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3届高考政治总复习4-2-6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测.

时间:2019-05-14 16:1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2013届高考政治总复习4-2-6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2013届高考政治总复习4-2-6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测.》。

第一篇:最新2013届高考政治总复习4-2-6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测.

4-2-6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选择题

1.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研成果是“通过超新星发现宇宙加速膨胀”。标准宇宙模型预言宇宙22%由暗物质组成,74%是暗能量,剩下的4%是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普通物质。在这个模型中,96%的宇宙是不可见的。是什么在加速宇宙膨胀?这种神秘力量被称为暗能量,它向物理学提出了一大挑战,至今无人能够破解这一谜题。这说明()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真理总是和谬误相伴而行 C.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目前还无法揭示宇宙膨胀之谜,故C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2.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在基层这片沃土中才能发现新闻报道的源泉。2011年8月27日,云南省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式启动,全省各主要新闻媒体主动走进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发挥出新闻事业的最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哲学依据是()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可以使新闻工作者深入社会实践,获得对基层的新认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故选①②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说法错误。

3.下列与漫画所表达的哲学道理不一致的是()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对着月亮发誓,不如顶着太阳干事

B.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D.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作用。漫画旨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C项主要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题意不符。

4.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 C.自觉选择性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材料强调了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体现了A项;B、C、D三项显然没有说明材料中由主观到现实的转变。

5.随着观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X波段多普勒雷达的出现,现在气象部门能够每隔一小时提供一份气象预报,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这表明()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C.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D.正确的实践使人们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 [答案] C [解析] 天气预报变得越来越精准,其原因在于科技手段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即为认识提供了先进的工具,故应选C项。A、B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观点不正确,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本身无对错。

B.客观物质性 D.社会历史性 6.2011年“两会”上,“妇女退休年龄”这个多年来有争议的话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不同群体诉求反差大。这说明()A.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产生不同认识 B.由于立场不同,人们的认识往往不同 C.在客观事物面前,真理只有一个

D.人的认识总要经历一个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 [答案] A [解析] 针对退休年龄问题,不同群体诉求反差大,反映了A项;材料没有提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B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说明各种认识的正误问题,C项与材料无关;D项观点错误。

7.近三年以来中国汇率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自主性、可控制性和渐进性原则有条不紊地推进。这表明()A.实践是具有目的性、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 B.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的 C.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答案] A [解析] 缺乏理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排除B项。实践活动并非人的一切活动,排除C项。客观物质性主要指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8.维生素C被发现250多年来,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的功效。然而,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显示,维生素C可以将原先每1万至10万个成体细胞才能有一个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的低效率提高到10%的高效率。这表明()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的 B.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 C.只有科学家才能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反映 D.正确的认识会对客观事物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答案] A [解析] 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是客观的,人只能改变其具体形态,B错误。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并不只限于科学家,普通人也能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反映,C错误。D不符合题意。

9.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身边。”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是()A.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客观的 C.认识没有是非标准 D.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鱼与水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体现了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A、B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项观点错误。

10.一个女孩在一望无际的沼泽里迷路了。聪明的女孩没有慌乱,而是沿着自己一路留下的脚印回到出发的地方,开始试走新的路线,最终,她离开了茫茫无际的大沼泽。犯下错误后,只要能从中找到失误和欠缺之处,并及时改正,总能看清成功之路。由此可见()①谬误可以从反面不断推动真理的发展 ②个人犯的错误与获得的真理成正比 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真理 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问题。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②的说法忽视了二者转化的条件,错误。①③④正确表述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故选C。

11.“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这表明()①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

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A.①②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关知识及考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真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通过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正确性,因而真理与实践具有统一性,③错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而都是确定的,④错误,选①②。故答案为A。

1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的名言蕴涵的认识论道理是()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①③

D.②④ A.认识具有反复性 B.认识具有无限性

C.认识的发展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D.发展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答案] B [解析] 庄子的观点说明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B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认识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C错误。D属于辩证法,不是认识论,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通过人类不断的实践活动,人们深刻认识到太空资源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利用太空资源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我国的航天事业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搞神舟飞船,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基础。现在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掌握交会对接和出舱活动为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技术。应该说“神舟七号”和“神舟八号”的成功,标志着我们已经突破第二阶段,获取了丰富的科学资料,深化了对航天工程的认识,为第三阶段的空间站建立奠定了基础。

请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答案] ①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太空资源对地球的重要意义,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神七”和“神八”的成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获取了丰富的科学资料,深化了对航天工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神七”和“神八”的成功,标志这我们已经突破了第二阶段,掌握了交汇对接和出舱活动为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技术,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我们进行航天工程,探求宇宙奥秘,是为了利用太空资源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2011年10月7日,中国科学家在南极陨石中发现丰富的太阳系外物质,这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又一重大突破。近年来来自全国数十家单位的科研工作者“亮剑”南极,用辛勤的汗水、顽强的意志和精诚的协作,在冰川、天文、地质、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考察队在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天文观测站成功安装了一台频谱范围更宽的太赫兹傅立叶频谱仪,为我国在冰穹A地区开展天文观测开辟了新窗口。此外,考察队员还安装了“月光闪烁仪”等新的天文观测设备,新天文观测设备的运行将为天文科研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回答:(1)南极科学考察有何意义?

(2)我国多次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说明了什么? [答案](1)我国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在冰川、天文、地质、海洋、高空物理等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利于在实践中为天文科研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从而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2)说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纠错笔记] 我做错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因及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支招] 老师讲评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高三政治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2课时)

(东莞市光明中学 高三政治备课组 刘允琴)

一、考点整合:

(一)实践及其特点 P42-43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注意: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特点。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实践的三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例

1、(06年重庆)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44-46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例

3、(06年重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4、(06年江苏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5、(2005·北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真理:P46-48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2、真理的特点:真理具有、、。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二者概念不同。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2)联系:认识和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5、(2004·江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这句名言是指()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6、(04年广东 不定项)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9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赛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四)认识过程 P48-49

1、认识的反复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反复性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的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例

7、(2003·全国春季)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二、难点解疑

1、“认识的来源”与“获取认识的途径”

获取认识虽然有两个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2、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3、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②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真理、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有条件性)

联系:①它们都来源于实践,主观性的东西,统一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②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③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三、高考实战演练:

1、(05·江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全局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3.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牛,再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 4.下列观点与“实践出真知”相吻合的是„()

A.实践只产生正确的认识 B.认识来源于我们的头脑

C.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D.真理第一 5.(03年全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6、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宣布,经过一个多月的测量确定,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为8844.43米,1975年公布的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事实上,这次测量产生的高度变化,是由测量技术的改进得出的精确高度,珠峰高度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还不能确定。这说明()

A.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是客观的 B.人们的认识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C.人们对珠穆朗玛峰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珠峰的高度随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

7.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侯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B.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C.学习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D.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 质的提高

9.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06年全国)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十一五”规划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3.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概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 B.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改造世界离不开认识世界 14.(不定项)“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A.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B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15(不定项)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 B.认识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C.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 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6.(不定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因为()

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D.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

17.(06年广东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U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18.(不定项)“科技奥运”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之一。“科技奥运”意即在奥运场馆设计中注人高科技的内 容,如数字化宽带通讯、电子信息等计算机技术,使奥运比赛场馆更加现代化。奥运会是竞技体坛的顶尖盛会,同时也是尖端科技一展身手的舞台,纳米技术—这一20世纪90年代刚刚诞生的学科,已经从实验室蓝图落实为北京申奥的具体行动。北京申奥场馆建设的环保示范工程—首都体育馆,明亮鲜艳,馆内已经被使用了纳米技术的材料整修一新„„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B.人们的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C..规律是客观的 D.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19.目前,全球400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发现艾滋病后,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人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促使医学界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20.(06年江苏)辨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

20.〔答案〕(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劳动。

21.(06年四川)材料一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叱,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

回答: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10分)

21.[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第三篇:全程复习构想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4.2.3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

课时3 求索真理的历程

A组 基础对点练

考点一 实践的概念、特点

1.成功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把“Impossible”变成“I'm possible!”。这一说法的合理性在于()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真理具有具体条件性 D.意识具有决定性 解析:材料中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需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立足于实践,把头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及符合句意。

答案:B 2.(2014·江苏卷,3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不同时期,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②符合题意,选A项。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目的

3.奥地利科学家柯·瓦格涅尔在研究了9 000起交通事故后查明,其中16%是因驾驶员服了某种药物所引起的。如今部分国家已经通过了禁止药后驾驶的法律。这表明()A.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科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决定作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讲的是通过科学实验在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并运用认识指导实践。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A错误;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但不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C错误;D未体现;B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4.(2013·四川卷,8)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柳诗强调的是“通过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①是“知和行”的关系,强调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排除;④强调的是获取知识的间接途径,排除。

答案:C 考点三 真理的客观性

5.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 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真理是无法判断和证明的

解析:肚子饿了就应该吃饭,不因认识的人不同而发生改变,这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A项正确。

答案:A 考点四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6.以需求为导向进行生产是很多企业家信守的金科玉律,但有些企业家反其道而行之,以企业生产来创造需求,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表明()①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以不止一个 ②任何正确的认识总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③企业的做法不能一刀切,要抓住事物的个性 ④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①错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错误。有些企业家反其道而行之,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善于把握真理的条件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故选②③。

答案:B 7.“真理+1=谬误,谬误-1=真理。”该等式形象地说明()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④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之间界限分明,③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句意。

答案:C 8.科学家发现,在已知的最大病毒——潘多拉病毒的基因组中,有93%不能追溯到自然界已知的任何生物演化支系中。而这些独特的基因很可能成为真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个生命域之外的“第四个生命域”存在的有力证据。这一新发现佐证了()①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②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也有可能被推翻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客观事物的本质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显现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对潘多拉病毒的新发现有力地佐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客观事物具有复杂性,其 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发展,③④正确;对潘多拉病毒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真理的阶段,①不选;真理被推翻的说法错误,②排除。

答案:C B组 提能强化练

9.“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无针头注射器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说明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它能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①入选;病人害怕打针推动了无针头注射器的出现,体现了③;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②错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④错在“循环往复”上。

答案:D 10.如果把“经”理解为经典理论、权威观点,“道”理解为物之固理、势所必然,那么,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可以()①离经叛道 ②离经不叛道 ③叛道不离经 ④既不离经,也不叛道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经典理论和权威观点需要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故选B。答案:B 11.(2014·北京卷,27)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说法错误,对“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每一阶段的特点各不相同。③说法错误,它否认了认识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对“两座山”关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故②④符合题意。

答案:D 12.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转基因之争,更是现在的重中之重!无论“反转”还是“挺转”,都有各自的理由,一直没有清晰的定论。这说明()①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真理

③对真理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错在“永无定论”;②错误,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也可能是谬误。答案:D C组 大题冲关练 13.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约3亿多人感染疟疾。自20世纪60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屠呦呦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研制380多个样品,不断改进提取方法,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世界抗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使用单方青蒿素易使疟原虫产生耐药性,提出了停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复方青蒿素的建议。

从对青蒿素认识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屠呦呦通过对380多个样品的研制发现了青蒿素,并将青蒿素用于疟疾的治疗使数亿人受益,体现实践的决定作用。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青蒿素的发现到复方青蒿素的提出体现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3)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如答: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适应不断变化的病情和疫情,不断调整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也可)14.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我国在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把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等相关知识。在做哲学的主观题时应坚持一个原则:答案=原理+方法论+材料。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分割,体现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准确表述原理,配套相对应的方法论,结合材料论述即可。

答案:①真理都是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课时4(微专题)“探究类”主观题专题讲座

题型概述

该类试题是历年高考中的重要题型,一般以生活案例为背景,围绕一定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刻思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设问多以组合型为主,考查知识面广,设问中经常有对上述做法的看法、提出建议、如何参与等带有主题指向、行为指向的设问词出现。答案有很强的开放性,答案一般不唯一,很容易得分,但不容易得满分; 另外,答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答题不需要空洞的语言,在提出建议、设计方案、评析观点时要具体可行。

典型例题(2015·新课标Ⅰ卷,39(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2)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阅卷现场】 考生答卷1

阅卷点评:考点指向审题错误,把“哲学认识论”知识答成了“文化生活”知识。考生答卷2

阅卷点评:答案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语言空洞,缺乏具体可行性。

考生答卷3

阅卷点评:答案不具有开放性,两点建议雷同,只能得到一个要点的分数。【满分答案】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2)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解题技巧

1.解答探究类主观题常见角度及注意事项

(1)观点评析类设问:作答时要注意针对他人观点认真分析,找准其错误点,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2)提出建议措施类设问:作答时注意行为主体(如党、政府、社会、生产经营者、消费者,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要求),同时注意思维的拓展性,不可太狭隘。

(3)设计活动方案类设问:作答时注意把握好主题;尽量联系所学知识,不可脱离所学理论;所制定的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

2.失分警示

(1)首先要明确命题立意。命题立意有两个方面的指向,一是命题所指向的考点,二是考查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

(2)探究题一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因此回答时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自身实际。

(3)探究题的答案具有开放性,在作答时要注意全面具体。

(4)探究题一般具有建议性,但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作答时要紧密联系教材内容,根据探究的内容组织答案。

第四篇: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20: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理论活动)

*思辨: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①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都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

践的手段。

②、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

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思辨: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①、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思辨: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任何一类实践活动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向歧途。而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

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改革、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重要提示:

(1)理解实践的特点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

是整个世界。

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活动等。

(2)实践的第一个特点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点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

活动的存在。

考点21: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

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辨: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

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宏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

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

汇点上的实践。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思辨: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

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

①、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

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6、重要提示:(1)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并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考点22: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

(1)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

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

正确对待错误。

*思辨: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

5、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5)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

考点23: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因此: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①、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上升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

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

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2、(09江苏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3、(09安徽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题意可得C.②③。①不符合题意④说

法不准确。

4、(09海南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5、(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排除错误的选项①③,①联系是有条件的③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并且③也不是哲学道理;只有

D ②④符合题意。

6、(09山东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

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体现了运动和静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辩证的否定观,而没有体现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

7、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里所

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人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

【答案】D

【解析】这段话是说,对事物听固然重要,但不如亲眼所见,看到又不如认识和理解它,认识它不如亲手

去做一做。因此,此处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8、“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

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及其作用的知识,考核学生的推理能力。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人可以通过实践深化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这是由于人可以通过实践发展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提高分析综合能力,②③应选;仅靠感觉能力并不能认识事物本质,①不选,人类靠直觉是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④不选。

9、(08海南19)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

成功。回答下题。

“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探月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探月活动中,人们的认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得以发展,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达到目的的主要原因在于探月实践活动的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故答案为C。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社会实践的水

平,②④错误。

10、(08广东16)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

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标的和归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这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08上海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

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答案】C

【解析】通过试验验证某种说法,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错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错误;D表述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

12、(08重庆卷)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少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下

题。

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答案】A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从认识主体上看,人们对同一事物之所以有不同理解,是因为认识要受到具体实践的水平的限制,答案为A。B、C分别是对实践与认识是否具有一致性关系的片面表述;D表述正确,但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并非认识水平的高下,故不符合题目要求。

1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关系,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引用名言的意思是真理是在对客观事物的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中而不断发展的,这说明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中心;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B错误;真理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存在的,D错

误。

14、(2010高考?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艺术”、“技艺”、“天分”、“努力和勤奋”都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意识的根源是物质,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的“偏爱”属于主观意识,不属于“环境”这样的物质范畴,故A项与材料无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

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应选C

15、(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

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

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6、(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

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

17、(2010年高考?江苏卷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案】C

【解析】本题为综合考查。《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B、C从哲学角度分析,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18、(2010年高考?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项。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9、(2010年高考?上海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二、主观题:

1、(09江苏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紧扣热点背景——甲型H1N1流感,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审题必须抓住“人类认识”和“哪些”关键词,审准题型“体现型”。而实践观有四个考点:实践的概念和

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过程,将认识论的这些考点与材料提供的信息逐个对应,就能发现有三个考点属于本题的知识立意,据此罗列出题目答案的要点。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以及“权威机构研究发现”;(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

型H1N1流感。”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

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

(4)实践是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

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后来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对甲型H1N1流感的整个研究过程。”

2、(09安徽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

崛起的新引擎。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分)

【解析】本题具有两个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紧跟当今重大的时政问题(经济危机);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按经济、哲学、文化三个模块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本问,首先注意模块限定《生活与哲学》,其次理论运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示考生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回扣到教材知识就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再次,组织答案时,要理论结合材料,同事

要紧扣材料。

【答案】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

到主观符合客观。

3、(08全国II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本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

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解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要能够全面再认再现这一知识点,其次要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两个角度论

证党提出这一要求的依据。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4、(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

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问考查哲学模块,知识点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一,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5、(2010年高考?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10分)【答案】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

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

②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6、(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管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

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

活动的认识。(8分)

【答案】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第五篇: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35求索真理的历程(押题专练)!

专题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把6 000余枚小鼠早期胚胎带上了太空,经过数天太空旅行,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从细胞到囊胚的全程发育。这一实验首次证明了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在太空微重力条件下完全可以发育到囊胚阶段,迈出了解开人类太空繁衍谜团的第一步。这一实验()①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再一次印证了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将推动人类太空繁衍研究的不断深入 ④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实践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答案】B D.②④

2.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C.②④ 【答案】B 【解析】潘建伟团队在安全的通信方式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现了①。潘建伟团队十多年来一直为提高信息安全而努力,体现了③。②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说法错误。3.依照牛顿经典定律推算,暗物质可能占宇宙总质量的27%,但因其不发射、吸收、反射光子,也不体现电磁效应,故从未被观测到。而拥有当前最先进技术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很可能会凭借其精确而独特的测量粒子能量和鉴别粒子种类的功能,真正获得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材料表明()①人们对暗物质的认识水平受实践水平的制约 ②前人的认识成果是寻找暗物质的根据 ③

B.①④ D.③④ 学实验在内的实践能够促进认识的发展,①④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错误;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我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黑豆皮提取物能够促进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带皮食用黑豆能够改善贫血症状,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研发安全、高效的药物来治疗贫血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材料表明()①意识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②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够通过指导实践来造福人类 ③既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利用真理促进实践的发展 ④认识的目的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真理 A.①② C.①④ 【答案】B B.②③ D.③④

7.古文中记载:“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可见,古人认为霾是天神之怒,试图通过祭天驱散霾。现代科技则告诉我们,霾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这说明()①人的认识应在原有谬误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②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永恒使命 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④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C.②④ 【答案】C 【解析】认识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以谬误为基础,①错误;从古人对霾的错误认识到今天人们对霾的正确认识,体现了要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未体现;今天人们对霾的科学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出的,体现了真理性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正确。

8.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后来又认识到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出了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从哲学上看,这表明()①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③认识随着社会实

D.①③ 这样的建议。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却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这说明()①医学家和患者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④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可以无条件转化 A.①② C.②③ 【答案】C 【解析】通常情况下,人感冒了要多喝点水。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反而对身体有害,这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③正确;①在材料中未体现;真理与谬误的转化是有条件的,④错误。

12.从人类对物质的神秘未知,到长生不老的神话猜测,到出神入化的炼丹工艺,再到严谨精微的现代化学不断地从“神秘”“神话”那里赢得地盘。这表明()A.人们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有多种真理性认识 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实践随着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D.新获得的认识总会更加深刻和准确 【答案】B B.①④ D.③④

13.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人类一直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方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设备,从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在内的2 000多个方药中筛选寻找抗疟有效提取物,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们从东晋葛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中得到启发,利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成功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如今依托人工化学合成技术,青蒿素已实现批量生产,许多人因此而获救。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的特点的?

【答案】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屠呦呦团队提取青蒿素所使用的设备、技术手段都是客观的,其实践的过程及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屠呦呦带领她的团队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说明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通过团队合作成功提取青蒿素,说明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从古代用青蒿治病到今天青蒿素的批量生产,说明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解析】本题限定的知识范围是实践的特点,可调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6-

下载最新2013届高考政治总复习4-2-6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2013届高考政治总复习4-2-6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