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XX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XX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XX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基本原则,围绕“两城四地”战略目标,按照“转型提质保供给,大兴水利强基础,富民美村建家园,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方针,努力推进农业转型与升级,农村规划建设与保护,农民增收与素质提升,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布局和资源配臵,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年初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全体出席,市委书记作重要讲话,各镇(街道)党委(工)书记、镇长(主任)、副书记,各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广大一线干部近800人参与了大会。通过大会,我市进一步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了各镇(街道)党(工)委要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发展上,确保力量不削弱、工作不放松。
(二)政策更趋完善。一方面,财政支持政策更加明朗。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切实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今年财政预算
内资金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长近40%。另一方面,各项工作的指导意见纷纷出台。在往年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制定了《关于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委„2011‟4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建设中心村的若干意见》(市委„2011‟10号)、《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X政办发„2011‟13号)、《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X政办发„2011‟14号)等政策意见,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三)工作重点突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工作涉及面广、量大。但由于领导指挥得当、财政支持到位、各部门广泛配合,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抓住重点、由点及面、稳步推开。
一是以“两区”建设为龙头,不断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我市坚持用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用产业化手段经营农业,用开放思维拓展农业。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进排水渠、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工厂化育秧中心建设,打造高质量的粮食生产基地。全年新增垦造耕地面积0.3万亩,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0.72万亩,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完成0.8万亩,完成林区道路建设里程44公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广温室、钢结构大棚、工厂化育苗、节水灌溉及设施化养殖等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着力打造主导产业优势区块。在完成2010年启动创建的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创建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农业结构更趋合理。同时,我市加快农业科技创
新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稳步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二是以“农房两改”为基础,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有序实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集中改建,加快自然村落整合和居住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水平。重点支持列入中心村的农村住房拆迁改建项目,对农村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户拆迁、中低收入农户危旧房拆迁、山区移民搬迁、自然村迁并的农村住房集中建设项目优先纳入扶持范围。农房改造全年计划4000户,目前已全部完成。中心村工作稳步开展,我市确定的32个中心村,已有11个村完成了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并通过会审批准;有11个村完成了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初稿;10个村已列入了编制计划。重点培育的XX、XX、XX三村由于组织领导有力、方案措施得当、资金筹集充分,目前建设成效明显。在积极推开农村住房两改和中心村工作的同时,我市继续实施全面小康村创建工作,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市农村持续提升环境面貌,今年又有西坞街道四维村等8个村开展集中整治建设,等待最后验收。去年省里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意见以来,我市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广泛调研,提出近期的工作目标是着重打造“一港二区四带”,即:环XX港重点区域、XX湖和XX库区、XX交接处至XX“生态迎宾带”、XX环境整治品牌提升带和城区至XX生态公路、城区至XX快速通道、城区经XX村至XX沿线三条美丽乡村示范带。此外,世行贷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第一批四个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第一批已全面展开。今年,我办牵头、各相关
镇(街道)抓落实,“一港二区四带”相关村庄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并以农房两改和环境提升为主要抓手有条不紊地实施“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四项行动,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局。
三是以全国会议为契机,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步伐。今年3月,由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组织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我市隆重召开。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还交流了各地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和做法,部署了“十二五”时期和2011年的相关工作,我市作为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一上台领奖。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大大提升了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知名度,为完善“东部象山港渔家风情休闲带、西部山地生态体验休闲带、中部庄园风光观光休闲带和古村落文化探访休闲带”等4条特色乡村旅游休闲带建设、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步伐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11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累计创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4个、YY市级农家乐特色村(示范点)10个,认定农家乐星级经营点(户)21个,创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林业)示范园区8个,省级农家乐精品项目2个。
四是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切入点,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村级组织处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直接组织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职责。今年我市按照先村党组织,后村民委员会,再进行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换届的顺序,安排6个月时间开展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全市356个行政村
除5个村因撤村建居暂缓换届、3个村已在2009年提前完成党组织换届外,有348个行政村集中进行村党组织换届,351个行政村集中进行村委会、村监委和经合社换届。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村班子。截至到目前,村党组织集中换届全部完成,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换届除莼湖镇栖凤村外,其他350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换届选举呈现村民参选热情高、农民群众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总体上较为和谐等特点,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巩固深化“先锋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农村党组织书记素质工程”,通过业务培训、外出参观等途径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质。
五是以创业增收为目的,不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按照 “突出培训重点,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规范培训管理,进一步强化培训服务,打造培训品牌,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培训机制,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培训合力,做好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全面推进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总体思路,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需要,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取得了较好成效。一年来全市共培训各类农村劳动力12110人(次),其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200人,其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3612人,实现转岗就业3178人,转移率88%;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5160人次;农业专业技能培训2500人次;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250人。
六是稳步推进其他面上工作。紧紧抓住农村经济发展、计划
生育、科技创新、社会保障、基层治理机制和民主法治建设等事关三农的各个重要方面,积极有为地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今年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市客观看待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城乡统筹水平离全面融合尚有较大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事业建设还较为薄弱,推进城乡配套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不断加大。农民转移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较低,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很重。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少路子和办法。四是农村社会管理面临新的压力。涉及农村的征地、环保、土地承包、集体资产管理等各类纠纷时有发生,保持农村和谐稳定任务依然艰巨。五是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本领还不高,新型农民队伍建设需不断加强。
三、明年计划
2012年,我市将按照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安排,有条不紊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各方面进步。概括来说,就是要实现“六个新突破”:
(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上有新突破
大力开展两区建设,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夯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努力建设高质量的粮食生产基地,确保粮食安全。重点实施以水蜜桃、雷笋、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的创建工作,继续实施亩产超万元工程;同时加
快推进竹产业园开发,力争竹产业核心区建设出成效。发展扶持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积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结合“海上XX”建设,不断优化升级捕捞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海洋养殖业,加快渔产品投售市场建设,不断提高渔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动现代科技服务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强化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产品安全和有效供给。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认定工作,全面提升我市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在推进农村宜居乐居上有新突破
明年,我市计划以中心村为主战场、以全面小康村为契机、以特色文化村和风情小村为示范引领、以精品线打造为抓手、以“一区二片四带”为重点推进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力争成功创建省美丽乡村先进县。
具体来说,继续推进全面小康村创建,明年完成创建4个以上YY市级全面小康村任务;加快中心村建设,新启动重点培育建设3个中心村;注重特色村保护,首批计划安排3—5个村开展培育;启动风情小村创建,在原创建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中开展以“宜居、宜业、宜文、宜游”为主要内容的“风情小村”创建;开展西坞至莼湖沿线的金峨村、税务场村、蒋家池头村、余家坝村这一区块的精品线建设;以上述各项引领“一区二片四带”进而带动全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整合领导力量,加大政策扶持,强化资金保障,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民生水利建设,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上有新突
破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加快推进县江三期、莼湖降渚溪、萧王庙泉溪小流域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东江、剡江河道治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全面构筑高标准防洪屏障。加快推进大堰县溪、裘村大通溪小流域治理工程的进度。做好横江闸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继续做好清水河道建设,实施城乡饮用水质量提升工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推进农村道路公交、电站电网、通讯信息、供销流通等各类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使用。
(四)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在推进农民持续增收上有新突破
挖掘资源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做好村级留用地和启动资金等方面支持,通过不断挖掘产业增收潜力、创业增收潜力、物业增收潜力等方式,引导农民扩宽创业就业门路,提高家庭收入。
着力提升农村民生品质。顺应农民群众需求多元化、差异化趋势,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公共文化、卫生服务、养老保险、“五保”救助等制度,打造惠及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五)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在推进城乡全面融合上有新突破
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顺应农村人口、产业集聚的趋势,加快中心镇建设和城镇化推进步伐,推动镇区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和要素集约。加快XX卫星城市建设,统筹莼湖老镇区与滨海新区发展,进一步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加快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加大对宅基地、废弃地、空闲地整理复垦和流转臵换力度,复垦臵换后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农房“两改”、村庄基础设施及村集体经营性项目建设,保障农民土地用益物权。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为新农村及各项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空间。
积极创新财政金融体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和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拓宽合作领域,拓展融资平台。
(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上有新突破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开展新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集中轮训,提高新任村干部履职能力和水平。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管理。完善村干部社区干部报酬和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干劲,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
深化“平安XX”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做好农村信访、调解和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加快推进法治镇(街道)和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扎实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篇:靖远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靖远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靖远市农业涉及XX开发区、长胜、长兴办事处,共12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9320户38500人,农村劳动力20782人。农村现有耕地面积48500亩,耕地少,经济总量小,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快。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和农村投入逐步加大,实施了截潜流工程、渠道砌护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项目,改造中低产田26680亩,全面配套沟、渠、路、桥、涵、闸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庄规划和农村新居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农民新居305户,改造旧居821户。建成了XX一站、龙泉村、兴民村等农村小区,XX一站“星海家园”成为自治区塞上农民新居建设的亮点工程。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初步形成了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种植业和奶牛、小公鸡、水产为代表的养殖业。2006年底,全区建成日光温室1196座,枸杞种植4200亩,“上农下渔”生态农业和水生植物园2000亩。重点发展以奶牛、生猪、小公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和认证工作逐步推进,促进了靖远市农业健康、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带动了产业的发展。2006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646.9万公斤,其中夏粮777.15万公斤。畜禽饲养量119.66万只(头)。农村经济总收入2.23亿元,其中二三产业收入1.48亿元,农业总收入752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
今年以来,区委、政府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区委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调研,寻找我区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区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农村工作力度,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树立三个理念,按照八句话三十二个字的总要求,实现六项主要目标,做好十项工作,按照“依托城市、发展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并提出到2011年靖远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自治区前列,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一、按照产业定位、区域布局和发展目标,突出发展奶牛、蔬菜、林果、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实施千栋万间日光温室建设项目,规划到2011年建造日光温室5000栋。2007年计划建设日光温室550栋,总投资2608万元。截至目前,完成温室主体建设511栋,完成投资2506万元,其中XX开发区完成台田温室468栋,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资348万元;长胜办事处完成日光温室建设30栋;长兴办事处完成日光温室建设13栋。二是抓好奶牛养殖,到2011年,奶牛养殖达到2000头。上半年,通过招商积极引进宁夏民安裕丰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奶牛养殖项目,项目总投资1167万元,养殖规模1000头,工程目前正在建设。正在XX开发区西轴村三合院建设的XX千头奶牛养殖基地总投资2260万元,占地130亩,养殖规模1000头以上。这是XX开发区首家集养殖、采奶、消毒、防疫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基地,该基地建成后将对XX开发区奶牛养殖向规模化、市场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发展以苗木花卉为主的林果业。扶持阳光花卉扩建,扩大种植面积280亩,建造日光温室5栋,简易棚10座,种植各类苗木70亩,花卉育苗200亩,栽植各类苗木40万株,培育各类草花400万株。在龙泉村建设设施园艺日光温室30栋,完成油桃栽植6栋3400株。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水产业,建设现代水产养殖园区,发展高投入、高档次的现代设施水产养殖,在XX六分沟建成1000亩水产养殖基地。同时推广地膜马铃薯455亩,马铃薯收后复种大葱正在进行。在发展四大特色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农业领域,根据我区农村城郊型特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龙泉村建设 “农家乐”特色旅游景区,在长兴建设长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陇兴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龙泉生态旅游度假村项目经过建设已初步形成集旅游、休闲、垂钓、餐饮、设施农业等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农业农村特色的观光园区。长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陇兴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已经完成,目前,陇兴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已完成水、电、路的铺设,种植绿化苗木4000株,建造新型温室大棚8栋。
二、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XX开发区十六支渠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龙泉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兴民村完成清淤4公里,修补来水渠渗漏渠系2.6公里,正在筹备实施扬水站渠系及配套设施的改造。试验引进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的新技术,在XX“上农下渔”台田试验改良盐碱地50亩,取得了明显效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00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利用城郊优势,抓好生产发展、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劳务输出等增收措施,进一步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走出田埂,走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要收入,使劳务经济成为了我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四、实施村企合作,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全面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今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区委、政府搭桥,各部门共同参与,确定了216家企业与全区12个行政村对接,实现村企互动,以工促农,工农和谐发展的目的。通过实施村企合作项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目前,已经确定村企合作建设项目8个,全部开工建设,总投资达到3754万元。其中潮湖村综合市场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10月底全部完工。市场建成后,每年可增加产值1000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农民可以从中获得土地转让金和入股分红20万元,增加300个就业岗位,实现劳务增收 300万元。潮湖村综合市场标准化厂房、仓储建设项目总投资340万元,建设10座标准化厂房和仓储,每个村至少2座,工程已完工。长胜村村企合作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总投资150万元,占地面积100亩,目前已完成房屋和围墙等基础设施,近期正在招商。长胜村机械加工厂总投资150万元,厂房修缮已经完工,新购进机械加工设备6台,目前正在安装调试,将于近期投入生产。龙泉村机械加工项目投资50万元,利用宏强利机械加工厂原有厂房和设备,并新购进机械加工设备2台,进一步扩大加工生产规模,该加工厂已经投入生产。长兴办事处兴民村投资204万元建设一处停车场,目前已投入使用。XX工业小区规划建设8个标准化仓储车间,由XX开发区8个行政村共同筹建,主要通过对外租赁招商的形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总投资560万元,目前正在加紧施工,预计10月底完工。XX一站村XX高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总投资300万元,目前,围墙和厂房已经完工,正在安装设备,该企业建成后不仅对XX开发区设施蔬菜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年还可以为村集体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以上8个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每年可以为全区12个行政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30多万元,是2006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两倍(2006年为164万元)。
五、全面开展村容整治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加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按照“一扫、二清、三拆、四刷、五维护”的整治步骤,清除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拆除违规废旧房屋、围墙和长期无人居住且影响村庄整体面貌的废旧房屋。全区共出动劳力29290人次,出动车辆1130车次。拆除废旧房屋1862间23136平方米、违章建筑525处,清除垃圾9419处30324吨、清除秸秆1765处1314吨。二是稳步推进村庄建设规划。我区高度重视村庄规划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在去年完成5个行政村规划的基础上,今年又完成2个行政村规划的测量工作,村庄规划正在编制。三是做好塞上农民新居建设。根据我区具体情况,在XX开发区、长胜办事处、长兴办事处集中新建、改造塞上农居,硬化新居建设区内的道路,配套供水、供电、排水和环境卫生设施。XX开发区一站村塞上农民新居二期工程和六站村康居工程现正在建设之中。新居改造完成488 户,面积53123.2平方米,其中长兴办事处兴民村200户,面积20200平方米,长胜办事处120户,面积13800平方米,长兴办事处200户,面积19123.2平方米。四是加大乡村道路整治力度。清除村庄道路两旁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杂物,拆除村庄道路两旁的乱搭、乱建厕所和圈舍等建筑物,封堵废弃巷道,平整村庄道路。封堵废弃的生产巷道69条,总长8600米,打通巷道86条43340米,硬化村庄道路25条,总长7020米,面积47380平方米,整修道路10条,总长13900米,拆除猪圈542个、厕所684个。五是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努力提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水平。确定了卫生监督示范岗,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考核与村干部工资挂钩,与考核挂钩,有效地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了一支农村保洁队伍,聘用村级保洁员175名,负责农村环境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日常工作。完善一批环卫基础设施,新建垃圾池122个,集中垃圾堆放,彻底杜绝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
六、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及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3000座,目前已完成1461座。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已完成潮湖村、长胜村、龙泉村、兴民村、一站村、六站村六个村的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2007年还将完成四站、五站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七、全面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使我区新农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乡村文化、体育事业得到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定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农户缴费率达到88.9%。大力开展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绿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爱在农家”等为主要内容的“六在农家”新农村创建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着重解决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以创建“有朝气蓬勃的创业激情,有勇创一流的工作目标,有考核评议的规范制度,有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有群众拥护的深厚基础,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为主要内容的“六有”支部为保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村两位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把有能力、干实事的农村能人选村支部班子,不断地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和党组织的战斗力。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水平不断增强。
2007年,是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投入最大,步伐最快的一年,也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最为明显的一年。这一切与区委、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一是加强领导,措施到位。2006年10月,区委调整了靖远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由区委书记俞爱山同志亲自担任靖远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政府区长高重瞳同志担任副组长,并设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办公室,由区农牧水务科技局和区城乡建设交通局分别负责办公室工作。区委俞书记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专家,他多次到农村生产和建设一线调研和指导工作,对各级干部开拓思路、创新举措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保证了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扎实快速推进。
二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完善农民增收的新机制,要抓好各项减负政策的落实,紧紧利用城郊优势,抓好生产发展、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劳务输出等增收措施,进一步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走出田埂,走向城市,向非农产业要收入。
三是抓住优势,合理优化布局,发展现代农业。紧紧抓住我区农村地处城郊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发展以设施蔬菜、奶牛、花卉和现代水产为主的城郊型现代农业,加大了政策、资金和科技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坠入了强大的活力。
四是建立健全领导、部门和驻地单位、企业帮扶合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区委、政府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提出了《靖远市2007年领导及部门包扶村组建设新农村的意见》,实行主要领导包区、街,分管领导包村,部门包队的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一齐抓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包扶领导及包扶部门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目标,帮助所包村组完成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具体包括村庄环境卫生脏、乱、差综合整治,全面美化、绿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硬化村庄巷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各村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帮助和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长远目标,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使我区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并将包扶工作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同时,为加快村队企业化,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村企合作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村企合作领导干部包村负责制,由区委、人大、政府、政协相关领导每人确定一到三个村进行帮扶,切实做好村企互动合作工作,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五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加快我区农业产业化步伐,发展农村经济,区委政府提出了扶持现代农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补助政策,对新建高效节能二代日光温室每栋补助5000元,对外来投资者建设日光温室每栋给予补助1000元;对建设奶牛养殖园区标准化厂房和标准机械化挤奶台按照自治区农业产业化补助标准1:1进行补助,新增入园高产奶牛(年产量达到6000公斤以上)每头补助1000元。对新增 “上农下渔”或现代水产养殖水面每亩补助100元。由帮扶企业帮扶合作新建的村企合作项目,在项目建成投产,取得经济效益,并与帮扶合作企业签订帮扶合作协议的,区政府每个项目一次性补助10万元。
第三篇:市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遵循《2009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强市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农牧富市、商贸活市、生态立市、人才兴市”五大战略,围绕“项目建设”这一重点,巩固“稳定和农业”两个基础,全力推进“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建设,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农民增收为目的、培育主导产业为主要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集中涉农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有;挖掘发展潜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集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新农村办公室按照年初制定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引导相关部门将重点项目集中投向各试点村,通过项目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今年市政府确定的185个重点项目中,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共分九类,即:农牧业生产、涉农龙头企业扩能改造、旅游产业带动、商贸物流产业发展、通村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项目总数达54个,占全市重点项目的29%,是近几年来项目建设最集中、资金投入最多的一年。致使各试点村既有高起点、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又有适合当地发展实际、前景广阔的产业支撑,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
二、突出重点村建设,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市在全面推进30个试点村建设的同时,集中精力重点推进哈拉苏大兴村、雅尔根楚五道沟村等试点村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一是争取项目资金,培育主导产业。达斡尔乡满都村计划投资5200万元启动建设生态酱菜、脱水蔬菜系列产品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期申请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政策性补助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XX万元,引资1900万元,自筹投入资金800万元。现规划、选址等工作已完成。哈拉苏办事处大兴村计划投资45万元新建标准化挤奶大厅300平方米,立体式20头挤奶器一套,3吨制冷罐一个,以托牛所的形式提高奶牛业的规模化养殖水平。奶站建成后,农民售奶价格相对稳定提高,可以吸纳周边奶牛户370个,年增加纯收入340万元,户均增加纯收入9000元;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设豆制品加工厂,带动本村农民就业140余人。中和办事处福泉村手拍粉合作社股份制企业厂房扩建项目到位资金60万元,包装车间已经落成,2600平方米的晾晒场基础已完工,各种设备都购置到位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雅尔根楚五道沟村投资120万元建设冬暖式生猪养殖场,建设完工4栋生猪养殖场猪舍,让剩余劳动力能够就地转移就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雅尔根楚办事处五道沟村争取民政、扶贫危房改造、整村移民扩镇项目,投资150万元建设通村道路、自来水供应、无线通信等设施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预计9月末前有60户能够入住。关门山—浩饶山公路续建工程现已完成单幅15公里,完成投资800万元;通向西平台村的浩饶山大桥预计投资700余万元,将于10月份建成通车,结束夏季摆渡、冬季跑冰过河的历史。中和—碾子山公路已完成路基8公里,路面基层3公里,圆管涵3道,完成投资434.9万元,计划9月15日前建成通车。省际通道-扎博公路连接线已完成路基工程12公里,路面水稳层6公里,6道圆管涵,2处过水路面,完成投资600万元,计划10月1日前建成通车。推行村民“一事一议”建设通村公路的模式,达斡尔乡满都村5.1公里整村道路硬化工程已完成建设。中和办事处福泉村2.5公里整村道路硬化工程完成建设。雅尔根楚—新建—四道沟—五道沟—集体四级砂石路,路基完成34.1公里,年末建成通车。大河湾镇区1.1公里道路硬化工程现已完成。成吉思汗—红光村公路现已完成。省际通道—蘑菇气三合村公路计划9月中旬完工通车。关门山—苇莲河7公里村道,已完成路基工程。鄂伦春民族乡建设1横3纵全长2公里道路现已完成。卧牛河大坝—靠山—一心公路,已经开工建设。目前###市已经提前两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三、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创建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
为了创建承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载体,为了实现工业农业的互补对接,为了寻求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我们坚持“政府扶持、农民自主、社会参与”的方针,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增强自我发展、逐步壮大的能力,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实体”、农村经济的“服务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载体”和统筹城乡的“联结体”。截至2009年5月末,全市共成立并注册了各类专业合作社199个,占呼伦贝尔市同期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42%。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1.3亿元,入社成员60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3万余户。雅尔根楚办事处五道沟村315户农户中268户加入凤鸣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占全村总户数的86.5%;现有耕地8048亩,其中7010亩土地入社,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7.1%。2009年,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前期考察调研,充分估计和准确应对市场行情,合理调整优化种植业生产结构,种植高油大豆2500亩,单产220斤/亩;良饲兼用型玉米2800亩,单产800斤/亩;高淀粉马铃薯500亩,单产1.5吨/亩;桔杆单产数额大幅增加。经初步测算,每亩地获利300元,较XX年年亩产增收130元。合作社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与分散经营相比增收近37%。合作社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浩饶山镇陇海农民种植合作社由21户农民中三分之一的农民集中经营8000余亩耕地,另外三分之一农民从事旅游、餐饮服务业,其他三分之一的农民轮班休息,2009年合作社纯收入近300万元。今年春耕前又投入150余万元购买大中型农机具,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极强。洼堤镇育林葵花种植合作社,以种植订单的形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相对集中起来,创造出了“五统一分”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分户生产”,创建了一种经营内容方向固定、合作社的成员固定、基地的面积固定而生产基地的地块不固定的相对灵活而又能保证收益的合作社。分别在种养业、购销流通业、信息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显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为发展“新型合作农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资源要素”进行“规模组合”,以“联合舰队”的形式“下海”,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凸显了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的发展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行使与其他主体的平等协商与谈判,改变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合作社通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措施,收到了“规模效应”。这样,既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农业产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顺利对接。二是开拓了产业化新途径。合作社发展壮大后便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开始自办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等垂直一体化经营,延长了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战略性结构调整得到大力推进。在合作社把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后,实现了农村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产品的销售网络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农业经济呈现出“块状”发展的鲜明特色。三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解决了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销售难的问题;通过扩大生产规模、统一采购生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生产及增长方式转变,避免了农民间的无序恶性竞争;在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各入社成员通过盈利分配、股金分红、二次返利等形式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四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合作社发展促进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带动了农民生产生活观念转变,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集中,推动着传统农业的深刻变革。这样就解放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可以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转向城镇、市区从事二、三产业。合作社中提倡成员平等议事,推动了农村民主进程,促进了农村文化变革,提高了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利于形成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发展环境。
四、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
###市紧紧抓住国家现代农业建设试点县市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利机遇,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努力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基地。重点选择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大米和葵花等产品,集中连片建基地。全市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166万亩,创建了大豆、马铃薯、葵花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31.5万亩,基地规模位居全区第一,并在苇莲河建立全区首家“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在建好基地的同时,###市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和市场拉动效应,全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及基地的认证工作,做到认证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认证。并通过开发和认证工作,解决千家万户的生产质量管理、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数量达到35个。绿色产品带动全市实现产值13.5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6%;带动9个乡镇4万农户,实现农民人均纯增收1320元。增强品牌意识,依托龙头企业,走特色产品产业化经营之路,将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变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目前已有“###大米”、“###葵花”、“###沙果”、“###黑木耳”四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全市拥有国家知名商标17个、驰名商标1个;“淳江牌”大豆色拉油等一批产品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成功承办了2009·内蒙古(###)第二届绿色食品交易会暨首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会展期间有俄罗斯、蒙古、日本3个国家,北京、广东、浙江等10个省市,自治区12个盟市及68个旗县的500多家企业参展。###市的16个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展出农畜产品山野产品7个系列100多个品种。与俄罗斯后贝加尔、蒙古国东方省及北京等地企业签约项目127个,签约额达35亿元。这一会展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绿色、特色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特色经济优势,实现规模效益。
五、今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一)确立巩固主导产业地位。指导各地瞄准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入以及产业扶持政策导向,指导各试点村立足经济发展基础优势,深入挖掘发展潜力,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力争使每个试点村都有一至三条带领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最终实现试点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的工作目标。
(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突出农村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实施好国家农村培训补贴和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育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继续深入挖掘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总结培育致富典型,为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聚集人才基础。同时充分发挥XX年公推公选的40名大学生和刚刚由自治区选派的60名大学生村官的聪明才智,通过他们把新的发展理念、创新的思维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带到农村去,进一步优化村级“两委”班子的结构,使人才兴市战略得到深入的实施。
(三)建立服务土地流转的平台。鼓励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规范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流出土地,加快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经营的过程。积极有效地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优化农业“发展形态”,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为我市走出一条“设施完备、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高产高效、生态良好、循环持续”的城乡统筹、协调一致、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供前提条件。
(四)扶持加快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我们将继续坚持“政府扶持、农民自主、社会参与”的方针,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增强自我发展、逐步壮大的能力,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承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载体,成为实现工业农业的互补对接、寻求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成为现代农业的“经营实体”、农村经济的“服务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载体”和统筹城乡的“联结体
第四篇:市司法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11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市委、市政府“市直单位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早计划、早安排,在村基础设施建设下功夫,在村民法制宣传上做文章,驻点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发挥工作队主导作用。年初,市司法局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局长黄秀强同志担任组长,明确副局长周杰同志担任工作队队长主抓该项工作,在局里挑选了两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工作队成员,为我局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工作队和村里4名村干部分包到村民小组,对主要工作明确到人。黄秀强局长先后6次深入彭家岭村进行调研和指导,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召开新农村建设专题会议,现场办公。并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局、村共同出谋划策,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帮村干部解除后顾之忧,树立信心。同时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外墙粉刷、地面硬化、环境整治、村办公楼改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迅速扎实推进。
二是加大宣传,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举全体村民的力量,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要号召村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如果没有村民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因此,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组织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深入各村民小组,利用村民大会、村干部会议等有利时机,灵活采取召开动员会议,发放宣传单,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不断营造人人动手,户户整治,组组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统一全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典型引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农民群众的思想通了,但在“怎样建”的问题上,其态度往往还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让村民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照着学的榜样,我局工作队考虑到户与户之间的情况不同,指导村两委先发展一批示范户,通过示范引路顺利推进整个工作,以筛选出来的农户为突破点,进行了重点建设,比如我们协调市水利局、林业局等有关单位对村里的水产、畜牧、苗圃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组织他们观看外地的成功经验录像片,发展成示范户,以此来带动全村农户参与学习乃至主动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农民代表、村干部到镇内和县内的示范村参观学习,一方面让其切身感受示范村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把示范户建设的经验做法一五一十地教给农民。
三、彭家岭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
经过一年的努力,彭家岭村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们感到,该村目前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突出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建设新农村,村集体经济是基础。彭家岭村基本上属于农业村,由于受土地资源(山多耕地少)、土质结构(严重碱性土壤)的制约,村集体经济较薄弱。据调查,该村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仅为2.5万余元。除一个砖窑厂和一个养殖场承包给个人外,几乎谈不上有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村级经济,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二)基础设施落后。由于集体经济差、底子薄,村内公益事业几乎没有,尽管这几年时有一些投入,但村内主干道至今仍有5公里没有硬化,村委会办公楼改造后,上级要求的党员、治安、计划生育、民兵等阵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泵站维修经费得不到落实。村提水泵站始建于80年代末期,承担村500余亩水田的浇灌任务。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管道和提水泵机已老化,每年水稻播种季节,都要进行检修,方能提水,据统计,近几年的检修费用,每年均需2万余元。为了解决这笔经费,村委会也进行过多次研究,曾希望通过个人承包经营来转移该项负担,但由于管道、泵机老化严重,至今无人问津,只能靠村委会借贷维持。
(四)村民法律法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彭家岭村青壮人员大部分外出务工,在家的村民年龄普遍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法规意识比较淡薄,即使外出务工的青状年,对法律法规知识也了解甚少,遇到涉法问题不知道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对2011年彭家岭村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2011年我们将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运用去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彭家岭村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难,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将把村干部和村民思想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来抓,让全体村干部和村民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具体体现;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方法,切实引导村干部和村民立足本村实际创业发展,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外出的家人不一定都能赚到钱,在家只要依托石花镇,经营得好照样能够赚大钱的道理。而且工作队计划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与村委会干部一道动员外出务工的能人回家创业,带领村民发展经济,共建美好家园。
(二)因地制宜,促进村民种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经济,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为此,我们将结合彭家岭村的现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村民增强种田种地就是种钱的效益意识,改变以往“种田糊口”的传统思想。引导村民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效益低的粮食作物调整为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大力开发具有潜力的荒山,动员本村一些有经济基础的能人承包荒山,发展山地经济。同时,与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协调,邀请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地为村民传授种植、养殖知识和技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全村经济健康发展。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依法办事意识。我们计划今年在彭家岭村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司法局的自身优势,结合我们的本职工作,开展送法进村入户活动。结合村民委员会选举、征兵工作、婚姻家庭等,广泛进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法》、《兵役法》、《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村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村民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推动和促进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村民的矛盾化解和社会稳定。依法为村外出务工人员、特困户、残疾人、现役军人家属等困难村民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援助,促使村民切身利益得到维护和保障。
一年来,我局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市直机关相比,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必须把我局新农村建设在2011推向新的高潮,全面按时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开创我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2、2011年市直工作队情况统计表
第五篇:XX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市大力推进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实际的“三农”工作新路,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200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将超过*000亿元,经济总量中“四分天下有其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000元,位居**省前列。
一、推进“三个集中”:探索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新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发展,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三个集中”,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布局合理化、要素配置最佳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开发,促进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我们以农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为主线,凸显外向、高效、生态、观光等现代农业的特色,规划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达21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2%。全市已形成森林生态体系和生态景观型农业片区、高科技设施型农业片区等“一个体系、八大片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8%。在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三个突出 ”,着力提升农业效益。一是突出科技兴农,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精确的要求,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已提高到58.5%,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8.5%。二是突出多元投入,积极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今年推出的30个农业园区项目吸引投资21亿元,其中外资13亿元。三是培植龙头企业,重点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高收益领域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了朝阳集团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全市农业集中效果明显,2004年江阴华西、宜兴西太湖、阳山万亩水蜜桃、唯琼生态农庄等17个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园区新增农业收益5077万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增收650元。
推进乡镇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推动农村产业集聚,促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在推进工业集中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着力提升发展水平。一是与培植特色产业集群相结合,全市已形成江阴新材料、宜兴环保、新区电子信息、惠山汽车零部件、锡山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引导农村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对进入集中区的企业设置技术含量、投资强度等“门槛”,低于规定标准的项目不直接供地,一律进标准厂房。三是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防止污染生态环境的项目进入园区。全市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农村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4亿元,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650万元,集中区的工业产出已占全市乡镇工业的67%。
引领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集中,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整合小城镇和自然村,重点抓好户数较少特别是2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自然村落等五类村落的撤并。全市乡镇总数已从83个减少到59个,撤并自然村196个。在村镇撤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农民,先安置后拆迁;科学规划建设,集中成片开发了公共设施齐全、社会事业配套、环境绿化美化的农民新社区,入住农民普遍比较满意,每个农民占用的宅基地也从100平方米降为30平方米,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江阴新桥镇已有50%的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土地2925亩。在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江阴华西村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带领其合并的13个村组建精神文明建设开发公司,共同建设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推进“三大组织”建设:拓展农村生产关系的新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先进生产力,迫切需要发展与经济市场化、利益多元化相适应的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在实践中,我们推进“三大组织”建设,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两翼的组织体系,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
随着村委改居委、农民变市民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集体资产如何做到产权明晰、有效运行、监管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履行生产服务、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职能,通过建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落本文来源于网络站实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有效维护了村民的权益,调动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全国较早组建的黄巷镇陈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04年可支配收入达到650万元,每个股民平均分红2001元。目前,全市已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74个,净资产26亿元,持股人数24.8万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已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载体,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随着“三个集中”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收益稳定增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组建浮动分配型、固定分配型、混合分配型三种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既成为农民生存的“护身符”、致富的“摇钱树”,又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牢固纽带。目前,全市已组建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社92家,参与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农民达78.6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36.5%。
随着农村市场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正确处理低效益与高风险的矛盾,成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按照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利润的指导思想,坚持用工业化的方法、市场化的机制,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组建标准上,坚持“四有”,即有健全的合作制度,规范化运作;有合作的手段,具备资金、技术等经营要素;有较大的合作规模,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有明显的合作效益,能促进农民增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松散型的,也有紧密型的;既有生产服务型的,也有产、加、销一体型的。目前,全市已建成112个“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推进“三大保障”建设:形成富民安民的新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先进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富民安民。为此,我们着力完善富民安民的支撑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宜人的新农村。
大力完善创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制度,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税收制度,落实了自主创业奖励、异地务农补贴、公益岗位补贴、小额创业贷款、职业介绍补贴、搬迁企业补贴等政策。二是拓宽农民转移就业的门路,重点抓好“六个一批”:新老企业吸纳一批、发展三产容纳一批、自主创业鼓励一批、异地务工转移一批、搬迁企业带走一批、购买岗位安置一批。三是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技能,建设培训基地,完善培训机制,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今年全市已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万人,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65%。
积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推行“五保一奖”制度。积极推进“社保”,加快扩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新办企业一律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全市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到33.2万人。全面实施“地保”,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本文来源于网络站活保障,纳入保障体系的农民已达36万人。加快建立“ 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的办法,解决单纯务农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老年农民参保后个人不再缴费,直接按月领取养老金,全市已有40万老年农民享受这一福祉。继续完善“医保”,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两级财政资助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标准已达到每人每年30元以上。不断提高“低保”,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已提高到每月150元,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只生育一个孩子、年满50周岁的农村居民,每人每月奖励50元。同时,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建立农村救助基金,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贫困户结对,帮助因病因灾致贫农户脱贫致富。
着力加强农村生态体系建设。实施“绿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绿化造林力度,突出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建设,农村森林覆盖率提高为21%。实施村镇净化工程,突出农村水、大气环境整治,建设“地绿、天蓝、水清、居佳” 的新江南人家。滨湖区将生态环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大力推进太湖生态防护林、都市特色林、休闲观光林等六个农村造林绿化建设重点,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
回顾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我们体会到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建设新农村问题。在**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虽然目前农业仅占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的2.2%,但“小比例却是大问题”。从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看,难点在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从“三农”的地位作用看,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农村是最广阔的地域,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从现实条件看,**人均GDP达到6400美元,完全有可能做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我们把推进农村建设作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同时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村调整优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对万户农民实施扶贫帮困工程的若干意见》、《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加快实施农村 “三个集中”的意见》、《加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意见》五个文件,全面加强“三农”工作。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我们着眼于农村生产力的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生态环境友好的新面貌、依法民主管理的新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2005年、2007年、2010年新农村建设的阶段目标,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覆盖全市的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九个分区规划和农村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勾画了**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第三,要坚持用统筹办法,系统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兴农之路不在农”,必须“跳出三农解决三农”,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用城乡统筹的办法建设新农村。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产业体系、政策体系、富民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五个体系建设。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在城乡同步推进了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公路建设实现所有乡镇的车辆30分钟驶上高速公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5.2%。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