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青岛文化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时间:2019-05-14 16:21: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奥运时代青岛文化资本的开发和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奥运时代青岛文化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篇:后奥运时代青岛文化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后奥运时代青岛文化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08年的奥运会帆船赛为青岛留下了“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以及奥帆基地、奥运文化等文化资本。在后奥运时代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本,将有利于青岛打造 “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有利于青岛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青岛升华城市人文精神,促进城市的和谐建设。因此,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开发文化资本:一是运用城市主题化的发展模式,向世界递出“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二是大力发展青岛的文化产业,围绕奥帆旅游业完善配套产业链和服务链;三是继续发扬志愿者精神,在“后奥运时代”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

青岛

文化资本

城市文化 文化产业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Qingdao Cultural Capital in

Post-Olympic era Abstract:Olympic sailing competition left Qingdao “Sailing City”brand, the Olympic sailing competition base and the Olympic culture,etc.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post-Olympic era, will help Qingdao build “ Sailing City ” brand and attract worldwide attention.And also to develop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Qingdao city, and lead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What’s more, it could sublimate humanistic spirit of Qingdao,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city.Accordingly,I have some sugestions as follows: one is to build city theme development pattern, which would show “ Sailing City ” brand to the world.Secondly, is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industry of Qingdao, and build the tourism industry chain and complete supporting service.Thirdly, is to carry on volunteering spirit,and do mor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in the post-Olympic era.Key words: Post-Olympic era, Qingdao, cultural capital, city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随着文化作为城市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日渐凸现,如何开发和利用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本,并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驱动力,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①。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谢幕后,中国就进入了后奥运时代。如何在奥运圣火熄灭后,盘活赛前投资,营造“后奥运财富”,也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青岛承办了2008奥运会帆船赛,“帆船之都”已成为青岛耀眼的城市名片之一。要使奥帆赛为青岛带来更好的后续效应,就需要研究如何在赛后发掘奥运文化资本,加强城市文化建设。这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奥运会帆船赛带给青岛的城市文化资本分析 根据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②它以体制化、客观化和具体化这三种不同的状态存在。城市的主体是人,这就为城市赋予了一种人格化意义,它使城市既存在着具体的精神与“持久来的‘性情’形式”,也存在着“体制状态”、客观的文化资本与财富。③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经过合理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化为城市的文化资本,为城市的发展带来 ① 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②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0 ③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从经营城市、行销城市到“城市文化资本”运作[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巨大经济效益。08年青岛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帆船赛,这就赋予其许多独特的文化资本,具体分析如下:

(一)体制化城市文化资本

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由“证书赋予其拥有者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有合法保障的价值。” ④体制化状态的文化资本,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存在,具体到一个城市,它体现在城市的知名度、城市品牌、城市名片等方面。奥帆赛留给青岛的体制化文化资本主要是“帆船之都”这一宝贵的城市名片,并且由此会引发出对于城市文化的科学管理与深度思考。在奥帆赛筹备和举办期间,青岛举办了各种宣传、会展、文化招商等活动,对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环境与形象的提高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城市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因奥帆赛的举办获得提升。

(二)客观化城市文化资本

客观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物化的文化财产,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行动者的藏品——书籍、绘画和古董等物质性文化财富——越丰富,或者其质量越高,他拥有的客观形态文化资本就越多。”⑤ 奥帆赛留给青岛的客观化城市文化资本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以实体存在的文化产品,如体育场馆、奥帆基地,以及有此衍生出的旅游观光产业、体育产业、大型会展产业、纪念品销售等方面;二是以虚拟状态存在的文化产品,如奥帆宣传网站,及由奥运衍生的大众传播、影视传媒、网络动漫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客观化文化资本中,奥帆中心是奥运文化的经典之作。目前,集实用功能和城市文化于一体的奥帆中心已经成为一处城市标志性景观。奥帆中心与五四广场、银海大世界及东海路相映生辉,形成了一个奥运文化集聚地带,这是代表青岛新百年城市形象的标志性群落。

(三)具体化城市文化资本 具体化状态的文化资本是“与个人的身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表现为行动者心智和肉体的相对稳定的性情倾向,是在行动者身体内长期的和稳定的内在化的结果。”⑥这种文化资本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文化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具体化文化资本体现在城市的精神和个性上。奥帆赛为青岛带来的具体化城市文化资本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因奥帆赛选拔了大量奥运志愿者而由此产生的志愿精神,二是由人文奥运衍生的人文理念,三是作为奥帆赛的举办城市市民所积累起的社会公德意识。具体来讲,志愿服务精神作为青岛的奥运遗产,能够对城市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和真诚微笑,已经成为青岛的美丽代言。同时,“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办会理念,也会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素质产生重要影响。奥帆赛使青岛更加注重一些国际性的礼仪、礼节和会谈方式,这都能体现出一种城市精神。这一系列全民性的、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资本对城市发展来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城市赖以发展的精神动力,能够对城市文明程度产生巨大牵引作用。

二、青岛在后奥运时代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本的意义

(一)有利于青岛打造 “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一个城市要提高它的知名度,就要展现出其独具特色的一面,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法国的一个城市蒙佩列为例,在机场挂着写有十几种文字的标语——“蒙佩列是座国际城市”,以此欢迎世界各地的访客。这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很简单,但显示出城市发展中运用无形资本的力量。青岛本就是一座品牌城市,有着“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城市名片。但这些在国内的特色性还不够,而奥帆赛为青岛提供了一张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 ④⑤⑥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1 朱伟珏.“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J]社会科学2005,(6):117-123 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1 “帆船之都”。奥帆赛极大的提升了青岛的国际功能和属性,它使青岛将奥运精神、体育竞技、海洋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合于一体。从而推动其向国际化大城市迈进。奥帆赛也使得世界对青岛产生更多关注,催生了世界各国人民进一步了解青岛的需求。所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本,打造“帆船之都”的城市品牌,无疑能够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全面提升青岛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这对于青岛引进资源、文化产品出口,繁荣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青岛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青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家电制造业产业集群,目前,青岛的经济发展方向正向着“从投资推动到创新带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支撑”⑦转变,而要加快这种转变,就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朝阳产业的作用。从青岛的产业结构升级上看,奥帆赛可以起到枢纽与轴心的作用,并在优化青岛区域经济结构上扮演重要角色。由奥帆赛留给青岛的传媒、会展、旅游观光、网络动漫等产业,不仅为传统产业带来革新的机会,更是给青岛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以电视、网络等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将会为青岛带来规模效益,奥运文化产业的开发也将注定在人才、资金、信息等物流上形成巨大吸引力和吸附力,进而给青岛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支持。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本,将会对青岛推动研发设施、深入开发旅游资源、以及建设宜居环境氛围等发挥独特作用。当这各个环节的产业形成规模之后,必将推动产业集群的产生,从而引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市经济更快速的发展。

(三)有利于青岛升华城市人文精神,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城市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城市文化。青岛本就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它的城市精神“诚信、博大、和谐、卓越”与奥运精神、办会理念相融合,和帆船运动那种团队协作、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相共振。奥帆赛遗留下的文化资本对青岛城市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一方面,奥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能够优化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奥帆赛提升了市民文化生活品位,这也必将培养起更好的城市精神,加快城市文化的发展。例如此次奥运会帆船赛中的志愿者,他们大多是在校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并且是通过层层选拔和培训才上岗的,高素质的志愿者和高效的组织工作无疑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因此,在奥帆赛之后如能将这种志愿精神发扬下去,无疑也能使它带给城市的效益持续下去。而城市文化的提升,无疑能够进一步地推动市民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的和谐建设。

三、对后奥运时代青岛文化资本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对于青岛在后奥运时代如何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本,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运用城市主题化的发展模式,向世界递出“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城市主题化有助于塑造出城市的品牌,对外界具有品牌的号召力。例如,维也纳叫做“音乐之都”,佛罗里达叫做“主题公园之都”,爱丁堡叫做“文学艺术之都”,这些城市都因其独特的城市主题为人所熟知。

在国内帆船项目发展能与青岛形成竞争的城市不多,青岛更应充分利用其“帆船之都”这一全国独一无二的无形资产,重点突出发展“帆都”这一主题。因此,青岛应积极承办国内外比赛,这既能提升城市知名度,又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例如,青岛在奥帆赛后作为“2008-2009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和“2009-2010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等国际赛事的主要承办城市,就取得了良好效果。所以,一定要争取保留诸如一年一度的克利伯帆船赛这样国际比赛的青岛赛段。同时,在奥帆赛后,青岛应鼓励全民参与帆船活动,尤其从青少年抓起。⑦青岛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EB/OL].http://qdzx.qingdao.gov.cn/n6169219/n6169460/6942725.html. 就如同F1方程式赛车,帆船运动虽然还不属于普罗大众,但青少年对于新生事物总充满很强的接受力及发展潜力,并且从中可以选拔出更多的帆船苗子加以培养,而后培养出一些知名的运动员。当青岛真正成为培养帆船人才的摇篮,“帆都”自然更加深入人心,当然这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

此外,青岛还可以从巴塞罗那、基尔等奥运会帆船赛举办城市的发展中学习经验。例如,巴塞罗那大力普及帆船运动项目,利用现有设施、人才等优势,开办航海专业培训学校,开发潜在消费市场。同时通过出售、租赁、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调动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整合大赛公共设施。定期组织帆船史展、零部件展等,成为欧洲著名的“帆船港”。而且当地的帆船文化深入人心,甚至在综合性大学中开展了有关海浪、筑坝等边缘性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打造了专业人才队伍。青岛也应根据城市情况逐步发展起一系列帆船经济,努力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大力发展青岛的文化产业,围绕奥帆文化旅游完善配套产业链。打造“后奥运效应”,既要有赢得世人青睐的“卖点”,又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奥帆赛留给青岛的客观化文化资本无疑为青岛的文化产业带来先发优势,围绕奥帆旅游业完善起配套产业链和服务链,无疑能够产生无限商机。

青岛本就是一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奥帆赛之后,青岛应在发挥传统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充分运用奥帆基地这一资源,积极推广奥运旅游,做好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工作,塑造“奥运扬帆圣地,海滨旅游天堂”的旅游城市形象。青岛可以将奥帆基地也升华为青岛的形象标志,因为能够体现城市独特文化的旅游景区会更具吸引力,例如,秦皇岛乐岛海洋公园。该公园力求以海洋文化为灵魂,力求超越环球影城的电影娱乐,超越环球嘉年华的机械娱乐,开创海洋娱乐新的领导者。从2004年到2006年,共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并创下秦皇岛景区日接待量突破3.5万人次的最高记录⑧。秦皇岛仅仅用“海洋”这一文化特色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奥帆+海滨”又将产生何种效应可想而知。2009年7月,青岛在奥帆中心大剧场上演的大型海景实景演出“蓝色畅想”,就是一个极佳的例证。该剧通过几个主题展现出青岛的人文历史,它把文化与旅游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既展示出青岛的魅力,又具有巨大经济价值。演出上演5天,场场爆满。这种商业模式十分值得发扬。

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还应完善配套的服务和产业链,保持旅游的后续链条的发展。如在餐饮、奥帆纪念品、工艺品、动漫产品方面做出特色、提升品质,增强青岛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文化魅力。特别是动漫产业,十分具有发展潜力。奥运前夕,北京和深圳制作的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和《奥运福娃》都收到良好的效果。青岛有动漫产业园的人才、物质资源优势,应充分挖掘利用青岛城市文化,利用奥帆赛留下的文化资本,制作出更多富有青岛特色的动漫产品。

(三)继续发扬志愿者精神,在“后奥运时代”广泛开展者服务活动。奥帆赛为青岛留下了丰厚的奥运志愿文化遗产。在青岛奥帆赛志愿者启动服务期间,志愿服务组织运行体系完善,赛时管理运转高效,社会参与踊跃广泛,城市特色明显,这促使青岛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水平实现新的提升。而志愿精神十分符合和谐文化的发展要求,应继续努力发扬。并且青岛已具有十多年的志愿服务历史,从1995年开始,青岛市就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着青岛特有的公益品牌“微尘”。奥运会又为青岛增添了奥运志愿者这一志愿品牌,这对市民精神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应该使其好好发展延续下去。首先,应保留好志愿者队伍和工作体系,使之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奉献力量和服务力量。同时,应借助奥帆赛志愿者工作建立起来的运行框架、法制保障、社会参与机制等成果,使青岛的志愿服务事业更为科学的发展。此外,应开展多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一些社区或中小型活动中也广泛招募志愿者参与。通过深入宣传发动,在市民中广泛弘扬志愿精神,营造支持、参 ⑧武义勇.盘点2006年中国十大旅游营销案例(四)[EB/OL].http://www.xiexiebang.com.2007-02-10. 与志愿者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升华城市人文精神,促进城市的和谐建设。可以说,奥运会帆船赛为青岛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应该接着“全民办奥运”的发展战略使奥运与青岛的现实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将城市文化发展与市民素质提升紧密联系起来。

四、小结

奥运会是举办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奥运经济将有力促进一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世界上许多奥运城市已成功证明,谁抓住奥运机遇,成功运作,谁就能够获取“后奥运财富”。因此,在后奥运时代将开发利用城市文化资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去实施,树立青岛“帆船之都”的美好城市文化形象,将有利促进青岛经济的全面发展,打造出特殊的人文环境和文化价值,同时也会促进社会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包亚明.文化资本与杜会炼全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从经营城市、行销城市到“城市文化资本”运作[J]南京社会科学2002,(12)[3]赵丽娜,王雅林.城市场域内的文化资本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4]徐文燕.论城市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利用[J]世纪桥2008,(9)[5]张登国.城市定位构建城市的文化资本[J]世纪桥 2007,(3)[6]王海燕.文化资本化下的中国城市文化发展道路[C]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文化

原载于《商业文化》2010年第5期

第二篇:奥运文化

济宁市西片区政研会

第二十次年会交流论文

奥运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山东济宁心心酒业有限公司孙雪玲

奥运会从古希腊的传说中一路延伸下来,直到今天它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受到全世界热烈的关注和期待。世纪初,当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的消息传回国内,举国欢腾,普天同庆。跨过2008年的门槛,奥运会走近了富饶的华夏大地,走近了繁华的都市,走近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千年难遇的体育盛会,像一朵含苞的桂花花蕾,要在北京的八月尽情绽放!

我们以激情的目光关注奥运,以真诚的心关注奥运,用实际行动迎接奥运的到来。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用奥运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别出心意,格外抢眼。把奥运文化、奥运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即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更激发了职工士气。

拓展奥运内涵

心心酒业从整个文明人类共同追求的真、善、美中选择企业意与情的归属,炎黄同宗,中华一心,“走人间真情路,奉忠孝诚爱心”。如何让今天的人们自内心深处迸发出心酒文化的意念,品味尽心酒中的丰厚内涵,领略人生与人际关系中那更为进步,更为亲密,更为传情的需求、意向、诱因与情感,感悟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去咏叹酒品激发的那种豪放、尊严以及创造与享受并存的快意。让员工们乐起来?公司领导抓住职工关注奥运这个“兴趣点”,开展以奥运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拓展心酒文化的内涵。为此,根据各科、车间特点,确定“突出奥运精神,注重产品特色,创新企业文化活动”的思路,制订“奥运主题文化进心酒”的活动计划,并将其贯穿到中心工作中,把奥运精神、奥运理念融入心酒文化建设,让心酒文化与十七大精神合拍、与时代同步、与奥运同行。

赋予新理念,文化添活力。“奥运文化”调起了职工的“胃口”,公司领导结合各部门实际,开展了“忆发展、赞改革、迎盛会”“看祖国变迁,为奥运喝彩“的演讲比赛,“话说心酒,喜迎奥运”的征文活动,从领导到职工以科、班为小组,以奥运为主题的各类书法、球类等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职工们还借助局域网,自发地举办“网上心酒文化,赋诗作画迎奥运”活动,共享最新最快的文化娱乐信息,创造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心酒人以特有的热情欢迎四面八方的客人,参观生产一线,领略心酒文化,探索心酒发展历程,以执着的理念生动地诠释着奥运精神。

嫁接奥运文化

奥运是全人类的体育盛会,而奥运文化更是各民族、地域文化百花齐放的大交融,是和谐、先进、文明的象征。把彰显着时代气息、代表着现代人类文化成果的“奥运文化”嫁接到企业,企业文化才能在吸纳中丰富、创新和发展。借鉴好“奥运文化”,提升企业文化的层次和标准。开阔视野,突出心酒特色文化,发掘潜在优势,建设高品位的现代心酒文化,满足社会需求,夯实发展基础。

增加文化活动的知识分量。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即强调趣味性,更注重知识性。通过组织开展读书演讲、影视评论、文艺创作等活动,让职工们学到多方面的知识,使文化活动由单纯以娱乐为主,逐步发展成为集文化娱乐、知识普及等为一体的活动。提高文化环境的科技含量,在广告栏内建起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主题的文化专题栏,在醒目位置布设宣传标语,让职工在潜移默化、其乐融融的氛围中领略奥运内涵,在丰富多彩的时代文化中接受熏陶。吸纳“奥运文化”特点,把优秀民族文化与心酒文化有机融合,让天下人同举杯、共把盏,恒念忠心、诚心、孝心、爱心,视酒品为生命的敬业之道与质量法则。

传承奥运精神

不畏强手,拼搏进取的奥运精神,正是企业文化所汲取的精神财富,履行新使命,企业文化要紧紧围绕提高企业活力抓建设、搞创新,才能催生战斗力。让职工们围绕“奥运精神与企业文化关系”展开大讨论,让奥运精神进企业。围绕激发士气、增强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各种目标责任激励机制,让广大职工始终保持旺盛的劳动工作热情,深入持久地开展劳动竞赛,比、学、赶、帮、岗位练兵,“双增双节”,“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系列活动。激发职工的内在潜力,发挥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奥运文化以全新的理念,剖析着人类文化面临着全方位的、深刻革命和创新,由科学文化走向生态文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代表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演变的潮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哲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用关于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生态世界观代替机械论、元素论。这一发展的趋势必将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我们建立和形成新的心酒文化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心酒文化发展至今,已具有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创新心酒文化是我们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奥运中国年,把奥运文化——人类文化的成果,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给我们提供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把握机会迎接新的理念创新,是心酒人不懈的追求,迎接挑战是我们心酒人不竭的动力,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创建现代化的和谐共融的心酒文化,心酒定能再创辉煌。

2008年6月16日

第三篇: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

非遗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

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的不断交流,更让我们认识到保护、利用与开发卓尼县 “非遗”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其次,加强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扶持;再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近未来;最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升自身价值,打造出卓尼文化的品牌。

为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切实保护、传承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通知精神,遵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普查先行、重点保护、立法保障、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立足现实,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循序渐进,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切实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入全面规范的轨道,使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开发,努力为实施“民族文化强县”战略,打造文化咸丰、魅力咸丰积累文化资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二、保护范围

(一)民间文学:策墨林轶事、宗教故事、战斗故事、族源史故事、石媳妇传说、周茂周措传说、二郎缸的传说、藏族民间谚语、北山完冒语群、洮河沿岸语群、东部藏巴哇语。

(二)民间舞蹈:藏族舞蹈(巴郎鼓、阿伽)、土族舞蹈(换帽子、)法舞(载护神)、巫舞。

(三)民间戏剧:藏戏(南木特)。

(四)民间音乐:藏族民歌(拉依、强勒、哇杰勒、巴热)、土族民歌(卡西、鲁西)

(五)民间美术

1、唐卡、2、壁画、3、碉序、4、塔板房、5、洮绣、6、酥油花制作、7、剪纸、8、刺绣、9、木雕、10、棺木彩绘、11、一扦套平房。

(六)民间技艺:洮砚工艺制作、编制扎制技艺、书画装裱、麦索制作技艺、藏族服饰(三格毛服饰)

(七)民间知识:藏医藏药:

(八)人生礼俗:藏族婚礼(三格毛婚礼、土族婚礼)、藏族葬礼(三格毛葬礼)

(九)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1、赛马

2、赛牦牛

3、大象拔河

4、举皮袋

5、拔腰、6、板棍

(十)岁时节令:

1、少数民族节日(插箭节)

(十一)民间信仰:1原始信仰(白塔寺、禅定寺、贡巴寺、达勿巴郎鼓舞)、2、庙会(草岔沟、石达滩庙、)

3、四月十五禅定寺相巴赛佛节、4、四月初八白塔寺庙会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保护名录

由县文广局牵头,县民宗局协助,各乡镇(区)配合,组建工作专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普查内容涉为上述保护范围所列的十一大类64小项,重点摸清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普查方式以个别采访、群众座谈、观看表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相结合,对所有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立名录,撰写单项介绍材料,、对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

在认真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卓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单项材料,并附图片,如《洮砚制作技艺简介》、《巴郎鼓舞简介》等;建立《卓尼县民间艺人资料库》,每个艺术门类各选择1-2人,撰写艺术传人单项材料。

(二)开展卓尼《民间艺术集成》和《文化遗产丛书》编修工作

县文广局、县民宗局负责组织专班,广泛收集各方面资料,并在原有基础上筛选和增补,认真修改,精心编排,提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印制成书。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一是对现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书籍进行摸底登记;二是文化、民族部门组织力量选择重点撰写并出版1-2本。三是动员文联各协会及社会有识之士参与撰写。

(三)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1、将洮砚制作技艺和巴郎鼓舞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将木雕、“三格毛”服饰裁剪技艺、土族民歌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将棺木彩绘,麦索制作技艺,啊迦善巴等申报省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4、县文广局、县民宗局负责全面普查,广泛征求意见,排列出亟待保护的其它重点对象,并组织力量修改加工,使之成为我县新的文艺品牌。条件成熟后,继续搞好注册申报和全国第三批或其它批次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四)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动

各乡镇、村结合实际提炼1—2种本土特色文化,加紧打造、精心提高,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使本土特色文化更鲜明,更具影响力。

1、命名民间文化保护区:

洮砚乡

文化艺术之乡

2、命名特色文化传统村落: 尼巴乡尼巴村

(五)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壮大民间艺术保护队伍

1、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创办民间艺术团体,对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组织进行登记、适当时命名授牌。

四、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也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论是开发还是保护,只要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总会变得不切合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同时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紧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了一个基本方针,在这个大方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也似乎并非不可调和。适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会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但在适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要点值得注意:

1、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

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保护而开发。不能盲目的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单纯为了保护而禁止开发或为了开发而拒绝保护。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2、可以利用遗产开发当代文化产品但要与遗产加以区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并非为表演和旅游而设计,在需要进行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时就难免会对遗产的部分内容进行变更,比如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在民间戏剧中加入声光电元素,为了增强音响效果在民间音乐中加入新式乐器的伴奏,为了提高制作效率在民间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工艺等等,经过这样的变更原本非为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需要的文化遗产,就成为了一种既具有全新形式,又带有遗产元素,适合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的当代文化创意产品。为了经济开发需要而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当代文化创意产品是应当给予支持的,因为它一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遗产的社会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当代文化创意产品应当在推广时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区分,让当代创意产品的受众对于其改动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防止对于遗产的误解。

3、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

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比如在部分传统的苗族村落,火把节中的火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手电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来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随着先进生产工具,人们已经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使用原来没有的电动工具。这些都是遗产的自然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

4、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可能真实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后人更加真切的了解遗产的全貌,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

第四篇: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一个城市的文脉。而能够书写城市名片,荷载城市精神、灵魂和文脉的,正是那些沿着历史轨迹从远处走来,至今依然在老街小巷旁对人们诉说着昔日文化和故事的老建筑。旧日的建筑,却在展示着不旧的精神,同时也在为新的时代精神铺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但现在的推土机常常不经意地推倒了一栋栋老建筑,似乎没有觉察到,推倒的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文脉。而每当拆除一座这样的建筑,也就埋葬了一段历史文化,埋葬了一个故事。

现在城市发展中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第一是认为保护与发展有矛盾,保护就妨碍了发展。其实不然,保护与发展是可以相协调的,而且常常保护也就是发展。第二是认为旧建筑街区改造,只要将再建的新房屋模仿周边原有的风格就可以了。忽略了被拆掉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且也拆掉了曾经的历史,掐断了原本应该延续的文脉和故事。第三是把造假古董、重建古迹、迁移古迹也称为“保护”,造出的“古迹”是地道的赝品,而赝品的价值怎能与真迹相提并论。

青岛城市历史虽不及中国大地上许多古都那么久远,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殖民地城市的代表和范例,却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城市中开始的东部新区建设,甩开旧城建新城的做法,基本上完整的保存了大部分的老街区。这为今天青岛的城市风貌保护和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留驻城市的历史根基,居功至伟。也让今天面对这许多的历史遗留建筑,完整的街巷,可以较为平静的谈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的思考。

一、清楚了解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是搞好保护的前提,也是能够认真解读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基础。在讨论历史文化建筑价值前,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历史文化建筑。过去,在探讨老建筑的保护问题时,往往是谈历史优秀建筑或文物建筑,再者是历史建筑,若提出历史文化建筑,或许会被理解为文化类的历史建筑。其实,这里谈的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历史优秀建筑常常是指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技巧精湛或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文物建筑则是已经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历史建筑是泛指具有一定历史年限的老建筑。而历史文化建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特定时期曾经围绕其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代表特定阶层居住或使用过的建筑及街区。这些建筑或街区不一定高大宽敞或设计精湛,但其有一定社会影响,甚至对城市的历史以及城市精神都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如青岛市区中曾经作为中西文化结合的特殊产物“里院”;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技术出现后最早在青岛使用建造的平顶建筑;作为青岛工人运动历史见证的纺织工厂厂房和宿舍;德国人最早规划中曾经作为华欧分界线的中山路、德县路等街道。这些建筑和街道或许并不醒目,但对青岛城市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果这些建筑或街道,因为它的平凡,因为它的不高大、不宽敞或不经典,就很快被淘汰或推掉,那推掉的就不仅是简单老楼或老街,而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毁灭了。

谈到这里,或许可以对历史文化建筑有了粗略的了解,也对这些建筑为什么应该保护有了简单的理由。但这并不全面,因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还有许多。

首先,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是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的展现,还是对当时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驾驭和理解的体现。

其次,特定时期的建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缩影,也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环境和社会的认知与解读的记录。

第三,那些围绕历史文化建筑本身或周围所发生的人或事,不仅是旧日的故事,更是城市历史的家谱,是城市河流上游潺潺不断的溪水,若轻易推掉则使得城市变成无源的死水。

第四,城市每个阶段都按自己合理的容量发展,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建筑的体量与尺度,以及地下的市政配套能力都已经趋于饱和和稳定,若轻易改变或扩充容量,则将破坏原有的平衡。

第五,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造就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和性格特质,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涵了城市的精、气、神,甚至是城市灵魂的所在。

第六,从资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考虑,维护历史文化建筑依然存在的物质价值,比推倒重建的投入要少,另外可以减少房屋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保护。

第七,历史文化建筑是随着历史的推延过程,经济和社会价值会变的越来越高的物质财富,而且它具有不可再造的特性,保护的过程就是其价值增加的过程。

所以说,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是有生命的躯体,随着生命的持久,它显现的生命力越强盛,被重视的程度也越高。所以,它拥有的价值不是用简单的折旧评估方法去衡量的,而是需要在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中得到充分的尊重。

二、目前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对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措施需要我们充分借鉴

从19世纪末起,欧洲许多国家就已经认识到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不断地在保护的立法方面做出努力并付诸实施。最初的保护概念仅限于文物建筑,但是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中,这个概念已由单纯的文物建筑保护扩展到城市与乡村的整体保护。历史遗产的判定方法与保护管理的办法也日趋成熟。例如今天的法国,列入保护范围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在一些行政省这个指标达到了16%,而在一些城市甚至达到了50%,历史遗产已无庸质疑地成为法国人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愉快的生活在历史建筑中,享受并汲取着历史文化带给的精神和物质食粮。

保护措施

欧洲国家一般将保护分为3个层次:

1、文物建筑周围区域;

2、历史保护区;

3、建筑、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保护区域。历史优秀建筑周围区域的保护有几种不同的方式:(1)严格控制此区域内的一切建设活动;(2)修复与历史优秀建筑紧邻的建筑;(3)保存围绕历史优秀建筑的街道广场的空间特性(街道小品、地面铺装、街道照明等等);(4)保护文物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树木、河流、植栽草坪等等)。

法律保障

法国立法中最为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登录建筑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1913年的历史建筑法,一旦某个“历史建筑”被确定,在其周边便自动形成500m为半径,约78.5hm2的面积的保护范围,在其中的建设活动都受到严格控制。包括:在其中不能有任何没有得到特殊准许的建设,保护和历史建筑息息相关的自然元素(独立的树木、树篱、成行的植株、树林等),保护围绕历史建筑的建筑物,保护基地上或街道上的特征(城市家具、铺地材料、公众照明等),这些周边环境都具有“珍藏首饰的首饰箱”这样的作用。

规划控制

一旦政府划定了历史街区,就要编制保护规划(简称PSMV)。这是详细的土地使用规划,在其所覆盖的地区将取代土地利用分区规划,而规划文件与土地利用分区规划是一样的。它制定每一地块的城市设计原则和规定,目的在于保护遗产。规划指定哪些建筑或其局部不能拆除和改变,以及哪些建筑或其局部在进行开发时要强制拆除。规划的规章和图解文件说明建筑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对于这些建筑以及其城市环境的保护。

法国的保护区规划由国家制定和执行,对保护区单独采用“一步到位”的规划编制方法,直接用于指导建设,使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工作能够具备详尽充分的依据,也使规划真正产生实质性效果。有以下三点:

(1)、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协调的基础;(2)、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现,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修复和再利用的指导;(3)包含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充分关注保护区内居民有关居住、就业、服务和交通等的需求。

位于保护区周围的城市区域被确立为建筑、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保护区域,就可以延续保护区的城市性格,同时可以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建设,事实上,保护与发展是互补的,一方面,土地利用规划使得城市能够在经济、社会与功能方面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建筑、城市与风景历史遗产保护区域政策使得城市在文化方面得到发展。

思考与启示

(1)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古城的历史、文化、美学价值就在于其独特的城市肌理和组成城市肌理的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这些要素构成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独有个性特征以及城市文化素质,是构成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加速了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个性和特色的丧失。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快历史风貌文化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立法的步伐。

(2)保护内容:坚持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地区生态风貌环境保护并重。我国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保护体系已呈现出多方面的弊病。仅仅对指定的“单位”进行保护,只

能将保护停留在孤立、静止、消极的状态。对历史环境的保护同时保证了历史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的延续。

(3)保护方法:由专业保护发展为综合保护。由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保护体系转变成一套由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体系组成的综合保护体系。

(4)保护目标:从历史留存发展到价值重现。对大量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应重点考虑在保护了历史风貌以后如何实现其价值:①历史资源的再利用价值;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价值;③适应时代要求的土地开发与产业发展价值;④重塑地区精神,激活城市活力的价值。

三、把握历史,着眼未来,以提升城市整体势力为原则,加强对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开埠于1897年。德国人在其长达17年的统治中,完全按欧洲市镇的模式建造,并使城市具有了欧洲风情的历史文化。随后而来的日本人于1914年占领青岛,建设依然按德国人的规划设想布局,但基于掠夺的目的,沿铁路线建造了大量纺织工厂,使城市格局和历史文脉发生了新的变化。1922年至1937年间,青岛经历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前后15年的统治,此时的青岛城市中文学艺术创作活跃,文化内涵增多,渐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这时期,伴随文化发展,社会网络丰富,也使得城市历史文化建筑大量出现。从1937年日本人二次占领青岛至1945年国民党军队伴随美军入驻,直至1949年6月青岛解放,这段时期因战火弥漫,所以青岛城市中没有进行真正有序的大规模建设,建筑文化也就变得非常苍白和暗淡。贯穿这条青岛城市近代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楚看到,青岛城市建设历史的踪迹,其实是一条西方文化掠夺与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因此,如何保护利用与开发好青岛的历史文化建筑,需要在了解掌握过去的基础上,理清脉络,方能提出相应的措施。

(1)应尊重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将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与保护城市风貌结合起来,使社会网络有机和谐的延续。

青岛城市创建之初是严格按照德国人的思想实施的,所以形成的建筑风格、城市风貌严谨有序。城市未来的发展中,对那些已形成了和谐有序空间的建筑组群,应加以充分的保护。同时应按不同的建筑时期加以分类,按不同的建筑环境分组团、街道和主要景点进行控制保护。而且对保护范围周边的改造或更新应进行视线控制、高度控制、比例尺度的控制、建筑风格及形式和色彩的控制。这样,在未来发展中才能不破坏城市原有的风貌,保证城市空间的依然完整。如市区的广西路、青岛路、中山路、馆陶路等,虽然近几年已有部分插建和扩建,对城市社会网络进行了变更,但作为德、日建筑文化的保护控制区,仍应该按街道进行控制,形成完整延续的街景。对中山路以西的街坊、原市政府周边地区和八大关建筑群等地区应划定为保护组群,建筑物以修缮为主,周边的更新也应按视觉空间进行控制。重要的建筑单体,如基督教堂、公安局办公楼、圣保罗教堂等建筑,对其周边改造也应注意进行空间控制。总之,城市更新中对应保护的建筑物不应局限于单体本身,而应按视觉控制范围去界定,按社会网络的完善去考虑。

在青岛过去的发展更新与改造中,往往只注意了对德占时期形成的建筑单体进行保护,而对大量日占时期建筑物进行了毫无顾忌地拆除。如位于市场三路周边的日本劝业场、堂邑路邮局以及青医附属医院门诊楼等。这些建筑比德占时期修造的建筑从形成年代上看是晚了些,但作为在青岛地区的日本建筑却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建筑物均形成于钢筋混凝土技术初始传入亚洲的1910年至1920年间,是青岛乃至全国钢筋混凝土及平屋顶建筑的“祖先”。

另外,在城市的改造更新中对各时期形成的建筑进行定义,分阶段保护,按街道保留,也有利于城市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有机和谐延续。如德占时期对青岛城市所做的规划建设,范围只相当于今天城市中的一处局部地区,但这片区域中各项市政设施完善,布局也比较合理,所以在以后的改造中应依然作为整体考虑,对原有的设施应充分利用。此外,对该地区还应作为一处独立社区,道路不宜随便扩展,否则必伤及周边建筑,破坏原有的街道空间尺度。

(2)在维护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城市容量,优化功能配置,进而使历史文化建筑得以保存并提高其历史作用。

因为历史的原因,青岛的历史文化建筑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遍布城区各个角落。针对青岛旧城的特殊状况,城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应在确定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周边区域,合理确定城市容量,优化城市功能及市政设施配置,使历史建筑不因为城市的发展而显得另类,也不因城市容量的盲目扩张而挤占和破坏了原本合理的空间关系。

前几年,青岛城市在发展中将中山路上插建了发达和百盛等几个高楼。或许高层建筑是节约土地的一种措施,也或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这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建筑却严重破坏了中山路原有的城市空间关系,与周围的老建筑尺度和风格都格格不入,极不协调。而且还因为这些庞然大物的出现,造成了区域的交通、停车、市政设施负荷的多重压力。城市环境质量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

所以,在今后的城市发展更新中,首先对历史文化建筑街区应进行控制规划,确定合理的城市密度和容量。这其中还应充分考虑现有城市配套设施的容量和允许承受的压力,轻易不要越过城市“门槛”。否则,因超市政设施承受能力而盲目扩大容量势必导致将现有各类配套设施全部更新的难题,将造成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压力。此外,在控制性规划的基础上还应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区域进行大规模的详细规划,甚至城市设计。规划及设计应达到对城市容量、环境、景观的直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及对历史文化建筑的破坏,最终使历史文化建筑在获得保护的基础上,使用功能得到提高,环境质量得到优化,进而开发出新的价值。

对于市政设施、环境质量差的历史文化建筑区域也应首先进行规划控制,逐渐改变现状。同时应针对整个市区进行市政管网优化设计,以求最便捷的途径满足各区域的城市功能需求。在发展中应促使这些历史文化地区和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处理好保护与再利用的关系,通过科学的方式指导,让历史文化建筑在未来的使用中能既符合时代的需求,又将城市历史给予传承。

一般来说,任何城市更新改造和再利用都多带有前瞻性考虑,以使其具有社会和经济持续再生的活力;而一般保护工作却相对是后顾的,关心的是保护对象的良好生存和“延年益寿”。因此,这就需要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对此进行综合权衡和整体考虑,从世界性实践案例的成功经验看,这一平台通常就是城市设计,亦即可以在城市设计先行考虑的前提下开展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的问题。

历史文化建筑及其地段保护和更新是城市设计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只是旧城更新和改造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同时又认为,单纯的文物建筑保护与一般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地段保护改造是有区别的,前者可以采取相对确定的方式对相对确定的对象加以保护,而后者必须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并在地段乃至城市尺度上考虑相关影响要素,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建设”、“保护与利用”、“保护与恢复”等方面的关系。

目前在世界各国的保护规划实践中,对历史文化建筑及地段常采用以下方式。一是经过改造给历史建筑赋予新功能;即保持原有建筑外貌特征和主要结构,内部改造后按新功能使用。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这些建筑本身生存的活力,而且还可获得一定的效益。如最近青岛对不少老建筑进行了翻修更新和使用置换,使这些建筑既保持了原有风貌,又增加了新的使用功能。结果使这些建筑重新恢复活力。二是对历史地段性改造再生,常常综合采用用地调整、环境整治、增加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功能置换和重要地标建筑物和环境形态要素的保护,使之既有清晰可见的地段历史发展踪迹和见证物,又具有全新的、符合当代使用功能和景观生态要求的一流环境,但应掌握好改造利用的强度。这一方面,英国伯明翰中心滨水区改造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实例,而青岛中山路目前推倒老建筑,模仿样式重建的做法不可取。

(4)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需要政策的支持,法规的保障,真正成为青岛城市未来发展中需要遵守的准绳。

不论是国内还是世界上的先进国家,若要有效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好历史文化建筑及街区,必须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法规的保障。目前国内的广州、北京、浙江等地已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欧洲,这种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更是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使用和实践检验。除此之外,政府重视之余,相应的历史建筑保护和更新的投资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杭州市政府为恢复历史文化特色,2005年拨款

1.5亿元用于保护名城。这种投资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恢复,更是延续和发扬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有力举措。

青岛城市在经历了百年的变迁后,城市特色依然鲜明,城市历史文脉也得到了很好延续和发扬。尽管近几年,因为城市功能和社会发展所需,在老城区的边缘或内部增建了一些市政公共设施(如东西快速路)。或许对城市风貌和历史景观起到一定影响。但老城区的大部分依然留存着老街深巷和古木青石。甚至许多

历史建筑的院落围墙也仍然存留着旧有的风采。这既是历史的凝固,更是城市文化的史话,也是许多中国大地上已经更新换代的,面目全非的历史文化城市叹为观止的财富。因此,如何保护和保存好这些历史的遗痕,已经不单纯是青岛城市的责任,甚至是中华文化的必须。所以,青岛应该在自豪和无悔的同时,抓紧着手制定自己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尽快编制青岛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图纸。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延续。通过规划和立法,使青岛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城市的风貌得以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下逐渐得到保护、恢复和提升。

另外,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是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事情。因此,除采取必要的法规保障体系外,政府应该是这样工作义不容辞的主体。尚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使其得到落实。从目前国内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所采取的办法看,政府每年的财政投入比例,也是城市历史文化建筑能否得到保护的重要条件。许多城市已经采取按城市经济增长比例增加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投入。这也应该成为青岛需要参考和借鉴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5)在青岛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应注意处理好具体问题,加强专题研究和借鉴成功实例,在发展与保护中更新旧城。

青岛城市中旧城区类型很多,有德、日占领时期留下的以其侨民或当时达官贵人居住的区域,这部分居住场所一般集中在城市南部或沿海岸一带,可以说是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的主要区域。这些建筑中大部分应保护,或只改善内部结构。这些地区的改造应侧重于逐渐拆除近几年搭建的设施或建筑,至少应保持这些区域建筑容量的平衡,不宜再扩建、新建。对于其它情况的旧城区则主要应采取以下办法:

一是针对目前散布在青岛市区极具地方特色的“里”院。这些建筑从德国人强迁中国村庄开始,在台西、台东、小港等地出现。虽然建筑外观并不很张显。内部使用条件也已经显得落后,但作为青岛城市中曾经特有的,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居住生活网络空间,其完全可以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比拟。这些里院目前随城市发展和更新步伐的加快,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它曾有的生活模式却对青岛城市的居住文化起过巨大的作用。因此,这类建筑应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给予一定的保留。对其保护利用的方式是将内部原本落后的居住结构重新调整,增加每户的厨厕等使用功能,将临时搭建拆除,环境整治,居住户数减少,提高居住水平,使其达到现代的居住水平。

二是原本由日本人围绕胶济铁路所建设的纺织厂房和相关的职员宿舍。虽然日本人当时是基于掠夺的目的,但许多纺织厂房的建设还是极具特点的。而且与之相配套的职员宿舍当时完全按日本的使用模式建造。虽然厂房已显得陈旧,宿舍的内部空间布局也略显落后,但其代表青岛城市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与社会的烙印,是青岛历史中难以抹去的痕迹。因此,对这些至今应该还完全可以利用的房屋,也需要采取保留曾经的历史文脉的态度加以对待。首先是厂房可以作为一些大空间使用对象的选择给予保留,对那些还可以继续使用的宿舍建筑则采取完善内部功能的措施予以更新。

三是对目前许多顺山就势,结合地形建设的小住宅。虽然或许没有完全经过规划的统一设计,但因为鉴于当时相同的技术条件和设计要求,所以其各个相邻建筑的高度和空间尺度很协调,应该给予重新的整治和修缮。将内部在建国后缀加的临时附加部分和一些完全没有经过批准的搭建设施拆除。进一步整修院落和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及水平,进而与时代的需求相吻合。

四是对原本依存下来的历史上拥有一定影响且构图和设计较为和谐的街道景观,以及已经拥有完整空间关系和社会文化网络的历史建筑。因为在后期的城市发展中没有加强必要的管理和约束,造成建筑立面和屋面随意被破坏或改动的情况。这些历史建筑,因为依然留驻着原本的历史文化网络,所以在未来发展中应该以恢复性整治为主,将随意更改的阳台或立面恢复,将因为历史原因被破坏或自然损坏的建筑屋面以及原有的塔楼等复原。而且需要采取依旧修旧的原则加以恢复。包括建筑材料也需要与原有的相一致。真正使历史面貌和气质得到还原并延续。

应该指出,不必也不需要将所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及其地段都加以保护和再利用。对待此类建筑及地区,完全将其作为文物进行保护,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相反,进行适当的改造,使其满足新的功能需求,并重新加以利用,才能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有选择地保护的同时,我们对于那些不具有上述意义和价值的许多产业类建筑和地段则完全可以采取以更新开发为主的建设方式。例如在青岛,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老建筑建设于规划失控的年代,占地大、建筑密度小,建筑标准低,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不经济,更重要的是它们大多不符合今天城市规划的要求。此外,还有不少建筑是在“文革”时期违章建设、见缝插针、占据了民居、园林和文物建筑,今天必须采取迁、关、并、拆等综合手段来加以整治。

不能认为历史建筑及其历史地段的保护性改造只是一种“时髦”或“锦上添花”。许多案例实践表明,城市利用对保护历史遗产事业的投资可以成功地实施城市环境的改善,有效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的巴尔的摩内港(Inner Harbor)、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 Market)、悉尼达令港(Darling Harbor)、岩石区(The Rocks)改造都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城市用地和建筑的改造再生而获得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的“双赢”成功的。

总体来说,当代城市建设发展摒弃了现代建筑运动中出现的大拆大建的“激进式改造”方式,采取了更加务实的、分阶段的、小规模的渐进式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以求得逐步达到较大变化,使之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吻合,而其对象也逐步扩展到包括历史文化建筑及地段在内的更广泛的范围。从国外此类实施成功的案例看,这种改造和保护还必须与政府的政策制定、开发商的理解和合作、社会公众参与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尚任重道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结合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不仅应该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改造,更重要的是应对城市功能进行完善和提高,对城市文脉给予延续。同时改造中应注意把握城市社会网络的有机联系,把握建筑风格、城市风貌的和谐。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中,国内外均有许多优秀的范例,应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加以借鉴去芜取精。城市永远是从过去走向未来,城市的改造更应基于在发展与保护中更新的原则。

第五篇: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超导材料是一种电阻为零的材料,知道超导材料具有导磁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悬浮特性,了解纳米材料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新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前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新材料研究的新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重 点:了解新材料的特性及应用前景.

难 点:知道超导材料是一种电阻为零的材料,知道超导材料具有超导磁悬浮的特性,了解纳米材料的有关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虽然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品,但是为了制造物美价廉、性能更好的物品,人们正不断研究性能更好、更容易制造的新材料。引入课题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

一、超导材料

1、超导材料是一种电阻为零的材料。让学生看课本P160页第一、二段后回答:什么现象叫超导现象?什么材料叫超导材料?

强调: ①只有当温度在某一低温(称转变温度或临界温度)以下才具有超导性。②不同材料的转变温度不同,如汞(4.15K)、钨(0.012K)、锌(0.75K)等。现在的一些高温超导材料,由一般导体转变为超导体的温度已达到100K以上。我国研制的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已达到134K。

2、让学生看课本P160页第三至七段,提

出问题。师生共同作答:

超导磁悬浮现象是一个超导体与一个永磁体(或电磁铁)叠放时,由于电磁感应现象,超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激发很强的磁场与永磁

二、研讨、交流

(1)超导现象

有些材料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温度时,材料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的现象叫超导现象.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材料叫超导材料。

笔记老师强调说明的问题。

(2)1933年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发现了超导磁悬浮现象,如图19—29。提出问题,如:超导磁悬浮现象是怎么回事?

超导材料有哪些应用?

答案 A、D 理由:输电导线、电磁铁的线圈选用超导材料,可减少导线因发热而损失的电能

看课本P160页第八段至P161页内容,知道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当材料的微粒大小达到纳米级(10-9m),就是这种材料的微粒由几个分子组成时,材料的性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如颜

色、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磁性等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由纳米材料组成的物质也就有了许多一般物质没有的特性。

观看投影,进一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

答案 D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

四、当堂检测

作业

下载后奥运时代青岛文化资本的开发和利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奥运时代青岛文化资本的开发和利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数据资本时代》有感

    读《数据资本时代》有感国民经济管理16 张琦注:此为中央财经大学陈运森老师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生作品随着时代的往前推进,我们逐渐向大数据资本时代迈进,随着海量数据市......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名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 地名文化:给学生一点乡土气息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名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摘 要】本文试图从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日益封闭的现状出发,以乡土化的地名为......

    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本站推荐)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柳红星 (’%&( $) , 男, 江西九江人, 硕士。 文章编号: ’""# $ #% (!""#) "( $ ""!& $ "* 论江西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柳红星’ , 刘飞华! (南......

    生殖健康资本开发总结

    讷河市生殖健康资本开发项目工作总结 讷河市计划生育服务站 2011年,讷河市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按照省、市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尤其围绕生殖健康资本开发六个子项目,我市......

    青岛啤酒奥运营销案例

    青岛啤酒奥运营销案例 关键词:广告媒体 赞助 宣传力度 促销 知名度 品牌传播—消费体验—产品销售(线上传播 线下推进) 1、企业承担度。2、品牌契合度。3、商业提升度。 这三个层......

    文物开发和利用经验交流材料

    ××省××市××区是文物大区,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以*南古民居为代表的地面文物,以其分布广、品位高、特色显而受中外游客的青睐。该区享有“××古建长廊之美誉”,明代古......

    如何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针对我......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字号:大 中 小] 2010-07-09 临沂素称沂蒙,生态优美,风光秀丽。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华东"小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