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样例5)

时间:2019-05-14 08:1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

2009年洛阳市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2009年,洛阳市面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迎难而上,加大投入,圆满完成了新农村的各项建设目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洛阳市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洛阳市把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切入点,加大工作力度,狠抓任务落实,全市农村公益性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气息初步显现。

(一)示范村建设档次高、效果好

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洛阳市200个示范村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面净化,达到建设标准。600个重点整治村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环境改善,面貌大变,全市新硬化通组通户道路3282公里,完成任务的109%;新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13个,完成任务的106%,总数达到1027个。新建改建村部460个,卫生所814个,农村超市720个,文化大院359个,培训场所281个,活动健身场所563个。通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使农民小病不出村,购物进超市,休闲游广场,娱乐有场所,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建设后的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涌现出一批经济发展迅速、特色突出的专业村。如宜阳县的丰李镇马窑村2500 亩耕地全部退耕种植花椒并套种中草药,宜阳寻村镇的甘棠村、黄窑村和莲庄乡上涧村温棚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寻村镇黄窑村、甘棠村和莲庄乡马回村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示范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群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日益改变,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着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二)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全市乡镇政府利用农闲时间,开展了4次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突击活动,清运垃圾,清除杂草,摆放杂物,整治农村环境。农村户用沼气发展迅速,近年来不断新建户用沼气,积极实施改厕、改圈、改灶工程,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比如宜阳县,建设17个乡级便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集中力量建设集村部、卫生室、图书室、计生服务室、文化大院、便民服务大厅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共建成村部84个、514间,卫生所70个、258间,文化大院93个、369间,超市商店120个、7800平方米,健身活动场所95处、3.1万平方米,为农村群众休闲、娱乐、学习、购物创造了良好的场所和优美的环境。

与此同时,各县(市、区)还结合实际,创新保洁模式,不断改进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全市2771个行政村建立了保洁机制,基本做到了有人员、有经费、有工具、有制度。如:洛阳龙区、宜阳县、新安县等地每月召开流动现场会,对农村环境整治效果好的乡(镇)和村庄进行表彰并以奖代补,责令工作滞后乡镇和村庄主要领导表态发 言,并限期改正。伊川、汝阳等县财政列支农村保洁补助资金都超过200万元,嵩县筹措保洁资金100万元,为保洁员统一购买了服装和垃圾清运车,按时足额发放保洁员工资。洛宁县为143个整治达标村发放保洁经费43万元,并购买30多辆垃圾车发放到示范村。洛龙区各乡镇按照远郊农村人口的千分之三,近郊千分之四的比例配备保洁人员727名,区财政拿出100万作为长期保洁机制管理资金,按照每个农村人口每年3元的标准对乡镇进行补贴,确保了农村保洁人员的待遇落实,全市共清运垃圾250万方,修建村内雨污水排放实施116万米,村内空地绿化232万平方米,新建垃圾池2650万个,新建垃圾填埋场所800个,治理规范各类广告、标语19万条,农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干线公路路容路貌明显改观。

(三)财政投入力度加大

2009年,洛阳市财政投入2000万元用于通组通户道路补贴。县级财政投入资金1亿元,奖补新农村建设,如栾川县财政投入2300万元,伊川县财政投入1500万元,偃师市财政投入1400万元,宜阳县财政投入1300万元,汝阳县财政投入1230万元,新安县财政投入1200万元,嵩县财政投入860万元,洛龙区财政投入680万元,用于农村基础建设,有力的推进了洛阳市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四)各单位包村帮建工作扎实开展

洛阳市大部分包村帮建单位都高度重视,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副职具体抓,多渠道筹措资金,援建所包村基础设施,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引导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65个系 统和48个市直单位共派驻工作队900多个2450人,投入各项资金3209万元,其中投入资金1508万元、争取项目资金1282万元、捐赠各类物资价值419万元;另外,2009年初,洛阳市遭受了严重旱情,200多万亩小麦受到旱情的威胁,为应对严重旱情,各包村单位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迅速组织包村队员深入所包村,产看灾情,制定具体的抗旱工作方案,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帮助,共投入抗旱资金520万元,购置水泵电机等92台,打井15眼,还购置了一大批抗旱物资支持抗旱浇麦。

(五)组织领导不断加强

2009年,洛阳市委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对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实施奖励和责任追究的通知》文件,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意识,市新农村办也建立了暗访工作机制,每月对全市进行一次暗访,及时通报,各县(市、区)基本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和村“两委”成员带头干的良好局面,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整合力和长效工作机制,偃师市、伊川县、嵩县等县(市)委组织部长亲自带队深入第一线巡回督促指导工作,对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的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对差的由媒体曝光,并对乡镇干部进行诫勉谈话,有力的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洛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洛阳市2009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收到的成效还是初步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培育任务艰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这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洛阳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大多数县的行政村位于西部山区和丘陵地带,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难度较大。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村集体经济普遍非常薄弱,在基础设施完善和日常管理维护上无力投入应有资金,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的培育主要依靠市、县、乡三级大力帮扶和资金投入,真正依靠自身经济发展、积累力量建设新农村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以县(市)城为中心的城郊地区。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建设和受益的主体。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民群众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和“等、靠、要”思想严重,依靠自身力量建设改造家园、改变生活质量的热情不够高,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够积极主动。目前,随着农民转移输出力度不断加大,大部分农村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经商,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农村村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新农村建设无论从人力、物力、智力上均处于劣势,也明显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主要依靠县、乡两级特别是乡镇政府的强力推动,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相关部门的扶持和资助,群众对改善自身基础设施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三是建设资金缺口很大。新农村建设虽然不是新村庄建设,但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落后的水、电、路、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是首要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各整治村和示范村上报的新农村建设投入预算来看,仅达到整治村和示范村的基本标准,平均每个行政村就要投入300万元左右,平均每人需承担1900余元。由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和社会历史原因,目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办经济实体基本上是空白,没有什么可靠的经济收入,投入道路、文化设施、社区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日常的管理维护等资金没有来源,加之洛阳过半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县乡财政拿不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四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巩固保持新农村建设成果,必须有长效机制和持续的投入来保证。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近年来,洛阳在新农村长效机制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部分乡村实行“五户联保”卫生制度,县财政多方筹集资金购置配备保洁车,发放保洁补贴,部分行政村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农村卫生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但由于管理维护资金不足,群众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不强等原因,部分村村容村貌较差,特别是农忙季节“脏、乱、差”反弹现象十分突出,部分村卫生保洁管理存在问题较多,有的还被洛阳日报做了负面报道,影响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对外形象。

三、洛阳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工作中,要继续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农村经济为重点,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根本,以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为保障,科学编制规划,选准有效载体,积极整合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强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造就一批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二是落实促农增收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骗农等不法行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三是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带动面大、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集中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加快通组入户道路建设进度,提高水泥路覆盖面和普及率;二是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确保农业旱涝保收,加强以集中供水为重点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保障广大农民饮水安全;三是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使城乡电力供应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五是实施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大院、休闲广场、卫生所、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

(三)确立农民主体地位

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动员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提高生活质量,切实改变农民群众认识上的偏差,最大限度地消除“等、靠、要”思想,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压力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增强村两委引导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四)加强村庄的规划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以自然村为单位,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有条件的地方要规划新村,鼓励农民到新村建房,没有条件的要在老村庄的基础上进行环境改造规划。规划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和旧宅基地,突出农村特色,形成不同的风格,防止搞成千篇一律。重点抓好改水、改厨、改厕等工作,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治理农村脏、乱、差,按村庄规划拆除乱搭乱盖建筑,建设垃圾池,实行垃圾定点堆放、定期处 理,确保村庄清洁卫生,实行人畜分居。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并推进农村养殖—沼气—种植(养殖)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五)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建设,提高村民自我管理水平建设新农村,首先需要解决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针对部分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和一些农民群众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一方面,通过开展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带头致富等活动,在广大党员中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激发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上进心,将思想认识统一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工作上来;另一方面,要求广大党员在增强自身党性观念的同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引导和教育群众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重农轻商、多子多福、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等落后观念,树立不进则退、无商不活、苦干还要巧干、勤劳加科技才能奔小康等新的观念,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六)抓好示范村,树立典型,稳步推进

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搞好示范村建设。一是在抓好示范村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变。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指标、原则要求、具体措施和好经验、好典型等,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加强服 务,确保新建示范村工作和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够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四是依靠农民,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工投劳,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五是巩固保持建设成果。要加大对农民宣传教育力度,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治理农村脏乱差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尽快改变农村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物品乱放、畜禽乱跑等不良现象。七是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形成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长期保持,对已建成验收的示范村,尽快出台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成效,做到“建成一批,管护一批”,严防脏、乱、差现象反弹。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以云南省通海县秀山镇为例

秀山镇地处通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玉溪市府47公里,距省会昆明125公里,区位优势突出,是通海通往玉溪、昆明、红河等周边州市县,直达河口出境的重要交通枢纽。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成为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人,辖8个村委会、4个社区,集农、工、商为一体的综合大镇。

近年来,秀山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镇各族人民紧抓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呈现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新型良性发展态势。全镇蔬菜等产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已经建立并运行良好,畜牧业正朝着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和农村二、三产业方兴未艾,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顺利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镇各村进一步整合“礼乐名邦”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求知上进、和睦相亲等公序良俗,实现了三个文明的和谐发展。

2006年,全镇完成现价社会总产值167226万元,比上年增13.65%。其中:农业总产值13965万元,比上年增14.72%;工业总产值33319.5

万元,比上年增6%;完成财政总收入4406.3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29.44万元,比上年增31%,实现地方财政支出423.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42元,比上年增加250元,增6.58%。

一、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

2006年,秀山镇的大树、金山两个村被玉溪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大树村曾连续五届被授予“市级文明村”、“市级五个好党总支”、“市级文明社区”,县第五、第六届“文明村”等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被县指定为“村务、财务公开示范点”、“十星级文明户示范点”、“旧村改造示范点”、“农村污染治理工程示范村”;金山村是全县首家推行民主听证会制度的村委会,同时也是县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和“交通安全文明村”单位。基于两个村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和全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全盘考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以试点示范为契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列为重点和优先发展工程。

根据《建议》,未来5年全镇各级各部门将着力组织,努力实现下列目标:

1、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和完善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扶贫攻坚工作,加大山区发展和帮扶贫困人口、社会弱势群体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

制。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普及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整体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五年的努力,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切实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差距。

2、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产业化、规模化、群体化”的路子,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延伸“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从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变。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综合改革,落实好全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把农民增收的重点转移到非农收入上来。利用镇内及周边乡镇农产品资源,突出规模化经营和公司化运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切实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以镇科技示范园区为基础,争取市、县支持建成1至2个农业标准示范区,有效推进我镇现代化农业建设。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村、组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多方采取措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坚持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户的合理补偿。深化农产品

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5、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大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补助范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鼓励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疾病防控体系。继续发展农村通信、远程教育,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看”工程。加强村、组居民区的改造建设规划工作,加大农村改水、改厕等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精心部署,细化措施加快发展

根据秀山镇“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镇党委、政府于年初人代会确定了“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经过各级、各部门对具体工作任务的精心组织实施,前三季度,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助农增收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助农增收。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东绿公司、阳光食品、东宝公司等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继续实施以东绿公司为龙头的无公害蔬菜和种苗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收购为保障,利用省级认证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基地”和“甜脆豆”、“椰菜花”品牌,进

一步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切实抓好畜禽品种的改良和推广,高度重视动物疫情疾病的监测防治,提高养殖效益助农增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规划建设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和畜禽精深加工项目,利用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养殖户集聚发展,通过畜禽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四是合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适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合理规划建设新农村,逐步开发利用老村子空闲土地,充分发挥8个村的区位优势,建设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专业市场,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五是搞活二、三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助农增收。坚持“工业强镇、商业兴镇”战略不动摇,围绕“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做大做强以五金、食品、建材、彩印包装为主的的特色产业。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在完成六一农贸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立项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禽蛋批发市场。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引导扶持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打工经济助农增收。

(三)和谐为基,生态立镇,打造村容整洁、安定祥和的农村居住新环境。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逐步达到“六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居住社区化。2006年,全镇投资200余万元对万家、大树等六个村委会的乡村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完成硬化里程4.8公里。全镇落实已获批准的旧村改造用地41.77亩,安排建房95户,面积9690㎡,盘活老宅基地14973.33㎡。二是加紧实施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围绕坝区不再发展养殖业,逐步把养殖业引向后山发展的思路,加强相关工作的协调,推进养殖业发展的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强了面山禁止葬坟和控制葬坟的管理力度,秀山、南山片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各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城区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加大,全镇各村(社区)均配备了清扫人员,有的还有专职卫生监督员,在辖区内引导建设了村内田间蔬菜废弃菜叶处理池2100口,实现垃圾袋装、定点投放和及时清运,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得到好转,同时,部分村组积极建设农村公厕,积极开展杞麓湖径流区平衡施肥技术的示范及推广,截至2006年末,全镇新建了100盏频振式杀虫灯,有效减少了农药施用量,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又减轻了氮、磷等对杞麓湖的污染。2007年,金山村被确定为全县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试点村,目前该项目的准备实施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三是切实提高农村人口卫生保健水平。2006年,全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传染病疫情及妇女儿童疾病的监测防治,加强卫生监督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参合率达95.17%;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144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行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2‰。各个村委会、社区都对“禁毒防艾”知识进行了宣传,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发放防治艾滋病知识问卷3万份,入户宣传覆盖率达100%,做到了家喻户晓,同时组织各村组、社区统一投放、喷杀灭鼠和灭蝇药品,覆盖率为100%。四是抓好“平安秀山”创建工作,镇党委、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群众,排忧解难,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从而化民怨、顺民气。全镇继续推进“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镇工作,切实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同时大力加强信访和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信访、人民调解等职能部门和农村老年人协会在解决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基层。重点抓好群防群治,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四)文化为魂,倡导科学致富、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一是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近年来,全镇通过充分发挥秀山镇职业介绍中心和党职校的职能作用,巩固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多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06年全镇结合实际,举办农村实用科技培训4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850人次。下一步,全镇将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力争每年培训农民3000人次,使全镇农村干部和80%以上的农民都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全镇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开

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争创新型农民、文明家庭、文明新村、信用户、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倡导文明新风。二是大力发展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在完成向贫困户捐电视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宽带网综合覆盖率。三是广泛组织各种群众文体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目前全镇各村组积极调动基层群众性文体组织,认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特别是围绕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老中青年大众操晨晚练蔚然成风。四是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事业。镇文教中心、文化站积极利用中心城区优势,以弘扬通海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一年来,全镇在文庙街成功改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文化层次,积极组建楹联一条街,为成功申报中国楹联名镇奠定基础;同时,由秀山镇诗书画分会牵头,筹备《通海秀山翰墨集》丛书的出版,不断提升秀山镇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配合上级部门举办迎春花街、春节文艺晚会,大型民俗文化艺术展演,书画摄影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五)以人为本,建立高效运作、民主公开的农村组织建设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使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交流沟通,使其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为民办事的一级组织。二是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在认

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和组织实施机构。三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改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办公场所,健全各种设施,实现办公程序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真正成为干部爱去、群众想去的地方。四是加快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健全党员干部发展、教育和培养机制,尤其注意吸收先致富、有经验、有能力、高素质的群众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党组织活力,进一步提高战斗力。五是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克服形式主义,通过“民主听政会”广泛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做到科学决策,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由此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同时以村务、财务公开为重点,方便群众监督,实现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合分析全镇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集体资金实力不足,由此造成村、组建设公共事业实施难度大。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以社会效益为主,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各利益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不高,加之县乡两级公共财政调控能力薄弱,形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土地资源紧缺,致使一批本来可以致富一方的产业项目流产或迟迟不能动工;二是对个别村组的违法占地行为处理难度大,有的属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有的属村组集体违法占地,涉及面大,不易处理。三是原农村合作基金会

欠款的包袱沉重,严重制约着我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四是基层干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有待改进。主要体现在部分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缺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把握。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制度缺失,尤其是缺乏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使得各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各行其是,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下一步推进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全镇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镇将认真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的精神和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发展,努力提高干部职工自觉应用市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驾驭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开放的举措抓住战略机遇,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为重点,充分利用我镇土地、气候、水利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农业技术,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抓好重点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继续实行扶优扶强政

策,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帮助和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总量,积极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

3、商业发展上继续围绕“盘活城市存量、经营城市”的理念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县城主要街道的景观改建工程和城乡结合部土地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全镇范围内将配套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围绕禽蛋批发市场、花鸟市场积极争取立项建设,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区商业存量;继续推进“山-城-湖”沿线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湖滨休闲旅游和黄龙湿地建设等项目的开发;积极推进客运中心迁建工作。通过主攻一批优势项目,形成全镇主要的经济增量和财源,带动加快全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社会事业新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秀山,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下一步,要继续以创建“平安秀山”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以党政机关为主体,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共同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构建文明、祥和的城乡发展空间。一是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村组、社区、企业和学校,察民情、解民忧,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为基层和群众多办实事。二是切实抓好“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镇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行政行为,努

力营造全镇人民和谐共处的法治环境。三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探索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快农村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四是充分发挥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信访办的职能和作用,做好农村社会的基层基础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要在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贯穿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结合秀山镇党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的开展,要紧紧抓住“发挥代表作用”这个根本,深化党代表常任制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党代表发挥作用典型事例的宣传,强化党代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升党代表的群众认同,大胆实践和探索党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形式和途径,切实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近期,参加宜昌市分乡镇人大组织的视察组,对本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开展视察。所见所闻,既看到了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同时也发现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针对其现状,就如何克服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分乡镇在党和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导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地置宜,量力而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三个明显”的初步成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首先是争取投资1300多万元,村民投工近3万个,硬化灌溉水渠100条5.7万米,缓解了8000多亩水田的灌溉难。争取各级政府的资金扶持,修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3处,天河水窖等小型蓄、供水设施1580口,解决了近15000人的饮水难。百里荒村建110立方以上蓄水池8个,埋设引水管13000多来,全村2000多人全部饮用上了安全卫生水。其次是农网改造后,农村供电设施和供电质量得到提高,价格得到统一,基本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第三是村级公路提等升级建设进一步加快,2005年启动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建设以来,15个村共完成公路硬化98公里,合并后的16个村主干公路实现了通水泥(油)路,解决了近18000人的行路难。

二是农村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促进了改房、改厕、改栏、改路“四改”活动的开展,部分农户和农民“住上整洁房、用上清洁灶、上上卫生厕、走上平坦路”。首先是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至2008年6月,全镇大都在规划范围内,沿公路两侧共新建楼房151栋,面积20408平方米。部分新农村小村庄的雏形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普溪河村的新建小康户型楼房每年近30栋,67%的农户住上了新楼房。其次是生活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变,巳有10村的2610个农户实施生态家园“一池三改”建设,通过建沼气池、改厨、改栏、改厕,普溪河村修建垃圾房。用沼气替代柴禾和其他能源,不仅为农户年节省煤、电等燃料费用近500元,每年还少砍少烧7000吨柴禾,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取到了一举多得的社会效果。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使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保障机制的实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12个村卫生室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新建或改造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分乡卫生院投资120多万元,通过扩建和改造医疗、住院房屋设施,达到了一级甲等卫生院的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不断巩固,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6%。广播和电视的普及率分别达到56%和95%左右。

四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通过党的十七大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

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础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精神的贯彻落实。民主决策机制逐步健全。全镇16个村委会的村务决策建立和较好执行了议事恳谈会、“一事一议”制度;民主管理内容逐渐完善。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各村把公益事业兴办、财产处置、土地发包等交村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各村都设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栏,村级财务实行了一季一公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分析制约分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缓慢原因,主要存在“四难”。

一是农民收入增长难。分乡镇是一个农业大镇,长期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束缚了部分中老人的思想,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很难转过弯来,累调累败。全镇除天坑村的桑蚕基本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外,再没有哪个村有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在正常年景下每亩粮食纯收入仅在400元左右,加之全镇人平不足1亩耕地,近7000农民外出或就近打工赚钱。没有其他增收渠道,没有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基础设施建设难的关键是投入不足。过去靠农民筹资筹劳建起来的低标准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安排资金进行维修,“空壳”的村级组织拿不出钱,村民“一事一议”又议不上来钱,年久失修,利用率低或废弃。据调查,全镇有324公里公路不能正常晴雨通车;有155口堰塘需要除险加固维修;有106公里土灌溉渠需要硬化;有近2万人不同程度存在饮水难或不安全卫生。

三是思想认识统一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统一上主要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方面是等待观望的多,引导扶持的少。部分干部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只要国家的各项政策都落实到位,新农村也就建成了,地方政府有的有配套扶持政策而未落实配套扶持资金;另一方面是畏难情绪的多,量力而行的少。村级组织或群众把无经济来源,产生的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行动迟缓,归咎于各级领导支持不够、投入不够;第三方面是各级办点的多,以点代面的少。区以上各级政府层层办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倾斜到了这些村,其他村望“点”兴叹,攀比不了,自甘落后。

四是规划建设实施难。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要有社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总体规划。由于过去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滞后,导致农民盖房,公益事业发展无规可循或有规不循,随意性大,往往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村民未批先建,乱塔乱建,垃圾乱堆乱倒的乱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公路交通和人居卫生环境。

三、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对本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主要应做到“四个加强”。

一是加强粮食生产和优势产业扶持。“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求,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在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管,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的同时,制定扶持优势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遏制国家粮食补帖政策提高一次,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上涨一次,挫伤一次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势头。扭转农业结构调整重形式,轻结果,只热抓扶一阵子,抓一个甩一个,劳民伤财的局面,把为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一抓到底,扶一个成一个。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的西部山区农村的投入力度,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顶目资金扶持,加快农村公路硬化畅通工程、中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后续增容改造工程、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广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建议通过“一事一议”,把按面积补给农户的粮食直补资金,用来维修建设共同受益关系明确的堰塘、灌溉渠等基础设施,使其较好发挥效益,从中受益。尽早制定切实可行的税费改革期间锁定的村级债权债务化解办法,避免时间过长,该履行债权的不履行,过去已履行义务的大多数村民要求索回己交的税费,影响社会稳定。同时也可以缓解村级组织化解债务,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三是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规划先行是按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证。村庄规划要与农村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与村庄建设的矛盾;要与当地产业基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处理好节约用地与村民个人需求的矛盾;要与改善人居坏境有机结合,处理好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规划编制通过确定后,要坚持建设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全村一盘棋。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纳入治理范围,避免环境污染,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影响村民身体健康,避免大量的污染物通过小溪、河流向大江大河涌去,污染下游居民饮用水质。

四是加强村级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要增强农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首先要在政治、工作上关心他们。对他们要多开展正面教育,少埋怨责备;多帮助指导,少指手划脚。其次要在经济待遇、权利上保证他们。想办法逐步解决西北山区村干部千头万绪的工作多,工资待遇低,老无所养的问题。转移支付给村的资金要根据物价上涨水平和村的工作量适当增加。要采取自己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办法,解决村干部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想头有奔头有干头。再次是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和教育农民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文化问题及对策

论文提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面对时下出现的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良文化现象,为了更好的应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凸现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等问题,要狠抓政府部门主导、文艺工作者主创、村级文化室主管、基层农民主角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努力开拓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新天地。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 发展 条件 对策

2006年8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丧事上跳起脱衣舞”节目,讲述了我市东海县温泉镇农户在办丧事的时候聘请草台班子跳起脱衣舞;2006年11月9日,河南省固始县段集乡传统的庙会日脱衣舞、赌博“大行其道”;2006年11月28日海南省三亚市某地粗俗、淫秽的脱衣舞表演连续演出几个月的时间;2007年3月11日河南省南乐县仓颉陵庙会上,在祭拜造字圣人仓颉的圣洁之处竟然出现8家表演“脱衣舞”的“草台班子”…… 这些众多低级趣味、色情表演现象在我市农村乃至更广阔的范围内时有发生是多么的触目惊心,这说明先进文化忽视的地方,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必然会趁虚而入。但是把这些现象的出现仅仅归结于“农村文化贫困”①是明显不够的,这当中更多的是引人深思的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等诸多有关农村文化发展问题的凸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的重要性正在被全社会所认同,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推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才可能提升全民族的文明水平。但是,在看到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时,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许多新问题。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2003年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文化只占28.1%②。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目前,在我市一些农村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也仍普遍存在。加快建立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已成为我市农村文化工作的一项当务之急。

二是农村文化管理的缺位。与相对集中的城市文化市场相比,在广褒的农村,文化市场的分散性、边缘性、流动性增加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因而低级趣味、色情表演等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在我市农村不少地方,如今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引发了众多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都要求基层文化部门“责无旁贷”的担当起“清道夫”责任,全面清除“文化垃圾”③,引导农村文化市场走上健康、繁荣、有序的发展道路。

三是农村文化题材的缺失。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在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人口,常年在外打工,很多学生又住校,农村中常住人口以留守老人与儿童为主,而那些年轻的在外打工者其实都已渐渐适应了城市文化,农村文化馆站对他们来说正在失去吸引力,这就要求农村文化工作改变内容,以适应顺应服务对象的变化。

四是农民文化生活的缺乏。在农村,一些地方政府只重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一些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造成原有的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甚至严重瘫痪。在我市不少地方,乡镇电影放映队纷纷解散,机器设备闲置生锈,农民常年看不到电影。而每年由市、区政府组织的文化“三下乡”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往往是来了就走,缺乏连续性,缺乏扎根性,因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极度缺乏。在一些地方,农民在农闲时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以至赌博成风。“民间文艺的潜在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如果健康的东西占领不了市场,不健康的娱乐活动自然就会来占领。”山西省吕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杜旭华说④。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全社会绝大多数的目光共同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村文化,这就为我市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1、天时:

“富了口袋、穷了脑袋”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只有把农村文化搞红火,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得以实现。为了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发展,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出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这是当前加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它明确了今后5年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我市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地利: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重视,目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重心东移、一体两翼”新的发展战略规划,总的目标是建成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目前,连云港已融入新一轮大开发、大投入、大开放、大建设高潮中,而文化作为一个城市品位的象征,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主动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抓住这一文化事业发展的“春天”,不断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3、人和:

农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农民。广褒的农村大地,既是文化生长发育的地方,也是文化发扬繁衍的土壤。目前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中滞后甚至滑坡现象仍然存在。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在新浦区文化局举办的“和谐文化”农村行——07年4月20日宁海乡新北村活动现场,上千名农民群众不辞劳苦赶远路前来观看演出,这不正说明农民对文化是多么的渴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新农村文化,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作出应有的贡献。

先进文化是支持人类社会建设活动良性运作的“软件”,是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工程。政策是文化繁荣条件,经济是文化发展基础,艺人是文化生产骨干,群众是文化建设主角。我市农村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农民素质有待提高,陈规陋习仍然存在,这些现状决定了全面整体推进文化建设的条件和动力不足。从我市的实际看,发展农村文化应从狠抓政府部门主导、文艺工作者主创、村级文化室主管、基层农民主角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入手、施力。

一、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而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滑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新农村文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政府部门注重从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扶持。

人才是新农村文化发展动力。作为文化工作的主管者,基层文化站长是战斗在生活、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作最亲密接触的人,他们的业务水平的高低、文化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据了解,我市目前大部分的基层文化站长都是身兼数职,因而工作中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要配齐配强专职的文化站工作人员,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经济是新农村文化发展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文化的支撑,文化的进一步建设为经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重经济建设轻视文化建设的现象,一些县乡领导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农村文化建设列不上地方的发展规划,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队伍不稳,有的地方甚至瘫痪。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统一认识,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坚决制止部分地区挤占、变卖文化设施的行为,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物质是新农村文化发展根本。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脱离现存的物质条件谈文化建设,最终只能沦为空谈。各级政府应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省、市文化部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苏北地区的物质扶持,结合省级达标文化站建设为其配备相应的文化设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挖掘艺术根源,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创作用

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生产习俗等特征,展示着当地的形象,对其挖掘、改造和利用,对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作为文艺创作的主力军,目前我市许多文艺创作者大多注重打造代表性精品,而忽视了对我市范围内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造成农村题材的文化作品的萎缩。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让下架子、沉下心去、深入农村生产一线,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改造、加工和矫正,创新其表现形式、创新工作思路,重新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和灵魂,赋予农村乡土文化陶冶情操、育人滋心和促进社风的作用。

三、拓展交流渠道、充分发挥村文化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管作用

文化发展是通过交流和融合,吸纳精华,排斥糟粕,获取营养,焕发生机的。村级文化室作为最基层的文化活动阵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抓住基层文化站达标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村级文化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管作用,不断完善其多功能文化室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不出门的文化服务。办科技文化阅览室,让那些稍具一点文化程度的农民能学到一些实用的生产科技知识。设立阅报栏,农民可直接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就会被新鲜、文明的氛围所代替。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放映农技录像向广大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既能让农民立竿见影地将学到的农业技术用于手中的农活,又能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科学种田的人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村级文化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时刻,重视农村文化,解决农村文化中产生的新问题,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亿万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四、培植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基层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角作用

文化的生成、传播和交流都是由人在起根本性作用,人是文化符号的主要载体。人的素质决定文化发展水平,只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事业的文明进步。应当承认,目前我市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可置疑;但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观念保守陈旧落后。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烈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活动,挖掘和培育大量的本乡本土的农民演员,鼓励农民自娱自乐,参与文艺演出活动,这不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群众需求,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实,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够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节选自《江苏文化·周讯》2007年第20期《“脱衣舞”与农村文化》

②④节选取自《新华日报网》

③节选自《江苏文化·周讯》2007年第22期《基层文化部要担起清除“文化垃圾”的职责》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由城市转入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召开座谈会2次,走访村庄10个,访谈群众30人。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政府层面。县乡重视,高位推进。从县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作为县级对乡镇三农工作考评的重要方面,每年乡镇精心打造一至两个精品示范点,且县四套班子及县直相关部门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评比,设定单项奖。新农村建设的好,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在评比中有荣誉,在群众心中有份量。从乡级层面来讲新农村建设“书记工程”,高位推进。作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挂帅负责的工作项目,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资金调度投入,都会得到有效的保障。新农村建设从开始之初就作为乡镇像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综治等几个重点工作之一,而新农村更是列为书记工程,由乡镇党委书记主管、主抓,到一线指导、调度,从人财物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倾斜,建设得到了充分保障。

2、群众层面。在之前,国家建设主战场在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基础建设日益优化完成,而农村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投入相对有限。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群众对生活环境改善的期望要求越来越强烈。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广大群众期盼,群众建设家园积极性高涨。在前几年新农村建设点有限的情况下,村民想方设法到乡镇争取新农点,都想尽早改变村民环境,有时乡镇因为选点还要协调村庄先后顺序,做好工作,逐年解决。在建设中,群众主动拆除破猪栏、厕所,主动筹资筹劳,有的建设要占用群众老宅基地、祖业,都积极主动配合工作,与乡村一起共建家园。

3、成效明显,村庄环境大大改善。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建设前,乡村组共同商讨,拿出规划方案,从“三清八改五普及”到现在的“七改三网”都是着重围绕“拆、改、建”,围绕群众最期盼的建设项目开展,从路、塘、沟、渠、厕、房等最基本的要求必须达标做起,到后来的精品点打造,像文化广场、健身步道、路灯、绿化等环境提升,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成为让城里人羡慕的一方乡土。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也逐渐显露一些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问题。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点大面积铺开,建设从上到下变成必须全面完成的工作,群众积极性有所降低,从“我要建”变成“你要建”,从“主动拆”到“谈条件”,思想变了,问题随着而来,建广场要拆成旧猪栏厕所腾场地,村民提各种要求。从主动筹资酬劳到不闻不问,甚至指手画脚,家家提要求、户户不买账,作为乡村,为了推进工作,有时只有做出让步。

2、资金问题。一是成本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从开始10万到现在的30万,看似增长不少,但是现在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更是翻番增长,能做的工程量较前几年大幅减少。二是建设要求提高,筹资酬劳逐年减少甚至没有。精品示范点建设开展后,村庄之间的攀比心理严重,总认为精品点做的好,本村庄投入不够,而且村民筹资酬劳这一块建设逐年减少,无形增加了政府的建设资金压力。三是程序成本增加。现在新农村建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求招投标,但是一些不明情况群众总是认为乡村有“猫腻”,本可以作为奖补资金的建设变成项目资金,走程序招投标,要有公司资质,实际上一个有市政资质的建设公司根本不会去参与一个3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招投标,最后施工的仍然是个体老板,无形中增加了一些列费用,最终买单的还是政府,受损的还是群众。四是统筹资金困难。作为乡镇本可以争取像水利、一事一议、扶贫、交通等项目资金,但是上级部门并不能与乡镇按一个节拍走,乡镇为配套新农村建设给甲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结果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到乙村,对上级资金根本统筹使用不了,资金压力巨大。

3、土地问题。土管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的规定,但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所谓的老宅基地、老业根本就清理不了,即使要拆有的村民要求乡村给他出证明,拆可以,但地方是我的,建其他设施就不行。碰到这样的村民实在不行的要不就回避改变规划,要不就只有强拆,干群矛盾激化,做好事变成了做“坏事”。

4、后期维护问题。新农村建成后,交由村庄管护,但是大部分村庄无集体收入,即使有,也存在等靠要思想,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有的村民连自家门口的苗木干旱了一桶水都不愿浇,更不用说其他的管护,绿化无人修剪、路灯停电、公厕无人清扫,往往是两三年之后又回来的杂草丛生。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年初,我乡就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由我任副组长,各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督促、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动和运转。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19全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预计总投资242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40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硬化组户路约4.5公里,受益455人。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

三是加强村庄整治,美化人居环境。我乡邀请规划部门进行了专业规划设计,并按照新村要求,全面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绘制文化墙绘,制作固定宣传牌1面,新建花坛6个,完成绿化美化工作,改善全村的人居环境。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群众多层次、多渠道的了解和认识新农村的建设内容和成果,提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合理利用各种载体,营造良好建设氛围。利用宣传栏、党员远程教育、标语、横幅等多种载体和宣传方式,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定期组织村民学习实用技术,拓宽增收渠道,提升致富能力,积极巩固平安创建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下载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对策1(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因此“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

    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论文提要 文化馆是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担负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文化馆的服务方向是为全社会所......

    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庆阳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

    新农村建设问题

    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取向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日益......

    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来源: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10-8-9 浏览次数:9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

    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驻**村禁毒防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在基层农村的明显标志何归......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长泰供电公司 郑丽燕 摘要:分析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背景下,农村电气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争取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