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
毕业了,我们的工作在哪里
温家宝总理说,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
2009年,超过700万的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这一次,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作专题部署,会议出台七个方面的政策举措。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帮扶力度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政府表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另一方面大学生们的心态也已相当务实,“先就业后择业”,薪酬预期一降再降,甚至出现了“零工资”求职现象。那么,就业为何还这么难呢?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须着力于根本
文/李龙
在金融危机的寒风吹袭之下,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比以往要严峻许多。据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2009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将超过12%。而在今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到年底估计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到年底都找不到工作,这无疑是令人揪心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寒门学子来说,举家背债念完大学,却不能就业挣钱,其经济压力非比一般。然而,工作岗位不能凭空创造,在金融危机冲击到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不但不能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而增加,反而呈现减少之势,这时就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通道。在高校的年度经费中拿出一部分,雇用毕业生,采取研究助理、研究助手的方式,让他们留在学校,一方面完成学校科研,增加自身技能,另一方面减少社会负担和压力,就是一个对策。
八成大学生
愿意降低薪酬预期
文/徐敏
全球金融危机给2009届大学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纷纷采取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近日一项面向20所高校,1300多名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研结果显示,八成大学生首次求职时愿降低薪酬标准或“随机应变”。
在目前形势下,对薪酬的期望,本科生集中在月薪1501元~3000元,高职生集中在1001元~2500元,硕士生集中在3001元~4000元。这一价位,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08年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比较接近。
20%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下调薪酬期望值,其中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最高,因为这一群体离“寒潮”最近,而且他们对薪酬期望值的跨度和弹性也较大。持“随机应变”态度的,约占60%。他们表示,将在求职中努力寻求薪资、福利、发展机会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硕士生主要表现出两种就业意愿:一部分热门专业、掌握高新技术的学生,对就业充满信心,仍然“待价而沽”;另一部分学生读的专业较一般,缺乏竞争优势,愿意“降价”换取就业机会。
尽管就业压力大,但大学生对就业仍然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学生的求职期望值“弹性”较大,能够根据环境与形势变化而改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弹性”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就业,观念之争与结构之困
文/南方
目前来看,围绕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行动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向城乡基层就业,其中包括从去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二是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其余侧重稳定就业规模、鼓励自主创业、强化就业服务、提供困难援助等。这些举措及时而且必要,也相应地提出了两个难题,可称为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之争与结构之困,廓清二者或许更能增进认识。
所谓观念之争,可从大学生下基层说起。因循过去的就业指导思路,高校往往把大学生对基层和艰苦岗位的畏缩视为观念不正确,相应地,就是希望转换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从而实现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岗位就业。事实上,在人才流动早已实现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就业观念本身也是双向塑造的产物,任何一方的一厢情愿,都不可能是市场协商选择的结果。
所谓结构之困,就是大学生就业的隐性门槛。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问题的一方面,不能单独地看待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必须将其纳入社会整体来解析。早有论者指出,国内经济资源在人为因素影响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低迷。这种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就是低端岗位需求旺盛,“白领”岗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源向公权机构过度集中,市场相对失衡扭曲、发育滞后,使得原本应该成为最大就业领域的企业,反倒成为大学生退居其次的就业选择。年复一年“高烧不退”的公务员热即是明证。
就此二者论,要应对大学生就业紧张的严峻局面,除了做好就业指导服务等急务之外,还应从长计议,改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这些结构性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都是必需的方案举措,但应该将其置于恰如其分的程度上考量。过于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因素,轻慢必要的制度改善和结构调整,将无助于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系统解决。
留校能解决多少大学生就业
文/姜海燕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非一日之功,也不能一蹴而就,在“如临大敌”的紧张形势下,也需冷静心态。危机中的中国经济仍需从结构和周期两方面反思,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否也需兼顾短期与长期效应、分清微观与宏观之别?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认为,采取助研方式将大学生留在校内,只适合部分科研项目较多的学校,不可推广,对学生的长期就业也并非好事。他说,以助研的方式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分清微观和宏观的不同。就微观而言,这样的做法可能只适合某些科研项目比较多的学校,由于科研项目暂时缺乏人手,让大学生毕业之后,跟着项目做一些工作,这样是很有意义的,也可以解决部分同学的就业。但是,就宏观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可推广的做法。因为这样的高校在全国是非常少的,这种做法只具有个体意义,不具有宏观意义。而且,他指出,这对于大学生的长期就业,也是没有好处的。
他指出,在中国西部或者一些偏远地区,仍然有很多岗位需要大学生。但是,大学生,特别是北大、清华这类学校的学生,不愿意去这些地区。当然,学生的就业期望和前两年已有所不同,“原来像北大、清华这些名校的学生,连省会城市都不愿意去,除出国外,集中选择去北京、上海和广东”。他呼吁,学生需要调整认识,调整就业期望,至少应该将眼光扩大到省会城市。
前段时间,教育部扩招了研究生,卢晓东认为这对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有益的举措。在经济略微迟缓的情况下,能够让学生继续学习,进一步“沉淀”,是一件好事。同时,也应该进一步调整第二学位的学位制度,让本科进修完想更换专业的同学,能够有更多选择。
“读书无用论”不能再回潮
文/新华
不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社会影响将是巨大的。“不然,读书无用论就又回来了!”一位广州网友对目前的就业现状非常不满。山东东营一位网友则大声疾呼:“‘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年代不能重现了……”
北京一位高中教师也感慨:“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我真没有办法告诉我们的学生该怎么办?他们每天从早到晚上课补课,睡眠严重不足,为的是考上大学,但是大学毕业又怎么样?”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大难题,一位山东网友出谋划策:“我国在20年前就已经有很好的经验了,就是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先给予大学生第一次就业的公平机会。然后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和磨炼,优胜劣汰。”
广东高校一位专业人士指出,网友的“建议”有些武断,但至少,目前到了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的时候了!
给愿意到基层、艰苦地方去的毕业生以薪酬和生活补贴,算是有效方法之一。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去基层、去农村,就因为那里不仅艰苦,而且待遇太低、太落后。“基层工作并没有什么,关键社会不公平,越是艰苦的地方待遇应该越好才对啊,可事实上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没有发展前途。”一位湖南网友如是说。
河南一位大学生村官则现身说法:“在基层工作,我感觉不仅把专业知识忘了,而且其他方面也都落后了。”
一位西安网友的话可谓直截了当:“如果农村偏远地区薪水是城市补贴的两倍,我看肯定有人去。”
一位北京网友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军队的人员工资要比城市的同级别人员高许多,现在应该大幅度提高基层人员的工资待遇。”
“政策是好,关键在落实!”一位四川网友落脚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大学生欢呼的同时,最关注的还是相关部门下一步的实际行动,比如给哪些岗位补贴、补多少、由哪些部门发放等。
80年代大学生的职场尴尬
文/老李
尴尬一: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考场却赶上国家扩招,任他猫猫狗
狗也都能混个大学文凭,现在大学文凭算什么葱啊!
尴尬二: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四级、计算机X证,毕业证、学位证二证在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连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
尴尬三:千辛万苦进了外商独资企业当白领,还是世界五百强,才发现原来中国现在遍地是外企,500强有499家都在中国有分号。干白领的活承受巨大压力,天天加班挣得比民工又多不了多少。
尴尬四:福利分房早已成为明日黄花,住房公积金少得可怜,又赶上无耻之徒遍地炒房,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才发现如果不吃不喝睡大街穿麻袋一年攒的钱才能买四五平方米住房,贷款住进新房一点都开心不起来―要还20年的贷款啊!
尴尬五:他们说计划经济的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说要普及素质教育,结果我们什么都得学,什么都刚摸到皮毛却连皮毛都不知道。一旦参加工作发现原来在学校里什么都没有学到,得花大把大把的钱去上这个班去考那个证。班上完了,证也考到了,发现自己还是一无所有。
尴尬六:闯荡社会若干年发现一事无成一钱未赚一权未谋,迫不得已重新拾起书本泡在这个考前冲刺那个精华笔记这个制胜宝典那个某某密题中,希望能够再去学校混个更高一点的文凭出来好混日子。
尴尬七: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20年前,“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80年代的新一辈”,15年前“太阳是我们的,太阳是我们的,月亮……”,10年前“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8年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现在“我闭上眼睛就成天黑”。
第二篇:我们毕业了
我们毕业了
小时候,我们渴望长大 长大了,就会有知心朋友 就可以保护自己的亲人 当时间走了,我们也长大了 我知道,我们再也不是孩子了 我知道,那些时光已流逝,回不去了 我知道,我们该负担起责任了 记忆中的小时候的我们 任性的在妈妈怀里撒娇
慢慢地,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哭着闹着走进幼儿园
渐渐地,我们适应了幼儿园,每天快乐地和小伙伴们玩
渐渐地,我们踏入小学
老师、保安叔叔温暖的微笑,消除了我们心中的不安
一年级,我们学着拼音,学着数数 二年级,我们学着古诗,学着加减法
三年级,我们开始学着英语 四年级,我们学着加减乘除 五年级,我们开始参加校运会 六年级,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了
我们开始惶恐了,因为在六年级过后的转折点就是初中的到来,我们即将分到各个中学了
我的好朋友们,是否和我一样,开始怀念小时的我们呢
是否开始怀念曾经天真烂漫的我们
是否开始怀念小学的生活 是否开始埋怨起时间来了
以前的死党本是无忧无虑的在一起,现在怎么变得如此拘谨了
以前的我们天真烂漫的话题哪去了
以前想要的生活哪去了 好想时间回到以前 好想时间慢点走 好想......
第三篇:我们毕业了
我们毕业了
花木深深,又是一年毕业时序。只是这次,主角换了自己。
流光六年,是长还是短呢?
长不过一晌欢颜,来不及掩面,离别泪已滴;短不过西风暗中偷换,樱红柳绿。
前一刻,还在欣喜于彼此的惊鸿照面,恨不能桐花万里路,朝朝暮暮语不息;后一刻,已经离箭在弦,梦长天涯远。
同心人难求,同路人难得。可以在童心未泯时,陪伴彼此,泛菊杯深,吹梅笛远,纵然短暂,又有何憾!
尘帷垂降的一刹,是落幕,还是开启?只是这六年弹指的相聚早已注定了别离。若再归来,纵不是华发苍颜,少年心,恐已难追寻。
所以,借彼此为镜,望断心眼,把最美好的时光雕刻、尘封。
童真童趣,嘻嘻哈哈,似水的六年总会过去,我们会把欢笑留在记忆的深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停不住的时间河流催大了我们,斑驳了墙皮,却冲不走我们的点点滴滴。
从入学那一刻起,当我们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校园相遇时就注定要分离。以前觉得六年好长好长,像宇宙一样没有尽头。今天,当我们回首往事,顿时发现六年的小学生活不过是那么短暂,不过是一条短短的小路。太阳升起了二千一百九十次,也落下了二千一百九十次。六年,六年了。我们将走向另一个新的世界,可心中那千丝万缕的不舍与怀念斩得断吗?毕竟在这儿度过了六年,和同学们相处了六年。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伴着我们成长,教室里的桌位上一个个跳动的号码已经被刻入了同学录里,从刚开始握笔学习写字,到现在提笔写的却是毕业赠言。一本纪念册捧在手心亦是沉重,虽然明日新的生活美好多彩,但我们依旧怀念昔日的欢歌笑语。
我们拥有6个在一起度过的春秋,每一次游戏,每一次探讨,每一次争吵,都将成为我们记忆中珍贵的一页。大海因为奔腾不息而壮观,人间因为有了爱而欢乐,生活因为有了友谊而温暖。马上就要毕业了,心里纵然有千不舍万不愿,但总要分开,也许一分开就是永远……那么,用这份小小的同学录,来记载下我们永远的友谊!我们要把心里最真的祝福全写在里面,留下永远的回忆。
人在旅途,难免会遇到荆棘和坎坷,但风雨过后,一定会有美丽的彩虹。我希望看到一个坚强的我,更希望看到一个个坚强的你们!
让我们迈开双腿,去挥洒汗水,去踏一路雷声!校门外,有的,是鲜花簇拥的前程!默默的分手,正如当初默默地相遇。愿这温馨的微风,给你捎去我深情的祝福和祈祷。短暂的别离,是为了永久的相聚,让我们期盼,那份永恒的喜悦。
第四篇:我们毕业了
我们毕业了
----毕业有梦
第一幕
演员身着学士服,站在励志楼花园前合照,出现一个快退的声音,表示时间倒流,快退演员从四面八方走来的景象,画面变暗,音乐静止。
第二幕(2009年9月--2010年6月,这一年我们大一)
将镜头作为演员的视角,(没有音乐)只有拉皮箱的声音,镜头从校门口到学校励志楼(校训)。然后镜头转向(音乐起)。
声音:2009年9月2号,我来到了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开始了我人生的又一次旅程。那一刻,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对我的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在这里,我要生活四年。那年,我大一。(镜头选用校园风光和迎新生照片等)
第三幕
(音乐起)画面选择同学的日常生活,如一起打篮球,提水(背影照),上课。
声音:2010年6月,那一年我们大一,我已经渐渐熟悉了这里,同时也渐渐熟悉了身边的人,如果说十八岁之前的友谊是朋友,那么我想十八岁以后,在大学的友谊更像是家人。一个宿舍六个人,天南地北,能住到一起就是缘分,虽然家在外地,总觉得有你们,就像还在家中一样,谢谢有你,我的舍友。
第四幕(2010年9月--2011年6月,这一年我们大二)
取景于图书馆、自习室、操场。主要反映大二学习生活。
声音:(待定)
第五幕(2011年9月--2012年6月,这一年我们大三)(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和找工作的)
取景于大三考研时间:深夜的自习室,考研的自习室,早晨的自习室;参加招聘会。
声音:(待定)
第六幕(2012年9月--2013年6月,这一年我们大四)选取今年运动会画面,以一个大四毕业生的角度看着运动会响起大学四年的很多故事,包括十年校庆,(作为起点)以自述的形式,讲讲大学四年的感受,感谢学院的培养。
画面选取答辩,毕业设计教室等。
“梦想在路上,带梦前行”(运动会冲过终点的画面)
“毕业不是终点,我们又将启程”
第七幕
大四毕业生做出对母校的感谢和对母校的祝福及学弟学妹送祝福。最后原回到最开始的拍毕业照的画面,大家起喊:我们毕业了。
第五篇:我们毕业了
-----------【化工学院毕业生晚会诗朗诵】
终于,高考最后一门考试结束了。冲出围满家长的校门,你还记得那个夏天吗?2007年6月9日。
终于,声讯电话里报完了最后的总分。在那个凌晨,因为那个还不错的分数,爸妈总算舒了一口气。你还记得那个夏天吗?2007年6月28日。
终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赫然写着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你还记得那个夏天吗?2007年8月。
终于,跨进了这所学校,手里还拎着大包小包,迎接我们的是“怕吃苦莫入此门”的横幅。你还记得那个夏天吗?2007年9月1日。
让我再经历一次,我就会知道了,我总算是明白了。
九龙渊畔,大堤之旁,长江边,美丽的校园.丹桂飘香的日子,流星一般坠落在岁月的长河中。
多少年后,当我渐渐老去,依然会在午后的余暇中,忆起你们的笑容,甜甜的、年轻的、如阳光般灿烂。
就像
嗯
白色花漾,如彩虹般美好。
我记得,第一次来到荆州,有点失望,我记得,第一次游爬城墙,有些新奇
我记得,第一次睡十人间,离家好远;
我记得,第一次闲逛长大,女生太少。
07年9月,陆续开始了大学里所有的第一次。
第一次在情人湖畔早读;
第一次在大热天跑到五里桥占一台机子,第一次挤30路车去北京路购物满载而归;
第一次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社团招新;
第一次想念家乡平凡而又熟悉的一切。
成长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每段不经意流过的时光都在催促我们快快长 大。那也不过是一次经历,一次想念,像重积分一样纠结,求导数一样小心翼翼,以及,背单词一样麻木,却不能像毛邓三那样,可以肆无忌惮地逃掉。
只是,只是转身之间,偏偏不再少年。
08年1月,南方大雪,我和大伙一起在西校区的操场上堆了个大雪人,一群人兴奋地围着雪人手舞足蹈。后来,雪越下越大,大到差点埋掉了回家的路,我才意识到这是百年不遇的雪灾。
再后来,一连串大事件让这一年变得惊心动魄,我们才意识到08年这一
年的不平凡。汶川地震、火炬传递、奥运盛况,数不清的瞬间让我们为之动容。
这一年,我们仿佛一下子成熟起来,敏感啊,忧伤啊,仿佛就在某个瞬间就丰满
起来了吧。
四级来得悄无声息,词汇手册还没有翻过,历年真题也都还没有做过,于是只能坦然地裸考了。
专业分流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有的人离开,有的人来了。分班 了,你是应化的,我是化工的,他是高材的,她是环工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在打拼着。
天气热了起来,再凉下去,又热起来。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蹒跚了一路,一路跌跌撞撞的来到了东校区。
可是啊,物化还没有学懂,化工原理实验报告还没有抄完,c语言还要重修,不知道相图该怎么画,也不知道电子云到底是个什么云。
但无论如何,球赛是要打的,饭局是要放开了喝的,DOTA是要继续的; 但无论如何,街是要逛的,电视剧是要一集不落地看的,减肥是要继续的。
偶尔停电的时候,几个哥们聚在宿舍楼顶谈天说地,有黄鹤楼的赶紧贡献出来,紫南京也凑合凑合吧,可惜,往往只能用中南海来打打牙祭。
经常兴奋的时候,宿舍的姐妹们在寝室熄灯后卧谈,敞开心扉,抱怨抱怨男 朋友的不体贴,八卦八卦隔壁班的那对情侣为什么又吵架了。
只是从不谈火箭能不能进季后赛,就像从来不问国足赢了或输了,而是丢了几球。也不关心陈冠希会不会再回娱乐圈,谁都明白,少了他,娱乐依然只是个圈。现在回想起来,那就叫挥霍青春吧,粗糙,却纯粹。
09年9月,带着一声老了的感叹,走到了大三的门口。
二十岁出头,仅仅是一个转身,但仿佛一切都已经远去。
社团、学生会的例会早已从我的日程表里被永远删去,再热闹的学生活动也激不起我日子的半点波澜。
仿佛已经忘记,曾经也那么充满激情地在十三教前的草地上为自己的社团出谋划策。
仿佛已经忘记,曾经也为了举办一场比赛在炎炎烈日下搬东搬西,挥汗如雨。然后,手里多了一本公务员指南,桌上多了一叠考研资料,电脑里多了一些公司简介。
最后,是要拼命先拿下托福和GRE?
还是先准备着面对一年后的考研?
或者是先为了实习而四处奔波呢?
对于选择,我其实还是一脸茫然;
对于未来,我还是那么的不确定。
想要坚决果断地下定决心,只是,打定的主意还是在周期性地改变。
每一个人都在做着面对未来的选择,尽管那些看似美好和远大的选择里有着连
我们自己也无法察觉的焦虑和茫然。
只是,偶尔还会去猫扑天涯人人灌灌水
只是,还会拿起手机却不知道该拨下哪个号码。
还好,还好那一年,我遇见了他„„回想起来一如当初一样浪漫甜蜜。
有些人,有些话,想起好多遍,好多遍。那些路,那片操场,那条楼梯,总有挥散不去的影子。
对我说,嗨。
突然觉得了忧伤——夏天好像要来了。
夏天来了,毕业还会远么。
10年9月,又一次的辞旧迎新。
终于我也成了本科生的老大。有些恍如隔世,有些不知所措,送走学长学姐的场面仍历历在目,可是不久之后,被欢送的主角却变成了我们。
青春是狗血的,所以情节总是相似的.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心想事成。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我丢掉了你,再也无法拾回我们疯狂悸动的过往。到现在我还念念不忘。但那些彷徨过的,感伤过的,和犹豫过的,也渐渐终于成了曾经的年少轻狂。
贴了一张中国地图,茫然到底哪里才是未来的着落点
拍了一张神气的简历照,被面试官毫不犹豫地扔进了纸篓;
在日志里记下每次失败的求职,告诉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心里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有一天可以展翅高飞,也或许,默默地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现在,上课已经不用占座了,因为已经没有课可以上了;
现在,晚上已经不用赶回来,因为好久都不在寝室了;
现在,每天吃一顿散伙饭,饭吃完了,可伙却还没散;
现在,一切都发生了,而一切又都好像没有发生。
6月,我毕业了,我毕业了,我毕业了。
我们毕业了!
一切所有发生过的,J正在发生的,N和还没有发生的,都将成为往事。
刹那芳华,四年以后,在大礼堂里喧闹着的这片留白,竟是为了一场告别。N是的,这是六月,所有美好的都已经美好过了。
回首昨日,那郁郁葱葱的日子就这样散落了一地。就像如今,我们的青春,也就要这样散场。
如果可以,晚上多想再去晓园或者操场里坐坐,风吹来,是若即若离的青涩,这或许是我 们最后一段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了吧。
如果可以,我还想和兄弟们再去风雨球场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然后再去宝石花吃一顿价钱越来越贵、肉却越来越少的饭。
如果可以,真的再想去团校好好自习一次,那一夜夜彻夜不熄的灯光见证了我们
一起疯狂、一起奋斗的简陋青春。
如果可以,今晚再和室友酣战几番三国杀。今晚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和你抢着晒被子,帮你收衣服,也不再会有六个人用同一把钥匙打开同一扇门。
故事说到最后,免不了是一场离别,这不过是一个开了头的故事,需要一个 注定的结局而已。
只是,也许只能走到这里。
也许,只能相忘于江湖。
以后,应该再也不会住在一个叫做十号B区的地方了吧;
以后,应该再也不会收到地址是南环路一号的邮件了吧;
以后,应该再也不会接到0716开头的那一串电话号码了吧;
以后,应该再也不会有人在意是不是在11点前能够赶回来了吧。
这里的四年,有一辈子最想要珍惜的朋友;
这里的四年,有携手一起走过的女孩儿;
这里的四年,有传道解惑的恩师;
这里的四年,有亲切负责的宿管阿姨;
这里的四年,有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这里的四年,有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怀念。
只是,只是,我们不得不离开。
有点儿担心,有点儿失落。害怕离开这座坚实的象牙塔,彷徨,对于未来种 种的不确定。
也许,明天,就要一个人,一个人去面对世界,一个人开始自己的旅程; 明天,即使挂了科,也不能重修;
明天,或许不会再单纯地因为一个眼神一句话而喜欢一个人;
明天,必须要面对老板最犀利的语言;
明天,必须要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
告别了,离开了;
不属于了,不存在了。
真的,要离开了吗?
真的,都不在了吗?
不,那四年在生命中刻下的痕,又任谁能够抽走;
不,那四年在生命中留下的印,又任谁能够改变。
那个共同的名字,是曾经那么自豪的标志;
那个共同的名字,是未来那么坚定的支持。
因为这些,就有了一切值得炫耀的光荣。
因为这些,就有了走到哪里都必须的骄傲。
长江大学化工学院,是我们身后坚定的依靠。
请仰起头骄傲地走,因为你是化工人;
请微笑着勇敢地走,因为长大永远在你身后。一直在,一直在,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