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讨依托地域优势开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
探讨依托地域优势开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生产实习
【摘要】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位于俄罗斯、加拿大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广阔的地貌环境为我国孕育了丰富的资源,自然资源总产量也是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人口数量巨大,这也造成了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数量仅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金属材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极为短缺的原材料。我国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之后,开始打开对外开放的国际市场,从国际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国际市场严酷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教学实际情况、依据地域的优势来进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关键词】地域优势;金属材料;现状;生产实习
对于进行金属材料工程的学习的学生来说,生产实习是其校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使它们能够将在课堂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使学生迅速提升自身的有效途径。通过相应的生产实习,学生们能够迅速了解到金属材料的生产工艺,也能够进一步了解社会,为今后更好的融入到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现阶段我国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状况
对于现阶段我国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状况来说,其整体呈现出一种不是特别乐观的态势。一方面,多年以来,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金属行业的日渐不景气,使得全国各个企业单位为了保证自身的顺利经营和更好的发展,不再愿意接受大学生到本单位去学习。此外,对于金属材料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危险性很大的行业,对于熟练的操作人员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这对于还没踏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单纯的掌握一丁点理论知识,对于实践操作一无所知,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操作的危险性。这也是企业单位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到本单位实习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总而言之,金属行业的不景气和科研资本的缺少、行业的高危性都是造成现阶段我国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生产情况整体不景气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有效依托地域优势开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实习
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和理论资料的考察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来有效依托地域优势来开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一)积极有效的对校园周围的实习基地进行探索和开发积极有效地对校园周围的实习基地进行探索和开发,是利用地域优势开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习的最有效的措施。就现阶段我国国情来说,洛阳是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具有许多大型重工业生产单位。例如中信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和洛拖集团等许多重工业单位,这些都是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可以进行实习的良好场所。但是由于每年对六七月份都是大专院校的实习高峰时期,加上国内金属专业的学生众多,因此来到该地进行专业实习的学生也是非常之多,单位常常会出现应接不暇的情况,这就很容易造成实习的学生只能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因此,各类拥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大专院校就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在周边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实习。改变传统的实习情况和地点,有计划性的进行实习安排,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在实习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学习到更多的技能。
(二)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对以往传统的实习模式传统的金属专业的学生的实习模式仅仅依靠老师演示,学生进行模仿的方式进行,达不到很好地教学效果。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实习机会,更好的提高实习质量,必须要根据实习地点和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实习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本文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调研和分析,将考核模式进行了如下安排:
1.在实习的第一阶段,学校应该适当安排出一周左右的时间对学生们进行相关实习知识和注意事项的讲解以及相关的实习动员工作,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了解到本次实习的含义和实习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相关问题。
2.在实习的第二阶段学校应该带领学生们走到将要进行生产实习的单位中去,让学生们能够最直观最准确地观看到操作的具体流程和实习的具体操作情况,由老师带队安排学生进行轮岗式的实习,为今后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实习的第三阶段,学校可以安排学生们走到本地区或者是外地的比较大型、工艺比较先进的金属材料工程的企业去进行参观和考察,尽可能的开阔学生们的视野,丰富学生们的见闻,加深他们对金属材料工程的工作热情。
4.最后一阶段就是让学生们对一系列参观和学习的交流工作,并进行最后的答辩工作,完成自己的大学课程。
三、对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进行全程管理
实习的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此门专业的掌握程度的好坏和参加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对其进行有效地全程管理对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学校应该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实习计划,并在实习期间保障学生的安全,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有效地实习,取得最好的实习效果,同时,在实习之后学校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总结工作,为今后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本文根据近几年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情况进行了相关的分析调查,找出了许多在现阶段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有效地利用地域优势进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是目前所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现状的相关对策和建议,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此类原因而造成的实习效果不佳,帮助很多高校走出了实习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生朝,蔡素莉,高泽平,欧玲,孙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05).[2]姚翔飞,许鹏奎.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科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基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7).[3]冯进来,申家年,薛海涛.关于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几点思考――以我校地球化学专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8).[4]林华,李庆,陈志谦.材料物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5]蔡璐,王章忠,巴志新.衔接专业资质认证通道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10(07).【作者简介】
李茂江,男,1991年9月,籍贯:贵州省思南县,学位:学士,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金属材料与工程。
第二篇:依托山水地域优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依托山水地域优势 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陕西省平利县打造龙头生态旅游村的启示
(王富礼 王 军 杜香平)县委党校2010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日程安排中,学习期间必须组织学员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这一安排,9月26日,在县委党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全体学员赴陕西省平利县龙头村考察学习。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龙头村“依托山水地域优势,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路子,在经过短短7年的建设和发展,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落后小山村建设成了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20面旗帜之一,并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镇”荣誉称号。龙头村的变化,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龙头村的现状
龙头村属平利县城关镇管辖,距县城东南5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有耕地2900亩,其中水田660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545户2026人,有中共党员66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58元。
龙头村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小山村,一条名叫冲河的小河贯穿村庄东西。河东山脉蜿蜒起伏,状如游龙,引颈于潭,其首突兀水岸,故名龙头。2003年以来,该村以实施绿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居改造、特色景区、服务配套、基层组织、精神文明八大工程建设,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2009年,在平利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该村提出了以“赏农耕文明,游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旅游村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了生态茶园、水上乐园、登山步道、垂钓中心、农耕文化园、婚俗乐园、乡村客栈、传统作坊等旅游项目,精心打造“游山、玩水、赏园、品茗”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乡村核心景区。
同时,按照“一村一品”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要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能人”承包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放手发展旅游业和劳务经济。到目前为止,已发展高效密植精品茶园1000亩、绞股蓝500亩;新建、改建徽派民居199户,普通旧房改造213户;完成村道硬化9公里,新修桥梁3座,把一河二岸的居民连成了一个整体,修建人畜饮水工程3处,解决了3个居民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精品乡村客栈10家、传统手工作坊10家、特色产品销售门店15家,完成了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二、龙头村发展的启示
龙头村同许多山区村一样,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文化古籍,没有地理优势,更没有交通的便利,仅有的只是与其它地方一样的山场资源和一条小河(冲河)和一条穿村而过的省级公路。它的发展,主要是把有限的山水资源打造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观光农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
思路决定出路。龙头村在发展初期,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他们瞄准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崇尚自然、安宁、休闲,调整身心,向往到农村去度假,摆脱城市的拥挤、污染、匆忙的实际,积极主动打造舒适、秀美、健身、体验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的田野场所,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度假。正确的思路,带来了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龙头村的发展中,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启示一:结合实际,定位准确,目标明确,为龙头村的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龙头村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多年来,该村守着这个“富资源”过着穷日子。2003年,平利县开始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该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综合分析了现代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后,确定了以“发展生态旅游村”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并把村民的住房统一规划设计成为“白墙、青瓦、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筑。同时在平利县委、县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把“打造陕西最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目标,并以“游美丽乡村、赏农耕文明”为主题,以“自然情趣、回归自然”为灵魂,加快推进旅游新村建设。
路子明确,运作更快。为支持龙头村建设,平利县委书记和城关镇党委书记定点该村抓
建设,确立了“一个领导、一个实力部门带动一批项目、落实一批人员一定三年不变和一抓到底”的“四个一”要求,集中实施“生态环境、主导产业、特色民居、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程建设。围绕建设“山上林、坡地桑,川坝绞股蓝,河边柳、路边樟”的生态格局,整合涉农资金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使该村实行的“山顶造林戴帽子、山腰建园赚票子、川坝产业钱袋子、河岸樟柳变样子”建设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目前,龙头旅游新村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格局,使游客在“游山、玩水、赏园、品茗”中体验到了乡村游的独特魅力。
启示二:健全机构,统筹安排,市场运作,为龙头村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是设立了独立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管理日常事务。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龙头旅游村管理办公室,明确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定编为6人;其职责为组织协调龙头旅游村各项事宜,抓好规划建设的实施和落实;县财政每年拨付业务经费14万元,主要用于公益事业的管理和维护。如:保洁、路灯、绿化等。
二是按照平利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政府统筹、各方协力、捆绑资金、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整体推进龙头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上,仅县直部门扶持资金就达2000万元,全部用于该村的路、桥、水、绿化、民居改造等建设中。
三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相应的扶持。如:招商引资近千万元建设的农耕文化园,政府就一次性补助200万元;农户新建客栈的,每家一次性补助5万元;建手工作坊的,一次性补助1万元;建住房的,每户一次补助5000元;投资生态茶园建设的,前5年,每亩每年补助300元等。
四是集中经营,分工协作,各得其所。为整体推进龙头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各自的特长,该村对分散经营的土地实行了有偿流转,集中经营,把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它经营。流转的土地由政府负责“三通一平”,再交给有经营能力的“能人”经营,经营项目必须按不同规划区的要求进行,不得改作它用。
启示三:农耕文化,传统饮食,自然风光,一个传统的“农”字文化提升了龙头村的品味。乡村生态游,主要是游乡村美丽的自然景色,品可口的农家饭菜,观农耕文化。龙头旅游村主打了“农”字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路就是以“赏农耕文明,游美丽乡村”为主的,过惯了城里生活的人,假日乡村游是他们的理想去处。抓住城里人的这一生活方式,在建设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文景观。建设了农耕文化园,园内摆放的耕牛犁地、农民种地、粮食加工等传统的耕作和生活方式雕塑,让游人能从中了解到传统的耕作和生活方式;建起了老豆腐作坊、豆腐乳作坊、小甑家酒作坊等农家手工作坊。作坊建设全部按照传统的方式打造,既满足了城里人享受纯手工制作的食品,又学到了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依山就势建好了仿生古栈道、垂钓中心、“龙”文化建筑、花卉盆景园和婚俗乐园等。
二是自然景观。如拦河而建的水上乐园、生态观光茶园、依山而建的自然狩猎场等,人们在这里可享受到城里享受不到的自然风光,在狩猎场可享受打猎的乐趣。
三是农家饮食和乡村客栈,满足了游客白日游乡村美景、品农家饭、夜宿农家观乡村夜色的心愿。
四是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和公共设施管理办法,建立了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十佳青年”、“十佳好媳妇”等十佳评选活动。同时组建了锣鼓队,建立了农家书屋,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启示四:总体规划,标准管理,规范运作,保证规划蓝图的正确有序实施,杜绝了不按标准建设的现象发生。
为使旅游村建设规划全面、科学,聘请了湖北省武汉设计院专家依据地理位置科学设计了观光、生活、游乐、居住等区域规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平利县成立了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组成的总体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具体由龙头旅游村管理办公室抓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筑工程管理。所有规划区内的建筑工程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其
一、凡是新动工建设且在规划区内的建筑,必须报县“四家”领导组成的小组审阅后,再对照规划方案实地察看,符合统一规划要求标准的,领导小组再签字通过,然后按程序申报建设。其
二、旧房改造由管理办公室按方案要求批准后方可改建。其
三、所有的房屋建设外型安装由统一的工程队负责完成。
二是队伍管理。龙头旅游村的管理人员全部公示上墙,上墙的内容包括个人照片、职务、职责等内容。群众可根据自己要反映的问题,直接点名某个管理人员负责解释或解决,并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及时处理。
三是公共设施及卫生绿化管理职业化。具体工作是保证规划区内的清洁卫生、四季绿化的建管、公共设施的维护等。
三、建议
龙头旅游村的建设和发展,给人以很多的启示,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学习。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笔者建议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农村建设要体现一种文化氛围,突出地域特色。龙头旅游村的发展就体现在“农耕文化”上,如农耕文化园、民俗文化园、狩猎场等。
二是要集中精力打造示范村,目标确定后,要一张蓝图画到底。龙头旅游村就是因为总体规划确定后,所有的建筑都必须按统一规划的标准去做,保证了整个旅游村的完整和统一。三是要建管并举,保证建设的后续性和效果。
四是要明确责任,定人、定职、定责、定时间,保证建设的连续性和规范化。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到以点带面,集中完成一个示范点后,及时总结经验推广。
第三篇: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构建圣城儒雅学园
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构建圣城儒雅学园
曲阜杏坛中学
曲阜市杏坛中学是一所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多年来,学校以传统文化和先进教育理念为引导,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开创了新的办学道路和办学特色,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9年,曲阜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将杏坛中学改制为初中的重大决策。学校审时度势,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地处文化圣地曲阜,并且以杏坛为名的优势,提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圣城儒雅校园”这一发展愿景,依托曲阜深厚的传统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氛围,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教学思路,顺利克服了转型难题,全面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文化立校,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坐落在人文资源丰富的名城曲阜,继承并发扬儒家传统文化精髓,是学校实现科学、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为此,学校依据《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以“杏坛”为名,并确立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校训和“博学、明辨、慎思、笃行”校风。先进的办学理念、前瞻性的教育思想,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基础。
学校着力发展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教师研究校本,学生探讨学习校本,在学校内形成了传统文化学习热潮,进而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学校制定了《杏坛中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纲要》,努力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参与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2009年5月举行全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验学校课堂教学大赛上,我校王德军老师荣获高中组一等奖。本学期开始,已经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设了《走进圣城 感悟经典》传统文化教育地方课程。同时,语文组开发了《<论语>解读》校本课程,在全校范围开展学《论语》、诵经典活动,让儒家经典深入学生。地理组结合曲阜地方特色编写、开设了《地理乐园》校本课程,让学生走进曲阜城乡,深入了解曲阜,从中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学校非常注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内通过宣传栏、展牌、横幅、广播和校园网传播传统文化,向学生传达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思想理念。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每个班级都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真正将传统文化和素质教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生活。
二、课题引领,利用丰富遗产资源开展文化教育
曲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遗产资源非常丰富。如能发挥遗产资源在教育中的作用,进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民族未来,成为了学校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为此,学校参加了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组织实施的十一五规划课题《核心价值观视阈下世界遗产教育实施策略研
究》,并利用地域优势,积极申报了子课题《利用曲阜遗产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之研究》。学校以此课题为主线,结合中央教科所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建设儒雅校园文化。
学校积极与当地遗产、文物部门联系,编印了《你好,我身边的世界遗产》校本教材,开展各类论语诵读活动,举办了孔子“六艺”活动展示、“导游之星”大赛和儒家文化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每年世界遗产日前后,学校还举办“我与世界遗产”征文、“爱我曲阜”书画征集、保护世界遗产,万人签名等活动,目前,学校世界遗产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也在进行之中。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了曲阜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培养了学生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识,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今年6月,学校成为第一所山东省教育科研重点实验基地学校,开启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新篇章。
三、因材施教,打造新型高效教学文化
“因材施教”是先师孔子留给我们后世教育工作者的宝贵教育财富。杏坛中学遵循这一教育原则,结合曲阜市教研室组织开展的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因学施教,三三达标”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积极探索 “因学定教”教学模式,努力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高效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以教材为蓝本,以学案为向导,以精讲点拨为手段,以典型练习为辅助,最终实现落实、巩固和提高教学目标。教学模式重点突出三种课型的创新,即复习课课型(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讲评课课型(自查自纠→合作交流→问题汇报→教师点拨→梳理巩固)、新授课课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因学定教”教学模式的推广,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逐渐学会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自主管理,建设民主科学的学生管理文化
学校积极提倡“自理、自律、自觉、自主、自信”的“五自”育人规范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支部、班级干部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放手让学生策划、构思、组织、实施班级、学校管理和育人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形成“三线”自主管理模式:一是行为规范的自主管理。成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建立了学生值周制度,由学生会及学生自律委员会每天负责对学生的考勤、纪律、卫生等常规检查,让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每班班干部负责维持周末、晚自习等自主学习时间本班的卫生、纪律。二是住校学生的自主管理。由学生会成员和青年志愿者管理宿舍内务,监管食堂三餐的价格、质量与卫生,协调各班级宿舍关系等。三是精神文化的自主管理。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校广播台、宣传栏工作;文学社负责文学期刊、报纸的撰、编、排、印、发等工作;小记者团负责学校各项活动的采访、搜集、上报及广播站等工作;学生会宣传部和各班级宣传委员负责黑板报、班级文化园地以及各种文体活动的宣传、组织、实施工作。今年的田径运动会上,学生主动参与,自己主持开幕式、闭幕式仪式,自己制订精神文明班级评比办法,自己检查评比,学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五、“六艺”育人,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文化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是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孔子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学校坚持“六艺”教育思想,确保所有学生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重视艺体教学,坚持发展艺体课堂,充分发现发展学生爱好特长。坚持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艺体课程,并针对学生爱好需求,成立了艺体特长辅导班,利用课余时间由专业教师进行义务辅导。同时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为广大艺体特长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多次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各级文艺汇演和经典诵读活动,组建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相继开设了音乐、美术、生物、体育等系列兴趣小组。并且倡导支持学生组建各种社团,如彼岸文学社、“三人行”论语读书社、话剧社、诗社、演讲协会、棋社、志愿者协会等。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每年一度的校园艺体节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陶冶了学生情操,丰富了学生生活,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赏。2008年4月,我校大型师生文艺节目《论语》吟诵暨《孔子赞歌》获得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最佳原创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年一度的新生军训及10公里远足活动,锻炼了学生自理能力,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性格。利用节假日参观三孔、六艺城、论语碑苑、孔子研究院、国际会展中心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参加社区服务和家务劳动。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教学学会班主任专业化实验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教学科研重点实验基地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济宁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市县两级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等。
沐圣人遗风,奏“六艺”新韵。杏坛中学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各兄弟学校的悉心帮助下,坚持“建齐鲁名校,创杏坛品牌”的宏伟目标,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开拓进取,打造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教研团队和育人团队,优化育人环境,畅通育人渠道,以德育为本,以学生为先,科学发展,和谐共进!
第四篇:依托专业特色优势 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依托专业特色优势 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摘 要:学校的特色和个性既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更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的主体精神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如何实现多样化和展现个性特色,建工学院的做法如下:依任专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重点发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
关键词:建筑工程学院;品牌校园文化;成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241-02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学院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学校的特色和个性既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更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的主体精神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如何实现多样化和展现个性特色,其内容、途径、形式和侧重点都应该结合自己院系的专业特色,各显其能,各展其优势。建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依托专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87年,前身为呼盟城建职工中专,2000年并入呼伦贝尔学院,合并后在院党委、行政领导下,伴随学院二次创业大好机遇,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年来,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秉承“一实、二高、三强、四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工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适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奠定了基础。学院开展学生课外活动时特别注重突出专业特色,把学科专业特点与校园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注重考核并展示学生专业技能,在历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院系风采活动中,分别举办过“建筑艺术作品展”暨锡盟牧区住宅设计、“测量仪器展示暨专业技能大赛”、“校园规划设计大赛”、“系标系徽设计大赛”、“建筑设计综合大楼”设计大赛、《美丽的呼伦贝尔》师生建筑摄影展等,每一次活动都荣获“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最具专业特色奖”。这些活动让学生有了展示才华的空间,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了专业能力。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努力实现建筑专业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对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一以贯之的举措。
除了与专业结合的院系风采活动以外,为了以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一种专业意识,从而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多次举办专业主题教育,如2009年成功举办了《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历时三个月,听专家讲座、到西山生态园和城市建设工地实地考察等分三个阶段组织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形成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文字报告和有关城市建设的绘图设计作品,该活动受到学院的表彰,荣获一等奖。
二、重点发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建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凸显精神文化魅力,在立德树人上求实效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睛之处。学院本着“建设有文化的校园,塑造有思想的教师,培育有素质的学生,办成有特色的院系”这一目标扎实地开展精神文化建设。
1.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每学期,每个班级都要求有计划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安全卫生、感恩立德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讲和谐”,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了“学党史建优秀党支部”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典型引领,利用节点。结合学雷锋活动,我们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处处善待他人、帮助他人,热爱学习,勤于钻研,做雷锋式的好青年。结合清明祭扫活动,对学生适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乡土革命英雄,忆艰苦革命岁月,在学生心里埋下报国宏愿。
3.大力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学院每学期都会向师生发出“让我们都能拥有自己的书,并能在书香中成长成才”的倡议,鼓励师生多读书,读好书。结合“主题读书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丰富的读书汇报活动,好书传看活动,经典诵读比赛、“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征文活动等,使学生浸润在书籍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养成学生爱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使学生树立不读书是最可怜、可悲的价值观念。
塑造文化品格,培养人文精神,注重文化熏陶。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将“真善美”、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社会公德付诸于实践育人之中。2008年为汶川大地震灾区奉献爱心活动中,2005级工程监理班栗雪斌同学在参加集体捐助之后,又把自己当时刚刚获得的1 000元助学金全部捐出来,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心、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
(二)发挥环境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浸润中成长
大学校园环境文化是大学教育中无声的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应注重文化品位和内涵,增强育人功能。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网络等校园文化媒体、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引导作用,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及时反映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2006我们创办了自己的系刊《建工人》,每月发行一期,每期分四个版面,分别有时事要闻、系内活动简讯、建筑专业趣闻以及学生发表的诗歌散文等内容。我们努力做到正面宣传及时到位,负面事件适时报道,发挥载体重要作用,着力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营造才智文化氛围,激励大学生成人成才
发挥《论语》、《庄子》等孔孟哲学讲堂作用,使学生经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学院每年都集中组织学生学习孔孟之道,并广泛开展讨论,切实体会“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精髓。利用专家学者学识,为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我们邀请校友,现在呼伦贝尔市建设委员会工作的敖主任给同学们做《专业择业事业――论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等报告,对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社团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教育基地,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才智文化的建设,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学生勤奋刻苦、立志成才蔚然成风。近些年来学生英语四、六级过级率不断提高,英语四级过级率达到74.4%,计算机过级率达到60.4%。学院积极鼓励、支持学生考研,成立考研自习室和辅导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2010年考研率8.2%,2011年考研率达到10.14%,考研率逐年提升。在学校组织的“高等数学”竞赛中,学院学生成绩优异,2009年以来每年都有多人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二、三等奖。2009年张洪涛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并作为自治区唯一学生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这不仅是建工学院及呼伦贝尔学院的光荣,也是自治区高校的荣耀。学院学生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广受用人单位青睐,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这些成绩与学院注重营造才智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
(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向社会实践延伸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了解国情、民情,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结合,促进知识内化为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院坚持不懈地开展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炼能力、做贡献。
1.在每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有序安排、精心组织,带领志愿者深入到周边农村牧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图片展览、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为农牧民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战略思想。同时,志愿者们还与有关农牧区结成对子,力所能及予以帮助。他们为农牧区的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具、资料,耐心的为孩子们讲解文化知识。
2.服务社区活动。我们每学年定期到结对社区服务,走访社区内孤寡老人家,送去爱心衣物、帮助打扫室内外环境、陪老人谈心、表演节目等,用爱心与责任带给孤寡老人以抚慰和温暖。志愿者们冒着酷暑严寒帮助社区清理垃圾、积雪等,给居民的出行带去方便,为社区的环境打扫出一片洁净天地。
3.学院大学生爱心志愿者每学期都会不定期到儿童福利院,开展“大手牵小手”慰问活动。志愿者们及时将学院师生捐赠的衣物与学习用品发放给小朋友,帮助指导学习或给孩子们表演节目、一起做游戏等进行良好的互动,抚慰心灵、奉献关爱。学院青协还特别组织了爱心家教团,坚持在每周末到福利院给孩子们指导功课、聊天玩耍,陪孩子们渡过一个又一个快乐的周末。
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了大学生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反映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助人为乐、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
(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每年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水平。几年来,我们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2009年的全区“挑战杯”活动中,佟雅茹同学荣获科技发明制作类三等奖。
三、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始终坚持“重于践行,受益于学生”的原则,采取“以活动带活动,以活动促活动”的方式,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开展的每一个文化活动都深入到学生心中。我们根据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等特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发动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各类球赛、演讲、知识竞赛、歌手大赛、广场舞比赛、礼仪大赛、宿舍文化节、迎新晚会、送毕业生晚会等。这些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想象力,文化领悟性。通过开展这些文化活动,使学生的文明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促使每一位同学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公物、讲文明懂礼貌、讲公德重安全。同时,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并热心于公益事业。
近年来,在学院党总支、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育人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践行“凝思砺志、德行天下”的校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才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视野得到开拓,知识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从实践、理论、艺术等方面传承校园文化精神,营造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广大学生打造一个素质拓展的文化舞台,为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彭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5).[2]田春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4).
第五篇:依托集团优势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依托集团优势 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杭十五中教育集团—浙大附初 姚青山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锋芒十分明确地指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能力的变革根源在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的滞后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依托集团优势,借助工会组织的助推作用,缩短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
关键词:集团优势 教育工会 师德 内功 素质 专业成长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挑战,而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作为课堂的总导演——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践行者。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缓解这一矛盾,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渐形成。但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教师教学专业成长的滞后,使得“牛奶”被稀释,集团办学进入到了一个高原期。因此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不断通过各类活动及培训形式,如“领雁工程”、“名师工作室”、“城乡联盟体”等,促进教师教学专业的成长。但这种方式,对于每年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的新人和急待引领的年轻教师,显得杯水车薪。如何能让更多的老师,在最短的时间里成长起来,成为学科的骨干,集团办学的规模优势,学校教育工会的积极参与,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
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教师教学专业成长设计
“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是今年教师节上,国务委员刘延东讲话的主题。在中国赶超世界的时候,教师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教师是怎样学会教书的?这个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费曼·纳姆赛指出:“学习教学应该被视为一个延续教师整个生涯的连续过程”。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初步设定为四个阶段:即经验与想象期、调试与更新期、精致与平稳期、倦怠与高原期。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阶段,教师应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做好精心的规划。
1、经验与想象期
在经验与想象期,教师要从“学徒观察”到“自我想象”。我们的老师,都经历了不同的中学时代,在那里老师的各种教学方法,或多或少的在老师的头脑中留下印记。如有的是以讲授法为主,要求学生保持一种倾听状态;教材就是“圣经”,教和学都不能脱离教材;教学过程侧重于对教材的学习;老师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有预设的问题等等。在“自我想象”时,除了“学徒观察”的部分经验,在这一阶段中,年轻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当发现教学行为与自己的想象不一致时,开始新的教学设计的落实于尝试,但多数教师的教学想象,有其理想化的成分,所以在实践与尝试后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2、调试与更新期
在调试与更新期,新教师的教学成长,经验与想象期是短暂的,随着教学实践的丰富以及介入学校文化的程度的加深,他们很快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度的调试与更新,这种调试与更新是对现实的妥协,有的也包括在规范压力下的对自我的坚持。但成功的教育是发展有个性特长的教师,为他们的成长搭建飞翔的舞台。
“老革命”与“新问题”:2004年的秋季,我有幸接触到了浙江省的科学新教材,在全国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这本新教材却有不同的面目,首先:它的“空白艺术”让学生在看书时要学会选择相应的参考资料,否则,很难将一个问题有完整的理解。其次,年轻教师对它的理解更是“难识庐山真面目”。以2004年的版本为例,教材和教学参考均有很多错误,不先行进行错误校对,将会误人子弟。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成绩优异”的老师,他们大多有丰富的经验,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都能恰到好处。几年下来,我也发现一些现象:一位课堂教学比较遵循新课程要求的老师,由于对“提升学生成绩不理想”而多次被谈话;“轻负高效”的老师,又很难得到他人的学习;年轻教师的成长有引领但缺少“放大效应”;校园文化的主流短时间内难以弘扬和光大。在遭遇种种尴尬境地之后,我暗暗告诫年轻的老师们,在迫于学校文化的压力和自身生存的需要,每位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做出许多调整,这种调整将产生两个后果: 是,教师的教学由“内容系统”向“形式系统”的精致化转移。在“内容系统”中涉及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要求教师完全掌握所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合理的自我调控。“形式系统”则涉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涉及“怎么教”的问题,要求教师精熟各种教学策略,对教学对象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每节课要有三到五个教学层次设计。
教学活动的“形式系统”精致化,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在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学技巧更为熟练,教学调控更加流畅等。年青教师的教学表现为: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材的复述,例题的选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言精练、幽默、准确;实验的准备充分、演示效果明显、成功率高,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背景资料选择恰当、课件制作有利于学生的再学习;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程框架完整;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等等。
在“精致与平稳期”中,教师的成长还离不开教师群体的力量,在这一力量中,年青教师借助师傅或同组教师的互动与交往,产生对自我教学的反思与认同。自我反思这一环节,是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个教师的成长,要由两种因素促成反思: 与“自我”的张力之下,而随着教师教学专业的成熟,“自我”逐渐凸显;但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不能摆脱校园文化的影响,而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教师教学专业成长的功利化特征,具体表现在教师对发展能够满足“教学竞争”需要的实用应试技能的高度关注。如何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自我反思”是条件,“校园文化”是依托,“情感投入”是催化剂,依托集团优势,引领教师教学专业成长是最终目的。
二、依托集团、修炼内功,为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领航
当今的中国教育,也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时期,各地的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课程改革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在于各阶段的教育是否规范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或许日本和韩国的教育对我们也是一种启示:在学校与日本宫琦中学和韩国东鹤中学交流的过程中,两件事对我深有启发。其一是:日本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注重基本功的落实,求实、求稳而不是求快。他们学生的剑术、乐器演练的都不是很精,但基本招式,却能体现出扎实的功底。其二是:韩国老师的管理,那里的老师要每三至五年地区交流,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避免一个教案三十年的情况发生。如今的杭州,集团办学已初具规模,合理利用集团优势,引领教师教学专业成长是我们当前要考虑和实施的。
1、集团优势
集团化办学对于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具有一定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使得母体学校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积累起来的文化底蕴、管理经验很快充实到新学校中去,带动了新学校快速平稳地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无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对学校文化的构建都能带来直接的好处:一是扩展母体学校教师的发展空间,二是新教师的引进加速了整体的血液循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个体要不断地发展,要再提高,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而母体学校不论是从人员的结构还是学校本身提供给教师的发展空间来看都十分有限。集团化办学模式,恰好为母体学校的优秀教师提供了再发展的平台,借助新生力量,并以自身为核心,加大群体效力。调动整个集团的老师,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我们为教师搭建一个好的发展平台,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利用杠杆的放大作用,让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集团办学过程中,随着学校的扩大,教师不够,要加入新的力量,要吸收外来的老师,有新毕业的大学生、有外地的教师。他们的到来对现有的校园文化起到很好的创新作用。他们的观念、方法、绩效,不同人员的结合,不同地域的组合,为原有文化引入了新的元素,注入新的血液。集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规范,是免疫力,当海纳百川后,没有出现文化背景的冲突,却激发了老师的工作热情,形成了比较好的教研氛围。这种氛围是大家建立起来能够接受的,在行为中能够表现出来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升华。依托集团办学的优势,加强校区间的多元互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快了年青教师成长的步伐。
2、内功修炼
面对新课程的强力推进,面对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每所学校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办学,都必须学会走入社会,学会整合资源,还要学会吸纳国外有创意的资源。在集团办学模式下,怎样的教师才能满足学生及社会的认同呢?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正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育人的需要,必须做到以下修炼: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学习新的教师法,要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的重要事业,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工作中做到以素质教育为本,把发展人的智力、开发人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质量放在首位;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实现由“工匠型”教师向“专业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淡薄功利,全心全意地把知识、智慧、爱心全部奉献给学生。
(2)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集团办学的优势在于有优秀的母体,社会上每个职业都有特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教师的职业形象是他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时,在学校以及在社会中承担的职业作用和表现。由于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教师的自身形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性。教师是他做人的楷模,教师的仪表、教风、言谈举止和良好习惯,都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化,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素质的动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要热爱祖国;教师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具备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感,对学生要有博大无私、深沉久远的爱,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在经济社会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要甘于付出,勇于奉献,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只有这种良好的形象、规范的行为,才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与形成,才能真正做到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集团办学模式下,工会组织活动的丰富,团队旗帜的适时引领,使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与快乐,也塑造了教师
良好的职业形象。
(3)构建多元的知识网络
科学新课程是浙江省的教改亮点,教材编写的“空白艺术”让教师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又是新课程计划的一个特点,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国防等教育。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二十一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多学科对同一个学生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教师有互相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都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必须更多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现代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要成为研究者,因此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教育哲理的形成、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充分发挥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功能,体现教育的完整性。
(4)拓展多向的教育交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中的教育力量进行多向的教育协调与交往。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必须具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首先是对学生,独生子女的教育具有独特性。教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就离不开与学生的沟通,必须建立“教师向学生学”、“教学相长”的平等关系。教师必须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个体工作意识,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还要建立与家长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与社会有关机构中的人员的协作关系,这些都是形成教育合力和进行有效工作必不可少的。通过多向的教育交往,最终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最有效的教育模式。
(5)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对一名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常常和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为此,教师在学生中间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心上的成就;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始终要将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有,教师要有宽容的心理、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利用集团教师群体庞大的特点,借助工会组织的横向联系及活动空间,学会汲取他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内涵。
(6)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精神
以龙头学校为引领,实施集团化办学这一举措,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覆盖,引起了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品牌扩张和学校教育在办学机制、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变革。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起点地解决了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课题,实现了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双赢。但教师团队的建设,从教师专业性质和专业化过程的特点来看,还应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精神,即敬业乐业精神、勤学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负责参与精神等,展示良好的外在形象。
3、为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领航
在一个社会里,教师是社会的导师。因而教师又素有“国师”和“全民之师”的称号。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社会生活关心参与,对社会现象评论批判,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会构成一种潜在的、巨大的、动态的社会变革力量。尤其是现代学校的社会功能日趋增强,教师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频繁,教育工会成为教师成长提供动力,这种力量越来越显得重要。
⑴ 文化引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应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使每一座墙都能说话。”确实如此,诗情画意般的学校,它的教育作用不仅仅是通过词语、说教起作用,而是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校园文化氛围衬托、浙大求实精神的承传、多年教学文化的积淀、良好行为习惯的延续、优秀教师思想情操的渗透,从各个层面、不同维度对集团的教师产生持久的、广远的、深刻的影响。集团内的校区,有的大气开放,有的精致和谐,有的人杰地灵。同在一个管理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激励着不同教学追求教师的成长。
⑵ 活动引领
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手段,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所需的新知,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增强了专业判断和行动能力。要让老师能最大限度地在课程改革中获得最快的成长,活动的开展将是必要的手段。这几年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有意识的开展了下列活动:
a.读书活动,利用每年的读书节和工作之余读书,拓展教师的理论功底和专业视野,形成新的教育智慧,重塑自我。教师的成长需要反思,读书活动还能促进教学反思。因为反思本身需要理论支撑,需要思想资源。所以必须借助读书之风,营造书香校园,让教师在坚持不懈的、系统的读书中提升思想认识,引领专业的快速发展。
b.学术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班主任节等活动节日,激发教师的教学情感,激活教师创新意识,展现自我人生价值。抓住机遇、把握自我、主动参与。每年如期进行的各项
节日活动,为教师展示自我,搭建了舞台。活动的组织策划者,为教师的成长构筑了阶梯。教育工会利用教代会契机,广泛征求教师建议,组织、协调创建教师书吧,为教师的读书活动的延续,创造空间。
c.交流互动,集团学校的特点,就是每年有无数的交流活动。活动的初期,老师们感受身心疲惫,难于应付。转念思考,这不正是我们共同提高的机会吗?常言道:教学相长!相互的学习,将是更快的成长方式。无论是新到访者、还是再访者,都要有相应的交流预案。让首次到访者看到真功,让再访者看到新意,这就是成长。对于每次的到访者,还要有相应的互动与反馈,这更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几年来的集团办学中,我们让每一次送教活动,即做为送教老师专业成长的机会,也使之成为心灵震撼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到地域的差异、校园文化的不同,同样的付出,却是不同的教育收获。
d.国际交往,每年的各种假日里,集团的优势更加显现,国际间的校际交流和外出学习考察,又给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契机。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校的师生间的交流平台,为教师又拓宽了教育视野。走出国门看世界,我们的路在何方?中国的教师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在这一时刻,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相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的教育,又有着怎样的教育策略,对教师引发的思考,更是强烈和令人震撼的。
⑶专家引领
集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让教师的成长优先于知识的更新速度。一位教育学者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如果缺乏专家、名师的引领,教育理念的提升则会缓慢,难以在短期内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近几年来,我们通过专家引领、名师指点的途径,引导教师朝着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前行。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我们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实践中练”的方法,让一批骨干教师向专家名师学习,依托浙大资源和与文教区近邻的优势,每学年都进行“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现场去聆听专家的教诲、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观摩名师教学风采,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先后去上海靖安区进修学校学习、绍兴实验中学等地考察学习。还利用远程教育培训,让教师足不出户,就领略到专家的风采。让这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课改的“领头羊”,从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发挥本校名优教师的力量,建立名师工作室,师徒结对学习活动,建立全方位的教学指导网络,层层带教,使教师有一个成长的智力背景和支持系统,对他们进行“精雕细刻”的定向培养。专家的引领和名师的指点,我们的教师将很快走出了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提升了理念,拓展了视野,在不断的智慧交流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⑷课题引领
叶澜教授曾说:“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校的转型。”一个课题就像一个培训班,它促进教师迅速成长,会很快形成大批教科研群体。教师们研究着、工作着、感动着,认识提高,责任心增强,研究能力上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几年里,集团的各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各级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营造宽松的对话式研讨氛围,使得老师们在交流研讨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不断产生碰撞。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灵感,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加快了对知识的积淀,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提升自己认识水平的同时,也体验到研究的幸福和专业成长的快乐。
课题开展的初期,多数老师还是被动的参与,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课题研究不再有畏难情绪了,都深知科研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行动,是能力的提升。科研工作应渗透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它仿佛是空气,我们随时在呼吸,此前却没有注意到它。每个课题组成员研究中都发觉自己通过研究开始有了变化,学会了在关注普遍现象的同时,深入挖掘隐藏在表象深处的本质的精华,在不断的探索中使自己逐渐的成长起来。
⑸校本研修
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是促进学校发展、引领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学校的有力契机;是打造优质教育的基础。
基于问题研究,是我集团教研的特有方式,它使得人人有问题,人人会研究,研究有成效,对课题的申报,起到积累和同化作用。在校本研修的同时,每学年老师要上交两篇教学课例或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撰写,使教师会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点滴闪光,为成长奠基。几年来,通过加强研究,不断反思,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已经探索出一条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之路,使校本教研充满活力,教师教学的专业成长有了质的飞跃。
纵观校园的发展历程,依托集团优势,把每位教师看成一个宏大的世界,关注每位教师,尊重每位教师,让他们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和个体生命的尊严;给每位教师搭建适合自己特质的舞台,给他们足够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演绎;包容每位教师,善待他们,激励他们,使他们都能行走在通向卓越的路上,因为事业的大船要靠大家划桨推动前进,教师的成长要靠团队来打造。
200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