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2.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3.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第二章
1.名词:坡地地貌、风化作用、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坡积裙 坡地地貌:风化后的物质在重力和水等因素作用下,容易顺坡向下运动,形成坡地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 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改变,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崩塌:在陡峻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本身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倾倒、崩塌,在坡角处堆积倒石堆或碎屑流。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滑坡: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一定滑动面 整体下滑的现象。
蠕动: 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坡积裙:大量坡积物围绕着坡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如裙边,称为坡积裙。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各自风化作用的方式。
物理风化:岩石因温度变化、孔隙水的冻胀过程、干湿过程、使岩石的盐类重结晶、岩石中一些矿物发生溶解以及岩体的应力释放都能使岩石崩裂破碎。化学风化: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对岩石的作用,使岩石的化学策划那个分发生改变而分解的过程。通过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生物物理风化: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或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生物化学风化: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对岩石的强烈腐蚀作用。3.简述崩塌的形成及触发因素。
形成:地形:崩塌只能发生于陡峻的斜坡地段。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高。
地质:主要是受岩性、结构和构造的影响。
气候: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崩塌。触发因素:强烈地震、暴雨、爆破、冰雪融化等。4.简述滑坡的影响因素及滑坡的地貌特征。影响因素:气候、地下水、地震、人为因素 地貌特征:
滑坡体: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滑动面:滑坡体沿之下滑的面,叫滑动面。
滑动带:有时在滑动面附近的土体有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滑坡壁:滑坡体与坡上方未动土石体之间,由一半圆形的围椅状陡崖分开,这个陡崖称为滑坡壁。
滑坡台阶(阶地):滑坡体下滑后在斜坡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常呈舌状突出,称为滑坡舌。在滑坡体移动过程中,滑坡舌前面由于受到阻力挤压而鼓起,称为滑坡鼓丘。滑坡滑动后,在滑坡壁下部和滑坡台阶的后缘,即滑坡台阶的反坡处,常常形成滑坡洼地。有时因地表水或地下水出露而形成滑坡湖。滑坡裂隙:环状拉张裂隙:分布在滑坡壁的后缘。平行剪切裂隙:分布在滑坡体中部及两侧。鼓张裂隙:分布在滑坡体的下部。扇形张裂隙:分布在滑坡体的最前缘。
5.在滑坡发育过程中,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蠕动变形阶段 :斜坡后壁开始形成拉张裂缝,地表水下渗加强,两侧 出现剪切裂缝,滑动面逐渐形成。
剧烈滑动阶段:滑动面已形成,滑坡体与滑床完全分离;各种裂缝相 继出现,裂缝错距加大;滑坡后壁出露面积越来越大;滑坡体前缘形成滑坡舌与滑坡鼓丘;坡脚渗出大股浑浊泉水。此时预示滑坡即将滑动。在其他触发因素的诱发下,将产生剧烈滑动。
渐趋稳定阶段:经剧滑之后,滑坡体重心降低,能量消失于克服前进阻力和土体变形中,位移速度越来越慢,并趋于稳定。土体压实,裂缝逐渐闭合,滑坡壁变缓,形成马刀树。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层流:流动的水质点彼此平行的匀速运动,上下层水质点之间保持着恒定的流动方向,相互不发生干扰,即上下层水质点没有交换。
紊流:流动的水质点做不规则的漩涡运动,上下层水质点存在交换,相互发生干扰。
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底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
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床下切侵蚀到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的水平面。即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流的均衡剖面: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河床纵剖面。
浅滩: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河漫滩二元沉积结构:下部一般为粗粒的河床相冲积物;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沉积物。河流阶地:河谷中分布于谷底两侧谷坡上,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平坦地形。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占15~80%)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洪积扇: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流速也降低,再加上水流分散成放射 状,搬运能力受到限制,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的以沟口为顶点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
冲击平原: 在构造沉降区由于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
河口三角洲: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叫做河口三角洲。
分水岭迁移:被覆盖有显著差别,距基准面距离远近不同,就会导致两侧坡地剥蚀速度和侵蚀速度的明显差异,溯源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缓慢的移动,使分水岭位置迅速变化。
河流袭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使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2.论述河流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
侵蚀作用:河流水流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三种方式:冲蚀【水流流过泥沙时,其上部流速快、压力小,通过泥沙下部的水流,受到较大阻力,流速小,压力大,因而在泥沙颗粒上下产生压力差,使泥沙颗粒获得上升力,掀起河底表层松散颗粒。另外水对泥沙还有迎面冲击力,是被掀起的的泥沙向下游移动,形成侵蚀】;
磨蚀【在坡度大的山地河流中,流水可推动很大的砾石使其移动,这些砾石在移动过程中,还能互相碰撞和磨蚀河床底部而进行侵蚀】;
溶蚀【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侵蚀现象】
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包括推移【流水使泥沙和砾石沿底面滚动或移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手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
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砂粒受上下压力差,跃起,被水流挟带流动,上下水流流速相同,压力差消失】; 悬移【较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纵向水流作用推动泥沙前进,向上水流作用使泥沙抬升,泥沙重力作用下沉】
堆积作用:河流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河床坡度减小、水流流速减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都可引起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
三种作用经常变化和更替(海面下降&河流水流减少),在同一河段,三者同时进行。3.简述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 水文状况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发生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和堆积。
② 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发生升降,或使流域内局部地区发生高差变化。③ 岩性的差异:不同岩石抵御侵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差异侵蚀。
④ 气候变化:~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河流的侵蚀、堆积和基准面的升降。4.结合P31页图3-18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 河漫滩是河谷发展过程中,河床沿河谷谷底侧向移动与洪水泛滥加积形成的.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滨河床浅滩: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 河流凸岸地段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②雏形河漫滩: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 展宽加高,以致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但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 积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到河流下游。③河漫滩:随着 河谷进一步展宽和雏形河漫滩位置抬高,滩上水流流速变小,只有较细的悬移质 能沉积在这里。这样,就形成了下部较粗上部较细的二元沉积结构的河漫滩。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一般为粗粒的河床相冲积物;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 沉积物。④牛轭湖:随着河床弯曲度的增大,弯曲的老河道完全断流,形成牛轭湖。
5.简述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地貌作用与危害
基本条件: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物质来源,暴雨和洪水-润滑作用,陡峻的沟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泻。
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6.简述河口区动力过程(见书P43-P48)7.论述河流阶地的成因及主要河流阶地类型
形成阶地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谷底,后来河流向下侵蚀。
而引起河流向下侵蚀的原因有:)构造运动
构造相对稳定时期,河流在均衡条件下,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在强烈构造抬升时期,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地壳运动具呈间歇性,多级构造抬升的结果形成多级阶地。因此形成的阶地较普遍;由于构造运动性质不同,阶地形态也各不相同。
2)气候变化
气候干湿变化:长期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侵蚀交替作用,则这种阶地称气候阶地。干季时,河床堆积填高;湿季时,下切作用加强,下切干燥时期堆积的冲积层形成阶地。气候冷暖变化: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可形成交叉阶地。冰期时,上游加积,下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间冰期时,上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下游堆积或形成埋藏阶地。)侵蚀基准面下降
基准面下降后,河流向外伸展,原来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下切。以后裂点位置不断上溯,裂点以下出现阶地,阶地面与裂点以上河漫滩位置相当。
8.以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谈谈河流地貌发育
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升的基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时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与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每一轮回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第四章
1.名词解释
岩溶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作用(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
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所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峰丛:基座相连而峰顶分离,侵蚀较轻微,是位于垂直渗透带上的峰林集合体。常与洼地组合为峰丛-洼地地貌。
峰林:成群的石灰岩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成因: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所成的山群。
孤峰:散立在溶蚀谷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是长期喀斯特作用的产物。如桂林独秀峰,伏波岩。
石笋:由洞底往上增高的CaCO3堆积体,形态成锥状、塔状及盘状等,形似竹笋,所以称石笋。
石钟乳:悬垂于洞顶的倒锥状CaCO3堆积体。由于它从洞顶向下悬挂,形似钟乳,所以称为石钟乳。
溶蚀洼地:一种面积较大的椭圆形封闭洼地,四周多被低山丘陵、峰林等围绕.底部堆积着2-3m厚的红土层,当洼地底部排水系统堵塞后(发育后期)积水成湖。
盲谷:一种死胡同式的河谷。当地面河进入地下河的入口转变为地下河时,河谷的前方常为石灰岩壁,岩壁的脚下是地下河入口,这种向前没有通路的河谷就叫盲谷。2.简述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因素: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气压。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
地质因素: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
3.简述岩溶水的垂直分带及其特征
① 垂直循环带:平时少水,仅雨季或融雪季节才有大量水流。水的运动方向是沿重力方向,由地面向下渗流。厚度取决于潜水面的位置。该带常发育垂直性洞穴。
② 过渡循环带:受季节性水位影响明显。雨季潜水面上升,该带水运动方向为水平,平时少水,潜水面下降,水流沿着重力方向运动。有利于垂直、水平和倾斜的地下溶洞发育。③ 水平循环带:该带地下水常年存在,水流总是排入河谷,流动的方向接近水平,且有自由水面。但在谷底深处,地下水会有承压性,故水流向上。这里有活跃的水质交替和混合,故溶解力较强。发育大规模的水平溶洞和暗河。
④ 深部循环带:水流极缓慢,甚至停滞,水质交替很弱,水流有承压性,水流方向不受主河谷影响,而向远处构造盆地或减压带排泄,如果近海则从海底涌出。该带仅见数量不多的蜂窝状小洞穴。
4.洞穴堆积物包括哪些?请简述之
化学堆积物、机械堆积物、生物堆积物。
5.试述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分布(参见P73页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形成机制:参照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分布: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发育也很典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出露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以桂、黔、滇东为大(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第五章、第六章 1.名词解释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它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冰川: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斗: 围椅状,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通过发展,在谷地源头多冰斗汇合,冰坎往往不明显或消失,此时,称为围谷或冰窖。
冰碛:在冰川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鼓丘: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
鼓丘: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长轴方向平行于冰流方向。
羊背石: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区,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地面。
冰砾阜:一种圆形的或长方形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粉砂、砂和细砾组成。蛇形丘: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高地,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
冰楔:在多年冻土区,由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促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在剖面上成为楔状的现象。
融冻分选:
石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粒所围绕的石质多边形土。
冻土:凡处于0℃以下,并含冰的土层或岩石。类型:季节冻土,多年冻土。2.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
气候:气温:一般温度愈高,雪线越高;温度愈低,雪线愈低。
降水量:一般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固态降水量 愈少,雪线愈高。
地貌:山势:陡峻的山地,雪线位置较高;隐蔽的凹地或平缓的地势,雪线位置低。
坡向:在北半球大陆性较强的地区,南北坡降水量变化不大的山地,南坡、西坡雪线比北坡、东坡雪线高;在地形通过气候对雪线分布起作用时,可出现雪线高度南坡低于北坡的情况。
3.论述冰川作用及其相关地貌(P84~85)
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冰碛地貌【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
4.简述冰碛物的特征
1)粒度特征:由砾、砂、粉砂、粘土物质组成的混杂堆积,结构疏松、粒度差别悬殊、分选性差;)形态特征:冰碛物中的砾石 磨圆度差,颗粒形态多呈棱角状和半棱角状,具有擦痕和新月形裂口;)岩性与矿物特征:受冰川作用地区基岩岩性和岩石矿物组成的控制,冰碛 物里的矿物成分和冰川源头、冰川下覆基岩性质一致;)结构特征:一般缺乏层理构造,但有明显的定向排列趋势。
第七章、第八章
1.名词:风力作用、风沙流、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月形沙丘、黄土 风力作用: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风沙流: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在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
风蚀蘑菇: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的孤立突起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石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长期吹蚀形成大小不同的以椭圆形为主的,沿主风向伸展的洼地称风蚀洼地。
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是在风向较固定的单向风的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形似新月的沙丘。黄土:①狭义的黄土: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草原、草原和稀树森林草原环境中,经风沙搬运沉积的粉尘物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形成的无层理、黄色粉质、富含碳酸盐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物质称为黄土。包括暖黄土和冷黄土。②广义的黄土:黄色的粉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它包括典型黄土(狭义的黄土、原生黄土)和黄土状土(次生黄土)。2.影响风成地貌的因素?
地面特征:地面的物质组成、地面起伏、植物疏密和水分条件。
气流特征:气流的含沙量和气流运行方向。
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在沙漠边缘及绿洲周围的流沙地区。
3.干旱区荒漠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将荒漠分成岩漠【坚硬裸露岩石上分布一些松散岩屑的荒漠】;砾漠【地面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沙漠【地面覆盖大量流沙的荒漠】和泥漠【有黏土物质组成的荒漠】。4.黄土有哪些性质
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细沙和粘粒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为主,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 10-16%之间。黄土结构疏松,颗粒之间孔隙较多(孔隙度一般在 40~55%间),孔隙度大,且有较大的孔洞。黄土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黄土具 有湿陷性和潜蚀作用,极易遭受流水侵蚀。5.论述黄土发育与气候有何关系(P133~135)6.黄土的成因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你认为哪一种理论比较可信?为什么? 风成说
核心思想: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的源地,强大的风力把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而成。认为亚洲中部(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形成的.风成说依据: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如中国北部、中亚的黄土)和古大陆冰盖外围(欧洲,北美),即即黄土分布区以北依次出现沙漠、戈壁,三者逐渐过渡,并成带状排列;黄土物质的粒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黄土剖面中具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层,说明黄土沉积具有间歇性,是连续反复进行的;黄土中含有陆生的草原动、植物化石;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与所在区域的下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
第九章
1.名词解释
波浪作用: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做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的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所引起的海水水位周斯性升降和海水水平位移及其地质作用。
海平面变化:海平面的升降变化。
基岩海岸: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
沙质海岸:陆地岩石风化或河流输入的沙砾堆积在海边形成了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主要是指粒径为0.05~0.01毫米的泥沙)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2.海岸带的概念,现代海岸带可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概念: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海岸线两侧的陆上和水下两部分。
海岸带的分段: 海岸(潮上带,后滨):高潮线以上至海蚀崖上缘的狭窄的陆上地带,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上界。
潮间带(前滨):位于高低潮面 之间的地带。
水下岸坡(潮下带,滨外和临滨):为低潮面以下,至波浪对海底仍能起作用的深度(1/2 波长的水深处)。
3.简述中立带的概念及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中立线:水下岸坡上各个中立点的连线则称中立线。
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A剖面为在均一的岸坡上,中立点以下的沉积物不断朝海运移,中立点以上的沉积物不断地向岸运移,中立点上的沉积物仅作等距离的往返运动。B剖面表示出中立点两侧为上下两个侵蚀带,各呈向上凹剖面,上部侵蚀带物质移向岸线附近堆积形成海滩;下部侵蚀带物质离岸搬移,堆积在波能微弱的水下岸坡坡脚处,填高海底,形成水下堆积台。C剖面表示进一步发展使下部侵蚀带与上部侵蚀带连接为连续缓倾的上凹剖面。4.海面变化对海岸带地貌的影响(P152-P155)第十章
1.名词解释
断层崖: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断层一盘高出另一盘而出露地表的陡坎。单面山:指一面为陡坡或悬崖,另一面为缓坡或背坡的地形。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断层崖经河流或河沟切割侵蚀后形成的一种上尖下宽的三角形平滑崖面,是现代断层活动的标志。
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的海底山脉。岛弧: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边缘海盆地:位于大陆边缘,并以岛弧或其它海底堤坝与大洋分隔的海盆。2.什么叫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分为哪几级?
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和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一级构造地貌--全球构造地貌,即大陆与洋底。
二级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如褶皱山带、大洋中脊。
三级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如断层三角面。3.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背斜顶部受张力,发生张裂,物质不坚实,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最终成为山岭。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发生于年代较老的背斜与向斜处。
4.火山按喷发特点可分为哪些类型?熔岩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裂隙式喷发:熔岩经一较窄的裂隙溢出地表。
中心式喷发:气体、固体碎屑和熔融岩浆沿一管道喷出,在地表形成火山锥和火山口。
熔岩地貌:熔岩丘,熔岩垄岗和熔岩盖,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熔岩湖。
第二篇:《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胡焕庸线、竺可桢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4、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5、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6、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分别阐述各个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7、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8、简述现代(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9、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10、21世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向。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名词解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人地相关论、文化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2、概念辨析:
(1)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
(2)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
(3)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与可能论
(4)文化景观与文化区
(5)文化区与文化整合
3、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4、请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
5、试举一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统一性。
6、文化扩散有哪些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7、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8、简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
9、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10、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1、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
12、比较“地理环境决定论”与“或然论”。
13、试简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14、简述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历程。为什么说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
15、和谐论是人地关系理论中较完善和科学的理论,试简要说明该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要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16、围绕人地关系出现过哪些理论?应怎样看待人地关系?
17、利用文化整合的思想论证我国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18、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
19、指出下列现象属于那种扩散,说明原因。(1)传染病的扩散
(2)巴黎、罗马发布新时装的流行趋势,之后在香港、东京、上海开始流行,以后在各省会大城市开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流行。
(3)在没有现代媒介以前,新生产技术新生产工艺的流行。(4)中国饮食文化在欧美、东南亚的流行。20、简述汤因比的人地关系论的内容。
21、简述J.E.斯宾塞等提出的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和计划。
2、设计一个人文地理学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及内容。
4、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5、简述实证主义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6、简单介绍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7、论述人本主义思想给人文地理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8、比较经验主义方法论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优缺点。
9、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收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概念辨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与营养密度和比较密度、人口转变与人口转变模式、人种与地理人种、民族与种族、民族与民俗、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2、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3、分析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4、简述布莱克人口转变的“五阶段模式”及各阶段的基本含义。
5、试述当代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并简述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和国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
6、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7、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8、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9、简述适度人口的概念及其应用价值。
10、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11、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1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有何特点?
14、简述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提出的7条人口迁移法则(空间取向)。
15、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16、举一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后果。
17、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说明你对解决西部人口匮乏的办法。
18、种族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19、世界种族如何划分?
20、简述地理人种的概念及分类。
21、四大人种的分布状况如何?
22、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23、简述民族的特征及分布。
24、在美洲的黑人主要集中在哪几个地区?
25、简述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
26、民族整合的意义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27、为什么说种族、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各种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状况、文明
程度又有很大差别?
28、民俗有哪些特点?试从民俗的各方面说明民俗与环境的关系。
29、民居不仅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试分析之。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概念辨析: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2、简答农业起源的理论。
3、分析农业形成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论述农业发展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
5、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分布。
6、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举例说明其分布。
7、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有何差异(以中国和欧洲为例)。
8、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出现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有何共性?
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和发展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简述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
3、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是什么?并说明其分布。
4、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5、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
6、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布局有什么影响?出现的工业部门是什么?形成哪些重要工业区?
7、论述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工业带的特点。
8、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9、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10、自然地理环境对工业布局有何影响?
11、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12、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遇到了哪些问题?
13、论述影响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4、论述现代工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5、试述当前世界工业(纺织、汽车、微电子)分布的新变化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6、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第七章 聚落与城市化
1、名词解释:城市、聚落、城市等级规模法则、城市地域、城市地域结构、城市职能、城市体系
2、分析乡村聚落的类型、成因及空间结构特征。
3、简述城市的兴起对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4、简述我国设置城镇的标准。
5、简述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6、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7、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地理环境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8、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那些?试分析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
9、简要阐述并评价城市内部地域的有关理论(3个典型模式)。
10、如何理解城市景观?
11、简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2、审视或评价城市景观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并简要说明。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1、语言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2、简述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3、简述汉语方言区域。
4、我国七大方言的分布状况如何?
5、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6、世界主要语系有哪几种?
7、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特点。
8、语言的传播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9、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性?
10、试分析地理环境对语言的扩散和分布的影响。
11、以我国方言分布为例,简述影响语言分布的地理环境要素。
12、讨论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3、简述语言景观的涵义和内容。
14、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
15、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第九章 宗教与宗教地理
1、简述世界主要宗教类型及其分布。
2、分别简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起源、发展、教派及其分布。
3、分析地理环境对宗教的起源、传播及宗教习俗的影响。
4、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关系怎样?
5、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以佛教的传播过程阐述影响宗教传播的因素。
6、民族宗教主要有那些?分析它们对地区或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7、结合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结合主要宗教景观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第十一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政治地理要素由哪些组成?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
3、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
4、简述国家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5、简述领土形状的类型及其政治地理意义。
6、影响国家权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8、如何分析一个国家权利的要素与综合实力?
9、论述当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
10、试评述地缘政治学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缘政治模式。
11、简述“冷战”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点。
12、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变趋势分析。
13、结合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世界和中国的地缘政治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国家安
全战略。
14、名词解释:综合国力(国家权力、国力)、领土、国民、国家中心性区域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
1、名词解释:环境知觉、地理物象、行为空间、心理图谱、通勤活动行为空间、间接活动空间、直接活动空间
2、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和联系?
3、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有哪几种?
4、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5、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6、举例说明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应用。
7、简要评述消费者行为空间模型。
第三篇:《社会保障学》各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四)
《社会保障学》各章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四)该资料为《社会保障学》第4章 失业保险的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使用的教材:
赵曼主编,《社会保障》(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1、简述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
2、简述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区别。
3、简述失业保险津贴等给付标准。
4、简述失业保险津贴的享受资格。
5、简述失业保险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和区别。
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1、简述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
答:依据改革成本最小化和平稳过渡的原则,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把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联系起来,并将他们放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国有资产等“大盘子”中进行统筹规划,研究它们在改革中联动关系、逻辑顺序、临界速度和依托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符合体制转轨需要,并最终纳入市场经济体系。
2、简述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区别。
答:①前者所指失业人数的统计范围包括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和未登记的所有城乡失业人员;后者只限于再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②前者所指失业人员通常限定为最低劳动年龄以上、退休年龄以下,而后者人员只限定为16周岁以上、50周岁(女性45周岁)以下。
3、简述我国失业保险津贴的给付标准。
答:①低于失业者原有的工资水平,以体现劳动与不劳动的差别;②确保失业者及其赡养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③权利和义务相等的原则。
4、失业保险津贴的享受资格。
答:①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②非自愿性失业;③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期条件;④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
5、简述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和区别。
答:(1)联系:①具有社会保障的共性;②货币基金的物质帮助形式;③保障生活的功能。
(2)区别:①失业保险津贴的给付属于短期给付;②失业保险不包括具有赔偿性质的项目;③享受对象具有劳动能力;④失业保险津贴是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第四篇: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一、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阶段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的途径有哪些?
案例分析题
2007年2月7日,某市区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巡查到某超市门前时发现该超市大门外墙壁上挂有一块标示人员招聘内容的广告宣传牌,执法人员即找到该超市负责人查看设置户外广告的有关审批手续,因该超市拿不出有关审批手续,执法人员即对超市设置的广告进行了摄像取证,随后又将广告宣传牌从墙上取下,并向该超市负责人开具了暂扣物品清单和询问调查通知书,要求该超市负责人在 三日内到区城管局接受调查处理。三天后,该超市负责人没有去区城管执法局接收询问调查。2月11日,该区城管执法局向该超市下达了罚款3000元行政处罚告知书,但该超市负责人拒绝在“告知书”上签字。2月15日,该区城管执法局对该超市按该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正式下达了罚款3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超市认为区城管执法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过重,而且还存在执法不公平的作法,逐于本月20日向该市城管执法局提起了行政复议的申请,要求 撤销区城管执法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该市城管执法局审理后认为:区城管执法局对某超市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查处与处罚都是合法有据的。但经查,与超市同时查处的另一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案件虽然情况基本相同,但区城管执法局对这一案件的当事人只给了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区城管局按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最高处罚标准对超市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行为作出罚款3000元的处罚决定明显不当,有失公平公正。
市城管执法局最后依法作出复议决定:区城管执法局对超市按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有关罚则的最高标准进行处罚明显不当,应对超市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但该超市并不服市城管执法局的行政复决定,并于2月3日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理由是市城管执法局的复议法律依据(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与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有关条款相抵触,要求区人民法院判决市行城管执法局变更原对超市所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问:
1、案例中的某市城管执法局是否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依据?
2、超市负责人提起行政诉讼的理由是否合法?为什么?
3、你认为法院应该如何判决?
第五篇:线性代数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1.3节 例
5、例6; 1.5节 性质1~
6、例
7、例
8、例10;1.6节 引理、定理
3、例
12、推论、例13; 1.7节克拉默法则、例
14、例16;
第二章:2.2节 矩阵的乘积、转置、行列式及性质、例
4、例7;
2.3节 定理
1、定理
2、例
11、例
12、例14;
2.4节 第49页(iv)(v)、例16;
第三章:3.1节 定义
1、第60页(行阶梯形、行最简形)、定理
1、例
1、例
2、例3;
3.2节 定义
3、定义
4、例
5、例
7、第70页矩阵秩的性质;
3.3节 定理
3、例
10、例
12、例
13、定理6;
第四章:4.1节 定义
2、定理
1、定义
3、定理
2、例
1、例2;
4.2节 定义
4、定理
4、例
5、例
6、定理5;
4.3节 定义
5、定理
6、例11; 4.4节 定理
7、例
12、例16;
第五章:5.1节 定义
1、定义
2、定理
1、例
2、定义4;
5.2节 定义
6、第117页(i)(ii)、例
6、例
8、例
9、定理2;
5.3节 定理
3、定理
4、例11;
5.4节 定理
7、例12;
5.5节 定义
8、定理
8、例14;
5.7节 定义
10、定理10及推论、定理
11、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