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共同体之倾听着的课堂
一、二、jhuk教学倾听的意义及解析 走向“倾听着”的课堂教学
首先我来谈一下教学倾听的意义及解析:从生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教学倾听是指师生之间在言语交流过程中接收言语信息,通过思维活动达成一定的认知、理解等的过程。它通常是伴随着提问、讲授、讨论、辩论等有声言语活动出现,是潜隐存在于这些可听的言语行为背后的行为。但这个意义无疑是狭义的,它取其“听” 而忽略了最人文色彩的“倾”,是干瘪的、单一的、纯粹与言说相对的行为,失去时代精神与和本真教学相符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吸纳了哲学,社会学的理解,所谓教学倾听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基于相互尊重、平等的立场,细致听取彼此的各种表达、以倾听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达成的知识、思想、生命、情感等层面的交往和互动。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教学倾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1、教学倾听是师生在在教学活动中的本真存在方式;
2、倾听是师生之间交往沟通的重要方式;
3、倾听多数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交际行为之中
4、教学倾听是一个感官、智力和情感共同参与的、对教学信息进行逐
一、接收、解读以及反馈的过程
5、教学倾听的核心是思考,实质是全身心的理解和接纳。
了解了教学倾听的意义后,我将重点来谈一下我对“走向‘倾听着’的课堂教学”这一板块的学习。
“倾听着”的课堂教学是指是指基于倾听、在倾听中、通过倾听来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态。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基于倾听”是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教学的进行都是建基于倾听之上,是以倾听的结果为依据确立的,“在倾听中”是指在课堂教学行进过程中时时、处处、人人都处于倾听状态,“通过倾听”是指教学目的的达成,学生与教师的发展,都是依靠倾听来实现的,其中基于倾听是前提条件,在倾听中是外在表现和核心部分,通过倾听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倾听着的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之所以说“倾听着”,而不说“倾听”是因为倾听不是一种完成时态,而是教学进行中的持续的,一以贯之的行为
方式和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课堂氛围:润泽的课堂
“润泽”即充溢着水分,不干燥的状态,佐藤学将其借用形容教室中那种无拘无束,安心舒适的氛围和心情。我觉得这来自于所有人地位的平等。
2、课堂模式:多边多向相互倾听
强调师生、生生间彼此的倾听,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变化倾听者和言说者的角色,形成一种网状的沟通交流模式。独唱演唱会
多声部交响乐
3、课堂外在表现:说者位置的空缺
没有课堂的主导,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随着话题及课堂教学的进程而发生轮流交替。
4、课堂实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倾听着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它与传统课堂的对比更加清楚的认识,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地位的悬殊;课堂教学中氛围令人窒息;教学民主被践踏,没有“完整的人”的立锥之地。倾听着的课堂中强调积极主动的倾听,而不是静静的旁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听;时时、处处、人人之间倾听的正在进行的状态,强调根据倾听到的内容进行及时、恰当的回应,强调在不可预知的倾听过程中的随机应变。
以上是我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所得,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我会继续深入学习,不断内化,争取早日探索出实用的方法,在教学中进行实践。
第二篇:倾听着的教育
倾听着的教育
有一位教师说:“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相反,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那么学生就逐渐不会听到自己思考的声音,变成没有自己观念的人。是啊,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说去做,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鼓励其不停地问“为什么”,不停地说“我发现——”,从孩子的话语中分析其情感与思维的核心,发现其学习的障碍,帮助其找到方法,使其享受智慧的乐趣。而我,都做了些什么呢?在学生的话说到一半时打断他,在学生仍然高举小手时看看表,而后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不厌其烦的追问下否定其提问的价值。我在倾听吗?我在教学吗?我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吗?
不,我没有。目前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不难看出李先生的思想深刻而感人,他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叙述提高到了道德的范畴。在大谈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今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的的确确应该反思一下: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是不是真正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人?能不能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不在乎他们的感受?有没有把眼光落在学生的未来?
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钟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钟如何练习,最后5分钟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因为讲解式教学教案中主要确定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和动作行为,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中又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因而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的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所以教师的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倾听,可以发现问题;倾听,可以让学生增添信心和勇气;倾听,也让教师有所启迪,有所反省。在日本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的精辟之言:“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们初步的感受、分析和理解。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又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作品的背景性介绍。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作品的补充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我想只有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发言(包括课堂内的“插嘴”)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才能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亦或问题之所在,“这样的倾听才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第三篇:课堂学习共同体
课堂学习共同体: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新途径
摘要: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课堂学习共同体自出现起就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推崇。本文结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阐述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构建途径,从而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关键词:课堂学习共同体;高职;英语教学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a New Way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As a new teaching strategy,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and high praise from research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its appearanc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firstly, and then states how to apply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Keywords: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English teaching 引言
高教司于2009年发布《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讨论稿),其中提到英语课堂教学应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和学为一体”的教学理念[1],这与课堂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观不谋而合。因此,探索如何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实际,以课堂学习共同体这一新的教学改革策略为指导,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英语、爱英语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竞争的能力,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推动及进一步深化有着重要意义。2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学习共同体,通俗地讲就是共同学习的团体。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教育领域,源自于世界范围内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批判[2]。
课堂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以课堂为活动时空的,以共同学习为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学习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形式之一。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课堂学习共同体具有以下特点:
(1)共同愿景:课堂学习共同体存在的前提
共同愿景是学习共同体中个人意愿的集中体现。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认同的共同愿景,它能使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产生共同体意识、生发共同体情感,真正做到“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或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付出自己的努力、承担相应的责任。(2)相互合作:课堂学习共同体运行的方式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以相互合作的方式呈现的。学生合作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或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合作者之间要有明确的分工,即明确规定每个学生要负责任务的哪个部分,所有学生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这种通过合作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方式能够有效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3]。(3)平等对话:课堂学习共同体发展的保障
在传统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通过“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交流是告知式的,根本谈不上互动。而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成为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这里的每个学习者(包括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自主权的学习主体,都有权参与教学决策,他们共同应对遇到的问题,并一起寻求解决之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对话式的、平等的。3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近年来,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等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出现了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从“语言知识学习”向“语言能力培养”转变的两大发展趋势,然而这些转变仅发生在少数地方,并且仍处在初级阶段。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大多数的高职英语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要想将其彻底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同高职英语现状不无关系。就拿我院为例,近年来通过对口升学以及自主招生进入我院学习的学生比例远远超过高考生,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当薄弱,英语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堂参与度低。因此,尽管一些教师打算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或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言,很多学生却对此采取不理会的态度,一副无论发生什么都与我无关的架势,而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也会因上述大环境的影响而选择沉默。于是,教师的放权行为遇到障碍,自问自答、教师一堂言的模式又占据了上峰。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最前沿、最具体的阵地,课堂改革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排头兵。课堂学习共同体所提倡的共同愿景、共同分享、共同参与的教学理念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高职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具体而言,高职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包括已下几个环节:(1)制定共同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学术性目标,而是认知、情感、技能和人际目标的总和[4]。高职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目标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教师要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英语水平起点、英语学习期待,从而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可行的现实依据,每一专业、甚至每个班级的教学目标可以因学生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2)成立合理的学习小组
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课堂活动不再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如听课、做笔记、回答问题),而是以学习小组合作活动为主(如小组调查、小组presentation)。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类型多样,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笔者建议将异质分组作为学习小组的组建原则,即每个小组由性别、能力倾向、英语水平等方面都不同的学生构成,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5]。
(3)进行恰当的角色定位
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与所应承担的责任,教师应牢记自己不再是课堂上说一不二的管理者,学生是拥有同等权利的共同管理者。首先,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究未知,体验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其次,教师必须通过艺术性的对话和潜移默化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问题,更系统地掌握所学。从这一层面上讲,教师又是助学者,因此要充分发挥润滑剂的作用,帮助学习小组顺利完成小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4)使用多元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如果使用得当,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高职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健康发展。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还应有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小组内部的评价以及其他小组的评价等。其次,评价形式要多元化。目前学术界认可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形式。前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程性评价,它应该涵盖一个完整地教学周期。终结性评价,指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全面考核。在高职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中,两种评价形式要结合使用,以求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最后,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要从学习态度、任务参与、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对学习者进行全面的评价。5 结语
面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课堂学习共同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改革途径。在这样的课堂上,传统的教学理念被完全颠覆,师生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为着共同的目标,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升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对课堂学习共同体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使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Z].2009.[2] 赵迎.课堂学习共同体——一种值得大学英语教学借鉴的理论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 2013,(4): 66-73.[3] 时长江,刘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意蕴及其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 2008,(24): 26-30.[4] 赵玉娟.课堂学习共同体视野下高职生的主体性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2): 21-25.[5] 梁书凤.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35): 46-47.
第四篇:倾听着窗外雨落窗沿的声音
品人生百味,享真我人生(原创)
08化工沈亮081007024
倾听着窗外雨落窗沿的声音,时而夹杂的沙沙的风吹叶摆的声音,感觉似乎并不突兀,抑或换成木窗似乎更具意境。
千年轮回,繁华落幕,百年期盼,容光依旧。而亘古不变的是四时更替、日夜交错之自然规律。叶落花凋,雨后放晴,适时的抒发心绪,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日落月升,必定送来一个多愁善感的漫漫长夜,而这夜这月,也正是多数文人雅士灵感的发源。离别之情、恨别之意、伤别之怀……则寓于琴棋书画、做于文房四宝、流于千古绝唱,此亦快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而日未出,此情此景,无人不为之动容落泪,旅居、客泊、思乡……则营造出另一番意味深长的情感话题,也映射出千年来中国游子不变的“落叶归根”之念想。借景抒情也好,托物寄怀也罢,亦留给后人无数感怀的凭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一言难尽儿女情,孰能忘却这“错、莫、难、瞒”,每一段缠绵凄怆的爱情绝唱都萦绕每位读者心头,不论是“春如旧,人空瘦”,还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抑或“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情,是千百年不变的旋律,其中的分分合合、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只有亲身体会才具有真实感啊!可以不相信爱、不理解爱、不在乎爱,但相信每个人都拥有爱,只是爱得轰轰烈烈、爱得若隐若现之别罢了!人间情感,多不胜数。只道:大爱无言、大爱无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的大爱亦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五千年中华文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离开不了的万万千千默默奉献的英雄儿女。忠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伟霸气,义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凌然正气,孝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天孝心。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此类诗句则不胜枚举。正式这一众志成城、义薄云天的中国传统,才造就了大难之时,中华民族的见不可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亦是意义深远。
没有《三国》的绝忠君臣,没有《水浒》的绝义兄弟,没有《红楼》的绝爱情侣,亦没有《西游》的绝孝师徒。只有一颗享受人生百感的心,用心去记录身边过往的每一幕起幕落,用心传递自己仅有的微薄情感。
虽然不能有“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淡定,也不曾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洒脱,也未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但恣意遨游人生百态,管他伤别快乐,尽情展现真性情岂不快哉!?
第五篇:《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后感
倾听让我更懂爱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无法言语的我们只有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婴孩时期是学习的最好时期,去看身边的一切,去听这个世界的声音,慢慢的我们就学会了说话和交流,长大后的我们却忽略了最初的真实,一切都是从倾听开始,教育亦如是。
作为一名小学的老师,经历了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过程,我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的孩子对于自己情绪的表达都会有不同的进化,但根本的本质的表达却没有改变,比如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他是敏感的,六七岁的孩子会更多的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12岁左右的孩子哭泣却是隐忍的,而我们面对这样的时刻,第一反应不应该是问,最合适的方式是给予信任和温柔的等待,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打开自己,更好的宣泄心中真实的想法。这里就体现了倾听的重要性,倾听孩子的欲望和需求,作为老师,对孩子的需求以及声音表达出来的一切形式先倾听、再理解、最后给予学生合理的应答,孩子就会和老师建立相互的认同感,从而思想上才可以更进一步的交往。
细细品读这本《倾听着的教育》,这是一个逻辑思维力非常饱满的学者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五个篇章层层递进,从倾听的教育意蕴让我们去体会什么是认真倾听,到向名师大家学习倾听之道,然后阐释了作为教师如何去实际的做,再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最后融入社会的大背景。作为一名老师,我曾站在迷茫的路口,不知前路应该去往哪个方向。随着教学经历的丰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觉得缺点什么,近期看的这几本书帮我指明了方向,而这本书也让我的教育思路更加清晰。
回想教育中的每个细节,有些时候我们会常常忽略平心静气,让自己静下来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体验,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担忧与爱,也是书中提到的教师倾听中的爱与怕。当我最初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去进入这个教育的世界,那时的我是真心的去爱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过程中矛盾与冲突的发生,我情感的天平发生了变化,我开始有选择的爱孩子,以自己的喜好去判断孩子的好与不好,那个时期的我说的多,听的少,直到我上一届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和错误。那个时候班里有几个孩子来自离异家庭,一个孩子,我称他为小马吧,他的性格在当时的我看来非常古怪,可以说还有点儿暴力倾向,他不愿与人真挚的交往,稍微一点儿小事都会让他爆发,那次我忍无可忍,冲着他吼着、喊着、吵着,这个孩子当时说了一句话:总是你们在说,我都按照你们说的做,你们什么时候能听我说。当时的我立马惊呆了,原来我们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孩子的想法,我平静下来,让他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深呼吸后说,你说吧,我听着,也许是我们当时的场很适合交流,这个孩子放下了戒心,和我说了很多,中间我忍着没有打断他,当我听完之后,顿时觉得自己是个多么不合格的老师啊,我竟然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个孩子为何会呈现这样的性格,我忽略了孩子的成长环境。虽然后来这个孩子并没有说一下子改变了许多,但是在我和他彼此了解后,我向他真诚的道歉后,这个倔强的男孩背过了脸,我看到了他红红的眼睛。正是这次对话,我感受到了他的感受,也让我意识到作为老师当面对学生的复杂情况时应该静下来,先去倾听他的声音,这样才能走进对方的心里,放下戒备之心的彼此才能建立信任。如何去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呢?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为何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孔子具备着完善的倾听能力和回应能力,他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和学生的交谈和对话中进行,他很擅长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言行,并且在针对性地回应中对学生予以引导和启发。孔子具备的倾听和回应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需要在耐心从容中不断构建的,教师常常以“前见”去看待学生的言行,缺乏耐心和从容,孔子也会有,但他有着清醒的自省意识,当觉察和自知到后,会在感悟中去调整自己,并且把自己的感悟过程和学生分享。古今中外的倾听大师都向我们表达了倾听的重要性,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或者苏霍姆林斯基还有陶行知,他们都有着十足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的语言,而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时刻,慢慢的静下来,以一颗包容和接纳之心去倾听他人的内心。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教会了我们培养倾听能力的方法和方式,思维的清晰和表达的严谨也是倾听力培养的必备要素,通过对不同的倾听力进行分类,我发现很多时候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够更好的引导我们去豁达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同声音,因此,积累知识经验的同时也是培养能力的同时,在各种声音中找到适当的方法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不仅仅需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倾听能力,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义不容辞,我们可以尝试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并且做一些训练,但最重要的是运用教育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比如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会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听课,除了学生自身的注意力容易涣散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课堂设置是否成功的吸引和激发了学生的倾听兴趣,此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六大法宝来激发学生的倾听兴趣,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学着去使用合理的方法,从而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做好自己的角色。
弯下腰和学生站在一起,点点头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静下来倾听他们的声音,当我们慢慢的学会并做到了以后,会发现教育原来是如此的美好,爱充盈在师生之间,我们与孩子的心就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