信息的采集、存取、处理和应用的高速化,宽带化以及大容量化.在这样的信息系统中,关键器件己非光电子器件莫属.光电子器件是典型的高技术产品,今后的发展也必然以高技术为后盾
光电子技术确切称为信息光电子技术。20世纪60年代激光问世以来,最初应用于激光测距等少数应用,光电子技术是继微电子技术之后近30年来迅猛发展的综合性高新技术。1962年半导体激光器的诞生是近代科学技术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经历十多年的初期探索,到70年代,由于有了室温下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和传输损耗很低的光纤,光电子技术才迅速发展起来。现在全世界敷设的通信光纤总长超过1000万公里,主要用于建设宽带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以光盘为代表的信息存储和激光打印机、复印机和发光二极管大屏幕现实为代表的信息显示技术称为市场最大的电子产品。人们对光电神经网络计算机技术抱有很大希望,希望获得功耗的、响应带宽很大,噪音低的光电子技术。
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又是矗立于该领域之中、可资控制全局的制高点。与此双重地位相对应,它在信息技术领域中起着两大作用,即“支撑”和“革命”的作用。作为基石,它以其一砖一石支撑着这个信息技术的高楼大厦;作为制高点,它又以其一个接一个奇妙莫测的进步执导着信息技术领域中一次又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今天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已足以证明了这一点。微 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几乎不言而喻的,而较之微电子,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今信息系统的显著特征是信息采集、存取、处理、传输和应用的高速化、宽带化和大容量化。在这样的信息系统当中,关键器件已非光电子器件莫属。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光电子器件,那里会有光纤通信系统?而没有光纤通信系统,信息高速公路又从何谈起?再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光电子器件,哪里会有光盘?进而又何谈超大容量信息存储?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没有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就如同一片荒原,信息产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社会也便成为“空中楼阁”。换言之,光电子技术必定是支撑未来信息技术的脊梁,必定是支撑未来信息产业的支柱,进而必定是支撑未来信息社会的基石。
正因为光电子在技术领域基石和制高点作用,决定了它在一个国家中的战略地位,光电子技术已不是一般国家生产力的概念,而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技术。光电
子的发展水平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光电子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
1.1 国内发展动态
我国光电子行业在科研上起步较早,也有一批水平较高的应用成果,其中光纤通信的发展尤快。在国防上的应用也开展较早,如靶场用的激光、红外、电视等光测设备,以及红外导引装置、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仪、微光夜视仪等。但民用市场开发较晚,真正能形成较大生产规模的产品不多。我国在“八五”计划期间对一些光电器件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已在“九五”计划中产生了效益。例如,12英寸彩色液晶显示屏已经在1996年投产。国家重大成套通信设备2.5Gbps同步数字系列(SDH)光通信系统,于1997年研制开发成功,现已广泛应用于国家通信骨干网的建设。
863计划实施以来,光电子主题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在技术方面实现了量子阱材料和器件的突破,完成了用于高速光通信、光存储和光显示的几十种关键器件的研制和商品化,结束了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与此相关的是促进产业化的工作。在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国内光电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方面,光电子主题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经验,并形成多种形式的成果转化模式,其中包括:成果转化基地内部转化。如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光纤放大器在重大研究课题的基础上,自己筹资建立生产线,开始了规模化的生产;向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形成光电子产业新的增长点。如清华大学的光纤放大器和绿光固体激光器等成果分别转让两个生产单位,有力支持了后续的科学研究
2001年7月,原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复,同意在武汉东湖国家高新区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也就是“中国光谷”。经过近5年的发展,在光电子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跻身世界光电子产业领军集团。1.2 国外发展动态
面对光电子产业迅猛的发展局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国正加速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竞相将光电子技术引入国家发展计划,形成了全方位的竞争格局。
美国将光电子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技术,建立了若干个光子学技术中心,以及位于亚利桑那大学的“美国光谷”;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电信公司和阿尔卡特公司在巴黎南部联合建立了国家级光电子技术基地,成为法国光电子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德国确定光电子是21世纪初保持德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先进地位至关重要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
英国实施阿维尔计划,意图抢占光电子信息制高点;
日本通产省联合十多家大公司组建了光子技术研究所;
澳大利亚成立了光子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开拓信息技术和新产品; 1.3 光电子的发展趋势
世界光电子产业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光通信向超大容量、高速率和全光网方向发展,超大容量DWDM的全光网络将
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
光显示向真彩色、高分辨率、高清晰度、大屏幕和平面化方向发展;
光存储将更多地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出新一代高密度、高速光存储技术和系统;
光输出入产品向多功能、高速化、低成本方向发展;
光器件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高可靠性、多功能、模块化和集成化;
激光技术向全固化、超短波长、微加工和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激光技术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以及应用领域范围不断扩大;
光子计算与光信息处理产业、全光电子通信产业、光子集成器件产业、聚合物光纤光缆产业、聚合物光电器件产业和光子传感器产业等,将成为未来光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
科学界预测,到2005年,光电子产业的产值将达到电子产业产值水平;到2010年,以光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将形成5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2010年至2015年,光电子产业可能会取代传统电子产业,成为21世纪最大的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光电子技术的应用
光电子技术是最近十多年中继微电子技术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高技术领域,它集中了固体物理、导波光学、材料科学、微细加工和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科研成就,成为与电子技术结合并具有强烈应用背景的新兴交叉学科。光电子技术以光子学研究为核心,以电子学研究为支撑,它不仅全面兼容电子技术,而且具有微电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和更广阔的应用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光电子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
光电子技术是最先进的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光电子技术具有精密、准确、快速、高效等特点,它有助干全面提高工业产品的高、精、尖加工水平,并大幅度提高附加值及竞争能力。以激光加工技术为例,它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通信、微电子等工业,具有加工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变形小、控制方便和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等优点,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1.1 汽车制造
光电子技术在汽车制造行业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首先是高功率的激光器被用作为切割、焊接的材料的处理工艺,其次是机械视觉系统正在汽车制造加工中被广泛地应用,并通过产生的信息来调整制造加工工艺,并由此提高产品的质量;而利用激光超声对固体材料进行非破坏性测试也显示了在汽车制造业中极大的应用潜力。2.1.2 制作有源阵列液晶显示器
第一步是使用光刻技术产生薄膜晶体管阵列及色滤波器阵列。然后是光学监测被用来监视裸衬板、色滤波器阵列及最后的显示器产品,工艺过程中的诊断,利用光学对微粒实行控制,紫外光常被用来解决液晶单元的密封问题。最后激光常被用来定位及修补制造加工中的缺陷。2.1.3 太阳能光伏技术改变传统能源结构
美、日、欧和发展中国家都制定出庞大的光伏技术发展计划,开发方向是大幅度提高光电池转换效率和稳定性,降低成本,不断扩大产业。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商业化、半商业化生产能力,年均增长达l6%,市场开拓从空间转向地面系统应用。甚至用于驱动交通工具。据报道,全球发展、建造太阳能住宅(光电池作屋顶、外墙、窗户等建材用)投资规模为6O0亿美元,到20l2年还会再翻一倍达12OO亿美元,光伏技术制作的光电池有望成为2l世纪的新能源。2.2 光电子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光电子科学技术使国防军事具有快速反应和难确攻击的能力,它能为军事提供既快又准的信息,使己方看得更清、反应更快、打得更准、生存能力更强。因此光电子技术被认为是军事领域的主流技术,国防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科索沃战争,中国的大使馆被炸,是因为美国的导弹没长眼睛吗?不是,恰恰相反,是它有一只敏锐的“眼睛”---光电子技术。在海湾战争中,盟军以轰炸准确、人员伤亡少而一举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和定义,那场举世瞩目的“沙漠风暴”固然以电子战为主,但如果要论战功的话,则非光电子武器莫属。人们已经认识到光电子技术在现代国防军事领域的重要性,光电子技术已受到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几乎各发达国家都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
主要应用有:半导体激光雷达,半导体激光测距,半导体激光引信,半导体激 光制导跟踪,半导体激光瞄准和告警,半导体激光武器模拟,半导体激光通信,军 用光纤陀螺,半导体激光照明(夜视)。
(1)激光聚变不仅可以作为未来能源,它还有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它可以模拟氢弹的爆炸过程,代替既费钱又不安全的空中或地下核试验,达到改进核武器的性能。目前激光致盲武器已装备部队,舰载和机载激光反导器已开始走出实验室。
(2)电光技术已成为军方的核心技术,美国的国防防务水平随着电光技术的开发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美国每年用于防务光电技术的开发费用高达50亿美元。2.3 光电子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
光电子科学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光电子科学技术涵盖众多学科与技术,特别是基础学科技术:材料科学和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及技术等。光电子技术所涉及的科学领域都是2l世纪发展的尖端科学技术。具体表现如下。2.3.1 兆兆纪元
这是惠普公司的J比恩·鲍姆在1996年10月提出的一个梦想。为了满足信息时代的需要,人们期望在l 0~l 5年内实现这个梦想。
传输:每秒兆兆位千线,远程传输网络。
(1)每秒数百千兆位的存取网络,(2)每秒数十千兆位的局域网,(3)每秒lOO0兆位的台式电脑终端。处理:每秒运算兆兆(万亿)次的计算机。
(1)每秒兆兆位开关速度;(2)数千兆赫时钟电路,(3)每秒数百兆字节的互联。存储:兆兆字节数据库。
(1)数兆兆字节的盘片驱动,(2)数千兆位的记忆芯片。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完全有可能满足这个设想的要求,光纤传输容量、光处理能力和光存储密度,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发展,大约1 5年以内,信息技术功能就可以从千兆(109)提高至兆兆(10l2)。2.3.2 HIV的免疫系统监测
用光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艾滋病己取得重要进展,如利用自动化基因顺序测定器、扫描激光荧光计,科学家能够对艾滋病毒的全部基因作顺序测定。下一代艾滋病诊断技术将集中于测定外周血流中自由HIV的浓度,即病毒负荷。这种诊断测量对于发展有前途的抗艾滋病病毒新药、蛋白酶抑制剂以及涉及联合这些抗病毒药物治疗确定其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尖端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如使用光学探测,如定量化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定量化衍生的DNA,将对开展与HIV战斗具有战略影响。结束语
如果说微电子技术推动了以计算机、因特网、光纤通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得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建设,光电子技术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商务部指出:“90年代,全世界的光子产业以比微电子产业高得多的速度发展,谁在光电子产业方面取得主动权,谁就将在21世纪的尖端科技较量中夺魁”。日本《呼声》月刊也有类似的评论:“21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导产业,第一是光电子产业,第二是信息通信产业,第三是健康和福利产业„„”,可以断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光电子器件和部件广泛应用于长距离大容量光纤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光互联、光信息处理、激光加工、激光医疗和军事武器装备,预期还会在未来的光计算中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21 世纪,信息产业已成为先导产业,光电子技术已成为信息产业的支柱学科.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光电子学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发展相当迅速,几乎年年都会有新的器件,新的系统出现.理论的研究在朝着更本质更精细的方向发展,并会为实际应用提供最大的理论基础。
在不远的将来,光通信里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必将会使信息的传输更迅速,更准确.光记录、光处理、激光加工和激光医疗等应用也会迅速兴盛起来.光电子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紧密地与光电子学联系在一起,更加现代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李天陪.高速光器件的光集成及光电集成[J].电信科学.1997.33(5): 8-13.[2] 赵玉兰.国外光集成/光电集成技术的发展[J].光通信研究.1999.5:52-57.[3] 王启明.光网络与光电子集成的发展(上)[J].电子产品世界.2001.4B:7-10.[4] 王建.邢达量子点激光器研究进展综述[J].量子电子学报.2003.20(2):129.[5] 马国华,彭同江.半导体量子线制备方法及研究动态[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18(1):73-78.[6] 王莉,张以漠,吴荣汉等.半导体激光器的进展[J].激光与红外.1999.29(5): 267-270.[7] 康志龙,辛国锋,陈国鹰等.10%占空比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线阵列[J]光电子,激光.2004.15(1): 1178-1180.[8] 辛国锋,陈国鹰,冯荣珠等半导体激光器二维阵列[J]中国激光.2003.30(8): 684-686.[9] 李林,钟景昌,苏伟等垂直腔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26(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