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十九大精神 西湖区着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践行十九大精神
西湖区着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春暖花开,行走在西湖区,感受美丽田园景致,倾听村民们讲述美好生活,见证良好生态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正在西湖区徐徐铺展。开好局、起好步,提笔落墨间,西湖在实干中打开新局面,趟出新路子,迎来新气象。
环境美:建设美丽乡村
春风杨柳,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宿错落在溪流、池塘边,修复后的生态环境形成独特的田园风光。岸边,草木葱郁、鸟语花香,景在村中、村融景中,宛若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这是双浦镇湖埠村的新面貌。
在全区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已然形成山、水、田、村四大资源布局分明、疏密有致的农业观光村落。今年这样的蝶变,在双浦大地上将随处可见。作为全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阵地,双浦镇近日亮出了新一年的乡村振兴新蓝图。
今年,双浦镇将全面启动沿江区块的东江嘴村、外张村、吴家村、小叔房村、新浦沿村、白鸟村、桑园地村、杭江村、板桥村等9个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总体要求,打造村庄地域特色。各村庄将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碎片,农民房立面也会凸显江南水乡的一些元素。
去年启动的灵山片6个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收尾,周浦、袁浦2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今年也要收官,将同步建立健全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产业兴:实现农民增收
2017年以来,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预定目标。11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当年可分配收入18.3亿元,同比增长8.0%,继续名列全省前茅。实现农民人均收入35582元,同比增长11.0%,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个百分点;实现农业经济总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3.7%。
土地流转,成为了西湖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从2017年年初开始,三墩镇、双浦镇实施全域整治,以规划为引导,推行“山水林田湖路村”全要素全区域综合整治。经过整理,双浦和三墩共流转土地2.65万亩,涉及23个村、7200户农户和2200户经营户。
流转出的土地如何利用?双浦和三墩都将产业发展重点放在了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文创产业上。西湖区不断加快推进三产融合,打造“龙坞茶镇”、建设南北两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民宿产业,全面打造景区化村庄,推进农旅融合,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型业态。2017年休闲农业接待人次增加至288万,休闲农业实现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19.3%,已日渐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乡风好:滋养乡村文明
日前,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推进会举行。我区转塘街道外桐坞村文化礼堂、双浦镇东江嘴村文化礼堂获评2017年度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
近年来,西湖区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白墙黛瓦、绿树掩映的农村文化礼堂在西湖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绘成一幅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美丽图景。
西湖区文化礼堂融进浓浓的乡土内容。一支支扎根基层、扎根乡村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培养农村文化能人,让他们真正成为基层和农村文化的耕耘者。
“在文化礼堂,通过培训提升,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村风好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外桐坞村相关负责人说。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厚植乡土文化,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今年我区将持续开展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提升行动,完成13个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任务,同时完成25个社区和拆迁城中村文化家园的建设任务。
第二篇:示范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示范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示范区坚持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指示批示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了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现将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1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
(一)坚持统筹谋划,强化精准施策
今年以来,区党工委、管委会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区党工委会常委会、主任办公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重要讲话精神,集体学习了《乡村振兴促进法》,及时研究部署“三农”工作,制定了《示范区乡村振兴规划方案》,印发《2021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细化31项具体工作任务并明确责任单位。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乡场、社区调研了解群众真实的诉求和想法,统筹协调“三农”工作。全区先后召开了3次区党工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调度“三农”重点工作,较好完成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二)巩固脱贫成果,促进有效衔接
一是打好“组织保障”牌。
区党工委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程,确立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巩固脱贫成果领导小组,年初制定《2021年巩固脱贫成果工作要点》等22个政策文件,成立区乡村振兴局,在3个涉农乡场办设立了乡村振兴办公室,组建巩固脱贫成果专职队伍,区级干部20人,每乡设专员5人,每村设专干1人,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二是打好“结对帮扶”牌。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导干部分包联系机制,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带头,亲抓落实,5名区主要领导综合分包5个已脱贫社区,46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包到户,72个区直部门分包到组,62名乡镇干部包户联人,突出3个涉农乡场办“1+1+1+5”专职队伍,坚持5个帮扶单位持续分包社区,轮换调整14名驻村队员,强化26个成员单位128人“1+1+1+2”专业队伍,确保政策延续,帮扶不减,开展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培训5次,累计培训干部369人次。三是打好“监督落实”牌。紧盯国家、省、市交办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在全区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大排查、大整改”活动,及时掌握动态变化,查漏补缺,高质量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目标任务。发挥纪检“前哨”作用优势,抓好驻村队伍管理,对18名驻村干部严格执行“五天四夜”驻村要求;落实驻村第一书记10万元/年项目经费保障,推动驻村干部沉在村里、干在一线。目前,从巩固脱贫一线提拔重用干部7人,开展各类监督检查20余次,编发督导通报6期,工作简报15期,接收扶贫领域问题线索1件,针对工作不力作风不实问题,诫勉谈话1人,约谈乡镇、社区、分包单位责任人员14人。(三)加大工作投入,推动五大振兴
1.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基础,推动产业振兴
在双河铺社区发展水稻种植460亩,通过土地入股方式,确保100余户居民亩产保底收益1500元。在张湾社区集中连片种植玫瑰50余亩,发展玫瑰花冠茶等深加工产品,年产值达50余万元;依托贺砦社区“汴玉”西瓜品牌,发展西瓜等农产品3大系列40多个品种,设施农业大棚1700余亩,采用“合作社+社员”的运作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家庭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枣林社区规模种植的优质红紫薯年产300多万公斤,辐射带动40余户困难群众创业增收,户均年增收5000元;投入资金150万元,实施班村产业结构调整智能温室新建项目,建设占地15亩6000平方智能温室大棚一座。实施优质农产品计划,擦亮硕之果果蔬、八斗供港蔬菜、水稻乡鱼业、花生庄西瓜等地域品牌。
2.以建强“三农”队伍为支撑,推动人才振兴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继续实施脱贫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招录乡(场)街道机关公务员的力度。配强乡级班子。把乡镇党委换届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重点加强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水稻乡、杏花营农场的领导班子选配工作。2021年5月高质量完成水稻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选优配强9名党委班子成员,并选派2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任水稻乡副乡长。推进农村实用人才挂任科技副职,选拔考察3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挂任乡(场、街道)科技副职。带强社区班子。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实现了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目标,村(社区)“两委”干部相比上届本科学历增长63.6%,大专增长16.2%;“两委”平均年龄从47.4岁下降到41.4岁;党组织书记从51.4岁下降到46.3岁;103个村(社区)100%实现了“一肩挑”;每个村(社区)均至少有一名女性和35岁以下干部,“两委”班子得到有效加强。同时,进一步净化社区干部队伍。2021年初,对871名村(社区)“两委”干部按照省规定的“九不能六不宜”进行了严格联审。
3.以涵养乡风文明为重点,推动文化振兴
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开展“话脱贫、感党恩、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宣传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引导教育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2021年,区广播电视台播报乡村振兴新闻稿件73篇,制作播出专题三期,脱贫公益广告10部,区微信公众号发布乡村振兴信息86篇,微博115篇,区官方网站81篇,市级以上媒体发布示范区乡村振兴信息220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示范区2021年“大宋中国年”群众文化演出活动;中秋节开展以“明月寄相思、家国共团圆”为主题的迎中秋庆国庆文艺演出活动。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焦裕禄精神小分队文艺宣传活动16场,观看人数达1000余人,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各乡(场)、办事处开展以“我的家乡、我的情怀”为主题的演出活动10余场,开展“学党史•感党恩”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60场。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强化对乡村旅游品牌的培育引导,选取南北堤村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村,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切实发挥“文化传承示范、生态示范、村庄治理改革示范、产业示范”的“四个示范”作用,着力打造样板、探索经验。充分发挥水稻乡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高品质打造水稻田园片区,引入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业态,大力发展文旅康养经济,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西干渠生态廊道和黄河生态廊道为依托,大力发展采摘、餐饮、住宿等农家乐旅游。利用“水稻乡花西社区西瓜节”、“孙庄村科普文化节”活动和沿黄生态带,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观光农业等三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4.以改善农村环境为抓手,推动生态振兴
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印发《示范区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月评比实施方案》,以“考”字为突破口,运用评比结果倒逼工作见实效;以“十大行动”为抓手,强化责任落实,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大讲堂进社区”活动6次,制作视频6个,覆盖600余人,工作做法被省委农办在全省推广。
5.以夯实基层基础为关键,推动组织振兴
持续推进村级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对村(社区)阵地建设进行规范提升。目前,全区55个涉农社区均有活动场所,全部达到200㎡以上。提升经济基础。把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抓党建促组织振兴的重要专项任务,纳入基层党建10件实事和述职评议考核。着力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全区55个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建强组织基础。建立村(社区)党组织发挥作用情况动态监测机制,按照不断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要求,推动全区每年常态化排查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对党的组织生活和活动不经常、信访矛盾纠纷突出、民主管理混乱、“村霸”等黑恶势力干扰侵蚀、宗族宗教势力渗透蔓延、村容村貌脏乱差的村党组织进行整顿。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带贫动力不足。我区农业以低端种植业花生、西瓜为主,规模小、品种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项目带动能力不强。全区属禁养区,没有养殖业,农业总产值仅占2.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主要依靠扶贫干部推销、消费扶贫、政府采购等方式,没有形成一条成熟的供需渠道。
2.脱贫群众存在返贫风险。个别贫困人口虽然已经脱贫,但是其脆弱性的属性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我区纳入监测体系人员受教育水平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70.8%;60岁以上占比26.07%,重残重病占比36.27%,无劳动能力占比47.32%,老龄化问题严重、患病人员较多,劳动能力严重不足,一旦缺少政府及社会帮扶,就可能发生返贫。
3.干部业务水平需进一步加强。今年,3个涉农乡场办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整,5个已脱贫社区两委班子调整了三分之一,14名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了轮换调整。乡场办新到任领导、驻村干部和“社区两委”对巩固脱贫成果工作政策不熟悉,出现了个别低保户子女未及时享受到教育帮扶等情况,乡村振兴系统干部对政策认识和理解上仍是制约工作效率提升的短板。
4.工作开展不细致。因帮扶人员更换多,帮扶力量不能及时到位,政策落实不扎实,管理不规范。如个别监测对象家中无明白卡,明白栏信息更新不及时,个别收入、家庭务工信息与实际不符;政府购岗存在无签到表、工资表的现象。
5.问题整改不扎实。具体表现为:一是个别社区的整改措施针对性不强、整改情况不具体。如杨桥社区自查问题表述为:对照排查发现工作队对监测户周艳华识别程序不熟悉,对分包户户情不熟悉。整改措施仅为加强帮扶人排查力度,无具体措施及数据支撑。二是认领问题不全面、存在选择性认领现象。如武国定省长通报的9条问题,个别社区只认领2条问题,无自查问题,整改措施、整改情况均不具体。
6.人居环境改善未建立长效机制。具体表现在:一是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个别社区未实行网格化管理,不能严格落实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街、村组干部包户制度。二是宣传氛围不浓厚。个别乡场办环境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有待加强、宣传方式有待创新,未能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加强。个别乡场办不能高效统筹推进、统筹落实各项环境整治任务,不能切实将任务和责任夯实到村,细化到户到人。
二、明年工作谋划
1.以“强班子、强集体经济”为抓手,深入开展涉农社区“四清两强”行动。清资产,保障集体权益;清村霸,弘扬清风正气;清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清“六乱”,建设美好家园;强化基层两委班子建设,强化基层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在3个涉农乡场办分别确定2个重点社区作为试点,探索实践,形成治理实效,并在全区推广,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坚决贯彻“北美”理念,推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推进“北部片区”建设。扎实做好总投资2.5亿元的沿黄生态廊道s312综合整治提升、总投资1.5亿元的金明大道北延道路综合提升、总投资5.06亿的元连霍高速十三大街站主体工程、G230XX段等项目;大力实施黑岗口黄河文化项目、宋都文化产业园项目,把“北美”样板区打造成为XX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历史文化展示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3.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高起点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2022年5月底前完成总投资0.6亿元南北堤改造项目。完成大堤路政指示牌、村标村徽等导视系统设立;完成围墙修缮新建,强电、弱电入地,党建引领标识新建及空心院改造;完成村内道路修缮及4000余平方绿化提升;完成1.5公里排水系统及环村水景新建、300户户厕改造;完成1座2000平方米的驿站、黄河应急指挥中心及社区党群活动中心、2座垃圾收集点、3座公厕的建设及照明设施完善,结合黑岗口黄河文化生态风景区7项景观节点,着力打造南北堤专属的村容村貌与产业联动发展,集黄河观光、文化展示、农家民宿、主题游乐、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文旅示范带。
4.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总投资1亿元的水稻乡社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重点提升富平等沿黄社区道路、污水管网、绿化、街景整治等基础设施。一是投入上再加强。投入1500万元整村推进户厕改造;推进总投资1000万元的农村人居环境农田水利设施综合改造项目,建设灌溉机井,疏通农田内现有的毛、斗、渠,对损毁的4700米河堤及10座桥梁进行修复重建,对村庄绿化提升。二是考核上再严格。以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月评比为抓手,常态化开展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各乡场办结合区级“月评比”工作机制,由乡党委书记带领班子成员和各社区书记,对辖区内涉农社区按照“示范、提升、整治”三个类别进行每月自评比,奖优罚劣,营造“学先进、比干劲、看成效”的浓厚氛围,在对比中看变化、找差距、比不足,进一步掀起全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新高潮。三是机制上再健全。持续引入市场化保洁公司,负责涉农社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环境清洁工作,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健全村容村貌管护“十大行动”长效机制;社区两委带头、党员示范、群众互联,开展义务清洁志愿服务,通过爱心积分奖励、“星级文明户”评比,以“美丽庭院”评比为抓手,完善户容户貌保持长效机制。
7.探索城乡结合部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及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要求,对现有帮扶政策延续41项,优化17项,调整新增18项。推动特惠性扶贫政策转变为普惠性民生政策、特殊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扶持措施;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改善,做好“两业”帮扶、兜底保障、低收入人群动态监测和分类帮扶,构建防返贫坚实防线;发挥“万企兴万村”实效,强化作风能力建设,努力探索具有示范区特色,区乡村三级联动,行业部门、驻村工作与社会扶贫三支力量相结合,慈善力量汇聚的全覆盖、多梯次、高标准长效帮扶机制体系;以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治理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第三篇: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发展之本。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少,各大城市都争相开展“抢人大战”开出落户、住房补贴、创业补贴等等优惠政策。乡村更需要人才,尤其在当今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每一步工作的推进都需要人才来支撑。
加强政策性鼓励,要爱才惜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充分体现出党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引进新生力量,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掌握一定知识且年轻富有朝气,乡土人才更是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有生力量,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和本人人才培养,凝聚人才合力。
提升基层待遇,进一步增加吸引力。基层待遇与城市差距较大,是乡村难以留住人才的一道门槛。要推进乡村振兴,留住人才,必须从待遇、住房、创业等方面开出更多的优惠条件,才能使乡村振兴有人才支撑,发展有力量。
加强软硬件建设,推进乡村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就,基础设施也趋于完善,反观乡村建设与城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缩小乡村与城市间的差距,才能真正长远的留住人才。
只有汇聚最广博的人才智慧,才能释放最磅礴的人才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人才又要留得住人才,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出舒适完善的留才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基层乡村建设,在基层扎根实现乡村振兴。
第四篇:示范区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要点
示范区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要点
2022年,示范区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落实“四个不摘”及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要求,推动特惠性扶贫政策转变为普惠性民生政策、特殊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态化扶持措施。走出一条具有示范区特色的城郊型区乡村三级联动,行业部门、驻村工作与社会扶贫三支力量相结合的全覆盖、多梯次、高标准长效帮扶机制体系。
1.抓牢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切实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监测环节,因地制宜建立监测标准调整机制,进一步简化识别程序,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帮扶环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确保有人管、管到位;退出环节,严格把握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进一步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
2.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产业发展方面,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因地制宜支持带动脱贫人口就业较多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继续用好小额信贷政策,组织实施好产业帮扶项目。就业帮扶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着力稳住脱贫人口就业规模,力争有所增加。公益岗位聘用脱贫人口数量稳中有增,管理规范。
3.抓细兜底保障和社会帮扶“两个重点”。针对“一户多病”、“一户多保”、独居老人等劳动能力严重不足的重点人群,以政府兜底保障政策为重点,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发挥区位优势及企业多、社会帮扶力量足的特点,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慈善大统战格局,筑牢防止返贫坚实防线。
4.盯紧大病临时救助和饮水安全“两个风险点”。持续跟踪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保和医保政策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推动解决,对确有大病影响生活的,及时采取临时救助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护,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护机制。
5.抓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扶贫项目资产“两个基础”。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设施出租、股权投资等新发展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对道路和饮水等公益性资产加强后续管护,推动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6.抓好慈善、志愿者、企业帮扶“三股力量”。以区慈善总会及8个分会为抓手,利用“9.9”公益日等大力开展慈善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扶贫救困及增设教育、卫生等定向基金,以慈善力量巩固脱贫成果;利用辖区高校聚集的优势,鼓励青年学子参与孤寡老人照料陪伴、留守儿童课后辅导、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志愿者力量巩固脱贫成果;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整合区直属商会、行业商会、乡(场)基层商会、新联会等社会组织力量,发挥6支乡村振兴帮扶服务队作用,持续引导企业参与养老助残、助学、就业帮扶、消费扶贫等。
7.用好驻村工作队和农村基层组织“两支力量”。驻村帮扶方面,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结合实际进一步理清驻村帮扶工作思路,细化驻村帮扶任务,重点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及农村党建等工作。加强驻村干部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推动驻村干部沉在村里、干在一线,带领强村富民。有针对性开展驻村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持续提高发展经济、群众工作和基层党建等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推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促进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更多本土人才充实村“两委”力量,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第五篇:乡村振兴精神先行
解放思想,乡村振兴立论
感谢主席,我方观点认为,乡村振兴必须精神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首先,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97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一系列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其次,理念的引领是必须的。实现乡村振兴,要切实从广大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要出发,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入手。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差异性,迫切需要理念的创新,精神先行。例如,一些地区、部门、单位由于思想不够解放,在具体工作上简单的照抄照搬,复制城市乃至外来的设计理念显然无法与乡村既有的村容村貌以及实际的日常生活相匹配,这不仅无法产生一种理想状态中的“美丽”效果,也无益于村民的日常生活。适得其反,致使村民哀声怨道。
再次,乡村振兴是由主体地位所决定的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只有先提高农民素质,点亮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积极投身于建设美丽乡村中去,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良性循环。忽视了农民主体地位,是要犯错误的、是要走弯路的。不少地方,舍弃了维系乡村凝聚力的传统文化,造成人心涣散,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下降,各种丑陋黑恶势力沉渣泛起,犯罪率明显上升,更谈不上经济发展。缺乏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等、靠、要”的严重思想现实,甚至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致使经济社会停滞不前。不解放思想、不能精神先行,何谈乡村振兴。