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范文)

时间:2019-05-14 16:5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范文)》。

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以云南省通海县秀山镇为例

秀山镇地处通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玉溪市府47公里,距省会昆明125公里,区位优势突出,是通海通往玉溪、昆明、红河等周边州市县,直达河口出境的重要交通枢纽。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成为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人,辖8个村委会、4个社区,集农、工、商为一体的综合大镇。

近年来,秀山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镇各族人民紧抓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呈现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新型良性发展态势。全镇蔬菜等产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已经建立并运行良好,畜牧业正朝着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和农村二、三产业方兴未艾,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顺利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镇各村进一步整合“礼乐名邦”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求知上进、和睦相亲等公序良俗,实现了三个文明的和谐发展。

2006年,全镇完成现价社会总产值167226万元,比上年增13.65%。其中:农业总产值13965万元,比上年增14.72%;工业总产值33319.5

万元,比上年增6%;完成财政总收入4406.3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29.44万元,比上年增31%,实现地方财政支出423.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42元,比上年增加250元,增6.58%。

一、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

2006年,秀山镇的大树、金山两个村被玉溪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大树村曾连续五届被授予“市级文明村”、“市级五个好党总支”、“市级文明社区”,县第五、第六届“文明村”等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被县指定为“村务、财务公开示范点”、“十星级文明户示范点”、“旧村改造示范点”、“农村污染治理工程示范村”;金山村是全县首家推行民主听证会制度的村委会,同时也是县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和“交通安全文明村”单位。基于两个村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和全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全盘考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以试点示范为契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列为重点和优先发展工程。

根据《建议》,未来5年全镇各级各部门将着力组织,努力实现下列目标:

1、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和完善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扶贫攻坚工作,加大山区发展和帮扶贫困人口、社会弱势群体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

制。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普及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整体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五年的努力,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切实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差距。

2、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产业化、规模化、群体化”的路子,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延伸“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从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变。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综合改革,落实好全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把农民增收的重点转移到非农收入上来。利用镇内及周边乡镇农产品资源,突出规模化经营和公司化运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切实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以镇科技示范园区为基础,争取市、县支持建成1至2个农业标准示范区,有效推进我镇现代化农业建设。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村、组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多方采取措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坚持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户的合理补偿。深化农产品

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5、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大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补助范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鼓励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疾病防控体系。继续发展农村通信、远程教育,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看”工程。加强村、组居民区的改造建设规划工作,加大农村改水、改厕等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精心部署,细化措施加快发展

根据秀山镇“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镇党委、政府于年初人代会确定了“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经过各级、各部门对具体工作任务的精心组织实施,前三季度,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助农增收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助农增收。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东绿公司、阳光食品、东宝公司等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继续实施以东绿公司为龙头的无公害蔬菜和种苗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收购为保障,利用省级认证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基地”和“甜脆豆”、“椰菜花”品牌,进

一步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切实抓好畜禽品种的改良和推广,高度重视动物疫情疾病的监测防治,提高养殖效益助农增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规划建设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和畜禽精深加工项目,利用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养殖户集聚发展,通过畜禽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四是合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适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合理规划建设新农村,逐步开发利用老村子空闲土地,充分发挥8个村的区位优势,建设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专业市场,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五是搞活二、三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助农增收。坚持“工业强镇、商业兴镇”战略不动摇,围绕“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做大做强以五金、食品、建材、彩印包装为主的的特色产业。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在完成六一农贸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立项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禽蛋批发市场。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引导扶持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打工经济助农增收。

(三)和谐为基,生态立镇,打造村容整洁、安定祥和的农村居住新环境。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逐步达到“六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居住社区化。2006年,全镇投资200余万元对万家、大树等六个村委会的乡村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完成硬化里程4.8公里。全镇落实已获批准的旧村改造用地41.77亩,安排建房95户,面积9690㎡,盘活老宅基地14973.33㎡。二是加紧实施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围绕坝区不再发展养殖业,逐步把养殖业引向后山发展的思路,加强相关工作的协调,推进养殖业发展的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强了面山禁止葬坟和控制葬坟的管理力度,秀山、南山片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各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城区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加大,全镇各村(社区)均配备了清扫人员,有的还有专职卫生监督员,在辖区内引导建设了村内田间蔬菜废弃菜叶处理池2100口,实现垃圾袋装、定点投放和及时清运,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得到好转,同时,部分村组积极建设农村公厕,积极开展杞麓湖径流区平衡施肥技术的示范及推广,截至2006年末,全镇新建了100盏频振式杀虫灯,有效减少了农药施用量,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又减轻了氮、磷等对杞麓湖的污染。2007年,金山村被确定为全县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试点村,目前该项目的准备实施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三是切实提高农村人口卫生保健水平。2006年,全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传染病疫情及妇女儿童疾病的监测防治,加强卫生监督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参合率达95.17%;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144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行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2‰。各个村委会、社区都对“禁毒防艾”知识进行了宣传,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发放防治艾滋病知识问卷3万份,入户宣传覆盖率达100%,做到了家喻户晓,同时组织各村组、社区统一投放、喷杀灭鼠和灭蝇药品,覆盖率为100%。四是抓好“平安秀山”创建工作,镇党委、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群众,排忧解难,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从而化民怨、顺民气。全镇继续推进“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镇工作,切实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同时大力加强信访和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信访、人民调解等职能部门和农村老年人协会在解决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基层。重点抓好群防群治,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四)文化为魂,倡导科学致富、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一是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近年来,全镇通过充分发挥秀山镇职业介绍中心和党职校的职能作用,巩固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多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06年全镇结合实际,举办农村实用科技培训4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850人次。下一步,全镇将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力争每年培训农民3000人次,使全镇农村干部和80%以上的农民都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全镇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开

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争创新型农民、文明家庭、文明新村、信用户、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倡导文明新风。二是大力发展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在完成向贫困户捐电视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宽带网综合覆盖率。三是广泛组织各种群众文体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目前全镇各村组积极调动基层群众性文体组织,认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特别是围绕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老中青年大众操晨晚练蔚然成风。四是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事业。镇文教中心、文化站积极利用中心城区优势,以弘扬通海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一年来,全镇在文庙街成功改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文化层次,积极组建楹联一条街,为成功申报中国楹联名镇奠定基础;同时,由秀山镇诗书画分会牵头,筹备《通海秀山翰墨集》丛书的出版,不断提升秀山镇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配合上级部门举办迎春花街、春节文艺晚会,大型民俗文化艺术展演,书画摄影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五)以人为本,建立高效运作、民主公开的农村组织建设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使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交流沟通,使其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为民办事的一级组织。二是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在认

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和组织实施机构。三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改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办公场所,健全各种设施,实现办公程序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真正成为干部爱去、群众想去的地方。四是加快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健全党员干部发展、教育和培养机制,尤其注意吸收先致富、有经验、有能力、高素质的群众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党组织活力,进一步提高战斗力。五是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克服形式主义,通过“民主听政会”广泛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做到科学决策,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由此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同时以村务、财务公开为重点,方便群众监督,实现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合分析全镇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集体资金实力不足,由此造成村、组建设公共事业实施难度大。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以社会效益为主,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各利益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不高,加之县乡两级公共财政调控能力薄弱,形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土地资源紧缺,致使一批本来可以致富一方的产业项目流产或迟迟不能动工;二是对个别村组的违法占地行为处理难度大,有的属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有的属村组集体违法占地,涉及面大,不易处理。三是原农村合作基金会

欠款的包袱沉重,严重制约着我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四是基层干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有待改进。主要体现在部分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缺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把握。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制度缺失,尤其是缺乏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使得各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各行其是,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下一步推进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全镇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镇将认真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的精神和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发展,努力提高干部职工自觉应用市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驾驭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开放的举措抓住战略机遇,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为重点,充分利用我镇土地、气候、水利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农业技术,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抓好重点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继续实行扶优扶强政

策,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帮助和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总量,积极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

3、商业发展上继续围绕“盘活城市存量、经营城市”的理念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县城主要街道的景观改建工程和城乡结合部土地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全镇范围内将配套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围绕禽蛋批发市场、花鸟市场积极争取立项建设,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区商业存量;继续推进“山-城-湖”沿线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湖滨休闲旅游和黄龙湿地建设等项目的开发;积极推进客运中心迁建工作。通过主攻一批优势项目,形成全镇主要的经济增量和财源,带动加快全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社会事业新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秀山,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下一步,要继续以创建“平安秀山”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以党政机关为主体,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共同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构建文明、祥和的城乡发展空间。一是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村组、社区、企业和学校,察民情、解民忧,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为基层和群众多办实事。二是切实抓好“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镇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行政行为,努

力营造全镇人民和谐共处的法治环境。三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探索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快农村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四是充分发挥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信访办的职能和作用,做好农村社会的基层基础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要在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贯穿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结合秀山镇党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的开展,要紧紧抓住“发挥代表作用”这个根本,深化党代表常任制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党代表发挥作用典型事例的宣传,强化党代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升党代表的群众认同,大胆实践和探索党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形式和途径,切实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近期,参加宜昌市分乡镇人大组织的视察组,对本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开展视察。所见所闻,既看到了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同时也发现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针对其现状,就如何克服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分乡镇在党和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地置宜,量力而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三个明显”的初步成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首先是争取投资1300多万元,村民投工近3万个,硬化灌溉水渠100条5.7万米,缓解了8000多亩水田的灌溉难。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修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3处,天河水窖等小型蓄、供水设施1580口,解决了近15000人的饮水难。百里荒村建110立方以上蓄水池8个,埋设引水管13000多来,全村2000多人全部饮用上了安全卫生水。其次是农网改造后,农村供电设施和供电质量得到提高,价格得到统一,基本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第三是村级公路提等升级建设进一步加快,2005年启动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建设以来,15个村共完成公路硬化98公里,合并后的16个村主干公路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解决了近18000人的行路难。

二是农村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促进了改房、改厕、改栏、改路“四改”活动的开展,部分农户和农民“住上整洁房、用上清洁灶、上上卫生厕、走上平坦路”。首先是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至2008年6月,全镇大都在规划范围内,沿公路两侧共新建楼房151栋,面积20408平方米。部分新农村小村庄的雏形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普溪河村的新建小康户型楼房每年近30栋,67%的农户住上了新楼房。其次是生活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变,巳有10村的2610个农户实施生态家园“一池三改”建设,通过建沼气池、改厨、改栏、改厕,普溪河村修建垃圾房。用沼气替代柴禾和其他能源,不仅为农户年节省煤、电等燃料费用近500元,每年还少砍少烧7000吨柴禾,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取到了一举多得的社会效果。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保障机制的实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12个村卫生室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新建或改造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分乡卫生院投资120多万元,通过扩建和改造医疗、住院房屋设施,达到了一级甲等卫生院的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广播和电视的普及率分别达到56%和95%左右。

四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通过党的十七大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

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础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精神的贯彻落实。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健全。全镇16个村委会的村务决策建立和较好执行了议事恳谈会、“一事一议”制度;民主管理内容逐渐完善。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各村把公益事业兴办、财产处置、土地发包等交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各村都设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栏,村级财务实行了一季一公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分析制约分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缓慢原因,主要存在“四难”。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难。分乡镇是一个农业大镇,长期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束缚了部分中老人的思想,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很难转过弯来,累调累败。全镇除天坑村的桑蚕基本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外,再没有哪个村有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在正常年景下每亩粮食纯收入仅在400元左右,加之全镇人平不足1亩耕地,近7000农民外出或就近打工赚钱。没有其他增收渠道,没有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基础设施建设难的关键是投入不足。过去靠农民筹资筹劳建起来的低标准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安排资金进行维修,“空壳”的村级组织拿不出钱,村民“一事一议”又议不上来钱,年久失修,利用率低或废弃。据调查,全镇有324公里公路不能正常晴雨通车;有155口堰塘需要除险加固维修;有106公里土灌溉渠需要硬化;有近2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水难或不安全卫生。

三是思想认识统一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统一上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方面是等待观望的多,引导扶持的少。部分干部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只要国家的各项政策都落实到位,新农村也就建成了,地方政府有的有配套扶持政策而未落实配套扶持资金;另一方面是畏难情绪的多,量力而行的少。村级组织或群众把无经济来源,产生的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行动迟缓,归咎于各级领导支持不够、投入不够;第三方面是各级办点的多,以点代面的少。区以上各级政府层层办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倾斜到了这些村,其他村望“点”兴叹,攀比不了,自甘落后。

四是规划建设实施难。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要有社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总体规划。由于过去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滞后,导致农民盖房,公益事业发展无规可循或有规不循,随意性大,往往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村民未批先建,乱塔乱建,垃圾乱堆乱倒的乱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公路交通和人居卫生环境。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对本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应做到“四个加强”。

一是加强粮食生产和优势产业扶持。“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求,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的同时,制定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遏制国家粮食补帖政策提高一次,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上涨一次,挫伤一次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势头。扭转农业结构调整重形式,轻结果,只热抓扶一阵子,抓一个甩一个,劳民伤财的局面,把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一抓到底,扶一个成一个。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的西部山区农村的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顶目资金扶持,加快农村公路硬化畅通工程、中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后续增容改造工程、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广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建议通过“一事一议”,把按面积补给农户的粮食直补资金,用来维修建设共同受益关系明确的堰塘、灌溉渠等基础设施,使其较好发挥效益,从中受益。尽早制定切实可行的税费改革期间锁定的村级债权债务化解办法,避免时间过长,该履行债权的不履行,过去已履行义务的大多数村民要求索回己交的税费,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可以缓解村级组织化解债务,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三是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规划先行是按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村庄规划要与农村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村庄建设的矛盾;要与当地产业基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处理好节约用地与村民个人需求的矛盾;要与改善人居坏境有机结合,处理好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规划编制通过确定后,要坚持建设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村一盘棋。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纳入治理范围,避免环境污染,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影响村民身体健康,避免大量的污染物通过小溪、河流向大江大河涌去,污染下游居民饮用水质。

四是加强村级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要增强农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首先要在政治、工作上关心他们。对他们要多开展正面教育,少埋怨责备;多帮助指导,少指手划脚。其次要在经济待遇、权利上保证他们。想办法逐步解决西北山区村干部千头万绪的工作多,工资待遇低,老无所养的问题。转移支付给村的资金要根据物价上涨水平和村的工作量适当增加。要采取自己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想头有奔头有干头。再次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和教育农民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这一矛盾进一步恶化。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

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

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

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把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新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抓手;

把深化改革、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抓细抓实,抓

出成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造福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通过大力实施“四全工程”和“两后双百工程”,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

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二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三项更新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村庄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庄河庄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要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利用“一事一议”筹集、能人大户捐助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做好农村改水工作,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

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4、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全面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三是深化村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在坚持林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农民通过招投标、竞买、租赁等方式取得林地使用权,落实林地管护责任,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好,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法,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丰富“三级联创”的内涵,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阵地建设,切实解决部分村无村部和党员活动场所的问题。二是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前农村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继续大力实施把“双高型”农民培养成党员,把“双带型”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和把“双强型”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的“递进培养工程”,进一步提升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进一步搞好村务、财务和党务“三公开”,积极推行村务民主听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真正实现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构建民主和谐的新农村。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

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这一矛盾进一步恶化。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连正常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把培养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新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抓手;把深化改革、解决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抓细抓实,抓出成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造福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通过大力实施“四全工程”和“两后双百工程”,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要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二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三项更新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客观需要。要制定出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致富自己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按照村庄总体规划,切实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庄河庄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纲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专业班级:化学(1)班

学号:20115051111姓名:刘新河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是诸多方面的。例如: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发挥领导作用。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农民的主导作用不强,存在政府包办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和谐的处理方法,以服务人民为根本要领。逐步推动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建设出和谐小康的新农村。下面分条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产发展方面

农民的主体意识不到位。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参与建设积极性不高。

对策: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分析新农村的利弊,号召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

(二)组织领导方面

领导力量不到位,职责不明。各单位、部门在支农工作中存在不协调不一致的情况,基层领导和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思路不明确,对建设突破口、建设重点把握不准。

对策:建立联系制和结帮制。建立县领导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制度和县直各部门结对共建制度,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动这项工作有序开展。建立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列入各乡镇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教育方面和医疗卫生方面

资源分布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年轻的、素质较高的教师都趋于向城镇方向流转,留下部分年龄老化的原农村民师转编教师,导致知识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按师生比定编的制度严重阻碍了教师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

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医疗服务资源80%集中在城区;高新技术、先进设备、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农民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困难倍增,经济负担加重,也加剧了城市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供求紧张的局面。

对策:实现城乡教师医师双向交流。城市教师和医师晋升中、高级职称之前必须到农村支教、支医一年,支教、支医人员编制不转,工资福利不变。定期选派农村中青年教师和医师到城市学校和医院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医生到城市学校、医院跟班学习期满回原单位工作。教师、医师双向交流所需经费由市、县、乡三级协商解决。改革农村教师以往按师生比定编的办法,改由按班级数配备教师,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及时补充年轻教师,解决当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教师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的问题。开展城市与农村学校医院结对帮扶活动,在技术上物质上对农村学校和医院进行扶植,提升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系部:xxxxx 班级:xxxxx 姓名:xxxx 学号:xxxxxx 指导老师:xxx 山西xxxx学院20xx级xx专业学期论文 目录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

    新农村建设文化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面对时下出现的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良文化现象,为了更好的应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凸......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关于宁武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摘要: 在2012年2月3日~2012年2月10日期间,我怀着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改革发展现状的好奇之心,借着寒假社会实践这个良好的契机,回到小廖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我是生物工程专业一名学生。为了了解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我结合村上共5个伙伴构成调查小组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其现状总......

    东光论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必要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