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学习共同体
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与措施
[摘要] 目前,我国城乡社区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居民对学习的认识程度不够,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等。因此,积极的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具有不可比拟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社区学习共同体”与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特性,这就需要社区教育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共同发挥其实践作用,才能使我国城乡社区居民的普遍素质提高,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本文将就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及措施进行阐述。[关键词] 培育
社区学习共同体 社区教育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的涵义是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这些学习者与助学者有着相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团体环境下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分享资源,相互帮助,沟通、交流学习心得与方法,激励肯定,共同体验新的学习任务,从而在学习中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社区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learning community)”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的居民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在平等、互助的原则下,通过心灵契约的形式,共同形成的非正式的学习团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在社区中寻找一种自由放松、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达到补充自我能量的作用。“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参与对象具有广泛性;学习资源具有整合性;学习目标具有时效性;学习形式具有多样性。因此,研究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与措施是社区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社区学习的参与者主要是非学习、非工作的成人以及一些弱势群体。社区教育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平民教育的全纳化问题。社区学习不仅是学习者的个人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依旧存在普遍认知程度不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育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要求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民间群众团体,它是草根阶级接受全民教育的有效方式,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培育这样的民众团体,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力度、大范围的普及措施,使所有城乡的社区都能够形成一个和谐、向上、高效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社区中广泛存在着“社区学习共同体”,才能使一些对学习没有主动性,没有基础的群体不自觉的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并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不仅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更能够提高居民素质和知识水平。
(二)改善社区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居民情况提供学习资源的普及性教育。而我国一直以来的社区教育观念是建立在统一模式基础上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形式都单一化,不能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育。许多社区工作者重视政府的引导,忽视社区本身发展状况,在得到了政府支持之后,又不知所措。“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使社区工作者树立了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互助学习,改变了以往“包办代替”的思维定式,创新了新型的社区教育模式,使社区教育发展上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成人自学的需要
在社区中,成人学习的内容非常单一,枯燥,大多数学员都是应付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差,觉得社区教育没有什么可学的,导致社区教育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社区学习共同体”则是根据成人学习的特征给予学习者强烈的学习欲望,加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借助各种不同的手段发挥个人的潜力差异,倡导协作式学习,创造高效能的学习环境。
(四)创造和谐社区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队伍不断壮大,告别了曾经的大院与火炕,人们普遍感觉孤独,对社区及邻居没有热情,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居民没有归属感,和谐社区建设就鞭长莫及了。“社区学习共同体”将居民以学习为中心进行合作,交流,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因此,创造和谐社区,就要从人本出发,将人与人用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某种活动,“社区学习共同体”正是以个人的学习需要出发,运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将居民联系在一起,促进社区和谐化发展。
二、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社区服务的重要一关,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政府、社区的共同义务,研究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更是社区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提升社区居民的学习欲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知识素养已然成为了服务民生的重要任务。我国的社区大龄居民普遍素质低,年轻时受教育程度不够,大龄后又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其对学习丧失兴趣,更不用说积极参与并接受教育了。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社区教育应该怎样帮助居民提升求知欲望,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问题。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首先应确立工作目标,使平民能够对学习产生良好的发展愿景,积极鼓励,合作共勉,加快“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进程。当每个社区都有“社区学习共同体”,每个社区居民都是“社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社区学习网络自然而成。只有支持、鼓励居民学习,才能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参与欲望,人人想学,才能人人爱学。目前,我国“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宣传及执行力度还远远不够,有待社区教育管理者加强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积极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社区活动中发掘学习资源
社区教育的优势在于社区活动中所蕴藏的文化与学习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并且随时随地的存在。因此,在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时要注意发掘社区活动的内在潜力。首先,在日常的休闲活动中,例如太极拳、武术、秧歌等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国学知识。这需要社区教育管理者将这些知识植入到生活细节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其次,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一些学习活动,例如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等,能够在提高居民积极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展普及学习。再次,不断进行课程优化,将最新的教育信息植入到课程中去,培训社区教师,提高社区教育服务意识。最后,要提高社区教育软硬件设备,加强社区教育的网络化,将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社区教育中,丰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内容与方式。
(三)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与教育学是永远都不能分割的两门学科,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学习心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使学习者或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认为学习是一个索然无味的苦差事。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充分发掘出学习者的内在潜力,也能够培养学习者的进取心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因此,社区教育管理者应选择树立标兵,奖赏先进的方式培养“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首先,可以适当采取树立标兵的方式,将共同体中学习上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的成员树立成为模范榜样,使共同体中的成员有荣誉感与危机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其次,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优秀成果的展示活动,宣传共同体的同时,也能够丰富社区的文化内涵。再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奖励措施,要表彰那些起到带头作用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及其成员,使其他社区也能够提高积极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意识。
三、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措施
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政府、社区教育、乃至全社会共同的目标与责任。因此,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要从政府支持、社区宣传力度、社区教育队伍建设以及家访调查四个方面做起。
(一)政府支持,事半功倍
社区教育,是服务民生的大事。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是社区教育能否达到高效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社区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对“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工作要充分的重视,2003年6月温家宝总理视察百步亭花园时,在百忙之中亲切接见了“小小楼栋长”们,20个“小小楼栋长”顿时成为学校和社区的“名人”,“小小楼栋长”制度也在社区内顺势全面推行。随后又有113名“小小楼栋长”走马上任。“十一五”期间,我们正式实行“小小楼栋长”制度,规范了“小小楼栋长”的选拔、任用条例,每位楼栋长更加明确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如今,540名“小小楼栋长”遍布百步亭的每个楼栋,成为百步亭花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都为自己能为社区服务而感到骄傲。
作为各级政府,应对社区教育管理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发动社区管理者的积极性,对于优秀的“社区学习共同体”要给予表彰、鼓励。官方与民间相结合,才能共同创造出优质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同时也能打造出优质的社区教育。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认知
各地政府部门以及社区管理者要做好“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范围,使广大群众都能够知道社区教育,了解社区教育,并能够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支持,是“社区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各地政府与社区管理者还要做到鼓励先进典型,树立、培养、推广优秀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进程。
(三)注重需求,家访调查
在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掌握社区不同类型居民的学习需求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对社区居民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需求进行家访调查,既可以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让居民有归属感,又可以对居民的学习状况有所了解,按照居民的实际需要安排学习以及创建“社区学习共同体”。使社区教育能够有的放矢,根据居民的特点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更有利于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
(四)建设高素质的教育服务队伍
社区居民的知识水平与素质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社区要有一支高素质,全方位的教育队伍。培养优秀的骨干教师以及管理人员,扩展兼职教师队伍,使有志青年以及社区居民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社区学习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教育服务队伍,同时,更需要一系列的教育服务体系,例如,社区教育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社区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表彰、奖赏制度,制定教育工作者的岗位规范,建立有效的评估体制等等。当这些服务体系与教育队伍完善之后,社区居民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主动加入到“社区学习共同体”中去。
总之,自社区理念在我国兴起后,社区教育便被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虽然目前我国社区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发展进程比较缓慢,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已经对社区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的社区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社区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社区教育资源匮乏,居民认知程度低,缺乏相当的资金支持等等,这些问题也同样制约着“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培育工作,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是推进了“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同样,积极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也是在为社区教育做贡献。因此,在未来的社区教育发展中,仍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思想,积极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将社区教育真正发挥到实处。[参考文献] [1].历以贤.社区发展 社区服务 社区教育[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56.[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3.[3].汪国新.基于“社区共同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成人学习方式[J].成人教育学刊,2010(10).[4].申丽辉.论社区成人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成人教育,2009(04).[5].杨富云.成人教育中的体验式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05).[6].陈应征.论学习型社区学习模式及建设途径和方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6).
第二篇: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建构下的高年级小学作文教学的初探
研讨人: 研讨背景:
今天,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又在为了第二单元的作文教学烦恼了。不禁又谈起了这个老生常谈的作文话题。都是无奈与无措。
作文现实问题:
:今天我走进课堂写作文,班级一下子明显压抑了。每次讲到要写作文,学生们的反应基本都是一致相同。“唉„„又要写作文了。”“怎么老是要写作文啊?”“老师,实在没什么东西可以写啊?”这类话总是能够听到。
:
是的,学生脑中什么也没有,如果有一节作文课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有些同学摊开着作文本,但没有一个字写上去或者只写了个题目。他们的表情非常丰富,冥思苦想的,抓耳挠腮的,咬笔头的直到下课,作文本上还是没有什么进展。总结上面所说,我们不难看出,学生面对作文就如同老虎对着乌龟,无从下手。写不出作文,写不好作文,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就有一种烦恼、恐惧的心理。
是的,我从上一个班级接手这个班,孩子们很认真,个性都很活泼。就是找不到一个文章上眼的,孩子的语言实在贫乏。许多孩子的作文存在材料老套,胡编乱造的现象,选材落点太大,没有创意,不能从生活中发现题材。没有好的材料,如何建成万丈高楼?
基于我们学校的研究课题——长江文化背景下共同体的建构,我们能不能把作文教学采用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寻找到一套好的方法?由此我们展开了一次学习共同体建构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的初探研究。
实施设想
习作材料可以充分运用共同体教学。习作之前充分准备,做好素材积累,提 前一周公布作文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搜集素材。搜集素材的时间可以是每 周一节的阅读课,也可以是学生自行安排的其他时间。素材不求全,但必须符 合题目要求。写作课上,学生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组间交流讨论;老师则作为 一个助手行巡视,遇到偏题的材料及时提醒,遇到好的材料就引导学生认真剖 析;最后放手让学生去写。
是的,这个小组我们可以采用
1.固定组建。按教室固定座位,六人一组。这种分组形式不需要将学生分出层次,可以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其妙处在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默契良好,有共同语言,最能体现团队精神。适用于撰写班日志、观察随笔、搜集写作材料等。
2.随机组建。按就近原则,四人一组。其妙处在于既节约时间,又能积极、主动活泼的学习。适用于随时开展小组讨论、想象作文、仿写等。
3.按需组建。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应运而生,没有固定的位置,也没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比较灵活。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适用于各种开放性的作文。
习作评议,批改可以分层次,可以先让学生互助小组评议,互相发现暴露问题。
作文讲评课上,小组成员根据组长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组长首先指名一位组员范读,其他组员倾听。然后,组内讨论交流,指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包括错字、病句等。接着,组内交换批改作文,既要有眉批,也要有总评。最后签名并署上日期。下课后,小组成员拿回自己的作文本,认真修改。老师复评时,只看主题是否突出,内容是否具体,书写是否工整。不符合要求的,再面批面改。这样减轻老师负担,学生在同伴批改中兴致肯定很高。
其实我们老师要把握好一个主导的作用,掌控好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设计好习作的环境的体验,创造一个共同体研究的氛围。自主的课堂,在教学互动、交往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们更可以推出“亲子”共同体,让学生回家和父母共同习作,平等竞赛,在互相的作文评阅中提升学生习作兴趣和能力。总结:
共同体建构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是我们备课组的一个冲动设想,在尝试中也许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再改善吧!希望能够让孩子有才可言,有兴趣而作,达到才华的横溢。
第三篇: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一)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共同体”是指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含在一起的生活群体、组织或团体。“学习共同体”一词最早见于1995年博耶尔(Ernest L Boyer)《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他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取自社会学的术语。其定义为“一个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其中的“交流、对话、差异,分享、合作”等中心概念解构了以“个人、客观知识”为认知方式的学习范式。在理论上为深化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二)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学校中的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构成的,以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目标——促进成员全面成长,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教育资源。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相互对话、交流,进行人际沟通,分享被此情感、体验和观念,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学习集体。学习共同体与传统教学班的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三)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分析 1.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其特性有:(1)组织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为目的。
(2)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3)组织适应性。组织的适应性集中表现为三性: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二是组织活动的协调性,经常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组织成为有序状态。三是组织活动的程序性,平时活动形成一定的格式,处理偶发事件积累起特定的反应方式。2.对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社会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群体,是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自在之物”。现代社会的要求决定着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目标、课程、活动、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3.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规律运行的“为我之物”,但又蕴涵着由“对象”转化为主体的可能性,教师必须引导其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4.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它是从“自在之物”(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通过“为我之物”(按教育目的建立的教育客体)的中介发展而成的“自为之物”(自我教育的主体)。
(四)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a)行为主体性。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2.系统开放性。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对其必须顺应宏观社会的历史变革,作开放、动态、宏观的研究。
3.成员组织性。它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
4.目标整体性。它必须对成员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
5.活动整合一致性。共同活动由共同目标导向,强调分工与合作,动作相互协调,做到高度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五)学习共同体具有的两种基本功能 1.社会强化:
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2.信息交流:
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六)学习共同体的三个基本特性
日本佐滕学等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有三个基本特性: 1.公共性:共同体有共同学习的理念。2.民主性:保障每个学生的利益。
3.卓越性: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主动追求卓越。
日本佐滕学认为21世纪学校应为“学习共同体”,认为“学桉校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是教师作为专家相互学习的场所,是家长和市民参与教育,并进行学习的场所。”
学习共同体研究缘起: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进程,就各门学科内部的教理研究和教学方法论的探索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教师的普遍认可。但其基于以“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和以“个人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所呈现出的教育实践在快速地走了一段路以后似乎呈现一种停滞不前的发展态势,其表现在于教师在接受“新课程标准”理念时教与学过程中产生出自身以及学校无法解决的困惑和混乱。从封闭的学科内部或求教于专家学者在庞大的教育战线显得捉襟见肘,日益显现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成为教育改革深化的趋势。
(一)实践背景
1.教育转向学习,终身教育转向终身学习。
2.学校教育从以教师教学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主,从“学会”为主转向 “会学”为主,从学生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师讲生听转向师生互动学习,从单纯学知转向学会信息选择、收集、分析、加工、整理、应用、创造。
3.学生集体授课学习转向学生个体即时学习(包括网络学习),转向在参与和期望过程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从个体学习需要转向团体、组织、机构乃至社会学习需要。
(二)理论背景 1.学习的意义
(1)学习是与认识对象对话(认知性实践);(2)学习是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3)学习是与自己对话(存在性实践)。2.社会建构主义的主张
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影响,通过直接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强调他人的存在及与他人的交流在个体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指导性理论
1、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个体心理活动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受其他人或群体的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也影响社会中的其他人或群体。
2、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个体之间的互动(交往和相互作用)过程。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合作与竞争。群体动力来自于群体的一致性。
3、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理论 集体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可使个体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教育中要使集体显示动态的教育力量。搞好自我教育需要提高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实际参与程度和实际体验程度。
4、活动教育理论
活动促进发展,教育要活动化。为此要选择和加工教育内容、提供组织化条件、提供活动方法和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
5、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协作与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至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开展讨论和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主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已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
6、现代课程理论
课程内容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实施要强调创造和解释课程事件,促进学生人际互动和情知互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包括运用声像教材和实际教育情境等。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指标
1、有方向正确而又具有参照性的共同目标 成员增强目标意识。共同目标既切合社会要求,又切合本课时和本班学生实际,且具体明确,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因,引导教学全过程。
2、有开放而又有序的组织机构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使其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其中小组建构有利于共同活动的开展及目标的达成,成为班级教学管理的中介转换机构。
3、有既严肃又宽松的并为师生遵循的共同行为规范
共同行为规范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内化为师生的心理需要,师生执行的主体性水平较高。
4、有促进共同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共同学习活动
师生一起确认共同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和合作的频率,主导内容积极化,提高群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共同活动体现教师指导有方(在一堂课的准备、实施和反馈的各个阶段都能启发学生有效活动)、目的一致性、自我组织性、动作协调性和生成期望的人际关系等特征。
5、有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综合评价指标为团结性和凝聚度。具体反映在共同目标、规范及价值标准对成员具有参照性;成员对共同活动的价值认识一致;成员在群体中能从社会化和个性化两方面作出正确的自决行动;成员固守在共同体内,有强烈的归属感,个人与集体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表现为责任依从关系与情谊性关系的和谐统一。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途径: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1)从用功学习转向认知学习
用功学习转向认知学习有三个层次:由传统的“座学”(死记硬背教科书内容)转向以活动(实践)为媒体的认知学习;由传统的 “个人主义用功学习”转向与他人对话交流的“共同学习”;由背诵、积累式的“用功学习”转向发表与共享的认知学习。即在教室内实现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共享性和反思性的认知学习过程。(2)从个体认知转向共同认知 从个体学习转向共同学习,从个体认知转向共同认知,“共同学习”是从“建立倾听关系”出发,通过组织对话性交流而实现的。
2、确定促进师生共同进学的发展指标(1)学生的发展指标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要关注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同时增强他们的群体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交往、协作、竞争等具有极强再生功能的能力。
(2)教师的发展指标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要关注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态度朝着合乎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指标有待作进一步的细化。
3、建设学习支撑环境
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支撑环境——形成经常进行相互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机制。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助学者、助学者与助学者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和沟通形式来学习,通过赞扬或批评来强化学习动机,通过相互支持和帮助来认识与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
4、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评价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助学者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方面的评价:
(1)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正确性、建构过程的特点及建构的优势和障碍的评价。(2)学习者的意义协商程度的评价。学习者和助学者在意义建构过程进行协商,达成一致的程度。
(3)学习者身份形成的评价。学习者身份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正式与非正式参与;新手与熟手等身份的变化。
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分析:
(一)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分析。
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其特征有:
1.组织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为目的。
2.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3.组织有序性。表现为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二是组织活动的协调性,经常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组织成为有序状态。三是组织活动的程序性,平时活动形成一定的格式,处理偶发事件积累起特定的反应方式。以上三性集中反映为组织的适应性。
(二)对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社会学分析。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群体,是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自在之物”。现代社会的要求决定着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目标、课程、活动、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三)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规律运行的“为我之物”,但又蕴涵着由“对象”转化为主体的可能性,教师必须引导其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四)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它是从“自在之物”(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通过“为我之物”(按教育目的建立的教育客体)的中介发展而成的“自为之物”(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一)行为主体性
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系统开放性。
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对其必须顺应宏观社会的历史变革,作开放、动态、宏观的研究。(二)成员组织性
它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三)目标整体性
它必须对成员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四)活动整合一致性
共同活动由共同目标导向,强调分工与合作,动作相互协调,做到高度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的统一。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功能:(一)社会强化
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二)信息交流
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学习共同体的构成侧面:
(一)学术性
学习共同体中一类重要的成员是助学者,他们会在与学习者的互动中发挥学术性支持作用。助学者可能是教师、学科专家或经过训练的辅导者等,他们是远程学习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反思活动。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他们要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对话,以此来激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在对话中,教师可能会向学习者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可能帮助他们形成假设,或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借助于网络,这种对话式的交流可以达到很高的个别化程度,发挥各个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不再完全是教学的发起者和控制者,而在更大程度上作为学习者的伙伴而参与到沟通活动中。在这种沟通中,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在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讨论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网络教学的教师应该实施的行动原则。
另外,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可以更容易地将学科专家引入到教学中,参与和学习者的讨论交流。学科专家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实际例子、个案研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另外,他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当前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这将会使学生超越教室的界限,超越所接触的现成信息,进一步与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提高所获得知识的灵活性。
(二)认知性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利用电子邮件等,学习者可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交流合作可以丰富学者的理解,同时也会引发他们对各种理解的批判性评价以及对自己原有想法的进一步反思。这样,每个学者都与其他学习者分离自己的见解,同时又接受其他人的影响,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自己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基于计算机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和反思活动的深度,提高他们的学习需要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
(三)人际性 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常常会面临一些共同的困难,他们除了学习之外往往还要随很多的工作压力及家庭压力,处理学习与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而且,远程学习方式对学习者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要适应这种学习,尤其是要学会使用其中的各种技术媒体。由于上述困难,很多学习者往往不能将学习坚持到底。因此,除了上文提到的学术性支持和认知性支持之外,远程学习者还需要获得人际性支持,从人际交往中得到鼓励和支撑。为此,教学机构可以通过在线辅导、FAQ或咨询员等为学习者提供引导,包括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用时间以及如何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如何进行网络沟通等。另外,学习者彼此之间可以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相互提建议,通过这种人际沟通,学习者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
学习共同体的设计:
(一)确定资源
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以便:(1)使学习者感到问题的意义及挑战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2)不同学习者可能会对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具有讨论交流的必要;(3)可以将任务分成若干侧面,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4)作为活动的结果,各个学习小组能够提交一份“产品”或“作品”,进行相互交流。以课题或总是中为基础的探索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学设计者要对所设计的各种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侧面和变量,决定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
另外,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我们还需要设计、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应尽量避免采用简单信息传递的模式,而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从而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鼓励沉浸式的合作交流[10]。这种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还可以将学习者所积累下来的与本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反思日记等连接到网站上。
(二)组织意识
首先,要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的开始,可以让每个学习者写一份自我介绍,通过邮件列表发送给全体成员。每个学习者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附上自己的照片以及具体的个人资料。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一些面对面的实际活动,从而增强交流的真实感。另外,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求且、相互提供帮助,而不只是把自己的问题发给老师,这样更能使学习者感受到共同体对于自己的价值。
其次,要根据学习任务及学习者的特点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比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报告小组的进展情况,在网站水平上,安排课题负责教师、学科专家、若干辅导员以及技术支持人员等。另外,最好能将网络教学与原有的教学机构衔接起来,使网上学生与在校学生在活动组织上具有一致性。(三)交互过程
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展开与学习者的交互活动,同时要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活动,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提出问题,提出所要完成的作业,提供有关的个案研究及实际例子,从而激发他们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另外,教师要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引发学习者的合作性的问题解决活动。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的交互活动模式。
另外,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习者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而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和监控对于维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四)交互工具
为支持学习共同体持续的交流协作活动,教学设计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有力的交互工具,这包括界面友好的沟通工具(如电子邮件、功能不同的BBS、聊天室、有声聊天工具、争论论坛、意见投票等)、协作工具(如角色扮演工具、虚拟白板,应用软件共享等)、个人主页空间、追踪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夹[15]等)。设计适于不同年龄学习者的功能强大的交互工具是教育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
网络不应只是用来延伸传统教学,而应成为改革传统教学的有力工具。尤其是,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帮助学习者在充分的沟通、协作中实现高水平思维和深层理解,促进积极主动的社会性知识建构。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基于网络的社会性知识建构还知之甚少,尚需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
第四篇:“专业学习共同体”
中美专家在乐成共同研究“专业学习共同体”
2012年08月09日 11:08 来源:凤凰网教育
8月2日至3日,基础教育国际化系列探索之“如何共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研讨会在北京乐成国际学校成功举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NCCT)副主任曹志祥先生致开幕词。活动由NCCT主办,北京乐成教育研究院(YERI)和乐成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心(YEIC)承办,特聘美国波士顿昆士中学前校长黄伯勲博士、现任波士顿教育局副局长及昆士中学资深教师Lizzy Carroll女士为主讲人,与近百名国内基础教育工作者们共同探讨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的现状和成功案例。
参加研讨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包括教育行政官员、校长及一线教师,来自北京、重庆、苏州、广州、深圳、潍坊等各地教育机构,如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北京市35中学、北京中学筹备组、北京忠德学校、深圳市福田区教师进修学院、深圳市宝安区教师进修学院、广州南沙区教育局、苏州吴中区教育局等。
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专业学习共同体介绍;如何共建教师、学生、家长专业学习共同体;校长作为教学领导者如何与老师共建专业学习共同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会议期间,专家们介绍了目前美国在专业学习共同体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示范学校的具体实践案例,并与大家积极互动,探讨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具体实践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等,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前,各国教育事业都着眼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发展的世界公民,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已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标,而发展专业学习共同体正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佳路径。此次研讨会在与会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不仅启发了新思路,更为其所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引。
研讨会反馈 北京35中教师
这两天的讲座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灵感和认识。譬如,听了黄博士讲了他们学校的组织结构--只有校长,没有中层,由教师来参与各项行政领导工作,于是我也有一个想法:如果我是校长,我也不设其他行政岗位,而是让教师们来做一些行政事务。也许看守学校大门我都用教师,换句话说就是:看守学校大门的都要上课。因为教育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各方面的培养,学生到学校来受到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除了学业,还有性格、品质等,所以这学校的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教育,对学生有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任课,包括校长,只有任课才能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成长的圈子才会循环起来。
北京忠德学校教师
参加这样一次研讨会,完全像是开了另一扇窗,打开了眼界。我们自己学校也有外教,平时我们也会和外教进行沟通,学习他们不同的理念和教学方式,但都不如今天讲得这样系统化,也不如这样具有理论高度。以前学校是基于某些现实的需要进行教师间的合作,那些合作也都是偶然的,但这两天听了专业学习共同体主题讲座后,心中就有了主动去寻求教师专业合作的意识。
深圳宝安区教育局官员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类似于中国的校本研修,当下中国基础教育也有很多好东西,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当然,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也很多。很多人两手一摊,表示无奈,认为教育的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但实际上,在大的环境下教师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首先就是进一步激发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使得教师教学有激情;其次,要把三维目标渗透到常规教育和教学中。我们通过对考试高分学生的研究发现,他们是落实了三维目标的,而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是落实了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所以我们还要改进。
深圳潜龙学校教师
这两天的学习收获了很多,观念上也受到较大冲击,尤其在学校的一些做法上找到了理论依据。譬如,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一环节是“生生互动”,根据黄博士所讲的“学习金字塔”原理,教导他人或及时应用所学知识的保存率是最高的,达到90%,所以我们看到“生生互动”是有理论依据做支撑的,回去之后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把这一课堂教学环节做好。
来自重庆南岸区的教师
这两天的会议,听了来自美国昆士中学两位专家的介绍和内地同行的分享,觉得大家相互之间越来越融合。Community这个词语,中国人爱翻译成“社区”,首先理解为一个地域概念,但西方人认为Community首先是人与人的联结,两方的概念理解不一样。但是参加了这个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讨会,我觉得我们与来自美国同行之间的理解越来越相近,越来越融合。
来自广州南沙区的教师 我自己也做一些教师培训的工作,但是我感觉以前就是听大会,讲座、上课的方式不是很能引起人的兴趣。但像这两天的研讨会,大家分成小组围坐,专家讲完课后可以提问,可以小组谈论来分享,任何疑问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我想,这样的会议组织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背景资料:什么是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本概念
“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探讨比较热烈的话题。在学校里,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第二种是教师专业共同体。它“是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而自行组织的、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
目前,在美国等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将学习共同体延伸到第三个共同体,即家长学习共同体。
相互关系
这三种类型不同却联系紧密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同理念是聚焦于学习、合作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成效。聚焦于学习的出发点是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管理者、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是学习者,特别是老师、管理者和学生家长。
大家都关注于学习,是学习的主体。学校的根本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学习,而合作的文化氛围是学习共同体的生存之本。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为所有学生提供高水平学习的根本宗旨。学校藉着发展高效能的教育专业团队而培养出教师合作的文化,如果没有合作精神,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可能发生和持续延续下去。
合作的主体包括老师、学生、管理者和学生家长。大家都参与学习,并且关注学习,而且更聚焦于成效。我们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而非教学意图,来评估教师的教学成效。那么,专业学习共同体和学校应该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资料,用以促进持续改进。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更优秀的老师,更是激发学生,挑战其极限,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业成效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专业学习共同体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能成为学生的老师,并能允许学生比老师更优秀,接受学生的与众不同,进而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高尚境界。
美国经验
在美国,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而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学校的实践大概只有十年左右,但其对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有目共睹。以美国波士顿昆士中学为例,该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三个学习共同体。
该校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由学校的老师组成,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获得更佳的成绩,因此他们坚持不懈地以合作方式进行共同的探索和行动研究,形式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同行观课、同行指导、培养教师领导力和让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发展。
在此基础上,昆士中学还与学生家长建立了紧密联系,形成“家长-家庭学习共同体”,包括建立与家长的联络及沟通机制、提供家长继续教育及有关学生学习过程的讯息,并有计划地促进家长参与。
在学生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专业学习共同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它要求校长和老师对其坚信不疑,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致力于发展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老师和校长要敢于梦想、敢于去爱、敢于牺牲。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家长参与则是积极配合学校、提升学生在校成绩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专业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教师、家长在其中共同成长。
第五篇:认识学习共同体
一、定义: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同时在一个教室中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比如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在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中,学习共同体必须经过有意识的设计才能形成。由于缺少与学习者面对面的接触,网络教学中的教师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与各个自处异地的学习者进行沟通交流,这会减低学习者对学习共同体的认同和投入程度。
二、理论分析
1、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其特征有:
(1)组织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为目的。
(2)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3)组织有序性。表现为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二是组织活动的协调性,经常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组织成为有序状态。三是组织活动的程序性,平时活动形成一定的格式,处理偶发事件积累起特定的反应方式。以上三性集中反映为组织的适应性。
2、对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社会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群体,是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自在之物”。现代社会的要求决定着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目标、课程、活动、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
3、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规律运行的“为我之物”,但又蕴涵着由“对象”转化为主体的可能性,教师必须引导其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4、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它是从“自在之物”(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通过“为我之物”(按教育目的建立的教育客体)的中介发展而成的“自为之物”(自我教育的主体)。
三、本质特征
1、行为主体性。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2、系统开放性。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对其必须顺应宏观社会的历史变革,作开放、动态、宏观的研究。
3、成员组织性。它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
4、目标整体性。它必须对成员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
5、活动整合一致性。共同活动由共同目标导向,强调分工与合作,动作相互协调,做到高度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四、基本功能 社会强化
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信息交流 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五、构成侧面
学术性:学习共同体中一类重要的成员是助学者,他们会在与学习者的互动中发挥学术性支持作用。助学者可能是教师、学科专家或经过训练的辅导者等,他们是远程学习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反思活动。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他们要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对话,以此来激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在对话中,教师可能会向学习者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可能帮助他们形成假设,或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借助于网络,这种对话式的交流可以达到很高的个别化程度,发挥各个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不再完全是教学的发起者和控制者,而在更大程度上作为学习者的伙伴而参与到沟通活动中。在这种沟通中,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在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讨论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网络教学的教师应该实施的行动原则。
另外,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可以更容易地将学科专家引入到教学中,参与和学习者的讨论交流。学科专家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实际例子、个案研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另外,他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当前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这将会使学生超越教室的界限,超越所接触的现成信息,进一步与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提高所获得知识的灵活性。
认知性: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利用电子邮件等,学习者可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交流合作可以丰富学者的理解,同时也会引发他们对各种理解的批判性评价以及对自己原有想法的进一步反思。这样,每个学者都与其他学习者分离自己的见解,同时又接受其他人的影响,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自己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基于计算机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和反思活动的深度,提高他们的学习需要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
人际性: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常常会面临一些共同的困难,他们除了学习之外往往还要随很多的工作压力及家庭压力,处理学习与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而且,远程学习方式对学习者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要适应这种学习,尤其是要学会使用其中的各种技术媒体。由于上述困难,很多学习者往往不能将学习坚持到底。因此,除了上文提到的学术性支持和认知性支持之外,远程学习者还需要获得人际性支持,从人际交往中得到鼓励和支撑。为此,教学机构可以通过在线辅导、FAQ或咨询员等为学习者提供引导,包括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用时间以及如何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如何进行网络沟通等。另外,学习者彼此之间可以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相互提建议,通过这种人际沟通,学习者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
六、设计
确定资源: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以便:(1)使学习者感到问题的意义及挑战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2)不同学习者可能会对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具有讨论交流的必要;(3)可以将任务分成若干侧面,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4)作为活动的结果,各个学习小组能够提交一份“产品”或“作品”,进行相互交流。以课题或总是中为基础的探索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学设计者要对所设计的各种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侧面和变量,决定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
另外,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我们还需要设计、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应尽量避免采用简单信息传递的模式,而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从而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鼓励沉浸式的合作交流[10]。这种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还可以将学习者所积累下来的与本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反思日记等连接到网站上。组织意识:首先,要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的开始,可以让每个学习者写一份自我介绍,通过邮件列表发送给全体成员。每个学习者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附上自己的照片以及具体的个人资料。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一些面对面的实际活动,从而增强交流的真实感。另外,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求且、相互提供帮助,而不只是把自己的问题发给老师,这样更能使学习者感受到共同体对于自己的价值。
其次,要根据学习任务及学习者的特点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比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报告小组的进展情况,在网站水平上,安排课题负责教师、学科专家、若干辅导员以及技术支持人员等。另外,最好能将网络教学与原有的教学机构衔接起来,使网上学生与在校学生在活动组织上具有一致性。
交互过程: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展开与学习者的交互活动,同时要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活动,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提出问题,提出所要完成的作业,提供有关的个案研究及实际例子,从而激发他们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另外,教师要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引发学习者的合作性的问题解决活动。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的交互活动模式。
另外,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习者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而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和监控对于维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交互工具:为支持学习共同体持续的交流协作活动,教学设计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有力的交互工具,这包括界面友好的沟通工具(如电子邮件、功能不同的BBS、聊天室、有声聊天工具、争论论坛、意见投票等)、协作工具(如角色扮演工具、虚拟白板,应用软件共享等)、个人主页空间、追踪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夹[15]等)。设计适于不同年龄学习者的功能强大的交互工具是教育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
网络不应只是用来延伸传统教学,而应成为改革传统教学的有力工具。尤其是,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帮助学习者在充分的沟通、协作中实现高水平思维和深层理解,促进积极主动的社会性知识建构。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基于网络的社会性知识建构还知之甚少,尚需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
七、英联邦学习共同体
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mmonwealth of Learning,简称COL)是一个英联邦国家的政府间组织,其总部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温哥华。共同体首脑的政府会议创建于1987年,并于1988年正式 举行。英联邦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的使命是在54个英联邦成员国中促进和发展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的知识、资源和技术的使用。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远程教 育提供者之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引领远程教育在国家间的发展。英联邦学习共同体是唯一一个与远程教育发展相关的政府间组织。
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基于两个部分:教育、生活与健康,通过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教师发展,高等教育的新途径,信息化学习的专业创新帮助成员国达到各层面的优质教育,帮助成员国鉴定 哪些生活需要被提高,并创造与之匹配学习机会。促进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区经济的成功方法使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与各国的农业机构紧密联系。修改意见基于来自共同体成员政府和组织的投入和反馈,而且这些意见由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发展的需求形成。“学习为了发展”是英联邦学习共同体2012-2015三年规划的主题,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全民教育宣言以及共同体的和平、民主、平等和有效管理的追求作为其行动框架。2012-2015三年规划有三个策略目标:
1.为共同体的每位成员提供优质教育
增加可负担的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特别是女孩、妇女和社会边缘人群。2.共同体中人力资源的发展
可持续的和可复制的学习系统在正式和非正式部门的农业、健康、技能发展 3.利用ODL和技术实现发展目标
提高能力的政府和公民社会提供优质学习来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和全民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