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北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
东北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的管理工作,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根据国家、省、市博士后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博士后管理工作是指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及博士后的管理及其相关工作。
第二章 机构及职责
第三条 学校成立由校长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东北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校博管会);校博管会下设东北大学博士后工作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博管办),挂靠在人事处;设有流动站的单位成立由每个流动站的适量专家组成的博士后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单位负责人任组长。
第四条 校博管会职责
(一)制定学校有关博士后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制定学校有关博士后的培养计划及长远发展目标;
(三)协调解决诸如博士后住房、科研、工资福利等问题;
(四)指导和检查校博管办及各工作小组的工作。第五条 校博管办职责
(一)落实国家、学校等有关博士后的政策;
(二)负责博士后招收工作;
(三)为我校博士后办理进出站手续,组织博士后基金的申报;
(四)协助和监督各工作小组对在站博士后的管理和考核;
(五)负责博士后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六)宣传博士后制度及我校有关博士后的各项工作,扩大我校博士后工作的影响。第六条 工作小组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博士后的招收计划;
(二)负责本单位的博士后招收工作;
(三)具体负责本单位博士后政治思想及科研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及考核等日常管理;
(四)调查反映本单位博士后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做好服务工作。
第三章 博士后的招收
第七条 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我校招收的博士后分为以下三类:
(一)师资博士后:指各单位根据师资需求计划,按照选留新教师的条件和程序招收的在校内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博士后。
(二)学科博士后:指各单位根据学科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依托流动站或重大科研项目招收的在校内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后。
(三)企业博士后:指我校流动站与国家设立的博士后工作站企业联合招收的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博士后。
第八条 招收博士后的学科应具备条件:
(一)经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管办同意设立的流动站内学科。
(二)非设站但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经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博士后管理部门批准,可以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招收项目博士后。
第九条 招收博士后的合作导师应具备条件:
(一)流动站所在一级学科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充足研究经费,正在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或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具有教授以上技术职务的在岗教师。
(二)非设站学科内正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第十条 博士后申请人条件及相关要求:
(一)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员,可以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二)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在职工作以及具有现役军人身份的人员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应当提交其委托单位、定向培养单位、工作单位或者所在部队同意其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证明材料。
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本校毕业的博士,未经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不得申请进入原毕业博士点学科所在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四)我校教师一般不能申请到本校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只能申请到与我校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工作站或校外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一条 各单位按不超过用人计划的150%比例制定本单位本年度师资博士后的招收计划,师资博士后中本校毕业博士比例不超过30%。每年计划执行情况作为下一年师资博士后招收规模的主要参考依据。
第十二条 每名博士后合作导师招收在站博士后人数不超过四人;对有一名博士后未经允许超过两年不出站的导师限制其招收数量,对有两名及以上博士后未经允许超期不出站的导师停止其招收博士后。
第十三条 师资博士后申请人只能申请到拟留单位基层学术组织所在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四条 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首先须向合作导师提出申请,经合作导师同意后,向流动站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供申请人有关材料(包括个人简历、业务专长、博士论文答辩时间、能反映申请人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材料以及配偶和子女的情况等)。
第十五条 工作小组根据申请情况,适时组织包括合作导师在内的相关专家对申请人进行面试,对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进行考核,将考核合格申请人的材料上报校博管办。
第十六条 申请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招收博士后的人员,经合作导师同意后,将相关材料上报校博管办。
第十七条 校博管办审核各单位上报的材料,最后确定同意录用人选。经审核同意录用的申请人,登陆中国博士后网上办公系统(www.xiexiebang.com)申请进站,并将有关材料报校博管办。
第十八条 校博管办将材料汇总、整理后,报省博士后工作服务中心审批后,由校博管办发录用通知书。
第十九条 被录用的申请人,应按时来校报到,进站工作。对无正当理由逾期15天不进站工作者,校博管办有权取消其进站资格。
第四章 在站管理
第二十条 博士后进站后,须首先与校博管办及合作导师签订《东北大学博士后工作协议书》,以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及其它应遵守的事项。
第二十一条 在站博士后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校、单位的各项活动,参加所在流动站的建设,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第二十二条 博士后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应力求与合作导师承担的重点科研任务相结合。博士后所在的基层学术组织(系、研究所、中心)要保证博士后的工作、实验等条件,并视情况配备助手。
第二十三条 合作导师作为博士后日常管理的负责人,除负责对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开题审议、指导和考核外,还应从各方面关心和培养博士后,使其尽快适应工作。
第二十四条 博士后进站三个月之内必须完成开题工作。首先由博士后本人提出详细的研究计划,经合作导师签署意见后分别提交工作小组、校博管办备案。
第二十五条 合作导师应加强对博士后科研工作进展情况的管理和指导,鼓励博士后独立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提高其独立研究能力。
第二十六条 进站满半年人事档案在学校的博士后需参加所在单位的年度考核作为中期考核,考核等级指标单独分配。合作导师的意见作为博士后中期考核的主要依据。考核合格的师资博士后与学校教师一样从次年一月起晋升一级薪级工资,考核合格的人事档案在我校的全职博士后工资不变,档案工资晋升一级薪级工资;考核不合者按退站处理。考核结果归入本人档案
第二十七条 博士后在站期间取得的科技成果及其知识产权的归属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所有权为东北大学的科技成果如需转让,须经学校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博士后在站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以及教材等须以东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第二十八条 在站博士后因为研究项目需要,可以申请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若确因研究项目需要,经工作小组、校博管办同意,可适当延长出国时间。其出国手续按《东北大学出国管理办法》办理。
第二十九条 人事档案在学校的博士后进站满一年,本人提出申请,可参加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学术水平的评议,条件按我校教师相应条件执行,评议结果归入博士后档案。博士后参加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学术水平的评议不占所在单位指标,本校教师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除外。
第三十条 学校设立“东北大学优秀博士后奖”,奖励在科研工作中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对学校做出重大贡献的博士后。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在站博士后总数的10%,学校为每名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证书。
第三十一条 所有进站的各类博士后都应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学校为每位申请人提供评审费。申请办法及基金的管理遵照《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执行。
第三十二条 博士后在站工作时间为两年,一般不超过三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的博士后人员,如果需要延长在站时间,由个人申请,经合作导师、工作小组、校博管办审核同意,可延长出站时间至项目结题时间。延长期的费用由所在课题组承担。
博士后工作期满后应按时出站,确有需要可转到另一个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最长不超过六年。第三十三条 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间,有如下情形之一者,由工作小组提出报告,经校博管办批准,终止其工作,应予退站,报省博士后服务中心备案。
(一)不能按研究计划(或协议书)确定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的;
(二)因病、事等原因请假累计半年以上的;
(三)请假未获批准或擅自离校连续15天的;
(四)出国参加学术交流不按时返校的;
(五)道德败坏,工作不努力,经教育无明显改变的;
(六)违反国家法规和校规校纪的;
(七)经延期仍未达到出站要求的;
(八)其它情况应予退站的。
第三十四条 对退站博士后处理如下:
(一)停发工资、停止使用经费;
(二)立刻收回住房,其随迁的家属及子女的户口退回原住地;
(三)不办理《博士后证书》;
(四)根据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前的情况,按博士毕业生或第一站博士后分配工作或退回原单位。
第五章 出站管理
第三十五条 博士后工作期满,完成预期的科研任务,一般应提前两个月向合作导师和工作小组提出出站申请。
第三十六条 博士后在站期间,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一项,工作小组方能批准其出站申请。
(一)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杂志、系列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四篇及以上,其中至少一篇被SCI或EI检索;或在SCI或E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外文论文两篇及以上。
(二)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以上(有个人获奖证书)一项。
(三)在研究领域获得公认的创新性成果或理论突破。
(四)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一项;或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的专利为学校创造转让实施费用三十万元以上。
(五)作为校内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计划项目、攻关项目一项;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计划项目、攻关项目、基金项目一项。
(六)若博士后从事工作量大、应用性强的开发性项目,或到交叉学科从事研究工作,根据工作成果和出站考核小组的评价,由工组小组签署意见同意出站的。第三十七条 工作小组须组织博士后在出站前做一次工作汇报会。由合作导师介绍博士后总体情况,博士后本人汇报研究工作内容,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博士后在站期间的政治思想、科研工作、学术水平、业务能力等进行全面评议,写出书面意见,填写《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业务考核表》。专家小组应由不少于五名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一人。
第三十八条 企业工作站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对企业博士后的出站进行考核。
第三十九条 对未做汇报会、未经考核或考核未通过的博士后按退站处理,不予办理《博士后证书》。
第四十条 博士后期满出站应登陆中国博士后网上办公系统(www.xiexiebang.com)申请出站,并将相关材料提交校博管办。
第四十一条 博士后期满出站,除有协议的以外,其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师资博士后完成预期任务,经合作导师同意,单位按留校条件考核合格,报学校审核通过后,在办理完出站手续后尽快到学校报到。
第六章 经费管理以及福利待遇
第四十二条 我校博士后经费由国家拨款、辽宁省拨款和学校专项经费三部分组成。博士后各项经费单独设帐,学校集中审批管理。具体管理方法依学校有关文件执行。
第四十三条 无专业技术职务的师资博士后,岗位工资按中级职务最低级别的岗位工资执行,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师资博士后,进站后就近参加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学术水平的评议,岗位工资按教师学术评定委员会评定的职称级别相对应岗位工资执行;薪级工资第一站执行16级薪级工资标准,第二站执行18级薪级工资标准;基本工资以外的补贴款、医疗保险、公积金享受我校在岗教师同等待遇。
第四十四条 人事档案在我校全职在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学科博士后,学校为其提供两年工资共八万元人民币,医疗保险、公积金享受我校在岗职工同等待遇。企业博士后的经费由企业提供,具体额度依相关协议执行。
第四十五条 学校为每位人事档案在我校从事全职博士后提供科研补贴两万元,为我校教师在学校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人员提供科研补贴一万元。
第四十六条 学校从国家划拨的日常经费中提取3%作为管理经费,用于博士后日常管理工作。博士后出站离校后,剩余经费转入校博士后专项经费,博士后本人和博士后所在流动站均不得再继续使用。
第四十七条 学校为全职在我校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提供可租性住房,具体房源视学校当时具体情况而定。博士后出站、退站、延期之日起必须无条件交回住房。
第四十八条 在站博士后属于不列入学校固定编制的国家正式职工,在站期间计算工龄。
第四十九条 进站博士后的户口、配偶和子女的随迁等问题依博士后与校博管办双方协议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经校博管会会议讨论通过,自颁发之日起开始执行,原《东北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废止。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校博管办负责解释。
第二篇: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办法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计量测试技术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断提高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的综合能力,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国人部发[2006]53号文件],建立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第二条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与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的单位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按照依托项目、联合招收、优势互补、保证质量的原则,开展博士后的选拔培养工作。
第三条 根据人事部全国博士后领导小组人发[2001]136号《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的有关精神,结合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 组 织 机 构
第四条 工作站接受全国博士后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的领导和业务指导。
第五条 成立工作站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院领导、科技委、科研处、人事处和涉及研究项目所、中心负责人组成。
第六条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审定工作站发展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审定博士后进站人选及博士后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等各项考核结果;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领导小组下设院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以下简称博管办)。博管办设在人事教育处,成员由科技委、科研处、院办公室、财务处、条件处等负责人组成。
第八条 博管办的主要职责是:执行领导小组的决议,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领导小组决议;负责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工作;拟定和完善工作站发展规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协调院有关专业机构和职能部门,切实保证博士后科研和生活条件落到实处。
第三章 博士后科研项目的确立
第九条 博管办根据院发展的需要组织制定博士后研究方向,并填写《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审批表》,报领导小组审定立项。第十条 博管办将《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审批表》报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并根据研究项目的专业方向提出指导专家人选。
第四章 博士后招收与进站
第十一条 博管办根据每年确立的研究课题,制定博士后招收计划,报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第十二条 博士后招收条件:
(一)在国内外已经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者;
(二)年龄40岁以下,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三)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敬业精神;
(四)具有与研究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在职人员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六)工作站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 凡符合博士后招收条件者,有意来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可向工作站提出书面申请,递交有关申请材料。
第十四条 申请进站的人员须由两名本学科领域内具有正高职称专家的书面推荐。第十五条 工作站按“公开透明、严格考查、择优录取”的原则,和流动站共同协商确定招收博士后的人选,组织专家对申请进站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并填写《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审查意见表》。由领导小组审定进站博士后人选,报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备案。第十六条 博士后在进工作站前,院、流动站单位、博士后三方共同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明确三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第十七条 博士后进工作站时需与院再签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协议》,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第十八条 博士后进工作站时,领导小组聘请专家成立专家小组,指导课题研究;并根据需要,由研究项目所在的所、中心配备相应的科研人员。
第五章 博士后的管理 第十九条 博士后在站期间,应遵守工作站管理规定和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享受规定的待遇,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二十条 博士后进站工作时间一般为二年,期间主要在工作站单位工作;因课题需要,经博管办同意,可有部分时间在流动站单位工作,每一般不超过两个月。博士后在工作站单位工作期间的管理由工作站负责,在流动站单位工作期间的管理由流动站负责。第二十一条 工作站对博士后在站工作情况实行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检查。定期考核包括进站三个月内的开题报告、进站一年左右的中期报告和出站考核三项内容。考核工作由博管办负责组织安排,博管办建立由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和流动站单位等相关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考核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方式。考核结果反馈流动站单位,存入博士后个人档案。第二十二条 为了保证科研工作时间,博士后在站期间,原则上不得申请出国,如确需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短期交流的,必须经过工作站和流动站单位共同审核批准,期限一般不超过三个月。逾期不归的,报经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批准,按自动离站处理。
第二十三条 博士后在站期间违反院有关规章制度或因个人原因给院造成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声誉损失等),应按院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博士后因研究工作需要延长工作期限的,经工作站与流动站协商同意,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一年。
第二十五条 提前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且成果突出的博士后,经领导小组审定,由工作站和流动站单位联名报请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批准后,可提前出站。但在站总时间不得少于21个月。
第二十六条 博士后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退站。
(一)开题报告或中期考核或出站考核不合格的;
(二)受到警告以上行政处分的;
(三)无故旷工连续15天或一年内累计旷工超过一个月的;
(四)因病累计请假半年以上的;
(五)因其他情况不适合继续做博士后的。
第二十七条 经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批准退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从批准之日的第二个月起不再享受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并终止其研究工作和各项经费的支付。
第六章 经费和待遇
第二十八条 院设立专项博士后日常经费,日常经费分日常生活经费和科研经费两部分。博管办每年提出博士后日常经费预算,经领导小组审核,上报院批准后执行,其中3%的经费用于博士后日常管理工作,由博管办统一管理。
第二十九条 博士后日常生活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博士后的生活费用(包括工资、住房等)及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用。
第三十条 博士后科研经费的管理参照《院科研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博士后日常经费的使用要严格遵照国家规定,由院统一管理,单独立帐,专款专用。
第三十二条 博士后的工资福利待遇,采取年薪工资等双方协商约定的形式(含除住房补贴外的各类福利补贴)。工资按比例分每月和考核工资两部分发放,其中考核工资分别按开题报告、中期、出站三次考核的结果予以发放。博士后延长工作期间,按约定年薪的60%标准计发。
第三十三条 博士后的住房按国家、本市有关规定执行。采取由院给予住房补贴或提供住房的形式。
第三十四条 博士后人事关系由流动站单位管理,户口可落在工作站单位所在地。第三十五条 博士后工作期满出站,其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评定,由流动站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章 博士后工作期满管理
第三十六条 博士后在站工作期满后,应完成进站时双方签订工作协议中所约定的工作任务,提供书面工作报告和科研成果,由工作站组织专家对其政治思想、学术水平、业务能力以及研究成果进行评议考核,合格者准予出站的,报上海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批,经审批同意后发博士后证书;经考核不合格者作退站处理。
第三十七条 博士后在站工作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的,工作站和流动站单位须按有关规定办理出站等相关手续。博士后的就业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原则,对博士后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均达到良好以上的,博管办将优先列入院人才引进对象,按院有关规定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第三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研究成果归属计量院,并按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办理手续。博士后不得将此研究成果泄密或转让他方。如有违约,按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予以追究。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博管办根据本办法精神另行制定《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在站管理细则》和《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管理细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本办法由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办公室解释。
第三篇:天津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
天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为了加强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称流动站)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造就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为我校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现根据国家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称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订本细则
第一条 身份
博士后(计划内博士后),系国家正式职工,属我校流动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也是流动站所在学院的工作人员。其人事、工资、组织等各类关系均在我校,享受我校正式职工的同等待遇。并发放工作证、医疗证、图书借阅证等各类证件,证件中职务栏填写“博士后”。
第二条 管理机构
(一)学校博士后工作的领导机关为天津大学博士后管理协调委员会。其职责为:
1.指导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从事博士后管理工作; 2.审查并通过有关博士后工作的管理文件和管理办法; 3.制定学校博士后发展规划; 4.协调学校各部门做好博士后工作; 5.其他相关工作。
(二)管委会下设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人事处。其职责如下:
1.执行博士后工作的有关管理规定;
2.办理博士后招收、户口迁移、档案、住房、子女入学、考核、基金申请、出站、证书办理等日常工作;
3.组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站申请及评估工作; 4.组织博士后申报博士后科学基金工作; 5.组织博士后开展博士后联谊活动;
6.协助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做好企业博士后的管理工作; 7.其他相关工作。
(三)各招收博士后的学院由一名主管院长负责博士后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以下博士后工作:
1.认真作好本单位博士后的管理工作,解决博士后在站期间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2.组织接收博士后的系、学科成立博士后指导小组; 3.完成对博士后的考核、评定等工作; 4.其他相关工作。
(四)博士后所在流动站应为每一位博士后成立3名教授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其中一名为合作导师),并指定一名组长。指导小组除对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负责审议开题,指导工作和考核外,还应从生活方面关心、帮助他们,使其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工作。一般情况下,博士后应在进站三个月内完成开题,并填写《天津大学博士后开题报告》,报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备案。
(五)博士后所在流动站要保证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条件。
三 第三条 申请资格
(一)凡在国内外获得过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40周岁以下者,均可申请做博士后。
(二)因故未提交博士后学位证书的博士后人员,需要提交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并须在进站6个月之内到学校博士后办公室交验博士学位证书原件及提交复印件,6个月内未能交验博士后学位证书的,作退站处理。
(三)为鼓励学科交流,我校毕业的博士生,不得进入我校相同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博士后人员的具体学术水平要求,由各单位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制订,并报学校博士后办公室备案。
第四条 申请及入站手续
(一)凡愿意做博士后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之后,便可向流动站提出申请(包括书面申请和网络申请)。
(二)各流动站组织专家对申请者政治思想、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评议,择优录用,最后由流动站负责人审核、签字。
(三)各流动站将审核通过的相关材料报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上报校领导同意后方可办理后续手续。
(四)校领导审批通过后报天津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核准。
(五)天津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向被接受进站的博士后人员发放进站介绍信,博士后凭进站介绍信到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办理报到手续。
第五条 工作期限
(一)博士后应在入站审批通过之后一个月内来校办理入站手续,逾期不办理者,视为自动放弃,博管办将上报天津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进行退站处理。
(一)博士后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周年。期满后,必须出站或转到下一站,并重新办理入站手续。
(二)博士后在站期间,如提前完成研究项目,由本人申请,经专家指导小组和所在院(所)审核,报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批准可提前出站。最多可提前三个月。如在两年内完不成任务,可适当延长在站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年。延长期间博士后的生活费、校内津贴等支出由所在流动站自行解决,但不能将各类科学基金用于博士后生活费。
(三)博士后在站期间若表现不宜继续从事博士后工作,或出国长期不归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有权劝其离站。对于本人有特殊情况提出退站申请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可以准予退站,并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备案。
(四)博士后在站期间,因病连续请假半年以上者,由其合作专家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其是否适合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如不适合,可由合作导师提出报告,所在学院签署意见,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终止其研究工作。
第六条 日常经费
(一)博士后的日常经费,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拨发,用于博士后工资、福利待遇、管理费、博士后配偶补贴等支出。日常经费由财务处单独立账,专款专用。
(二)为增加博士后的招收数量,尽量满足各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的要求,国家拨款部分将全部用于博士后生活经费,研究经费由所在站合作导师解决。无研究经费的流动站不得接收博士后。
(三)博士后的生活经费包括工资、校内津贴、保险、生活补贴、取暖费、防暑降温费等。生活经费按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相关文件发放;其它待遇(如劳保用品、有害操作补贴等)与本校同类人员相同,由所在学院提供。
(四)博士后自入站起发放24个月生活经费,提前出站按出站日期停发,延期出站者延期期间不享受生活经费。
(五)博士后自入站起享受学校八级岗津贴。
第七条 住房
(一)博士后专用住房由人事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根据校领导签批的报告分配,按标准配备家具,房屋标准为二居室双气单元标准房或独立单元房。
(二)博士后入住公寓前应与房管处签署<<天津大学博士后公寓房屋租赁协议>>,<<博士后用房标准及家具配备>>和<<博士后用电协议书>>,具体事宜按照所签协议执行
第八条 户口
(一)博士后可在本市办理常住户口,进站时凭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的介绍信办理落户手续。
(二)博士后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可随本人流动,办理暂住手续。
(三)我校附小、幼儿园凭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介绍信为博士后子女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按我校正式职工子女对待。
(四)单身博士后享受与我校同类教职工同样的探亲待遇。在本市工作的博士后配偶,不享受探亲补贴。
(五)博士后出站分配到我校工作后,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常住户口。
第九条 短期出国交流
(一)博士后在站期间如需到国外进修或从事科研合作的,经学校批准可出国,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二)未经学校批准,博士后在国外停留半年以上者按自动退站处理。
(三)博士后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回国后,应向所在流动站提交会议总结报告。
第十条 考核与评定
(一)博士后在站期间应完成规定的研究课题,参加学校对教职工每年进行的考核,并填写《天津大学教职工考核登记表》,由所在学院提出考核结果并报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博士后,停止发放岗位津贴。
(二)博士后进站三个月内必须完成开题,满一年进行中期考核,填写相关表格,由流动站报博士后办公室。
(三)博士后工作期满应向所在流动站提交《天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等相关表格。
(四)博士后在站期间至少按规定发表5篇学术论文,否则不予发放博士后证书。论文必须以博士后本人为第一作者,天津大学为作者第一单位。(论文期刊参照天津大学授予学位论文期刊要求界定)。
(五)博士后指导小组对博士后的科研成果、政治思想、学术水平及工作态度进行评议,写出评议意见,并填写《天津大学博士后工作期满考核登记表》,由组长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案。
(六)考核、评议不合格的博士后不能办理出站手续,按照退站处理。
第十一条 博士后科学基金
(一)博士后按照中国博士后网站发布的《XXXX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申请指南》及天津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通知申报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
(二)申请资助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应具备如下条件:
1、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研究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
2、申请资助项目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具有创新和先进性;
3、具备完成申请资助项目的条件。
(三)博士后基金的使用必须遵循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规定及天津大学的财务制度。
(四)资助金获得者期满出站办理分配手续时,须向人事处提交《博士后科学资助金总结报告》及相关成果,流动站负责其成果鉴定。
第十二条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职称)评审
(一)博士后在站期间不予评审高级职称。计划内博士后出站后去其他单位工作者,可于出站一年之内依据新单位委托评审函委托天津大学代为评审其副高级职称,评审事宜以天津大学相关规定为准。对于申请副高职称的博士后,必须发表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我校规定的核心期刊论文4篇以上,SCI或EI检索1篇。
(二)申请人按填写说明填写申请表,并将其论文代表作一起上交所在学院,所在学院指导专家对其代表作进行审阅,写出评定意见。
(三)建站单位学术委员会根据《天津大学高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暂行办法》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上报人事处,人事处根据学院评审情况呈请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委员会审批。
第十三条 出站及离校
(一)博士后出站后到人事处办理离校手续方可离校。
(二)相关事宜参见博士后出站流程。
(三)在站时间超过学校规定而不办理出站手续者,学校将对其做退站处理,将档案转入校外代理机构,代理费用由博士后本人负担。
第十四条 其他
(一)房产处负责博士后住房及配置家具的安排和管理,所配家具需在博士后进住前运到博士后公寓内。
(二)财务处负责博士后经费(包括博士后日常经费、科学基金、活动经费及管理费)的管理。
(三)科技处负责博士后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批(博士后科学基金由人事处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组织)。
(四)外事办公室负责博士后的有关涉外工作。
第十五条 企业博士后
企业博士后工作是指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天津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和培养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不享受天津大
学所提供的工资、津贴、保险、公积金、补贴、公寓等任何待遇,人事、工作、户籍关系由企业工作站解决。
企业博士后的日常管理及出站要求参照天津大学与博士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签订的三方协议执行,博士后在站期间按规定发表3篇学术论文,论文必须以博士后本人为第一作者,天津大学为作者第一单位(论文期刊参照天津大学授予学位论文期刊要求界定),未竟事宜由三方协商解决。
天津大学教职工不能做计划内博士后或在职博士后,确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应由企业工作站与天津大学联合招收为企业博士后,在站期间不能影响原工作,不能以博士后身份进行职称晋升。
第十六条 在职博士后
在职博士后,是指外单位工作人员进入天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的,工作期间在原单位保留人事、工作、户籍关系,在站期间不享受天津大学所提供的工资、津贴、保险、公积金、补贴、公寓等任何待遇。在站管理参照我校计划内博士后管理办法进行。
第十七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本细则解释权归天津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第四篇:东北大学本科生转学管理办法
39.东北大学本科生转学管理办法
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东大校字〔2017〕66号)文件精神,为维护教育公平,规范我校本科生转学工作,特制定本办法。工作组织
在学校转学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教务处统筹组织全校转学工作。各学院(部,以下简称学院)应当成立院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有序组织学院转学工作。转学基本要求
(一)学生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
(二)学生一般应坚持在本校完成学业。因患病或者有特殊困难、特别需要,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或者不适应本校学习要求的,可以申请转学。
(三)因学校培养条件改变等非本人原因需要转学的,由学校出具证明,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转学到同层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生不得申请转学:
(一)新生未报到入学和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二)毕业前一年的;
(三)高考成绩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同一生源地相应年份录取成绩的;
(四)由低学历层次转为高学历层次的;
(五)以定向就业招生录取的;
(六)无正当转学理由的。
拟转入我校的学生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未参与过非法传销、邪教、封建迷信等活动;
(二)原学校学历层次应高于或等于我校学历层次;
(三)录取时的高考成绩达到我校相关专业同一生源地相应年份最低录取成绩的;
(四)转入我校专业应与原所学专业为相同或相近专业;
(五)无转学记录。学生转学程序
我校学生转学,应当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审核,上报校长办公会审批。审批同意后,由学校出具同意转出函件。学生拟转入我校,应当首先向我校教务处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有关部门(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学生指导服务中心、校医院等)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要求,对学生进行资格初审。校医院负责拟转入学生体检,检查该生身体情况是否适合在我校相关专业学习。
初审合格后,由相关学院评估该生是否符合专业培养要求,根据专业培养能力,决定是否接收该生转学,并书面报告教务处。学院及学校对拟接收转学名单,要进行不少于三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提交校长办公会或者校长授权的专门会议研究审批后办理入学手续。
学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就学生转学情况上报辽宁省教育厅备案。拟转入我校学生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因病转学需要提供我校指定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书;
(二)由转出学校学籍管理部门提供的、加盖学籍管理部门印章的关于同意学生转出的公文函件;
(三)由转出学校提供的盖有省级招生部门印章的普通高校录取新生名册复印件一份,并加盖转出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印章;
(四)转学学生在校期间表现鉴定书,并加盖转出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印章;
(五)学校招生办公室提供的我校当年相同生源地省级招生部门录取最低分学生的“录取新生名册”复印件一份。
七、本办法自2017年9月1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东北大学本科生转学管理办法》(东大教字〔2014〕55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宁波市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
宁波市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
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博士后管理工作,保证博士后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市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国家、省有关博士后工作的政策规定和我市博士后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宁波市人事局是本市博士后工作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全市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
(二)指导和协助设站单位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三)督促检查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工作;
(四)开展评比和其他相关的协调管理工作。
第二条 各县(市)、区人事部门负责协调本地区的博士后工作。第三条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职责是按照博士后工作的有关规定,具体负责本单位博士后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全市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有高水平的科技人员队伍、技术力量和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二)经营管理良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三)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渠道。
第五条 企事业单位需要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先由单位提出申请报告并填写《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报批表》,县(市)、区属单位由所在地政府人事部门汇总后报宁波市人事局;市属单位直接报送宁波市人事局,由宁波市人事局审核后上报。
第六条 各设站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出供博士后研究的项目,制定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计划,并于每年10月中旬前向宁波市人事局报送下一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计划,由宁波市人事局汇总后报省。
第七条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联合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确定招收博士后人员后,设站单位要会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同对拟招收人选进行资格和学术水平审查,确认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与博士三方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属浙江省内的,事前须报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核准注册,并报送宁波市人事局备案;与外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由该省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办理进站报批手续,经批准后,报送浙江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和宁波市人事局备案。对具有独立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力的工作站,须经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初审,并报人事部批准,可以单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第八条 尚未设站单位可根据单位发展需要,提出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较好市场前景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填写《企事业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经单位审定后,报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设在宁波市人事局内)。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根据提出的研究项目,通过有关渠道和方式挑选、招收国内高校博士或海外留学博士到研究项目立项单位做博士后工作。在确定博士后人选后,由招收单位、浙江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进站人员四方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并将申请材料报省博士后办公室核准注册后办理有关进站手续。
第九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期限一般为两年,确因工作需要延长工作期限的,经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单位与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双方协商同意,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一年。
第十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其行政、组织、工资等关系,既可以转移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可以转移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应视同本单位在职人员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博士后进站三个月内须作开题报告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进行开题审核。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确定相关专业教授作为学术指导人,设站单位应选派相关专家作为项目研究指导人,共同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第十二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一年,设站单位要会同博士后 3 科研流动站对其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结果存入博士后个人档案。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工作期满,要组织出站审核。
第十三条 博士后人员进行进站开题、中期考核、出站审核,设站单位均应事前报告宁波市人事局和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
第十四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经设站单位批准,可以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三个月。
第十五条 在站期间博士后的研究成果其知识产权权益原则上归属设站单位或立项单位所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也可按有关规定和协议享受应有的权益。
第十六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退站:
(一)中期考核不合格的;
(二)受警告以外行政处分的;
(三)旷工连续十五天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三十天以上的;
(四)长期患病难以完成研究项目的;
(五)出国逾期不归超过一个月的;
(六)其他应予退站的情况。
凡因上述原因需退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应由设站单位提出意见,经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核并报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后予以 4 退站。退站后不再享受博士后研究人员待遇。
第十七条 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位和未设站单位应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科研和生活条件。宁波市人事局定期组织先进博士后工作站和优秀博士后的评选表彰工作。对建站后两年未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设站单位,经警告、限期整改无效的,将建议上级部门取消其设站资格。
第十八条 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后可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申请办法由各设站单位按照《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条例》办理。
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位,每招收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两年期内市财政给予4万元的经费资助。该项经费的申领由设站单位在每年10月底前,把在站博士后人数和基本情况报市人事局,经市人事局核定后,于次年一季度内拨款到该单位;博士后出站后留在宁波市工作申领市财政给予的10万元一次性补助的,需向市人事局报送下列材料:
(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具的报到证;
(二)本人与工作单位签订的合同文本;
(三)填报本人签名、单位盖章的宁波市财政一次性补助经费申领表(见附件)。
经市人事局核实后,由市财政部门把补助费一次性核拨给用人 5 单位,由用人单位发放给本人。博士后领取了财政补助,应在甬工作满三年,实际工作不满三年的,由用人单位负责,按每年递减1/3将补助收回退还给市财政。
第十九条 博士后在站期间,其家属如需随博士后本人一起流动的,设站单位应按人事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借调有关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92〕11号)和人事部、劳动部、公安部《关于解决博士后研究人员配偶流动期间工作安置等问题的通知》(人专发〔1994〕22号)文件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