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6:5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

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2007年度工作安排,6月中旬以来,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会同市民政局、综治办、计生委、市残联等有关部门,在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开发区的协助下,重点对市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专题调研组集中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通报,分为3个小组,对东关、梅岭、邗上、扬子津等街道和所属32个社区逐一走访座谈,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并赴杭州、宁波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和谐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局面良好

近几年,我市和谐社区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相关部门及社区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推进,社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可喜成绩。

1、健全领导机构,强化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2001年10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成立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和任务,全面启动了我市社区建设工作。2004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之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对社区建设的组织体系、保障机制等作了规定。广陵区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并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了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维扬区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成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分管区长任办公室主任;邗江区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对社区建设下发了系列文件。各街办都建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全市基本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工作格局。今年5月苏中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现场交流会在扬召开,我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得到省有关部门和与会人员的普遍赞誉。

2、着力基础建设,社区工作条件明显改善。社区规模趋于合理,经过多次整合,目前多数社区已按居民3000户、1万人左右设置。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通过换届选举、公开招聘等方式,一批有事业心、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政治素质好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岗位上,我们调查的32个社区,除扬子津街道未能提供所辖5个社区的数据外,其余27个社区的工作人员,40岁以下的占53.9%,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2 %,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财政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区级财政按每社区每年不少于8万元(维扬区按9万元)的标准拨付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经过多次调整,比过去明显提高,办公经费基本有保证,工作条件明显改善,几年来通过政府协调、社会赞助、社区自筹等途径,多数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的面积达到250平方米以上,配齐了办公桌椅、电话、计算机,开通了社区专用网络,开设了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等活动场所,条件好的社区还添置了传真机、数码相机、空调等办公设施。各社区还以“平安社区”建设为载体,完善了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体制;充分挖掘资源,创新工作特色,初步形成“一社区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

3、坚持居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普遍建立了党组织,以党建为龙头,推动居民自治工作逐步深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按照居民自治原则,民主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2005年居委会换届,广陵区、维扬区在50%的社区中推行了直接选举。建立了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居民代表会议、议事协商会议、组织听证、民主评议等工作制度,保证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管理、决策和监督权。在遇到巷道维修、车库改造等公益性事务和涉及部分社区成员利益的矛盾纠纷时,社区主动召开协调会、听证会,组织居民协商解决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社区都有居民自发组成的腰鼓、舞蹈、合唱、太极等队伍,利用社区广场等设施开展活动,自娱自乐,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邻里节、纳凉晚会和各种主题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

4、突出以人为本,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和谐。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纵向服务体系,区、街办两级已建成规模不等的社区服务中心,开通了社区信息服务综合平台。邗江区、邗上街道联办的社区服务中心集指导、服务、辐射功能为一体,大楼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多数社区已设立便民服务站,开展“一站式”服务,有的在大型住宅区内还设立了“社区工作站”,方便居民办事。各社区将“民思我想、民需我做”的工作理念贯穿于社区服务工作中,积极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为下岗再就业和退休人员提供社会化管理服务,为残疾人康复训练提供帮助,为社区老人提供敬老、养老服务。多数社区设有警务室、卫生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指导站等便民机构,并通过促进居民创业,引入民资开设各种便民服务网点,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立社区党员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等志愿者队伍,开展居民间的自助互助服务活动。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的凝聚力。

二、建设和谐社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我市城市社区建设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给和谐社区建设带来许多值得研究、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区负担过重导致职能错位。一是各种“协助”工作难以推辞。市、区不少部门都以“重心下移、工作进社区”为由,过度把部门工作摊派到社区。据粗略统计,社区仅有5—7名工作人员,承担了15大类近百项的工作,政府职能部门各条线上的工作,社区几乎都要涉及参与,其中除劳动、计生部门为社区提供了1名工作人员和基本办公设施外,其余如信访、统计、帮教、数字化城管、市容环卫等工作都由社区直接承担,占用了社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二是招商引资、城市拆迁等工作任务繁重。调研中,绝大多数社区反映有硬性考核的招商引资指标列入考核,要求按时序完成,有的街办每月开会过堂,如完不成任务就“一票否决”评先资格。城市拆迁工作包干到街道后,街道将任务分给各社区,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拆迁期间,社区干部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完成拆迁任务上。三是各类会议、台账、评比等名目繁多。社区居委会通常被视为政府部门的行政末端,街办以上的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能布置社区任务,要求社区参加各种会议,设立各种台帐,对社区工作组织繁琐的检查评比。据某社区反映,为达到考核要求,搞一次活动要在多处存档资料,有了电子台帐,还得做纸质台帐,他们一年要做14类33册台帐,一个月要参加30多次会议,有时在同一时段会出现要求社区主任参加3—4个会议。四是要负责无物管小区的管理。这些小区大多地处老城区,配套设施不全,管理难度大,没有物业管理公司,公共设施维修、绿化、卫生等管理事务都由社区承担。五是其他工作包罗万象。有临时性工作,如,全市性大活动,社区要组织志愿者到包干路段整治环境、连续几十天值勤维护;有经常性工作,如,为办理审批事项的居民出具名目繁多的证明,有些是社区根本无法了解的情况,却要社区盖章负责。这些来自各方面的任务和琐碎事务,占据了社区干部的大量精力,影响社区居委会职能的履行。

2、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文件规定落实不够到位,社区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社区建设的经费落实不完全到位,财政拨付不足以适应社区工作的实际需要。文件规定各区财政按每年不少于8万元的标准拨付社区工作经费,不少社区反映,社区一年中需要支付的人员工资、办公经费、活动经费等必要开支远远超过这一标准。市级财政未将社区建设的专项经费列入预算,文件规定的“社区管理服务上台阶奖”的专项资金尚未落实。有的街道因自身财力不足,对8万元标准内的经费都未能足额拨付到社区,有的还要社区向街道上缴部分“创收”经费。社区共建资源不足,驻区单位支持社区建设的作用有限。二是部分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落实不完全到位。政府关于“成片住宅按开发面积千分之一落实社区用房”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落实困难。有的开发商在新建小区时,按规定的公益性用房面积享受了相关优惠政策,交付时却没有按规定确保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到位,街道不能参与验收,也没有具体责任部门检查落实。社区与开发商的协调处于不平等地位,开发商主动配合的少,躲避或不理睬的多,有的经多次协商后给的还是结构较差、面积较小、楼层较高或地处偏角,不利于面向居民办事的房屋。部分老小区配套用房面积不足,少数社区租用的办公、活动用房还要自筹经费付租金。三是“费随事转”不完全到位。有些部门给予社区的经费补贴,远远低于工作所需。例如,劳动部门给社区配了一个人、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却没有配套的工作经费,随着退休管理社会化,工作任务增加了,相应的经费却未落实;又如,“数字化城管”在社区设立网络,给每个社区配置了一台电脑只能用于接受城管监控,也没有工作经费配套。据反映,每个社区范围内有2-3名城管协管员,要求每人每天至少发现3个问题,而解决问题却由社区承担。社区几乎每天都要忙于清除“牛皮癣”、清运无主建筑垃圾,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年只有一个区年终按每月200元标准给社区拨了8个月的补贴;又如,各类调查表到社区,有的只发“样表”,不仅调查占用社区干部精力,表格还要社区花钱复印,社区干部反映“吃苦又吃亏”。更多的部门“工作进社区”变为工作交社区,只给社区交任务,到社区查台帐、看现场,什么经费都不给。

3、社区自治功能不强,共驻共建水平不高。一是部门工作进入社区实行“准入制”很难落实。从外部环境看,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和配套,《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0年开始施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这一法律的条文和内容需要修订和完善,要完全从法律地位上确立社区自治组织的性质,实行“准入制”才有充足的法律依据。从我市社区的工作实际看,市委、市政府规定实行“准入制”,但如何操作没有明确责任部门,向谁备案、由谁扎口,不够明确,在现有的体制下,社区难以拒绝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二是居民参与率低。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分子多数是社区内的退休人员、老党员、老居民或是向政府申请福利救助的困难居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社区忙于完成各种部门活动及突击任务,这些活动与居民的需求不一致,社区干部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走门串户,与居民联系少;另一方面不少社区居民与社区接触少,有的居民从未与社区打过交道,自觉参与社区建设的观念淡薄。三是村居合一的社区自治管理难度大。扬子津街道和邗上街道有12个社区是村居合一的组织。它们大多数处于城郊结合部,是行政区域调整以后设立的社区,原来的村组织不复存在,村委会牌子依然保留。由此衍生的管理难度是:社区居委会管理着原有的村集体资产,只能服务于社区中“农”转“居”的成员,社区居民间存在利益分歧;政府对征地拆迁中失地农民享受居民权益的有关政策规定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有的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和暂住人口多于常住人口,且多数住在没有物业管理的庄台,给社区物业管理、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带来很大难度。四是驻区单位关心、支持社区建设不够。目前动员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办法,主要靠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与社区结对挂包,靠社区干部反复上门向驻区单位汇报情况、征求意见、提供服务来争取支持,总体上看,共建仍是“一头热”。有些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仅限于搞活动时提供场地或赞助钱物,“社区资源共享”的理念在具体工作中未得到落实,驻区单位主动关心、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的氛围尚未形成。

4、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一是选拔任用不够规范。虽已通过公开选聘、选优录用、民主选举等多种形式,改善了现有社区工作者的结构,但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选拔任用制度,有的街办对社区干部的调动随意性较大,影响了社区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二是收入待遇偏低。目前,社区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员的月收入标准分别为1000元、800元和650元(维扬区高100元),有些还要自缴社会保险费,实际收入水平仅接近或略高于最低工资标准,低于当地城镇职工收入的平均水平,少数聘用人员的收入则更低。与社区干部常年超负荷的工作量相比,这样的待遇很难稳定队伍。三是学习培训还需规范。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不够,未形成经常化、正规化的培训制度,不利于社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四是职业性质界定不明。由于社区工作者职业性质缺乏明确的政策界定,因此,在晋升、调整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缺少依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几点建议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胡锦涛同志指出“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区,直接关系着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环境,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社区职能,增强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能力。

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依法行政”和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的意识,理顺与社区“指导与服务、协调与监督”的关系。建议市、区两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文件精神和我市扬发[2005]7号文的情况,从社区性质和职能出发,合理划分和确定社区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服务事项,应该协助的公共管理、公益事务,以及可以委托社区完成的其他事务,明确界定不该由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并发文公布。尽快理清政府机构与社区之间的工作关系,明确有关政府机构与社区之间的职责,切实减轻社区负担,使社区的主要精力放在管理社区,服务居民上。

认真落实“准入制”。扬发[2005]7号文对“准入制”进行了明确规定:由部门指导、社区承担的工作,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凡由部门承担,确需社区协助的工作,要在解决“费随事转”的前提下,经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并报政府同意后方可进社区。今年8月,江苏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社区服务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的[2007]84号文,对政府部门行政事务进社区也提出了相关要求。为使这些规定落到实处,建议借鉴杭州等地先进经验,细化有关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考评考核“准入”社区的管理、审批、监督等制度。“准入制度”应明确凡须在社区建立的机构、要求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对社区的考评检查,主管单位必须提供文件依据,向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明确在工作任务准入期限内,必须根据“费随事转、人随事转”的要求,按照工作量向社区转入必要的人员及经费;明确社区凭《审批表》建立组织机构、接受任务和考评,凡未经审批同意的,社区有权拒绝接受。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定期清理、检查评估党政部门执行准入制度的情况,并将结果统一公布,为社区依法自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议政府对“数字化城管”进社区的工作方式加以改进,城管部门既要重视“发现问题”,又要简化工作程序,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用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简单地把任务交给社区。

2、修订相关规定,完善社区工作的考核方式。

《扬州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未实施物业管理的原有住宅区,配套设施不全的,由所在社区负责统一管理。该条规定与《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不一致,社区居委会反映,一些配套设施不全暂无物业管理的老小区、尤其是开放式的老庄台,环境整治难、卫生保洁难、治安管理难,社区既无资金,又无人员和能力,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难以承担这项职责。建议我市按照《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将这条规定修改为“配套设施不全的原有住宅区,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整治,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物业管理”,合理确定社区所承担的责任,使社区从事一些有能力做好的服务工作。目前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政府应重视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老城区危房多、供电线路老化、路面破损、公共基础设施不全、绿化卫生无人管等问题,建议政府将这些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列入办实事计划,先急后缓,逐步为相对困难的社区创造宜居环境。

对社区的考核,建议由上级部门的单向考核,改变为上级部门、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多向考核。考核管理社区、服务居民的内容应当以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为主。部门工作进社区,建议由部门制定标准考核社区,改变为部门工作接受社区及居民的评议,检验其服务是否完善、作用是否明显、群众是否认可,等等。维扬区采取的组织大学生入户调查,了解社区建设满意度、社区干部信任度,作为社区年度考核重要依据的做法值得推广。在社区工作考核中,应取消招商引资等与社区职能无关的内容,更不能作为先进社区“一票否决”的内容。

3、健全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基础建设。

建议市政府每年将和谐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和“以奖代拨”的奖金、社区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经费等,列入市级财政年度经费预算,由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用于有重点、有计划地指导和推进全市和谐社区建设。区级财政将社区人员工资、社保补贴、工作经费足额拨付。社区工作经费建议以社区常住(户籍)人口、暂住人口为基数,按户或百户核定拨付标准,并随经济的增长,每年有所递增,以保证社区工作正常运转。社区按市、区、街办的布置,组织大型活动或完成突击任务,市、区财政应给予相应的专项经费补贴。

认真贯彻扬发[2005]7号文件,对开发建设单位“按建筑面积千分之一的比例将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纳入建设项目配套计划,与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最近,省政府 [2007]84号文对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市应认真贯彻执行,将“有关部门在审批新建住宅区规划方案时,根据社区居住规模,按照集中、实用、方便居民的要求,同步确定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的位置、面积;住宅小区建成时,规划、建设、房产、民政等相关部门会同街道联合审定和验收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项目”的要求落到实处。对开发单位未按照有关规定配足的,房管部门应按规定责令其限期依法补建,逾期不补建或建设面积不足的,在其非住宅商品房中另行划足相应面积用房,并给予必要的处罚。对已建社区未配置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或配置不足的,建议根据省政府文件相关规定,由政府通过购买、租借、置换、改造、新建、扩建等办法统筹协调解决。

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自治功能。居民自治是社区基层实行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和措施,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本质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社区宣传栏、戗牌、宣传手册等方式,对和谐社区建设的意义和相关要求进行持久、广泛地宣传,让驻区单位和社区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和理解社区建设,形成“人人关心社区建设、人人支持社区建设、人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发挥居民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主体作用,树立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主体的意识。社区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各种社区服务,加强与居民的联系,做到经常走访居民,了解民情,提高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知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建立完善规范的社区自治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居民议事协商、听证、民主评议等制度的作用,实行居务公开,增强社区工作的透明度,对事关居民利益的公益性社区事务,包括社区内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引导社区内的居民参与进来,提建议、出点子,真正把社区建设成广大居民的和谐家园。对“村居合一”社区的遗留问题应妥善处理,特别要研究妥善处置村集体资产的政策,指导社区具体实施,努力强化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5、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研究与指导,认真落实挂钩联系、同驻共建制度。在社会转型时期,社区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政府尤其是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研究力度,培养树立一些典型社区,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通过典型引路,全面推动提升我市和谐社区建设水平。

党政机关部门、驻社区单位应坚持与社区共驻共建、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主动与社区挂钩共建,每年至少为结对共建社区办1—2件实事,以公益性原则开放内部服务设施,在财力、物力等各方面对社区建设给予支持。社区居委会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与驻区单位沟通,增进理解,达成共识,调动驻区单位参与共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整合、共享,营造“同驻社区、共建和谐家园”的良好氛围。

深化完善社区建设联系点制度。广陵、维扬、邗江区级机关部门与社区挂钩共建,维扬区各街道城管、环卫执法人员挂钩到社区的做法,取得了很好效果,应该总结和推广。建议市级机关有关部门,结合“三在”主题活动,与挂钩社区加强联系,为挂钩社区解难题、办实事;特别是建设、城管、环卫、房管、文化、体育等部门,应与老城区相对贫困、资源短缺的社区建立共建关系,帮助他们及时解决事关民生、事关和谐的突出问题。机关工作目标和作风建设年度考核考评,应将各部门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解难题、办实事的情况列为加分内容。

6、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实现社区工作专业化。

建立和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选任聘用、工资福利、考核评议、教育培训等制度,逐步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按照工作职务、年限、能力等标准合理设立社区工作人员职务等级工资,并实行每年考核晋升制度,保证社区干部收入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劳动保障、计生服务等聘任人员的工资福利参照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标准执行。扩大居民对社区居委会选举的参与率,不断提高直接选举居委会成员的比例。继续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区街下派、现任干部选聘等多种渠道,把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完善社区干部选任、聘任制度,选任干部任期内一般不应调动,聘任干部的调整应征得社区的同意。利用市委党校和扬州大学等教育资源,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激励社区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化的社区工作知识和工作方法,学习如何更好地联系居民、动员居民参与自治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使他们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和谐社区建设需要,不断提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强做好社区工作的本领,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我市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篇: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结构主体的社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为此,民革福建省委组成课题组,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行调研。调研组七月—八月间走访了福州、厦门、湖南长沙等地,考察了当地的先进社区,并与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进行座谈。经过分析整理,形成此报告。

一、我省社区建设概况

我省社区建设自五年起启动,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坚持以服务为民为宗旨,民主自治为目标,居民参与为重点,示范活动为手段,努力健全、完善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取得了实效。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经整合成立1461个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整合的基础上,按照“议行分设,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三个自治组织。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当前,我们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往往把社区当成是政府的延伸,社区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社区居委会既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又承担了基层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社区居委会“准政府机构”的地位及其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增强、希望扩大基层民主的需要,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出现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的现象,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实际意义上的“包办代替”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 1 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难的问题。所谓“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在征得社区居委会同意后,应当同时为社区居委会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政府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因为政府职能未能转变,“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处于“留在口头上,落在低头上”、“叫得响,到位难”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社区建设在我省虽然已经走过五个念头,但是一些领导对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缺乏紧迫感,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存在“重形式、轻实际”的现象,对社区建设中的简政放权、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核心敏感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妥善解决,仍习惯性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来对待社区建设,看成“行政组织”、“准政府机构”,没有顾及到“权、利”相一致的问题。

(2)项目界定不明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居委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同时也规定“居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协助维护社会治安”。1989年颁布的《居委会组织法》对居委会规定了六条任务,其中两条就规定居委会要协助政府开展有关工作,又指出现阶段居委会同时承担自治和行政两大职能。因此,居委会协助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法律对“协助项目”只作原则规定,实际操作过程导致居委会协作的项目包括政府的所有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显现出现就不足为奇。

(3)经费渠道不畅通。我们现行的财政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政府目前只有少数一些部门,如计生、公安因有专门的委办工作经费,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部分部门均因为“委办工作经费”无法列支导致“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难以落实。

(4)社区拒绝不得力。中发办[2000]23号文件规定,对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的工作和向社区摊派的各种负担,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在实际操作中,2 社区居委会干部谁都不会得罪“上级”,只能“上面下命令,下面照着办”。据统计,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科普、民政、再就业、计划生育、老龄工作、信访、安全生产、消防、侨务等工作,普遍达56大类,285小项。与这些工作相对应的是牌子多,几乎一项工作一块牌子,少的29块,多的达58块。

2、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居民自治水平较低。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对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社区建设内容应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化体育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但是在社区管理方面,侧重抓行政性的管理,发动群众开展社区自治管理还比较少。社区的一些名为群众组织的机构,如计生协会、工会、红十字会等,实质上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服务是依托社区组织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目前,服务领域不宽,项目不多,开展扶贫济困、就业服务相对比较多,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不够多;服务对象不广,面向老年人、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的服务比较多,面向一般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的服务比较少,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够;服务内容缺乏特色;组织力量比较单薄,一般是社区工作人员忙里忙外,发动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不够。

3、立法滞后,社区工作关系不顺。《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1989年通过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它的许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社区建设的需要。而且该法的基本条款只有23条,对城市居委会与政府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等仅做了原则的规定,操作性很不强。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对社区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界定。致使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位不很清楚,社区工作关系不顺。表现在: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顺,虽然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作为政府的基层机构,导致行政化倾向明显,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社区单位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法律的依据,致使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顺,有些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关系融洽的,也往往是基于双方负责人个人之间的感情;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是指导与监督,但在实际操作上缺乏相应的手段,遇到不配合的物业机构,社区居委会也束手无策;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性质以及与社区居委会 3 的关系也没有法律的依据。按照“议行分设,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三个自治组织尚未发挥自身应有作用。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对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

4、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不够适应,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程度不高。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工作,社区工作者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一些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还很难进入这支队伍。二是男女比例不平衡。三是存在多头管理。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人员、残疾人联络员、禁毒专委等虽然同在社区工作,但分别归属不同部门管理,街道和社区统一管理难度很大。四是个别社区工作者工作作风不深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甚至存在“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五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与过去相比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偏低,与职工平均收入相比,与所承担的工作量相比,还有差距,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也影响社区居委会人员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影响着社区工作者职业声望的提高。

5、社区单位和居民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程度不高。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提高。但是社区建设基本上还是以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力量为主导,各级党委、政府处于发动、组织、安排等全过程介入状态,而作为社区建设主体的广大居民尤其是各类单位在职人员的社区参与意识仍旧淡薄,参与行为缺乏,参与程度不高,基本上游离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之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政府拼命干、居民一边看”的非正常现象。如社区居委会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是,由于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许多地方便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这样,基层组织选举者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而省去许多麻烦,选举实际上成了走过场。一些居民还安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活习惯,生活中遇到困难还主要依赖工作单位予以解决,与社区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社区居委会虽说是群众组织,但由于主要精力承担政府安排的行政任务,仅有的一些活动项目针对性不强,致使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还不高,还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不到大多数居民群众的认同。社区成员的低参与或者说社区建设参与主体的单 4 一化,不但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发展,而且严重背离了社区建设的初衷,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瓶颈”之一。

三、建议、意见

1、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同样,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和谐社区的形成关系重大。首先要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党组织。社区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社区,一般应设立社区党总支,社区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社区,一般应设立党委。及时做好在城市新区、开发区和新建居民区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使党组织建到“大院”、建到“楼梯”,建到“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实现党组织在社区的百分之百覆盖,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其次要加强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推进党组织干部“公推直选”。鼓励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从机关选派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挂职锻炼。鼓励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配备基层党务干部,逐步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此外还应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重视加强和改进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街道流动党员服务站、社区流动党员登记站和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等。

2、完善社区工作体系,正确定位社区工作。一方面理顺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各政府职能部门要调整机构,转变职能,作好指导与服务,为社区居委会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要保证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另一方面目前社区有限的资源承载了较多的行政职能,应明确社区组织是政府和企业分离的社会管理职能的载体,是开展社区自治管理的主体,而不是政府机构的延伸和“准政府组织”,减少多头管理的现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健全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老年人协会、文体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增强整体合力。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清理政府部门分设在社区的分支机构和牌匾。社区统一悬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的牌子,其他内设机构不再挂牌。分设在 5 社区的机构,除保留有关部门人员派驻的之外,应予以撤销,尽可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活动,还社区居委会服务于民的初宗。

(2)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对需要经由社区协助的工作任务,赋予相应的权利,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

(3)采取面向社会统一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行社区工作者归口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理顺人事管理关系。加强社区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奖惩办法,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水平。

(4)扩大社区直选。直接选举产生居委会成员对于把居民公认的、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人选进居委会,调动居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织直选试点,总结积累直选经验,逐步扩大直选范围,鼓励条件较为成熟的组织整区、整街范围直选。在条件尚未成熟的社区,可以考虑采用户代表选举制度和代表选举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5)健全民主制度。完善居民代表会议、民主听证会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将社区事务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关系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广泛听取和尊重居民群众的意见。

3、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1)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社区党组织强化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工作。建立党员向社区居民公示、社区居民评议党组织成员和党员、党员联系扶贫帮困对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开展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党员以各种方式参与社区事务,开展“党旗在我心中”、“贡献在社区,温暖在人间”、“党员责任岗”等系列活动,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的格局,增强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2)发挥社区整合功能。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主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组成社区的管理体系。行政管理系统应承担制定社区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社区自主管理系统要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形成社区的文化 6 合力,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科学合理地调整居委会规模。应当合理调整现有居委会的规模。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划定社区。

(4)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在社区建设启动阶段,政府投资是必需的,然而更需挖掘社会资源办社区。加强社区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动员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辖区群众造福,使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5)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让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和“民主活动日”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建议实施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

第三篇: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结构主体的社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为此,民革福建省委组成课题组,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行调研。调研组七月—八月间走访了福州、厦门、湖南长沙等地,考察了当地的先进社区,并与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进行座谈。经过分析整理,形成此报告。

一、我省社区建设概况

我省社区建设自五年起启动,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坚持以服务为民为宗旨,民主自治为目标,居民参与为重点,示范活动为手段,努力健全、完善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取得了实效。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经整合成立1461个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整合的基础上,按照“议行分设,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三个自治组织。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当前,我们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往往把社区当成是政府的延伸,社区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社区居委会既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又承担了基层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社区居委会“准政府机构”的地位及其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增强、希望扩大基层民主的需要,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出现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的现象,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实际意义上的“包办代替”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 1 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难的问题。所谓“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在征得社区居委会同意后,应当同时为社区居委会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政府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因为政府职能未能转变,“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处于“留在口头上,落在低头上”、“叫得响,到位难”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社区建设在我省虽然已经走过五个念头,但是一些领导对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缺乏紧迫感,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存在“重形式、轻实际”的现象,对社区建设中的简政放权、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核心敏感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妥善解决,仍习惯性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来对待社区建设,看成“行政组织”、“准政府机构”,没有顾及到“权、利”相一致的问题。

(2)项目界定不明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居委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同时也规定“居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协助维护社会治安”。1989年颁布的《居委会组织法》对居委会规定了六条任务,其中两条就规定居委会要协助政府开展有关工作,又指出现阶段居委会同时承担自治和行政两大职能。因此,居委会协助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法律对“协助项目”只作原则规定,实际操作过程导致居委会协作的项目包括政府的所有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显现出现就不足为奇。

(3)经费渠道不畅通。我们现行的财政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政府目前只有少数一些部门,如计生、公安因有专门的委办工作经费,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部分部门均因为“委办工作经费”无法列支导致“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难以落实。

(4)社区拒绝不得力。中发办[2000]23号文件规定,对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的工作和向社区摊派的各种负担,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在实际操作中,2 社区居委会干部谁都不会得罪“上级”,只能“上面下命令,下面照着办”。据统计,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科普、民政、再就业、计划生育、老龄工作、信访、安全生产、消防、侨务等工作,普遍达56大类,285小项。与这些工作相对应的是牌子多,几乎一项工作一块牌子,少的29块,多的达58块。

2、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居民自治水平较低。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对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社区建设内容应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化体育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但是在社区管理方面,侧重抓行政性的管理,发动群众开展社区自治管理还比较少。社区的一些名为群众组织的机构,如计生协会、工会、红十字会等,实质上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服务是依托社区组织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目前,服务领域不宽,项目不多,开展扶贫济困、就业服务相对比较多,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不够多;服务对象不广,面向老年人、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的服务比较多,面向一般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的服务比较少,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够;服务内容缺乏特色;组织力量比较单薄,一般是社区工作人员忙里忙外,发动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不够。

3、立法滞后,社区工作关系不顺。《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1989年通过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它的许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社区建设的需要。而且该法的基本条款只有23条,对城市居委会与政府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等仅做了原则的规定,操作性很不强。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对社区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界定。致使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位不很清楚,社区工作关系不顺。表现在: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顺,虽然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作为政府的基层机构,导致行政化倾向明显,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社区单位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法律的依据,致使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顺,有些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关系融洽的,也往往是基于双方负责人个人之间的感情;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是指导与监督,但在实际操作上缺乏相应的手段,遇到不配合的物业机构,社区居委会也束手无策;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性质以及与社区居委会 3 的关系也没有法律的依据。按照“议行分设,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三个自治组织尚未发挥自身应有作用。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对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

4、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不够适应,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程度不高。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工作,社区工作者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一些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还很难进入这支队伍。二是男女比例不平衡。三是存在多头管理。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人员、残疾人联络员、禁毒专委等虽然同在社区工作,但分别归属不同部门管理,街道和社区统一管理难度很大。四是个别社区工作者工作作风不深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甚至存在“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五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与过去相比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偏低,与职工平均收入相比,与所承担的工作量相比,还有差距,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也影响社区居委会人员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影响着社区工作者职业声望的提高。

5、社区单位和居民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程度不高。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提高。但是社区建设基本上还是以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力量为主导,各级党委、政府处于发动、组织、安排等全过程介入状态,而作为社区建设主体的广大居民尤其是各类单位在职人员的社区参与意识仍旧淡薄,参与行为缺乏,参与程度不高,基本上游离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之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政府拼命干、居民一边看”的非正常现象。如社区居委会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是,由于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许多地方便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这样,基层组织选举者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而省去许多麻烦,选举实际上成了走过场。一些居民还安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活习惯,生活中遇到困难还主要依赖工作单位予以解决,与社区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社区居委会虽说是群众组织,但由于主要精力承担政府安排的行政任务,仅有的一些活动项目针对性不强,致使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还不高,还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不到大多数居民群众的认同。社区成员的低参与或者说社区建设参与主体的单 4 一化,不但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发展,而且严重背离了社区建设的初衷,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瓶颈”之一。

三、建议、意见

1、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同样,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和谐社区的形成关系重大。首先要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党组织。社区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社区,一般应设立社区党总支,社区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社区,一般应设立党委。及时做好在城市新区、开发区和新建居民区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使党组织建到“大院”、建到“楼梯”,建到“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实现党组织在社区的百分之百覆盖,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其次要加强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推进党组织干部“公推直选”。鼓励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从机关选派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挂职锻炼。鼓励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配备基层党务干部,逐步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此外还应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重视加强和改进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街道流动党员服务站、社区流动党员登记站和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等。

2、完善社区工作体系,正确定位社区工作。一方面理顺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各政府职能部门要调整机构,转变职能,作好指导与服务,为社区居委会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要保证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另一方面目前社区有限的资源承载了较多的行政职能,应明确社区组织是政府和企业分离的社会管理职能的载体,是开展社区自治管理的主体,而不是政府机构的延伸和“准政府组织”,减少多头管理的现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健全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老年人协会、文体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增强整体合力。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清理政府部门分设在社区的分支机构和牌匾。社区统一悬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的牌子,其他内设机构不再挂牌。分设在 5 社区的机构,除保留有关部门人员派驻的之外,应予以撤销,尽可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活动,还社区居委会服务于民的初宗。

(2)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对需要经由社区协助的工作任务,赋予相应的权利,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

(3)采取面向社会统一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行社区工作者归口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理顺人事管理关系。加强社区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奖惩办法,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水平。

(4)扩大社区直选。直接选举产生居委会成员对于把居民公认的、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人选进居委会,调动居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织直选试点,总结积累直选经验,逐步扩大直选范围,鼓励条件较为成熟的组织整区、整街范围直选。在条件尚未成熟的社区,可以考虑采用户代表选举制度和代表选举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5)健全民主制度。完善居民代表会议、民主听证会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将社区事务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关系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广泛听取和尊重居民群众的意见。

3、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1)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社区党组织强化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工作。建立党员向社区居民公示、社区居民评议党组织成员和党员、党员联系扶贫帮困对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开展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党员以各种方式参与社区事务,开展“党旗在我心中”、“贡献在社区,温暖在人间”、“党员责任岗”等系列活动,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的格局,增强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2)发挥社区整合功能。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主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组成社区的管理体系。行政管理系统应承担制定社区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社区自主管理系统要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形成社区的文化 6 合力,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科学合理地调整居委会规模。应当合理调整现有居委会的规模。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划定社区。

(4)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在社区建设启动阶段,政府投资是必需的,然而更需挖掘社会资源办社区。加强社区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动员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辖区群众造福,使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5)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让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和“民主活动日”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建议实施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

第四篇: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结构主体的社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为此,民革福建省委组成课题组,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行调研。调研组七月—八月间走访了福州、厦门、湖南长沙等地,考察了当地的先进社区,并与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进行座谈。经过分析整理,形成此报告。

一、我省社区建设概况

我省社区建设自五年起启动,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坚持以服务为民为宗旨,民主自治为目标,居民参与为重点,示范活动为手段,努力健全、完善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取得了实效。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经整合成立1461个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整合的基础上,按照“议行分设,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三个自治组织。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当前,我们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往往把社区当成是政府的延伸,社区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社区居委会既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又承担了基层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社区居委会“准政府机构”的地位及其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增强、希望扩大基层民主的需要,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出现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的现象,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实际意义上的“包办代替”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 1 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难的问题。所谓“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在征得社区居委会同意后,应当同时为社区居委会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政府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因为政府职能未能转变,“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处于“留在口头上,落在低头上”、“叫得响,到位难”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社区建设在我省虽然已经走过五个念头,但是一些领导对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缺乏紧迫感,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存在“重形式、轻实际”的现象,对社区建设中的简政放权、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核心敏感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妥善解决,仍习惯性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来对待社区建设,看成“行政组织”、“准政府机构”,没有顾及到“权、利”相一致的问题。

(2)项目界定不明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居委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同时也规定“居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协助维护社会治安”。1989年颁布的《居委会组织法》对居委会规定了六条任务,其中两条就规定居委会要协助政府开展有关工作,又指出现阶段居委会同时承担自治和行政两大职能。因此,居委会协助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法律对“协助项目”只作原则规定,实际操作过程导致居委会协作的项目包括政府的所有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显现出现就不足为奇。

(3)经费渠道不畅通。我们现行的财政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政府目前只有少数一些部门,如计生、公安因有专门的委办工作经费,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部分部门均因为“委办工作经费”无法列支导致“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难以落实。

(4)社区拒绝不得力。中发办[2000]23号文件规定,对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的工作和向社区摊派的各种负担,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在实际操作中,2 社区居委会干部谁都不会得罪“上级”,只能“上面下命令,下面照着办”。据统计,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科普、民政、再就业、计划生育、老龄工作、信访、安全生产、消防、侨务等工作,普遍达56大类,285小项。与这些工作相对应的是牌子多,几乎一项工作一块牌子,少的29块,多的达58块。

2、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居民自治水平较低。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对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社区建设内容应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化体育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但是在社区管理方面,侧重抓行政性的管理,发动群众开展社区自治管理还比较少。社区的一些名为群众组织的机构,如计生协会、工会、红十字会等,实质上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服务是依托社区组织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目前,服务领域不宽,项目不多,开展扶贫济困、就业服务相对比较多,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不够多;服务对象不广,面向老年人、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的服务比较多,面向一般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的服务比较少,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够;服务内容缺乏特色;组织力量比较单薄,一般是社区工作人员忙里忙外,发动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不够。

3、立法滞后,社区工作关系不顺。《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1989年通过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它的许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社区建设的需要。而且该法的基本条款只有23条,对城市居委会与政府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等仅做了原则的规定,操作性很不强。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对社区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界定。致使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位不很清楚,社区工作关系不顺。表现在: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顺,虽然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作为政府的基层机构,导致行政化倾向明显,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社区单位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法律的依据,致使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顺,有些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关系融洽的,也往往是基于双方负责人个人之间的感情;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是指导与监督,但在实际操作上缺乏相应的手段,遇到不配合的物业机构,社区居委会也束手无策;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性质以及与社区居委会 3 的关系也没有法律的依据。按照“议行分设,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三个自治组织尚未发挥自身应有作用。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对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

4、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不够适应,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程度不高。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工作,社区工作者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一些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还很难进入这支队伍。二是男女比例不平衡。三是存在多头管理。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人员、残疾人联络员、禁毒专委等虽然同在社区工作,但分别归属不同部门管理,街道和社区统一管理难度很大。四是个别社区工作者工作作风不深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甚至存在“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五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与过去相比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偏低,与职工平均收入相比,与所承担的工作量相比,还有差距,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也影响社区居委会人员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影响着社区工作者职业声望的提高。

5、社区单位和居民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程度不高。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提高。但是社区建设基本上还是以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力量为主导,各级党委、政府处于发动、组织、安排等全过程介入状态,而作为社区建设主体的广大居民尤其是各类单位在职人员的社区参与意识仍旧淡薄,参与行为缺乏,参与程度不高,基本上游离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之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政府拼命干、居民一边看”的非正常现象。如社区居委会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是,由于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许多地方便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这样,基层组织选举者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而省去许多麻烦,选举实际上成了走过场。一些居民还安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活习惯,生活中遇到困难还主要依赖工作单位予以解决,与社区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社区居委会虽说是群众组织,但由于主要精力承担政府安排的行政任务,仅有的一些活动项目针对性不强,致使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还不高,还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不到大多数居民群众的认同。社区成员的低参与或者说社区建设参与主体的单 4 一化,不但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发展,而且严重背离了社区建设的初衷,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瓶颈”之一。

三、建议、意见

1、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同样,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和谐社区的形成关系重大。首先要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党组织。社区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社区,一般应设立社区党总支,社区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社区,一般应设立党委。及时做好在城市新区、开发区和新建居民区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使党组织建到“大院”、建到“楼梯”,建到“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实现党组织在社区的百分之百覆盖,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其次要加强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推进党组织干部“公推直选”。鼓励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从机关选派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挂职锻炼。鼓励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配备基层党务干部,逐步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此外还应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重视加强和改进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街道流动党员服务站、社区流动党员登记站和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等。

2、完善社区工作体系,正确定位社区工作。一方面理顺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各政府职能部门要调整机构,转变职能,作好指导与服务,为社区居委会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要保证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另一方面目前社区有限的资源承载了较多的行政职能,应明确社区组织是政府和企业分离的社会管理职能的载体,是开展社区自治管理的主体,而不是政府机构的延伸和“准政府组织”,减少多头管理的现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健全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老年人协会、文体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增强整体合力。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清理政府部门分设在社区的分支机构和牌匾。社区统一悬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的牌子,其他内设机构不再挂牌。分设在 5 社区的机构,除保留有关部门人员派驻的之外,应予以撤销,尽可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活动,还社区居委会服务于民的初宗。

(2)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对需要经由社区协助的工作任务,赋予相应的权利,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

(3)采取面向社会统一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行社区工作者归口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理顺人事管理关系。加强社区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奖惩办法,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水平。

(4)扩大社区直选。直接选举产生居委会成员对于把居民公认的、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人选进居委会,调动居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织直选试点,总结积累直选经验,逐步扩大直选范围,鼓励条件较为成熟的组织整区、整街范围直选。在条件尚未成熟的社区,可以考虑采用户代表选举制度和代表选举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5)健全民主制度。完善居民代表会议、民主听证会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将社区事务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关系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广泛听取和尊重居民群众的意见。

3、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1)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社区党组织强化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工作。建立党员向社区居民公示、社区居民评议党组织成员和党员、党员联系扶贫帮困对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开展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党员以各种方式参与社区事务,开展“党旗在我心中”、“贡献在社区,温暖在人间”、“党员责任岗”等系列活动,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的格局,增强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2)发挥社区整合功能。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主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组成社区的管理体系。行政管理系统应承担制定社区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社区自主管理系统要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形成社区的文化 6 合力,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科学合理地调整居委会规模。应当合理调整现有居委会的规模。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划定社区。

(4)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在社区建设启动阶段,政府投资是必需的,然而更需挖掘社会资源办社区。加强社区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动员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辖区群众造福,使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5)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让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和“民主活动日”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建议实施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

第五篇:泰州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泰州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 2009-12-25 15:08:00

来源: 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字体:大 中 小 】

本文被阅读次数: 1372

【 打印PRINT 】

一、我市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基本状况

地级泰州市组建于1996年。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之初的22.4平方公里扩大到49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由1 2 0万平方公里扩大到428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由26万人增至60万人。近年来我市立足新建市实际,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社区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营造宽容关爱的社会环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关键。围绕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群众幸福家园这一目标,我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构建社区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残有所助、孤有所靠、病有所医、贫有所济、难有所帮的社区服务体系,方便了居民群众的生活,拉近了社区与居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融洽了社区人际关系。

1、健全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按照大社区、大服务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队伍、三级平台”,基本形成了布局网络化、服务系列化、项目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格局。“一支队伍”,即以党团员为骨干的98个近5000名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三级平台”,即城区服务中心、街道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三级服务平台。通过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盘活资产、开放场所等多种途径,整合社区资源,建立了6个街道服务中心、60个社区服务站、2个求助中心以及各类便民服务站点518个,常年开展公益性、福利性服务项目259个。同时,大力拓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的关爱服务,建成及在建“星光计划”项目27个、特殊服务设施102处。

2、强化社会保障救助服务。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开展结对帮扶贫困居民活动,做到扶贫与扶志、治标与治本、政府救济与社会救助等相结合,使困难家庭获得了基本生活、子女就学、重病治疗等方面的保障服务。近年来,市区两级机关共帮扶贫困居民4840户,投入帮扶资金近350万元,物资40多万元,资助贫困生就学200多人次,资助重病患者就医100多人次。将城市居民低保标准从人均每月24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低保标准调整到每月170元,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3、丰富创业就业服务内涵。大力发展各类社区中介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入户摸底、进厂寻岗”活动,及时发布劳务供需信息,为寻求就业人员“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将工作网络延伸到所有社区,做到实时动态管理。

(二)以居民自治为基础,营造健康有序的民主环境,促进社区管理的和谐

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居民自治,实现民主化、规范化管理,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泰州市以居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和落实为突破口,加快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步伐。

1、在组织建设上落实民主选举。2007年,在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社区居委会主任差额选举和户代表直选模式。各社区成立选举办公室,负责组织选举工作。从选民登记、张榜公布、候选人报名到竞选演讲,严格按法定时间和程序进行。在选举日,通过设立秘密划票间等做法充分体现选民的真实意图,使选举更加规范化、合法化。

2、在运作方式上体现民主自治。一是加强社区民主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居民议事协商会议制度、社区重大事务听证制度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协商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二是让社区群众自主决定社区事务。通过制定《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确定社区群众在社区中的主人翁地位,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内部运行机制。三是大力培育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等居民自治载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主管理网络。

3、在管理服务上推进民主监督。大力推行“公开、公示、公议”。“公开”,即社区建设、社区财务、社区事务、社区服务等居务都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公开;“公示”,即社区帮扶对象、社区测评情况等都要张榜公示;“公议”,即社区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支出、重大事情和社区选举都由居民代表大会或全体居民讨论通过,让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我市还积极创新居民参与管理的形式,建立了“民主恳谈会”制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民主恳谈会”已成为维护社区稳定的“减压阀”、缓解干群矛盾的“金钥匙”、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助推器”。

(三)以先进文化为引导,营造文明进步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氛围的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和谐是基础,精神和谐是根本。多年来,泰州市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导,努力探索出一条加强社区先进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新路子。

1、加强阵地建设,搭建文化舞台。大力推进街道文化站(室)达标建设,城区60个居委会共设有宣传栏、阅报栏、公示栏218个,图书阅览室66个,青少年和文化活动室68个,全民健身点38个,建立社区老年舞蹈队、合唱队、秧歌队、乒乓球队等群众文化组织90多个。定期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组织“社区大家唱”、“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使社区文化活动正在向系列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文明向上的社区环境。

2、突出市民教育,提高市民素质。以“现代市民教育工程”和“创建学习型社区”为重点,以“共走文明路、同创文明城”等十项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与“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共援建135家社区居委会图书室,丰富了广大市民社区文化生活。海陵区工人社区被评为国家级“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并被命名为“学习型社区”,是全省唯一同时获得两项荣誉的社区。

3、注重文化育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市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协调组和“五老”志愿者服务团作用,以“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大行动、“快乐之夏”活动、“我学习,我快乐”青少年读书行动、“爱我家乡”夏令营等系列教育与实践活动,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四)以平安创建为抓手,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促进社区秩序的和谐

人人平安,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社区居民的迫切愿望。近年来,泰州市结合社区特点,抓好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政法基层单位为骨干、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群防群治为依靠的平安社区创建工作,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有力地维护了社区秩序的稳定和居民生活的安全。

1、强化治安管理,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以“平安泰州”创建为目标,突出社区治安这一重点,坚持打、防、控相结合,大力整治社区治安秩序,维护社区治安环境。在开展禁赌、“三项会战”等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全区旅馆持有效证件入住率、登记率、旅馆信息传输率均达95%以上,房屋出租户登记率、责任书签订率达98%以上。同时,不断加大技防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卡口堵控效能,治安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社区秩序和谐提供了重要保证。

2、强化法治宣传,增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近年来,市区法律援助中心多次与各律师事务所联合举办以宣传《法律援助条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巡回讲座,让市民了解法律,懂得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认真做好案件的接待、审查、批准、指定办理和跟踪督查工作。2008年,共接待来电、来访咨询200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多件。法律援助向社区延伸和覆盖,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使社区弱势群体得到了公正平等、及时有效的法律保障。

3、强化专群结合,推进社区群防群治工作。一是社区警务室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全区60个社区都建立了警务室,并按照1:2的标准配齐社区民警和辅警。二是群防群治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现有百名夜巡辅警、348名送奶工组成的协警队、40名退伍军人组成的次干道巡逻专职协警队以及社区治安志愿者队伍等四支群防群治队伍,基本形成了全时空、立体式的防范格局。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稳步推进。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和组织网络,对近300人实行了社区矫正。四是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发展。街道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共同建立“治安民调联合调解室”,为及时有效地平息纠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

(五)以社区党建为龙头,营造务实亲民的政治环境,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

建设和谐社区,关键在于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近年来,泰州市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加快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组织体制和工作网络,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治保证。

1、强化组织建设,实现社区党建的“全覆盖”。市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社区建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组织的战斗力就显现在哪里”。2000年,将城区原有9个街道党委合并改建为6个街道党工委,充实加强了党工委的力量。同时,将105个居民委员会合并为60个社区居委会,严格按照“一居一支部”的要求建立了社区党组织,部分社区还着手建立楼栋党小组。适应近年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实际情况,各街道积极加强非公有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把各类党员纳入到创建和谐社区活动中。

2、强化机制建设,实现社区共建的“一体化”。为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中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各方功能,泰州市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在各街道社区分别建立了由区委、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等组织协调机制,推广“三位一体”(在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由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三方协同处理社区事务)社区管理模式,增强了社区各个单位、各种组织和各方面“以党建带共建、以共建促发展”的意识和责任,形成了“强核心、建网络、全覆盖、一体化、为群众”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3、强化队伍建设,实现居干队伍的“多元性”。一是从市区机关干部中选派160多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后备干部到社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既有效地满足街道社区对党建、司法、人武、计生、财会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性老化的状况,同时又拓展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的新渠道。二是从重点企业选派41名企业干部在企业宿舍小区所在的居民委员会任职,由企业统一发放工资,实行企业党委与街道工委双重管理、双向教育。三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0名40岁以下、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社区工作者,经过集中培训,实习锻炼,持证上岗,全部分配到社区一线,使社区干部在年龄、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得到较大程度的优化。

二、建设和谐社区面临的新情况

泰州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些经验。但是,工作中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参与社区建设的协调机制还不够完善。社区工作尚缺乏一种统一有力领导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在条块关系上,还存模糊不清、各自为政错位现象,使社区难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各种力量。相关部门和成员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不平衡,社区内的整体合力尚不强,参与度也不够高。

2、社区居委会负担和行政化倾向还比较重。由于《居委会组织法》修改的相对滞后,目前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居委会除了进行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区、街道各部门交办的、名目繁多的工作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居委会干部甚至要将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上面布置的任务,很少有时间深入到居民中去做具体服务工作,做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影响了居民自治程度。

3、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还相对缺乏。随着居民社区意识的增强以及为居委会减负呼声的高涨,对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化社区工作者及管理人员缺乏的负面效应,对社区的建设的组织、服务项目拓展、工作质量提高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4、社区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各级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还缺少制度化规定,没有明确规定根据经济和财政的增长速定一定的递增比例。同时,缺少专门的社区建设社会化筹资机构。目前,特别在老小区,社区“两房”建设还有很大的压力。

5、社区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宽松。目前,有识之士有创办社区中介组织的积极性,但是在法律地位、社会保障,财政政策、活动收费等方面,还缺少明确的规定,使中介组织在用人、财务、票据和养老、医疗保险等环节上难以与现有的制度相衔接,影响了其发展壮大。

6、社区居委会与中介组织的关系还不够顺畅。随着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社会事务逐步转到社区,以及人们解决生活需求途径的市场化,越来越多的服务性中介组织涌入社区,给社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生机活力,但由于居委会与中介组织特别是物业公司的关系尚未理顺,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和毛盾。

7、社区成员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还不够强烈。在社区活动中,参与者多是老年人、青少年和下岗失业的部分弱势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志愿者,绝大多数居民只愿做社区建设成果的享有者,缺少成为社区建设力量的内在动力和责任意识。参与群体的单一化倾向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三、建设城乡和谐社区的思考与对策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作。在今后一段时期,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 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不断推进的整体合力;要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建设和谐美好新泰州的实践中不断发挥基础作用。

在具体思路上,建议打造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二三四”工程,即完善一个体制,健全二个机制,规范三项制度,加大四个力度。

(一)完善一个体制

完善我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高效的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制。方法上,必须进一步强化泰州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职责和权利,将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专职工作机构挂靠民政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经费,具体负责社区建设综合组织、协调、指导和督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活动机制、协调机制、投入机制和考评机制,每季度或半年专题研究一次社区工作,研究情况,解决问题。

加大城关镇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撤镇建街步伐,将现有城关镇从繁重的经济工作中解脱出来,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一心一意专搞城市管理与社区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城市社区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

(二)健全二个机制

一是健全社区运行机制。科学构建三个组织(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两个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一个大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一个协会(社区公共事务协会)”的新型社区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团组织服务、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自身服务管理体系。要完善社区相关功能,政府部门在交办社区协助管理社会事务时,要根据“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赋予社区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包括对社区卫生、治安、环境、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权和处罚权,使城市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下移。要完善《居委会组织法》,理顺社区与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对新形势下居委会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利进行界定,明确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必须做的,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完成的,那些工作是由社会服务机构完成的,真正赋予居委会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

二是健全财力保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合理确定分摊比例。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助和招商的形式投资社区建设,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按国家政策规定,将社区服务场所及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政府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在住宅小区验收时,要合理预留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同时,要落实专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要加强社区信息网络建设,将各部门现有的面向社区的各种网络有机整合起来,形成纵横联合、统一高效、便捷实用的网络,建立以居民基本信息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数据库,打造“数字社区”,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

(三)规范三项制度

一是规范事务准入制度。针对目前社区行政化倾向和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社区事务准入制度。集中一段时间和精力对全市社区中的工作机构进行梳理,对超越社区职责范畴的部门暂不允许进入社区,对不切实际和多余的予以取消,对重复的进行合并。对本应属部门和单位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允许转嫁给社区居委会,不允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向社区居委会直接下派任务、下达指标。今后凡在社区布置任务或开展检查、考核、评比、培训、挂牌、达标升级等活动,必须要经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审批,方可进入社区。对于一些不属社区职能又必须要社区协助的工作任务,经审批后,由相关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区服务站或社会组织购买。同时在监督方面,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全市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和机关部门考评体系,从根源上为社区干部减负,使社区干部能够明确工作方向,认真履行职责,更好地为社区群众服务。

二是规范社区用人制度。建立社区干部选拔制度,将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完善工作人员考核竞争制度,探索和建立社区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推进后备干部赴社区挂职锻炼制度,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落实社区专干招聘制度,利用社区居委会换届的时机,公开招聘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干事,充实社工队伍。实行社区工作人员总量控制制度,合理编制全市社区用人计划,明确社区工作人员编制五年之内只减不增,从而切实提高社区工作经费的使用效率。强化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经常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培训和岗前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规范居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明确居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的思想意识,深入推进居民自治工作。政府要坚持“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用民主的、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社区居委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规范居民民主决策程序,切实保障社区自治活动的有效运转。社区居委会要明确工作目标,不断完善自身的自治职能,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建立居委会辖区共同体层次的社区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发挥“听证会”、“恳谈会”、“议事会”等在基层民主议事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居民民主决策机制,畅通社区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渠道,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让社区居民享有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建设。

(四)加大四个力度

一是加大党建工作力度。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员议事会和社区党建工作党员代表大会运转机制,更好地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管理,同时按“便于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在社区设立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等基层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无缝隙覆盖。建立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及居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党建新格局。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社区党建“三个延伸”。一是在工作范围上,要由重点抓市属企事业单位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延伸。二是在工作对象上,要由重点抓乡镇、居委会党员向社区各层面党员延伸。三是在工作内容上,要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和发展社区延伸。要把社区党建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社区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并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

二是加大社区服务力度。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为居民群众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领域。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逐步完善社区的便民利民、救助保障、医疗保健、社区安全、居民教育、普法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环境保护和评议监督等十大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要不断创新社区服务的方式。强化区、街、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点的组织、引导和信息中介职能,加快社区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要把公共服务、志愿服务、有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对一些经营性服务提供开办营业执照、税收减免、用房优惠等支持。要不断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大力培育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建立起一支由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组成的素质较高的社区服务队伍,实行专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协作的活动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快捷和周到的服务。

三是加大共建参与力度。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培育全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共识。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区居民树立“大社区”、“社会人”的观念,自觉参与融入社区建设.同时要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行共驻共建。机关部门要深入社区加强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上、物资上、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人大、政协要积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支持社区建设,同时发挥自身监督职能,定期督查、视察社区建设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社区建设捐款捐物。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与的整体合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首先,科学划分社区。结合我市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对现有社区居委会规模作适当整合。在调整的原则上,要有利于社区自治、管理、服务和资源利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在调整的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以路、街、桥、河流等明显的标志为界,同时也要适当考虑管辖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等人文因素。在调整的规模上,本着“规模能大不小,人口能多不少”的原则,合理控制城市居委会的数量,以便于精简高效地运转社区。

其次,加快撤村建居步伐。对因城市规模扩大遗留下的“城中村”,要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撤并,统一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撤并过程中,要依照法律规定,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合理操作,妥善处理村级资产与村民保障的关系,既要保证村级资产不受损失,又要保证村民利益不受损害。

最后,整治城郊结合部。对城市边缘的一些自然村,要整合资源,进行适度合并和调整。要对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侧面衬托城市建设效果。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思想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参与村庄整治的自主意识。要对一些村级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充分利用村级组织办公用房充裕、闲置用房较多的特点,对一些房产进行置换整合,为下一步撤村建居创造有利

下载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宏州和谐社区建设报告

    德宏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情况报告 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为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

    和谐社区建设视察报告

    促进我省和谐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社区是当代社会的细胞,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基础,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

    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的调研报告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都很重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问题。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因此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本......

    如何建设和谐社区(精选)

    我们的团队 我们的梦想我和在座的每一位书记一样,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通过努力,让社区居民生活得更幸福,精神生活更丰富,邻里之间更融洽。今天,我要向大家谈谈我和我的团队如......

    和谐社区建设

    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各方面,努力将其建成在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方面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它是市场经济的......

    2012和谐社区建设

    创新举措 争创和谐新社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阳光社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提出了和谐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一、 明确......

    建设和谐社区

    坚持“六好”标准建设和谐社区我县紧紧围绕“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目标,坚持“六好”标准建设和谐社区。一是道德风尚好。以“全民......

    和谐社区建设

    关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以鞍山市和谐社区建设为例 作者:汪庆参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 摘要:本文通过对鞍山市4个社区关于和谐社区建设方面的实地调研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