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00字
【范文一】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直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一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压滤机滤布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的失落与颓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谁让这本小说浮出水面并如阳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说真是村上自己的实力的话,我想很多文学好者应该知道很多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是无人问津的,比如毕加索,卡夫卡,司汤达,等等,因为某个知名的评论家发现了这些金并使之袒露与尘土之外,然后众人发现了这块金。看来伯乐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传世滤布,作者、读者、评论缺一不可。如果说作家的文本如鹰的话,那么读者与评论者就是鹰的两翼,只有三者够强劲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所以我们的评论家在评价《挪威的森林》的话是否全面,这是一个问题,至少我没有看到有关这本书的不好的评价,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吧,但是我愿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发表意见。你喜欢而我不喜欢,你不能因此指责我浅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才会满园春色。
【范文二】
赋序者在序中说道:村上作品中最能让我动心或引起自己共鸣的,乃是起 提供的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把玩孤独,把玩寂寞。在我读《挪威的 森林》时,也是感受很深的一个地方。孤独和无奈,但是,这种被世人所业务、所认为是贬义的状态。在村上的笔下成了有价值的,正面的,因而不妨赏玩的对 象。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一种孤独自守,自娱,自得,自乐的情怀。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的男生。他对学校这个 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 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
他有典型的大学生的特点:孤独、迷茫、他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 哪里。他读书、去酒吧、交朋友,感觉都很机械,只有在等直子的信或写信给直 子时,才感受到他的感情
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很明显,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 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 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 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 伤害。所以,在文首有这样一段贯穿始终的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 的一部分永存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 一个人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 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对于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读来只是觉得充满怜悯,哀其不幸。至于 感受,却是没有过多的体会。
然而,对于绿子,却有一种深深地震撼。她美丽、聪敏、坚韧。同样是面对 这个令人无奈地现实,可以说,她所遭受的灾难更多,她所承受的无奈更深。但她活得比直子更好。如果说直子是柔弱的、避世的,读她,会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那么,绿子是坚强的、鲜活的、入世的,读她,会感受到她旺盛的生命 力,坚韧的毅力,和苦中作乐的乐观、自我调侃的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面对 亲人一位接一位在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后慢慢死去。她独自承受下来。还在窘困中 学会一手好厨艺如此积极的生活态度,岂不让人顿生敬意。
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 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 的思考。
永泽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 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而不是做想做的
(这是永泽的无奈),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 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所以,他只能在生活作风上放浪,以这种自虐式的方式去尝试随心所欲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静静的、关于青春的著述。小说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感 伤,那些迷茫、那些无奈、那些孤独,夹杂在青春年华中,读来深受触动。
第二篇:挪威森林--读书笔记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李永政 09历史 09504006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著,林少华 译,译文出版社发行,2010年5月
作者介绍: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著名作家。京都府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79年以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主要著作《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等。作品被译介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再世界各地深具影响。
小说简介:.汉堡机场一曲忧郁的《挪威的森林》,复苏了主人公渡边伤感的二十岁记忆: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的直子,是他动情倾心的女孩,那缠绵的病况、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蚀香销之后,仍令他无时忘怀;神采飞扬、野性未脱的绿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胆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订时,也觉得她难以抗拒。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读来真口角噙香。这是一部伤感而痛苦,青春情感的恋爱小说。
可以说《挪威的森林》不过是一段青春期的恋情,里面有甜蜜,有苦涩,有困惑也有没有缘由的寂寞。其实都逃不过让人心动的俗套氛围,可是它还是感动我。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不可名状的波动,引起了我的震撼与共鸣。书中有两个世界,渡边彻整日里游离其中的,身边走着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听着嘈杂的声音,做着不知所终的事情。真实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诞可笑,光怪陆离,那些身边的人或者惨然终老,或者匆匆离他而去,留给他的是不能愈合的伤口。于是他也会用一种畸形的方式寻找温暖。
还有一个世界,一个精神病人的疗养所,在作者的笔下被描述出来,这个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污浊,没有喧嚣,甚至不会为人创造孤独的滋生地,医生和病人融为一体,整个地方竟成了一块儿净土。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轻松、惬意的自给自足。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一个女孩儿,渡边君深爱着的女孩——直子。书里渡边和直子、玲子一起吃鲜葡萄,弹吉他的情景,美丽的月光下他们一起漫步,说出自己经历的心灵的创伤,或者说是让人生的砰然崩溃的故事,雪地里他们尽情的游戏。
可以说村上春树不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综观他的小说,缺乏流行小说的紧凑情节,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物刻画,也没有大锎大合的细节。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作品,觉得读不下去。可反过来看,这样一部缺乏流行因素的作品可以流行日本甚至中国,更体现出它的非一般性的阅读价值。其实《挪威的森林》的内容很简单,主人公渡边的好友死于意外,他喜欢上了好友的女友——直子。直子因心理抑郁住进医院,在此期间,渡边同时和直子以及照顾直子的铃子还有一位叫绿子的姑娘保持暧昧关系。最后,直子死了,渡边在冲破了好友之死的阴影后,与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与其说是娓娓讲述渡边所经历的青春,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探索,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同的。
虽然是部描写常人生活的小说,但《挪威的森林》所展现的许多问题都体现了作者哲学层面的思考,例如生与死或情感与性等等。最明显的就是在他所讨论的生死问题了。这样两句话先后在小说的开始和末尾出现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如果对于死去的人的感情太过沉重,那么于生者只会是身体的完好,精神的腐蚀,就像直子,她永远活在对木月的爱下“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如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木月的死看上去是个谜,但一直被提醒的似乎他的离去是个必然和迟早。但死者已死,所幸的是在直子走后,渡边也终于发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人总是要死的”,这是小说中铃子对渡边说的话。当时,直子的死几乎让渡边崩溃,在遇到绿子之后,渡边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绿子就像是积极向上的生活化身,慢慢的让渡边看到阳光,看到希望,看到生活的美好。渡边终于回到了生命的轨道,勇敢奔向绿子。最终,村上春树也没有逃脱俗套,希望战胜了失望,活着战胜了死亡,一个抛弃社会同时被社会抛弃的青年在爱情的力量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社会中,个体最终溶入整体!也许痛会让人不能自己,当新的事物出现,你不该为过去感伤,应该去面对新的生活。毕竟就像渡边说的,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
村上在情感和性上的描写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诚然他的描写是如此出色以至于如果不贯穿地读往往会认为是部情色小说。这部作品完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想想可真够前卫的。不过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作者要说明的更是一种意识,开放的性意识和主人公至真的情感追求。
在《挪威的森林》中作者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了每一位角色的不同,其不同体现在灵魂之中。渡边君大是一副天下无谓的态度。敢死队会认认真真地过活,爱地图,做体操,虽然成为笑料,也改变不了他生活的原始轨道,力图坚持自我的目标。再加上永泽。永泽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他认为“人生中无需所谓理想的东西,而是行为规范”。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很厌恶,但他却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不过最强捍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态度,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很执着于完美。本书一开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边缘的井,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她也明白这是危险的,但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口井也是直子后来生活的写照,所不同的是渡边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着直子。在疗养院的直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边的渡边才能确定自己还活着,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与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后玲子几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绿子本书的另一位女主角,应该说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绿子的最特别的地方是,她直接从现世中寻找滋养她的自我的养分——这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她是现世中唯一的亮色。
永泽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 而不是做想做的”虽然他也看不惯这个社会。他也期待和初美获得爱情,但他清楚这样做就会被排除在“精英”这个圈子之外,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成为“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这座城堡的铺路石而已。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
玲子,虽然作者赋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现的,替直子写信。玲子的信应是解读《挪威的森林》之寓言的关键:“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还是要流向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构造了一个现代寓言:一个个人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这种平衡在现实中极难掌握,人们往往迷失在现实与理想之中。在这片“森林”中是孤独的是自我的,甚至有些荒诞的,可走出那片森林后,不希望看到的是俗世挣扎,守住自己心中的森林,哪怕森林已经荒漠。然后经过磨练寻找真正的自我,拥有一颗勇于面对磨难的坚强的心。这样在经过青春的反叛、迷茫与孤独彷徨后。在我们都市的森林中找到自己“挪威的森林”。
第三篇:<<挪威森林读后感》
书中主角直子每听此曲必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挪威森林读后感》。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也迷失了方向。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一代,在都市空间愈狭小与人的疏离愈大的对比中,令他们失去与人接触的欲望,恰是年轻一代避免受伤的保护罩。
对度边来说,直子就想是生命的终极目的一样,让他有了生命的方向,而他,就想是个落水者,牢牢抓住不放.一旦直子不在了,他就成了方向盲,在红尘中芒然不知所措.而绿子,本来就不是同一种人,他向往绿子,爱慕绿子,却不敢靠的太近.绿子就想度边黑色生命中遥遥不可及的星星.直子和绿子就好象一个人的两种状态,悲观一点是直子,乐观一点是绿子,直子终于还是没能走出自己,绿子相比较是坚强一些。
代入现实里的形象,有时候觉得自己是直子,有时候觉得自己是绿子,一样也是矛盾很多,很多的不快乐藏在心里,读后感《<<挪威森林读后感》》。做一个如绿子般
快乐,喝多了酒想上树的人需要莫大的勇气阿。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元气娘无论在作品还是现实中总是会收欢迎的吧。
书中所说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动规范,理想也许是除去人际情感后,可以支撑自己的力量吧,如同黑夜中远处的灯塔,闪亮而遥远。行动规范也许成功会找上我吧。
直子的外貌有如芭比的精致,内心则精致的如一个瓷娃娃,敏感而又脆弱。人也许精神世界脆弱而敏感,但在本能的饥饿,欲望面前,着实强大起来了。
自己是个文艺工作这多好,可以看小说,看故事,而不是看发电厂风力机组控制技术,妹的。额,我还是看了。
第四篇:三国演义读后感(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
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
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
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专题:http:///s/sanguoyanyi 发表99
第五篇:村上春树不读后感
《村上春树不读后感》
读了一本书,觉得写得真好,会写读后感。如果我不读一本书,能不能写一篇呢?我试试。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了吧。这本书现在就摊开在我的桌子上。我的桌子很乱的,在做完所有的事之前我是不会收拾桌子的。我做完所有的事了吗?没有,所以桌子还是那么乱。桌子最中间我是留出一块最宝贵的位置,给我现在最喜欢的书,曾经是——《黑道风云二十年》,但现在越来越文艺范了,上一本是《菊与刀》,大十六开本的,有点放不下。现在这本是《挪威的森林》,后面是《追忆逝水年华》。
我用夹子夹住翻开的部分,这样它就乖乖的停在翻开的页码,等着我在自己的空闲时间扫上几眼。这几眼会让你的心从无聊的地狱被平台托住,等待着下一次进入好心情的机会。这样看书好慢,一星期也看不了几十页,而且在家会看另一本,出门会再看另一本。晚上它就这么摊开放着,早晨再来,我看的哪一行还在那里。
村上春树,我总打字成村上村树,叫春有点别嘴,还是叫村的好。这家伙的相片有点像我,他的眼神和嘴角的倔强从年轻到年老就没变过,他也喜欢跑步。他是新中国的同龄人,这让他和中国人建立了一层神秘的联系,他和欧洲的联系更多,在罗马、希腊都住过好久,像村上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在欧洲住过呢?那太没天理了。
他喜欢接收世界的神秘信息,他写的东西从任何一页开始看都可以,因为他写的是一种美丽情境,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对吊丝的关怀。他写的人物在现实中都是很悲催的,属于边缘人和被忽视的人。但村上把他们生活中细微的美描写出来,用赞叹和欣赏甚至迷恋的语气来写,让吊丝们感动不已,想来这个群体非常大,在日本,村上的书卖出了1500万册。手里有了村上的书,心里可能就是天堂。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都害怕失去,村上偏不。如果孤独和失去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你为什么不享受它呢?享受孤独和失去,以一种诗意的心境,这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这里面有自尊,有不屈,有对庸俗的鄙视,有对世界的好奇和梦想,有对内心细微体验的把握,这一切都发生在心里,没有人知道,也不会有人鼓掌,当一个最普通的人走在马路上,你看他是个百无聊赖的人,但如果他拿着一本村上春树的书,那么你不应该小瞧他。他可能比你更能体会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上的万物存在着联系,都有互动,不同位置和时间的摆放、相遇、失散,都有神秘的联系。普通人是看不见这联系的,夕阳下,有一只狗和一个老人有什么关系?在他们眼里什么也留不下,而在村上的心里,这些都是有意义的,甚至晚霞的多少,颜色,那只狗是否摇了一下尾巴,老人是否回头都是让这个世界有了变化,都会在心里引发涟漪和想象,都有美在产生,在倾诉。
在评价里尔克的时候,说他的造诣是让人和世界没有了隔膜,他笔下的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在村上的眼里,世界和你我的眼里肯定是不一样的,他着眼的联系,是更加复杂、流动和变化的,我们的老祖宗也能体会得到,一滴水里看世界,一粒沙中读禅意,这些都到哪里去了呢?
在精神的废墟上,散放着现代人的焦虑、失落、苦闷、迷惘、困窘、无奈和悲凉。让村上给你干涸的心注入情感的清泉,拾回破碎的青春之梦,走出凄冷的森林,摇撼你内心长眠不醒的部分,点燃希望之光。“去呼吸草的芬芳,感受风的轻柔,谛听鸟的鸣啭”,我们有必要采取“什么也不选择的立场”,在生存中仔细的体验的同时,将自己作为生活影院的观众,去旁观者清。
转于2013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