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热钱流入方式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16:4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热钱流入方式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热钱流入方式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一篇:谈热钱流入方式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谈热钱流入方式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摘要: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热钱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等渠道大量涌入中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实施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热钱,货币政策,影响

热钱(HotMoney/RefugeeCapital,又称游资或投机性短期资本,只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热钱”流入一度放缓甚至是出现了少量的流出,但随着世界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零利率政策,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危机高峰刚刚过去,一向行动迅速的“热钱”重新开始伺机而动。

美国基金研究机构EPFR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今年以来总共吸收568亿美元资金,超过2007年创纪录的50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该市场已有400亿美元资金流出。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今年以来出现的热钱大举流向新兴经济体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赌人民币升值预期;二因新兴经济体在此轮金融危机中比西方发达国家恢复得更快;三为新兴经济体目前高于西方国家的利率水平。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同时也是经济危机中率先复苏的经济体,中国无疑是国际热钱最为向往的地方之一。

数据显示,09年前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3266亿美元,其中三季度增加1410亿美元。而当季贸易顺差仅为393亿美元,FDI为208亿美元,两项之和与当季增加的外汇储备相差809亿美元之多。即便考虑到汇率波动等因素,当季难以解释的资本流入仍十分巨大。

种种迹象表明,“热钱”正通过不同的渠道卷土重来,加速流入我国。不过,与去年“热钱”大量涌入我国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同,当前更多的短期跨境资本主要进入我国的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这可能会对资产价格泡沫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6月以来,热钱流入中国的步伐在加速,增长速度是2002年以来最快的,尽管总量还没有超过2007年和2008年。这些热钱中,有港澳台的储蓄资金,有境外华人的投资,还有国际性的投资基金。”广东省社科院热钱研究专家黎友焕称。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利率调控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可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不同期限的国债等货币政策手段调节市场利率,这样既能够保持对国内经济调节的自主性,又能增强在非常情况下对国际短期资本调控的主动性,控制短期资本的顺差或逆差规模。

一、热钱流入渠道多样化

对于“热钱”的流入方式,据专家介绍,“热钱”涌入的途径往往较多,且极具隐蔽性。09年以来,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外汇管理政策也在为贸易投资便利化大开方便之门,国际热钱的流入方式也在不断翻新。除了以往的地下钱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下的跨境资本流动,以及逐步放开的QFII额度都成为热钱流入的通道。

外汇局人士则表示,长期的监管经验表明,贸易、个人、外资、外债等渠道都可能存在异常流动的外汇资金,因此这些方面都是他们监控的重点。

根据进一步的介绍,“热钱”进入的渠道多达十余种,主要渠道有: 其一,虚假贸易。在这一渠道中,国内的企业与国外的投资者可联手通过虚高报价、预收货款、伪造供货合同等方式,把境外的资金引入。

其二,增资扩股。既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原有注册资金基础上,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资项目”等理由申请增资,资金进来后实则游走他处套利;在结汇套利以后要撤出时,只需另寻借口撤销原项目合同,这样“热钱”的进出都很容易。

其三,货币流转与转换。市场有段顺口溜可说明这一“热钱”流入方式:“港币不可兑换,人民币可兑换,两地一流窜,一样可兑换”。外汇局在检查中发现,通过这种货币转换和跨地区操

作的办法,也使得大量热钱“自由进出”。

其四,地下钱庄。地下钱庄是外资进出最为快捷的方式。很多地下的钱庄运作是这样的:假设你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钱打到当地某一个指定的账户,被确认后,内地的地下钱庄自然就会帮你开个户,把你的外币转成人民币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币进来。

其五,货柜车夹带现金。这种做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来料加工企业。企业以发员工工资等名义,通过货柜车夹带港币进出粤港两地,很多企业都有十部左右的货柜车,而一部车一天跑一两趟粤港很普遍,每趟夹带50万港元(即便被海关查出也能以发工资名义解释,长期下来所夹带的现金数量也非常庞大。2006年以来,随着资金进出需求增多,一些类似的企业慢慢地就拓展相关业务成了变相的“地下钱庄”,大批量帮别人夹带现金。

其六,赡家款。海外华侨对国内亲属汇款被称之为赡家款,这几年这个数字大幅增加。此间真正用于“赡家”用途的款项堪疑,相当多的“热钱”是通过这种渠道进来炒股、买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来自香港金管局的权威数据显示,2008年至今已有超过5000亿港元热钱流入香港。业内人士指出,内地资本管制比较严格,而香港作为一个金融自由港,大量的国际游资进入,不排除其中部分资金是在香港中转进入内地套利。

除了以上方式,黎友焕表示,“热钱”还可能通过境外并购这个新途径流入,此举可实现“一箭三雕”的效果:可规避国内监管、审批程序,同时逃避税收,更为热钱进入提供渠道。

二、热钱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热钱的流入加速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必然带来外汇占款的增加,不断增加的外汇占款形成了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增长,央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如果此时央行不采取冲销的政策,并且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货币的增加,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的关系为:Ms=B*K,式中,Ms表示货币供应量, B表示基础货币,K为货币乘数。随着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发生了改变,外汇占款已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虽然央行可以通过减少对金融机构、政府及非金融机构的债权来抵消外汇占款对货币投放的压力,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方式回笼货币,或者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给,但是在热钱加速涌入,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热钱流入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联系密切,只要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旧,热钱涌入中国的冲动就将保持。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我国采取了小幅、渐进升值的政策。然而,人民币升值速度慢导致大量游资涌入,并形成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流入→新一轮升值预期→更多热钱流入…的恶性循环。据中行研究所内部报告测算, 2005年~2007年我国热钱的流入分别为2267亿、2039亿和2774亿美元2008年流入的趋势更为明显,1月~4月份流入1523亿美元,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趋势也不断加快。人民币对美元2005、2006、2007年和2008年年初至6月13日分别升值约2.6%、3.4%、6.9%、5.8%,流速增快促进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央行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只能被动地吸收外汇,外汇买入量越大,货币供应越多;为减少货币供应对通胀的压力,央行只能采取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对国内信贷进行冲销等措施,在当前我国利用回收再贷款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余地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陷入维持汇率稳定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两难境地,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制约。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对热钱流动的统计监测系统

国际游资的特点是投机性、追求盈利性和高度的流动性,这决定了其流动可能会对一国的经济、金融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目前热钱加速流入我国,对我国货币政策的

独立性和实施效果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热钱的流出,也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对热钱的监测主要是加强对外汇收支账户的监管,认真审查各种进出口的真实性,了解资金流动的意图,重点跟踪大额、频繁异常流动的资金,建立专门的外汇短期资金信息监测网络,设置预警系统。具体可通过监测银行负债(存款科目中各账户存、流量变动情况,并通过账户卡、计算机网络等途径向外管局汇总账户信息,及时掌握外汇账户的开立(特别是非居民和个人账户、账户性质等及收支(包括交易性质、来源、流向等情况。

2、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

依据“三元悖论”,如果改变现行的汇率制度,就意味着从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度和对资本流动管制转向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还不可能直接从近于固定的汇率制度一步跨越到浮动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逐步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使汇率有序地向均衡方向调整,减弱汇率稳定对货币政策效应的约束,改变现行汇率政策下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供应的天然联系,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3、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转向意愿结售汇制

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结售汇,必然导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外汇占款不断产生货币扩张的压力。在目前官方储备大幅增长,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的背景下,实现国家储备外汇向“藏汇于民”转变,以及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转变的时机已经成熟。一种方式是实施渐进式改革,即开立意愿外汇账户,放宽、逐渐淡化乃至最终取消账户限额。另一种方式是实行彻底改革,完全实现意愿结售汇,即企业持有效的工商注册登记证明自主选择外汇账户开户行,取消外汇

账户限额。这样有助于平衡外汇市场的供求结构,使央行能够在公开市场上自由吞吐外汇,弱化“热钱”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

4、强化对资本项日的管理,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

对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应持更谨慎态度,以有效管理国际资本、尤其是热钱在我国的自由流动。有关部门应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对异常的外汇流入要跟踪调查。同时,增加热钱进出的风险和成本,从而抑制其进入。如考虑在必要时征收托宾税,即对短期资本流动课税,为防止热钱混入经常项目下,可规定外贸公司与上年业务量适度增长相应的结汇的最高额度。

5、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度扩大汇率浮动幅度.我国目前可以选择靠近固定汇率制的一个中间解(将来我国的汇率制度必然要向浮动汇率发展,增强汇率对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的弹性,尽可能化解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此外,进一步扩大外汇远期市场的规模、品种和交易范围,缓解人民币升值(或贬值预期对汇率稳定目标的压力,缩小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汇差,从而降低国际热钱的获利空间。

6、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利率调控机制。

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可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不同期限的国债等货币政策手段调节市场利率,这样既能够保持对国内经济调节的自主性,又能增强在非常情况下对国际短期资本调控的主动性,控制短期资本的顺差或逆差规模。

参考文献: [1]王布衣倪娜:构建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应急机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9 [2]李成姜柳:当前汇率制度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7(4 |

| | 投资管理论文:浅议热钱流入与我国外汇储备激增

摘要:在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激增的背后,热钱的流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对热

钱流入的原因、规模和进入渠道进行了分析。关键词: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利率倒挂

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规模超过一万亿美元。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了1.53万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43.3%。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速越来越快,1季度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2008年4月,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又创记录地达到745亿美元。截止到5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7969.6亿美元,前五个月增长已经达到268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增长2263亿美元,同比多增18.7%。按今年前五个月外汇储备平均增加537亿美元的速度,到2008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将会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国在07、08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外汇储备就增加了一万亿美元。而世界上目前外汇储备规模排名第二的日本,截止到2008年4月底,也才刚刚达到1万亿美元的规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说,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超过了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外汇储备规模的总和。外汇储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加这么快,规模这么大,无论从国际横向的对比,还是从国内的纵向对比,都是史无前例的。我国外汇储备的异常变化促使我们深入探究其中的深层原因。外汇储备的增加,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角度看,基本上是通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实现的。而经常项目主要又是通过货物贸易顺差实现的,资本项目在目前资本管制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FDI实现的。那么,如果外汇储备的增加大大超过货物贸易顺差和FDI之和,就会被认为是无法说明来源的热钱。按照这个标准, 2007年我国热钱流入就高达1172亿美元,并且在2008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就变为了851亿美元。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中热钱的流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此外,即使在经常项目中,我们也会发现热钱的影子。在2001年至2004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大约都在两三百亿美元之间,而在2005年至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就一下子跃为一二千亿美元。在全球外需并未大幅增加,而国内出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未大幅提高,并且人民币还持续升值的背景下,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就显得比较突兀了。这就不能不使人怀疑贸易顺差的大幅增加背后是否隐藏着热钱的流入。同样,在FDI的流入中,我们发现在2004至2006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大都稳定在600亿美元左右,而2007年一下跃升为826亿,进入到2008年上半年更是上升为524亿美元,同比增长45.55%。在投资额巨增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和FDI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显著下降的现象。2008年一季度,外商投资项目数同比减少25.26%,FDI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过去的50%下降到20%左右。针对这种现象,而当前中美利率倒挂正好为热钱的套利创造了极佳的机会。美国在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经济前景恶化,美联储持续8次大幅降息,联邦基金利率自去年8月份以来从5.25%降为目前的2.00%,为三年来的低点,并暗示有可能继续降息。而我国由于CPI指数持续上升,2007年央行连续六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最终提高4.14%。自2008年1月22日美联储紧急大幅降息75个基点后,中美利率开始出现倒挂,并且倒挂的幅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美元对人民币持续单边贬值,并且贬值速度越来越快。2005年人民币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2008年1~3月已经升值4%,并且未来还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国际投行估计2008年人民币升值在10%~15%左右。这样,人民币对美元不仅有利率上的优势,还有汇兑上的收益,汇差加利差两项,热钱今年可以安享10~12%的收益率,因此,在外汇市场上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是微观主体必然的选择。再加上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两位数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国内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持续高涨,各类资产的价格也在不断膨胀,从而对国际上的热钱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而与此同时,美国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美元的不断贬值,再加之双赤字、次贷危机、美联储降息等等,所有这些,都让国际热钱一方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前景不看好,另一方面又认为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投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所以热钱流入我国也就在所难免.。热钱的不断流

入,在外汇市场上使外汇供大于求,造成本币不断升值。,印证了原来的升值预期,引发新一轮的外汇流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目前就是建立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基础上。而现实中热钱流入的最好途径往往是隐藏在经常项目和FDI中。因为我国对经常项目采取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热钱隐藏其中便于结汇成人民币。而我国对FDI采取鼓励的态度,热钱隐藏其中也比较方便进入。因此,无论是贸易渠道或者FDI,都存在为热钱进入提供渠道的情况热钱通过贸易渠道进入中国的方式有(1通过境内的外贸企业虚报贸易出口,如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低报进口价格,增加外汇收入,减少外汇支出,将外汇留在境内结汇套利;(2预收账款和延迟付汇。通过编制无贸易背景的假合同,让国外公司以“预付货款”的名义将外汇汇入国内,再结汇成人民币存款;转贴(3经常账户下非商品贸易款,如国外汇款、转移支付等进入;(4混入出口收汇项目中,如“光票”结汇;(5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外汇结算账户以货款形式多收外汇;(6利用外汇管理局的出口收汇核销制度,以收回历年积压逾期未核销款项的形式多收汇,这样即能达到将外汇调入境内的目的,又清理了逾期未核销问题。热钱通过投资渠道从资本和金融项下进入中国。

(1FDI是热钱进入中国的一条重要的合法途径。中国内地对外商间接投资实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对FDI采取鼓励和吸引政策,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可在银行开立现汇保留,也可以通过银行卖出。国际短期资本可以利用中国内地对外商直接投资外汇流入没有任何限制的政策,很便利地流入,并通过银行套换人民币;(2通过QFII制度以间接投资方式把外汇转换成人民币资产。中国内地自2002年开始实行QFII制度,该制度的最大风险莫过于外资进入后对本国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产生的冲击。它使得短期资本具有进入中国内地证券市场的合法渠道。目前中国QFII快进快出的现象较普遍,投机性非常强。

地下钱庄也是热钱流入的重要渠道。地下钱庄主要从事跨境非法资金流动活动,以达到投机套利或洗钱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国际热钱通过这一渠道进入中国。目前,国内地下钱庄不仅为客户进行汇兑,而且还为客户进行本外币置换,投机套利,严重扰乱了中国内地正常的金融秩序。这些热钱进入中国以后,基本放在流动性高的资

产,一般是国库券、储蓄、股市,最多还是房地产。据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分析,这些国际游资主要通过四种渠道进入热点地区房地产市场:(1直接设立外资房地产投资公司或参股境内房地产开发企业;(2间接投资,购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券或外资房地产中介公司以包销的方式批量买入楼盘,再进行商业性销售;(3外资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4非居民外汇流入,结汇购买房产。国际热钱大量进入中国,并从事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使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居高不下。对于当前热钱流入的规模,由于热钱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和非透明性,再加上统计数据上的困难,要确切估算具体的规模有相当的难度,并且不同的专家学者估算的结果也并不相同。据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推算,从2003年到2008年第一季度,约有1.2万亿美元的热钱涌入,而在此期间这些热钱已取得投资收益5000亿美元,因此已高达1.7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而据广东省社科院课题组的研究,在2002年到2006年的5年间,流入我国的境外投机性资金总额在2400亿美元以上,而2007年全年有超过4600亿美元的境外投机性资金流入我国。因此,2002年到2007年流入我国的境外投机性资金累计将超过700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2002年以来6年间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盈利的留存额3000多亿美元,总金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上述两种估算结果在当前相关的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两种结果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目前我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中,热钱的因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热钱涌入的风险不可小视。过多热钱的进入将导致更多基础货币被迫投放,加剧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热钱进入股市、楼市后,会造成资产市场价格的飙升。而由此带来的

财富效应,还会助推商品市场价格的上涨,加大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而 热钱一旦大规模撤出,同样会给经济安全带来风险。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国 家带来了巨大灾难,而其主要诱因之一就是大规模热钱在短期内的进出所致。因此,我国外 汇储备的激增背后所隐藏的热钱的风险我们

决不能掉以轻心。参考文献 [1]杜艳.数千亿美元热钱随时撤离各部委联手调研. [2]李东平.近年中国贸易顺差虚假程度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简析[J]. 国际经济评论,2008,(3). [3]马骏.热钱流入途径调查(摘要). [4]唐旭,梁猛.中国贸易顺差中是否有热钱,有多少[J].金融研究,2007,.(9)[5]姚枝仲.中国急需加强对外资企业留存利润的监测[J].PolicyBriefNo.08003,中国社科 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2008 [6]张明.当前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与渠道[J].WorkingPaperNo.0811,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 研究中心,2008.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第二篇: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99金融 992262余和成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货币需求已成为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产生于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已成为货币信贷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之一。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目前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双重影响。

一、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主要途径

据调查,2000年底,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总量占信贷资金总量的4.6%。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等企业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主要以直接的、合规的渠道为主,中小企业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主要是以间接的、不合规的方式为主。从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来分析,银行信贷资金流人股市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银行资金直接流入股市的途径

从企业和银行两方面调查分析,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对证券公司贷款、股票质押贷款、债券抵押贷款为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自2000年2月13日《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出台以来,银行与券商合作较顺利。此项业务既为证券公司提供了合法的融资渠道,也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二是银行资金流入股市最直接的途径是证券公司从银行拆借资金。相对于贷款而言,这种资金来得便当,关键时能应急,是比较理想的品种。三是三类企业(国有、国有控股和上市公司)按规定投资股市,授信额度贷款为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开绿灯,其方式是通过银证转账和提现直接进入股市。

(二)信贷资金间接流入股市的途径

经调查分析并综合有关指标推算,信贷资金间接流入股市占流入股市资金总额的40%左右,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是以非三类企业为主。

1.信贷资金转移给“关联企业”,隐蔽地进入股市。企业A向银行申请的贷款或有贷款企业的自有资金,划转到大股东、母公司或与其有业务往来关系的企业B,由企业B将资金划入投资代理人或证券公司进入股市。

2.信贷资金以“委托代理”形式流入股市。委托理财是很多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企业的首选方式。受托代理人或券商会把资金用于新股申购或二级市场投资,其收益体现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就是“委托收益”。

3.以“过桥贷款”的形式进入股市。由企业在证券公司存放一定的保证金,证券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向银行申请取得贷款,企业再将贷款划入证券公司进行股票投资。

4.通过购买上市交易的债券、参股证券公司等方式,部分资金转入股市运作。但这类企业对进入二级市场大多持谨慎态度。

5.用承兑汇票等方式轮回套取银行资金后进入股市。企业与子公司、大股东等“关联企业”协定,开具无实物交易的承兑汇票,然后到商业银行贴现,用背书的方式或票据再回购,取得银行资金。将取得的资金部分留作下一次的保证金,每次贴现又派生资金,创造出虚假贷款,以代理等方式进入股市,银行资金成本远低于在股市的盈利率,因此企业可以坐收渔利。

6.非三类企业常用自有资金投资股市,而生产资金缺口留给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担保贷款由于监管和信贷管理制度的缺陷,贷款被变相挪用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7.少数企业通过虚增盈利、货款不入账等方式,逃避信贷监督,以个人名义开户进行股票投资。这部分资金流入股市通常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少数企业采取虚增盈利金额,提取所谓的经营利润作为长期投资而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票;另一种是违反财务制度,利用收贷款不入账或私设小金库截留企业资金以个人名义投资股票,带有相当的隐蔽性。

8.对自然人贷款的部分资金变相流入股市。对自然人而言,信贷资金主要是通过个人综合消费信贷、个体私营经济贷款以及通过证券公司担保将股票质押或存单质押等途径获得的贷款投入股市。

二、信贷资金台规地流入股市对货币政策的积极影响

信贷资金合规地流入股市将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新渠道。信贷资金通过正规的途径流入股票市场将吸纳一定的货币,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因此,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到股票市场。由于证券公司可用自营股票作质押向商业银行融资,在规定的范围内,质押率越高,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就越多,贷款成为股票后可再质押再贷款,如此循环往复,可通过乘数效应使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成倍增加。不仅如此,由于股票质押贷款的施行,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分割状态被打破,股票质押贷款将通过乘数效应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商业银行将重新具有再贷款的积极性。《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出台后,股票质押贷款业务既为证券公司提供了合法的融资渠道,也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商业银行增加了新的贷款对象,拓展了新的放款渠道。以2000年底沪、深两市总市值16087.5亿元为基数,平均股票质押率达20%左右计算,此项业务的全面开展将为股市带来3200多亿元资金,至少推动股指上扬15%以上。这对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活跃股市,推动国企改革和支持经济持续发展将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

适量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积极影响,这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促使货币和银行的流动性提高。随着2000年信贷资金流入股市量的快速增加,货币流动性(M1/M2)自2000年初以来呈现出逐月增强的趋势,12月末,货币流动性为39.5%,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此外,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还会引起银行资产价格变动,进而改变银行的流动性,迫使银行调整其信贷政策,并通过信用供给量的变化,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第二,金融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使货币政策的传导会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同时进行,这样会影响商业银行增加放款与投资,从购买证券和增加投资两个方面增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贷款结构调整也改变其资金融通条件,引致金融证券资产和实物资本价格上升,导致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产量提高,直到价格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第三,适量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从而有利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供求平衡。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影响人们持有的资产结构,也影响人们拥有财富价值,并进而影响人们的消费支出。适量的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必将影响该市场股票的供求状况,使股票价格上升,股指被推升。从而在两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在财富效应作用下,居民以股票形式拥有的财富增长,必然促进其消费的增加和投资的扩大;二是有利于上市公司在一个较高的价位配售股票,增加其募集资金的数量,有利于其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合理的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的相互结合相互转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一是从货币理论上看,诸如允许开办个人消费信贷、证券公司进入货币市场融资以及股票质押贷款等业务,皆属于金融制度创新措施,这些措施使证券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更为积极,也将推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逐步改变为利率。二是在信贷供给过程中,企业大规模从股市直接融资,银行信贷供应资金的机制趋弱,中介机构可以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因而会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也能有效地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

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段市对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

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从资金来源看,可以分为居民可投入证券市场的增量资金与机构可投入证券市场的增量资金两部分。通过近两年的政策调整,目前我国各类市场主体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证券市场准入权。各类市场主体的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给货币信贷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的顺利传导。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增长过程中,收益率的差异会导致资金流向的变化。据推测,200O年股票一级市场平均收益率可以达到20%左右,一级市场集聚的资金量随着新股发行的日趋集中,最高时突破了7000亿元。随着股价连创新高,二级市场上的收益率也有大幅度的提高。资金自然会由实际经济领域大量涌向“泡沫”滋生的股票市场,但由于本应投向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流入了股票市场,前两年,面对国内需求疲软、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货币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传导机制,其关键问题是商业银行在扩大货币投放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结果是商业银行大量的信贷资金从各种途径流入股市,2000年底一级市场上滞留资金7000亿元,二级市场股票流通市值l6087亿元,其中股票市场上新增资金的来源大量是2000年信贷资金增加额,造成银行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和生产的资金供应不足,大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和实施效果。

2.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使得中央银行对经济发展所需货币供应量的监测和调控更加困难。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方面的货币需求发生混乱,这一方面表现为银行业资金平衡难度增加,资金供求矛盾愈益突出,部分金融机构已开始依赖于同业存放来寻求资金平衡,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使银行信贷需求管理难度增加,企业信贷需求由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从实物资产转向虚拟资产,影响了中央银行从实体经济部门获得的货币政策参考信息的真实性,增加了中央银行制定实施货币信贷政策的难度。

3.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货币信贷政策最大的影响将是误导资金流向,削弱信贷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从银行本身经营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目标,而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不仅不能给银行带来效益,反而使银行对这部分资金无法进行跟踪监督,必将影响银行对整个资金投向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使银行信贷资金形成新的风险。由于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占用了银行的资金规模,银行对其他方面的投入必定减少,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项目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及时支持,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实体经济发展的滞后又将影响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国家宏观的货币信贷政策无法得到顺利实施。

4.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主要载体,其实体经济贷款不畅将严重阻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信贷资金没有进入生产经营领域,大量流入股市,会形成股市投资一片繁荣和活跃、实际投资却增长乏力的局面,进而形成整个社会资金供给充裕、但实业领域资金供应相对不足的局面。这会削弱银行进一步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的能力,削弱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势必造成银行货币供应的放空和资金需求的大起大落,对尚待完善的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会构成较大的冲击,也使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政策效果削弱。

5.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使庄家操纵股市,影响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秩序。我国证券法明确规定,坐庄属违法行为。如果券商直接或变相地进行循环质押,则证券市场上的信用总量会大幅度扩张(质押率为l/3,入市资金总量将达到最初抵押股票价值的l/2,超出计划资金流入量的50%)。目前在股市上坐庄实际上是在操纵市场,银行作为资金的主要供给

者之一,常常被庄家绑进了利益团伙,从而间接成为股市的操纵者——通过各方的违规和钻空子操作,沆瀣一气地做局和投机,很容易造成整个证券市场的股价体系严重紊乱,资源配置功能受到严重阻碍,最终给证券市场及银行自身埋下重大隐患,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秩序,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负面影响。

四、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段市监管的措施

为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我们必须采取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措施。“疏”就是要开辟和疏通投资渠道,依法让合规的银行资金顺畅地进入资本市场;“堵”就是要堵住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中央银行与证监会、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协调配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监管。

1.对贷款投向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监管质量。一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及其他信息工具,建立统一的银行信息系统,监控借款人的所有借贷行为,防止出现借款人利用银行间信息传递不畅的缺陷,通过多方借款实现循环质押和循环贷款。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进行有目的的跟踪,发现有转移资金用途投入股市的企业,就立即进行通报并采取必要的收贷措施,由央行牵头,以同业协会的名义,对其执行停止一年或几年贷款、授信、贴现权利的处罚。二是利用高科技实现交易账户的实名系统,容纳不同的交易机制,实现对信贷资金流入股市、风险的实时控制,以及对交易记录的实时控制,并做到信息共享、监管一体,共同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现象进行查处。

2.加强人民银行、证监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对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进行监管的合力。(1)对流向证券公司的大笔资金实行申报制度,从而减少违规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在当前实行分业监管的前提下,必须加强证券部门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和协调配合,实行联合监管,使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消除监管“盲区”,减少监管“误区”,防止在结合部位银行信贷资金的违规流入。(2)建立健全监管当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度。就信贷资金进入股市而言,一是加强人民银行、证监会高层定期沟通制度,还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区域性监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制度。二是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实施联合监管,充分共享监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管的职能作用,从整体上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

3.依法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进行有效监管。一是尽快制定加强对企业单位买卖股票的监管控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哪些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属违规行为及如何处置,如企业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销售之后的资金来买卖股票是否违规,对已经发放的被确认为违规的信贷资金是否收回。二是依据《商业银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六条,《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通知》的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行为。

4.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逐步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一是完善市场运作规则,改善市场环境,健全市场监管制度。二是根据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和运行的不同阶段来制定市场运行规则。三是不断加强金融工具的创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 你要知道货币政策都有什么 最主要的就是调节利率 调节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还有就是公开市场业务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部分 财政政策主要是由财政部制定的 而货币政策是由央行制定的通过这三种手段 可以控制市场上的货币流量:

如果提高存贷款利率 银行就可以吸引市场上用于消费和投资的部分货币放到银行存款吃利息 而由于贷款利率高 贷款买房买车投资的人也会减少 这样就会减少市面上的货币流通量 反之 降低利率就会使人们把银行里的存款掏出来消费 通俗一点就是说 央行通过升降存贷款利率可以调节人们用于储蓄和用于消费或投资的比例

而调节存款准备金率 主要是指各个商业银行 比如建行 交行 工行 中行 农行 民生……所有这些商业银行必须将一部分存款存到自己在央行开立的账户里 也就是说留部分存款交给央行保管 如果以后遇到困难 比如出现银行挤兑资金困难 央行会根据准备金存款额向商业银行拆借款项 而如果提高准备金率则意味商业银行要将更多的准备金交给央行保管 也就使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了 而如果降低准备金率则起到相反作用

此外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指 央行通过发售和回购国债来达到控制货币流量的目的 如果央行发售国债 那么会有人用自己闲置的钱去买国债 相当于国家作为债务人向他借款 用于项目建设、拨款等财政支出 这样就使人们手里的闲钱暂时进入了国家囊中 达到了紧缩银根的目的 而如果通货紧缩出现 也就是说市面上流通货币少了 那么央行就可能通过回购国债 将钱还给大家 再刺激消费和投资

当然 如果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达到了一定规模难以用以上方法控制 央行还有更加至关的方法 只是这种方法会带来不良后果:

通货膨胀如果到了货币大幅贬值、通货膨胀率高达成百上千倍的时候 国家可以通过发行新货币 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 比如 1000块钱就货币兑换1块钱新货币不过这样的方法吃亏的是老百姓 因为老百姓的财富缩水了 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而如果通货紧缩达到了一定程度 比如市面上完全见不到货币了 商品销售不出去 库存越来越多 央行可以印钞 但是如果印得太多很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 所以这样的方法尽量不会用的

第四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评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评析

摘要:财政政策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部分行业发展过热、投资需求过旺、信贷投放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问题,并没用得到有效的缓解,货币政策操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分析当前货币政策运行所面临的困境,剖析原因,对促进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货、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二、国货币政策的现状

自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以来,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从现实情况看,其货币政策操作力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却与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不旺、经济增长缓慢的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了较大的反

差。

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1984年以前,我国的金融政策一直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下,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后,其职能和地位得到日益巩固和加强,货币政策也日渐成为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例如,1993-1996年,为治理因社会总需求过剩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为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又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表现为货币供应量居高不下;信贷增长过快;投资增速继续在高位运行;物价持续走高,通货膨胀风险加大;资产价格不断膨胀,金融系统风险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存在,使我国货币货币政策调控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

三、响货币政策的因素分析

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的意义就在于货币当局通过改变一定的经济参数,达到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目的。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目标的选定和传导机制的确定等内部制约因素以及经济开放度、现行汇率制度、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现状等外部影响因素,对货币政策有效发挥都有着制约性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内部因素的影响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自主决定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程度。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中央银行自成立起就始终摆脱不了政府的影响,受制于政府的行为;中央银行自主选择货币政策的能力十分有限,独立性较弱。

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要完全实现这四个目标,达到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四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会严重削弱政策效果。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虽然也选定为单一目标,但这一目标实际上却包含着两层含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货币政策是不能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来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因此,从某些程度上说,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灵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就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2、外部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快,我国货币政策有效发挥面临

着许多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

(1)经济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货币政策效应与经济开放度密切相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和总供给与国际收支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从而使经济运行方式和货币政策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快,在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国外经济因素的影响。

(2)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由于我国现行的钉住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因此无法及时地对外部冲击作出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具体表现在:第一,由于我国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钉住美元的,因此会出现所谓的“储蓄、投资和通货紧缩”悖论,即越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的预期反而会增大;第二,钉住汇率降低了套利风险,会造成短期资本外逃,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受到阻滞;第三,钉住汇率无法及时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变化,影响进出口增长,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

(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包括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来讲,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供应量脱离了中介目标的基本要求,与中介目标的“三性”(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差距拉大。因此货币供应量是否仍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成为现实问题。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应该从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方面入手,逐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参考文献

[1] 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J].经济研究,2004。

[2] 李晓西,余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J].金融研究,2003,(7)。

[3] 周颖刚。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新疆财经,2008,(2)。

[4] 巴曙松。通过股市上扬促进经济增长:幻想与远景[J].当代财经,2002,(1)。

第五篇: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在90年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决策之所以尤其重要,一是因为资本市场在90年代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这种结构性变化影响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工具;二是因为资本市场对经济的作用和对币政策四大目标的影响在增强;三是因为资本市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其发展、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

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

货币政策所包含的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各项措施的总和。而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变革货币政策,使之能更加有效地对企业和资本市场相适应。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但是,货币政策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而是通过一系列中间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股权价格和实体经济的,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变革与操作的复杂性。货币政策间接影响资本市场时,资本市场必须首先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一个国家绝大多数企业参与而并非个别企业参与的资本市场;二是相对完善的运作机制与丰富的金融产品;三是经营处于严格的法律、法规监督与约束,真正意义上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中国的资本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成熟程度来看都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譬如,利率变动并不能撬动资本市场运作,但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将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的中介或操作目标应从货币总量转向利率

由于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货币总量目标并不能在短期和中期里为货币政策提供一个可靠的数量指导。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当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废除了货币总量目标,转而实行通胀目标或利率目标。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利率是最具稳定性的一个经济变量。尽管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人的寿命在延长、经济组织在变迁、金融市场在扩张和深化,利率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内。

利率具有即时性、可测性和可控性的特点,因而能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佳操作目标。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能够通过资金供求双方不断变化的交易及时地反映出来,利率的变化从根本上说能反映着经济的动态。利率的变化也能及时地被中央银行所观察到,而对货币总量却只能作事后的统计。由于市场的深化和资本的全球流动性加大,利率和汇率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将增强,因而中央银行也易于通过改变官方利率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使利率向合乎意愿的方向和水平变动。

尽管货币总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或操作目标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个经济分析工具和货币政策的参考变量依然有其重要价值,这就是为什么主要工业化国家在废弃了货币总量目标后仍然要定期地公布货币状况统计指标,货币政策制定者仍然密切地监管着货币状况总量和银行放款的发展。一些金融市场的改革远未完成、市场化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国家仍然在实行货币总量目标,如中国(m1和m2)、俄罗斯;韩国和巴西仍然在制定指导性的和相当广义的货币目标。

(二)、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价格水平应包括股票等资产价格在内

虽然货币供应量与一般物价水平间的稳定正相关关系由于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被打破了,但货币供应量与广义价格水平间的正相关关系依然是存在的。当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时,通货膨胀并没有消失,而是从实体经济领域转向资产市场。

股票价格的暴涨,无论其原因是什么,都无疑是受货币供给量的超常增长所推动的。正如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引起实际经济中商品价格膨胀一样,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资产必然引起资产价格的膨胀,这就是为什么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惟独关注消费物价水平是错误的原因,它们需要对资产价格保持密切的关注。在80年代后期,美国迅速的货币增长首先显现在资产价格上,但它却被忽视了,因而通货膨胀被扩散。因此中央银行既要监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也要关注资产价格的走势。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中央银行如何编制广义价格指数。不同构成要素的权重一般与美国的经济结构相一致,消费和生产价格的变动占总指数的权重约4/5,房地产约15%,股票价格为5%。尽管股权价格的权重微不足道,但根据carson总价格指数计算,美国在1997年里广义价格指数已上升了6%。

在动态的角度看,资本市场上的资产价格动态比商品和服务市场的价格动态更具不确定性和高波动性,这使测量和会计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从定量的角度来看,不仅各种资产在同一时期或同一时点

上的价格变动水平存在差异,而且相对于gdp的比重各不相同;从定性的角度来看,不同资产价格水平的变动对实现经济的影响程序和性质是不同的。因而仅仅以经济结构为基础来确定不同资产价格变动在广义价格指数中的权重并非完全精确和科学。

(三)、研究对股票价格变动的政策反应框架

如果中央银行把股票价格水平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构成要素,并对股票价格做出反应,就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估股票的真实价格,即把股票价格变动中基本经济因素支持程度与投机泡沫精确地区分开来。究竟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股票的实际价值在理论界颇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股票的实际价值就是每股所对应的净资产;另一种观点认为,股票的实际价值就是它能为其持有者带来多大的回报(包括分红和股价回报)。从根本上说,股票的价格反映的是公司当前和预期未来的盈利能力,是投资者对其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每股净资产与公司盈利能力并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也并不必然是一种线性关系。没有多大实际价值的股票也能通过炒作获得资本利得。

股票当前的盈利能可以由市盈率(价格/收益比)来度量,然而,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投资者,从而也影响中央银行政策制定者对股票价格的正确评估。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变化影响对当前股票收益的计算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测。二是股票价格的过高上升降低了公司的相对费用支出,这反过来也容易导致收益报告偏高的会计核算问题更为更重。三是上市公司采用某些会计核算手段来掩盖公司的劳动力成本或提高当前盈利水平,进行虚假信息披露。

其次,当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山现平稳下降时,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却出现持续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从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来看,中央银行应当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从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变动趋势来看,中央银行应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如果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指数的下降并不是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引致的,而是由于技术创新、全球性商业竞争和贸易自由化促成的,那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会推动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指数的上升,反而会推动股票等资产价格的进一步攀升,形成更大的经济泡沫。

二、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资本市场对传导机制的影响

全面深入地分析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机制是中央银行有效制定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必要前提。在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市场操作调控官方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的。

官方利率的变动首先直接传导到其他短期批发贷币市场利率如不同期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利率。银行根据政策利率的变动来调整其标准货款利率(基准利率),并很快影响可变抵押贷款利率。储蓄存款利率也会随之发生某些变化,以保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间的合理差额,这个差额不仅仅是对政策利率变动的反应,而且是根据市场变动着的竞争状况而随时变化。

官方利率的变动对长期利率变动方向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是因为长期利率受当前和预期未来短期利率平均值的影响。因此,长期利率的变动取决于官方利率变动对未来利率预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最重要的是官方利率变动对长期利率的实际效应,部分的取决于政策变动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

官方利率的变动间接地影响着资本市场上债券和股票的市场价格。债券的价格与长期利率负相关;因此,长期利率的上升将降低债券的价格。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尤其是通货膨张预期不变),较高的利率也会降低股票的价格。实际上,官方利率的变动是从两个方面来间接影响股票价格动态的,一是通过改变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水平来影响资金供求的结构;二是作为一种政策信号改变投资者对经济的未来预期而反映在股票的即期价格之中。

股票价格水平的变动又通过改变居民、企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进一步将贷币政策意图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居民、公司和银行的初始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杠杆的程度,资产与负债的构成相对外部融资尤其是银行融资的依赖程度,在货币政能够改变居民、银行和公司的财务状况,并由此影响其投资或消费决策。当股票价格上扬时,一方面,财富扩张效应使居民、公司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增强,从而提高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公司的投资需求和融资能力、银行的放款能力,社会总需求的提高会推开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自然失业率;另一方面,通过价格信号机制的作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和通过产权交易与债权约束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

从价格水平的角度来看,股票价格上升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可能使消费者扩大消费开支,如果这种总需求超过了社会的潜在生产能力,或者说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推动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升。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和商业竞争的全球扩展促进了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下降,因而对于传统或成熟产业来说,买方市场的主导地位将是长期趋势。即使是本国相对短缺的商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也会因大量廉价的外国商品涌入而显得相对过剩;传统的引起通货膨胀的供给冲击和石油等初级产品也可能因替代产品的出现而很难推动一般商品价格的攀升。此外,在—定的分配格局、预算约束和特定时期下;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可能存在一个自然边界。因而股票价格的持续上升未必一定能推动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

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资本市场在经济中的规模。当货币政策能改变居民、公司和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价值时;对总需求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资产组合的初始构成。在金融发展处于早期和中期发展阶段的经济中,大多数储蓄是通过国内银行体系来中介的,居民和公司资产组合中的相对较小部分被投资子其价值随市场条件变动的股票中。当资本市场获得重大发展后,投资者的资产组合更加多样化,并且股权在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而投资者对货币政策行动的敏感性增加,而这种敏感性因资本市场的规模巨大而对经济的影响也相应增强。

2、资本市场内部及其与其他金融市场间的竞争程度。原则上,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加速货币政策冲击的传导。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资金需求者在银行体系之中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增加了资金需求者获得替代融资的途径,由此促进了银行部门内部的竞争程度和各种金融市场的深度。充分发达的、竞争性的资本市场通常比银行主导贷款和存款利率更能对政策利率的变动做出灵活反应。机构投资者和金融的放松管制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这种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包含股票和不同期限的政府债券,以及短期票据(它们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能迅速地通过国内证券市场传导扩散。这使得借款人和放款人对最直接受中央银行影响的短期贷币市场利率变动所做出的反应敏感性增加,从而可能在相当程度上决定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对货币政策行动的调整程度与速度。

3、债务市场与股票市场或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体化程度。当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时,投资者因为制度约束难以对政策利率变动所引致的各种金融工具的成本与收益的变化作出灵活的反应。而当债务市场与股票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一体化时,资金能在不同的市场间迅速流动,货币政策的传导就更为复杂,也更为迅速。例如,中央银行提高短期利率的紧缩货币政策可能引起居民把其储蓄从股票市场转移到正式的银行存款中。

4、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价格基本合理地反映了基本经济因素,二是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所有可得信息,包括货币政策意图的信息反映在资本的价格中,而这种新形成的价格信号能影响资源的配置。

5、宏观经济环境和投资的预期。例如,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果被投资者预期为它会造成新的通货膨胀,则可能导致长期利率的上升,债券和股票价格的急剧下降,因而资本市场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反应可能是收缩的,而不是扩张性的。相反,在一个高且不断增强的通胀条件下,一个急剧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有助于恢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降低长期利率,提高债券和股票的价格。

(二)资本市场发展削弱了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效力

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供应量指标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中央银行从1996年起,每年提出贷币供应量达量的调控目标,并通过各种政策调控措施使货币供应量达到预定目标,进而为实现政府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近年来,货币供应量指标不仅为央行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原来被金融理论界一直看好的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效力减退了呢?从笔者所掌握的理论信息看,学者大多从现行的银行结售汇制度、商业银行的资产经营行为、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寻求解释。这样做并非没有道理,但人们或许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即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供应量指标效力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使金融“脱媒”现象愈来愈突出。有关资料表明,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1993年为0.04:1,2000年则上升到0.11:1。而且毫无疑问,直接融资的比重还将进一步上升。一些优良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解决而不再依赖于银行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商业银行的优良客户减少,贷款意愿下降,贷款增长幅度趋缓,成为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制度下,直接融资规模主要由证监会控制,进入直接融资领域的货币量有多少,其对货币供应量变动究竟有多大影响,中央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二是资本市场吸纳了大量货币,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不能相应地转化为名义需求的增长。在资本市场没有跻身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时,整个商品世界表现为两极:一极是货币商品,一极是实物商品与服务商品,两极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较为清晰的。而在资本市场面世且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情况下,整个商品世界已经由两极变为三极:一极是货币商品,一极是实物商品与服务商品,一极是金融商品。原来追逐实物商品构成对一般商品需求的货币,现已有很大一部分转入状况不仅导致了货币需求结构的不稳定,使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被削弱,而且也使货币供应量与一般商品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弱化和变得复杂化,因之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引两者出现背离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将其它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存而不论,则货币供应量应用于证券投资的部分越大,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相关性越低。三是影响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一定时期的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货币乘数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般说来,制约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现金漏损率、存款倍数、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前两个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当证券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大大高于储蓄利率时,居民的储蓄意愿下降,储蓄存款中的很大一部分会以现金形式漏出银行流人市场。尽管目前普遍推行的存折炒股和“银证通”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现金漏损,但市场发展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无论如何是不应低估的。现金漏损的频率和规模,随市场行情变化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谓存款倍数,是全部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在现行的股票上网定价发行方式下,居民的投资行为会使,一部分广义货币转化为狭义货币,同时,企业申购新股或在二级市场交易股票时产生的客户保证金问题,又会使——部分狭义货币转化为广义货币。除此之外,两种货币之间还会有其他一些转换渠道。这种转换的频率和规模的不确定性,也使存款倍数的变化方向和发育程度的提高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兼备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新的金融工具将不断被催生出来,货币供应量的序列将逐步延层次结构也将愈来愈丰富和多样化,这无疑会使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测性和司控性进—步下降。

新股和基金的发行影响着央行的货币供给。1995年以来,新股发行基本上采用交易所网上定价发行的方式。而在巨额申购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存款。每当有新股发行时,银行企业存款数额大幅度下降,证券公司的同业拆借大量增加。反之,亦然。这种状况给货币供给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是新股发行规模与频率的变化使企业存款流出和流回银行的部分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狭义货币经常性的,甚至是剧烈的起伏波动。同时,按照央行的现行规定,包括法人机构申购新股资金在内的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是要计人广义货币m2的,而这部分资金实际上是狭义货币m,的—部分。这部分资金在银行账户与证券公司保证金账户之间的频繁移动,也给准确地计量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带来了困难,从而削弱了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测性。二是证券公司同业拆放规模的变动,直接影响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规模,进而影响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水平的变动。而根据一些专家的回归分析,1998年以来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与广义货币m:呈现明显的逆相关关系。由于证券公司的同业拆放规模难以确切把握,因而其对拆借利率、回购利率以至广义货币m1的最终影响程度有多久,也很难搞清楚。两种后果归结到一点,是加大了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难度。

和新股发行一样,以华安创新基金发行为标志的开放式基金的面世,对货币政策亦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投资者可以自由申购和赎回的角度看,开放式基金具有与银行活期存款相近的流动性。随着开放式基金发行规模的逐步扩大,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将成为一种经常性的金融交易行为,这种交易行为对银行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的分流效应将愈来愈明显,现金、狭义货币、广义货币等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换位和规模变动出将愈来愈频繁。投资者基金投资需求的变化,有可能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此外,为了使基金公司有足够的流动性,应对投资者赎回的压力,银行必定要对基金公司发放贷款。不过,受基金公司现金保有量及组合资产的变现能力、投资者的赎回数额、市场行情走势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贷款规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显然,这两个因素影响着央行的货币供给。

三、资本市场增加货币政策有效性

资本市场发展拓宽了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导致货币政策的影响对象多样化和实施过程复杂化,现行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效力减退,并因此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实,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这种挑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金融体制转轨使货币政策必然要面对而无法回避的。这种情况也深刻表明,在资本市场发展已经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的金融环境下,货币政策必须与时俱进,即不仅要调控——般商品的交易需求,也应影响金融商品的投资需求;不仅要作用于产品市场,也应影响金融市场;不仅要调控实体经济,也应影响虚拟经济。对于我国的央行来说,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间接化改革的进程中,尽快建立起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已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促进金融与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立足我国现实情况,央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或许是最为紧要的。

(一)、货币政策操作应关注和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

对于要不要把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这一问题,历来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曾经提出过著名的现金交易方程式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就主张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应致力于稳定包括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价格,以及生产、消费和服务价格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费雪以后的经济学家还进行了编制广义价格指数的实践。持反对观点的人则认为,货币政策应把立足点放在调控消费物价上,而不应干预金融资产的价格,否则就会影响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实现。确实,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把金融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央行有时会面临两难抉择。央行要调控金融资产价格,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要准确判断股价的合理水平,从而才有可能在股价实际水平与其认定的合理水平出现过度偏离,即股市泡沫过大或缩水严重时采取政策调控措施。但正像人们对中国股市合理市盈率水平的认识大相径庭一样,对股价合理水平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很难有—个一致的、公认的客观标准,因此,央行要准确作判断绝非易事。此外,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商品与服务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存在非一致性,有时甚至产生很大程度的背离。从1999年“5.19行情”起动到2001年6月间,物价指数持续走低,但股价却节节升高,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如果出现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而股价指数却持续上升的情况,央行就很难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者中顺利地做出抉择。若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的下降是基于技术、市场竞争等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则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行不仅无助于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反而会刺激股价的进一步上涨,放大市场泡沫。同样,若股价指数的上涨是过度投机所致,则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行在压低股价的同时,亦会削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对实体经济产生“杀伤力”,导致抑制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不过,尽管央行把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独立调控目标在操作上存在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在这方面没有大的作为。实际上,当股价泡沫程度很高或缩水严重,明显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基本面,且已经对金融与经济运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时,央行还是能够认知并采取相应调控措施的。因为股价水平不仅是一个数量指标,可以通过股价指数、成交量、换手率等得到反映,同时也是一个状态概念,可以通过市场人气、投资者心态等表现出来。即使一般商品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发生背离,央行也不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其可以通过对两者产生背离原因的分析,找出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作用的巧节并对症下药;对货币政策无法发挥效力的方面,则可以寻求其他政策调控措施的配合。从我国现实情况看,金融资产价格还不宜成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但是,可以将其作为辅助的监测指标,纳入货币政策的视野。央行有必要建立与金融资产价格监测相关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市场走向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判断进而实施必要的调控行动。

(二)、央行在确定计划的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时,应把证券投资需求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

多年来,央行在确定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时,一直严格遵循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具体说来,就是按照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所提示的一定时期内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需要量的关系,以国家确定的计划经济增长率、物价变动率为基础,并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可能的变化情况,来确定计划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马克思没有考虑证券投资需求对货币需要量的影响,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尚不存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对此,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但在我国金融生活已发生重要变化,证券投资需求已经现实地成为制约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的情况下,则无论如何不能对这一因素存而不论了。央行应通过对计划内资本市场走势的预测,尽可能准确地评估资本市场发展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使确定的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值切近实际,具有较为充分的可行性。

(三)、强化间接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作用

事实上,货币政策影响资本市场也主要是借助于利率工具的作用。“9·11”事件后美国为避免股市大幅下挫,就曾在证券交易所恢复交易前将利率下调50个基本点。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央行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短期利率进而影响整个利率结构,合理的利率风险结构、期限结构也没有生成,因而利率变动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尚不十分灵敏和充分。所以,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使利率逐步取代货币供应量成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提高利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传导效应。货币政策还应保持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因为这不仅有助于维持金融资产价格和市场的稳定,而且也为进一步提高央行公信力和声誉所必需。此外,应打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分割状态,消除资金在两个市场间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强化两个市场的沟通与联系,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四)、改善货币政策的实施环境

这是提高货币政策影响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方面,当务之急应抓好两点:一是使市场的运行与监管规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要以这些规则为制度规范,对市场实行“准则主义”管理,提高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这也是我们应对加入wto挑战的必然选择。二是严厉打击市场操纵,消除金融资产价格形成中的各种非市场化因素,改变金融资产定价扭曲的现象。

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影响金融资产价格进而作用于资本市场,对央行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实践创新要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只有通过周到、缜密的超前理论研究和创新,并以其理论成果指导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才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下载谈热钱流入方式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热钱流入方式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货币政策对房价的影响

    价格变化的趋势显示,1998-2004年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与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持续上涨。其中,1998-2001年,房地产贷款余额保持在较为平稳增长的水平上;2002-2004年房地产贷款......

    2012年8月热钱流入香港目的分析(大全5篇)

    1. 热钱进入香港的目的: 购买人民币资产(中国股票即为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预期;港币改盯住人民币预期;新一轮热钱涌港原因,其一,中国内地经济筑底回升迹象引发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加......

    谈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城乡差异

    谈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城乡差异摘要: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应该重视统一货币政策效果的城乡差异问题。本文采用改革开放后的年度数据,运用VAR模型......

    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12-09-18 20:42:46 一、美国经济再陷疲软 信用评级遭遇调降 量化政策再次亮剑 2012年上半年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速仅为1.7......

    当前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前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春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1期 [摘要]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价格的关系是当前货币金融理论中的前......

    学年论文 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学年论文Ⅱ 论文题目: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姓 名: 吴佳......

    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摘要电子货币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需求但目前参与流通的电子货币还不是一种独立的通货最后电子货币的发展并不必然影响......

    货币政策对股价影响的研究综述

    货币政策对股价影响的研究综述 卜晶 摘要:随着股票市场价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经济平稳增长、消费和投资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势必导致消费和投资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