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法 第142号
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法
第142号
《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法》已于2017年7月24日经市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开发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2017年8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法
第一条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民,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都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管辖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配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
第四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扶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人口发展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人口发展规划,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的产业、住宅、交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保障等专业规划,应当与本行政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前款规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
第七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均实行主要领导负责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企业实行法定代表人或者企业负责人负责制,履行相应职责。
第八条 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
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不达标的部门或者单位及其负责人不得参与相关的评比与表彰。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对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 发展改革、卫生和计划生育、公安、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统计等部门,应当相互提供有关人口数据,实行人口信息资源共享。
第十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纳入村(居)民自治内容,接受村(居)民监督。
第十一条 依托市、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宣传教育、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信息管理、药具发放等工作。
第十二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原则。育龄人员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有工作单位的育龄人员由其所在单位负责管理,其他育龄人员由其现居住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其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管理,以现居住地人民政府管理为主,户籍地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第十三条 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生育两个以内子女的夫妻,应当凭居民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居住证)到户籍地或者现居住地办理生育登记,自主安排生育。
享受免费优生健康检查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生育登记证明或者再生育证明。
办理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生育登记证明或者再生育证明。
围产期检查、待产、为子女申报户口或者办理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时,医疗保健机构,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现夫妻未办理生育登记证明或者再生育证明怀孕、生育的,应当及时向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
第十四条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符合《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可以再生育子女的夫妻,应当共同向一方户籍所在地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书面提出再生育申请,提供下列材料,经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领取生育证后方可生育:
(一)居民身份证;
(二)户口簿;
(三)婚姻状况证明;
(四)已有子女状况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 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在享受国家规定婚假的基础上,延长婚假10天。
自2016年1月1日起,符合《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延长产假30天,男方享受护理假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不计入前两款规定的假期。
第十六条 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个人,凭医疗机构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证明,按照规定享受下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一)放置或者取出宫内节育器休息2天;
(二)“皮埋”术休息3天,取“皮埋”休息2天;
(三)输精管结扎休息7天,输精管复通手术休息14天;
(四)单纯输卵管结扎休息21天,输卵管复通手术休息21天;
(五)妊娠不满2个月流产的,休息20天;妊娠满2个月不满3个月流产的,休息30天;妊娠满3个月不满7个月流产、引产的,休息42天。
国家、省对计划生育手术休假进行调整的,从其规定。
第十七条 凡符合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办法规定享受假期的人员,视为出勤,不影响工资、福利待遇。
第十八条 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第十九条 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可以共同向子女户籍所在地,也可以向夫妻一方户籍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夫妻双方各持一本。
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一)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
(二)依照《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了两个子女,其中一个子女在未结婚生育子女前死亡,以后不再生育的夫妻;
(三)再婚夫妻依法生育一个子女的一方;
(四)再婚夫妻中一方系离婚者或丧偶且只生育一个子女,未育且不再生育的另一方;
(五)夫妻婚后生育一个子女,离婚或者丧偶后,未再婚的一方。
生育双胞胎和多胞胎的夫妻不能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对2016年1月1日以后生育子女的夫妻,不再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第二十条 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人员,可以享受下列奖励扶助:
(一)在子女满14周岁前,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标准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二)在本市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按照规定领取计划生育一次性奖励金;
(三)年满60周岁的农民或者年满50周岁只生育一个子女且该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农民,按照规定领取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年满60周岁未生育且未收养子女的农民夫妻参照执行。
第二十一条 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人员,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按照规定获得扶助。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或者家庭,在发展经济、扶贫以及子女入托、入园、入学、医疗、安排宅基地等方面制定的奖励、优惠规定,有关单位应当依照执行。
第二十三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机制。
计划生育公益金重点扶助因独生子女意外伤残、疾病、死亡等而导致的特困家庭。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书面征收决定。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委托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作出书面征收决定。社会抚养费应当上缴国库,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
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向社会抚养费征收部门提供其掌握的违法生育男女双方年经济收入等相关情况,并出具证明。
第二十六条 房屋出租人、中介机构或者其他单位、个人发现违反计划生育规定怀孕、生育者,有权向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举报,一经查实,由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2005年10月9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令第84号发布的《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法
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法
第一条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民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都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市、县级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照法定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国家(省)级开发区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或者明确相关部门负责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做好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四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现行生育政策,建立人口现居住地管理制度。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人口发展战略、人口发展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编制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完善区域人口宏观调控机制,调控常住人口总量;加强宣传教育,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完善人口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倡导和实施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调整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时,应当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原则。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人口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经费纳入本地区计生事业费,并由财政统一纳入预算安排。
第七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各行政部门、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均实行主要领导负责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企业实行法定代表人和业主负责制,并与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履行相应职责。
第八条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其所属部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不达标的,该部门或者单位及其负责人不得参与任何评比与表彰。
第九条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的产业、住宅、交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保障等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相协调。
统计、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改革、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按照各自职责,对区域人口开展常规统计、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出生人口预测预报,建立区域人口发展和人口安全预警预报制度。
第十条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备专人负责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纳入村(居)民自治内容,实行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第十一条建立健全市、县级市、镇、村(社区)四级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宣传教育、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信息管理、药具发放等工作。
第十二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原则。育龄人群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有工作单位的育龄人员由其所在单位负责管理,其他育龄人员由其现居住地的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
第十三条孕妇首次围产期检查、待产时,应出示本人身份证和生育状况证明。
夫妻为婴儿申报户口或者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时,应向公安、劳动保障部门出示由县级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生育状况证明,经批准再生育的,应出示照顾再生育一孩生育证。
第十四条凡符合《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要求安排再生育一个孩子的,应当向县级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供下列材料,经审批领取生育证后方可生育:
(一)身份证明;
(二)户籍证明;
(三)婚姻状况证明;
(四)已有子女状况的声明。
第十五条满23周岁依法登记结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孩子(包括生育双胞胎和多胞胎)的初产妇,可延长产假30天,并给予男方护理假10天。
第十六条落实避孕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公民,凭医疗单位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证明,所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给予休息。放置宫内节育器休息2天,取宫内节育器休息1天,“皮埋”术休息3天,取“皮埋”休息2天,输精管结扎休息7天,单纯输卵管结扎休息21天,人工流产(包括药物流产术)休息20-30天,中期终止妊娠休息42天。
第十七条凡符合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享受假期的人员,视为出勤,不影响其基本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
第十八条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可以共同向孩子户籍所在地,也可向夫妻一方单位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以下简称《光荣证》),夫妻双方各持一本。属以下两种情形之一的夫妻也可领取《光荣证》:
(一)依法收养一个孩子后不再生育的;
(二)依照《条例》规定生育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在未结婚生育子女前死亡,以后不再生育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单独领取《光荣证》:
(一)再婚夫妻依法生育一个孩子的一方;
(二)再婚夫妻中一方系离婚者或丧偶且只生育一个孩子,未育且不再生育的另一方;
(三)夫妻婚后生育一个孩子,离婚或丧偶后,未再婚的一方。
生育双胞胎及多胞胎的夫妻不能领取《光荣证》。
第十九条持有《光荣证》的公民,可以享受以下奖励:
(一)在子女满14周岁前,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标准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二)年满60周岁的农民,或者年满50周岁只生育一个孩子且孩子已死亡未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农民,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奖励金。年满60周岁未育且未收养子女的农民夫妇参照执行。
第二十条持有《光荣证》的企业职工,退休后可领取一定数额的计划生育奖励金,具体办法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持有《光荣证》的公民,其独生子女医疗费的报销、农村居民自留地宅基地的安排、房屋拆迁安置补偿中的优惠、入托(园)管理费的报销等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并实施。第二十二条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救助机制。
计划生育公益金重点扶助因独生子女意外伤残、疾病、死亡等而导致的特困家庭。
第二十三条外来人员计划生育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应当纳入现居住地的人口发展规划。
市、县级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外来人员计划生育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综合治理委员会、外来人员管理办公室,应当履行外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的相关职责。
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对外来人员计划生育工作实施综合治理,协调社区服务中心、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站和辖区单位,对外来人员计划生育实行统一管理。
用人单位或业主必须配合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做好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外来人员要求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应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结婚证》;
(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或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婚育状况证明。第二十五条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凭《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到指定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接受服务和免费领取避孕药具等。
对未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补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现居住地为流动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或办理临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应当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在本市医疗机构进行围产期检查和生育的,应当出示本人身份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无证外来人员的怀孕、生育等情况,医院应当及时向辖区所在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第二十七条公安、工商、劳动保障、民政、房管、建设、交通、农林等行政部门在办理外来人员暂住、经商、务工、运输等手续时,应当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发现无证明者,应当告知其到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办理,并通报所在地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企业不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职责,造成违法生育等严重后果的,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县级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委托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作出书面征收决定并予以征收。
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违法生育男女双方年经济收入等情况,并出具相关证明。
第三十一条房屋出租人、中介机构或者其他公民发现违法怀孕、生育者,应当向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报告,一经查实,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奖励。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1998年7月14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苏州市计划生育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法2005
苏州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法
发布时间:2007-07-09访问次数:4983
第一条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行计划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 第五条 第六条 第七条 生育,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民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都应当遵守本办法。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市、县级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照法定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国家(省)级开发区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或者明确相关部门负责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做好本辖区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现行生育政策,建立人口现居住地管理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人口发展战略、人口发展规划,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编制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完善区域人口宏观调控机制,调控常住人口总量;加强宣传教育,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完善人口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倡导和实施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调整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时,应当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原则。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人口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经费纳入本地区计生事业费,并由财政统一纳入预算安排。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各行政部门、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均实行主要领导负责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企业实行法定代表人和业主负责制,并与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履行相应职责。
第八条 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和其所属部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不达标的,该部门或者单位及其负责人不得参与任何评比与表彰。
第九条 有关部门编制和实施的产业、住宅、交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保障等的专业规划,应当与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相协调。
统计、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改革、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按照各自职责,对区域人口开展常规统计、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出生人口预测预报,建立区域人口发展和人口安全预警预报制度。
第十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备专人负责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应当纳入村(居)民自治内容,实行村(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第十一条 建立健全市、县级市、镇、村(社区)四级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宣传教育、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信息管理、药具发放等工作。
第十二条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原则。育龄人群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有工作单位的育龄人员由其所在单位负责管理,其他育龄人员由其现居住地的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
第十三条 孕妇首次围产期检查、待产时,应出示本人身份证和生育状况证明。
夫妻为婴儿申报户口或者享受生育保险待遇时,应向公安、劳动保障部门出示由县级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生育状况证明,经批准再生育的,应出示照顾再生育一孩生育证。
第十四条 凡符合《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要求安排再生育一个孩子的,应当向县级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供下列材料,经审批领取生育证后方可生育:
(一)身份证明;
(二)户籍证明;
(三)婚姻状况证明;
(四)已有子女状况的声明。
第十五条 满23周岁依法登记结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孩子(包括生育双胞胎和多胞胎)的初产妇,可延长产假30天,并给予男方护理假10天。
第十六条 落实避孕措施、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公民,凭医疗单位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证明,所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给予休息。放置宫内节育器休息2天,取宫内节育器休息1天,“皮埋”术休息3天,取“皮埋”休息2天,输精管结扎休息7天,单纯输卵管结扎休息21天,人工流产(包括药物流产术)休息20-30天,中期终止妊娠休息42天。
第十七条 凡符合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享受假期的人员,视为出勤,不影响其基本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
第十八条 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可以共同向孩子户籍所在地,也可向夫妻一方单位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申请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以下简称《光荣证》),夫妻双方各持一本。
属以下两种情形之一的夫妻也可领取《光荣证》:
(一)依法收养一个孩子后不再生育的;
(二)依照《条例》规定生育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在未结婚生育子
女前死亡,以后不再生育的。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单独领取《光荣证》:
(一)再婚夫妻依法生育一个孩子的一方;
(二)再婚夫妻中一方系离婚者或丧偶且只生育一个孩子,未育且不再生
育的另一方;
(三)夫妻婚后生育一个孩子,离婚或丧偶后,未再婚的一方。
生育双胞胎及多胞胎的夫妻不能领取《光荣证》。
第十九条 持有《光荣证》的公民,可以享受以下奖励:
(一)在子女满14周岁前,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标准领取独生子女父母
奖励金;
(二)年满60周岁的农民,或者年满50周岁只生育一个孩子且孩子已死亡
未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农民,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奖励金。年满60周岁 未育且未收养子女的农民夫妇参照执行。
第二十条 持有《光荣证》的企业职工,退休后可领取一定数额的计划生育奖励金,具体办法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市人民 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 持有《光荣证》的公民,其独生子女医疗费的报销、农村居民自留地
宅基地的安排、房屋拆迁安置补偿中的优惠、入托(园)管理费的报 销等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并实施。
第二十二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建立人口与计划生
育救助机制。
计划生育公益金重点扶助因独生子女意外伤残、疾病、死亡等而导致的特困家庭。
第二十三条 外来人员计划生育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应当纳入现居住地的人口发
展规划。
市、县级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外来人员计划生
育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综合治理委员会、外来人员管理办公室,应当 履行外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的相关职责。
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对外来人员计划生育工作实施综合治 理,协调社区服务中心、公安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站和辖区单位,对 外来人员计划生育实行统一管理。
用人单位或业主必须配合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做好外来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 外来人员要求在现居住地生育子女的,应提交下列证明材料:
(一)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二)《结婚证》;
(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或户籍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婚育状况证明。
第二十五条 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凭《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到指定的计划生育服务
机构接受服务和免费领取避孕药具等。
对未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补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现居住地为流动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或办理临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应当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在本市医疗机构进行围产期检查和生育的,应当出
示本人身份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无证外来人员的怀孕、生育 等情况,医院应当及时向辖区所在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通报。
第二十七条 公安、工商、劳动保障、民政、房管、建设、交通、农林等行政部门在办理外来人员暂住、经商、务工、运输等手续时,应当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发现无证明者,应当告知其到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办理,并通报所在地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企业不履行人口与计划生育职责,造成违法生育等严重后果的,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县级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委托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作出书面征收决定并予以征收。
工商、税务、审计等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提供违法生育男女双方年经济收入等情况,并出具相关证明。
第三十一条 房屋出租人、中介机构或者其他公民发现违法怀孕、生育者,应当向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报告,一经查实,由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奖励。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1998年7月14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苏州市计划生育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苏州市计划生育办法》
《苏州市计划生育办法》
中国苏州
第一条 为实现人口控制目标,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居住在本市的我国公民,以及常住户口在本市而暂住外地的公民,均应在执行《条例》和《细则》的同时遵守本办法。
本市国家机关、部队、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保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
第四条 市、县级市和区人民政府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具体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各级妇联、工会、共青团、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应当密切配合,协助政府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条 单位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企业实行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设立计划生育办事机构或配备专职、兼职人员管理本单位的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 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凡不达到计划生育规定指标或者出现计划外生育的单位当年不得评为先进,两年内不得评为文明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反计划生育管理规定,当年考核定为不称职或不合格。
第七条 计划生育工作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城镇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街道办事处应配备计划生育干部1至2名。居民委员会要指定专人负责计划生育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辖区内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第八条 建立健全以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为重点的市、县级市、乡镇、村4级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开展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管理、药具发放等工作。
街道应当依托社区,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服务。村以村卫生室为依托,设
立计划生育服务室。
第九条 凡外市进入本市拟暂住1个月以上的育龄妇女,必须到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交验由育龄妇女常住户口所在地县级以上计划生育主管部门签发的计划生育证明。经登记后,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加盖本市统一制式的验证章。
第十条 公安、工商、卫生、劳动、建设、房管、民政、交通、渔政等部门必须凭验证的计划生育证明办理外来育龄人员暂住、经商、务工、运输、出租等手续。
第十一条 本市各级政府应当协调相关部门为外来育龄人员提供计划生育政策宣传、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子女就医、入托、入园、入学等方面的服务,并列入当地管理和考核。
单位招用的外来育龄人员,其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以用工单位为主,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协助。未被单位招用的外来育龄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第十二条 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享受晚婚假7天:
(一)男女双方均为初婚。
(二)男女双方按法定婚龄推迟3周岁后依法登记结婚(仅一方达到晚婚年龄的,则一方享受晚婚假)。
第十三条 凡年满23周岁结婚后(以结婚登记日期推算)生育第一个孩子(不包括再婚家庭领取二胎生育证的初产妇),在法定产假期间落实以放置宫内节育器为主的综合避孕节育措施,并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育龄妇女,可享受晚育假30天。
晚育的初产妇生育双(多)胞胎的,根据《江苏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规定,在落实综合避孕节育措施后,可享受晚育假。
第十四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在女方产假期间,男方可凭医疗卫生单位证明享受护理假5天,女方难产的享受护理假7天。
第十五条 因综合避孕节育措施失败而施行终止妊娠手术的,其所在单位应按规定给予休息。怀孕3个月以内流产的女职工,凭医疗单位的证明,给予30天的产假;3个月以上7个月以内的,产假为42天。
第十六条 凡符合本办法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条规定享受假期的人员,应视为出勤上岗,不影响工资和奖金。
第十七条 晚育并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凡子女为本市市区户口的,其独生子女入托(园)期间的管理费可全额报销,托费(保育费)可报销50%,小学和初中的杂费应予报销。上述费用按下列办法报销:
(一)夫妻双方均在本市市区工作的,其子女入托(园)的管理费,单月在男方单位报销,双月在女方单位报销;托费(保育费)在女方单位报销,杂费在男方单位报销。
(二)夫妻一方在本市市区工作,一方在市区之外的,管理费、托费(保育费)、杂费均在本市市区一方报销。
(三)夫妻一方为在职职工,一方为现役军人或无经济收入的,入托(园)的管理费、托费(保育费)及杂费均在在职一方单位报销。
第十八条 晚育并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其独生子女系本市城镇户口的,自出生至16周岁或在校的普通高中生,可享受独生子女医疗待遇,但应到单位指定医院现金就诊,凭门诊病历、住院的出院证明和收据回单位报销。
独生子女按定额报销医疗费(包括门诊和住院费)。医疗费总支出年终进行结算,超过定额部分由独生子女家庭负担5%>10%。若有结余,可转入下使用。市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可会同财政、劳动等部门适时调整超过定额部分由独生子女家庭的自负比例。
第十九条 独生子女医药费按下列办法报销:
(一)夫妻一方在行政单位工作,一方在企业的,在行政单位一方报销。
(二)夫妻在其他单位或企业的均各半负担,可采取年份逢单时由男方单位报销,年份逢双时由女方单位报销,也可在双方单位自愿协商,达成一致的基础上,由一方负责管理,另一方向管理单位交纳报销定额的一半。
(三)夫妻一方为在职职工,一方为现役军人或无经济收入的,均在在职一方单位报销。
(四)丧偶或离婚后没有再婚的,由抚养孩子一方所在单位报销。
(五)夫妻一方工作不在本市市区的,由本市市区一方所在单位负担。
第二十条 凡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职工,退休后加发百分之五的退休金,不受最低退休工资调整的影响。
第二十一条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标准为每年40元,支付渠道除《条例》、《细则》明确规定外,其他单位的人员,由所在单位支付。
第二十二条 符合《细则》第三十条第(三)、(四)、(五)项规定的,可重新领取《独生子女证》,但原证必须收回。
第二十三条 对于《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以及《细则》第十六条规定以外的特殊情况,夫妻双方申请再生一个孩子的,必须经苏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审核批准。
第二十四条 孕妇围产期检查、待产时,医院必须查验生育证和身份证。
婴儿申报户口,公安部门应当查验生育证和出生证。
第二十五条 对计划外生育夫妻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应当一次性缴纳。当事人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的行政机关批准可以签订分期付款保证书,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第二十六条 私房出租户在出租房屋时,应当与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签订计划生育保证合同,对计划外怀孕生育隐瞒不报或纵容包庇的,一经查实,按合同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凡计划外怀孕不愿终止妊娠,外出躲避而造成生育后果的,其躲避期间,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工作人员外出做工作的交通费、出差补助费和误工补贴,按国家规定的报销标准由该夫妻负担。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对征收计划外生育费的决定或者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根据《行政复议条例》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九条 对已享受终身无子女退休金待遇的,如经合法手续再领养子女或与有子女并形成抚养关系的对象结婚,则从领养或结婚之日起停止享受终身无子女退休金待遇。
第三十条 女方现居住地与常住户口所在地不一致的计划外生育统计由女方常住户口所在地负责,并同时列入夫妻现居住地和常住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道)的考核指标。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无经济收入的”,是指依靠政府救济的人员。
第三十二条 各县级市独生子女的入托(园)管理费、托费(保育费)、杂费和医药费的管理,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苏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八年八月一日起施行。一九九三年五月四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苏州市计划生育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苏州市计划生育办法11.2.01
苏州市计划生育办法
苏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苏府[1993]12号
关于印发《苏州市计划生育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保证落实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现将〈苏州市计划生育办 法〉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苏州市计划生育办法
第一条 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根据《江
苏省计划生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以
下简称《细则》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居住在本市的我国公民,以及常住户口在本市而暂住外地的公民,均应遵守本办法。
本市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含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事业
单位同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与计划生育事业发挥相适应的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保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
第四条 各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是同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计划生育管
理工作。
妇联、工会、共青团、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应密切配合,协助搞好
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条 单位实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并根据需要设立计划生育办事机构或配备专职、兼职人员。千人以上的单位(包括乡镇、村企业)应设立计划生育办事机构,配备专
职计划生育干部(可享受中层干部待遇);五百人以上的单位应指定专职人员;职工
人数较少的单位,应指定人员兼管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 各乡(镇)应建立计划生育服务室,配备二至三名专职人员,开展宣传教育、技术服
务、药具供应等工作。
服务室属同级计划生育办公室领导下的集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酬由乡(镇)统筹
解决。
服务室的卫生技术人员可以参加卫生技术职称评定。
第七条 计划生育工作要以宣传教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避孕节育为主,辅以必要的经济
和行政措施。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考核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
总体工作和干部职工的评奖、提干、调资、补助的依据之一。
第九条
第十条
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第十六条
第十七条
第十八条 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凡出现无计划生育的单位,当年不得评为先进,两年内不得评为文明单位。受基层人民政府委托的基层单位可与育龄夫妻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合同款项由县(市)、区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合同双方因履行合同发生争议的,由基层人民政府处理;对处理不服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指派有权部门处理。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享受晚婚假七天:
(一)男女双方均为初婚;
(二)男女双方按法定婚龄推迟三周岁后依法登记结婚(仅一方达到晚婚年龄的,则该方享受晚婚假)。凡年满二十四周岁(以登记结婚日期推算)生育第一个孩子(不包括再婚家庭领取二胎生育证的初产妇),在产假期间落实节育避孕措施,并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育龄妇女,可享受女方晚育假三十天。晚育的初产妇生育双(多)胞胎的,根据《江苏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规定,在落实节育措施后,可享受晚育假。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的,在女方产假期间,男方可凭医疗卫生单位证明享受护理假五天,妇方难产的享受护理假七天。凡符合本办法第十、十一、十二条规定享受假期的干部职工,应视为出勤,不影响考核评比。晚育并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其独生子女在入托(园)期间的管理费可全额报销,托费(保育费)可报销50%;入学时的杂费应予报销。凡子女户口在苏州市区的,上述费用按下列办法报销(县 <市>可参照执行);
(一)夫妻双方均在市区工作的,其子女入托(园)的管理费单月在男方单位报销,双月在女方单位报销,托费(保育费)在女方单位报销,小学和初中的杂费在男方单位报销;
(二)夫妻一方在市区工作、一方在外省、市的,管理费、托费(保育费)、杂费均在市区一方报销;
(三)夫妻一方为在职职工,一方为纯无业人员(个体工商户除外),入托(园)的管理费、托费(保育费)及小学和初中的杂费均在在职一方单位报销。 晚育并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其独生子女自出生至十六周岁或者在校的普通高中生,享受下列医疗待遇;
(一)凡参加统筹医疗的,医药费按规定在参加统筹医疗的单位开支;
(二)凡享受半劳保待遇的,按《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由职工自理的医药费应予报销。凡夫妻均为合同制工人的,其独生子女医药费由双方所在单位各半负担或年份逢单时由男方单位支付,年份逢双时由女方单位支付;
(三)凡实行医药费承包单位,独生子女医药费超额自理的比例应低于所超额度的5%。夫妻工作在本市但不在同一县(市)的,其独生子女医疗费用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共同负担,年份逢单时由男方单位支付,年份逢双时由女方单位支付。夫妻一方工作不在本市的,其独生子女医药费由子女户口所在地单位一方负担。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除《条例》、《细则》明确规定外,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第十九条
第二十条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九条
第三十条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三条 乡村办企业的人员,由所在企业支付。 符合《条例》第十五条第四项规定,离婚时小孩判随身边,与未育者再婚的,若自愿不再生育的,可重新申请领取《独生子女证》,原证收回。丧偶或离婚后没有再婚的,其子女入托(园)、入学和医疗费用由抚养孩子一方所在单位负担。凡符合《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除外)和第十六条规定,申请生育二胎的夫妇,在办理审批手续领取生育证时,应交纳五百元至一千元的生育调节费,由县(市)、区计划生育主管部门统一征收管理,可建立人口基金或直接用于计划生育事业,并由财政部门负责监督。对符合《条例》规定允许再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自愿放弃再生育指标,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并签订不再生育合同的,所在单位除表彰外,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孕妇围产期检查、待产时,医院必须查验生育证和身份证。 婴儿申报户口、公安部门必须查验生育证和出生证。凡无计划生育的,必须罚款处理后经乡镇(街道)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审核,其婴儿方可申报户口。凡无计划怀孕不愿终止妊娠,外出躲避而造成生育后果的,其躲避期间,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工作人员外出做工作的交通费、出差补助费和误工补贴,均由该夫妻负担。凡单位对计划外怀孕、生育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一经查实,给予二百元至二千元的罚款,对责任人可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 私房出租户和有关个人对无计划怀孕、生育隐瞒不报或怂恿包庇的,一经查实,可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已婚一方与未婚(或已婚未育)一方非法同居怀孕造成无计划生育的,对已婚已有孩子的一方按《条例。第三十条第四项规定处罚;对未婚(或已婚未育)的一方比照《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处罚。凡无计划生育的夫妻和子女农业户口已转为城镇户口的,在《细则》颁布前,按原政策规定清查处理;正在办理或尚未办理的,一律按《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不得转为城镇户口;《细则》颁布后,已办理的城镇户口一律退回。对遗弃婴儿的夫妻,由计划生育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责令其找回被遗弃的婴儿,并给予一次性罚款二百元至一千元。对无计划生育夫妻的罚款,原则上应一次性缴纳,一次性缴纳确有困难的,可与作出处罚决定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签订分期付款协议,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收养小孩,必须符合《收养法》和《条例》规定,并依法办理收养手续。对已享受终身无子女退休金待遇的,如再领养小孩或与有子女的对象结婚,则从领养或结婚之日起停止享受终身无子女退休金待遇。凡未育者通过合法手续收养过小孩,或与有子女的对象结婚后又离婚的,不再按未育对待。夫妻双方户口不在一地的,无计划生育统计由居住地乡镇(街道)负责,并同时创入
居住地和户口所地的乡镇(街道)的考核内容。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苏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本办法自一九九三年三月一日起施行。****年二月十四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苏州市计划生育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发布日期:200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