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4 02:1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毕业论文》。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学 生:刘兰涛专 业:行政管理年 级:学 号:

2012级

目 录

内容摘要························································2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4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4

(一)投入严重不足············································4

(二)人才流失严重············································5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5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6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6

(一)体制上的原因·············································7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7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7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8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8

(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9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9 参考文献·······················································10 内容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强调了这项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笔者认为,一是找问题——找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查“病因”——为何存在这些问题;最后才是“开药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内容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有益的借鉴。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以及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改变,“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七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建设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呈现出一系列明显而积极的趋势。但是,在总体上看,农业农村发展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仍处在艰难的爬坡过坎阶段,存在许多问题。

(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8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与城镇投资相比,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大多地方仍旧是以“锄头加扁担”和家庭单干为主的传统方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业 投资太少,特别是农业研究和推广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如河南省2003年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为601元、小学为7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728元。河南农村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足城镇的三分之一。(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据统计,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已有5%到10%的适龄儿童没机会入小学,更有15%到30%的小孩未能上初中。(5)高辍学率在农村的初中阶段已经很明显,有的地方甚至高达20%—30%.(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 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四)人口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目前,在我国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不协调的严重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文件公布的数字,我国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具体到农村的话,每年增长近750多万人。同时,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急剧恶化、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能源短缺。

三、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一)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从体制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城市,党在政策上对城市 实行倾斜,主要表现在:第一,财政政策的倾斜。第二,设置严格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设置将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禁锢在农村的土地上,农民不得随意迁往城市。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就业、投保等机会的不平等,从而引起收入不平等,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第三,用人机制的不健全。农村干部中大量存在不重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现象,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的人才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甚至受到打压排挤。

(二)改革的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了农技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企事业单位改制分流后,农村地区的农技站几乎成为一个空壳,主要原因是工资得不到保障。第二,造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资金、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比农村发展要快,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发展要快,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很大差异,农村教师待遇普遍低于城镇或城市教师,部分农村教师生活比较困难,许多青年教师都想方设法离开农村,或“攀高枝”调离农村,或以升学的方式脱离农村教育事业,造成骨干教师的严重流失。

(三)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作用发挥不够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不力是农村建设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众多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第一,农村 党员年龄偏大,青年党员新增人数不多,因此,一些支部班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解决新的矛盾的能力不强。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不健全,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强。第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威信不高。第四,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存在严重的知识贫困,不能摆正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致富和迎来送往上,对村党建工作不是一抓到底,而是时紧时松,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开会和一般号召、发文件上,缺乏具体措施和督促检查。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 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9 参考文献: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 刘彦随发展, 2005 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徐勇-社会主义研究, 2006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我是生物工程专业一名学生。为了了解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我结合村上共5个伙伴构成调查小组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其现状总结报告如下: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是对农民的文化水平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在我的家乡,村委会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又了解多少和我村及附近村庄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怎么样呢?对此我利用寒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个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及带来的利处及弊端进行调查,希望能更多的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

在我的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因此谷庄及邻近的张庄,赵庄,李庙行政村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我家乡农村的整体情况。

方式:在村委会的协助下,我及我村赵腾赵洪鹏等五人组成调查小组对自己所在的谷庄行政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及他们的亲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

眼下对于新农村建设我村已进入初步的规划中,通过对邻近张庄行政村的调查,他村已设计出规划图并正在初步的建设过程中,针对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我们五人对随机抽取的个别家庭村民进行询问及问卷调查,其中有30%的村民持否定态度,其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情况并不支持他们拿出十几万的资金买楼房,其中还有的村民刚刚自己盖好新楼房,这就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又有约20%的村民持支持态度,这些家庭基本实现小康水平,经济条件良好,表示新农村建设可以使村容整洁,节约土地,方便管理等,有30%的村民持中立态度,这些家庭一般为经济偏中游的家庭,表示跟着国家政策走,最后是20%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不太了解,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实施的,不知道有哪些政策下发。对此持还处于等待观望的态度。

通过对几个村长村委会中领导人的询问,结果也代表了山东省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现将调研情况及有关政策建议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家乡积极采取山东省下达的措施对“三农”加大投入力度,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从山东各县编制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来看,城区、经济强县、中等县、欠发达县把建设目标的时间分别定在2010年,2015年,2020年与2025年。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相结合。从我家乡附近十几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析所有镇街道和一半以上的村庄完成了新一轮总体规划。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新农村规划。规划的内容涉及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村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调研张庄村时,该村党支书张育才说:“我们三年基本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因此我们问他:“什么样就是建设成了新农村”,老支书一言不发地走出去,不一会提了两大块规划图进来,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的新农村”,这个规划包括了村集体收入,农民收入,产业结构等各项指标。由此可见,规划先行的理念在我家乡农村建设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

老支书指出,山东省下达的建设新农村分为三个创建梯次:一是首选一部分经济基础较好,班子强的村庄作为小康创建示范村,重点扶持;二是筛选部分村庄作为小康过度村,重点培育,扩大示范面;三是其他村庄全面启动,扎实创建。他还说:“新农村建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不断加大财政支持的力量,又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进行。”

(二)突出“生产发展”这个支持重点,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发展农业产业,设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就会得软骨病,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我们走访的赵家庄就积极发展养殖业,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村支书赵启民说:“新农村建设必须首要发展农业产业,一个养殖大棚就是一个农业大工厂,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后来我们小组对已经走访过的村庄进行初步总结时,还得到以下结论: 目前我家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2010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各地正在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摸石过河”,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新的问题和困难。从我家乡的实践来看,在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规划、资金、投入、建设主体、建设体制等方面确定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例如,一些村庄的干部对如何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有些地方又存在按兵不动,等待观望的现象,很多村干部不能更全面细致地去规划新农村建设工作,而有的做了比较全面科学,细致地规划却不能更好的实施规划。

我们实地走访的李庙村是德州市财政局农财科的驻村帮助点

综上对个别村的走访调查可知山东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还,由于村集体经济基本没有收入,目前新农村建设还没有起色,只能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需要村委会各成员积极开发致富政策全面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很多,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投入管理不当的问题。只有积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稳定推进。

当然在对个别发达村庄走访时,他们已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例如我市开发区个别村庄,在对其村支书询问时村支书兴致勃勃地说:“新农村建设给村民生活带来实际性的提高,如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实现了生产方式合作化;还使我村农村享受公共产品农益化等。

调查结果表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也有弊。在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难处就是财政。在此建议中央财政在认真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出台引导农民体制放活的指导性意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通过本次寒假对家乡各个村庄的实地走访让我更多的了解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情况,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学校把这项任务下发到每位同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走出学校走出家门实地调查,曾强了社会实践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同学们社会适应性。为我的人生增添最精彩的一笔。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范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以云南省通海县秀山镇为例

秀山镇地处通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玉溪市府47公里,距省会昆明125公里,区位优势突出,是通海通往玉溪、昆明、红河等周边州市县,直达河口出境的重要交通枢纽。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成为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人,辖8个村委会、4个社区,集农、工、商为一体的综合大镇。

近年来,秀山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镇各族人民紧抓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呈现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新型良性发展态势。全镇蔬菜等产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已经建立并运行良好,畜牧业正朝着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和农村二、三产业方兴未艾,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顺利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镇各村进一步整合“礼乐名邦”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求知上进、和睦相亲等公序良俗,实现了三个文明的和谐发展。

2006年,全镇完成现价社会总产值167226万元,比上年增13.65%。其中:农业总产值13965万元,比上年增14.72%;工业总产值33319.5

万元,比上年增6%;完成财政总收入4406.3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29.44万元,比上年增31%,实现地方财政支出423.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42元,比上年增加250元,增6.58%。

一、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

2006年,秀山镇的大树、金山两个村被玉溪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大树村曾连续五届被授予“市级文明村”、“市级五个好党总支”、“市级文明社区”,县第五、第六届“文明村”等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被县指定为“村务、财务公开示范点”、“十星级文明户示范点”、“旧村改造示范点”、“农村污染治理工程示范村”;金山村是全县首家推行民主听证会制度的村委会,同时也是县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和“交通安全文明村”单位。基于两个村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和全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全盘考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以试点示范为契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列为重点和优先发展工程。

根据《建议》,未来5年全镇各级各部门将着力组织,努力实现下列目标:

1、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和完善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扶贫攻坚工作,加大山区发展和帮扶贫困人口、社会弱势群体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

制。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普及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整体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五年的努力,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切实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差距。

2、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产业化、规模化、群体化”的路子,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延伸“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从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变。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综合改革,落实好全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把农民增收的重点转移到非农收入上来。利用镇内及周边乡镇农产品资源,突出规模化经营和公司化运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切实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以镇科技示范园区为基础,争取市、县支持建成1至2个农业标准示范区,有效推进我镇现代化农业建设。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村、组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多方采取措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坚持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户的合理补偿。深化农产品

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5、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大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补助范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鼓励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疾病防控体系。继续发展农村通信、远程教育,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看”工程。加强村、组居民区的改造建设规划工作,加大农村改水、改厕等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精心部署,细化措施加快发展

根据秀山镇“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镇党委、政府于年初人代会确定了“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经过各级、各部门对具体工作任务的精心组织实施,前三季度,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助农增收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助农增收。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东绿公司、阳光食品、东宝公司等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继续实施以东绿公司为龙头的无公害蔬菜和种苗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收购为保障,利用省级认证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基地”和“甜脆豆”、“椰菜花”品牌,进

一步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切实抓好畜禽品种的改良和推广,高度重视动物疫情疾病的监测防治,提高养殖效益助农增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规划建设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和畜禽精深加工项目,利用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养殖户集聚发展,通过畜禽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四是合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适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合理规划建设新农村,逐步开发利用老村子空闲土地,充分发挥8个村的区位优势,建设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专业市场,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五是搞活二、三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助农增收。坚持“工业强镇、商业兴镇”战略不动摇,围绕“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做大做强以五金、食品、建材、彩印包装为主的的特色产业。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在完成六一农贸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立项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禽蛋批发市场。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引导扶持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打工经济助农增收。

(三)和谐为基,生态立镇,打造村容整洁、安定祥和的农村居住新环境。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逐步达到“六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居住社区化。2006年,全镇投资200余万元对万家、大树等六个村委会的乡村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完成硬化里程4.8公里。全镇落实已获批准的旧村改造用地41.77亩,安排建房95户,面积9690㎡,盘活老宅基地14973.33㎡。二是加紧实施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围绕坝区不再发展养殖业,逐步把养殖业引向后山发展的思路,加强相关工作的协调,推进养殖业发展的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强了面山禁止葬坟和控制葬坟的管理力度,秀山、南山片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各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城区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加大,全镇各村(社区)均配备了清扫人员,有的还有专职卫生监督员,在辖区内引导建设了村内田间蔬菜废弃菜叶处理池2100口,实现垃圾袋装、定点投放和及时清运,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得到好转,同时,部分村组积极建设农村公厕,积极开展杞麓湖径流区平衡施肥技术的示范及推广,截至2006年末,全镇新建了100盏频振式杀虫灯,有效减少了农药施用量,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又减轻了氮、磷等对杞麓湖的污染。2007年,金山村被确定为全县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试点村,目前该项目的准备实施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三是切实提高农村人口卫生保健水平。2006年,全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传染病疫情及妇女儿童疾病的监测防治,加强卫生监督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参合率达95.17%;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144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行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2‰。各个村委会、社区都对“禁毒防艾”知识进行了宣传,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发放防治艾滋病知识问卷3万份,入户宣传覆盖率达100%,做到了家喻户晓,同时组织各村组、社区统一投放、喷杀灭鼠和灭蝇药品,覆盖率为100%。四是抓好“平安秀山”创建工作,镇党委、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群众,排忧解难,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从而化民怨、顺民气。全镇继续推进“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镇工作,切实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同时大力加强信访和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信访、人民调解等职能部门和农村老年人协会在解决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基层。重点抓好群防群治,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四)文化为魂,倡导科学致富、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一是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近年来,全镇通过充分发挥秀山镇职业介绍中心和党职校的职能作用,巩固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多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06年全镇结合实际,举办农村实用科技培训4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850人次。下一步,全镇将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力争每年培训农民3000人次,使全镇农村干部和80%以上的农民都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全镇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开

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争创新型农民、文明家庭、文明新村、信用户、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倡导文明新风。二是大力发展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在完成向贫困户捐电视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宽带网综合覆盖率。三是广泛组织各种群众文体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目前全镇各村组积极调动基层群众性文体组织,认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特别是围绕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老中青年大众操晨晚练蔚然成风。四是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事业。镇文教中心、文化站积极利用中心城区优势,以弘扬通海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一年来,全镇在文庙街成功改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文化层次,积极组建楹联一条街,为成功申报中国楹联名镇奠定基础;同时,由秀山镇诗书画分会牵头,筹备《通海秀山翰墨集》丛书的出版,不断提升秀山镇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配合上级部门举办迎春花街、春节文艺晚会,大型民俗文化艺术展演,书画摄影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五)以人为本,建立高效运作、民主公开的农村组织建设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使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交流沟通,使其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为民办事的一级组织。二是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在认

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和组织实施机构。三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改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办公场所,健全各种设施,实现办公程序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真正成为干部爱去、群众想去的地方。四是加快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健全党员干部发展、教育和培养机制,尤其注意吸收先致富、有经验、有能力、高素质的群众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党组织活力,进一步提高战斗力。五是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克服形式主义,通过“民主听政会”广泛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做到科学决策,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由此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同时以村务、财务公开为重点,方便群众监督,实现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合分析全镇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集体资金实力不足,由此造成村、组建设公共事业实施难度大。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以社会效益为主,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各利益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不高,加之县乡两级公共财政调控能力薄弱,形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土地资源紧缺,致使一批本来可以致富一方的产业项目流产或迟迟不能动工;二是对个别村组的违法占地行为处理难度大,有的属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有的属村组集体违法占地,涉及面大,不易处理。三是原农村合作基金会

欠款的包袱沉重,严重制约着我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四是基层干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有待改进。主要体现在部分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缺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把握。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制度缺失,尤其是缺乏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使得各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各行其是,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下一步推进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全镇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镇将认真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的精神和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发展,努力提高干部职工自觉应用市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驾驭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开放的举措抓住战略机遇,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为重点,充分利用我镇土地、气候、水利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农业技术,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抓好重点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继续实行扶优扶强政

策,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帮助和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总量,积极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

3、商业发展上继续围绕“盘活城市存量、经营城市”的理念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县城主要街道的景观改建工程和城乡结合部土地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全镇范围内将配套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围绕禽蛋批发市场、花鸟市场积极争取立项建设,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区商业存量;继续推进“山-城-湖”沿线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湖滨休闲旅游和黄龙湿地建设等项目的开发;积极推进客运中心迁建工作。通过主攻一批优势项目,形成全镇主要的经济增量和财源,带动加快全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社会事业新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秀山,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下一步,要继续以创建“平安秀山”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以党政机关为主体,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共同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构建文明、祥和的城乡发展空间。一是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村组、社区、企业和学校,察民情、解民忧,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为基层和群众多办实事。二是切实抓好“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镇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行政行为,努

力营造全镇人民和谐共处的法治环境。三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探索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快农村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四是充分发挥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信访办的职能和作用,做好农村社会的基层基础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要在按照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贯穿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结合秀山镇党代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的开展,要紧紧抓住“发挥代表作用”这个根本,深化党代表常任制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党代表发挥作用典型事例的宣传,强化党代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升党代表的群众认同,大胆实践和探索党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形式和途径,切实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第四篇:行政管理论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关键词]:农业 农村 农民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

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新的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梳理、研究和思考这些模式的发展,必须对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有益的借鉴。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与城镇投资相比,农村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

(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必须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新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工生存和生活条件恶劣,是农民所面临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必须关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存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已制定的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法规,要贯彻落实,已经落实的则要不断完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就业优势。对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的选择,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性。

(三)改革农村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作用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充分利用。一要不断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力度,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还要不断发展针对农民所设置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人才资源。针对农村原有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笔者认为,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地理研究;2008年2期27卷

[2]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2005

[3]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1期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于以往的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城市支持农村的新背景下提出,体现了统筹城乡的思想;其次,明确了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三,对于解决我国村庄建设的难题有很好的推进作用。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和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其新农村建设内容、重点、模式、方式、方法和目标上都应该有所不同。2006年,我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确立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围绕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内涵、建设途径、基本思路等方面,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了初探,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系农村的要求包括: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其基本思路是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

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和统筹重点

1、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要先行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城乡统筹发展必须科学规划,即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进行分阶段安排,使之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使规划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①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即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科学规划,找准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即通过农村的交通、通讯、饮水、用电、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的规划和建设,为农村发展打好物质基础。③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规划:即通过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④村社环境治理规划:即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规划和建设,逐步实现农民生存环境的改善。⑤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即通过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现代化文明的生活理念。⑥政治文明建设规划:通过乡村管理体制及民主制度的规划和建设,发扬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保障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2、城乡产业发展统筹是重点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期间,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协调粮食与其它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业的关系,实现我国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

3、城乡资金投入统筹是关键

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造成了城乡之问的巨大差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明显滞后。近些年来,党中央进行了“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这就昭示着今后我国的建设资金投资重点将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将会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可以说,这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建设资金投资结构的重大转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

4、城乡体制调整统筹是保证

一是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促使农民向中小城市和城镇合理有序流动。城镇化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其核心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流向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已占到外出农民工的2/3。可见,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民就业的根本出路,因而必须敞开农民进城的大门,疏通农民进城渠道,由限制农民进城转向主动吸纳农民进城。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城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2004年,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经济范围内吸纳了65﹪,其中,乡镇企业和县域中小型企业吸纳了80﹪。从城镇化的要求看,我国需要向城镇转移的农村人口数量还不少,不可能都进入大城市,相当一部分要在县及县以下城镇生活和就业。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因此,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城就业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努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三是坚持推进城乡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体制性障碍。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最基本的人口变动特征就是农民进城务工后变为工人和市民。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现农民虽已进城务工,但身份却没改变,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农民工现象。必须看到,大量农民工长期处在城市的边缘,不被城市接纳乃至受到歧视或伤害,融入不了城市社会,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将会导致农民工对城市普遍怀有一种疏远感和责任匮乏心态,如处理不好,还可能形成重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把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关键措施,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创新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要在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把中央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要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城乡关系,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工商农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后,应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城市也要采取多种

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动员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尊重群众、注重实效,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地方财力和群众的承受力,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更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要注意帮助落后村、贫困村、民族地区乡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统筹考虑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对新农村建设作出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结语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以其时代意义、要求、目标、特点、基本思路、根本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参考,坚持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美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按不同模式科学规划和设计新农村,明确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的领域,科学规划中心村,合理考虑环境保护,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农民自建住宅,实施密集型的规划和设计,美化村庄建设,完善公益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杜受祜.城乡一体化:统筹是关键协调发展是目标【J】.农村经济,2005,(12).

【2】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时报,2005—11一04.

【3】孔祥敏.城乡统筹发展:障碍及对策【J】.农业经济导刊,2005,(02).

【4】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J】.经济界,2006,(01).

【5】魏杰,谭伟.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实现的碰撞【N】.光明日报,2006—02—14.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措施 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关于宁武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摘要: 在2012年2月3日~2012年2月10日期间,我怀着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改革发展现状的好奇之心,借着寒假社会实践这个良好的契机,回到小廖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近期,参加宜昌市分乡镇人大组织的视察组,对本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开展视察。所见所闻,既看到了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发展不平衡积累的结果,严重制约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现状分析与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对岩镇居民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