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后感
倾听让我更懂爱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无法言语的我们只有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婴孩时期是学习的最好时期,去看身边的一切,去听这个世界的声音,慢慢的我们就学会了说话和交流,长大后的我们却忽略了最初的真实,一切都是从倾听开始,教育亦如是。
作为一名小学的老师,经历了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过程,我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的孩子对于自己情绪的表达都会有不同的进化,但根本的本质的表达却没有改变,比如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他是敏感的,六七岁的孩子会更多的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12岁左右的孩子哭泣却是隐忍的,而我们面对这样的时刻,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问,最合适的方式是给予信任和温柔的等待,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打开自己,更好的宣泄心中真实的想法。这里就体现了倾听的重要性,倾听孩子的欲望和需求,作为老师,对孩子的需求以及声音表达出来的一切形式先倾听、再理解、最后给予学生合理的应答,孩子就会和老师建立相互的认同感,从而思想上才可以更进一步的交往。
细细品读这本《倾听着的教育》,这是一个逻辑思维力非常饱满的学者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五个篇章层层递进,从倾听的教育意蕴让我们去体会什么是认真倾听,到向名师大家学习倾听之道,然后阐释了作为教师如何去实际的做,再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最后融入社会的大背景。作为一名老师,我曾站在迷茫的路口,不知前路应该去往哪个方向。随着教学经历的丰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觉得缺点什么,近期看的这几本书帮我指明了方向,而这本书也让我的教育思路更加清晰。
回想教育中的每个细节,有些时候我们会常常忽略平心静气,让自己静下来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体验,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担忧与爱,也是书中提到的教师倾听中的爱与怕。当我最初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去进入这个教育的世界,那时的我是真心的去爱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发生,我情感的天平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有选择的爱孩子,以自己的喜好去判断孩子的好与不好,那个时期的我说的多,听的少,直到我上一届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和错误。那个时候班里有几个孩子来自离异家庭,一个孩子,我称他为小马吧,他的性格在当时的我看来非常古怪,可以说还有点儿暴力倾向,他不愿与人真挚的交往,稍微一点儿小事都会让他爆发,那次我忍无可忍,冲着他吼着、喊着、吵着,这个孩子当时说了一句话:总是你们在说,我都按照你们说的做,你们什么时候能听我说。当时的我立马惊呆了,原来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孩子的想法,我平静下来,让他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深呼吸后说,你说吧,我听着,也许是我们当时的场很适合交流,这个孩子放下了戒心,和我说了很多,中间我忍着没有打断他,当我听完之后,顿时觉得自己是个多么不合格的老师啊,我竟然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个孩子为何会呈现这样的性格,我忽略了孩子的成长环境。虽然后来这个孩子并没有说一下子改变了许多,但是在我和他彼此了解后,我向他真诚的道歉后,这个倔强的男孩背过了脸,我看到了他红红的眼睛。正是这次对话,我感受到了他的感受,也让我意识到作为老师当面对学生的复杂情况时应该静下来,先去倾听他的声音,这样才能走进对方的心里,放下戒备之心的彼此才能建立信任。如何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呢?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为何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孔子具备着完善的倾听能力和回应能力,他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和学生的交谈和对话中进行,他很擅长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言行,并且在针对性地回应中对学生予以引导和启发。孔子具备的倾听和回应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需要在耐心从容中不断构建的,教师常常以“前见”去看待学生的言行,缺乏耐心和从容,孔子也会有,但他有着清醒的自省意识,当觉察和自知到后,会在感悟中去调整自己,并且把自己的感悟过程和学生分享。古今中外的倾听大师都向我们表达了倾听的重要性,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或者苏霍姆林斯基还有陶行知,他们都有着十足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的语言,而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时刻,慢慢的静下来,以一颗包容和接纳之心去倾听他人的内心。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教会了我们培养倾听能力的方法和方式,思维的清晰和表达的严谨也是倾听力培养的必备要素,通过对不同的倾听力进行分类,我发现很多时候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够更好的引导我们去豁达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同声音,因此,积累知识经验的同时也是培养能力的同时,在各种声音中找到适当的方法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不仅仅需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义不容辞,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并且做一些训练,但最重要的是运用教育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比如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会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听课,除了学生自身的注意力容易涣散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堂设置是否成功的吸引和激发了学生的倾听兴趣,此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六大法宝来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学着去使用合理的方法,从而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做好自己的角色。
弯下腰和学生站在一起,点点头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静下来倾听他们的声音,当我们慢慢的学会并做到了以后,会发现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好,爱充盈在师生之间,我们与孩子的心就会在一起。
第二篇:倾听着的教育
倾听着的教育
有一位教师说:“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相反,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那么学生就逐渐不会听到自己思考的声音,变成没有自己观念的人。是啊,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说去做,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鼓励其不停地问“为什么”,不停地说“我发现——”,从孩子的话语中分析其情感与思维的核心,发现其学习的障碍,帮助其找到方法,使其享受智慧的乐趣。而我,都做了些什么呢?在学生的话说到一半时打断他,在学生仍然高举小手时看看表,而后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不厌其烦的追问下否定其提问的价值。我在倾听吗?我在教学吗?我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吗?
不,我没有。目前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不难看出李先生的思想深刻而感人,他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叙述提高到了道德的范畴。在大谈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今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的的确确应该反思一下: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是不是真正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人?能不能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不在乎他们的感受?有没有把眼光落在学生的未来?
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钟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钟如何练习,最后5分钟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因为讲解式教学教案中主要确定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和动作行为,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中又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因而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的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所以教师的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倾听,可以发现问题;倾听,可以让学生增添信心和勇气;倾听,也让教师有所启迪,有所反省。在日本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的精辟之言:“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们初步的感受、分析和理解。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又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作品的背景性介绍。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作品的补充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我想只有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发言(包括课堂内的“插嘴”)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才能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亦或问题之所在,“这样的倾听才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第三篇:读书后感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还要对自已行为约束,诚实可信,博爱众生并亲近有德行的人。百善孝为先,而“孝”和“弟”这两个字则是弟子规贯穿中心的“一条线”。“孝弟”里面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地提升。其实一个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得人。
羊跪乳,鸦反哺,为人子女理当“孝”字为先。“孝”就是心怀感激,用爱作出回报。我们的父母大都承担着家庭的负担,每日里,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报社会,同时还对我们呵护有加,似明灯引领我们一步一步前行。作为儿女,每天惦记着父母,为父母辛劳,这应该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是作为后人应尽的最基本的责任。我们现在年纪还小,有些事情还无能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愿与希望,每天让父母开心,这无疑是我们今天必须努力去做的。我认为这才是一个人所尽孝道的最好体现。
“入则孝”,一个在家能敬重、孝顺和关爱父母长辈的人,其品格与德性必然会有一颗感恩于博爱之心,就一定会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善行善为,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我深信:“心中有爱,就有‘孝’。”父母需要的是“真爱”,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奉养”。我们要诚心孝顺父母,并化成行动。这样父母一定会非常感动,当然,作为子女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第四篇:读书后感
读书有感
书是朋友,是生活的必需品,它带给你快乐,安慰你的心灵,来让你了解自己。书是伴侣,它与你随行能聆听你的心声,在寂寞是给你带来欢乐。像鸟儿飞上了蓝天,像花儿定然开放,像微风轻拂着绿树,像小草第一次展望世界,那种愉悦,舒服,惊讶是我们体会不道德。
小时候的我聪明,上进,努力,好学,又机灵可爱,多才多艺,成了幼儿园的班长,这是小时候读书改变了我的一切,放假时,你不会看见我在玩耍,而是坐在小院的一角读书,那时我真正爱上了读书,有一点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味道,那时书就是我的全部,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后来上小学了,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醉心阅读是我得到了报偿,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夺得全班之冠,成了我班的学习委员。现在我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了,书对我更是不言而喻。现在书不仅走进了我的生活,还融入了我的生活,越来越多得数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我爱书不仅仅喜欢它给我知识,更多是它带给我的欢乐。书是朋友,但朋友却不是书,朋友会背叛你,可是书不会,书还会告诉我怎样做人,自打书走进我的生活后,我渐渐变了,变得阳光了,可爱了,最主要的是它陶冶了我的情操,它充实了我的生活。读书让我有了浓厚的感情,读书让我有了坚定的信念,读书让我有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读书让我有了正确的做事准绳,读书充填了我的漏洞,读书倍增了我的信心,读书增长了我的智慧,读书让
我体验到了快乐。是书让我变得阳光,让我活得潇洒,读书生活虽然单调却并不乏味,读书虽然平淡但意味深长。
书是知识的来源,是心灵的门窗,是一切东西包括感情的根。
作者介绍:
我叫邹怡辉,是一个自信,开朗,友好,积极向上的小女孩,我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看书、弹琴、下棋、听故事,也对主持和表演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评语:小学生把书当做挚友,既能找到看书的益处,又能让书给自己带来益处。文章的语句优美,中心突出,语言流畅。
第五篇:读书后感
读细节决定成败后感
这本书是汪中求写的,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细中见精。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段话意思是:再高的山都是由细土堆积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细流汇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顺利完成.细节决定成败对我们社区来说并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随着公司(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机戒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公司(局)体系的正常运转.对社区来说也是如此,社区要成功,就得靠每一个员工做好每一个细节.就我们走动式管理而言,我们不仅是下去查问题,更重要的是和居民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以和我们一线的职工交流,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只要大家思想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社区发展壮大。如果我们管理人员没有做好每一个细节,就不可能保证走动式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一个单位若想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