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性平等与社会和谐的理性思考(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16:1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两性平等与社会和谐的理性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两性平等与社会和谐的理性思考》。

第一篇:关于两性平等与社会和谐的理性思考

关于两性平等与社会和谐的理性思考

--两性平等:和谐社会之基

内容摘要:妇女的发展状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两性平等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妇女权益和发展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有可能转化为社会问题。在提升我党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过程中,理应把提升落实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益,促进中国妇女发展和进步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男女两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平等、关系协调,共同发展的空间广阔,有利于充分发挥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我们要推动性别平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实现男女平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需要妇女自身的不懈奋斗,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要重视和关心妇联的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抵制和消除一切歧视妇女的现象,营造男女平等、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共同创造妇女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包括亿万妇女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妇女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紧紧依靠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其成果,也必将造福于广大妇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男女两性的平等和谐。男女平等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也必然是一个注重男女公平、平等、和谐发展的社会。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对于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社会和谐要求男女平等,男女平等促进社会和谐。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两性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共享成果,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一、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社会和谐

妇女的发展状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两性平等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础和前提。男女平等、两性和谐发展,不是作为小康社会中的一部分被包括在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而是作为全面小康的前提。没有妇女的参与,就不可能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没有妇女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发展;没有两性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一)、两性平等是社会和谐的真谛

和谐社会的建构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而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关系,又是这种和谐关系的基石。

1、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体的人,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两性关系是社会中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渗透于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宗教的人群的发展过程中,影响着工农、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进程,制约着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两性关系越平等、越协调,就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越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是衡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

1995年开始,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增加了“性别赋权指数”。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签署《千年宣言》,把促进性别平等、赋予妇女权利列为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专门就“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纲要”等提出具体目标要求。这是从国家层面上把宪法和妇女法规定的男女平等基本原则付诸政府的政策实践,把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男女两性平等协调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机制保障。所有这些充分表明,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我国衡量城市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必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指标。

3、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 性别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看社会是否公平,要看男女社会成员是否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看社会是否和谐,要看男女两性是否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只有男女社会成员在整个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都享有完全平等的权利,履行完全平等的义务,这个社会才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4、男女平等、和谐发展是家庭、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前提 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她们能否成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参与者和成果的享有者,对于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至关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妇女在家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正如印度妇女教育家卡鲁纳卡兰所说:“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几代人。”由于性别特征及其在社会繁衍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妇女在建设稳定幸福的家庭、培育健康向上的下一代、营造良好的家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只有男女社会成员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这个社会才是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二)、两大问题影响男女平等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工作,把促进妇女发展纳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作为构建和谐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积极支持妇联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维权四级网络,特别是反家暴网络,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各级妇联坚持服务大局,围绕中心,履行职能,在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发展、维护妇女权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妇联工作活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但是,由于历史文化中残存的男女不平等的陈规陋习尚未完全消除等原因,在促进性别平等、两性和谐发展方面仍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影响性别平等、两性和谐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有两个突出问题:

1.女性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可能扩大为社会矛盾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女性还处于弱势地位,男女两性仍然在诸如婚姻和生育、就业和参政、教育和健康、资源占有和劳动分配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平等、不和谐现象。在生育孩子性别的选择上,偏好男孩,歧视女婴。在就业安臵上,很多用人单位显性或隐性地对女大学生的排斥,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比男大学生要困难的多。在参政议政上,目前妇女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和正职的少,妇女领导梯队呈现出金字塔结构。所有这些,都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是女性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侵害的反映。

2.是忽视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筹,有可能导致男女平等被虚化

一方面,党和政府对推进男女平等问题非常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和部门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性别与发展这一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却被忽略了,女性的地位、现状和发展问题被无差别地纳入各种经济、社会和区域指标中,纳入“人均”与“家庭”指标中而隐形化,甚至消失了。这种矛盾现象,或说区域、部门发展谋划与国策的分离,客观上导致了男女平等、妇女发展这一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操作实施层面被虚化,从而使妇女发展的诸多问题难以得到系统的、实质性的和可持续地解决。

(三)、促进两性平等协调发展的对策

妇女问题从来都是社会问题,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1.要积极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让性别意识进入决策层面 坚持做到“五个纳入”:把规划目标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纳入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系列,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切实保证妇女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要进一步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的政策体系,构建实施国策的法制保障体系。要使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的基本准则,纠正与国策相悖的内容。

2.要全面提升妇女素质,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奠定能力基础

(1).各级党委、政府应在再就业培训、受教育等方面尽快推出向妇女倾斜的政策,并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变“软策”为“硬策”,以增强其竞争能力;

(2).各级妇联组织要围绕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妇女成长、成才的愿望和要求,深入开展“百万妇女培训行”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妇女科学文化水平和参与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使其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有知识、有能力、有活力、有魅力的四自、四有新女性。

3.要大力培育先进的性别文化,营造妇女发展的良好氛围

先进的性别文化,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要旗臶鲜明地倡导男女平等的先进性别文化,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要多宣传妇女在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宣传优秀妇女典型;要多宣传党和政府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的措施和成绩;要关注妇女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参政、就业、教育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批评、抵制落后的观念和腐朽的文化,揭露、打击侵犯妇女权益的犯罪行为。

二、妇女发展与社会和谐

(一)、妇女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由于认识上有误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我们国家和政府对推进男女平等问题非常重视;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和部门又把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如在有关部门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性别与发展这一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被忽略了,女性的地位、现状和发展问题被无差别地纳入各种经济、社会和区域指标中,纳入“人均”与“家庭”指标中而隐形化,甚至消失了。这种矛盾现象,或说区域、部门发展谋划与国策的分离,客观上导致了男女平等、妇女发展这一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操作实施层面被虚化,从而使妇女发展的诸多问题难以得到系统的、实质性的和可持续地解决。

从上述分析来看,妇女权益和发展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有可能转化为社会问题。在提升我党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过程中,理应把提升落实男女平等,保护妇女权益,促进中国妇女发展和进步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二)、以政策推动妇女发展是预防社会失调的重要途径 从中国妇女发展的历程来看,政策的投入始终是促进妇女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性保证。正是党和政府对妇女发展的积极介入及政策投入,才有力地促进了妇女的发展。在今天,要提升党和政府预防社会失调的能力,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因此,有针对性地完善公共政策体系,是实现妇女发展与提升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相协调的重要途径。相关政策的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进一步完善推动型政策

推动型政策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将性别意识作为公共政策的一个基本理念纳入决策主流,使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因性别意识的缺失而产生实际的性别歧视,消除由于性别意识缺失而造成的公共政策对女性发展所产生的负面作用,进而解决女性就业、女性参政、女性教育及农村妇女发展资源不能得到保证等问题。

2.推进协调型政策体系的建立

协调型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资源调整、利益分配调整等政策3.强化控制型政策体系

妇女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社会上还存在许多损害妇女权利的行为和歧视妇女的偏向,所以控制型政策就必须对这些行为和偏向加以控制、克服和纠正。政策控制与法律控制相比,它的反映会更及时、迅速和效果明显,因此,在推进妇女发展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控制型政策,以解决社会上不同领域存在的对妇女的损害和歧视。

三、两性平等与和谐文化建设

从人类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直至十九世纪末女性解放运动的第一次兴起的四千多年,“男尊女卑”、“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女性作为陪衬、作为附属品卑微的过了几千年。在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她们没有参政的权利,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而男女两性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又反过来加深和巩固了这种不平等的观念,致使不仅仅男性指望生育男孩来“传宗接代”,很多女性也寄希望于生育男孩来“扬眉吐气”。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进了我们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这一世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权、参政权等社会权利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女性整个社会角色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没有改变,使得性别歧视在很多方面还相当严重:

(一)体现在生产生活中的两性不平等

在我国广大农村,土地就是命根子,是一切生产生活的来源。能否平等的占有土地决定了妇女在农村社会生活的地位,也直接的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育观。虽然我国的《妇女权益保护法》、《继承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中,都对保障妇女土地合法权利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了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在法律和政策上与男子是完全平等的。但起点的公平不代表过程的公平。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妇女在土地初次分配中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然而在婚姻关系变化、土地(征用)所有权和占有关系变化中,妇女土地权利流失首当其冲。特别是一些地方制定的土政策、老办法,使妇女对承包土地的实际占有、利用、收益权利,大大小于她们名义上拥有的权利。这种事实上对土地占有、利用、收益权的丧失,迫使妇女不得不依附于男性生存,造成了男女实质上的不平等,进而极大的影响了占我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的生育观。

(二)体现在就业环境中的两性不平等

在劳动就业方面体现出的两性不平等也是造成出生性别比失衡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就业性别歧视充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无论是在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还是下岗失业寻求再就业的下岗女工,都饱受就业性别歧视之苦。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下岗女职工竟高达67%。虽然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12月8日颁布的《关于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等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录用标准”,但抑制了用人单位的“直接歧视”却抑制不了用人单位的“隐性歧视”。在国家的大政策下,多数雇主并不明确表示拒绝雇用女性,但却会在招聘过程中设臵一些与岗位、职务无关却又明显不利于女性竞争的录用标准,从而名正言顺的把女性拒之门外。因为性别的差异而不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以及工资、配臵、升迁、培训机会等就业安全保障待遇,使众多女性本身就产生了对自身下一代甚至隔代子女的非正常性别取向。

(三)体现在生育政策中的两性不平等

在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还有这样的规定:第一孩是男孩的,一般不再允许生育,而第一孩是女孩的,则允许继续生育第二孩。因此,农村独女户是中国二孩以及以上孩次生育的主体家庭。而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主要是高孩次失衡的结果。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一孩次的性别比是107.1,二孩次151.9,三孩次及以上高达159.4。结果显示,我国一孩的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但随着孩次的生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升高,二孩开始偏高,三孩和四孩急剧升高现象十分严重。尽管这一计生政策规定的初衷是为了照顾农村只有一个女孩家庭的实际困难,但是在事实上造成了“一个女孩只等于半个儿”的社会效应,使女性在出生伊始就被定义为弱势群体,给老百姓心中造成了潜在的心理暗示:要千方百计生儿子。

由于传统性别观念形成的长期性、顽固性以及后期发展的延续性、多样性,使得我国社会中的两性不平等现象也随之长期、普遍的存在。而我国现今社会中出现的大量的“失学女童”、“下岗女工”、“农村失地妇女”等两性不平等的现象又延续并加剧了两性不平等观念的发展,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这种观念和现象相互影响、相互加深而造成的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根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留下重大隐患。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男女两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平等、关系协调,共同发展的空间广阔,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要推动性别平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做到:

(一)完善维护女性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涉及保障女性生存、发展和权益的法规、规章有百余件,加强女性权益保障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刚性,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完备女性法规的重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抓紧围绕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大力完备涉及女性权益的法规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使法律体系的发展与性别平等、两性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二).着力治理经济领域的性别不平等

一是建立健全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监督相关法律的实施情况,消除劳动力市场中制度性的性别歧视现象。二是公共部门率先实施性别平等的人力资源政策,正确引导企业充分认识女性人力资源的价值,明确企业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三是尽快完善包括社会统筹的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使非正规部门的妇女群体能享受到各种服务和社会保障。四是制定和实施社会平等的社会政策,修订不平等的退休政策,消除妇女在就业和职业生涯方面的制度不平等。

(三)、切实提高女性参政的程度

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制定更为积极的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妇女参政比例目标,改变以男性为主导的政治文化和领导干部选拔机制;制定积极的促进妇女参政的政策,矫正目前存在的政治和决策领域男女参与机会不平等的局面。要清理大众传媒中对女干部的负面描写和性别歧视,消除那些强化角色定型的宣传报道,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建设平等、和谐、文明的先进性别文化 要提高大众传媒的管理者、制作者和传播者的性别意识,增强其推动先进性别文化构建的社会责任感。应制定和实施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法律和政策,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传播方式,防止产生不利于平等和谐的性别关系的社会影响。通过现代的、易于为大众接受的方式对社会公众进行性别平等的宣传和倡导,使性别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把妇女发展事业推向前进 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妇女运动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亿万妇女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一支伟大力量;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主人翁姿态投身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妇女的自身解放与发展才能拥有无比广阔的前景。

第二篇:审视思考与社会的和谐

前段时间监狱系统培训,听了一堂关于研究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课,之后在和周围管教民警交流的过程中,我对此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见解。

当前,国家治安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罪犯的心理问题也得到很大的关注,在提高监狱劳教人员改造质量的同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由于监狱人民警察心理偏差的事故,这引起了司法部门及领导的重视。

狱人民警察普遍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环境封闭及文化娱乐活动贫乏

监狱大多离城市较远,环境封闭,交通不便,大多监狱警察日常活动较为单调,两点一线,一头是家庭,一头是单位,甚至除了正常工作时间节假日也是如此,加之文化娱乐设施不足,使监狱警察的精神压力得不到松弛,长期下去,隐藏着潜在的心理问题。

(2)担心罪犯自伤自残、恶性斗殴和脱逃

监狱是关押违害社会的犯罪分子的集中场所,封闭的环境,特殊的人群,因此,安全稳定是监狱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发生此类事件,对监狱警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3)工作时间长,生活不规律,精神压力大

监狱人民警察尤其是一线干警,工作的时间很难估量。除了日常正常上班外,节假日很难休息,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紧急情况,长期下去,精神压力大,加上缺少对监狱警察的心理调适工作,因而就会出现心理问题。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责任重,危险性强,风险大,这也是引起心理应激水平高的重要因素。

(4)中老年监狱警察的子女教育问题

中老年监狱警察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从精力和时间上,中老年干警对子女的教育很难保证,另外从环境方面来讲,由于地区偏远,教育水平有限,所以干警子女的升学、就业等问题常年困扰,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生活条件,在城市买房租房供子女学习,这样较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易诱发监狱警察心理问题。

(5)青年干警的心理落差

青年干警的工作满意度不如中老年干警。监狱工作的责任重大,年轻的监狱干警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队伍。管教罪犯不像其他工作效果显著。做人的工作,需要长期耐心细致的教育,严格的管理。由于罪犯的构成复杂,尤其有些累犯、惯犯,除了强烈的反社会心理以外,还可能具有双重、多重人格,变态心理,要把这些罪犯改造好难度很大。有的年轻干警因为工作经验不足,看不到这一点,就会觉得自己工作没有意义,自身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

警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社会的公共安全,特别是对直接监管劳动改造任务的监狱人民警察,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心理障碍可能引发焦虑或者抑郁,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自我伤害。建设高素质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是当今监狱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监狱警察队伍的素质不仅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还应包括心理素质。监狱工作环境特殊,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事实,这就需要提高警察的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

监狱人民警察的这种心理问题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具体来说:

(1)警察心态的偏差,对罪犯的伤害可能很大

警察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罪犯。警察的职业症状使之在教育改造中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在实际工作中显得焦虑和烦躁,遇到事情不够冷静,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特别是一些年轻警察发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时,很快会向现实妥协,在焦躁、烦闷之时,对待不顺眼的罪犯,训斥、责骂毕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警察不经心时心态的一点点偏差,对罪犯的伤害可能危及一生。

(2)警察的职业方面的心理偏差,导致缺乏进取的精神

警察心理不健康容易阻碍其自身的发展。监狱警察面对的都是罪犯,工作具有重复性。克服自身的懒散,保持对工作的敬业专心,是一个挑战。心理有偏差的警察可能凭自身的经验、感觉去处理教育改造问题。导致慢慢缺乏积极进取和负责的精神状态。开始厌恶本职工作,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最终影响工作水平的提高。

(3)警察的心理偏差容易致使人际关系受到创伤

警察心理不健康还影响到人际关系。当遇到挫折、矛盾、压力较大的时候,就容易倾诉自身不满,听不进他人的劝告和建议,易发脾气,好强固执,通常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这就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在人际关系中缺乏意识,信心进行心理调节,不善于减压,冲动时不易节制,使之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不适应。都在警察的言行举止中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日积月累形成的心理问题。监狱警察在人际关系中受挫对本职工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依法执行刑罚、管理监狱、改造罪犯的特殊群体,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那就要求监狱警察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适当的进行心理调节,具体如下:

(1)换位思考,学会情绪控制

正确认识压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当遇到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换位思考,缓解这种客观的压力。学会对情绪的自我排遣和调控,也应该理智克制、冷静思考、检讨反省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2)顺其自然调节

学会自我放松,劳逸结合,自我发泄。多听舒缓音乐,选择出外旅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健行为,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3)找准定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斗的目标要合理,建立有效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对自己的能力潜质有较清醒的认识,努力让自己的思想认识,言行举止,业务能力与监狱事业的发展相适应。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心理需求经常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相联系,以来这样的关系,自身有更好的发展,所以要调节自我意识,自我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正确面对挫折,平和对待得失

在遭受挫折之后,不气馁,不消沉,汲取教训,保持积极的心态。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保持豁达的情怀。有得必有失,要做到“得失无意,宠辱不惊”。

新时代我们要创建的警察队伍是高素质、高效率、有凝聚力的队伍,在重视警察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稳步提高,监狱警察的心理调节也要求单位能提供充满人性关怀的氛围,人的成长在于自身价值的体现,所以监狱也应该不断拓展干警的成长空间,例如保证出外学习考察的机会,支持监狱警察提高学历,考本考研,从事学术研究。了解基层警察的工作生活,心理需要,能适当提高其政治,物质方面的待遇,给他们创造条件施展才华的舞台。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监狱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心理辅导和素质测评工作,在局域网上建立心理网站,帮助监狱警察解决问题。

随着“依法治监”工作的不断深入,关注监狱人民警察的心理健康是监狱日常工作事务亟待解决的一部分,监狱人民警察作为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其内心的和谐尤其重要,这不仅仅是自身人生价值的保障,更是监狱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内心的和谐换得社会的稳定安康!

第三篇: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的思考

科学技术与社会和谐的思考

社会的和谐需要人类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来维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类向和谐社会迈进,但如果使用不恰当的话,科学技术也会阻止人类的进步,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在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中了解到,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只有辩证的看问题,分清事物的利弊才能利用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科学技术也比例外。在人类社会创造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贡献不可否认,但也应该正视伴随其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环境污染、森林遭到乱砍滥伐、土地沙漠化、能源短缺、物种加速灭绝、洪灾旱灾频频发生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这些不能全部归咎与科学技术,但总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使用先进技术对能源进行过度开采、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战争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出现、采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在给人类带来优良品种的同时也改变了许多自然的本性,这些科学技术的成果在给人们创造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恐惧和担忧。本应和谐的社会却因为这些而多了不少不和谐的因素。

第四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课堂上是师生,平时是朋友,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更新观念,关爱学生,赏识学生,为人师表,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平等,讲究民主:

师生平等是指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一般都希望学生事事服从自己。其实作为社会人,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尽量做到有大事和学生商量解决,让学生有话敢说,有主意敢讲,有意见敢提,有平等才会和谐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民主平等的环境才能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语言上的沟通则是心灵上沟通的关键。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平等还体现在依法治班上,教师工作压力大学生违纪也不能体罚,更不能辱骂,应该以说服教育为主。不歧视后进生,不体罚后进生,善待后进生的家长,与后进生的家长建立和谐的朋友关系,与他们交流,教给家长方法。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当老师在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时,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敢于向学生说“对不起”。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岂能没有缺点和过失?因此,教师要学齐王纳谏,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敢于接受学生的批评。这样不仅不会损害老师的形象,相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老师还可以在班级进行不记名的一些调查,遇到大事发扬民主让全班同学投票表决。

二、关爱学生,不要冷漠:

前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是教育的源泉。爱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关爱学生是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爱学生主要出于对教师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面对天真无邪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打心眼里爱学生,这种爱是高于母爱、宽于父爱的师爱,这种爱往往是教师工作的巨大动力。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师生平等。其实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心灵接触,学生的心是极其敏感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师爱的情感。如果把学生比做幼苗,那么师爱就是滋润的清泉。

关爱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脆弱的心灵,让学生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教师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而学生的心灵又是非常脆弱和敏感的,尤其是自律性差的学生,教师更不要故意去伤害他们。缺乏了教师的关爱,学生的品德和智慧,往往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用爱心去发现学生的长处,用耐心去感悟学生。应该给后进生以特殊的关爱,让他们迷茫的心灵有放飞个性的空间,一旦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他们的专长,将来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差生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教师莫大的安慰!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地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就会发生:后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就少了,上课不再睡觉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这些后进生的进步我才发现原来关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关爱更能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和做人的尊严。

三、赏识学生,减少批评:

中国有一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赏识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赏识,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赏识。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有一种殷切的需要:渴望被赏识。” 用俗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赏识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但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且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使之在成功的道路上得到一个加速度。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赏识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最有力的武器。

教师要赏识学生首先必须要接受学生的全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这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认识到学生身上的长处,发现其闪光点,并积极地为发展孩子的优点创造条件。每天只要有一点能表扬的地方教师就应该表扬,让学生找到自信和成功的感觉。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赏识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因此,老师应充分发挥期待和赏识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应该全面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赏识学生就要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我班采用了两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四、为人师表,改善形象:

自古以来,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更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中国,父母给孩子自小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听老师的话。在许多孩子的心中都有这样一种观念:老师都是对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自己坚决不能做。现在的学生.更关注教师的仪表,更关注教师说话的文明。然而,随着电视、网络的高速发展,学生看到的,听到的越来越多,学生开始怀疑了,教师应该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的语言,教师真正成为‘一桶水’,去给予学生渴望的‘一杯水’。只有为人师表改善形象,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讲的是他们需要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中,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真正坦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生也会为此,愿意接受老师,接近老师,不再是单纯的敬畏,更多的是主动的接近和交流。

五、控制情绪,耐心育人: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伴随着人的全部活动,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给人以活力,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作为老师,从踏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要把之前的任何情绪都抛开,把对任何学生的偏见都消除,即使这个学生是一个经常破坏课堂教学、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在其他人眼中的“坏孩子”,教师也必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他,来教学。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尽管有时这种想法在我们成人看来是错误的,不可理解的。对待个别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绝对不能以牙还牙,更不能简单处分了事。要和学生充分交流和沟通。作为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敏感时期,教师的一举一动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课堂上,用简单粗暴的语言或行动来压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只会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反感。或许当时的纪律是保证了,教学计划是完成了,但也由此失去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就不是疏而是堵了。同时,把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课堂,最终只会让学生对老师失望,并最终慢慢疏远你。因此,教师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完成教学,要控制自己的主观情绪,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跟老师达到平等和谐。那种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给予真实的思想反馈,他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羞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往往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回事。学生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然而,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想法,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是非常丰富的,面对越来越多的外界刺激,他们的心智成熟能力远远跟不上生理成熟的水平,特别是面对一些青春期的问题,如何与人相处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还有就是家庭生活中,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父母两人之间的问题都成为当今学生的困扰。不得不承认,现在有很多高中学生,他们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在课堂上给予高度的关注。因此,在课外适时地给予沟通和交流将大大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外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来吸引学生聚焦课堂,达到高中目标: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赏识,为人师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第五篇:关爱 快乐平等 和谐

关爱 快乐平等 和谐

席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回顾

我 校是市级留守儿童示范学校。这一殊荣,凝聚着我校全体教师的心血和汗水。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也是影响学校教学的难题。他们长期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童年生活充满辛酸,生命安全令人担忧,隔代监护无能为力,学习状况相形见绌。他们留下的是爸妈的背影守着的是无限的孤独;他们期待满腔热情的呵护,共享社会关爱的阳光。我校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110人左右,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而农村的留守人员,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全面推行“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关爱、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09年副省长谢广祥一行专程来我校参观,对我校留守儿童工作给予

为留守儿童过生日

第8页 很大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我校爱心电话的做法。

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我们有的放矢,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留守儿童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现将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了组织领导,健全了规章制度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生活制度、学习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结对帮扶制度等,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变动情况及时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实行微机动态管理,底子清,信息准,情况明。

二、加强了硬件建设、丰富了活动内容

腾出学校最宽敞明亮的教室做为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用房,面积超过60平方米,及时安装了上级配发的专用电视和电话机,配备了小药箱,配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和文体器材,能基本满足留守儿童的文化娱乐需求。

三、在工作中我们作到:

(一)坚持一个原则:

第9页 一切以留守儿童发展为重,只要是留守儿童有用的,优先安排。

(二)提供两种会亲通道。

1、保持了爱心电话的畅通,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孩子与父母通话,感受亲情的温暖;

2、提供网上会亲通道,学校许多学生家长外出经商、打工,大多数家长只在每年春节才回家一次,因此仅仅靠每周打个电话,显然有点单一,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灵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建立了“电子联系卡”,把学校的电话号码、QQ号、电子邮箱打印在纸上送到每一位在外的学生家长手中,从而建起了“网上会亲人”的通道。受到了众多在外家长的广泛好评,也对孩子摆脱孤独,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开辟三种课堂,提高留守儿童教育实效

1、“生命课堂”。父母常年在外,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儿童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成了“问题孩子”。针对亲情缺失不利于孩子健康心理培育等问题,我们设立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用师爱构筑学生“生命课堂”。还与县国税局职工联手,让他们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成为留守儿童的良师益友,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2、“流动课堂”。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儿童自我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又与长

第10页 期在外的父母缺少沟通,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学校为此建立了留守儿童专项档案,要求班主任、任课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并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流动课堂”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让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留守学生创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沟通和融合。

3、“活动课堂”。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途径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我们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为每个留守孩子建立了专项档案。

四、虽然我们在留守儿童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努力解决留守儿童发展中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最后,与诸多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同仁,分享一下我们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在那么多爱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有学区的给力领导,我们有决心对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作,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11页

下载关于两性平等与社会和谐的理性思考(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两性平等与社会和谐的理性思考(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

    关于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 作者:安康市委政法委 随着我市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

    诚信与社会和谐

    诚信与社会和谐 FIU11-07班(酒店管理) 李小岛 学号20110270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

    关于台湾问题的理性与感性思考

    针对台湾问题的理性与感性思考 [摘要]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三国时期以后台湾就与中国大陆保持者密切的关系,而后台湾被占领、收复经历了较多过程,最终蒋介石逃......

    理性爱国和谐奥运

    理性爱国 和谐奥运 朱博 ——调查2008奥运年里人们的爱国热情及观点,探讨爱国主义的内涵及理性爱国正确的表达方式 [摘要] 2008年是奥运年,本应是一个和平、吉祥的年份。但今......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矛盾冲突的案例分析 湖南省宁乡职业中专 尹爱民 【案 例】:姜平看到:下课时某班男生与机房老师争执,机房老师很不愉快,心中窝着火。 接着是计算......

    关于现代社会平等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社会平等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市场营销大类2班齐豪月调查目的:了解当前社会就业平等相关情况,重点关注农民工的就业情况,了解其在就业岗位上的生存状态。调查对象:在石家庄......

    党校教育理性思考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在我国历史上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和谐思......

    公共财政理性思考论文

    近年来,公共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财政理论界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根本性改革的关键,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也纷纷在公共财政这个大标题下尝试着财政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