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我是生物工程专业一名学生。为了了解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我结合村上共5个伙伴构成调查小组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其现状总结报告如下: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是对农民的文化水平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在我的家乡,村委会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又了解多少和我村及附近村庄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怎么样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及带来的利处及弊端进行调查,希望能更多的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我的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因此谷庄及邻近的张庄,赵庄,李庙行政村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我家乡农村的整体情况。
方式:在村委会的协助下,我及我村赵腾赵洪鹏等五人组成调查小组对自己所在的谷庄行政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及他们的亲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眼下对于新农村建设我村已进入初步的规划中,通过对邻近张庄行政村的调查,他村已设计出规划图并正在初步的建设过程中,针对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我们五人对随机抽取的个别家庭村民进行询问及问卷调查,其中有30%的村民持否定态度,其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情况并不支持他们拿出十几万的资金买楼房,其中还有的村民刚刚自己盖好新楼房,这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又有约20%的村民持支持态度,这些家庭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经济条件良好,表示新农村建设可以使村容整洁,节约土地,方便管理等,有30%的村民持中立态度,这些家庭一般为经济偏中游的家庭,表示跟着国家政策走,最后是20%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不太了解,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实施的,不知道有哪些政策下发。对此持还处于等待观望的态度。
通过对几个村长村委会中领导人的询问,结果也代表了山东省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现将调研情况及有关政策建议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家乡积极采取山东省下达的措施对“三农”加大投入力度,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从山东各县编制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来看,城区、经济强县、中等县、欠发达县把建设目标的时间分别定在2010年,2015年,2020年与2025年。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相结合。从我家乡附近十几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析所有镇街道和一半以上的村庄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新农村规划。规划的内容涉及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村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调研张庄村时,该村党支书张育才说:“我们三年基本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因此我们问他:“什么样就是建设成了新农村”,老支书一言不发地走出去,不一会提了两大块规划图进来,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的新农村”,这个规划包括了村集体收入,农民收入,产业结构等各项指标。由此可见,规划先行的理念在我家乡农村建设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
老支书指出,山东省下达的建设新农村分为三个创建梯次:一是首选一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班子强的村庄作为小康创建示范村,重点扶持;二是筛选部分村庄作为小康过度村,重点培育,扩大示范面;三是其他村庄全面启动,扎实创建。他还说:“新农村建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不断加大财政支持的力量,又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进行。”
(二)突出“生产发展”这个支持重点,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发展农业产业,设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就会得软骨病,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我们走访的赵家庄就积极发展养殖业,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村支书赵启民说:“新农村建设必须首要发展农业产业,一个养殖大棚就是一个农业大工厂,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后来我们小组对已经走访过的村庄进行初步总结时,还得到以下结论: 目前我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2010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各地正在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摸石过河”,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从我家乡的实践来看,在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规划、资金、投入、建设主体、建设体制等方面确定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例如,一些村庄的干部对如何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有些地方又存在按兵不动,等待观望的现象,很多村干部不能更全面细致地去规划新农村建设工作,而有的做了比较全面科学,细致地规划却不能更好的实施规划。
我们实地走访的李庙村是德州市财政局农财科的驻村帮助点
综上对个别村的走访调查可知山东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还,由于村集体经济基本没有收入,目前新农村建设还没有起色,只能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村委会各成员积极开发致富政策全面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很多,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投入管理不当的问题。只有积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定推进。
当然在对个别发达村庄走访时,他们已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例如我市开发区个别村庄,在对其村支书询问时村支书兴致勃勃地说:“新农村建设给村民生活带来实际性的提高,如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实现了生产方式合作化;还使我村农村享受公共产品农益化等。
调查结果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也有弊。在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难处就是财政。在此建议中央财政在认真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出台引导农民体制放活的指导性意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通过本次寒假对家乡各个村庄的实地走访让我更多的了解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情况,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学校把这项任务下发到每位同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走出学校走出家门实地调查,曾强了社会实践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同学们社会适应性。为我的人生增添最精彩的一笔。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学 生:刘兰涛专 业:行政管理年 级:学 号:
2012级
目 录
内容摘要························································2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4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4
(一)投入严重不足············································4
(二)人才流失严重············································5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5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6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6
(一)体制上的原因·············································7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7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7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8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8
(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9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9 参考文献·······················································10 内容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 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 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不协调的严重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文件公布的数字,我国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具体到农村的话,每年增长近750多万人。同时,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急剧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能源短缺。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从体制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党在政策上对城市 实行倾斜,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政策的倾斜。第二,设置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设置将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禁锢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不得随意迁往城市。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就业、投保等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第三,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农村干部中大量存在不重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的人才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甚至受到打压排挤。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了农技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企事业单位改制分流后,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几乎成为一个空壳,主要原因是工资得不到保障。第二,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比农村发展要快,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要快,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城镇或城市教师,部分农村教师生活比较困难,许多青年教师都想方设法离开农村,或“攀高枝”调离农村,或以升学的方式脱离农村教育事业,造成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不力是农村建设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一,农村 党员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新增人数不多,因此,一些支部班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新的矛盾的能力不强。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强。第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威信不高。第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存在严重的知识贫困,不能摆正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 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9 参考文献: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刘彦随发展, 2005 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徐勇-社会主义研究, 2006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以云南省通海县秀山镇为例
秀山镇地处通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玉溪市府47公里,距省会昆明125公里,区位优势突出,是通海通往玉溪、昆明、红河等周边州市县,直达河口出境的重要交通枢纽。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成为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人,辖8个村委会、4个社区,集农、工、商为一体的综合大镇。
近年来,秀山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镇各族人民紧抓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呈现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新型良性发展态势。全镇蔬菜等产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已经建立并运行良好,畜牧业正朝着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和农村二、三产业方兴未艾,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顺利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镇各村进一步整合“礼乐名邦”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求知上进、和睦相亲等公序良俗,实现了三个文明的和谐发展。
2006年,全镇完成现价社会总产值167226万元,比上年增13.65%。其中:农业总产值13965万元,比上年增14.72%;工业总产值33319.5
万元,比上年增6%;完成财政总收入4406.3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29.44万元,比上年增31%,实现地方财政支出423.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42元,比上年增加250元,增6.58%。
一、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
2006年,秀山镇的大树、金山两个村被玉溪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大树村曾连续五届被授予“市级文明村”、“市级五个好党总支”、“市级文明社区”,县第五、第六届“文明村”等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被县指定为“村务、财务公开示范点”、“十星级文明户示范点”、“旧村改造示范点”、“农村污染治理工程示范村”;金山村是全县首家推行民主听证会制度的村委会,同时也是县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和“交通安全文明村”单位。基于两个村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和全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全盘考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以试点示范为契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列为重点和优先发展工程。
根据《建议》,未来5年全镇各级各部门将着力组织,努力实现下列目标:
1、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和完善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扶贫攻坚工作,加大山区发展和帮扶贫困人口、社会弱势群体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
制。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普及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整体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五年的努力,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切实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差距。
2、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产业化、规模化、群体化”的路子,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延伸“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从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变。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综合改革,落实好全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把农民增收的重点转移到非农收入上来。利用镇内及周边乡镇农产品资源,突出规模化经营和公司化运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切实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以镇科技示范园区为基础,争取市、县支持建成1至2个农业标准示范区,有效推进我镇现代化农业建设。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村、组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多方采取措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坚持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户的合理补偿。深化农产品
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5、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大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补助范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鼓励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疾病防控体系。继续发展农村通信、远程教育,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看”工程。加强村、组居民区的改造建设规划工作,加大农村改水、改厕等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精心部署,细化措施加快发展
根据秀山镇“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镇党委、政府于年初人代会确定了“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经过各级、各部门对具体工作任务的精心组织实施,前三季度,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助农增收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助农增收。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东绿公司、阳光食品、东宝公司等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继续实施以东绿公司为龙头的无公害蔬菜和种苗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收购为保障,利用省级认证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基地”和“甜脆豆”、“椰菜花”品牌,进
一步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切实抓好畜禽品种的改良和推广,高度重视动物疫情疾病的监测防治,提高养殖效益助农增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规划建设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和畜禽精深加工项目,利用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养殖户集聚发展,通过畜禽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四是合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适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合理规划建设新农村,逐步开发利用老村子空闲土地,充分发挥8个村的区位优势,建设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专业市场,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五是搞活二、三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助农增收。坚持“工业强镇、商业兴镇”战略不动摇,围绕“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做大做强以五金、食品、建材、彩印包装为主的的特色产业。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在完成六一农贸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立项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禽蛋批发市场。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引导扶持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打工经济助农增收。
(三)和谐为基,生态立镇,打造村容整洁、安定祥和的农村居住新环境。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逐步达到“六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居住社区化。2006年,全镇投资200余万元对万家、大树等六个村委会的乡村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完成硬化里程4.8公里。全镇落实已获批准的旧村改造用地41.77亩,安排建房95户,面积9690㎡,盘活老宅基地14973.33㎡。二是加紧实施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围绕坝区不再发展养殖业,逐步把养殖业引向后山发展的思路,加强相关工作的协调,推进养殖业发展的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强了面山禁止葬坟和控制葬坟的管理力度,秀山、南山片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各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城区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加大,全镇各村(社区)均配备了清扫人员,有的还有专职卫生监督员,在辖区内引导建设了村内田间蔬菜废弃菜叶处理池2100口,实现垃圾袋装、定点投放和及时清运,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得到好转,同时,部分村组积极建设农村公厕,积极开展杞麓湖径流区平衡施肥技术的示范及推广,截至2006年末,全镇新建了100盏频振式杀虫灯,有效减少了农药施用量,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又减轻了氮、磷等对杞麓湖的污染。2007年,金山村被确定为全县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试点村,目前该项目的准备实施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三是切实提高农村人口卫生保健水平。2006年,全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传染病疫情及妇女儿童疾病的监测防治,加强卫生监督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参合率达95.17%;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144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行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2‰。各个村委会、社区都对“禁毒防艾”知识进行了宣传,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发放防治艾滋病知识问卷3万份,入户宣传覆盖率达100%,做到了家喻户晓,同时组织各村组、社区统一投放、喷杀灭鼠和灭蝇药品,覆盖率为100%。四是抓好“平安秀山”创建工作,镇党委、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群众,排忧解难,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从而化民怨、顺民气。全镇继续推进“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镇工作,切实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同时大力加强信访和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信访、人民调解等职能部门和农村老年人协会在解决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基层。重点抓好群防群治,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四)文化为魂,倡导科学致富、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一是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近年来,全镇通过充分发挥秀山镇职业介绍中心和党职校的职能作用,巩固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多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06年全镇结合实际,举办农村实用科技培训4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850人次。下一步,全镇将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力争每年培训农民3000人次,使全镇农村干部和80%以上的农民都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全镇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开
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争创新型农民、文明家庭、文明新村、信用户、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倡导文明新风。二是大力发展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在完成向贫困户捐电视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宽带网综合覆盖率。三是广泛组织各种群众文体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目前全镇各村组积极调动基层群众性文体组织,认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特别是围绕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老中青年大众操晨晚练蔚然成风。四是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事业。镇文教中心、文化站积极利用中心城区优势,以弘扬通海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一年来,全镇在文庙街成功改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文化层次,积极组建楹联一条街,为成功申报中国楹联名镇奠定基础;同时,由秀山镇诗书画分会牵头,筹备《通海秀山翰墨集》丛书的出版,不断提升秀山镇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配合上级部门举办迎春花街、春节文艺晚会,大型民俗文化艺术展演,书画摄影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五)以人为本,建立高效运作、民主公开的农村组织建设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使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交流沟通,使其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为民办事的一级组织。二是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在认
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和组织实施机构。三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改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办公场所,健全各种设施,实现办公程序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真正成为干部爱去、群众想去的地方。四是加快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健全党员干部发展、教育和培养机制,尤其注意吸收先致富、有经验、有能力、高素质的群众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党组织活力,进一步提高战斗力。五是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克服形式主义,通过“民主听政会”广泛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做到科学决策,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由此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同时以村务、财务公开为重点,方便群众监督,实现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合分析全镇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集体资金实力不足,由此造成村、组建设公共事业实施难度大。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以社会效益为主,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各利益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不高,加之县乡两级公共财政调控能力薄弱,形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土地资源紧缺,致使一批本来可以致富一方的产业项目流产或迟迟不能动工;二是对个别村组的违法占地行为处理难度大,有的属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有的属村组集体违法占地,涉及面大,不易处理。三是原农村合作基金会
欠款的包袱沉重,严重制约着我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四是基层干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有待改进。主要体现在部分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缺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把握。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制度缺失,尤其是缺乏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使得各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各行其是,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下一步推进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全镇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镇将认真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的精神和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发展,努力提高干部职工自觉应用市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驾驭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开放的举措抓住战略机遇,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为重点,充分利用我镇土地、气候、水利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农业技术,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抓好重点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继续实行扶优扶强政
策,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帮助和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总量,积极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
3、商业发展上继续围绕“盘活城市存量、经营城市”的理念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县城主要街道的景观改建工程和城乡结合部土地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全镇范围内将配套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围绕禽蛋批发市场、花鸟市场积极争取立项建设,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区商业存量;继续推进“山-城-湖”沿线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湖滨休闲旅游和黄龙湿地建设等项目的开发;积极推进客运中心迁建工作。通过主攻一批优势项目,形成全镇主要的经济增量和财源,带动加快全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社会事业新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秀山,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下一步,要继续以创建“平安秀山”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以党政机关为主体,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共同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构建文明、祥和的城乡发展空间。一是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村组、社区、企业和学校,察民情、解民忧,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为基层和群众多办实事。二是切实抓好“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镇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行政行为,努
力营造全镇人民和谐共处的法治环境。三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探索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快农村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四是充分发挥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信访办的职能和作用,做好农村社会的基层基础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要在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贯穿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结合秀山镇党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的开展,要紧紧抓住“发挥代表作用”这个根本,深化党代表常任制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党代表发挥作用典型事例的宣传,强化党代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升党代表的群众认同,大胆实践和探索党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形式和途径,切实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第四篇:行政管理论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关键词]:农业 农村 农民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与城镇投资相比,农村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
(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8年2期27卷
[2]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2005
[3]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1期
第五篇: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关于宁武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 在2012年2月3日~2012年2月10日期间,我怀着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改革发展现状的好奇之心,借着寒假社会实践这个良好的契机,回到小廖沟村进行调查实践。我对该村的环境卫生状况、生态保护情况、土地使用情况、文化生活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研,真正的体验到了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他们的纯朴、平凡、简单、坚忍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心灵境界,同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而欢欣鼓舞。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卫生生态保护文化生活土地使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县政府的大力
改造、林业生态建设、村中小学校舍建设等
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
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
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
高,宁武县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
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
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
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支持下,小廖沟村组织实施了农网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度,使一些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
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
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
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
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
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
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虽然县里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
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县里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
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
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
颈因素。
(二)、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村民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三)、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
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
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
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
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
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
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2、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
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8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4—5倍。因此,加快农产
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
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
在。今后,农村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
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
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3、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4、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
由于宁武县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旅游资源,所以可以大力
开发旅游项目,比如万年冰洞,芦芽山,天池,情人谷等,尽快将
这些旅游景点推广出去,进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
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
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
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突出的要切实建设产确处理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
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
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
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五)、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农民在国家发展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是支持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最最有力的力量。他们的朴实,勤劳,坚忍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要向他们学习这些高尚品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能力,以求将来为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在这里,我衷心祝愿广大农村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报告人:宫瑞君
班级:1118201
学号:1111820106
报告日期:2012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