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人教版)暑假作业:4 求索真理的历程(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人教版)暑假作业 求索真理的历程(含解析)
模拟题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2卷】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
“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正确;认识主体的实践水平、价值观等也会对获得真理性认识产生影响,不是没有影响,②错误;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是有价值的,③错误;此次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说明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
1.【2018年江西南昌二中】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戴维·维因兰德因各自独立研究粒子控制,改变了量子物理学理论只存在于“思维实验”中的现状,并首次让这个领域的研究向应用层面发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说明()①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②科学实验不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理论最终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8年广西桂林中学】2017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实现既定的科学目标。此次圆满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和地星量子隐形传
态实验,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这表明()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2018年江西临川一中】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近期,国家频繁出台租房政策,其中引起大家广泛讨论的就是“租购同权”。“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是因为()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不同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③我国房价问题过于复杂,因而对其真理性认识并不唯一 ④该政策尚未经实践检验,是否为真理性认识尚存争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2018年江西九江一中】2017年9月22日,中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以及后续拓展试验后受控离轨,进入大气层烧毁。天舟一号的使命圆满完成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跨入第三步一一建成长期载人的大型空间站。从2019年起,中国将先后发射3个22吨舱段组成空间站。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进程表明()①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实践活动受社会历史发展水平制约 ④实践发展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8年湖北襄阳四中】2017年1月,为了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作出了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的部署。这说明()①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真理 ②正确认识复杂问题往往反复才能完成 ③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推翻已经确定真理 ④史实是在认识深化的基础上得以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2018年安徽师大附中】2017年8月底,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座谈会上,习近平介绍了中共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形成过程,他希望党外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中共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中共十九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党外人士意见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党外人士的认识活动更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综合不同主体的认识有利于发现真理 ③认识得到不同主体的认同才具有针对性 ④每一个认识主体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8年云南昆明一中】2017年7月3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强调:要坚决纠正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扶贫工作、做表面文章的问题,树立起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鲜明导向。这要求我们()①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③要从贫困地区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④扶贫过程中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8年河南洛阳一中】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具体性和条件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8年北京四中】2017年10月16日,美中欧多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波等多个波段的观测,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会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①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发展 ②对某一事物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 ③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真理性认识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0.【2018年湖北黄冈中学】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9%。在旧增长方式后继乏力、新增长方式尚未建立的关键转型时期,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各方人士都有自己的研判。争议集中在中国经济是呈“U型”还是“L型”态势,这表明()
①真理与谬误之间是相对的,互相包含和渗透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获得正确认识常需要多次反复
③由于主体的方法、知识水平等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
准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2018年河北衡水中学】2017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家通过世界上最大的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认识到,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比之前通常认为的要宽近26%。确定银河新的界限有助于研究星系形成和新的恒星的产生过程。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①过去的真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不断推翻已确定的真理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2018年江西师大附中】2017年9月25日下午5时起,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微信启动页面的背景已经变了。新的地球照片变得更加清晰、云层更加细致,视角也由非洲大陆上空变成为了我们祖国的上空。这张照片是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定量遥感气象卫星“风云四号”从太空拍摄的最新气象云图。“风云四号”是目前最牛的“地球摄影师”。和上一代相比,观测的时间分辨率提高了1倍,空间分辨率提高了6倍,大气温度和湿度观测能力提高了上千倍,整星观测数据量提高了160倍,观测产品数量提高了3倍。材料体现了()①先进的认识工具也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②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③实践是推动对宇宙的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人们能在否定以前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3.【2018年湖北黄冈中学】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九大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章进行了适当修改,把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思想战略写入党章。党章的修改是基于()
①真理在克服谬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②实践的深入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③真理是具体的,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 ④真理是有条件的,超出适用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18年贵州贵阳一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周礼·考工记》有言“匠人营国”。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
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工匠的国家,四大发明的发明者,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他们持之以恒,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结合材料,谈谈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对人们探索真理的启示。
15.【2018年湖南师大附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201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制定的国家法律,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今天,中医“治未病”,彰显其独特的优势,解决了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中国处方”。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因中药超剂量使用而发生的中毒事件将中医药“妖魔化”。殊不知,中医典籍中提出“中病即止”,用药过量就会出现毒性反应。
有学者指出,中医药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突破学科的成见和偏见,勇攀医学高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对将中医药“妖魔化”的观点加以批驳。
题后反思
解析 1.【答案】C 【解析】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戴维·维因兰德对粒子控制的研究,改变了量子物理学理论只存在于“思维实验”中的现状,体现了在实践的推动和检验下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③正确。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戴维·维因兰德对粒子控制的研究让这个领域的研究向应用层面发展,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正确。生产实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①错误。科学实验是实践的重要形式,同样具有社会历史性,②错误。2.【答案】B 【解析】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实现既定科学目标,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这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项符合题意;A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3.【答案】D 【解析】“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是因为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同时是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该政策尚未经实践检验,是否为真理性认识尚存争议,②④适合题意,①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4.【答案】B
【解析】①选项错误,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选项错误,正确的表述为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题目中,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进程表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活动受社会历史发展水平制约;故②③入选。选B。5.【答案】A 【解析】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说明正确认识复杂问题往往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真理,故选项①②符合题意;选项③说法错误,真理不会被推翻,只能被超越,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实践决定认识、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史实在实践不断深化的基础上得以检验,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6.【答案】C 【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广泛征求党外人士的意见,有利于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综合不同主体的认识,发现真理,②④两项符合题意;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①观点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具有差异性,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所以共产党就十九大报告征求党外人士意见,不是为了提高报告的针对性,而是为了综合不同主体的认识,发现真理,③观点错误。答案选C。7.【答案】D 【解析】“要坚决纠正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待扶贫工作、做表面文章的问题,树立起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鲜明导向”这要求我们要从贫困地区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故选项③④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主观符合客观,排除;选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8.【答案】A 【解析】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故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②适合题意;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③错误,排除;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④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9.【答案】B 【解析】③选项的表述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④选项中“真理性认识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的表述错误。题目中,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的表述表明了
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发展,故①入选。题目中,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会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对某一事物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故②入选。选B。10.【答案】B 【解析】真理与谬误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①错误;人们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存在着争议,这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获得正确认识尚需要多次反复,②正确;人们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存在着争议,这表明由于主体的方法、知识水平等不同,认识具有差异性,③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是重要标准之一,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11.【答案】D 【解析】真理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①错误;中国科学家通过新的认识工具取得了对太阳系宽度的新认识,这进一步佐证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应选;真理不能被推翻,③错误;人们通过实践取得了对太阳系宽度的新的认识,这种认识还将进一步发展,这佐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④应选。故本题答案选择D。12.【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随着实践能力的提高。认识工具的进步会进一步提升,说明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③项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①项说法错误;在实践的基础上修正和发展原有的认识,而不是在否定以前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13.【答案】C 【解析】题目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章进行了适当修改,这是基于实践的深入促进了认识的发展,真理是具体的,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故②③入选。①④选项与题意不符。选C。
14.【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随着过程的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面对困难,在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探求真理。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解析】本题要求谈工匠精神对人们探索真理的启示,因此所答理论的范围就限定在了认识
论的范畴。结合材料,考生可从追求真理要“踏实专注”,要立足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追求真理要“持之以恒”,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追求真理要“精雕细琢”,要在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探求真理;追求真理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角度展开回答。
15.【答案】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在解决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验证了中医药成果的科学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中药超量使用与“中病即止”的中医理论是相冲突的,因超量使用而发生中毒事件与中医药本身是没有关系的。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们应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将其“妖魔化”。(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的角度,设问指向对将中医药“妖魔化”的观点加以批驳。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中医药的发展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第二篇:高三政治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2课时)
(东莞市光明中学 高三政治备课组 刘允琴)
一、考点整合:
(一)实践及其特点 P42-43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 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注意: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区别,因为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特点。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实践的三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例
1、(06年重庆)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例
2、报告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44-46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例
3、(06年重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例
4、(06年江苏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G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不同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例
5、(2005·北京)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真理:P46-48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
2、真理的特点:真理具有、、。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二者概念不同。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2)联系:认识和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三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例
5、(2004·江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这句名言是指()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例
6、(04年广东 不定项)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9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赛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四)认识过程 P48-49
1、认识的反复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反复性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1)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的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过程: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例
7、(2003·全国春季)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了()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二、难点解疑
1、“认识的来源”与“获取认识的途径”
获取认识虽然有两个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根本上讲,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2、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第二次飞跃。
3、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②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真理、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有条件性)
联系:①它们都来源于实践,主观性的东西,统一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②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③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三、高考实战演练:
1、(05·江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全局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2、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蓬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3.从英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克隆羊“多利”,到利用上皮细胞克隆出牛,再到今天科学家可以利用原位干细胞再造器官组织,生命科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性活动 4.下列观点与“实践出真知”相吻合的是„()
A.实践只产生正确的认识 B.认识来源于我们的头脑
C.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D.真理第一 5.(03年全国)“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6、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宣布,经过一个多月的测量确定,珠穆朗玛峰的新高程为8844.43米,1975年公布的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事实上,这次测量产生的高度变化,是由测量技术的改进得出的精确高度,珠峰高度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还不能确定。这说明()
A.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变化是客观的 B.人们的认识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C.人们对珠穆朗玛峰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珠峰的高度随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
7.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而贩者,用猪羊胖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侯蚁人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从哲学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出新的课题 B.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C.学习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D.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 质的提高
9.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 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越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06年全国)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十一五”规划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3.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概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 B.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改造世界离不开认识世界 14.(不定项)“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A.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B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15(不定项)胡锦涛同志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 B.认识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C.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 D.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6.(不定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因为()
A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B.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事物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D.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的特点
17.(06年广东不定项)过去,由于片面追求UDP,导致了某河的严重污染;近年来,A市政府转变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治理河水污染,消失多年的鱼儿又回来了。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发展观的转变告诉我们()
A.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科学发展观是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指导思想 D.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18.(不定项)“科技奥运”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之一。“科技奥运”意即在奥运场馆设计中注人高科技的内 容,如数字化宽带通讯、电子信息等计算机技术,使奥运比赛场馆更加现代化。奥运会是竞技体坛的顶尖盛会,同时也是尖端科技一展身手的舞台,纳米技术—这一20世纪90年代刚刚诞生的学科,已经从实验室蓝图落实为北京申奥的具体行动。北京申奥场馆建设的环保示范工程—首都体育馆,明亮鲜艳,馆内已经被使用了纳米技术的材料整修一新„„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总是要发展的 B.人们的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C..规律是客观的 D.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19.目前,全球4000多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每天有1万余人新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发现艾滋病后,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人了对抗艾滋病的运动,促使医学界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20.(06年江苏)辨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
20.〔答案〕(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劳动。
21.(06年四川)材料一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叱,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材料二 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当前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粗略计算,农资涨价至少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性物质投入390多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投入比2003年增加20多元。
回答: 运用认识论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10分)
21.[答案]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②这一决策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我国农业实践形成的正确认识。③这一决策已经对当前农业问题的解决和农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④这一决策在农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将随农业发展的实践不断完善。
第三篇:政治必修四提纲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20: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理论活动)
*思辨: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①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③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都是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
践的手段。
②、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
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思辨: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①、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思辨: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任何一类实践活动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将人的活动引向歧途。而盲目的实践就是指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
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改革、政策和法律的制定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重要提示:
(1)理解实践的特点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
是整个世界。
第二,实践是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活动等。
(2)实践的第一个特点主要体现了唯物论的观点,第二个特点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并不是说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
活动的存在。
考点21: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物质对象发生某
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辨: 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我们获得知识则有两个途径:一是实践即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
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宏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
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
汇点上的实践。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思辨:是否对人类有用,也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
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
①、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
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6、重要提示:(1)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2)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并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考点22: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
(1)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3)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
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
(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3)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
正确对待错误。
*思辨: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
5、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5)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从认识发展的观点上说,科学理论也需要发展。
考点23: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因此: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①、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上升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
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考点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
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2、(09江苏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3、(09安徽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题意可得C.②③。①不符合题意④说
法不准确。
4、(09海南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5、(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排除错误的选项①③,①联系是有条件的③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并且③也不是哲学道理;只有
D ②④符合题意。
6、(09山东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
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体现了运动和静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辩证的否定观,而没有体现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
7、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里所
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人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
【答案】D
【解析】这段话是说,对事物听固然重要,但不如亲眼所见,看到又不如认识和理解它,认识它不如亲手
去做一做。因此,此处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8、“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
个论断的根据是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 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
③实践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及其作用的知识,考核学生的推理能力。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人可以通过实践深化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这是由于人可以通过实践发展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提高分析综合能力,②③应选;仅靠感觉能力并不能认识事物本质,①不选,人类靠直觉是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的,④不选。
9、(08海南19)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
成功。回答下题。
“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探月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探月活动中,人们的认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得以发展,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达到目的的主要原因在于探月实践活动的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故答案为C。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社会实践的水
平,②④错误。
10、(08广东16)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
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标的和归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这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08上海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
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答案】C
【解析】通过试验验证某种说法,体现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错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错误;D表述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
12、(08重庆卷)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少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下
题。
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答案】A
【解析】实践决定认识,从认识主体上看,人们对同一事物之所以有不同理解,是因为认识要受到具体实践的水平的限制,答案为A。B、C分别是对实践与认识是否具有一致性关系的片面表述;D表述正确,但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并非认识水平的高下,故不符合题目要求。
1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和谬误的关系,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所引用名言的意思是真理是在对客观事物的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中而不断发展的,这说明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中心;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B错误;真理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存在的,D错
误。
14、(2010高考?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艺术”、“技艺”、“天分”、“努力和勤奋”都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意识的根源是物质,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的“偏爱”属于主观意识,不属于“环境”这样的物质范畴,故A项与材料无关。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
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应选C
15、(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
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
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16、(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
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
17、(2010年高考?江苏卷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案】C
【解析】本题为综合考查。《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B、C从哲学角度分析,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18、(2010年高考?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项。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9、(2010年高考?上海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二、主观题:
1、(09江苏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紧扣热点背景——甲型H1N1流感,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审题必须抓住“人类认识”和“哪些”关键词,审准题型“体现型”。而实践观有四个考点:实践的概念和
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过程,将认识论的这些考点与材料提供的信息逐个对应,就能发现有三个考点属于本题的知识立意,据此罗列出题目答案的要点。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答案】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以及“权威机构研究发现”;(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
型H1N1流感。”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
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
(4)实践是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
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后来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随着研究的深入,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材料体现这一哲学道理的是“对甲型H1N1流感的整个研究过程。”
2、(09安徽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
崛起的新引擎。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分)
【解析】本题具有两个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紧跟当今重大的时政问题(经济危机);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按经济、哲学、文化三个模块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本问,首先注意模块限定《生活与哲学》,其次理论运用“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启示考生运用唯物论知识回答,回扣到教材知识就是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再次,组织答案时,要理论结合材料,同事
要紧扣材料。
【答案】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
到主观符合客观。
3、(08全国II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本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
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解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要能够全面再认再现这一知识点,其次要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两个角度论
证党提出这一要求的依据。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4、(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
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问考查哲学模块,知识点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一,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5、(2010年高考?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10分)【答案】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
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
②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6、(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管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
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
活动的认识。(8分)
【答案】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第四篇: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4
高二下期政治中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警句以及“囊萤映雪”、“凿壁借光”的典故都表明
A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决定着认识、改造世界的实际效果
B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在实践中有所建树
C 事业的成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 认识世界就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
2.通过百度对“金融危机预测”进行搜索,可以获得近400万条相关内容,也许正是金融危机现象复杂,变幻莫测,才吸引更多的人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从哲学上看,这一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
A 正确认识经济运行规律可以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复苏
B 通过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C 对金融危机的正确认识是世界经济由衰退转向复苏的动力
D 通过不同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感受到金融危机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3.“笔墨意象”2009年中国画慈溪邀请展于6月19日开幕。意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为表达意蕴而创造的现象。虽然某些意象在形态上也保留了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却不是生活物象本身所具有的。由此可见
(1)意象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对认识有重大作用
(3)创新并不一定需坚持辨证的思维方法
(4)意象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1)(2)B(1)(3)C(3)(4)D(2)(4)
4、《儿童权利公约》是人类历史上获得批准国家数量最多的人权条约。它改变了人们看待和对待儿童的方式。20年来,已经有70多个国家根据《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将保护儿童权利写进了本国的法律法规。与20年前相比,世界各国对儿童保护问题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表明
①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历史性
②科学的价值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④.人的认识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5、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安·维尼曼在谈到气候变化对儿童生活的影响时说:“气候变化增加了气象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极端天气对儿童特别是弱势家庭的儿童产生了严重影响。”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②.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科学发展观
④.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是不可分割的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④
6、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年----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一般来说,人们在逆境中容易萌生忧患意识;而在顺境时,往往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以致形势突变时猝不及防,陷入被动境地。从哲学常识角度考虑,这是因为()
①有的现象并不反映事物的本质②没有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④人们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8、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句名言:“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彩。”也就是说,自然物要成为审美对象,也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开发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的自然物变成一个有意蕴的感情世界。柳宗元这句话说明()
A、人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世界
B、应该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感性认识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
D、人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2007年10月,陕西村民周正龙拍到野生华南虎照片被发布到网上,一时间网民们议论纷纷,有欢呼者,有怀疑者。回答9—10题
9、在虚拟现实和计算机模拟的时代,“眼见未必为实”,因为所有的媒介图像文化内容都是经过精心组合、设计、编排的。这体现了()
A、文化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
B、文化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C、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
D、文化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
10、质疑者认为照片极有可能是合成的,不能以照片作为凭证,“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11、北京奥运会奖牌创造性地将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在一起,实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这一设计与创新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创新必有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死海含盐分极高,水中鱼虾及岸边草木都不能生长,所以被称为死海。但近年来,通过科学家考察,在死海中发现有耐盐的细菌和藻类,原来死海不“死”。这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是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B、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C、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3、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把传播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看作是生命的最大价值,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之约”和“信念支撑”。他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这说明()
①集体主义是人人都在践行的价值观 ②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④方永刚的行为是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当时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把中国推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一个哲学命题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这体现了()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哲学不仅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
D、哲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回答15—16题。
15、从哲学上看,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
①表明了认识的深化②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③坚持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④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6、由上题材料可知,党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
①符合事物发展规律②符合经济发展的一时之需③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使经济建设不走弯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7、一位哲学家说,青春是一种时限货币。当一个人尽情享受这种货币带来的欢乐时,就意味着青春逝去之时,他就沦为了乞丐。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享乐主义人生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及时享乐是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本质
C.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把追求享受当成人生最大乐趣,对人们具有极大危害
D.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把个人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18、感恩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在,我们发现,今天的青少年似乎没有体现出我们期望的孝顺和感恩。武汉的五名学生受资助一年多,居然没给他们的资助人写过一封感谢信。上述事例中部分青少年的行为表明()
A、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他人的帮助
B、人的本性是自私的C、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D、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19、孟祥斌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为救一名轻生女青年,他献出了28岁的年轻生命。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孟祥斌的颁奖词是: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的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来体现的。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必须反对拜金主义和等价交换原则
C、崇高的人生价值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壮举中
D、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重要20、200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做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王忠诚的事例说明了()
①为社会做出贡献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②个人对社会的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 ③人生价值是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④个人素质越高,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
21、某社区推出“时间银行”储蓄业务,即社区志愿者用自己的时间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时,这个时间被储蓄、记录下来,等到自己需要帮助时,则由社区派其他志愿者进行回报服务。上述材料表明()
①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是一种主动关心他人的价值取向③人们行为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利己④奉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2、“现在这一代人往往注意我们这一代人发明了什么,有哪些著作。实际上我们这代人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大。”这段话说明()
A、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的作用更大,因而更重要
B、常人注重物质贡献,科学家注重精神贡献
C、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不仅要看物质贡献,而且也要看精神贡献
D、对社会做出精神贡献才有意义,而物质贡献是没有意义的23、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手语主持人、2008年残奥会圣火采集使者姜馨田说:“我们不是不幸,只是不便。”另一位残疾人则自豪地说:“我不是不正常,只是不平常。”从人生观看,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客观条件②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③要有理想、有志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 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24、社会就像一桶水,人都会从里面拿一点,再往里面放一些。如果拿得少、放得多,桶里水就会越来越多,社会就不断进步。这段话提示了()
A、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
B、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C、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D、个人和社会的关系25、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形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三口之家;也可以抽象概括为包含“你、我、他”的全人类,这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哲学角度看,要处理好“你、我、他”的关系,就必须
①.尊重人②.主动关心人③.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④.顾全大局,坚持个人主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26、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大踏步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实践提出了新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上述材料蕴涵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请加以分析说明。(18分)
27、、“死在公益的路上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黄福荣
黄福荣,认识他的人都亲切的称他叫阿福,香港的一名普通货车司机。阿富每月工资只有一万多港元,这在香港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根本不够花,同时阿福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需打胰岛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富却毅然地把省吃俭用攒起来的钱从事公益事业。2008年汶川地震后,阿福留在灾区做了3个月的灾区重建志愿者。然而,在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中,本已及时逃离危险的阿福却在冒险折返废墟抢救被困师生时不幸遇难。这位把死在公益道路上视作上天恩赐的热心人,用无私大爱谱写了“生命之歌”中一段可歌可泣的尾声。
结合材料,运用人生观相关原理谈谈把死在公益道路上视作上天恩赐的黄福荣对我们有何人生启示?(20分)
28、2011年2月27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民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在线交流。下面是温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的一个片断。
【网友铃儿响叮噹】总理,您好,我是一名09年毕业的大学生。父母是农民工,一直靠省吃俭用供我上学,希望我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可我现在还四处奔波找工作。总理啊,我该怎么办啊? 【温家宝】我们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家知道,这些年我们大学生增长很快,大学的升学率已经达到23%。我们一年安排的新就业职工最多也就是1100—1200万,通常在900万,而大学生就占到600多万。所以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号召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到边疆地区,到农村去。但这里我还想强调,我们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学有所用。我们特别希望大学生能够自主创业,我们给大学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譬如说,个体经营的,金融部门要给大学生5万元的贷款,这种贷款还是小额担保贷款。如果是合伙经营的,贷款数量还要增加。对于小型微利企业,我们还要按照规定给予贴息贷款。对于需要培训以后再进行就业的,国家还要补贴培训费用。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我国政府“把妥善安排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的理论依据。(12分)
第五篇: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人教版)暑假作业:6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人教版)暑假作业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含解析)
模拟题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因为()
①发展理念反映了发展实践的曲折性 ②发展理念正确与否关乎发展实践的成败 ③发展理念变革往往是发展实践变革的先导 ④发展理念变革意味着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
之所以要树立并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是因为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发展理念变革是发展实践变革的先导。①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发展实践的曲折性。④错:新的发展理念是建立在以往发展理念基础之上的,发展理念变革并非要“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故②③入选。
1.【2018年江西南昌二中】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席卷而来。然而,共享汽车会面临着汽车牌照困难、充电桩不足等困难,发展过快,会造成停车位等公共配套资源进一步紧张等问题。虽然共享汽车还不成熟,阻力也不少,但资源共享,仍是大势,共享汽车一定会慢慢成熟起来。材料体现的道理有()①新事物出现符合客观规律 ②规律虽然存在缺陷但可以逐步修正 ③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 ④新出现的事物都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018年广西桂林中学】2017年以来比特币价格上涨了550%以上。对于比特币涨幅如此迅猛的原因,有专家指出,央行准备发行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概念推动了大众认知比特币投资;投资环境,包括股票、楼市的投资整体表现欠佳,资金需要优质的投资渠道。该专家的分析()
①坚持了发展的观点,精确地预测到了比特币价格上涨的发展趋势 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比特币价格上涨的原因,克服了主观随意性 ③综合分析比特币价格上涨原因,认识事物上坚持了系统优化的根本方法 ④坚持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综合考虑了影响比特币价格的多方面因素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18年江西临川一中】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日益突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加强协同、形成合力,才能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材料说明()①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③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④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4.【2018年江西九江一中】2017年7月,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2处世界遗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拥有国,由过去长期“跟跑”进入“并跑”“领跑”阶段,部分领域已由“技术接受国”变为“技术输出国”。这一现象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总是迂回曲折的 B.量的积累能为质的飞跃创造条件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和上升的 D.事物总是处于不显著的进化之中
5.【2018年华中师大附中】我国刚刚全面步入4G网络时代,还有很多手机用户没有感受到,5G又来了。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2020年启动5G网络商用。这表明()①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③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 ④后出现的事物才是真正的新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8年安徽师大附中】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稳是大局,要着力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守住金融安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底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在稳的前提下要勇于进取,深入推进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敢于啃“硬骨头”,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新进展。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方针、路线既要相对稳定又要因时而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注重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④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18年云南昆明一中】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在此基础上我国成功举办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起点,也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的极好时机。这表明()
①量的积累必将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个阶段 ③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了条件 ④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8年河南洛阳一中】中央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式的部署,各级政府根据中央部署形成一套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改革成效上,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为2017年宏观经济的“稳中向好”打下了基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①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就是发展 ②要坚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部分的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8年江西九江一中】第23届“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于2017年2月27日至3月2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会上展示了各种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未来趋势,如5G最新技术和设备等,为业界提供未来发展的方向。从1G到5G,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1G手机只能进行语音通话,2G手机有了短信、WAP上网等功能,而到了4G时代,相关技术会把宽带互联搬到手机上,将手机变成一个接入网络的终端,其通话功能仅仅是附带功能。预计5G网速将比4G提高10倍左右,只需要几秒即可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更高的网络体验需求。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D.事物运动的方向一定是上升的
10.【2018年湖北黄冈中学】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9月的数据显示:不管从生产角度,还是从消费角度,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向好势头持续发展。这一结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曲折的 B.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和方向 D.想问题要坚持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2018年河北衡水中学】香港回归20年来,中央坚守“一国两制”不动摇,携手特区民众积极面对挑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香港的今天更加繁荣。“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印证了()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2018年江西师大附中】近年来,随着微信、陌陌、QQ等一系列社交APP的火爆兴起,“指尖社交”逐步取代了“言语社交”。逢年过节,人们不再互相电话问候,一条群发信息就完成了节日祝福,亲友相聚,人们不再围桌闲话家常,“低头娱乐”就度过了团圆时间。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让沟通更便利,结果却使得人们更加孤单。这表明()①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充满各种各样障碍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④任何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13.【2018年湖北黄冈中学】下边的漫画告诉我们()
①要重视新旧事物的内在联系 ②要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的飞跃 ③要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挫折 ④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4.【2018年贵州贵阳一中】2017年3月23日,随着加拿大、比利时等13个成员的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总数扩至70个。亚投行在为亚洲和世界人民创造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从辩证法角度说明()
①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②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③事物的联系是不断变化的,要善于创造联系 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2018年湖南师大附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17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金砖国家要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
习近平强调,深化金砖合作,助推五国经济增长动力。要以创新促增长、促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落实《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推动各领域合作机制化、实心化,不断提升金砖合作含金量。要发挥人文交流纽带作用,把各界人士汇聚到金砖合作事业中来,打造更多像文化节、电影节、运动会这样接地气惠民生的活动,让金砖故事传遍大街小巷,让金砖国家人民的交往和情谊为金砖合作注入绵绵不绝的动力。
请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观点,简述金砖国家如何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的第二个“金色十年”。
题后反思
解析 1.【答案】B 【解析】“资源共享仍是大势,共享汽车一定会慢慢成熟起来”这体现了新事物出现符合客观规律,①正确;规律不能修正,②不选;共享汽车发展是一个趋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问题,这说明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③正确;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未必有远大的发展前途,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事求是、发展观、联系观。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专家对比特币价格上涨原因的分析,而不是预测其发展趋势,①不选;对比特币价格上涨的原因,该专家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坚持了实事求是及普遍联系的观点,②④符合题意;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③观点错误。故答案选D。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法的知识。“牵一发而动全身”考查的是部分对整体的作用,所以①当选;“协同配合”体现了③;②说法错误,排除;④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选B。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中国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拥有国,由过去长期“跟跑”进入“并跑”“领跑”阶段,部分领域已由“技术接受国”变为“技术输出国”,这一现象说明量的积累能为质的飞跃创造条件,B正确且符合题意;A说法不准确,应排除;应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C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5.【答案】A 【解析】5G是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强大生命力,终将取代4G,这说明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①项符合题意;5G是在4G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4G的完善和深化,这说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②项符合题意;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认为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③项观点错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其间既有新旧事物并存的情形,也会出现旧事物暂时复辟的现象,后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抓主要矛盾的知识。“稳中求进”中的“稳”即相对稳定,而“进”即因时而变,故②符合题意;啃“硬骨头”,抓“关键领域”体现着力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问题的重点,即抓主要矛盾,故④符合题意。①中“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表述错误,此项不选;③说法错误,也不选。故答案选D。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我国成功举办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起点,也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的极好时机,这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①说法错误;②说法不准确,应该是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8.【答案】C 【解析】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质变并不等于发展,①项说法错误;材料表明中央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式的部署,坚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说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改革去解决。②③项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排除。正确选项为C。9.【答案】C 【解析】从1G到5G,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5G通信技术相对于以前的通信技术而言属于新事物。“预计5G网速将比4G提高10倍左右,只需要几秒即可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更高的网络体验需求”,这充分说明了这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故选C项。10.【答案】B 【解析】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A项错误;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体现了相对静止,“进”体现了绝对运动,“稳中有进”体现了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项正确;“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向好势头持续发展”这体现了看问题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体现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与方向,C项不选;想问题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B。11.【答案】C 【解析】②选项错误,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题目中,香港回归20年来,中央坚守“一国两制”不动摇,携手特区民众积极面对挑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香港的今天更加繁荣。“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印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故①④当选。②说法错误,意识活动没有具有直接现实性,③说法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故C选项入选。1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矛盾的基本属性、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看问题。手机本来是让沟通便利,但过度使用,反而造成不利的影响,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②选项说法符合题意应选;使用手机超过一定的限度和实践就会产生不好的效果,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体现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引进质变。故③应选;①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选;④说法错误,不是任何事物的矛盾双方都是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答案选B。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发展的普遍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变,要求我们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漫画“能够爬上山顶是因为你没有迷恋山腰的风景”告诉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的飞跃。答案为C。14.【答案】C 【解析】本题中主要考查的是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的知识。亚投行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体现了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故选①;②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说法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随意创造联系;选项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5.【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立足自身,放眼长远,让合作行稳致远。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要以创新促增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准备走曲折道路。要打破藩篱,扫清障碍,激发活力。
④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通过不断改革,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解析】本题以金砖国家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发展的观点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发展的观点,设问指向简述金砖国家如何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的第二个“金色十年”,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发展观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及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然后分别从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