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社区调研汇报材料
以强化民主法治为方向以完善共建共享为抓手
积极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
各位领导:
大家好!
近年来,我们社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区实际,以创建“民主法治型社区”为抓手,以加强社区共建为载体,积极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建设。
第一、以管理民主为方向,推进民主法治型社区建设
1、加强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建立党员活动日制度;健全了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事制度;社区共建理事会等社区各种组织制度,完善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居民为主体、社区各类组织共同参与、共同创建和谐社区的新格局。针对流动人口多(已占社区总人口三分之二)、出租私房多的现状,于2006年11月,成立社区“和谐促进会”,会员由社区班子成员、驻辖区单位、居民代表和有较好素质的外来暂住人员共同组成,下设七个工作委员会(党团组织、会员组织、维权、矛盾调处、文化体育、公益服务、计划生育),共同参与讨论、决策社区各项事务,为居民和外来暂住人员搭建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大大发挥了居民和外来暂住人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有效促进新老慈溪人的融合,确保了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2、完善各类民主制度。
(一)首先是编印了《居民手册》,在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一起编印成册,发放到每户居民家中,提高了居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二)是规范了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民主决策制度、民主选举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社区三套班子都建立例行工作会议制度,每星期一上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各项工作。社区重大事务,都由党支部委员会提出方案或意见,交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三)是加大民主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上级有关规定,每月都要社区财务监督小组(社区党支部监事会、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监事会、居民委员会监事会)对党务、居务、财务状况进行审
1核,每季度进行公开。对重大财务开支及如环境卫生保洁、公厕的改造、道路硬化工程等都要进行公开招投标,经济合作社每年的分配都要由党组织(董事会)按合作社章程根据看度财务收支情况提出初步方案,交由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社区干部每年都要向全体党员和居民代表大会作述职报告,由党员和代表对社区的干部进行民主评议。
(四)开展民主选举。社区党支部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上级有关文件和古塘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关于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民主、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2007年5、6月份,组织实施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选举工作坚持“民主、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行使民主权利,通过民主选举,加强了社区党组织的为核心的社区自治组织和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强了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优化了社区居委会班子结构。具体分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街道召开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动员会和培训后,即召开全体班子会议,统一思想召开小组长、共建单位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在5月23日召开了由全体老代表参加的选举动员会,街道选举工作联络组也参加,领导讲话,会上成立了由老干部、党支部全体支委及一般代表共9人组成社区居民选举委员会;之后由选举委员会组织进行选民登记,经资格审查后,全社区共有选民1226名。第二阶段就是由选举委员会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活动,制订选举计划、拟订选举办法草案、根据各居民小组的大小确定了居民代表的名额,全社区共确定了57个代表的名额,其中驻社区共建单位代表4个(市民政局1个,市技术质量监督局1个、市安全管理局1个,农村合作银行1个);以居民小组为单位进行选举产生居民代表的,由工作人员上门居民征求意见的方式产生,有的居民小组反复多次进行上门征求,推选,然后在代表当中推选产生小组长,在5月29日全部完成,并发布一、二号公告,公布代表和居民小组长名单,选举委员会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确定了6月20日下午2时在文体活动中心进行正式选举,并在选举日前15天,6月14日召开新一届居民代表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选举办法,根据通过的选举产生了社区居民委员长会的候选人,候选人产生是这样的:因为本社区规模较小,党工会确定本社区的居委会的职数3人,设主任1人,委员2人,在明确职数和候选人要求后,代表分组讨论,共分了5个组,各组的代表联名推荐,所推荐的名单指定主任或委员,当场汇总公布结果,5个组推荐的主任人选比较集中,推荐的是同一个人,确定主任初步候选人,委员人选推荐的相对分散,按推荐数取前3名作为初步委员候选人,报街道选举工作指导小组备案,资格审查,在6月15日也就是在选举日前五天初步候选人经资格审查后,确定为正式候人,进行公告,主任等额选举,委员差额选举。并做好选举的准备工作,在6月20日下午2时,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在选举委员会的主持和组织下,按时进行投票选举,并成功。第三阶段,主要是明确分工,研究三年的任期目标,协商共建理事会,修订自治章程,总结选举工作,建立档案等。
3、开展“法治宣传进社区”,社区创建平安。一是充分利用社区黑板报、宣传窗、市民学校等阵地,多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使民主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如市民学校,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举办法制讲座,邀请专业人士授课,如邀请律师讲解民法和治安管理条例,在邀请街道计生办作有关计划生育法规、政策宣讲,邀请街道交管站站长符长飞进行交通法规讲讲座。针对出租私房和暂住人口比较多的特点,邀请派出所民警、法律顾问主讲《出租私房管理条例》,《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有关政策法规等。二是把相关的各类配套组织制度和有关平安工作的有关规定编印成社区〈平安工作手册〉,通过宣传和居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了民主法治建设,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心,促进了平安社区的创建工作有效开展。
第二、以社区共建为抓手,形成和谐社区建设合力
1、建立健全社区共建制度。加强社区共建理事会建设,现有共建单位15 家,由共建单位负责人担任理事会会长和副会长。加强社区与共建单位之间的沟通,落实了社区共建会议制度和党建联度会议制度,社区重大事项的讨论,都邀请社区共建单位参加,有效增强了共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2、积极开展文明共建活动。去年以来,通过联办、协办等形式共组织开展了“中秋联欢晚会”“ 共建和谐社区迎元旦文艺晚会”等共建活动9次,增进了社区、社区居民与共建单位之间的融合,丰富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如去年春节前,社区共建理事会牵头开展“情暖社区”活动,各共建单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市安监局局出资7800元,对社区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慰问;市民政局组织协和医院的医生来到社区,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开发培训学校则组织学生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
欢迎和一致好评。
社区共建活动的积极开展,不仅在社区营造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而且使社区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各共建单位通过广泛参与社区共驻共建、结对共建和文明共建活动,指导社区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创造特色,帮助社区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序开放文化、教育、体育等非经营性设施,主动提供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持。据统计,近三年来,各共建单位共出资10余万元,帮助社区解决各类问题,有力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各位领导,几年来的,我们社区以强化民主法治为方向,以完善共建共享为抓手,不致力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先后补命名为宁波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平安示范社区。
各位领导,以上是我社区在开展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区方面所做的一些成绩,但同上级的要求、群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做法,加强实践探索,紧紧围绕居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进一步开展社区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基础管理的能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致力构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和谐社区。谢谢各位领导,请多多批评指正。
第二篇:和谐社区汇报材料[范文]
天鹤社区争创和谐社区汇报材料
为全面推进和深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社区建设水平,按照上级部门统一要求和部署,我社区利用自身优势,挖掘社区潜力,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展开和谐社区创建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情况:
天鹤社区位于岳塘区书院路街道办事处西北,辖区面积0.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38人,居民住户1267户,有41个居民小组。办公楼一栋,上下两层,约200平方米左右,社区老年活动室一个,约120平方米,门球场一个,约150平方米,生活小区7个,地理位置集中,管理方便。其中在册党员146名,分设二个党支部。文明(特色)楼院2个,社区共建单位2家,学校1所,幼儿园1所,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1家,服务网点14家。
二、符合和谐社区创建标准相关情况介绍:
(一)社区服务功能
1.一站式服务中心。现社区办公活动室分设行政办公区、民生及社会事务办公区、计生服务区、综治维稳及民警办公区、会议室兼阅览室等五大块服务窗口,基本符合一站式服务中心要求。
2.居民服务场所。社区现有党员活动室与老年活动室同为一处,面积大约120平方米。图书室一间,约有各类书籍、杂 1
志1000余册。计生服务室一间。另外,社区有效利用驻街单位慈光学校的资源优势,设立市民终身教育学校一所,室外娱乐体育活动场所两处。民服务场地基本健全。
3.居民服务的现代化服务设施。社区现有远程教育设备一套,电视机2台,DVD2台,音响设施一套,电脑7台,打印机5台,复印机、传真机、固定办公电话各一台,现代化服务设施齐全。
(二)机构制度完善。
近年来,天鹤社区各类组织和制度健全,管理体系规范,运行机制完善。有科学合理的创建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社区党组织健全,并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制度,社区党组织工作规范,活动开展正常,领导核心作用强。社区居委会及居民小组长机构健全,能依法履行职责、及时反映和表达民意、维护社区居民合法权益。为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社区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社区干部和共建单位为组员的创建湘潭市和谐社区领导小组,使创建活动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社区于2009年依法完成第七次换届选举工作,在充分发挥社区居民自治权利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决定相关事务,社区实行居员代表大会和议事协商委员会制度,推行居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实行社区居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区全体成员均积极主动关心、支持、参与社区事务和管理,对社区认同感、参与率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居民普遍满意。
天鹤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群众、共建社区”的思想,使和谐社区创建活动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
多年来,天鹤社区辖区内小巷道路狭窄,缺少相关照明设施,同时,由于周边绿化规划原因,绿化带植被生长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的工作、生活,居民反映强烈。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社区居委会就此问题多方反映,全力协调,申请市城建局改修扩建,经过多方努力,社区辖区周围道路均安装上了路灯,小区围墙也重新翻修、修建,辖区周围绿化带也得到重新规划,按照居民意见,种植上了更多的观赏性花卉和长青树木,修剪整齐,无毁绿、无侵占绿地等现象。困扰居民多年的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社区还多次组织、召集辖区内党员、社区工作者、个私老板、共建单位等捐款献爱心等慈善救助活动,社区再就业、扶贫帮困成效显著。开展了 “一帮一”、“一联一”、结对帮扶活动,筹集资金慰问残疾人、低保户(困难户)等弱势群体,做到应保尽保和应救尽救,对企业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努力为居民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弘扬和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更是为了方便广大居民群众,天鹤社区广泛招募志愿者,完善各类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运行机制,目前,已形成专兼职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共存的现象,并能做到“机构、场地、制度、人员、工
作”五到位,真正体现了“社区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的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
(四)居住环境优化。
辖区内的环境卫生是居民们关注的热点,社区把卫生当作重中之重来落实。结合实际,社区工作人员制定了每周安排、每周整治的工作制度,培育了环保志愿者队伍,与环保局配合,每日都安排环卫工人对辖区内所有居民小区和街道进行清扫,在2009年的创绿色社区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更是齐上阵,在辖区范围内清理生活、建筑垃圾,白化墙壁,疏通下水道,清理卫生死角,增设垃圾桶,发放宣传资料,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对犬类进行调查,预防禽流感等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使社区卫生、防疫工作正常开展。现社区内环境整洁优美,基本无“四害”孳生场所,无脏、乱、差和占绿、毁绿现象,无各种噪音污染、油烟污染、扬尘污染等现象。
三、现阶段离和谐社区创建标准的差距以及原因:
1.社区办公服务场所的面积。由于我社区位于居民区集中地带,故服务场地扩大能力有限,加之社区经费有限,暂时未能满足和谐社区创建要求的不少于500平方米的要求。
2.在居民服务场所方面,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弱势群体援助中心等专门性服务场地的规划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社区办公场地有限无法设置详尽的、针对性强的服务平台,另外同辖区实际情况和居民群众的需求也
存在一定关系。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同样也是经费的不足和专业服务人员的缺乏。
3.在居民服务现代化服务设施方面,我社区一站式服务场所内,还缺少一面电子显示屏以及触摸式自助网络信息平台。依据现有社区发展同实际,社区依靠自身力量暂时难有能力自行设置。
总结以上不足和差距,大体都与硬件方面的设备有关,这表明我社区创建和谐社区过程中,存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因为资金方面的缺乏,造成工作局面较为被动,所以再次恳请领导,对社区创建工作予以指导、支持和关心,今后,我们会以这次创建为动力、为起点,加倍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不辜负上级党委、政府和社区群众的期望,以更高的标准、更快的步伐迈向新的目标,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天鹤社区
2011年5月19日
第三篇:和谐社区汇报材料
以特色提升文明 以服务打造和谐
—文化路社区创建全国和谐社区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文化路社区向莅临社区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向支持和帮助社区建设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阜新街文化路社区成立于1996年5月,占地面积约0.65平方公里,总人口2078户5835人,由汉、维、哈、回、满、蒙等7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866户。辖区有行政企事业单位24个,其中,中、小学、幼儿园各1所;所辖党委3个,党总支1个,党支部15个,两新党组织1个,社区党员64名;社区有居民自治小组8个,社区警务室1个,社区成立了京剧协会、书法协会、刺绣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各类群众组织12个,社区现有工作人员9名,会员378名,社区志愿者64名。
近年来,文化路社区在阜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把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成立以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挂帅,两委成员、居民代表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打造温馨家园,共建和谐社区”的奋斗目标,坚持依法建居,科学管居,和谐兴居,从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以构建“五大走廊”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活动,使辖区形成了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环境优美,思想道德高尚的和谐社区局面。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文化路社区先后被评为市级“学习型社区”“民族团结社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 等称号,2008年,文化路社区又被评为自治区级“文体工作先进社区”,和谐和创建活动已深入人心,赢得了广大居民的认可和支持。我们的做法是:
一、构建“文化走廊”,全面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发挥党组织作用,引领文明建设新风尚。社区党支部坚持打造一流支部班子的思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带领社区党员居 民率先投入到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中。先后制定了组织生活、党员管理、联系群众等各项工作制度,在抓好平时管理的同时,建立完善了机关及社区党员绩效管理办法,通过开展“体察民情日”、一帮一结对帮扶、“十星级”党员评选等活动,使他们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员,上下沟通的联络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组建了由6名老党员组成的政治辅导员队伍,为社区讲党课12次,开展形势教育、传统教育6次,调节纠纷25起。在党员中开展“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一名党员一面旗,一片真情献社区”、参观烈士陵园等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组织生活,教育了广大党员,更是深深地感染了社区的居民群众,“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已经成为居民的共同心声。
以文化促文明,以文明促和谐。为了凝聚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我们采取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办法,积极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并发展了社区健身队、腰鼓队、太极扇(拳)队、舞蹈队等4支文艺团队20余人。结合重大节日、庆典,社区广泛开展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朗诵演讲、知识抢答、书画展览、老年健身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特色文化活动,每年开展活动不少于5次,居民参与率达80%以上。通过各种文艺宣传活动,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辖区单位广泛参与、共创社区文化的浓厚氛围。
开展和谐创建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制定了和谐家庭、和谐楼幢、和谐单位、和谐小区创建标准,推行阶梯式创建模式,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谐创建经验交流会、观摩会等进一步推动了“四个和谐”创建工作。2007年以来,文化路社区共创建和谐楼栋3栋,和谐单位4个、和谐小区1个、和谐家庭示范户10个。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通过居民提名、社区居民代表会评定,将董雪英、阿不都等10位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诚实守信、诚信经营、邻里和睦的典范树立起来,并成功举办了 2 社区首届道德模范评选颁奖典礼活动,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社区居民。
二、构建“绿色走廊”,畅通扶贫济弱渠道。
建立扶贫绿色通道。秉承“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宗旨,成立了社区“爱心超市”,为贫困居民提供“廉价购物”场所,并形成长久有效的社会捐助机制,帮助社区贫困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超市所有物品均以成本价出售给低保户和贫困居民,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填补商品。为规范管理,建立了爱心超市管理制度、专户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及网上公开制度。建立社区“贫困居民救助金”,救助社区内因病、因灾致贫的居民。截止目前,共收到社会各届爱心捐款捐物22000余元,先后对社区贫困党员赛台、下岗职张尚胜、残疾人韩群英等12名居民进行了救助,爱心扶贫活动不仅救助了社区贫困居民,而且也带动了更多的社区居民一起加入到献爱心活动当中。
主题实践,为民解困。结合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开展“有困难找党员”、“党员奉献日”等主题实践活动,为社区居民解决各种工作生活问题60余起,为困难党员送去价值800余元的大米、食油等生活用品,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家。同时,社区根据党员身体状况、爱好特长等情况,先后组建了义务巡逻队、家庭纠纷调解队,文明劝导队等多支志愿者队伍,组织社区的志愿者利用节假日为社区内的残疾人、孤寡老人服务,每月定期组织工作人员、物业管理所、社区志愿者为他们打扫卫生,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在社区居民中得到广泛赞誉。
社区卫生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巩固好“三城同创”成果,年初就与各居民小组、辖区各单位签订了爱国卫生责任书,扎实开展除“四害”、“门前三包”、卫生保洁等环境整治工作。将每月26日确定为辖区单位卫生集中整治日,确保了责任区卫生不留死角。2007年,社区以整洁、优美的环境成功迎接了阜康市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自治区卫生城市及自治区文明城市活动的 检查,得到了检查组的一致好评。
三、构建“温馨走廊”,关爱社区居民。
自去年以来,文化路社区党组织进一步实施 “六民”工程,开创了“社区党建联抓、社区建设联手、社区服务联动、社区治安联防、社区卫生联管、思想工作联做”的工作格局,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交口称赞。
“为民”工程办实事。协调工商等部门落实各项社区服务优惠政策,激发了居民兴办社区服务网点的积极性,先后成立了家政服务中心、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社区服务网点26个。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与辖区22个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签约率达100%,每个共建单位承诺每年至少为社区解决1件实际问题,为社区居民办1件好事实事。2008年共建单位共解决居民热难点问题18件。
“富民”工程促增收。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实行“空岗报告制”为下岗失业人员“找岗”,加大服务力度为下岗失业人员“创岗”,为就业困难人员量身“定岗”,长期为居民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目前,辖区登记失业人员52人,已就业35人。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党员树立“不自暴自弃,不等待依靠”的思想,主动联系,关心他们生活状况,协调有关部门对他们进行免费岗位培训。社区通过申请小额贷款、召开岗位推介会等形式,已帮助16名下岗党员实现了再就业,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安民”工程让居民安居乐业。在居民群众集中的地方设臵了平安建设宣传专栏和举报电话,在社区重要地段设立5副永久性平安建设宣传牌,同时,为每户居民发放平安建设宣传资料,营造了创建平安社区的浓厚氛围。开展基层平安单位创建活动,目前,社区92%的家庭、98%的驻社区单位、90%的居民小组达到了平安建设的标准。
“乐民”工程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了科普、文化、教育、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举办了以“崇尚科学,文明生活”为主题的图片展活动;社区向居民开放阅览室,不断丰富图书种类,倡导居民终身学习;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已开始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
“便民”工程为民排忧解难。实施“错时工作制”方便居民办事。除了正常上班时间段以外,中午1点半至下午4点,晚上8点至9点半,全体街区干部错时上班,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实施为民服务全程代办制,简化居民办事程序。按照“一口受理,全程代办,内部运作,按时办结”的方式,将计划生育、民政残联、劳动保障、防疫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全部实行全程代办。现已接待来访群众122人次,已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295件,群众满意率达100%。
“育民”工程提高居民道德文化水平。制定了居民素质教育培训规划,围绕和谐社区创建,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公民道德、技能培训等四方面对辖区居民进行培训。扎实开展社区弱势群体感恩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为困难家庭子女就读提供帮助。成立“爱心小分队”,走进社区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特困户打扫卫生、清洗衣物、陪老人聊天等,强化了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
四、构建“民主走廊”,保障社区居民合法权益。建章立制,夯实自治基础。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设立居民代表大会,建立居民自治小组,制定《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居民代表提案制度》、《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专职工作者述职和民主评议制度》等,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功能。
内强素质,加强社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在社区干部中深入 开展了熟知政策、业务技能、理论提升、处理问题、知识写作为主要内容的“五练”,比思路、比作风、比方法、比质量、比成效等“五比”活动。设立“互学课堂”,推行全体社区干部讲学活动,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经验交流,促进干部勤动脑、动手、动嘴,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搭建为民服务平台,确保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社区干部每半年就工作完成情况向居民、行风评议员、义务监督员进行勤廉双述,虚心倾听意见。将社区“民主日”活动作为听取“民声”的有效途径,2008年共解决群众反映的下水、行路、垃圾清理等问题16件,得到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将政务、党务、财务按规定内容、程序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低保、城市解困、贫困大学生救助等惠民政策享受人群的资格审查,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五、构建“平安走廊”,优化社区发展软环境。
全面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建立分片包户制度,将每个社区划分为5-6个片区,每名社区干部负责一个片区,每月对社区居民走访不少于1次,了解和掌握所包社区和居民基本情况、人员结构、社区动态,做到底数清、信息明,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发放便民联系卡,将社区党员服务、再就业服务、老年人服务、扶贫救济、家政、治安防范、邻里纠纷调解等14项服务纳入到便民联系卡中,方便群众熟知社区工作职能,目前,便民联系卡发放率达95%。
突出社区管理工作重点,预防和消除不安定诱因。开展“红袖标”治安巡逻,从4050人员中为社区选聘巡逻人员2名,为23栋居民楼院进行看护,强化对街口巷道、居民楼院的治安巡逻。把社区流动暂住人口、在校学生、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问题青少年和流浪辍学少年作为管控帮教的重点,成立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站,定期对出租房进行检查。认真开展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去年以来,社区民事调解组织配合辖区单位、市直部门排查调处了城市供暖、排污、供电、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矛盾纠纷8件。
建立健全社区物防技防设施,构筑立体交互、动态网络化治安防控体系。协助建设、房管部门改建封闭式住宅小区2个,将18栋居民楼纳入小区封闭式管理,并在小区修建了大门、值班室、车棚和照明路灯,大大增强了小区防范功能。督促广电局、银行、三中、四小、教育局等重点复杂区域完成了技防改造和建设工作,全部安装电视(视频)监控系统,小区治安案件稳步下降。严厉打击防范“三股势力”及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同时,坚持开展敏感时期及节假日重点防控,对重点“法轮功”痴迷人员盯死看牢,铲除了“三股势力”及邪教组织分子在社区生存立足的土壤,维护了社区的稳定。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文化路社区的建设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区从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发展到现在的1048平米的综合服务楼,从以前的一张桌一支笔发展到现在的办公自动化和完善的服务功能,社区干部工资待遇大幅提高,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文化路社区已成为一个治安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生活方式健康向上、居住环境舒适幽雅、社区管理规范有序、社区功能完善、生活方便快捷的文明社区。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上级组织的要求和广大居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敬请各位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创建,努力使每一位居民都享受到和谐创建带来的实惠。
谢谢大家!
第四篇: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结构主体的社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为此,民革福建省委组成课题组,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行调研。调研组七月—八月间走访了福州、厦门、湖南长沙等地,考察了当地的先进社区,并与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进行座谈。经过分析整理,形成此报告。
一、我省社区建设概况
我省社区建设自五年起启动,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坚持以服务为民为宗旨,民主自治为目标,居民参与为重点,示范活动为手段,努力健全、完善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取得了实效。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经整合成立1461个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整合的基础上,按照“议行分设,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三个自治组织。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当前,我们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往往把社区当成是政府的延伸,社区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社区居委会既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又承担了基层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社区居委会“准政府机构”的地位及其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增强、希望扩大基层民主的需要,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出现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的现象,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实际意义上的“包办代替”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 1 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难的问题。所谓“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在征得社区居委会同意后,应当同时为社区居委会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政府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因为政府职能未能转变,“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处于“留在口头上,落在低头上”、“叫得响,到位难”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社区建设在我省虽然已经走过五个念头,但是一些领导对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缺乏紧迫感,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存在“重形式、轻实际”的现象,对社区建设中的简政放权、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核心敏感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妥善解决,仍习惯性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来对待社区建设,看成“行政组织”、“准政府机构”,没有顾及到“权、利”相一致的问题。
(2)项目界定不明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居委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同时也规定“居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协助维护社会治安”。1989年颁布的《居委会组织法》对居委会规定了六条任务,其中两条就规定居委会要协助政府开展有关工作,又指出现阶段居委会同时承担自治和行政两大职能。因此,居委会协助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法律对“协助项目”只作原则规定,实际操作过程导致居委会协作的项目包括政府的所有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显现出现就不足为奇。
(3)经费渠道不畅通。我们现行的财政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政府目前只有少数一些部门,如计生、公安因有专门的委办工作经费,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部分部门均因为“委办工作经费”无法列支导致“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难以落实。
(4)社区拒绝不得力。中发办[2000]23号文件规定,对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的工作和向社区摊派的各种负担,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在实际操作中,2 社区居委会干部谁都不会得罪“上级”,只能“上面下命令,下面照着办”。据统计,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科普、民政、再就业、计划生育、老龄工作、信访、安全生产、消防、侨务等工作,普遍达56大类,285小项。与这些工作相对应的是牌子多,几乎一项工作一块牌子,少的29块,多的达58块。
2、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居民自治水平较低。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对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社区建设内容应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化体育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但是在社区管理方面,侧重抓行政性的管理,发动群众开展社区自治管理还比较少。社区的一些名为群众组织的机构,如计生协会、工会、红十字会等,实质上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服务是依托社区组织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目前,服务领域不宽,项目不多,开展扶贫济困、就业服务相对比较多,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不够多;服务对象不广,面向老年人、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的服务比较多,面向一般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的服务比较少,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够;服务内容缺乏特色;组织力量比较单薄,一般是社区工作人员忙里忙外,发动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不够。
3、立法滞后,社区工作关系不顺。《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1989年通过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它的许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社区建设的需要。而且该法的基本条款只有23条,对城市居委会与政府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等仅做了原则的规定,操作性很不强。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对社区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界定。致使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位不很清楚,社区工作关系不顺。表现在: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顺,虽然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作为政府的基层机构,导致行政化倾向明显,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社区单位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法律的依据,致使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顺,有些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关系融洽的,也往往是基于双方负责人个人之间的感情;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是指导与监督,但在实际操作上缺乏相应的手段,遇到不配合的物业机构,社区居委会也束手无策;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性质以及与社区居委会 3 的关系也没有法律的依据。按照“议行分设,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三个自治组织尚未发挥自身应有作用。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对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
4、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不够适应,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程度不高。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工作,社区工作者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一些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还很难进入这支队伍。二是男女比例不平衡。三是存在多头管理。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人员、残疾人联络员、禁毒专委等虽然同在社区工作,但分别归属不同部门管理,街道和社区统一管理难度很大。四是个别社区工作者工作作风不深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甚至存在“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五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与过去相比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偏低,与职工平均收入相比,与所承担的工作量相比,还有差距,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也影响社区居委会人员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影响着社区工作者职业声望的提高。
5、社区单位和居民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程度不高。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提高。但是社区建设基本上还是以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力量为主导,各级党委、政府处于发动、组织、安排等全过程介入状态,而作为社区建设主体的广大居民尤其是各类单位在职人员的社区参与意识仍旧淡薄,参与行为缺乏,参与程度不高,基本上游离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之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政府拼命干、居民一边看”的非正常现象。如社区居委会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是,由于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许多地方便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这样,基层组织选举者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而省去许多麻烦,选举实际上成了走过场。一些居民还安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活习惯,生活中遇到困难还主要依赖工作单位予以解决,与社区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社区居委会虽说是群众组织,但由于主要精力承担政府安排的行政任务,仅有的一些活动项目针对性不强,致使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还不高,还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不到大多数居民群众的认同。社区成员的低参与或者说社区建设参与主体的单 4 一化,不但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发展,而且严重背离了社区建设的初衷,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瓶颈”之一。
三、建议、意见
1、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同样,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和谐社区的形成关系重大。首先要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党组织。社区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社区,一般应设立社区党总支,社区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社区,一般应设立党委。及时做好在城市新区、开发区和新建居民区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使党组织建到“大院”、建到“楼梯”,建到“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实现党组织在社区的百分之百覆盖,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其次要加强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推进党组织干部“公推直选”。鼓励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从机关选派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挂职锻炼。鼓励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配备基层党务干部,逐步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此外还应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重视加强和改进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街道流动党员服务站、社区流动党员登记站和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等。
2、完善社区工作体系,正确定位社区工作。一方面理顺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各政府职能部门要调整机构,转变职能,作好指导与服务,为社区居委会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要保证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另一方面目前社区有限的资源承载了较多的行政职能,应明确社区组织是政府和企业分离的社会管理职能的载体,是开展社区自治管理的主体,而不是政府机构的延伸和“准政府组织”,减少多头管理的现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健全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老年人协会、文体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增强整体合力。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清理政府部门分设在社区的分支机构和牌匾。社区统一悬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的牌子,其他内设机构不再挂牌。分设在 5 社区的机构,除保留有关部门人员派驻的之外,应予以撤销,尽可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活动,还社区居委会服务于民的初宗。
(2)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对需要经由社区协助的工作任务,赋予相应的权利,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
(3)采取面向社会统一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行社区工作者归口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理顺人事管理关系。加强社区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奖惩办法,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水平。
(4)扩大社区直选。直接选举产生居委会成员对于把居民公认的、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人选进居委会,调动居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织直选试点,总结积累直选经验,逐步扩大直选范围,鼓励条件较为成熟的组织整区、整街范围直选。在条件尚未成熟的社区,可以考虑采用户代表选举制度和代表选举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5)健全民主制度。完善居民代表会议、民主听证会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将社区事务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关系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广泛听取和尊重居民群众的意见。
3、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1)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社区党组织强化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工作。建立党员向社区居民公示、社区居民评议党组织成员和党员、党员联系扶贫帮困对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开展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党员以各种方式参与社区事务,开展“党旗在我心中”、“贡献在社区,温暖在人间”、“党员责任岗”等系列活动,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的格局,增强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2)发挥社区整合功能。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主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组成社区的管理体系。行政管理系统应承担制定社区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社区自主管理系统要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形成社区的文化 6 合力,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科学合理地调整居委会规模。应当合理调整现有居委会的规模。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划定社区。
(4)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在社区建设启动阶段,政府投资是必需的,然而更需挖掘社会资源办社区。加强社区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动员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辖区群众造福,使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5)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让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和“民主活动日”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建议实施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
第五篇: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和谐社区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结构主体的社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为此,民革福建省委组成课题组,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行调研。调研组七月—八月间走访了福州、厦门、湖南长沙等地,考察了当地的先进社区,并与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社区工作者进行座谈。经过分析整理,形成此报告。
一、我省社区建设概况
我省社区建设自五年起启动,期间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坚持以服务为民为宗旨,民主自治为目标,居民参与为重点,示范活动为手段,努力健全、完善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取得了实效。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经整合成立1461个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整合的基础上,按照“议行分设,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三个自治组织。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把社区建设混同于基层政权建设。当前,我们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往往把社区当成是政府的延伸,社区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角色模糊,职能错位,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社区居委会既承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又承担了基层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社区居委会“准政府机构”的地位及其运作机制,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增强、希望扩大基层民主的需要,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出现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的现象,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实际意义上的“包办代替”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 1 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
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难的问题。所谓“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一般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在征得社区居委会同意后,应当同时为社区居委会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政府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因为政府职能未能转变,“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处于“留在口头上,落在低头上”、“叫得响,到位难”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下面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社区建设在我省虽然已经走过五个念头,但是一些领导对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缺乏紧迫感,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存在“重形式、轻实际”的现象,对社区建设中的简政放权、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等核心敏感问题,没有深入研究,妥善解决,仍习惯性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来对待社区建设,看成“行政组织”、“准政府机构”,没有顾及到“权、利”相一致的问题。
(2)项目界定不明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居委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同时也规定“居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协助维护社会治安”。1989年颁布的《居委会组织法》对居委会规定了六条任务,其中两条就规定居委会要协助政府开展有关工作,又指出现阶段居委会同时承担自治和行政两大职能。因此,居委会协助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但法律对“协助项目”只作原则规定,实际操作过程导致居委会协作的项目包括政府的所有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显现出现就不足为奇。
(3)经费渠道不畅通。我们现行的财政体制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政府目前只有少数一些部门,如计生、公安因有专门的委办工作经费,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部分部门均因为“委办工作经费”无法列支导致“权随责走、费随事转”难以落实。
(4)社区拒绝不得力。中发办[2000]23号文件规定,对不属于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的工作和向社区摊派的各种负担,社区居委会有权拒绝。在实际操作中,2 社区居委会干部谁都不会得罪“上级”,只能“上面下命令,下面照着办”。据统计,社区居委会承担着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科普、民政、再就业、计划生育、老龄工作、信访、安全生产、消防、侨务等工作,普遍达56大类,285小项。与这些工作相对应的是牌子多,几乎一项工作一块牌子,少的29块,多的达58块。
2、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居民自治水平较低。现阶段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从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发展到对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社区建设内容应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化体育卫生及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等多个方面。但是在社区管理方面,侧重抓行政性的管理,发动群众开展社区自治管理还比较少。社区的一些名为群众组织的机构,如计生协会、工会、红十字会等,实质上行政化色彩浓厚。社区服务是依托社区组织开展的社会福利服务,目前,服务领域不宽,项目不多,开展扶贫济困、就业服务相对比较多,社区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不够多;服务对象不广,面向老年人、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的服务比较多,面向一般居民,尤其是青壮年的服务比较少,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不够;服务内容缺乏特色;组织力量比较单薄,一般是社区工作人员忙里忙外,发动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不够。
3、立法滞后,社区工作关系不顺。《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1989年通过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它的许多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社区建设的需要。而且该法的基本条款只有23条,对城市居委会与政府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等仅做了原则的规定,操作性很不强。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对社区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界定。致使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位不很清楚,社区工作关系不顺。表现在: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顺,虽然社区居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中往往会作为政府的基层机构,导致行政化倾向明显,影响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发挥;社区单位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法律的依据,致使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不顺,有些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关系融洽的,也往往是基于双方负责人个人之间的感情;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社区居委会对物业管理公司主要是指导与监督,但在实际操作上缺乏相应的手段,遇到不配合的物业机构,社区居委会也束手无策;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性质以及与社区居委会 3 的关系也没有法律的依据。按照“议行分设,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三个自治组织尚未发挥自身应有作用。社区建设尚须制度化和法制化。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象严重,对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
4、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不够适应,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程度不高。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工作,社区工作者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一些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由于各种原因还很难进入这支队伍。二是男女比例不平衡。三是存在多头管理。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劳动保障站工作人员、残疾人联络员、禁毒专委等虽然同在社区工作,但分别归属不同部门管理,街道和社区统一管理难度很大。四是个别社区工作者工作作风不深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甚至存在“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五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与过去相比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偏低,与职工平均收入相比,与所承担的工作量相比,还有差距,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也影响社区居委会人员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影响着社区工作者职业声望的提高。
5、社区单位和居民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建设程度不高。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提高。但是社区建设基本上还是以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力量为主导,各级党委、政府处于发动、组织、安排等全过程介入状态,而作为社区建设主体的广大居民尤其是各类单位在职人员的社区参与意识仍旧淡薄,参与行为缺乏,参与程度不高,基本上游离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之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政府拼命干、居民一边看”的非正常现象。如社区居委会选举,虽然有法律明文规定,但是,由于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居民代表选举,许多地方便把居民代表选举居委会作为普遍通行的制度。这样,基层组织选举者可以随意确定居民代表而省去许多麻烦,选举实际上成了走过场。一些居民还安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活习惯,生活中遇到困难还主要依赖工作单位予以解决,与社区没有明显的利益关系。社区居委会虽说是群众组织,但由于主要精力承担政府安排的行政任务,仅有的一些活动项目针对性不强,致使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还不高,还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不到大多数居民群众的认同。社区成员的低参与或者说社区建设参与主体的单 4 一化,不但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发展,而且严重背离了社区建设的初衷,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瓶颈”之一。
三、建议、意见
1、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同样,要实现社区的和谐,也要看社区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因为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社会变革的第一线。加强社区党建,夯实执政基础,对和谐社区的形成关系重大。首先要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党组织。社区党员人数在50人以上的社区,一般应设立社区党总支,社区党员人数在100人以上的社区,一般应设立党委。及时做好在城市新区、开发区和新建居民区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使党组织建到“大院”、建到“楼梯”,建到“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实现党组织在社区的百分之百覆盖,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其次要加强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选好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推进党组织干部“公推直选”。鼓励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从机关选派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挂职锻炼。鼓励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配备基层党务干部,逐步提高基层党务干部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此外还应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重视加强和改进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街道流动党员服务站、社区流动党员登记站和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等。
2、完善社区工作体系,正确定位社区工作。一方面理顺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街道办事处、各政府职能部门要调整机构,转变职能,作好指导与服务,为社区居委会解决相关问题。社区居委会要保证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另一方面目前社区有限的资源承载了较多的行政职能,应明确社区组织是政府和企业分离的社会管理职能的载体,是开展社区自治管理的主体,而不是政府机构的延伸和“准政府组织”,减少多头管理的现象,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健全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老年人协会、文体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增强整体合力。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清理政府部门分设在社区的分支机构和牌匾。社区统一悬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的牌子,其他内设机构不再挂牌。分设在 5 社区的机构,除保留有关部门人员派驻的之外,应予以撤销,尽可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活动,还社区居委会服务于民的初宗。
(2)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对需要经由社区协助的工作任务,赋予相应的权利,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拨付必要的工作经费。
(3)采取面向社会统一公开招考社区工作者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行社区工作者归口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理顺人事管理关系。加强社区工作者进行岗位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奖惩办法,建立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水平。
(4)扩大社区直选。直接选举产生居委会成员对于把居民公认的、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人选进居委会,调动居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织直选试点,总结积累直选经验,逐步扩大直选范围,鼓励条件较为成熟的组织整区、整街范围直选。在条件尚未成熟的社区,可以考虑采用户代表选举制度和代表选举制度相结合的方式。
(5)健全民主制度。完善居民代表会议、民主听证会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将社区事务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关系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广泛听取和尊重居民群众的意见。
3、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社区凝聚力。
(1)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社区党组织强化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工作。建立党员向社区居民公示、社区居民评议党组织成员和党员、党员联系扶贫帮困对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开展社区党组织与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党员以各种方式参与社区事务,开展“党旗在我心中”、“贡献在社区,温暖在人间”、“党员责任岗”等系列活动,形成“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的格局,增强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2)发挥社区整合功能。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区自主管理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组成社区的管理体系。行政管理系统应承担制定社区规划、促进社区发展的职能;社区自主管理系统要通过发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形成社区的文化 6 合力,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科学合理地调整居委会规模。应当合理调整现有居委会的规模。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合理调整划定社区。
(4)加大对社区基础建设和社区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在社区建设启动阶段,政府投资是必需的,然而更需挖掘社会资源办社区。加强社区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动员驻区单位积极支持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辖区群众造福,使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加归属感和认同感。
(5)扩大社区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让居民了解社区、关心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和“民主活动日”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建议实施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提高社区的民主自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